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06-25 17:1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行知的德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篇1

摘要:陶行知一貫重視并主張師德教育。本文在研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教師素質現狀,提出當代教師應具備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視教育為國家興亡的視角、教人求真的魄力、謙虛好學的品質、以身作則的作風、愛滿天下的情操。

關鍵詞:陶行知;教師;德育;素質

黨的十報告在談到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時,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就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豐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對其教育思想進行研究和借鑒,可以為現代教育改革和教師素質培養提供良策。

(一)教師要具備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陶先生將畢生精力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為了大眾的幸福,他毅然放棄南高師教務主任的優厚待遇,投入到鄉村教育的創辦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他曾搭帳篷、睡牛棚,當起了“挑糞校長”。辦育才學校時更為艱苦,他經常過著所謂“老媽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說,“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與陶行知先生所處的時代相比,當今辦學條件、教師待遇可謂天壤之別。但是,仍有少數教師不知滿足,不踏踏實實從事教學工作,而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職、創收上,這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要辦好教育,當今教師必須學習陶行知先生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踏踏實實從事教學工作。

(二)教師要有視教育為國家興亡的視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是基于他對教育事業偉大意義的理解上。他曾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始終把教育事業看成是關系人民福祉、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認為,鄉村小學教師,盡管所從事的是“有許多人簡直當他為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職業”,但此事關系勞苦農民的家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全民族的命運都操在小學教員手里……小學教師之好壞,簡直可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之治亂”。他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卻有許多教師只是為教育而教育,而未將教育擺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認識到教育與國家興亡、民族盛衰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有害。當今教師應該有視教育為國家興亡的視角,體會到自身工作的價值,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三)教師須具備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對教育目標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教學生做人,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壞,縱然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用”。學生也不能只讀書,其任務主要是學習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來,應做怎樣的人呢?他要求學生做“在勞力上勞心的人”、“手腦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與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當今教師應認清德育與智育的辯證關系,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四)教師要有謙虛好學的品質

陶行知在《我們的信條》中說,“我們深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學而不厭是誨人不倦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一個教師對教育、對學生負責的表現。要想讓學生不斷進步,教師首先要力求上進,在給學生一杯水前,讓自己爭取有一桶水。他對那些不思進取、人云亦云的教師提出了嚴肅的批評,“現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從前所學的抄襲過來,傳給學生。看他書房里書架上所擺設的,無非是從前談過的舊教科書,就是這幾本書,也還未必去溫習,何況乎研究新的學問…”。另外,他指出,教師在謙虛好學的基礎上,還應有開拓創新的精神,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時處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教師要謹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誨,謙虛好學,銳意進取,不斷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師要有以身作則的作風

“師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說,“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為人師表的地步”,還說“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師首先師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現“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達達人”、“自化化人”等詞語。他也一直以此為座右銘,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學生。與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數教師忽略了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講文明、講衛生、樹新風”的同時,自己卻言語粗魯、舉止輕浮,不找尋自身原因,卻在抱怨當今學生難教、難管。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素質,這些教師應當學習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則的優良作風,增強自身道德水準,爭取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師要有愛滿天下的情操

“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這樣說,這體現了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高尚情操。他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內心深處。” 因此他主張教師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熱愛學生,并非只愛好學生,而應該關愛全部學生,甚至突破學校門檻,去愛全天下的勞動人民,“愛人類中最多數卻最不幸的中華民族”,陶行知先生創辦育才學校正體現了這一點。育才學校就是要把那些窮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養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癩痢頭和缺嘴。熱愛學生,并不是要老師處處護著學生,也不是要老師光嚴格要求,而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陶行知先生一貫反對體罰學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當今教師應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結合新世紀對教師提出的師德要求,增進自身師德修養,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重溫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觸頗深。他熱愛教育、教人求真、謙虛好學、以身作則、愛滿天下的優良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當今教師要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結合十報告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著,方明等編.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著,江蘇省陶研會編.陶行知文集(修訂本)[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觀點; 師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1-0020-01

一名教師,只有履行自己的師德責任和義務,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謀求人生的幸福。看到許多教師兢兢業業、辛勤付出后,我理解了陶行知的一句話:“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宣言。人民教師應該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把人民的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最大志愿,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創設環境,提供舞臺

愛崗是師德的基礎,愛生則是師德的核心。陶行知倡導每個教師對自己的職業“非得終身從事不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注重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還要多讀書。在讀書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二、樹立良好師德形象

教師良好的思想品行將是教師最偉大人格力量的體現。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能脫離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與實踐,思考與行動。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做到讓幼兒輕松自如地學習、探索。我們還要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做起,反復磨煉,敢于解剖自己,努力克服自己在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

