金融危機的產生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危機的產生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危機的產生的原因

篇1

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目的在于維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其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縱觀歷史,貿易保護主義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在歷史上不斷交替出現。上世紀,西方國家歷經兩次大范圍大影響的經濟危機,國民經濟滯漲。當時的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泛起。從此以后,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大范圍影響世界。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各國開始推崇自由貿易。但是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不一,貿易保護主義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雖然各機構、政府都宣稱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各國實際貿易政策操作中卻并非是這樣做的。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的后遺癥正在減輕,世界經濟顯現出穩步回升的趨勢,但是各類貿易保護案卻反而大幅上升。多國遭受其害。

一、經濟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

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根據歷史經驗,自由貿易主義居主導地位時,往往是經濟較為健康繁榮發展的時候;而自由貿易主義被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往往是經濟處于倒退停滯的時候.可見貿易保護主義總是與經濟衰退捆綁出現的.盡管各國出臺各類經濟刺激方案,試圖促進國內經濟復蘇,但全球經濟依然陷入嚴重衰退。于是在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背景下,保護主義的出現也就成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紀末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世界各國的產業格局逐漸進行重組,生產要素也在重新進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數國家經濟呈現良好發展的趨勢.然而,當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逐漸擴大,開始嚴重影響發達國家時,這些國家的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們認為“全球化”的推進客觀上造成了本國的就業崗位銳減,致使國內矛盾加劇;其次還使國家與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但由于發展中國家普遍是低成本生產,從而對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所以,由此產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三)根本原因: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主要是發達國家之間產生的,但在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各國各地區產業及資源進行重組,客觀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國為代表的低成本產品逐漸蠶食發達國家原有的市場,同時,在生產鏈和銷售鏈上,完成著有低端到高端的轉變.所以當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演變成了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貿易保護主義反映了政黨政治利益與選舉的需要

根據歷史經驗,當經濟低迷,國家貿易政策趨向保護性,而政府換屆和選舉等國內政治因素對貿易政策導向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上,奧巴馬所在的從前受凱恩斯主義影響,主張經濟干預,保障國民福利,所以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政治因素的影響.

(二)各種利益集團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發達國家產業保護政策與國內利益集團具有微妙的關系。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國內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的產物。目前,發達國家國內矛盾嚴重加劇,甚至歐盟的希臘和愛爾蘭政府陷入了瀕臨破產的境況,此時發達國家中,各利益集團對政府施加壓力,催生出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

(三)國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則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

貿易政策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國家核心利益左右著國家貿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國在次貸危機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美國當局意識到,美國的全球利益面臨著中國這個新興國家的嚴峻挑戰,美國通過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人民幣匯率等手段阻止中國產品的出口,戰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緩中國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規則中,有這一些模糊不清、定義不明的漏洞,為WTO成員利用制度漏洞,進行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可能。例如,發達國家可以以反傾銷、反補貼的名義對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例如2009年,美國就中國輪胎出口問題而展開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國遭遇類似的貿易摩擦案件涉及廣泛,如:鋼鐵、鞋、玩具、輪胎、鋁制品、日用品、機電、礦產、養殖品,我國遭遇損失嚴重。

篇2

從金融市場挖掘次貸危機的原因,強調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的濫用與金融市場操作混亂造成的影響。何帆、張明(2007)認為利率提高和房價下滑是次貸危機發生的導火索,從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市場操作視角出發,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寬松的貸款標準和各種花樣翻新的貸款品種的證券化以及人為高估的信用評級。

2金融監管不力

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對全球推廣過程中日漸嚴重的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在馬克思危機理論中,馬克思通過貼切實際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以及他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闡述緊密聯系,從而得出貨幣和金融危機的理論。而且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機有規律地出現和爆發,使它的許多特點都表現出來,這些都在無形中為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條件。他在研究自己所處時代金融危機的同時,還順勢尋找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對之前的金融危機展開闡述,闡明了能夠造成金融危機的實際條件,及其本質、發生機制、與生產過剩危機的關系、在經濟周期中的表現等,從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機思想。建立的金融危機思想,其出發點就是貨幣理論。由于貨幣和商品產生對立,且一定要進行互換的情況在價值形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馬克思表示這種情況下在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貨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概率會很大。第一,買賣商品時期相互分離就包含危機的可能性。商品在買賣過程中,被分成了賣和買兩個階段,這樣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處于分離環境下。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品和貨幣之間的轉變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導致兌現價值和生產商品時出現間斷等危機,所謂危機就是讓兩種既相干又單獨的個體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買賣中貨幣與商品的時間分歧隨著信用機構的不斷改革發展而被逐步放大。縱然信用代表的是優良品質,但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雖然統一貨幣具備多次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并可以通過信用實現,但如果其中某一個企業在支付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點上終止了社會支付鏈條,并且涉及信用機構或其他企業,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只要社會經濟在發展,出現經濟危機的現象就無法規避,由于構成人們經濟、社會活動的就是貨幣和商品,且二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表現尤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機。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機理論里指出“:萬一勞動的社會性質體現在商品的貨幣存在上,進而使其成為一個脫離實際生產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對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或者獨立的貨幣危機[3]。”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不僅組成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而且依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生產范圍的無限擴大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是由資本的本性造成的,并導致了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這一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通常情況下,生產過剩的危機和銀行信用的危機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的兩種類型。馬克思認為,資金鏈條的中斷表示出現了貨幣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債務不能變更為現實貨幣,貨幣也不能用商品轉換,所以導致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以及引起商品貶值,信用貨幣虧損的狀況最終導致工廠和銀行的破產。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特征論述的觀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1)突然性金融危機總是毫無征兆的出現,沒有人會想到它會到來。馬克思根據十九世紀發生的金融危機非常明確地說出“:所以,在崩潰之前,營業都是一如既往,沒什么突發狀況……在崩潰即將來臨之際,營業都是像平時一樣,甚至比平時的生意還要好。”[4](2)傳遞性在危機比較廣泛的時候,所有國家的支付差額,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國家,都存在逆差,這樣的情況是按照支付的序列,在這些國家的不同時間段像排炮一樣的發生;而且,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拿英國做一個比喻,如果英國爆發危機,那么所有的國家都會出現一樣的危機,這是馬克思以前的觀點。馬克思對危機的根本原因作出解釋“:所有危機的根源,都是群眾不能進行更多的消費,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金錢,但資本主義生產卻無視這一問題,盲目的進行大量生產,生產量應該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的。”[6]經濟危機出現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產生的有效需求不夠與生產量過多。然而,我們也需要辯證地理解這一觀點。對于局部意義上單純因投機而產生的金融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認它們的存在,這些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機”的一個環節。而并非是馬克思所講的“真正的危機”。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原因;表現形式;對策

