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07-23 09:3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

篇1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Chines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ey, we must master the methods and went to impl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raining education and kind of flowers and trees, first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different cases to fertilization, watering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c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ao's

Keywords: tao'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method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擔負著這一歷史任務的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本文擬對小學創語文育創新的認識和實施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 夯實基礎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必要條件

創新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運用創造思維,舉一反三,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即寬厚的基礎知識是一個人創新的必要條件。對一個人來說,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才能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結,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認識,達到質的新的飛躍。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強調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還體現在開展創新教育的定位問題,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把目標定在基礎上,如前所述,即以培養學生的基礎創新素質為主,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思維等。切不可起點太高,大搞攻關創新和創造發明。

2 還學生以自由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首先要解決兒童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五個方面,唯有這樣,兒童才能大膽地想象、大膽地思考;其雙手才能在大腦的指揮下大膽地去干;才能大膽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拓展感性的視野,擴大認識的眼界,發掘內在的創造力;才能有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社會的寶貴知識,提高實踐的能力。可見自由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解放思想,解放學生、創設適應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還學生以自由,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

3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開始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 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 主動參與便是學生創造性成長的開始。主動參與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要注意以下兩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自覺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負擔,甚至會為攻克某一難關而廢寢忘食。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主動參與某種活動的動力機制。教學中, 我們刻意通過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通過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欲望,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2)讓學生體驗成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學生的這些傾向或心理素質, 最初只具有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性質, 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創造讓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意識。

4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關鍵

創造性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 而且可以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關鍵。首先,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多種思維訓練。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多種思維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自身要具有創造性。小學語文實施創新教育,教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才能的學生。創新型教師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學成果, 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 并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有獨到的見解,教學中能夠發現并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教師。作為創新型教師,應具有以下基本素質:要擁有新的教育觀念和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要有真摯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機智的應變才能;具有開放的人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組織管理藝術, 善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活動,鼓勵和喜歡學生的求異、創新等。

總之, 小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有時這個重點中的重點,是關系到培養世紀人才的百年大計,不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話題,更不能隨著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界與教育界的聯動, 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長久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全集》第1卷 第2卷

篇2

時代的今天迫切呼喚人才,然而所謂人才并不意味著有才即稱之為人才,才能從來都是衡量人才的一個標準,更不容忽視的另一標準是德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有言“: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因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就面臨著為社會培養圣人,培養君子的重任。那么作為教師究竟怎樣培育學生呢?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那么教學生學什么呢?陶行知進一步說明,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這也就是說教育的任務是樹人,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主要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行合一,二是生活德育。在陶行知眼里,德育的本質和目標就是培養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本身應該首先樹立崇高的師德,重視自我教育,加強自律,提高自身修養,在思想和行動上積極踐行知行合一。王夫之曾說過,身教重于言傳。因而在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陶行知先生對教師提出五點要求,一是信仰心,即認可教育事業;二是責任心,即對自身的教育事業負責;三是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擺出做官的態度,事事要和學生同甘共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中去,指導他們;四是要有開辟精神,即是破除門戶偏見;五是實驗精神,即是學會開拓進取。從這五點要求中,不難發現其本意,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一個具有真善美合一的健全人格的老師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青出于藍,更勝于藍的學生。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理論的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積極調整師資隊伍,嚴格教師選拔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師教育學生應該更側重于其道德的塑造,教學生做人比教學生做學問更重要,當然明白做人道理了還不算,還要鼓勵學生去親身行動,去實踐。陶行知先生很重視道德與行動的統一性,他說:“修身倫理一類學問,最應注意的,在乎實行。”“在行與知的關系上,現有行的勇氣,后有知的收獲。”應試教育體質下,培育了一大批標準化高材生,他們能寫能說,講起話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寫起文章來慷慨激昂,振振有詞。然而學術背景的繁盛背后,我們不能漠視其情感的荒蕪,道德的匱乏;高智商、高學歷的背后,我們不能忽視其低情商、低動手能力的現狀。師生同心同德,素質教育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二、教學方法創造之活的追求