三、愛崗敬業、為人師表

陶行知之所以強調師德的作用,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確有一些教師對師德“不夠講究,不夠堅定”,有的甚至“違背和踐踏”。他深入分析,在這些人當中,有“不信仰這事”的,認為當老師是不得而為之,認為“教師薪水少,功課多,辛苦得很,哪有快樂?”陶行知認為當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心”,應堅信“教育是有大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1. 用自己的愛心、關心去感動孩子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他認為,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也是師德的核心。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愛每一個學生。初為人師的第一天讓我永生難忘。那是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我笑容滿面地站在教室門前,等待每位幼兒的到來,因為我直接帶的是大班,孩子們對于鄭老師已經都非常熟悉了,看到我這個陌生的老師也都給予了歡迎,讓我心里暖了好一陣。可是我們班里有一個特別調皮的小男孩,看到我總是不予理會。發現這個情況,我馬上對這個孩子增加了許多的熱情,和他一起玩桌面游戲,和他聊聊家常,試圖拉近我們的距離。可是孩子似乎還是不太愿意和我做朋友,弄得我有點沒轍了。后來想了一下,我不應該太著急,可以和孩子慢慢地接觸,慢慢地成為好朋友。在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對這名孩子特別關注,關注他的言行舉止。我發現這個孩子有一點孤僻,不太愿意主動和別人交談。后來得知,他家的生活狀況比較糟糕,生活拮據,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導致他失去家庭溫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發不愿意和別人交流,對老師有抵觸情緒。在后來,我們幾位老師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愛和幫助,使這位孩子漸漸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己。通過這件事讓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光有慈母般的愛是不夠的,更要有師愛。

2. 規范言行,為孩子做榜樣

一天,我請欣欣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我則坐在旁邊聽她與幼兒交談,聽著聽著我忽然覺得這些話語似曾相識,好像哪里聽到過。只聽她對小朋友們說:“小朋友,上課的時候小眼睛看哪里呀?小手怎么放呢?老師可是只喜歡坐的好,表現好的小朋友哦!”聽到這些我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原來那些話都是我平時無意間經常說的,小朋友都記在心里了。教師作為他們生活中的導航燈,在他們生活中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們關注著。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更多孩子贏得尊嚴、享受快樂、體驗成功。良好的教育語言是平時教育的一種支持手段。這樣幼兒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更好地得到發展。

3. 無私奉獻,凈化孩子心靈

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幼兒園的孩子像剛出土的嫩苗,需要“園丁”的呵護和培養。到幼兒園工作之前我對于“奉獻”二字只是表面的膚淺的認識,但是來到了幼兒園,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之中慢慢體會到了“奉獻”二字的真正內涵,更體會到了奉獻精神對于一名幼兒教師的重要性。只要幼兒園的每名教師都能夠做到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把同事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們對“奉獻”二字就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我每天面對著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讓我心中充滿著愛。我們要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絕不能讓一些不良風氣玷污校園這片凈土,影響幼兒純潔心靈的塑造。

總之,良好的師德,對于教育發展、國家振興是一種強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動力。現在,舉國上下都在提倡師德師風的建設,這不僅需要全體教師的身體力行,以陶行知為師,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實際行動,在實際的工作中把優良的師德師風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去感受。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陶行知 創造教育思想 農村創造型人才培養

陶行知作為中國創造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其創造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種教育思想的精華和總結自己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對于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改革,特別是農村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創造教育是要培養真善美的活人,體現了全面發展的人才觀

1943年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同時,“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腦雙全的人。這種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因此,“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后來,在總結曉莊師范學校辦學經驗時。他把培養目標具體化為“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五大目標。

對于陶行知創造教育目標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們把握當前農村人才培養的標準。從目標層次來看,分為造就“手腦雙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造福全人類”兩個不同層次,增強了目標的指導性與操作性。從與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聯系來看,包含著腦體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蘊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諧發展。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陶行知創造教育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尤其重視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們要為國為民為世界繁榮昌盛而大膽地創造。簡言之。從培育目標來看,陶行知創造教育明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要求下的人才觀。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以陶行知創造教育的培養目標作為農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有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實施創造教育的“六大解放”,消解束縛創造力培養的不利因素

陶行知認為,兒童的創造力不僅是一種遺傳素質,更需要經過后天的精心培養才能充分發展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使之得以充分發揮。但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兒童的創造力不但沒有得到培養發揮。反而被成見所蒙蔽。因此,他主張實施“六大解放”。

(一)解放頭腦,發展記憶、思維創造力。

陶行知認為人們頭腦中蘊藏的知識、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維力和創造力等因素都被固有的種種迷信、成見、曲解、幻想等“裹頭布”層層束縛了。要想釋放創造力,必須把人們的頭腦從迷信、偏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只有從頭腦中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解放眼睛,發展注意、觀察力。

陶行知認為,中國傳統教育通常給學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鏡,使他們脫離現實社會生活,成為“小書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張讓學生多觀察大自然、大社會的萬千現象,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兒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

(三)解放嘴,發展提問、表達能力。

中國傳統的社會和學校有一個陋習,就是不許孩子多說話。陶行知認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一個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最大的缺點也就在于不敢問,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發問。

(四)解放雙手,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認為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對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這樣往往摧殘了他們的創造力。最終使他們長大后心理上不愿動手,實踐上不會操作。要去除這種弊端,必須解放雙手,使他們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再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發揮手腦并用的功效,成為有創造力的學生。

(五)解放時間,發展個性、生活等能力。

陶行知認為,我國傳統中的學校規定了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多種考試,把學生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使學生沒有時間接受大自然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所以他反對這種過分的考試制度。