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中,金融危機居首位,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金融與經濟關系緊密聯系,經濟越來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與特點

金融資產或金融市場的危機稱為金融危機,常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股票債券市場暴跌等。根據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可以將金融危機進行分類,如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等。近年來,金融危機呈現出多種危機形式混合的特點。

二、金融產生的原因

誘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如信用風險、經濟政策等。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為例,美國社會住房需求逐漸降低導致銀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不斷提升,無形中增加購房者的還款負擔。住房需求降低,買房者數量變小,使房屋難以出售,以抵押住房進行融資的方式變的難以實施。大批還款人不能按時向銀行還款,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資不抵債情況,只能宣告破產,大批金融機構倒閉成為金融風暴形成的導火線,隨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盡管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風險能力,但是金融危機還是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使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大。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危機下,其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就是信用風險。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風險,因此必須從金融危機中總結經驗,對我國金融信用風險管理進行改革。

三、金融危機的危害

金融危機猶如狂風暴雨,毫不留情的襲擊著所有的金融市場。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層面上遭到波及和影響。國際貿易中進出口實業在很大程度上遭受損害,而伴隨經濟危機而來的卻遠遠不止這些,許多國家的公民沒有了消費信息,不敢再消費;一些中小企業因為信用不夠而拿不到貸款,這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是勢單力薄無法同許多大型企業相抗衡,此時無法從銀行貸款來緩解資金鏈的壓力,更使他們舉步維艱;根據實際調查,公民的生活受經濟危機的損害也較為嚴重,生活質量下跌,個人幸福指數降至冰點,這些是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打擊與危害。我們所看到的金融危機,猶如不知饜足的野獸,時時刻刻準備侵吞國家、企業、個人的金錢、精力、時間,甚至一切。由于金融危機破產的企業和個人數不勝數,傾家蕩產生活無以為繼的的人也不勝枚舉,各個企業單位的裁員風波不斷,這些因素和問題也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而已。看不到的還有更多,數十年經濟發展如霜打的茄子萎縮,這對國家、社會和整個世界的負面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

四、化解金融危機風險的具體對策

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宏觀調控是政府調節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可以人為的調節市場供應與需求,確保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國家可以采取許多宏觀調控手段,例如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以化解金融危機風險。經濟手段方面通常可利用價格、稅收、信貸及工資等調控經濟。法律方面可以制定相關的經濟、金融政策,維護市場秩序。行政手段方面可以采取強制性命令直接控制市場,宏觀調控是控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可以有效化解金融風險。

2.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金融危機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了市場的自由性和調控能力,政府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能拉動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寬松的貨幣政策對各方商業人員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更有利于打開市場,擴大內需和外需,對中小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只要市場活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風險的到來。健康有序、活潑自由和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市場對化解金融危機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由此可知,政府要根據實際國情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科學有效地利用貨幣政策來化解難題。

3.大力發展經濟,不斷提高生產力

經濟的發展在當今社會成為一切的焦點,如何規劃經濟、搞好經濟、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都顯得至關重要。可以說,經濟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經濟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滿足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難以替代的。而發展經濟當務之急和必經途徑就是提高生產力,生產力的大幅度上升是經濟健康飛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上去了,經濟就搞上去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都要清楚的認識到,誰都離不開誰,二者密切相關、互相作用。

五、結語

篇4

關鍵詞:金融 創新 經濟增長

世界許多國家都經歷了深刻的金融創新過程,改變了這些國家金融業傳統的經營局面,為金融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在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背景下,使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復雜,世界范圍內都在探討金融創新在金融危機里扮演怎樣的角色,它孕育著新的風險,但也蘊含著推動經濟增長的助劑。創新已經成為當今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應當持續走金融創新的道路,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1.金融創新、經濟增長、金融危機三者之間的關系

1.1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現狀

金融創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70年代逐漸活躍,80年代后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進行金融創新,并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創新浪潮。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緊密相聯,金融發展又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那么,是否可以認定金融創新理所應當可以推動經濟的增長呢?過去20余年間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使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復雜。在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背景下,金融危機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致命威脅讓全世界都在探討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金融創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衍生品創新的泛濫,金融監管制度創新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研究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意義重大,但是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較少,同時,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定性分析是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的側重點,實證分析很少。但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眾多,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探討金融創新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探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目前國內外實證研究成果較少,尤其是針對我國有影響力的研究仍較少見。

1.2金融創新的界定

金融創新定義紛繁多樣,大多源于熊彼得“經濟創新”的概念,如美國金融學家莫頓·米勒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在金融領域內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是各種金融要素的新的組合,是為了追求利潤機會而形成的市場改革。”我國學者對此的定義為: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并認為金融創新大致可歸為三類: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市場創新。

2.中國金融創新概況

我國的金融創新是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逐步開始的經歷30多年的發展和變革,我國金融創新在金融工具方面、金融業務方面、金融市場方面、金融技術方面、組織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而我國金融創新發展時間短、不成熟,金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淺層化、不徹底。

2.1中國金融創新的成就

金融創新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由于經濟發展對于金融業的需求增多;二是由于金融機構自身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的增加的金融供給;三是由于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監管當局給予了金融創新一定的空間。

金融工具種類正在逐漸增多,金融中間業務多樣化,各種業務逐漸擴大。金融市場種類和層次初具規模,金融技術如金融信息、金融電子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經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中央銀行放松了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管制,對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法律監管逐漸完善。

2.2中國金融創新存在的問題

a.自主創新產品較少,吸納性創新多。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創新的金融產品達70多種,但80%左右是從外國引進的,真正具有我國自主創新的產品較少。

b.規避風險創新少,主要表現為盈利。目前我國的金融創新中,追求盈利的創新居多,防范風險的創新少。除了外匯業務有期權、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和部分商品期貨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風險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沒有。

c.金融創新滯后于經濟發展。更多的是當市場出現某些金融需求時,金融機構才開始進行市場創新,來滿足市場需求,這樣會導致創新不成熟,缺乏整體層次感。

3.金融危機下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新認識

3.1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

統計800年來歷史數據,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機與金融創新休戚相關、榮衰與共。縱觀世界金融發展史,那就是一部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往復更替的歷史。

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推動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進行資本化和金融化的改良,促使金融法律與監管體系的完善,以更大力度的創新來防范金融危機的再次來襲。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一次次的金融危機使得受損國家的金融經濟發展成為可能。但是,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機都促進了經濟和金融發展。考察150年來,自1636年荷蘭的“郁金香狂潮”(史上第一次被記載的投機性泡沫事件)以來,世界金融危機每10年就要發作一次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案例,受害國家無不痛徹心扉。

