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2:3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1

1.學生生活的實際需求,是口語教學的真正動力

人類語言的產生源自社會生活的交往需求,實踐證明口語教學一旦脫離了學生們的實際生活,就會失去學生渴望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我擔任本科班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曾經按照英語語法的深淺選擇口語教學的內容,以規范發音和詞匯使用作為口語教學重點內容。由于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常用語、口頭語等沒有作為口語教學的重點,學生們普遍存在管用學不到,學到不管用的感覺,致使他們對學習口語的積極性始終調動不起來。于是調整了口語教學的內容,突出了教學重點,使英語口語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學到更多源自生活實際,使用頻率更高的口語知識和技能。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們學用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材中有一課講環境保護的,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加入了大家比較關注的PM2.5的概念,列舉了一些最具新聞性的口語要素。譬如發生在身邊水污染現象(無錫太湖水污染,黃浦江死豬事件)、空氣污染現象(城市基礎建設揚起的灰塵,焚燒秸稈)、食物污染現象(肯德基的養雞場持續使用抗生素、用不可食用的化學原料加工熟食)等等話題和生活中常會用到的詞匯和句型,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使學生們感到所學的口語知識和技能更加實用、更加新鮮,從而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對話討論,練習效果明顯提高。

2.服務學生的現實生活,是口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人類的語言也是在為社會生活服務中得到發展的,如果不能解決外國人能聽得懂中國學生所講的英語,我們的學生又能夠聽得懂外國人所講的英語,那么他們就會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喪失自信心。很顯然,英語口語課程所要解決的并不是中國人之間的言語交流難題,而是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言語交流難題。所以要讓中國學生在與外國人的英語交流、溝通中沒有障礙,才是我們英語口語教學始終要追求的真正目標。為此,一方面利用外事接待與外國人直接進行英語對話的機會,掌握外國人口語會話的特點,作為及時糾正中國學生英語會話的客觀標準;另一方面還注意收集外國電臺、電視臺的音視頻資料,作為鍛煉學生英語口語聽力和口語模仿力的重點內容。同時,也經常通過布置與外國人模擬對話的相關作業或練習,提高學生們說準英語和聽懂英語的實際本領。為了讓學生熟悉外國人日常的語音特點,我還有選擇地推薦美國或英國電視連續劇中的某些人物對話,讓學生們識別和判斷外國人日常會話的詞義和發音。譬如,外國人見面會說“What’sup?”,這并非在問“發生什么了?”而是引起注意,打個招呼而已。通過身臨其境地觀看外國影片,培養學生的外語語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他們真正掌握服務對外語言交往的真本領,增強他們與外國人交流和溝通的自信心。

二、結語

篇2

一、營造良好的學陶氛圍,陶冶浸潤師生心靈

營造良好的學陶氛圍,對師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教育媒體。無論是校園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對學生都是無聲的教育,它們與有聲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陶冶浸潤師生的心靈。

1.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我們學校校園景觀改造融入辦學理念,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學校隨處可見陶行知語錄,有噴繪的也有師生書寫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原會長方明先生為學校題詞“愛滿天下”四個大字,學校將其裝裱,懸掛在會議室墻壁正中央。學校開設了師陶室、行知廣播站、學陶交流臺、學陶專欄,校刊《青橄欖報》開辟了“學陶專版”,校園網站特設“學陶天地”專欄,各班級黑板報開辟學陶角……目前學校重新改造了行知文化墻和行知園,行知文化墻上面寫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文化墻前面是一尊熠熠生輝的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行知園立起大型的噴繪,噴繪中央是向我們迎面走來的陶行知圖像,旁邊印著中外名人對陶行知的評價。行知園前環繞著翻開的書的造型的石頭,上面貼著十幾首陶詩的噴繪。這些都讓陶行知思想無處不在,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之中,心靈自然蕩滌,思想必然升華。

2.特設“行知時間”。學校早會特設了“行知時間”,由各班學生自己編排節目,有的朗誦陶行知詩歌和自己創作的陶詩,有的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陶行知的故事,有的演唱陶行知做詞的歌曲……比如,在其中一次的行知時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陶行知故事《愛的大衣》,而且很有創意,采用了猜謎、外景主持、現場主持等生動活潑的展示,師生們看得津津有味。形式多樣的行知時間給學生獻上了營養早餐,激勵學生從小爭做小陶子。