“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由行動而發生思想,再由思想而產生新的價值,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所描述的創造產生的過程。陶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他在幼兒教育上充分運用了創造教育思想,針對兒童的創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所在就是“活”字,讓小孩子成為一個“活”的人。我們不妨將陶先生這種創造教育思想運用于改進語文教學方法,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改變以往的“老師大講特講,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固式,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用“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全身感官系統,用創造教育思想來點燃學生的求知的渴望,點亮學生的思維靈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著手點是教師自身創造思想的開發。“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而陶先生所認可的一流教育家應當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強調的正是教育者的創新精神,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則強調教育者的開辟精神。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自身培養出一股創新精神和開辟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活”用在學生身上。我國教育家季羨林也曾說過: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是從課堂里教出來的,而是由優秀的教師熏陶出來的,只有一流的老師才能熏陶一流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博覽群書的同時,積極投身實踐,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同時,貫通思想,開闊眼界。其次,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運用創造教育改進教學方法,自然不能脫離生活實踐。那么如何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融入生活呢?一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觀察生活。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有條件的學校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方式,依照課文文本創造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生活情境,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系統。解放學生思想,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二是積極引導實踐,使學生學會體驗生活。也就是說,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比如說,書上有關于某人的肖像描寫,那么能不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手畫出呢?不同畫像之間細節的對比,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不同的用詞效果呢?再或者讓學生能不能試著寫一寫身邊熟悉的人呢?荀子曾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條館訓很能啟發我們的思維:我只是聽,就會很快忘記;我看到了,就會記住;我親自體驗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親自動手做了,才真正學到了知識。因此,與其讓學生聽乏味的演講不如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做筆記,自己寫感想,提倡學生自主研發性學習。三是還原生活本身,感悟生活。語文教學,再怎么精心裝點課件,最基本的著眼點還是生活運用,它需要有一個階梯,通向能使學生課外聽、說、讀、寫的神秘殿堂。語文教材和教師的任務,只能是起示范和引領作用。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三、結語

篇3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認真地學習了他的教育思想,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我們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跟大眾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會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他們都是我們教師的一面鏡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在幼兒園開展師陶學陶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將教育立為人生大事的信念、畢生奉獻于教育、我們要緊密聯系實際,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涵,才能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價值,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努力實踐,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時認識到自己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努力,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導,我要根據托班幼兒心理的發展、年齡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升專業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兒的人格,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用最真誠的心去滋潤孩子,用言行去關愛每一個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工作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于奉獻,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勇于創新,并根據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老師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扎實工作,多關心集體、關心同事,在幼兒園的創建工作中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于動腦,勤于思考,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際行動創造出新的成果!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小學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并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里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里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小學,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里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凈,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里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后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干凈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于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差,不懂得講衛生,也沒有在那里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后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情形。

篇4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4C-0076-04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1]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雖然“需要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各教育教學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但是更“需要側重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更多地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2]

為此,培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就涉及兩大需要解決的問題: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以達到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何“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的路徑,才能夠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任何教學活動“就是為達到某個特定目標而設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活動。”[3.]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知識、能力“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以及學生學習的評價者,面對以上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中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必須調整其語文教學理念及方法策略。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對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中調整教學理念及方法策略給了啟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包含兩種涵義:一是他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樣做的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么樣做”。二是他認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核心,做中教、做中學,強調的是“做便是教”,“做便是學”。

“做”即實踐,學生的語文學習及其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離不開自身的體驗實踐。可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為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確定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支撐:以“教”導“做”,指導和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做”語文;以“做”促“學”,促進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語文。

一、轉變理念,以“教”導“做”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內部動力作用下將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目標轉化為自身需要的過程。內因決定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的目標、性質、過程和結果。但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同樣離不開發展變化的外部條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的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解決真實(或創設接近“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學生的任何能力不可能直接通過教師的教而獲得;學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運用知識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逐漸形成。同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關注的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解決真實(或創設接近“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也不可能通過教師的直接教得到培養,只有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即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不斷地經過自身的語言運用的實踐活動過程,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為此,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自身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樹立“教”是為了“做”的理念,從重視自身的“教”向重視學生的“學”轉變,從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向重視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培養轉變,從重視語文的學習結果向重視語文的學習過程轉變,從重視繼承向既重視繼承又重視創新轉變,以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借有效方法、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自覺的語文學習“做”的實踐活動,摸索、積累和體悟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則,逐漸形成能力,最終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以“教”導“學”,重點不是“教”,而是以“教”作為“‘導’做”的一種行為方法,“做”才是“‘教’導”的目標指向;“導”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隨宜點撥,為了更有效地引導、促進學生的“做”。