(六)解放空間,發展想象、創造等能力。

陶行知認為,傳統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鳥籠式學校使兒童精神營養非常貧乏,我們要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以及大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學習。這樣做是因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收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個有機、全程、相互貫通的整體,他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角度全面提出了改革傳統教學的主張對我國當前農村仍然存在的學生課業負擔重、創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對于解決教師“教死書,死教書”等問題,開辟農村廣闊的教育天地,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三、多管齊下,充分彰顯創造力培養方法的整合效應

(一)實施“教學做合一”,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創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中強調:“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他特別強調“做”是“教”與“學”的中心,是指“在勞力上勞心”,包括行動、試驗或玩科學把戲等多種活動形式,是價值創造的過程。他認為遵循“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當前在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創造型人才,就需要“從做中教”“從做中學”,使教與學都統一在做當中。重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在教學工作的組織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基礎、興趣和需求,來把握教學的進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從多方面去體悟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教師要有不斷開發和利用農村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能力,在引導學生學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為培養創造力奠定基礎。

實施創造教育并非一日和一時之事,而是一項經常性的、有計劃的系統性工程。陶行知在育才學校期間實施的《育才三方針》、《育才十二要》、《育才學校創造年計劃大綱》、《每天四問》等體現了注重學生基礎的做法。農村學生要開辟農村廣闊的發展天地,培養創造能力,就需要扎實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在學識與做人方面打好基礎。就像陶行知提出的“以嚴格認真態度律己”、“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以科學方法治事治學”的三條方針,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做人、處世、治學的習慣、態度和作風。這在當前農村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良好道德修養的形成具有借鑒意義。

(三)善于生活。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

陶行知認為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大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他在豐富集體生活的措施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培養學生的集體自治精神,通過開展“集體創造月”活動,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問之氣候來進行創造活動。陶行知這種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的活動,強調集體生活是教育的基礎,同時注重個性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把不同個體所擁有的知識、信息和經驗進行交流、碰撞以產生新的真知灼見,成為智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進取奉獻與艱苦奮斗精神,拓寬開展德育的新途徑,不僅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而且對我們當今開展德、智、體、美等教育活動都有重要的啟示。

此外,陶行知還提出了創造力培養的其他重要方法,如因材施教、開發“教學做合一”之教材、進行發明家教育、玩科學把戲、動手試驗、民主教育、培養創新型教師等,這些方法經過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值得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習與借鑒。

篇4

[關鍵詞] 擔當;陶行知教育思想;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2-0090-03

“擔當”是一種重要的內在修為,是一種境界。2007年5月共青團成立85周年之際,總書記致信中國青年群英會,信中在表達對廣大團員青年的殷切期望時談到了“四個新一代”,即“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四個新一代”通俗易懂,但是把“四個新一代”連在一起,使人們感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形勢下提出來,更顯得非同尋常。

非同尋常在哪?要求新一代敢于擔當。人民日報說得很干脆:“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負責、有沒有擔當”,“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1];《人民日報 》2012年2月更提出:“領導干部要有歷史擔當”;總理則告誡干部要“事不避難,敢于擔當,奮勇向前”[2]。可見,擔當教育已經成為共識。擔當教育應當迫切的進入基礎教育課堂,讓擔當成為中學生的自覺與常規。

擔當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實是有天然的內在聯系的。比如“平民教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被稱為我國教育史上最有希望的一種運動和事業。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們整個的心獻給我們三萬萬四千萬的農民。我們心里要充滿那農民的甘苦。我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得的幸福,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擔負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他也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是到鄉下去的運動”,強調“處處讀書,人人明理”。

“平民教育”是一種教育公平的訴求,但也有必要探討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到底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呢?概括起來,筆者認為有這樣幾個:(1)“叫人求真,學做真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2)要“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3)“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3]

這一切都滲透著“擔當”二字。擔當首先是人的基本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真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種擔當教育。擔當其次是一種素質,知識也好力量也罷,只有在擔當中才能彰顯其功能;擔當更是一種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成為國家棟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見擔當教育就是踐行著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思想。

“教、學、做合一”原則。“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學。”基礎教育只是一個平臺,應該堅持“教、學、做合一”原則,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指導學生成為有擔當的人。所以,基礎教育培養承載責任、勇于擔當的人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具體要求。基礎教育階段是人才培養的融會貫通階段,是中學生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奮斗意識等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時期,在這個群體中開展擔當教育適時而且適宜。

我國的擔當精神傳承已久。《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觀念是一種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是一種擔當;“為國舉鼎,雖不可能,亦勉力為之”是一種擔當。同志對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意志頑強,視野開闊、知識豐富,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殷切寄語,同樣昭示著教育理念中必須重視培育責任意識、強調擔當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依據道德對象從人到自然的擴展及全球化背景下倫理觀轉化的新向度――由信念理論向責任理論轉化”[4],擔當教育面臨著新背景、新價值觀念、新教育模式等眾多挑戰。如何深刻剖析擔當教育的內涵,探討擔當教育的實施方式,評價擔當教育的接受效果等,值得深思。

擔當教育內涵深刻。開展擔當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合理、科學、有效的手段和載體使青年學生明確責任,形成責任擔當意識并內化為自主行為。首先是認知層次,明確責任,即明確擔當什么;其次是探討層次,即途徑在哪兒,如何承擔責任;最后是做行合一,踐行層次,即以實際行動承擔責任。