3.2經濟增長與金融危機

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多次爆發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這引起了全球對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金融創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泛濫發展所帶來的風險擴散負效應突出顯現,“過度市場化”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引起廣泛關注。

3.3金融危機下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解和啟示

篇5

關鍵詞: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0-01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隨著經濟全球化成為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跨國商品、服務商貿、流動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規模和形式增加,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頻繁,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這也使得金融危機在全世界或多地區爆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近年來金融危機呈現出多種形式混合的趨勢。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地沖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秩序在這兩次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因此,分析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影響和危害,從中得到一些借鑒和啟示,適當調整國家的經濟政策和金融秩序,對減弱因金融危機產生的危害,維護發展中國家經濟穩定和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金融危機與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

(一)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金融運行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既有機遇,又有挑戰。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也遭受影響。由于發展中國家對外資本依賴性很高,對外幣市場的依賴性也很大,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發達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從發展中國家撤回資金,從而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陷入流動性緊張。此外,發展中國家是國際市場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供給國,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使得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下滑,外匯收入縮水。此外,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也因金融危機的原因減少或擱淺。這些原因造成了2009世界經濟首次出現自二戰以來負增長的一年。為了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發展中國家及時調整國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金融危機也促使了國家經濟實力的相對變化,一段時期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發達國家經濟也會出現增長,但是增速不會太快。

(二)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外資、投資等方面的影響

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能力不高、經濟和金融實力不強的問題,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較高。目前,發展中國家已然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加工廠和原材料供應地,出口商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金融危機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變緩,受到直接影響的是國際貿易,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收入效應和影響相對匯率水平的價格效應。

二、金融危機與我國國家金融開放現狀

我國的金融開放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遵守《服務貿易總協定》以及申貿之前的承諾,逐步對銀行、保險和證券業采取市場準入,但是還存在著金融服務貿易規則層面開放度較高,實際開放度較低的現狀。在資本賬戶方面,總體上看我國資本賬戶管制的程度還很高,導致了我國金融市場效率較低和金融機構缺乏真正的活力和競爭力。此外,在持續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出口產品只是產權和科技含量較低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尚存在眾多的限制因素。

三、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危機開放的啟示

(一)加強、改善國家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擴內需、保增長

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將保證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其中包括擴大投資規模、增加財政支出、增加貨幣信貸投放,同時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增加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依靠國內需求的增長來拉動經濟發展。在積極利用外資的同時,確定國家金融觀念,保證銀行、證券、保險業在金融開放中中資金融機構處于主體地位,加強金融監督力度,使金融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實行有限度的競爭。

(二)實行金融業務為主、自營業務為輔的模式

金融業務是指金融機構作為中介為實體經濟提供并購、融資和理財等服務,而自營業務則是金融機構依靠自有資本金從事業務經營的模式。金融行業誕生之初就是為了適應和滿足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綜合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管理和控制的水平還不高,這就要求我國金融業應該以業務為主,避免以自營業務為主時出現的行業內部逐利而舍棄金融業服務宗旨的本質,防止虛擬經濟過度反應和經濟泡沫現象的出現。

(三)加快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和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

金融體系效率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總量和規模,間接影響經濟活動的結構和效率,進而影響到一個國家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金融體系效率不高,金融服務業和國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當前,我國應該加快金融業開放程度,轉變和深化我國同世界各國的貿易投資關系,提高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如何進一步改革和開放金融市場,在創新和開放中保證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即開放和保護的問題,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能夠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得到一些啟示,在不斷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發揮金融行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促進我國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素華,胡勝德.對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自由化的思考.商業經濟,2011(04).

[2]吳浩.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借鑒意義.科技信息,2011(29).

[3]黃方亮.金融危機、金融開放與金融產業的規范發展.山東財經學院學報,2010(01).

篇6

金融危機嚴重威脅國家的經濟健康發展,經濟全球化視域下,世界經濟逐漸連為一體,聯系日益緊密,更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廣度。在此基礎上對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進行相應的研究與探討,有利于從根源處了解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從而使各國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金融危機相關內容,便于預防與應對金融危機的產生。據此,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著手,簡單介紹了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與內容,并且闡述對我國的一些影響與啟示。

關鍵詞:金融危機;形成機理;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8

0引言

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一次巨大變革,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自加入WTO后,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金融行業也漸漸與世界接軌。因此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在增多。自2007年4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金融市場遭受了重大的沖擊。該次貸危機不僅對美國經濟市場產生了消極影響,并且進一步延伸到了全球,也對我國的經濟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需做出相應的調整,減少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

金融市場復雜多變,加之大到各國經濟、小到金融產業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已逐漸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很有可能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形成金融危C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主要表現為三點。

1.1金融交易與交割的分離

金融的第一功能體現在以轉化閑散資金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該過程中,金融交易與交割等多個環節出現分離,使得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其風險因素以及不可控因素較大,給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壯大埋下危機隱患。同時金融創新產生的工具增多,也增加了金融危機產生與形成的可能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風險因素與不可控因素不斷累積,當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是金融市場中偶然發生的事件也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從而形成金融危機。

1.2經濟周期的波動影響下的金融周期性波動

作為現代經濟核心內容之一的金融,不僅影響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也受到現代經濟的制約,主要表現為其周期性波動受經濟周期的波動影響。根據數據調查與分析,金融周期只有在正常、平穩狀態下才有助于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而經濟周期的波動深刻影響著金融周期,造成金融周期性波動,從而為金融危機的產生提供條件。

1.3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

經濟環境是金融產業與活動的外部環境,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美國次貸危機形成根源之一,就在于其金融監管存在漏洞,監管力度不足,使得金融活動中人與人的博弈、心理、合約、信息等諸多因素皆受到影響,其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使得經濟環境較為惡劣,給金融危機的產生提供了外部條件。并且,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將世界經濟連為一體,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使得金融危機的產生更具危害性。

2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

就美國而言,金融危機的出現有必然性原因。從根本上來看,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生活模式存在很大的隱患,并且就體制機制方面,金額行業一直處于寬松、疏于監管的狀態,有著幾個重要環節的弊端。

2.1次級房地產的按揭貸款

一般來說,購房按揭貸款是先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首付然后再按月還本付息。可是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在以往的十年里購買房子不需要首付,半年內也不需要還本付息,并且五年內只付息不用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子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貸款。這種購房按揭貸款模式使美國人民普遍超前消費、超能力消費,使人們都住上了大房子。這種經濟輝煌的背后就潛伏著經濟危機的隱患。