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我們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應該“導”學生“做”什么?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導學生的語文認識規律,導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是指導和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與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礎能力具有密切相聯性,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礎能力的關注,也應該是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內容之一。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則是教師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原理和方法,通過引導、檢查、評價等活動,科學地指導和引導學生課堂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語文學習活動,調控學生語文學習行為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經過自身的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學習實踐行為,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作業、學會復習,掌握語文知識經驗,形成語文運用技能技巧,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是指導和引導學生不斷吸引外部信息,增強主體力量的過程。究其本質是一個指導和引導學生的認識活動。人的認識活動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基本過程。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的語文認識規律,即指導和引導學生掌握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體驗實踐過程中,學會自覺運用由淺入深的客觀規律指導自己的語文學習;學會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較大范圍內遷移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利用具有共性的一般規律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學會在分析歸納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概括出本質的語文學習規律,提高解決語文學習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二者構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活動的復合共同體,并以各自的思維方式貫穿于培育活動的始終。這就是說,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相對獨立的“教”的思維和“學”的思維存在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培育活動主體之中。但是思維具有可引導性,人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外界因素的暗示和感染,在外力作用下,人的思維的發展方向、速度和效果都可能隨之發生改變。成功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活動實施過程,教師“教”的思維軌跡和學生“學”的思維軌跡應該是相互滲透、有機交織在一起的。為此,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語文思維發展,就是教師依據思維的可引導性,在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審視、判斷的基礎上,導學生的思維興趣、思維方法、思維品質。較為具體地講,就是指導學生學會發現語文學習困惑、調節語文學習情緒、強化語文學習意志,激發思維興趣;就是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體驗實踐中,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求同思維和存異思維,學會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學會再造思維和創造思維,形成思維能力,逐漸培養自身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和批評性的思維品質。

二、開辟路徑,以“做”促“學”

情境教學理論表明,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際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下,為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也就是說,任何語言交際活動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是語言交際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面對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4]這就說明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離不開在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中,經歷“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

從語文學科教學規律來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著眼于語文學科的獨有特點,并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學習屬性,要堅守語言學習是語文學科學習的核心。為此,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能從學習語言,到理解、研究語言,最后形成能根據具體的真實情境運用語言的能力。這一過程既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主發現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發展與提升的過程。雖然經歷這一實踐過程的主體是學生,但是要讓具有特殊“生情”“學情”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經歷這一實踐過程時,始終能夠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并最終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構建者,使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發展與提升,就需要作為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知識意義建構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以“做”促“學”的綠色通道的路徑,即創設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情境。

以“做”促“學”,“做”是手段、方法,“‘促’學”才是“做”要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以“做”促“學”就是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語文學習、運用的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語文學習經驗產生的過程,從而在良好的循環實踐體驗中,促進語文學習經驗的積累,促進語文學習“意義”的建構。

為達到以“做”促“學”的目的,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的情境創設,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要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任務。學習目標、任務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學習目標、任務既是學習活動的依據,又是學習決定行為的指南,只有學生明白了學習活動的目標、任務及其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產生追求目標、完成任務的欲望與內驅動力,才有可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依據目標、任務,矯正和調整自己學習行為的方向,確保自己的學習活動始終保持正確的目標取向。其次,要考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殊的“生情”“學情”。“人類的實踐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實踐就是知識參與下的實踐,實踐的程度和范圍是受人類知識狀況制約的。”[5]同時,“語文教學需要重視構建共同知識和能力基礎,并且實現學生個體化發展的目的”[6]。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特殊“生情”,個體間形成了語文學習起點明顯差異的“學情”。所以,只有當我們在情境中展示的語文學習內容,吻合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的智能準備,才有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努力通過自身的“分析情境、l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智力動作”的學習體驗實踐活動,形成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也只有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通過“交流結果”的實踐,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積面成體,形成智能合力,才能逐漸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個體間存在的語文知識、能力差異,最終達到幫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重新形成接近統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再次,要考慮給予學生“做”的方法及其“做”的條件。有人曾將教學情境比喻為“漁場”,要讓學生在這個“漁場”捕獲到“魚”,就得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捕魚”方法,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捕魚”工具。由此推論,作為培育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核心素養載體的情境,要讓學生能去有效地為達成某一目標去實踐、去“做”,就要為其提供運用語言的方法和進行語言學習的技巧,用以形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實踐的條件。所以,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情境,需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明確的學習目標、任務;適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生情”“學情”的語言學習材料;必要的語言運用原理和聽說讀寫的方法;語言運用的條件。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充分發揮“情境”在培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語言運用的探求、積累和體悟“做”的實踐經歷,得到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得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語文學習、運用綜合能力的提升,真正體驗到語文核心素養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獲得學習經驗,逐漸建構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

[3][美]Paul D.Eggen、Donald P.KauchaK.學習與教學策略[M].伍新春,朱瑾,夏令,秦憲剛,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吳欣歆.探索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可操作性表達[J].中國教師,2016(5上).