當代中學生應該擔當什么責任?從宏觀上講,是指社會責任,就是個人對祖國、對民族、對人類的和平與發展、繁榮與進步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也包含人際責任,即個人與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從微觀上講是指自我責任,就是自我對其個人人生、事業、發展及生命所承擔的主體責任。

中學生如何擔當自己所應承擔的三種責任?其方式和渠道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包含的情感本質和道德內涵卻十分相似。

手語歌《感恩的心》中學生都喜歡,為什么?因為這首歌唱到了學生心靈最深處。感恩是理解責任的源頭。追根溯源,感國家和民族的淵源之恩、感父母親人的養育之恩、感社會與他人的互助之恩都是對自我責任的最初感悟。自信是承擔責任的基石。相信自我的能力是感恩踐行、勇擔責任的力量源泉;熱愛是責任擔當的動力,對祖國的熱愛讓青年揮灑熱血,對親人的摯愛讓青年孝心拳拳,對他人和自我的深愛讓青年滿懷熱忱;溝通是有效擔當責任的渠道。良好的溝通讓青年享受權利、明確義務,也讓中學生在與他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的交融中找到勇擔責任的最好方式。

踐行是責任擔當意識過渡為日常行為的現實表現,其最終目標是責任擔當意識內化為習慣和無意識行動,這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項檢驗標準。先成人,后成材,實行精細化管理,讓學生每天有進步,讓家長每天都放心。應大力實施日常行為養成教育,把學生管理納入班主任工作考評中,并對每個班級實行百分制考核。從男生頭發“前不搭眉后不搭領”、女生不化妝,到不早退不曠課、不癡迷網絡,以及每天的起床、早讀、跑操、就餐、上課、自習、就寢等都進行規范。這就是外在環境與內在道德修養的和諧統一。

毋庸諱言,學生的責任意識尚存不足。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受社會、教育、家庭及自身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中學生責任意識與價值觀念的主流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他們對祖國、民族、親人和社會深懷熱愛,樂觀自信,敢于承擔責任;他們重視自我價值,張揚個性,對事業、人生有較深刻的理解;他們富于激情,渴望溝通,維權意識強烈,善于思考權利和義務。這是主流。

在肯定主流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有部分中學生的責任感不同程度上帶有實用性、利己性和矛盾性特點,主要表現在:在理想追求上,重個人理想,輕社會理想;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在責任觀念上,重視對自己和家庭的責任,忽視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在宏觀上他們熱愛祖國,但未能落實到腳踏實地的行動上,他們希望得到尊重、理解,但未能很好地尊重、理解他人;在微觀上他們向往美好人生、事業成功,但對于挫折和失敗明顯認識不足也努力不夠。

擔當教育切合中學生成長特點,很有必要實施。開展中學生擔當教育要緊密圍繞其內涵,立足認知和內化的客觀過程開展工作,適應中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尊重中學生的人生成長規律,分層次、有目的地進行。緊扣核心問題,構建擔當教育的完整體系。

開展擔當教育的核心問題是通過教育途徑和內化推進,形成完整的責任擔當教育體系。必須將擔當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發揮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形成正確的責任內涵認識。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和豐富責任擔當教育的途徑與載體,融入中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以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志愿服務、講座報告等鮮活的載體,讓中學生體會、感悟擔當的過程。

把握認識規律,推動擔當教育的過程遞進。要充分認識到擔當教育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的過程,體現了不同階段的不同教育內涵。入學之初,要積極加強擔當教育的認識教育,使學生深入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人際責任和自我責任;在學習生活的進程中,要以實踐環節引導學生不斷承擔責任,實現自我理想,回報師恩親恩,回報祖國社會,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厚重的責任感和高遠的理想,轉化為刻苦讀書、奮進成才的實際行動;在學生面臨高校選擇的競爭階段,適時地加強畢業指導教育、人才使命教育,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目標。如此促進擔當教育最終的行為內化,讓擔當意識成為中學生心靈的烙印,使之受益終生。

貼近學生實際,提高擔當教育的實施效果。貼近學生包括三方面:(1)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采取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載體,以達到不空談、不浮夸的效果。例如,以身邊的先進典型作為榜樣,給同學以共鳴。邀請杰出校友和公眾人物與學生交流,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2)要充分關注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責任擔當的內涵,使學生在面對失敗與挫折時不灰心不氣餒;(3)要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不論在什么情況下,老師堅決不能對學生態度粗暴、冷嘲熱諷、歧視侮辱,更不能進行體罰。教師一旦出現有損學生自尊心和身體健康的言行,都將追究責任并納入師德考核。

呼吁社會關注,優化責任擔當教育的大環境。責任擔當教育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互動是難以實現的。作為學校,首先要與學生家庭建立暢通的交流渠道,共同構建責任擔當教育的體系;其次要強化全員育人,將教育、管理、服務作為責任擔當教育的實施載體,以良好的風范熏陶學生、以公平的政策激勵學生、以完善的資源設施保障學生;最后要引入社會教育資源,構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豐富學校教育的內涵,使責任擔當教育成為基礎教育和青年成長的有益環節。

基礎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還要點燃學生的理想之火,并給學生的理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很好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還要激發學生謀劃和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追求。這種追求是擔當教育的初衷,也是擔當教育的永恒目標。時代呼喚高揚理想、勇擔責任、大膽創新的人才,時代賦予了培育擔當精神的使命,必須高度重視、把握規律,努力培養引領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擔當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石開.沒有責任擔當不是小問題――“看干部看什么”之一[N].《人民日報》,2010-11-10(3).