2.2日益膨化的住房泡沫

美國一直以來都存在借貸消費的習慣,次貸危機便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美國一些銀行為了拓展業務,極大程度上放松了借貸的條件和要求,使得許多信用程度不夠的人也能在銀行辦理房產貸款,并且存在一部分投機者利用次級房貸賺取經濟利益,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不景氣、低落等現象時,多數投機者和無能力還貸者無法完全付清貸款,便造成極為嚴重的次貸信用危機,房地產泡沫與金融泡沫面臨破裂威脅,進一步發展成為金融危機。

2.3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由于虛擬經濟的興盛,美國金融市場較為活躍,其金融機構之間也存在較為劇烈的競爭行為,由此各金融機構為增加競爭力,均推出各式各樣的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如只需利息的抵押貸款產品,借款人使用這款產品時,在前幾年無需擔心本金,而只需付出一定的利息,大大削弱了還貸負擔,使得許多低收入人群紛紛通過貸款購買物品。諸多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群大量借貸進行消費,濫用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次貸信用危機,從而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形成。

2.4房產債券的縮水

房地產市場與諸多金融產業存在緊密聯系,其價格泡沫的形成易產生連續性與連帶性影響,房產債券縮水正是其表現之一。上文中提到美國許多低收入人群在銀行優惠政策支持下,紛紛通過借貸進行消費,由此造成巨大的次貸現象。金融市場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美國經濟環境變化如銀行加息政策的出臺、人民收入下降、信用危機等使得貸款消費群體規模下降、房地產價格回落,在其形勢影響下,各金融機構及個人紛紛拋售抵押債券,由此引起債券機構和發行機構陷入困境,并逐漸演變為破產和倒閉,形成金融危機。

3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出口貿易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調整經濟結構加強法律法規的管理,還要擴大內需,增加國內消費。

3.1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管理,完善基礎設施

金融危機的產生與危害表明,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管理、嚴格控制金融行業監管制度建設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我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要實施運轉就仍然需要完善。首先,應該要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提出對金融行業治理結構和產品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進一步對金融行業非內部財務信息進行公開紕露等內容。

3.2調整財務政策,增加資本性支出

政府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國內需求,刺激經濟消費,同時,政府還應該增加社會保障、醫療及教育的投入,使人們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另外,可以M一步改革增值稅,降低各企業的稅負,從而促進投資,并且緩解出口型企業的壓力,避免出口過快下降。

3.3化解風險,掃清障礙

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銀行產業中存在的不良資產是影響金融行業正常、平穩運行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應著力解決不良資產問題,從根本上掃除障礙。

3.4協調與各國的經濟關系,提供良好條件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前列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發展與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國際社會中保持自身大國形象,努力協調與各國的經濟關系,為局部區域經濟與世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將經濟維持在平穩的狀態,避免對外依賴性過大導致經濟不平穩,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外部帶來的影響與沖

4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與建設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金融方面還需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方式與手段,通過提高管理水平與層次,確保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昱.美國次貸危機形成機理及其對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9,(8):356358.

[2]張為付,鄒佳,殷英.美國金融危機的形成傳導機理與對我國的啟示[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2):1115.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管理;啟示

引言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現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美國人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錢。然而。天上掉不下餡餅。這就要碰到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錢保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常規的做法是借債和撈錢。

先說借債。美國人在世紀之交,儲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錢花,負債的水平相當高,據說已達10多萬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們的人民幣來說,10多萬億美元,相當于7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2008年的財政收入約6萬多億人民幣。即使什么錢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還清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人說過。美國是太多的人花了還不起的錢,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如很多國家都買

美國的國債,我國到2008年底總共持有美國的國債7274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的23.6%,已經超過日本,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現在,我們還在買美國的國債。

再說撈錢。多年來,他們揮舞著美元的大棒,認為經濟的增長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產要素,而是熱心地去制造科技網絡泡沫、房地產泡沫和衍生產品泡沫等等,以便撈錢。有這樣的社會存在,就很容易養成投機的心理。投機雖是市場的劑,但漠視風險的過度投機所制造的泡沫總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使市場失去穩定的基礎,引發金融危機。例如,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投資銀行逐步地放棄需要資本金很少、以賺取傭金的主業務,而是不務正業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級貸款”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投資。而衍生金融產品又具有眾所周知的杠桿效應,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交易主體只要交少量的保證金就可以完成高回報的交易。高杠桿率使得投資銀行對融資依賴增強,一旦投資銀行不能通過融資維持流動性時,就容易引起投資銀行的破產。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就是教訓。

(二)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

雖然金融創新對金融的發展具有推進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風險的一面,是把雙刃劍。因此,必須把金融創新風險置于可控的范圍內。美國是推崇金融創新的國度,現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誰也無法搞清楚。它們又是如何創新和使用金融創新工具的呢?如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迭加,信用鏈條拉長。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和推動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可以說,美國本輪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所蔓延的結果,“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

總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糧,終究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也使我們想到,我們黨所提出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是何等的正確和有眼光。

(三)對經濟疏于監管

正反的經驗均證明,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必須依法進行監管。建立在法制和監管基礎上的一些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是一個健康和有序的金融體系賴以運行的基石。市場主體如果脫離監管和法制的約束,過度追求盈利,盲目競爭,市場就可能滑向無序,金融危機就極易發生。而美國自由金融主義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頂峰,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總理2009年初在劍橋演講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總理還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實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勵

有關機構的研究資料表明,2007年美國大企業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員工的275倍,而大約30年前,則是35比1。在中國,據媒體的披露,中國銀行董事長是150萬,相當于美國30年前的水平。金融機構對高管激勵措施,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在誘人的高薪軀動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追求巨額短期回報,紛紛試水“有毒證券”,借助于金融創新從事金融冒險。如前所說,美國的房貸機構、經紀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則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重獎之下放棄授信標準。離開合理邊界的高薪激勵,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五)數學模型的濫用

數學模型本身是科學與嚴密的,但卻是靜止的,而資本市場則是生動活潑和瞬息萬變的。數學模型依賴一些脫離現實市場條件的抽象假設和歷史數據,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投資決策參考,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過分依賴模型進行投資決策是不科學的,必須對模型計算結果給予科學判斷。恰恰是不準確的投資模型,使得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忽略系統性錯誤,并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違約率計算上出現預測失誤,最終成為這次美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

存在決定意識。金融危機,既然發生了,人們會有怎樣的認識呢?