篇5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實踐中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經過幾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體系,其語文教育思想則是他理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學習研究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將會得到更多收獲,而且能夠發現它在具體的實踐中所迸發的光彩奪目的火花。

一、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論上的,他認為學習語文是為生活服務的,是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學習具有生活的內容。他批判傳統教育為了識字而識字,為了讀書而讀書。在語文教學中,他提倡運用符合生活的方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導“教學做合一”。[1]

陶行知先生還指出兒童有很強的創造力,但這創造的萌芽卻被傳統教育扼殺了,因為語文教學沒有根植在生活的舞臺之上。因此他提出了針對傳統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兒童的眼睛;二是解放兒童的頭腦;三是解放兒童的雙手;四是解放兒童的嘴巴;五是解放兒童的空間;六是解放兒童的時間。陶行知提出學生創造能力時,也十分強調教師的創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因此,教師要如其中所說,爭做創造、開辟的教育家,做第一流的人物,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去開發創造的沃土。

二、 陶行知語文教育思想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

1.陶行知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極為豐富,對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生活教育理論,構建大語文教學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使每位語文教師明白,語文教學不是在封閉的有限的環境中進行的,它是在開放的、無限的時空中實施的。

1.1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

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溝通,教學內容不能超出兒童的經驗和范圍,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教師設計教學時,盡可能地創設情境,還原生活,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語文知識。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豐富,如果脫離了生活背景去進行語文教學的話,往往事倍功半。教師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或實物,從而激活在學生頭腦中積累的生活信息組塊。這樣語文知識就通俗易懂了。

1.2語文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系

根據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社會生活的教學資源,拓展語文教學渠道。課堂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途徑,利用社會生活的教學資源進行語文教學又是一個新途徑。教師盡可能創設條件,突破時空,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走進社會生活中去觀察,動腦學習。所以,語文教師要構建“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跳出書本、跨出課堂、走出校園;學生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學社會生活知識,這正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

2.以創造論,構建創新教學觀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號召,語文教學值得借鑒和發揚的,在語文教學中應真正做到“六大解放”。

2.1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

小學課本中精心選用的課文中,有很多給小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解,往往會消耗學生想象的時間,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去多讀,養成邊讀邊想象的習慣。讓學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國中遨游,語文老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學習語文知識是一樣重要的。

2.2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

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腦使用比較多,而雙手僅僅是舉手而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學生的雙手也能真正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上來呢?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在語文課上動起手來,往往能起到“ 它山之石可攻玉 ”的教學效果。

2.3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

兒童的眼睛是純真的,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雙去偽求真的眼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求真務實的語文課堂氛圍,不能盲從教師,迷信教材。當學生在課堂上發現老師的板書有錯別字時,應該讓他們大膽地提出。教師不能顧及自己的尊嚴去呵斥他們,應該對大膽提出錯誤的同學加以表揚,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2]

2.4解放兒童的嘴,讓他們談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語文課堂上讓學生說的機會多了,口語交際提高了學生說話的能力。但課堂上學生問的機會并不多。有“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善于問的習慣。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還要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2.4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擴大眼界

語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囿干課堂,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走出課堂來豐富語文知識。比如上語文實踐活動課時,就應該讓他們在大自然、在社會里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帶領學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廣告標語中找出錯別字;帶領學生去春游、秋游,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2.6解放兒童的時間,讓他們干一點他們高興的事

篇6

關鍵詞: 校園精神文化 語文教育 德育

“校園精神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價值、道德風氣等意識形態”[1]。校園精神文化滲透在師生的思想意識中,不著痕跡地支配師生的行為習慣。成功的德育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校園精神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園精神文化實踐的產物。既然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語文教育都立足于校園這個大背景中,都在德育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它們又有什么千絲萬縷的聯系呢?

一、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語文教育的支柱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其終極目標就在于創造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應該成為語文教育的支柱。那么,從德育的角度看,校園精神文化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有哪些呢?

(一)影響語文教育的德育目標

一個學校的靈魂是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每一所學校文化精神往往體現為教學主體的價值意向,引領語文教育的教學目標,從而決定語文教學的活動與行為。

(二)影響德育教學環境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校園內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對語文教育環境有重要的意義。語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為語文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推動了語文德育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影響德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多姿多彩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為語文教條式教學的改變提供了條件,豐富了語文德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使德育滲透在教學中提高了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四)豐富語文德育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當代學生素質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對現代學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但由于課程教學的有限性,學生應當具備的道德情操,語文德育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健康多元的精神文化建設,對學生樹立多元價值觀所起的構建作用,是語文教育不能取代的。

二、語文教育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作為傳統倫理文化的負載者,并把完善學生人格作為教學目標之一的語文,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無可否認地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一)語文教育引導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在人類文明中,語文與倫理文化渾然一體,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學自古以來的使命。語文教育不僅承載最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涵蓋如此優秀又先進文化的語文教育,引領校園建設的文化走向,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

(二)語文教育完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語文德育教學必然影響學生的思想精神,導致學生做出相應的道德行為的傾向,而這種道德行為反過來勢必影響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大語文教育鼓勵學生轉變思想,積極參與,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在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學生的參與意識相應強化,學生敢于走出課堂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自然而然地向前邁進一大步。

三、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語文德育的結合

語文德育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者與語文老師單打獨斗,缺乏必要的溝通。那么,如何將校園精神文化和語文教育相結合,共促德育的發展呢?