[2].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EB/OL].(2008-3-18)[ 2012-12-19].http:///2008lh/zb/0318b/.

篇5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價值,就是指教育者不僅通過語言的說教,更通過自身的示范來影響和引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顯示,單純的“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教育者不僅要擺事實、講道理來幫助受教育者理解和掌握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規范,并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認識,使他們能夠分清是非、美丑、善惡;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通過自身的積極示范和言傳身教來啟發受教育者的政治覺悟、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引導他們踐行社會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價值就是指教育者用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事跡去感染和激發受教育者,尋找情感的共鳴之處,使他們產生一種奮發向上、士氣高昂的進取精神。教育者要實現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動和有效溝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價值。教育者應該關心、理解、信任和尊重受教育者,使他們從心理上愿意接近受教育者,在“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情境下接受教育和引導。榜樣和典型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覷。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受教育者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就能達到的優秀人物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會讓受教育者從內心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主動要求積極上進,主動追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與社會規范的符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價值是指教育者用正確的一定社會需求的思想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的實際思想品德認識水平不斷地進行調節與整合,形成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實際的思想品德認識,進而內化為思想品德信念。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實際的思想品德認識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因此,教育者應當幫助受教育者充分認識一定社會需求的思想品德規范的正確性,結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思想品德認識水平,不斷地做出調節與整合,以期形成受教育者能夠接受的且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實際的思想品德認識,進而內化為他們的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穩定的心理結構。比方說一個危害社會的人往往首先被期望不再危害社會,進而期望他能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價值一方面指教育者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磨煉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意志,提高其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指協調各方利益,保持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教育者可以通過說服教育的、互相溝通等民主的方式引導受教育者適時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實效的心理調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實施;引導受教育者進行情緒調控,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減少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引導受教育者進行人際關系調整,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要進行積極有效的利益調節,化解各種利益矛盾,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關系。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價值就是指教育者適時地引導受教育者把正確的思想品德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并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同時達到了塑造人和塑造社會的目的。

六、結語

篇6

關鍵詞:美術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學做合一;美術素養

一、陶行知教學理念研究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其對教育的影響巨大,為我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教學做合一討論集》等。總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符合教育理念,并貼合學生的性格發展特點;要求教師將課堂教育與課后教育相結合。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美術教育中,以陶知行先生的教學理念進行教育,是貫徹新課改要求的方式之一,能有效提升美術教育的質量。

二、美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以前的美術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思維模式和創新能力往往會被單一的教學模式所限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校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充實美術教學內容。

2.缺乏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缺乏主觀能動性,美術教學單純變成了他們“繪畫課”。時間一長,學生們在美術課上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失去了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而且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段,如果沒有教師不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他們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3.缺乏合理的目標定位

美術教學不像語文、數學、英語教學那樣,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邏輯思維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握不住知識點并進行合理的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教材內容為主,聯系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人美版一年級上冊第三課“滾動樂園”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就是要通過感知活動,觸發學生去發現和思考物體特征、形狀、共性;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能用繪畫工具大膽地表現滾動現象,創作出有故事情節的畫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4.課堂時間限制

一節課僅有40分鐘時間,而美術創造的時間是無法估計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僅有10分鐘左右。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美術教育。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理解教材,完成教學目標。所以,一些教師受課堂時間的限制,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創造,影響了美術教育的質量。雖然美術課程占的課時不多,但部分教師還是秉持傳統的觀念教學,對美術教育并不重視。尤其是臨近期末,更有一些教師占用、借用美術課時來進行復習等,弱化了美術教育的作用。

三、學做合一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策略

1.從學生角度出發備課

以陶知行先生的教學理念為基礎,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備課。在教學中,教師要換位思考,選擇更符合學生心智發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美術教育教學質量。如教師可以從學科融合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備課。同時,教師可在網上搜索一些符合學生愛好的圖片、動畫等,以豐富課堂教學素材,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級下冊第二課“恐龍的世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關于恐龍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這種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充分展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體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

2.進行合適的課堂交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這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在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性,促進師生、生生交流,發揮生本理念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互聯網上下載的一些繪畫作品的圖片,并向他們進行提問:“這幅畫畫了什么?”“你覺得這幅畫有什么意義?”然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要求各小組對繪畫作品的意義進行課堂討論,以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陶行知先生說:“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夠樂學了。所以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好游戲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活動。例如,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進行“閉眼畫鼻子”“一人一筆繪畫接龍”等游戲活動,檢查并評價學生美術技巧的掌握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在課上與課下進行討論學習。不同的學生,個性、興趣都不相同,他們在分組中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而且通過課堂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融入到實際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創作美術作品,這樣不僅能節省美術作品創作的時間,而且能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3.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美術創作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生活之美”的眼睛,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發現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級下冊第17課“認識身邊的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帶領學生們認識校園里的樹,觀察不同品種的樹之間有什么不同,然后簡單指導樹木的繪畫技巧后,引導學生們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大樹。而對于生活中美的體驗不止于此,美術教學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過程,它是一個發現美、創造美、展示美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們潛移默化地感受美術教學的真諦,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拓展思維能力。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寫生活動,也是美術教育中實現學做合一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在做好充足準備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進行寫生學習。在帶領學生進行寫生教育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召集一些其他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避免出現一個教師管理多個學生而力不從心的情況。美術教育不能僅局限在課堂中,教師應當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后學習,利用參觀美術展、進行美術作品繪制等方式加強美術教育,讓學生鞏固美術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完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