3.開發校本教材。學校認真進行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十二五”課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應用研究》和省陶研會重點課題《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小學生自主管理研究》,落實《走近陶行知》校本課程,開發了《走近陶行知》校本教材(低年級版、中高年級版)、輔助教材,每周在校本課程上進行教學,讓師生加深了解陶行知,并爭做像陶行知先生一樣言行一致、行知合一的真人。

二、建設“行知式”教師隊伍,樹立新時代教師新風尚

陶行知先生提出:“愛滿天下”,他用他的大愛,詮釋著他的行動和偉岸的人格。他愛教育,愛百姓;愛兒童,特別是無數貧苦的孩子;愛青年,特別是失業失學的青年……他的愛是人間最博大的愛,最無私的愛,最高境界的愛,這就是他的大愛精神。今天,陶行知的這種大愛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校園文化彰顯陶行知“愛滿天下”“用大愛做小事”的精神,激勵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貢獻。

1.創造機會,促進學習。真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真的學生。教師首先教己求真,學校發給全體教師人手一本《陶行知教育理論及實踐簡介》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周教師例會前十分鐘留給學陶骨干小組,他們以《“回望”陶行知》為主題上陶課。學校也邀請陶研專家到校講學。全體教師還積極參與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專題研修網絡平臺的學習、討論,教師基本功訓練中的毛筆字、硬筆字、粉筆字都結合書寫陶行知名言……這些學習,都促進了教師從內心深處對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產生深層次的認識,促進教師不斷發展,完善自我,具備以教人者教己的素養。近幾年,我校教師有6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各級學陶論文比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學陶骨干還利用學陶時間進行交流、分享獲獎論文。

2.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崗敬業現已成為我校教師的一種習慣。人人甘做學校這個大機器中的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全身心地投入,為學校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你看,校園里總是看到教師忙碌的身影:操場上,教師指導學生認真晨掃;課堂上,教師循循善誘啟發思維;辦公室,教師精心備課批改作業;走廊上,教師與特殊生促膝長談;大廳里,教師用心指導各個校隊訓練……她們早出晚歸,任勞任怨,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教師擁有了愛崗敬業精神,價值感和榮譽感也就油然而生,都把自己看成是學校的主人翁,學校每月都向教師征集創新金點子——發給每個教師“學校工作合理化建議書”,大家群策群力,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小到建議學校為消防栓裝上小小的防撞角,大到關注了學校的規劃和發展。老師們愛校如家,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講無私、講奉獻、講大局已經成為老師們自然的行為,形成了一種風氣。

3.關愛學生,亦母亦師。陶行知希望為師者能“熱愛每一個學生”、“待生如親子弟”。這就是師愛。我覺得師愛有兩個層面:第一,母親般的愛,愛得細膩,愛得耐心,愛得無私、不求回報;第二,職業之愛,是超越母愛的愛,是理性的、充滿智慧的、超越的愛。

我們要求教師要有“花苞心態”,不要總是把目光集中到學習好的學生身上,而應該多關注學困生、特殊生。在學校會有不少外來工子弟,可能這些孩子的家長管得少,或者根本管不了,他們學習起點低,甚至會有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比如,我校設計了優點卡,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特別是偏愛學困生和特殊生。又如,設計了“家校聯系本”,作為家校聯系的補充并特別關注學困生、特殊生,秉承陶行知“愛滿天下”的精神,在家校聯系本上要多留一些鼓勵性的話,多看到孩子閃光點,即使是批評學生,也要先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誠懇地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以促使他們進步。

師生們努力踐行陶行知“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得到了豐厚回報:家長、社區居民有的在班級博客上對我們的老師給予高度的評價,有的寄來了表揚信、感謝信等等。陶行知的大愛精神已成為屏西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引領。學校的師德水平全面提升。

三、開展“學陶”系列活動,建設求真的“小陶子”隊伍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主張教育的第一步是求真。求真的目的就是做真人。什么是真人呢?真人就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人,真善美的人,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人。陶行知求真精神的當代性,就是培養現代公民,現代公民的前提就是從小說真話,干實事,做真人,素質教育的核心就在這里。我們通過開展“走進行知”系列活動,建設求真的“小陶子”隊伍,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真人。在活動中,融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使活動開展得新穎、活潑有趣,使校園文化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們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靈自然凈化。

1.學習中學做真人。教學活動中,教師們運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實踐“生活及教育,社會及學校”的大教育觀,把教材內容和社會生活、學生活動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六大解放”,在學科中滲透求真教育,讓孩子學到真知,掌握真技能。我們帶領全體學生讀陶詩、背陶詩、學寫詩。許多學生結合生活、學習實踐,用稚嫩的語言寫起詩來,編成了《小詩人》匯編。師生們正努力把班級辦成詩的班級,把學校辦成詩的學校,在詩的文化中學做真人。