(一)理念一致互相引導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一個學校的教育理念,無形中感染并影響師生的思想行為。正確的育人理念寓于一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不僅能引導語文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能讓學生熱愛學校和尊敬老師,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作用。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要深化校訓、校歌、校徽等的宣傳工作,組織有關演講比賽,等等,讓全校師生都能切身明白學校的教育理念,引導語文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

語文教育也講究“從做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學校校刊校報、黑板報等宣傳地的工作,積極參加校廣播站、演講比賽等活動,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獨特優勢。這樣不僅改變了語文教學的單一性,而且引導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發展方向,更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事。

(二)營造利于語文德育的環境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就在于不斷追求校園環境的育德性,發揮環境輻射性影響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講:“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2]學校應該充分利用一切資源,讓建筑物、教室、綠化景色等都浸潤人文氣息,營造輕松和諧、書香滿園的校園文化氛圍,影響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語文德育滲透于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中

強調“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育人功能”,語文教師的德育意識強化了,但有些老師的德育方法單調,單純的說教式,有些老師卻拔高德育的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這就為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道德文化的洗禮。語文教師可以進行藝術的熏陶,組織學生多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觀看電影、傾聽音樂、文藝表演、讀書活動等,在這一系列文藝活動中,受到道德洗禮。

健全完善的校園精神文化,可以指導語文教育的目標,創造良好的語文德育環境;反過來,視野開闊的語文教育能夠促進整個校園精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整合一切可以利用德育資源,把語文教育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相統一,從整體上形成有利于學生不斷進步的道德環境,使德育得到更有效的落實,從而保證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生活教育;高職語文;教育理念;教學啟示

教育學家陶行知告訴我們“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高深的“生活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的多方推崇,發展至今不僅得到了豐富和補充還對當前高職語文教學具有多重啟示意義。

一、“生活教育理念”深入高職語文教學工作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屬于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在人才教育方面的教學系統完善、高效。高職語文教學作為高職教學系統中的一部分,在接受教學系統規范和管理的同時也需要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生活教育理念便是用于指導高職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之一。

“生活教育理念”最初是由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該理念融合了陶行知先生廣博而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許多至理名言意味悠長到現在仍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比如,“生活即教育”突出了社會對個人成長的教育作用,也警示教育者不要將教育工作與社會脫節等。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工作的深入,人們對“生活教育理念”的研究更加深入,該教育理論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生活教育理念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指導作用也愈加明顯,已經逐步成為高職語文教學中最為常見且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理念之一。比如近年來備受推崇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社會實踐教學、情境教學等高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中都有著“生活教育理念”的影子。

二、善用“生活教育理念”促進高職語文教學水平提升

1.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可打造高素質教學隊伍

高職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教學隊伍的素質有關系,打造高素質教學隊伍有助于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水平。合理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將為高職院校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學隊伍。

首先,“生活教育理念”可以成為一個高素質教學隊伍的核心指導思想。高職語文教學的核心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由人們尊敬的教育學家提出,又經過多年是實踐驗證,得到多方認可正符合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的要求。其次,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可以鞭策高職語文教學者努力進步。高職語文教學者作為實際完成高職語文教學工作的人,只有首先了解和理解生活教育理念,才能保證在教學中根據這一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高效完成高職語文教學工作。所以高職語文教學中在教學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最終成為高素質教學團隊一員。此外,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可提升教學者綜合素質。根據生活教育理念要求,高職語文教學需要與生活、與社會緊密相連。但如何讓語文教學與生活、與社會緊密相連卻是一個未知命題,高職語文教學中需要通過自主探索來尋找規律和方法,而這個尋找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學者的綜合素質將得到顯著提高。

2.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可豐富高職語文教學藝術

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高職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過程也是豐富高職語文教學藝術的過程。生活教育理念的深入恰好能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方面豐富高職語文教學藝術。

首先,根據“生活教育理念”的思想指導,高中語文教學者可借助生活豐富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生活教育理念”指出,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高職語文教學者可以將生活中的語文引入到高職語文教學中,使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形象生動,更有利于高職學生接受語文教學。其次,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得到良好的優化和改進。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問題,而根據“生活教育理念”的思想顯示,生活中不僅處處有語文,而且處處都需要用到語文,語文的教育應該提高語文的實用性,要將學生引入到社會之中去實踐,真實感受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用法。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完全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此時教學者必須根據教學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良和優化或者干脆直接創新教學模式,讓全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和滿足“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高職語文教學要求。第三,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需要更貼近生活,更具有實用性。是以高職語文的社會實踐教學也將成為高職語文教學藝術的總要組成部分。

