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09 04:35:40
導語: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問題的缺席是導致初中歷史教學存在淺層化低效性重要原因。陶行知對問題本身的價值認識、對發掘問題、探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方法、路徑、策略、態度等方面認識都有頗多闡述。陶行知的問題觀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普適性廣、指導性強,對引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轉變足資借鑒、多善可成。
關鍵詞:陶行知問題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憑借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整體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基礎課程改革的成績斐然。然而,教師和學生的問題素養薄弱,問題意識、能力闕如,使課堂教學浮于認知表面,教學淺層化、形式化傾向明顯。一是傳統填鴨式教學觀念相沿成習、積重難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稀少,課堂教學氣氛沉悶,課堂枯燥無味,課堂節奏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教師講、學生聽是傳統課堂的常態,也是多數教師認為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課堂規則。二是受教學功利主義的不良影響,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是一項艱苦的、富有創造性地工作。從查找資料到悟透教材,從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從教具準備到課堂操作,課前、課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教師如果只從應試的功利出發,沒有甘于寂寞和奉獻精神,沒有潛心問道的勇氣,就不會探究品質、問題意識,難以培養出有良好問題素養的學生。針對當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病,我們應“尋醫問藥”“對癥下藥”,促使歷史課堂教學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華麗轉身。
一、尋醫問藥:陶行知問題觀初步探析與思考
1922年11月30日,陶行知在南開大學發表題為《大學教育的二大要素》的演講,演講過程中提出了“五步科學法”解決問題:第一步,覺得問題;第二步,什么是問題;第三步,設法解決問題;第四步,選擇方法;第五步,印證。[1]1924年,陶行知寫詩《每事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保?]謹嚴梳理并解讀陶行知關于問題的歷次闡述,可以明了陶行知問題觀囊括以下五個主要方面:(一)對問題意識的價值認識。發明的起點在“一問”,說明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是疑問、是問題。問題意識是生成疑難、困惑并積極探索的內部心理基礎。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生成問題的內驅力,也就不能生成問題,特別是有價值的問題。發現問題是創造性、批判性思維活動的第一步而且是尤為緊要的一步。有了問題意識,才會有發掘問題、剖析問題、問題之解決等后續思維活動??梢姡瑔栴}意識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的基石。(二)對問題的主體性認識。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從根本上而言,人會“問”會思考、會制造、使用工具,而且是有意識地進行。發掘問題、探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人類有意識的“自動、自得”的思維實踐活動,是人類改造主觀和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人作為問題的主體具有自動、自得、自為、自主、選擇、創造的特性。離開主體——人的思維活動是將不復存在。所以,問題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自動自覺自主的人。(三)對提問技巧和方法的認識。陶行知認為,在提出問題的能力方面,明達、睿智的人問得好而且問得巧,笨拙、愚鈍的人不會或者不善于提問題。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方面考量,“探究性問題”更能夠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動學生認知和實踐的拓展。[2]因此,“探究性問題”屬于高質量的問題,歸屬于問得巧、問得妙的問題。(四)對解決問題的實踐性認識?!懊渴聠枴钡氖率巧钪械摹笆隆?,是實踐活動推展過程的“事”。在生活實踐中,細心發掘問題、探究問題及探尋問題之出路體現了陶行知問題觀的實踐性特征?;诖耍诮鉀Q問題的實踐路向上,陶行知創造性地提出了“五步科學法”,為指導大學生、中小學生解析問題、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拔宀娇茖W法”對于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的舉措得力,條理明晰,步驟分明,環環相扣,邏輯性強,對他人問題之考成頗有啟發性、指導性。(五)對問題的態度認識。關于問題的態度,古代先賢有不少論述,如“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孔子認為做學問要有篤實、厚道的態度,不能敷衍、不能得過且過。又如,明朝陳獻章在《白沙子•與張廷實》中強調:“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做學問要勇于質疑,要敢于發問、質疑與叩問。相比之下,陶行知的“每事問”明確地啟迪我們生活中處處藏學問、處處有探究之必要,所以,陶行知的詩句“只在每事問”更偏向于引導我們要有質疑、思考的密度和認真、用心的勤勉態度。由以上扼要剖析可知,陶行知的問題觀體系構成完整,意蘊深刻,普適性廣,指導性強。為此,以陶行知的問題觀作為“根治”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缺乏問題意識的“弊病”確實是“良方”。