2.活動中學做真人。我們開展了“走進行知,學做真人”系列活動:“小陶子”誦詩會、“小陶子”故事會、“小陶子”習作比賽、科技創新比賽、誠信教育我為先主題教育活動等等,學生在活動中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自身的知識和才能,并在這基礎上形成積極的自我,學會求真,學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問”,我們讓師生以“四問”內容為鏡子,對照、鞭策自己,使它成為了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其中,陶行知把健康擺在第一位。我們非常重視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學校是福州市乒乓球體育項目傳統校,每班配置了一套專業乒乓桌,每班隔周有一節乒乓球課,學校辦起了乒乓球俱樂部,做到了“月月有賽事,月月有文體活動”,定期開展乒乓球擂臺賽、個人、班級挑戰賽、親子比賽、校際友誼賽等相關活動。比如,曾邀請世界乒乓球冠軍郭躍華先生到校指導;與區老科協教育分會、區僑聯乒乓球協會、區教育關工委聯合舉行“青橄欖”杯老少乒乓球友誼賽,駐榕部隊老戰士乒乓球協會也應邀參加了此次友誼賽;與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團切磋球藝……在多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中,促進了學校乒乓球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們學校乒乓球隊年年在鼓樓區小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以遙遙領先的比分囊括男子、女子團體冠軍。這些都促進了學校乒乓球運動蓬勃發展。同時,我們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籃球賽、羽毛球賽、田徑、跆拳道、游泳等各級各類運動比賽。通過訓練,不僅鍛煉了體魄,還培養了同學們的拼搏向上、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

篇3

關鍵詞:生活教育;語文教學;實踐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命脈。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義:一是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必須與生活相聯系,甚至必須與生活打成一片。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筆者深深體會到投入課程改革,抓好語文教學,實現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標,當前語文教育尤其要關注學生生活,鼓勵學生走向生活,課程面向生活,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語文回歸生活。一句話,教師要開辟生活化語文課堂,嘗試生活化語文教學。

1語文課堂生活化,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語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和生活之間本不應該有厚厚的障礙,語文教學應和學生心靈相通,語文課堂應和社會生活相融,使語文從“應試語文”“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

1.1教學要來自于生活,來自于自然社會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用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1.2講課要有新穎性和創新性,多角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

1.3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學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2教學資源生活化,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和教材內容實際,充分運用生活素材,大力開發教學資源,使生活化教學資源不斷輸入語文課堂,開展生活化語文實踐活動。

2.1在書報雜志中學語文

我們要鼓勵學生閱讀除語文課本以外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各類書籍,除學校圖書室每天定時為學生借書外,還指導學生訂閱各類書報雜志,各種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中外經典名著。茶余飯后、散步途中、入睡之前,捧起書報雜志,既是休閑,更是閱讀。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就可以讀。跳讀、泛讀、快讀、品讀、比讀等是讀書方法;儲存、剪貼、復印、摘抄等是積累方法。我們還可以設立閱讀節,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評選“書香班級”“閱讀之星”。

2.2在電視、廣播、網絡中學語文

電視廣播實際上是家庭語文課堂:在視聽中學普通話,在模仿中練習朗讀,在電視劇中記故事、練復述,收看收聽廣告時,思考該廣告的優劣利弊,來一番評頭論足;網絡中包蘊著各種語文學習的信息,鼓勵學生合理搜集、使用網絡資源,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讓學生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料,學習信息,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

2.3在與人交談中學語文

放學回家時,把一天的所見所聞有條理的說給父母聽,是學習語文;班級管理中遇到了難題,征求父母的意見,記下他們的要點,是學習語文;與同學發生糾紛時,向老師講清來龍去脈,是學習語文;針對某個話題,與同學爭得面紅耳赤,是學習語文;在老人的絮絮講述中,搜集民間故事、風土人情、地方掌故,是學習語文……

2.4利用家鄉人文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我們所處的鄉鎮叫做“梅花鎮”,我們所在的學校叫“梅花中學”,因此,學校將一些詠梅的詩詞制作成墻體“名片”,我們組織學生抄錄并背誦這些詠梅詩詞。這樣,一定程度上積累了學生的知識,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初步實現了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加強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目標。生活處處皆語文,處處留心皆學問。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將更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從而真正把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