三、善用“生活教育理念”推動高職語文教學事業發展

高職教育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快速適應社會的技術性人才,為了讓高職學生通過教育獲得更強的社會競爭能力適應社會打下基礎。高職語文教育事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推動素質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也是在為這一本質目的服務。所以高職教育者更應該善用“生活教育理念”,堅持“生活教育理念”為推動高職語文教學事業發展提供幫助。

1.運用“生活教育理念”,高職語文教學可推動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近年學生教育工作的重點,素質教育內容包括文化知識、思想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而運用“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的高職語文教學工作將全面提升這些能力,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水平。

首先,根據高職語文教學要求,高職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學生素質教育的總要組成部分。高職語文教學可以提示提高學生文化水平,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并借助文化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以,高職語文教學本身便是加快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其次,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堅持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將生活引入高職語文教學之中,又將語文融入到生活之中。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高職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豐富社會閱歷,在歷練中成長,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用能力。還可以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凝練以往學到的理論知識,獲得真實的人文、藝術熏陶,進一步掌握藝術欣賞或者藝術表達能力。如此為之,高職學生可獲得更加全面的素質教育,加快教育速度,進而提升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

2. 運用“生活教育理念”推動高職語文“教學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學做合一”指的是一種高明的教學方式,其中“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在生活教育理念之中,“教”“學”“做”三位一體組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和生活之法,是一種好比武俠世界中“人劍合一”境界的語文教學方式。。高職語文教學中堅持“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指導思想地位便能逐步引導高職語文教學向“教學做合一”的境界前進。

現代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主要是指讓高職學生在高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成為教學主體,能夠親自體驗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高職學生可以在進行體驗式學習,通過語文實踐教學感受語文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運用方式,明白如何從生活中發現語文又如何將語文融于生活之中。此外,高職學生在進行體驗式學習的同時還要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即用生活來教育人。讓真實的生活成為高職語文教育的教材,如此可以使高職語文教學題材更鮮明,教學內容更真實,教學方式更靈活,還能更好的避免學生“讀死書”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生活教育理念可滲入到高職語文教育事業的方方面面。高職教學者若能良好的運用“生活教育理念”指導高職語文教學工作將全面推動高職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如此,便可通過高職語文教學使高職語文教學水平、學生素質得到提升,真正實現教、學雙方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2]漆新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

篇8

關鍵詞: 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效果

感恩是一種優秀的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源遠流長。感恩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寶貴財富,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將如何回報社會。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難以承擔社會重任,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豐富的人文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分四部分介紹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之間的關系,論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切實可行的。

一、在小學教育中實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了,但是人們卻不時感嘆心靈的寂寞,追問為什么會在喧鬧的人群中感到孤獨?人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感受愛,怎樣去愛,怎樣感恩。在小學生中,這種情感冷漠跡象已有所顯現。現在的孩子大都為獨生子女,所處的環境比較優越,父母過分溺愛,凡事替孩子包辦,很容易造成他們自我滿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視父母、親人、老師、朋友及身邊的其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的關懷無動于衷,很難想象一個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二)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感恩教育應歸屬德育方面,但我國德育現狀卻堪憂,對德育重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論學習、知識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與未來發展,讓孩子把大把時間花在各種培訓班上。其次,現有教育體制忽視小學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型”教學,設計德育較少,且德育走過場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并沒有開設德育專門課程,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小學生德育環境營造不夠。從社會環境看,雖然主流環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對小學生來講影響消極的東西。

二、感恩教育內容

感恩(gratitude)來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對感恩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現出來,并回饋他人”。而在理論界,國外對感恩并沒有定論,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從哲學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把感恩定義為“推動我們做出回報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認為感恩是“稱贊一個人,因為他已經給了我們仁慈”。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布朗把感恩定義為“那種對他的愛的高興情緒,他已經給予了我們仁慈,這種情緒本身不僅僅是所給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國教育學者阿迪斯?瓦特曼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總將有著和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保持那些指導我們更好成長的品質,這些品質是歡樂、愛、誠實、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會學家認為,感恩總是在兩個個體之間產生和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在感恩形成的過程中,社會交互作用和人際關系發揮著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經典詞句體現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當今社會由于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似乎沒有得到太多的傳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正在淡化,雖有俗話說“施恩不望報”,但感恩是人類的基本道德之一,絕不是對施恩者簡單的回報,更是人的一種責任意識、一種精神追求。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與小學德育落實不夠,忽視感恩教育有關。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優勢

(一)語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語文教育負有德育的功能,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長期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占據主要地位。我國儒家學派提倡“文以載道”,“文”就是學生學習掌握的基本知識,“道”就是文本內容反映的思想內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學生學習語文,最基礎的是對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功能主要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語言的四個基本功能:自我表達、交際、解釋、記憶,從這四個基本功能看,語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導地位。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無法否定的,但是語文學科作為工具而言,與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類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時,總會表現自己的主觀意識,蘊含自己的思想感情,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語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這就是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