篇7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Chines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ey, we must master the methods and went to impl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raining education and kind of flowers and trees, first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different cases to fertilization, watering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c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ao's

Keywords: tao'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method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擔負著這一歷史任務的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本文擬對小學創語文育創新的認識和實施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 夯實基礎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必要條件

創新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運用創造思維,舉一反三,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即寬厚的基礎知識是一個人創新的必要條件。對一個人來說,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才能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結,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認識,達到質的新的飛躍。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強調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還體現在開展創新教育的定位問題,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把目標定在基礎上,如前所述,即以培養學生的基礎創新素質為主,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思維等。切不可起點太高,大搞攻關創新和創造發明。

2 還學生以自由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首先要解決兒童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五個方面,唯有這樣,兒童才能大膽地想象、大膽地思考;其雙手才能在大腦的指揮下大膽地去干;才能大膽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拓展感性的視野,擴大認識的眼界,發掘內在的創造力;才能有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社會的寶貴知識,提高實踐的能力。可見自由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解放思想,解放學生、創設適應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還學生以自由,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

3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開始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 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 主動參與便是學生創造性成長的開始。主動參與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要注意以下兩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自覺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負擔,甚至會為攻克某一難關而廢寢忘食。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主動參與某種活動的動力機制。教學中, 我們刻意通過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通過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欲望,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2)讓學生體驗成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學生的這些傾向或心理素質, 最初只具有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性質, 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創造讓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意識。

4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關鍵

創造性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 而且可以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關鍵。首先,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多種思維訓練。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多種思維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自身要具有創造性。小學語文實施創新教育,教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才能的學生。創新型教師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學成果, 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 并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有獨到的見解,教學中能夠發現并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教師。作為創新型教師,應具有以下基本素質:要擁有新的教育觀念和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要有真摯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機智的應變才能;具有開放的人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組織管理藝術, 善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活動,鼓勵和喜歡學生的求異、創新等。

總之, 小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有時這個重點中的重點,是關系到培養世紀人才的百年大計,不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話題,更不能隨著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界與教育界的聯動, 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長久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全集》第1卷 第2卷

篇8

關鍵詞: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中學英語教學

高中英語教育是從英語基礎教育到英語高級專業教育的過渡階段,對英語學習者從完成基礎英語到較高英語水平的學習的過程有重大影響,高中英語教育的不足使得學習者長期徘徊在英語基礎水平,無法與大學英語教育有機銜接,進而實現其質的飛躍。所以做好高中英語教育對目前英語整體教育體系的跨越發展意義重大。我國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通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論,對于今天的教育和教學具有現實意義。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合理的人生”。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養人的根本目標,也是生活教育培養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腳。那么,如何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啟發主體自動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陶行知提出:啟發主體自動。即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投身到學習中。陶行知認為,創造教育要求教師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引導學生自主、自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

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一個人一旦有了學習興趣,他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使學習獲得顯著成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設計上要盡量貼近他們的生活體驗。以牛津高中英語英語Module 1 Unit 2為例,本單元是關于growing pains(成長的煩惱)的內容。現階段的高中生正面臨他們成長中的煩惱,尤其與父母之間的煩惱,因此在學課文之前,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Do you love your parents?Do you think you have shown respect to your parents?Have you quarreled with your parents? What did you quarrel about? 問題很簡單,主題也熟悉,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紛紛站起來回答。我把他們的答案羅列在黑板上,歸納在不同的板塊中,便于總結。從黑板上羅列的內容來看,學生的思維是積極的,幾乎人人參與,且無重復。雖然由于時間與黑板大小關系,展示的只是學生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的一小部分,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蓋了課文的內容。在之后課文的學習中,無論是掌握課文的質量還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自信心的樹立,對學生的成績、優點及思維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時給予鼓勵。

二、在做中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應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強調做中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做”為中心,手腦并用,注重實踐 “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不是前人告訴他的,而是在玩把戲時偶然發現的,所以陶行知提倡“行動的教育”、“手腦并用”。他說:“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注重實踐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真諦,我們要從培養目標出發,教學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學生動手的訓練,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總之,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在腦力上勞心,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三、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

(一)角色扮演,情景再現。

多媒體教學在高中教學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是基本局限在觀看教材相關的視頻或是多媒體對話上,他們要說的話教材上寫得一清二楚,既無新意又毫無參與性,實際上是教材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我們大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片段設計一個情景,讓學生扮演當中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思考情景當中的其他人物如何對話。比如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6 Unit 1 “The invisible bench”(看不見的/隱形的長椅),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Invisible是生詞,學生不知道其含義。但通過同學們繪聲繪色的表演,這個單詞的含義就很容易解釋出來,而且印象深刻。既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重要的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覺得熟悉,交流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緊跟時代,貼近生活。