二、對這場金融危機現有的幾種認識

下面列舉現有的三種認識。

(一)巴不得一夜之間就能告別經濟危機

據有的媒體披露,1998年東南亞發生了金融危機,泰國人一夜醒來,每個家庭的財富縮水了20%。本次金融危機已造成世界4萬億美元損失,大體上每人平均約3萬元人民幣。這對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我國有些地區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對我國來說,尚未見到這樣的指針和數字。盡管我國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蒙受了損失,其程度估計不會亞于泰國人。根據媒體的披露,給我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

第一,經濟下滑。如2008年國家的GDP和財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滬A從六千一百多點跌到一千六百多點,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減少了20多萬億元,創證券市場開張侶年以來的記錄。因市值減少,中國經濟證券化比率也從2007年157.5%回歸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業面縮小,失業增加。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有一千多萬農民工返鄉,使許多家庭的收入縮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業的業績下滑,職工的工資和獎金減少。

不難想象,上述的這些情況給生活帶來了壓力,又給精神上帶來煩惱。甚至使人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經濟和生活失去應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人比7年前還窮,歷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億萬富翁自殺。4月22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來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殺。鄰居都講他是好人,同事講他的能力出眾,去年還獲85萬美元獎金。自殺原因可能是壓力太大。俄羅斯的億萬富翁因金融危機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萬富豪在2008年減少了6.6萬人,平均流動資產(基金、股票、外匯、債券及其它流動資產)減少120萬港元。因此,許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間就能揮手告別經濟危機。

(二)盼望房價能越低越好

我國房地產的價格時有上漲過快的情況,很多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子。政府根據這一現象,采取了如運用稅收和利率杠桿等調控的措施,鼓勵買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進一步運用行政手段,打壓房價,價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貨

為了促進消費,刺激經濟,政府采取了包括發放消費券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許多企業也為了使自己手頭有真金白銀,以便在危機中取得主動,采取了包括降價在內的許多促銷策略,有許多商品的價格低于成本。這種策略使得部分人認為,經濟危機沒有什么不好,工資一分也沒少,而衣食住行樂都在降價,天天有便宜貨可買。有的人一買東西,就可以用好幾年。

上述這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與科學?

三、必須以科學、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場金融危機

針對上述三種想法,相應地講三點:

(一)應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放棄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價值規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謂的價值規律,講的是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目前還無法加以直接計算,只能借助于價格(貨幣)加以表現。由于供求關系,價格會隨價值上下波動,但最終決定價格的是價值。市場經濟正是通過價值規律的價格機制進行調節。即通過價格信號知道要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所以,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

市場經濟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追逐利潤的競爭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生產的無政府主義,會使生產具有很大盲目性,進而引發經濟結構失衡,從而出現開頭所講的那些經濟危機現象。這些現象,不是買賣雙方或是某個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受到懲罰后才能知道的,屬于事后的懲罰,當發現并要糾正時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經濟危機是無法阻擋也逃脫不了的。換言之,經濟危機不是那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而是具有客觀性質和不可抗拒性,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另一條經濟規律,叫做經濟周期規律。這也是實行市場經濟這一資源配置形式,在創造高速生產力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為如此,認識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機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

(二)商品房價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價格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思維上往往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

首先,從理論上看,商品房價格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它最終是被商品房的價值所決定的。也就是價格太高了,背離其價值,很多人買不起,這當然不行,也不可能長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虧本生意沒有人會做。其價格問題,只能由市場決定,由價值規律進行調節。決不能倒退到商品價格均由政府規定的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況且,據統計,房地產行業牽涉到五十幾個行業,如鋼鐵和水泥等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到GDP的比重10%,與相關的56個行業加起來占到GDP的40%。這里有個如何照顧到更多人利益的問題。

其次,商品房價格問題,同很多經濟問題一樣,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溫總理2009年2月28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過千萬戶以上。但是。筆者認為實際比這要多。因為每年的大學生有600萬人,不久就要結婚,這需要多少房子?總理這里想說的是,商品房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需求。可總理沒有講另一方面,也就是現在居民手中有錢,光儲蓄就有25萬億多元,這還沒有包括基金、股票、債券、外匯等。可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錢。又有需求,而商房卻大量積壓?其癥結是開發商與消費方想法不一致,沒有找到合理的價格。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處于究竟是傾向老百姓還是傾向開發商這種兩難選擇的境地。十個行業的振興計劃只有房地產行業可能與此有關。如何解決需要與價格的均沖性問題,這正是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任務。最近中央發表了房地產白皮書,稱由于需求的剛性,再降房價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關于是不是必須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子的問題,號稱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國,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實,經濟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資源也高度地在流動,買個房子會感到很拖累。

總之,商品房價格要降到合理的價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價格不能嚴重背離價值。

(三)商品低價促銷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常識,只有投入小于產出時,社會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因此,任何社會都要節約,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這里講的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節約,時間節約規律被稱為是最高級的經濟規律。社會對節約要求的強制性,也適用于企業。現在用時間節約規律來看促銷的現象,企業能長期用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嗎?如果是這樣,企業一定不能生存。現在的促銷只是一種戰略,而且他們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補償。促銷對于經濟危機來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不是長遠之計。

由此可見,上述的三種想法均不大科學,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辯證法。對于金融危機,科學的態度應是:一方面是要承認和尊重規律,人類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積極地去面對。也就是說,30年前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市場周期性波動。

四、金融危機對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啟示

對財會工作者而言,這次經濟危機,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顯和提升財務理念的好機會,把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當今,每個企業都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以下的建設和管理。

(一)必須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研究和建設

財務管理應采取什么戰略?這是財務管理的首要問題。過去,有相當多的企業隨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詢、分析和制訂戰略,確定經營模式。根據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今后應看重考慮的問題主要有:

1企業的生產經營要著重于實業

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關鍵看能否抓住機遇。現在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投入的每一分錢,在戰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學發展,再不能回到傳統發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長的同時,要做到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因為只有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是應對危機的長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訂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的戰略時,我國的實體經濟應名副其實,生產經營應重在實業。

雖然融資等問題離不開資本市場,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本市場上,特別是股票投資。

2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

本來,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機的根源,但如果濫用或將其視為投資工具,就會成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2007年全球外匯資金和金融衍生產品全年交易量達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GDP總和的67倍,已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特別是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據數據介紹,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第一,總量適度的原則。要以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需要為標準,而不是要通過投資獲利。否則又將演變成不可抗拒的風險。

第二,程控的原則。對金融衍生產品投資要有內控機制,如果是無法控制,則不能投資。

第三,穩步推行原則。先推行簡單、風險低的產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復雜、風險高的產品過渡。

說到財務戰略,熱門的話題是樓市和股市,卻很少有人去關心居民儲蓄以及貨幣量擴大的問題。可把它比喻為定時炸彈、籠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和潰堤?估計在未來GDP溫和增長下還可能發生通貨膨脹。對此,在理財戰略上怎么應對?