《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③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思想道德培養。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思想性極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體現在人與人的交際關系上,社會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什么是語文素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識字寫字,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⑤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感恩教育,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必然會促進學生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華,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凈化學生的靈魂。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可以彌補語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語文教學成為全面的教學,培養出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開拓精神、創新意識的人才。

(三)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

陶志瓊博士說:“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讓小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⑥小學階段是孩子思想啟蒙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以后高年級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他們今后成長與發展大有裨益。小學生年齡小,感恩意識相對淡薄,小學語文教學應擔當起德育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雙重任務。如今無論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恩資源,需要通過小學語文老師的深入挖掘,講授教材知識,實現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從而幫助小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語文教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學習過程是復雜的,而語文教育本身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涉及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對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道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在語文學科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見

(一)增強小學語文教師德育意識。

《論語?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小學生具有向師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強。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為人師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小學語文教師的德育意識尤其體現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是學生直接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對小學生進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學生死記硬背感恩的準則,因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機,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表現出的良好形象,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思想的發展、人格的健全,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老師殷切的關心和真誠的呵護之情。在學生的心中將感恩思想概念化為關愛他人、關愛世界的種子,并不斷地提供養分,精心呵護培養,讓它發芽成長,最終收獲感恩教育的累累碩果。

(二)結合文本,開展課外活動。

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層面,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恩意識。但是小學生有了感恩意識,不一定就會有感恩行動。這時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發揮聰明才智,適時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感恩活動,使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化為感恩的行動,在實踐中鍛煉和鞏固感恩意識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學做合一”作為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認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各種活動對學生展開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會、班會、團隊活動等開展“感恩系列活動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就感恩這一話題進行專題發言,結合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寫出心得體會,交流感想。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資源,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⑧。“五一”勞動節,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讓學生體會勞動之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感恩之情;在父親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給父母說一句話、做一件事,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節到了,讓學生學會制作賀卡,把賀卡送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讓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家務,感受父母的艱辛,并組織辦好專題手抄報或宣傳欄等。讓學生明白感恩不是說說而已,而要用行動、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釋:

①李靜遠.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開封:河南大學,2013.

②商繼宗.中小學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饒寶美.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建設,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張成群.多一點感恩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9-26(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5]姜麗鴻.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樹――語文課堂實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課改與家教,2007(4).

篇9

1、生活教育的內涵

生活教育的內涵是讓學生“用書”,而不是“讀書”。語文教學有多方面的功能,讀書識字,理解感悟,鑒別欣賞,表情達意等等,但也不可避免的擔負著生活教育的責任。生活教育就是“用”好書,活學活用,書本與生活相結合,不生吞活剝,食書不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東吳群儒時說,“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何能興邦立事?”“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攻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死讀書,讀書死,便是讀死書,自然不能學以致用,讀書便失去了作用。語文教學中的生活教育,是教人由書本走向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被動走向主動,由承襲走向創業,由空談走向行動,只有讓語文教學鮮活起來,才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陶行知在曉莊師范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很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如今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知識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語文教學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關注社會,走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那種想在早期一勞永逸的獲取有用的知識或技術的想法已經過時了。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得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進語文。學生根據生活的真實體驗,結合理解課文,形成生活與語文之間的互動、滲透、相得益彰。例如《背影》一課,我在教授“父親”艱難的過鐵道,為朱自清買橘子的章節時,引導學生回想,在自己生活中,父母為自己做過哪些感動過自己的事,如何做的,當時你有什么想法,學了朱自清的《背影》,又有何感受。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七嘴八舌,暢談起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有的同學甚至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讓生活走進課本,比指手畫腳的說教,更易為學生接受。劉國正說,“生活是整個語文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語文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過程。

2、強調教育的開放性

“‘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這是陶老對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經典闡釋。陶行知是我國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留下的400萬字的詩文,成為我們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不僅當時就深得同行的贊同,就是今天對教育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特別是對當今語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今天來重新審視陶老的這一“開放性”教育觀,亦不得不佩服其超乎尋常的前瞻性。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們廣大教師正千辛萬苦地帶領學生抄教參、打題海戰役,讓學生在重復無聊而艱苦疲憊的無效勞動中苦度青春韶華;大部分學校都將歡蹦亂跳的學生死死的捆綁在校園內。春游冬游要審批,野炊采訪要審批——使學生名符其實地成為籠中之鳥,這叫他們將來如何適應那開放而充滿競爭的世界!因此現在是到了該徹底學陶、師陶、創陶的時候了。首先,教育立法要確保“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落實實施,勿使師生跨出校門便生后顧之憂。這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事兒,“卑之無甚高論”。其次,教師要敢于實踐陶老的“生活即教育”觀點,努力沖破課內外、校內外的界線,做到真正“開放”。最后,家長要充分學習、領會陶老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出了意外不要一股腦地將責任推到學校。要學一點日本家長磨練孩子的精神與思維。據說,孩子在學校組織的夏令營等活動中出了事,日本家長一般是不會向學校興師問罪的,他們認為要活動,要磨練孩子,要活絡孩子,就得擔點兒風險,出點意外事故能怪誰?