陶行知說:“知識要從行動中來,不行動而求知識,是靠不住的。”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和實踐,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促進他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如果僅僅利用學校和課堂來創設真實情境,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就不能獲得完善的發展。在充分利用學校和課堂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因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時代的熱點安排相應的課題。比如熱映的電影、近期熱播的美劇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一起觀看,時下的重量級新聞也是我們重要的切入點,比如日本核電站爆炸引發的核輻射、上海部分超市出售染色饅頭。我們可以以此安排相應的專題,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最地道、最貼切的英語交流方式。

四、轉換教師觀念,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素質教育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營造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學生是否喜歡一門課,能否學好某門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是否喜歡任課教師。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的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五、要創造實施創新教育的環境與氛圍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學校氛圍。學校,作為學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場所,更應創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和氛圍。一個學校的培養目標、學風、學術氣氛及管理體制等都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及創造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開設英語課外興趣活動,因為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造性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時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現有水平開展各種創造性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用英語進行創造的愉悅。教師可以在組織學校英語課外興趣活動時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和場景來學習英語,并通過自編自演英語小品、創意制作英語報紙和賀卡、用英語寫短信甚至發送英語電子郵件等活動,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就能夠從在活動中由單純學習英語知識轉化為在活動中用語言進行交際、用英語進行創造。此外,要創造藝術的環境。陶行知強調創造藝術的環境“要教整個的環境表示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起來”。只有營造了藝術的環境,才能激發師生的創造力,這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藝術的環境是學校對師生進行創造教育的最生動、最直接、最具體的教材。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學校的環境整潔、井然有序、文明禮儀、文化氛圍、藝術氣息,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四周充滿的藝術精神,令人賞心悅目,接受情感熏陶,在育人化人方面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陶行知說:“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生活教育就是“向著創造生活前進”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創造。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過程;也是他們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的過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注重實踐和體驗,對我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教師素質,推動英語課程改革有重大指導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深入采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學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繼續創造,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著.趙祥麟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明.陶行知教育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中國教育論[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篇9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的準則。 師愛猶如一股甘甜的汁液,哺育孩子心靈的發展,師愛可以營造一種和諧、安靜、溫暖的氛圍。我們要學習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將愛的種子播撒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之開出絢麗旖旎的花朵,處處彌漫幽香。

1 尊重孩子,給與充分的空間

在現代大多數老師的眼里,每天看到的大多是后進生,今天上課又遲到了、作業又沒做對、上課又開小差了……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相比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老師相對會比較輕松點,競爭壓力沒那么大,但幼兒園每天也會上演讓人啼笑皆非、頭疼腦熱的一幕幕――某某小朋友哭著嚷著不肯來上學,非要奶奶陪著來的;某某小朋友吃飯不肯吃,偏要老師手把手喂的;某某小朋友和某某小朋友打打鬧鬧摔得鼻青臉腫的……每天都在循環播放著類似的場景片段。所以,我也會生氣,而往往生氣的結果就是臉一拉,眼一瞪,一頓訓斥在所難免,打擊了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許此后,幼兒或許會產生上課不再那么活躍了,中規中矩反倒失了當初的生氣。

現在,經過幼兒園幾個月的磨礪,回過頭來想想,誰不是從幼兒園一路走來的呢,那時的我們或許更加的無法無天呢。5、6歲的幼兒擁有最真的個性,他們最大限度地釋放著自己所有的情緒,哪個幼兒沒點愛玩鬧的心思?他們正處于愛玩耍的年紀,而我們非要灌輸給他們知識,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在想著偷點懶,這樣不易產生疲勞感么?如果所有的學生都像古人所說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話,那他們和那些被人操控的木偶,和那些冰冷的機器又有何不同呢?由此可見,尊重學生,不淹沒他們的興趣,給與他們充分成長的空間是至關重要的。

陶行知有一句關于教師的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由此可見,學會認識欣賞自己的學生是多么重要,因為他們當中說不定就會有后世所傳頌的“瓦特”、“牛頓”、“愛迪生”。

2 欣賞孩子,給與強大的力量

在尊重過后,欣賞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那些自覺性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調皮打鬧的學生,我們更要善于發現他們掩藏著的閃光點,并以此為點擴大這個閃光點,讓他們有展示自己能力和才華的機會,使他們知道自己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讓他們從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愉悅感和滿足感。當我們面對“翹楚”、“精英”時,我們的溢美之詞往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但當我們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差生”時,往往只有悲痛的嘆息和無止盡的批評責罵,但倘若此時,我們將批評、指責、抱怨換成一聲輕輕的鼓勵,結果會是大不相同的,我們不妨一起試試吧!