(二)加強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內部控制隨環境變化,處于不斷的演進之中。針對現代企業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存的這一環境,COSO委員會于2004年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ERM),認為以前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包含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說明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視。從中明白,風險發現就是收益發現的過程。這次金融危機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20世紀30年代有15000多家銀行倒閉)?2009年的頭兩個月,美國又有14家銀行倒閉。盡管各個企業倒閉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對風險的管理不到位,資金的風險管理做得不好。根據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育與啟示。當前資金的風險管理應針對性地做好三個方面:

第一,現在相當多的企業,仍然存在著不是內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這是造成資金風險管理有名無實的重要原因。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有效的授權與監控機制。因為在風險投機收益的誘惑面前,監督往往無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責任感的建設。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險管理絕不是管理階層幾個人的事,而是要貫穿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萬能的,新的情況與問題會不斷發生,這就要求做到在授權之內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第三,大國之間的摩擦或由于某個國家的金融危機,都會對收匯造成致命的打擊。還有不斷創新金融的工具,它們都充滿風險,需要對此高度警惕。

(三)樹立“現金為王”的觀念

資金是企業“血液”。對此,人們在平日里也許不能充分領悟,但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就不再難以理解了。這次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現金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事實表明。由于現金流動性不足,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破產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企業還是盈利性破產。因此,在預期融資困難時,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就必須儲備盡可能多的現金,以保全企業的生存。盡管金融危機不是經常爆發,但又很難預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希望企業的基業常青,控制負債水平,保持科學流動性,持有必要的現金儲備,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就是所說的“現金為王”的觀念。同時,在方法上,要重視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分析和應用,把現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這并不是說持有現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與風險的匹配。從理論上說,資產的盈利性與流動性具有替代關系。企業現金保持量越多,流動性就越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盈利性;企業現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流動性,這就是利益與風險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觀經濟行業環境、國家貨幣政策、公司財務狀況等都是公司現金持有量的影響因素,有很深學問。現有人對1998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現金持有比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企業的現金持有比率為6.4%、英國為6.1%、日本為15.5%、我國臺灣為11.6%。相比而言,國內大陸上市公司現金持有水平比較高: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持有比率約為16.8%。1998~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現金持有比率約為24%。各國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沒有答案。

(四)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再認識和提出新的認識

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實施了與世界趨同的新會計準則。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引進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經本次金融危機實踐的檢驗,其科學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簡單的回顧。1990年9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他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直存在爭論并不斷進行調整、修訂與完善,經歷了風風雨雨。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問題再次成為金融界與會計界的焦點。對其看法有不同聲音:

據資料證明,歐美政治家曾經把矛頭指向了按市價計算的所謂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時,公允價值計量會令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為了讓資產負債表好看,又會被迫拋售損失比較大的資產,進一步壓低了這些資產價格,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是加劇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

現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在參加一次座談會時指出,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美國超前消費及衍生金融產品泛濫。它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公允價值僅是一種計量工具,是一種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機發生的原因。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計量方法上還需要研究。

對這些意見怎么看?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種計量的方法問題,這沒有錯。但它客觀上會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項目發生波動,從而會影響著經營者與投資者行為,是有經濟后果的。問題還在于,所謂的公允價值取得,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同時,公允價值既有如實反映的一面,又會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縱并運用于盈余管理等。具體到本次金融危機,其主要的表現是:公允價值在反映企業金融資產的價格上過于敏感,很多時候會成為資本市場助漲與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場狂熱時,它可以加劇市場狂熱;而當市場陷入恐慌時,則可以加劇市場陷入恐慌,這就是人們所講的推波助瀾。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實踐進行分析,并得到相應啟示。現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流動性管理。流動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金支付能力,它是企業資產配置和資本結構管理的結果。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要以流動性為目標,要能保證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有足夠現金頭寸。

第二,提倡交易對象的管理。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管理上,應運用該法獲得交易對象的情況概要,對各項財務的指標影響進行判斷,包括收益、資本、財務比率是否達到企業內部控制標準。

第三,重視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尤其是不可觀測數據的采用、管理層的判斷等,更是企業需要詳細披露的內容。同時管理層需要重視與投資者溝通,并解釋財務指標的變動,使投資者了解企業的價值等。

總之,公允價值計量不是惡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現今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論上,不能簡單化,而要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也就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約束。今后,公允價值這種計量方法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不斷地進行再認識并提出新認識。

篇8

1 金融危機的概念 

金融危機又被人們稱為金融風暴,它指的是金融資產、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在不固定的區域或國家范圍內,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在短時期內快速惡化,具有很強的國際性,最終可能導致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某個金融市場暴跌、企業大批量破產倒閉、失業率大幅增高等嚴重后果,給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危害,有時甚至會造成社會動蕩、國家政治不穩等嚴重后果。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摧毀性危害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和思考價值。 

2 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2.1 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縱觀美國人的消費觀,提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美國人已經形成了超前消費的消費習慣,這是由美國的社會形式決定的。因此,在美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是勢在必行的,這就使得美國人要進行借債消費和泡沫炒作,這樣才能讓他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而為了擁有充足的資金進行超前消費,美國人想到了借債和撈錢。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美國向全世界進行借款,來支持美國人的超前消費。目前,美國人民的透支消費水平已經達到十多萬億美元,相當于70萬億人民幣。另外,隨著美國人民綜合意識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可以通過炒作科技網絡、房地產以及相關衍生產品來達到撈錢的目的,而不是想著通過自身的努力工作與打拼來得到資金。這種情況勢必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滋生投機心理,進而導致泡沫經濟空前發展,使市場經濟難以控制,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2.2 金融市場監管不力 

金融市場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管也是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市場經濟自身就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調整,但是卻有著局限性和滯后性,總是不能及時準確的對市場沖擊做出調整。而歐美國家向來奉行市場經濟自由主義原則,在市場運行過程中一味的放任自由,從來沒有建立完善過行之有效的市場監管機制,這必然會導致市場經濟出現混亂,進而造成社會分配不公,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2.3 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 

金融創新能夠提高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能夠大大加強金融對于整體經濟運作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對于金融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但是,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它還擁有著放大金融風險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合理有限的運用金融創新,不能無限制的使用。美國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就是無限制的創新和使用金融創新工具,而不考慮由此引發的后果。如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迭加,信用鏈條拉長,其結果是助長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世界金融市場危機。由此可見,美國本輪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所蔓延的結果。 

3 金融危機對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啟示 

對財會工作者而言,我們可以將這次經濟危機作為提升財會管理工作能力的平臺,通過經濟危機得到的啟示,我們可以將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3.1 必須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建設和研究 