3、設置開放性練習,在探究中學語文

語文課程資源的挖掘永遠離不開多角度全方面的設計,它不但要遵守“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原則,更要實踐“多樣化地開發課程資源”的原則。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的練習,首先就安排了類似“語文與生活,這樣的綜合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結合具體的人文環境,學生在開放性的空間里自主探索,培養了讀思結合的習慣,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永遠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除了教材安排的開放性練習,還要指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書中搜集資料,自己出黑板報、辦手抄報,自己設計主題主持班會。每一次開放性練習都成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放性的練習和開放性的指導為孩子創設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搭建了展示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發展,顯示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美好境界。在無限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是語文教學新體系的必然趨勢,通過實踐,也驗證了“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必由之路。

篇10

關鍵詞:主動發展 飲活水 唱主角 拓空間 閱讀實踐

目前,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深深影響著你我:課堂上師生互動雙贏,學生主動展示。事實上,作為任課老師,誰不想引領學生登上知識的宮殿,讓學生學有所長?誰不期盼一朵朵語文奇葩,在互動的課堂上吐蕊、綻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注意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修改后的新大綱也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如何體現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怎樣使學生擁有一方主動發展的天地呢?

我想:既要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又要給足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和機會,這樣主動發展之花將朵朵盛開。

我認為:勇于奉獻出一方天地,讓我們的學生飲活水,唱主角,多展示,拓展空間,準能達到良好效果。

一、打開課堂,讓學生飲活水

書本和生活是學習語文的兩只翅膀,脫離了生活的語文教學不可能騰飛。怎樣才能在教學花園里讓“主動發展”之花盛開呢?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不懈地研究和實踐探索中,發現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學做合一”。

陶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做”是首位的,“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1]

“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正如語文教育專家崔巒所說:“語文與自然、社會與現實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順著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思路,堅持改革探索,語文教學一定會產生質的飛躍。”

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走出課堂,讓學生飲活水。如開展社會調查、采訪、辯論等活動;經常結合綜合性學習,進行“古詩文吟誦”“信息交流”和“課本劇展演”等,實踐了葉老“課堂里學,生活里用”的語文教學思想,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

二、為學生搭臺,讓他們唱主角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處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要使學生真正起主體作用,就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錢夢龍曾經說過:“把求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求知的過程。”

1.要改變教學的單向結構模式

師生可以相互學習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討論,變單向為“雙向”“多向”交流模式。要使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都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

2.要拓寬師生間信息流通的活動渠道

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不僅有備課、采集信息的責任,學生也同樣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饋思考、形成觀點的權利。

筆者在平時教學中一直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情讀,動筆寫,動手做,動腦思”,讓學生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展示機

會,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改革開放”,真正拾取主動發展之花的滿眼繁華。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教師要勇于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為他們搭臺,讓他們主演,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魅力無限。

3.教師要把時空留給學生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他還總結出四個“還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2]

我在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盡可能地保留尚有爭議的意見;即使是謬誤的意見,也要給學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機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這樣既保護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又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

語文教育家魏書生完全把學語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創出一套“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和“三結合”的語文自學方法,即使教師較多時間不在校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對我們是有益的啟發。

三、拓寬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例子”,又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閱讀能力才逐漸增強,作文才會文思泉涌。

我曾經在學生節日之際,讓他們通過發手機短信這一交流手段來學語文,現在回想學生當堂寫的一條條頗有文采的短消息,我仍舊那么激動,那么溫馨!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張志公曾反復闡明拓展延伸及閱讀實踐的重要性。葉老曾說:“語言文學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3]張志公先生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4]他認為語文教學的改革要從遵循教育規律入手,從實踐入手,這是學以致用的基本途徑。

魏書生老師對中學語文的成功改革經驗之一,就是僅用極少的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教材,而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讀課外讀物。魏書生還通過在課堂內外增講學生喜歡的名篇時文,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報道,帶動學生制定自學計劃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大限度地拓寬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為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就得多讓他們飲活水,唱主角,拓寬天地;教師就要真誠,要放手,要奉獻,特別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

為了母語的提升,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都努力奉獻,都竭誠地把語文的一方園地獻給可愛的孩子們,讓主動發展之花在語文課堂朵朵綻放!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2]葉瀾.《我與“新基礎教育”思想筆記式的十年研究回望》.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葉圣陶.《略談學習國文》《國文雜志》.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