篇4

——競聘南濱路小學副校長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能在這里參加南濱路小學副校長的競聘演講活動,向各位領導匯報我的工作和思想情況,我感到無比榮幸,這既是對我的一次展示和歷練,更是一個完善自我的機會。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點亮夢想就在今天”,下面我將從競聘的優勢和任職打算兩方面來展開演講,首先談談我的競聘優勢:

一是我的個人素質出眾,能力全面。我愛好廣泛,在繪畫、書法、演講、寫作、課堂教學等方面能力突出,09年參加大石鎮中小學教師基本功10項比賽,共有9項獲獎,被譽為大石鎮“全能教師”,在合川區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獲二等獎、參加教育系統青年人才論壇獲一等獎,參加合川賽課、書法比賽獲三等獎,論文獲重慶市三等獎。

二是我的管理能力突出,經歷豐富。我具有教育管理本科學歷,擔任了五年中層干部,參加了青年干部培訓,在教委鍛煉了一年多,豐富的經歷促使我不斷成長,走向成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我熱愛合川教育,理念先進。從教10余年,我不斷參加各種比賽和課題研究,努力學習孔子、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朱永新等教育家的思想,經常了解國內教育發展動態,十分關注合川教育現狀,對合川教育有著清醒的認識,對合川教育的發展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下面談談我的打算:

如果我能成為南濱路小學副校長我會做到加強學習,服從校長的領導,真誠對待每位教師,關心學生,致力于推動教學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會為學校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做亮“行知教育思想”這個世界級名片。

合川是教育家陶行知從教的地方,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育思想,南濱路小學應全力開展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升華行知教育思想,形成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新教育理論,以此為核心競爭力、影響力打造重慶市知名小學。

我在這里還向各位領導提個建議:南濱路小學是否可以考慮更名為“行知實驗小學”,讓它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并站上“陶行知”這位巨人的肩頭,迅速騰飛。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一是加強教師的教育,重塑他們的思想,把他們的熱情都吸引到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上來;二是學校要加大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經費投入,開展教育理論、普通話、三筆字等教學技能培訓;三是大力開展教育科研工作,讓全校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四是讓一批教師到一些著名學校去學習鍛煉,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五是要為教師成長創造條件,花大力氣讓優秀教師成才、成名,爭取培養一兩名像魏書生、孫雙金、支玉恒這樣全國知名的教師;六是每年舉辦一次“傳承行知教育思想”研討會,邀請各級專家參加,力爭辦成在重慶市有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活動。

二、全面實施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

談到搞素質教育,很多校長都有這個想法卻又顧慮重重,其實大南街幼兒園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合川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大南街幼兒園,這就是因為大南街幼兒園的素質教育搞得好。所以合川的家長對素質教育是有充分的認識和急切的需求的。而且我國當代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南濱路小學理應成為合川小學教育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開拓者和領路人:一是大刀闊斧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學校教育考核評價機制;三是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開展朗誦、繪畫、舞蹈、武術等各種興趣活動;四是賦予劉文學精神新時代的含義,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劉文學式好少年”,每年開展傳承“劉文學精神”爭做“劉文學式好少年”研討表彰活動。

三、立足社會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南濱路小學不但要爭取獲得各種榮譽,更要得到社會、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可和稱贊。一是要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灌輸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二是經常與家長的溝通,做好家長教育心理咨詢指導;三是學校要充分重視社會各界和家長的意見,讓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

總之,如果我是南濱路小學副校長,我建議南濱路小學要以做亮“陶行知”“劉文學”這兩個本土品牌為核心,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塑造行知教師,發揚“劉文學”精神,創出合川特色,成為合川教育的一面旗幟。

篇5

論文摘要: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論述了創造教育的培養目標、六大解放、實施途徑與方法等重要內容,并付諸于長期教育實踐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以創造力培養為主旨,對當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仍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

陶行知是中國近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懷抱教育強國的宏愿,畢生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在揚棄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創立了系統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而創造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教育,以創造力培養為旨歸,以試驗(實踐)為基礎,比較充分地發揮了手腦雙全的作用,關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通過主持、創辦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教育組織,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勞動者、建設者、革命者和領導者,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當前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異常迅猛,綜合國力競爭日漸加劇,各國尤重創新人才的培育;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教育改革,彰顯出“能力本位主義”的核心文化理念,這些嶄新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有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認真學習、研究、借鑒、拓展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著力培養國民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陶行知有關創造教育的培養目標、六大解放、實施途徑與方法等重要內容,對當代中國教育有著很大的理論指導和實際應用價值。