二、對癥下藥: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要把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探究兩種方式相結合,培養學生提問題、析問題、解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笨梢姡抡n程改革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究問題的方式、態度都做了具體的要求。陶行知的問題觀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息息相通、血脈相連、不謀而合。(一)激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要培植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首先要激活學生內在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心理動機,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和探究心理,才會持久地在主客觀世界里探尋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持續進行創造性的活動。要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搜集、篩選多姿多彩的歷史素材,創設恰切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靈動的豐富的有趣的歷史情境中,發掘、思考問題。初中歷史課堂之中,可以依托、憑借信息網絡技術,展示豐富多彩的歷史圖片、漫畫、書畫、書信、官方文件、舊報刊、典籍史料等圖文資料,也可以展播歷史電視、歷史電影、歷史紀錄片等視頻資料,還可以“神入”歷史的方式,讓學生表演歷史短劇,提高歷史感受力。以圖文資料展示為例,在學習《朱元璋強化皇權》這部分時,可以課件出示漢、宋、明三朝君臣交談禮儀圖,如圖1所示:圖1這個圖,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而且中學生都有獵奇、探新心理及欲望。學生看到此圖,反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立刻被激發和點燃出來了,開動腦力,積極思索圖片蘊含的問題之所在。(二)導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問題意識、問題熱情被激發、被點燃了,教師還要注意交給學生啟動創造活動的“鑰匙”,即指導學生總結設問置疑的技巧、竅門,讓學生遇到具體的情境會問、能問。問的技巧和方法有很多,諸如:可以根據史事的因果關系、假設關系、遞進關系、條件關系、選擇關系等聯系類型,通過比較、辨析、歸納、演繹、抽象等思維方式,多視角多層面解讀、探究歷史規律與本質所在。結合圖1,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探尋圖中的歷史細節的變化及區別,敏銳抓住關鍵信息點,開動思維,積極思考,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里去發掘和剖析歷史問題。例如,根據圖片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置疑:該圖分別反映了哪個朝代的君臣關系?圖片中的大臣從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了什么問題?圖中君臣關系的微妙變化揭示了古代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趨勢又是什么?等等。(三)容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應該放下身段,破除陳規、偏見,摒棄“教師為中心,學生處從屬地位”的傳統師生觀,樹立“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新型師生觀,充分發揚課堂民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與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生態中對話、交流、探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嘴”。容許學生圍繞歷史現象去探析問題、表達問題和想法。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思維力和爆發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動、能動地發掘問題。如果學生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表述不清楚、不精準時,教師不僅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還應該鼓勵學生分析問題的勇氣。歷史教師應該具備足夠的耐心、愛心,容許學生犯錯,有時候學生的典型錯誤還可以作為新情境、新問題的切入點、關鍵點,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究、思考。如,學習《科舉考試的變化》一目時,筆者通過課件呈現表格——科舉制的發展過程,如表1所示:表1此表格呈現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并觀察表格里的內容,教師先提示學生該表格里面暗藏玄機與奧妙。聽到表格深藏玄機,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掘了不少奧妙與問題:(1)該表格歸納的知識不夠系統、完整,沒有把科舉制廢止階段羅列其中。(2)明朝之前,科舉制度更多的起到積極作用,明朝科舉制僵化后更多起到消極作用。(3)唐朝鼎盛局面出現與通過完善科舉制選拔人才有密切關聯。由于學生對中國古代史知識要素掌握不全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看不透徹,所以在剖析一些問題時出現了失誤。如,有學生認為:科舉制正式誕生是隋文帝時期;還有學生認為“狀元”“榜眼”“探花”這些稱呼在科舉制誕生之初就有了。遇到這個情況,教師首先應該肯定學生發掘問題的積極性,然后結合具體史實與學生一道探索歷史新知領域。(四)勤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處處有學問,事事有法門,時時有新知。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杰出歷史人物的事跡去提醒、啟發學生。但凡科學殿堂里的杰出人物,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個人艱苦卓絕、磨礪淬煉、不憚繁難的拼搏精神和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篳路藍褸的吃苦精神以及破舊立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造精神。要有所創新、有所創造,離不開謙虛、謹嚴、勤勉和篤實的求問態度及習慣,也離不開靈動、實用、簡便、科學的思維方法,更離不開孜孜不倦、篤定實在、腳踏實地的努力嘗試與試驗。
三、結語
要建構“能力立意”“素養立意”的初中歷史課堂,需要教師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進一步深入探析陶行知問題觀。與此同時,還需要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推進培植學生問題素養的各種實踐,最終,讓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問題態度與古今歷史智慧、歷史思維有效對接。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中國教育的覺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6:92,365.
[2]潘新和.走出經驗主義、拿來主義迷津——蘇寧峰《表現論視野下中學語文的批判性解讀》序[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78
作者:嚴立明 單位:長汀縣館前中學
- 上一篇:家國情懷立意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分析
- 下一篇:簡述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導入策略
精品范文
10陶行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