財務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后勤工作,對于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采取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策略,才能幫助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安全度過并獲得進一步發展,則是當前財務管理的首要問題。過去,大部分企業經營模式陳舊落后,只懂得照搬照抄其它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而不去結合自身實際分析研究自己的管理經營模式,這樣一直下去的話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面對此次金融危機對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企業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財會管理,有效降低金融危機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一方面,企業的生產經營要著重于實業。只要我們立足自身實際,扎扎實實做好企業生產工作,依托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做到自主創新,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就能安然度過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要科學合理有限度的使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要在使用時堅持好總量適度、穩步推行的原則。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效降低金融風險,避免金融危機的影響。 

3.2 加強風險導向控制機制的建設完善 

金融風險不可消除,但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監控而消除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要想及時準確的監控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建立一個良好的風險導向控制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為了確保風險導向控制機制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權利監督機制對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防止出現財會人員監守自盜的現象。二是提高員工凝聚力,采用企業文化熏陶等方式,提高員工責任感,加強員工對于風險的發現和抵抗能力。 

3.3 樹立“現金為王”的觀念 

對于一個發展良好的企業來說,充足的流動資金就是企業強盛的血液。俗話講“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在金融危機來臨時,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不能單純的認為企業發展良好,盈利較高就減少流動資金的儲備。事實表明,由于缺少流動資金而在金融危機中出現的營利性破產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因此,如果希望企業能夠基業長青,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在方法上,我們要重視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分析和應用,把現金流量表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現金使用不當帶來的企業財務危機。 

篇9

【關鍵詞】 國際金融危機;原因;中國經濟;影響

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關于金融危機的定義,著名經濟學家雷蒙德指出,“所有或絕大部分金融指標一次急劇短暫的、超周期的惡化,這些指標包括短期利率、資產價格、償債能力以及金融機構的破產等”。這一定義沒有提及外匯短缺這一特征,顯然與歷史上金融危機實際不符。金融危機是指社會系統中爆發的危機,它集中表現為金融系統運行過程中金融資產價格等金融指標在短期內發生急劇變化的現象,這些金融指標包括貨幣利率、短期利率、證券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金融機構倒閉數目等。金融危機會使金融系統陷人混亂,喪失其配置資金、服務經濟的基本功能,導致經濟動蕩和經濟危機。

眾所周知,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掘金融危機的成因,首先必須搞清次貸危機的產生原因。對于從事次級貸款的金融機構來說,次級債無疑是一項高回報業務,由于次級貸款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給次級房貸發放機構帶來的風險也更大。不斷實現信用增級與風險分離,次級債獲得市場的廣泛青睞,這種封閉的投資鏈條最終導致了信用衍生市場的風險分散功能完全失效。一旦危機發生,通過層層的債務鏈條使風險在各機構間傳染、擴散,導致金融機構出現大范圍虧損。

次貸是美國政體經濟產生的結果,次貸危機與美國政體格局是息息相關。奉行擴張性經濟政策,采取寬松的經濟政策刺激經濟,使經濟穩步發展,經濟快速的發展包含著經濟衰退的源泉,政府奉行的經濟政策為今后次貸危機埋下了禍根。為了刺激投資和消費、防止經濟衰退,采取大幅度減免稅收的做法來刺激經濟,并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房地產市場來帶動相關行業的復蘇。為了刺激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房地產按揭市場降低了準入門檻,即可以對“信貸償還能力比較差”的人提供按揭貸款等,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為次級抵押債危機的產生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美聯儲的降息和加息是促使房地產市場由熱變冷的動因。房價的不斷上漲刺激了金融房貸機構的逐利性,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壯大,美國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基礎上,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大量違約客戶出現,此時,次級債危機就產生了。由于抵押品價值的相對下降,很多炒房地產短線的人士認定房價短期內只會上升,自己完全來得及出手套現,用這類貸款去負擔遠超過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房屋,而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對于大部分困難家庭來說惟一的選擇就是停止還款、放棄房產,最終釀成抵押貸款市場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由次級抵押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問題,即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尤其是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迷失。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暴露出不一致性。以負有維護美國經濟整體穩定重責的美聯儲為例,它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負責投資銀行的監管方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只是在2004年經過艱難談判后才獲得監管權的。這就使得像美國國際集團(AIG)這樣涉及多領域的“巨無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處于根本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金融創新”。金融評級機制在此次危機中,也出現了嚴重問題,那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項出現了問題,金融評級機構都能“視而不見”,仍然給予“優等”的評級。標準普爾和穆迪公司未能對抵押支持債券(MBS)、擔保抵押債券(CDO)等證券給出正確的評級,只要發行和擔保MBS及CDO的機構是AAA級別,其發行的金融衍生產品自然可獲得相應高的評級。評級的缺失使得全球投資者放松了對信貸衍生證券風險的防范。

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長期出現巨額的逆差,中國經濟因此也在出口的帶動下出現長期的快速增長。這次“次貸危機”,將嚴重打擊美國的消費信心與消費實力,影響我國的外需,將對我國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響。從最近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出口額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另外東南沿海地區出現的大面積的出口導向型的工廠倒閉。鑒于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靠投資、出口拉動,出口的大幅下滑會促使中國的經濟出現增速放緩。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主要影響在于可能導致出口的負增長、投資增長的放緩以及外匯資產的貶值或損失。由于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高,已經高達60%,我國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動的,在金融危機陰影的籠罩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將受到最大沖擊,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受到沖擊的程度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下轉第137頁)(上接第17頁)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9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超過1.9萬億美元,其中我國的外匯儲備一大部分已投向美國的國債或進行了股權投資。美國“次貸危機”的進一步演化,勢必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美國債市的走低,消費信貸市場的低迷,這些因素必然使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風險。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誘因與我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相同:房價虛高,房地產泡沫的不斷膨脹,利率的不斷調高,這次危機對中國房地產信貸風險是一個很好的預警。由于投機炒作成風,我國房價不斷上揚,通脹壓力迫使央行持續升息,這一情況類似于“次貸危機”爆發前的美國市場。我國房地產信貸沒有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假按揭和假收入資產證明并不少,信貸資產沒有證券化,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在央行近年來連續多次加息,我國住房按揭貸款正步入違約高風險期。商業銀行必須及早采取措施控制按揭貸款和房地產項目商業貸款風險,并要做出資金安排,提足風險撥備。

(四)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負面影響集中體現在銀行國際業務收入增速的下滑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加大這兩個層面上。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卻出現了部分銀行在金融危機下的國際業務的逆市增長。深圳發展銀行總行離岸業務中心主管林娜總經理介紹,金融危機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受到了沉重的打擊,2009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相對上年同期下滑24.9%,山東下滑是20.2%,青島下滑是15.6%。青島的部分銀行的國際業務卻出現了逆市增長,增長22.6%。這其中,離岸銀行業務成為了拉動經濟國際業務增長的“重頭戲”。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外貿企業如何真正有效的“走出去”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根本,外貿企業有效解決“走出去”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好離岸業務,這也是中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尋求機遇的“出路”。銀行國際業務和外貿企業的發展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在企業“走出去”推動銀行業務的同時,也要自身不斷創新,豐富業務,為企業提供更寬的發展思路。