一、培養目標和諧、重德,體現全面發展的人才觀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極其豐富的內容,而創造教育目標在創造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貫穿于他的整個創造教育思想之中。立足于舊中國的現實社會,陶行知提出了培養“手腦雙全”,有進步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新文明創造者的創造教育目標,并把“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造福全人類”作為根本的教育目的。進而,根據中國貧窮落后必須趕超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實,又提出了創造教育在創造富的社會過程中的具體任務。

確立“手腦雙全”的教育目標是陶行知長期積極探索后的創造性發現。他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論斷人類的所有文明都是用手和腦創造出來的。他研究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歷史和現狀,認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結果使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積弊,他又形象地指出:中國有兩種病。一是“軟手軟腳病”,二是“笨頭笨腦病”。害“軟手軟腳病”的人,便是讀書人,他的頭腦一定靠不住,是呆頭呆腦的。而一般工人農民都是害“笨頭笨腦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腳。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教育,要造就會用腦指揮手,手開動腦的手腦健全的人”。后來,在總結曉莊師范學校辦學經驗時,他把培養目標具體化為“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五大目標。此外,在創辦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等時期也都提出了不盡一致的培養目標,但培養“手腦雙全”的理念始終貫穿其教育目標之中,同時也體現出他的“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造福全人類”的根本目的。為保證這個宏大目標的實現,陶先生對創造教育的對象和創造者的道德素質,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受創造教育者首先要“謀大眾的幸福,解大眾的痛苦”,這是因為中國大眾受著多重剝削和壓迫之苦;二是創造教育要教人用科學“做養生、保生的工具,不做害人、殺人的武器”;三是創造發明者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有了自私自利之心,他就不可能為人類謀幸福。

在確立創造教育目標的同時,根據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創造教育的任務:“教人創造富的社會,不創造富的個人”,因為“社會既富,則在社會里的個人自然而然的富了”。要創造富的社會,就要打破“貧而樂”、“不勞而獲”、“勞而不獲”等三種阻礙造福的人生觀,就要教人生利,為廣大群眾,為中國民族謀利益。他認為,這種生利有兩種:一是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如農產谷;二是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如發展農工商業。為創造富的社會,他提出教人創造合理的工業文明、教人掌握科學技術、教人提高農業生產力、教人樹立進步的人生觀、教人少生孩子以提高人口素質等具體任務。對于陶行知創造教育目標的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利于我們把握當代中國的人才培養標準。從目標層次來看,分為造就“手腦雙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造福全人類”兩個不同層次,增強了目標的指導性與操作性。從與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聯系來看,與之是一脈相通的,都包含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蘊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諧發展。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陶行知創造教育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尤其重視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們要為國為民為世界繁榮昌盛而大膽地創造。簡言之,從培育目標來看,陶行知創造教育是一種包含健康、科學、藝術、勞動與民主組成的“和諧教育”…,也是一種“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的全面教育。誠然,在當前多元訊變的世界競爭中,我們要把陶行知創造教育的培養目標作為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培育我國創新型人才的指導思想,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實施六大解放,系統消融束縛創造力的不利因素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此予以簡要論述:

解放頭腦,發展記憶、思維創造力。陶行知看到了人們頭腦中蘊藏著知識、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維力和創造力等因素,但這些往往都被固有的種種迷信、成見、曲解、幻想等“裹頭布”層層束縛了。要想釋放創造力,必須要把人們的頭腦從迷信、偏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必須大批封建綱常禮教、舊的封建思想和舊的傳統教育觀念。只有從頭腦中釋放創造力才能使中華民族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放眼睛,發展注意、觀察力。陶行知認為,中國傳統教育通常給學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鏡,使他們脫離現實社會生活,成為“小書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張讓學生多觀察大自然、大社會的萬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要摘掉那些有色眼鏡,使他們眼睛能看事實,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適應自然的能力。

解放嘴,發展提問、表達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必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讓學生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有問題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但中國有一個習慣就是不許孩子多說話。陶行知認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一個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解放雙手,發展動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認為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對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這樣往往摧殘了他們的創造力,最終會使他們長大后心理上不愿動手,實踐上不會操作。要去除這種弊端,必須解放雙手,使他們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再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發揮手腦并用的功效,成為有創造力的學生。

解放時間,發展個性、生活等能力。把人民與小孩從勞碌中解放出來,使大家有點空閑,想想大問題,談談國事,看看喜愛的書,做做喜歡的活動,干點對人民有益的事,還要留點時間玩玩,以品味生活的樂趣。陶行知認為,我國傳統教育的考試制度規定了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多種考試,把學生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使學生沒有時間接受大自然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所以他堅決反對這種考試制度。