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欣賞,這是無可厚非的,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源泉,在我們欣賞別人的同時,也是在發現別人的優點,使自己時刻保持一種愉悅向上的情感,而被欣賞者也會從我們欣賞誠摯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種自尊自信自強的力量。

我園里,剛開始有個小女孩整天悶悶不樂的,我看了也心疼,后來經過了解,原來是她的媽媽剛生了個小弟弟,所以她們一家人對她的關注也變少了。我知道后,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她了解血濃于水的親情是不可取代的,游戲時間也會主動找她玩耍,讓她感受到身邊的人對她的關愛依舊如此。漸漸的我發現她整個人活潑開朗了很多,后來她主動告訴我說:“我發現小弟弟好可愛哦!爸爸媽媽還會帶著我和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當我們愛學生的同時,學生也能從細微之處感受到我們的愛,熱愛我們,熱愛學校……

3 寬容孩子,給其暖暖的愛意

愛絕不等同于溺愛,是嚴格的愛。在適當的時候教師的威嚴必不可少,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嚴格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對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嚴肅認真的對待。讓他們遵守一日常規,但嚴格絕不是濫無原則的體罰謾罵學生。我們應做到嚴格中有慈愛,張弛有度,使學生對教師敬而愛之。

記得我們班有次上了節數學課,我說作對題目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紅蘋果,在我發完紅蘋果之后,有個小女孩跑過來告訴我:“她也想要”,我說:“可你沒有做對題目,不能有。”隨后,她又哭又鬧,這時我覺得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了,我嚴肅的說:“不行,你其他方面都很好,但這次你沒做對題目不能有紅蘋果,下次你做對了,老師就會給你的,所以你哭也沒用。”她聽了,止住了眼淚,在往后的日子里,她能樂于幫助小朋友,我對此獎勵了她所期待的紅蘋果,她的笑顏是那么的美,久久不能散去。

篇10

關鍵詞: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核心和杰出創造。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是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同時,他又說到:“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是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從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思想內涵的規定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1.“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應該“合一”不應該分離。陶行知看到曉莊一位指導員的教學草案中把活動分為教的方面、學的方面、做的方面,認為這位指導員是把教學做分家,不是教學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實上,教學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歸教,學歸學,做歸做了。2.“教學做合一”強調必須以“做事”作為出發點。教師應該為教學生會做事、肯做事而教;學生應該為學會做事而學。所以“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否則教與學便沒有明確的目標。3.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說:“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做’成了學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與學在“做”中統一起來,這樣的教才是真教,這樣的學才是真學,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學的中心環節,“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教和學都必須體現在學生的“做”上,否則就不是真教學。但是,陶行知并沒有否定教和學的作用,也不是簡單地以“做”來代替教和學。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反對兩種不正確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領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之錯誤傾向。”前者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放任自流,后者則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置于被動位置。所以,教學活動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講授、談話、練習等方法。他只是針對“學非所用,用非所學”、重教輕學、重知輕行等傳統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這些方法統一到實踐上來,要求教與學都要與實踐相結合,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實踐中求真知,在實際生活中探求真理檢驗真理。正如他所說:“我們不能說種稻是做,看書是學,講解是教。為種稻而講解,講解也是做。為種稻而看書,看書也是做。”對此他還進一步從“知”與“行”的關系上進行了概括,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做”實際上是知與行的統一,是廣泛意義上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教學做合一也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教學領域的具體運用,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面對傳統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種種問題,國家提出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點而凸顯出來,這啟示著當前的教育者,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從傳統和現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納新的養分,以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步伐,為當前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陶行知說過:“最好的教育,要想讓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強調以“做”為教學的中心,如果教學不與做相聯系,就可能會出現教師教“死書”,學生讀“死書”的現象。針對傳統教育觀念存在的種種弊端,陶行知的這種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在解決當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問題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啟示:

首先,教法要以學法為基礎而展開,做到因材施教。根據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據學法;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因此,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法;要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規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為此,在課堂的教學中,我們要實行民主,形成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學生的身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規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培養起來,對此陶行知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其次,教學要以做(實踐)為中心,培養學生創造精神。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義,按照他的解釋,“單單勞力,單單勞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即“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所以他認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事實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問中說,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發現第一流的真知灼見,無不是從做中得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創造的史詩,是“做”出來的。由此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成為創造性人才,我們在課堂中就要始終強調教學做合一,并且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

再次,教學要實行“六大解放”,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相信學生中隱藏著極大的創造潛能,在教學中頭腦必須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根主線,即時刻要注意在“教學做”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調動學生創新和實踐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做中去嘗試創新,要堅信這是完全辦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我們要:(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說;(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知識,并且學一點自己渴望學的學問,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這也即是陶行知所強調的教學要實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傳統教育體制,建立人才創新環境。“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顯然已經不同于傳統教育方式,從教師的角度看,應該是創造性的教,或者說在創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師要引導他們創造性的學,或者說在創造性的做中學或學中做。從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不同層次,雖然它本身也包含著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時又超越于它。這里,我們所強調的“教學做合一”相對屬于一個比較高的層次,針對當前素質教育提出的目標,從這個新的層次出發,我們必須更新相應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與“應試教育”相聯系的那套考試形式也必須揚棄,即教育者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教育體制,要從當前的素質教育提出的目標重新設計教育體制,從而為創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

綜上所述,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學思想,把傳統教學中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本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以實踐為中心,以實際生活為中心,它克服了傳統教育中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行,重教師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及教與學脫節、學與用分離的弊端,有助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教與學的結合,學與用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而真正地培養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