總之,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因素很復雜,既有體制、政策層面的原因,又有基本制度方面的深層次根源。汲取西方國家引發危機的深刻教訓,進一步推進我國的改革發展,要求我們既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我國特有的制度優勢,決不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又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決不能因噎廢食,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投機;機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暴已經進入尾聲,為什么這樣說,這要從金融危機的成因談起,這次金融危機的成因表面來看是由于美國的次級貸危機引起的,但是筆者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機家的投機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打壓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高額的利潤差價,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可以確切地說金融風暴已經結束,由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下滑現象也將進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斷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項經濟指標將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機成因分析

筆者之所以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的投機行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機不是市場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歷史數據,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圍內經濟一片繁榮,各國經濟指標大多為歷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產保護以后,金融風暴猶如海嘯一般短時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響到實體經濟,2008年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指標迅速變壞,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發生前后,沒有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大規模的戰爭、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由此可以證明此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不是市場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人為投機因素產生的。

下面再通過一些間接現象來分析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要通過直接現象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是比較困難的,此次金融危機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亞洲金融風暴有明確的挑起者——金融大鱷索羅斯,而且投機過程非常明顯,因此很容易通過直接現象證明亞洲金融風暴是一次金融投機,而此次金融危機其金融投機過程非常隱蔽和周密,很難從表面現象直接看出這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導演的一場大戲。只能從一些間接現象判斷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首先看這些投機分子選擇投機的時間,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正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前,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忙于換屆,是應對危機最薄弱的時期;再看金融投機家們針對的對象,此次金融投機的對象是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了五年,美國股市已經出現高市盈率高風險現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機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級貸和次級貸衍生物[1],間接工具是宣傳媒體。為了使本次金融危機能夠達到金融投機家們的預期效果,可以說他們是挖空了心思,實際上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化解次級貸危機本來是不難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機家們根本不給美國政府機會,甚至不惜以犧牲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為代價,利用媒體導向制造了一場空前絕后的恐慌來打壓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利用了大約半年時間將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2000多點砸到6000多點。石油期貨從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報道稱專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機在美國造成了十多萬億美元資產的蒸發[2],那么金融投機家們通過做空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的利潤保守的估計也應當有萬億美元以上。至于說這些金融投機家們在美國證券期貨市場通過抄底在未來的市場上賺取的利潤更是高得難以估計。

二、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

文章開頭筆者為什么說本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了呢?其實這很簡單,既然本次金融危機是針對美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一次金融投機,其目的無非是要通過高拋低吸來賺取差價,只要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了,金融危機也就結束了。根據道氏理論,股市的趨勢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從2009年3月10日起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三周,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可以推斷美國股市的上漲趨勢已經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還會有一定的延續,但是今后一段時間金融投機家們將會利用其資金實力不斷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勢好轉的消息來刺激美國股市的上漲,這當中可能有小的反復,但是大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有三點:(1)美國的經濟基本是與證券期貨市場同步的,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經濟下滑也應當見底。(2)美國實體經濟生產能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破壞很小,只要金融形勢好轉,經濟會迅速跟上。(3)世界各國提出了振興經濟的計劃,特別是中國已經實施了經濟振興計劃,美國奧巴馬政府也正在實施多項刺激經濟和消費的方案,根據本人在《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3]一文中的論證,目前世界各國提出的宏觀振興經濟計劃多數將刺激經濟的增長。

根據以上三點本人推測全球經濟3月份見底,四五月份將開始復蘇,最遲6月份各項經濟指標將明顯好于3月份。

三、面對機遇的措施

1.避開政治阻擊,抄底礦產資源。實際上目前的經濟形勢對于任何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抄底機遇,對于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低價獲取礦產資源的機會。眾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國準備購買的物資國際炒家都會哄抬物價,但是目前如果中國大量購進礦產資源一般不會遇到國際炒家的價格阻擊,這是因為如果國際炒家用哄抬物價的方法實行阻擊,必然會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而目前正是國際炒家吸籌階段很顯然對于金融投機家們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所以國際炒家不會用哄抬物價的方法阻擊中國收購世界礦產資源。但是國際炒家會用政治手段阻擊中國抄底世界礦產資源,3月份澳大利亞否決中國五礦收購案就是政治阻擊,因此對于中國的投資者而言要學會靈活運用政治手段,避開政治阻擊,抄底世界礦產資源。

2.適度參與美國股市。一般來說股市的底部區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形成,因為國際炒家需要慢慢吸籌,以獲取暴利。因此短時間內美國股市不會迅速走高,它會慢慢推高或震蕩走高,這正是中國資金抄底美國股市的好時機,從歷史的教訓來看,中國資金參與美國股市最好以民間資金的形式參與,如果以國有資金參與美國股市很難獲得發言權。中國資金可以學習日本資金參與美國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響上市公司。

3.做好準備,迎接外貿發展。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企業出口影響很大,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也會迅速復蘇,中國的外貿企業此時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及時了解西方國家下一步的需求動向為新的出口做好準備。

四、金融危機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機,我們看到中國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陸續發行并走向海外市場投資[4],其所選時間正是世界證券市場的高點,等于將資金拱手送給國際炒家。而當前應當是參與國際證券期貨抄底時間了,我們的QDⅡ基金卻一點募集的跡象也沒有,這說明中國的基金管理者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樣在2008年中國的許多銀行和大公司在國際證券市場參與了證券期貨的買賣,買了個最高點,但是現在當世界證券期貨市場出現了極好的機遇時,大多數中國的銀行和大公司卻不敢參與了。比較中國實體經濟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措施——中央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可以看出中國實體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遠遠大于金融虛擬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一個國家的金融虛擬經濟帶來的效益遠大于實體經濟帶來的效益,發展金融虛擬經濟,提高自身金融虛擬經濟的能力是中國今后發展的一個重點。

最后要說明的是雖然這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但是它帶來的危害還會影響到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發展。因此雖然今后金融形勢會有所好轉,全球經濟也會逐漸回暖,但是,全球經濟的增長的速度可能會放慢,企業要以長遠的目光看待經濟回暖,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外匯通.次級貸危機的過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環球網.美專家稱金融危機讓美國損失15萬億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3).

[4]經濟通新聞.[QD追蹤]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發行情況[EB/OL]..hk/gate/gb/.hk/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