解放空間,發展想象、創造等能力。把人民和小孩從文化鳥籠里解放出來,飛進大自然大社會中尋覓豐富的食糧。陶行知認為,傳統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或者是只“放大的鳥籠”,我們要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以及大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學習。這樣做是因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收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個有機、全程、相互貫通的整體,論及從傳統觀念到生活習慣,從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到家庭內部教育,并提出系統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他對世界創造教育的杰出貢獻,對我國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也有很多啟示。如對于解決多年依然存在的學生課業負擔重、創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對于解決教師“教死書,死教書”等問題,對于優化教育教學內外部環境等問題,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更值得欣慰的是,如今這“六大解放”已經被應用于學校管理、教師專業成長、學科教學改革以及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等方面,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所以,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學習、研究和拓伸“六大解放”的實際運用價值。

三、多管齊下,突顯創造力培養方法的整合雙應

1 實施“教學做合一”。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創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是指:“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同時,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這里,陶行知特別強調“做”是“教”與“學”的中心,是指“在勞力上勞心”,包括行動、試驗或玩科學把戲等多種活動形式,是價值創造的過程。他認為遵循“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能給學生求學的能力、給予與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改造與使命環境的能力。在長期教育實踐中,依照“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陶行知創造了學校生活、游泳、種稻等多種“教學做合一”的范本。

當前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領會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中“學”和“做”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在教學工作的組織上,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基礎、興趣和需求,來掌控教學的進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在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從多方面去驗證、體悟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也要根據“教學做”的邏輯關系,激發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樹立進取心和責任感,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努力成長為國家有用的建設人才。

2 交給“文化鑰匙”。培養自學能力

由于傳統教育是灌輸教育,總是先生講,學生聽,偏重書本知識的灌輸,陶行知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文化鑰匙主要的有四把:即國文、數學、外國文、科學方法。”同時,他認為,國文、數學、外國文三門課,在初期應在教師指導下按程度分班級上課是最經濟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治學、治事兩種,而學生的治學、治事能力通常需要在實踐中培養。這些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是學生發展生活力、創造力的工具和基礎,有助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自學能力。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年前夜》…中講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故事,意喻強調“點金術”比那些金子更貴重。可見,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打好文化知識的基礎并從中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工具,這與近代西方要素主義思想有某種契合。在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師法陶行知這種授予“文化鑰匙”思想,注重教會掌握文化中的“共同要素”與基本方法和工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引導他們自我教育,主動地發現、創造。

3 善于生活,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

篇6

關鍵詞:陶行知;師范教育;課程設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響,他把師范教育的課程定為“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我們不知道什么是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的,全部活動―教學做。”其對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思想,對師范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陶行知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由中心學校的需要來確定

陶行知把中心學校開設的“學科課程”定名為“中心學校活動教學做”。其中包括國語、算術、自然、園藝、體育等。中心學校需要行政總務人員,那么師范院校就開設“中心學校行政教學做”和“分任院務教學做”。其中,包括校舍的整理、校景的布置、設備的購置和使用、教務、經濟、繕寫、會計、庶務等13項內容。總之,課程設置應當切合中心學校的實際工作需要。

2.課程設置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陶行知依據日常生活之所需,在師范學校開設有招待、灑掃、烹飪等教學做課程。學校流傳的口號是“不會種菜,不是學生”、“不會做飯,不得畢業”等。這些課程乍聽起來似乎覺得不可思議,但細細想來,其實,衣食住行,哪點不關系到人生?哪點不是有意義的?而這些課程的設置本身已超乎書本知識的課程范疇,具有現實意義。

3.課程設置與生產勞動緊密聯系

將“征服天然環境教學做”總課細分為:科學的農業、造林、基本手工、衛生等教學做。例如,曉莊師范有200畝農田供耕種,幾畝荒山供學生造林、采集植物、動物標本、采集草藥等。陶行知先生的理論與實踐,和我們當前所提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完全一致的,陶行知做到的是實際意義上的行知統一。

4.課程的設置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

在“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總課程里,設有村自治、民眾教育、合作組織、鄉村調查、農民娛樂教學做等,要求每人負擔一個鄉村改造工作,與民眾交朋友。與民眾交朋友是陶行知規定的一項重要活動,全體師生每人每周都要安排半天時間到附近村莊去與農民交朋友,深入了解農民的疾苦,向農民學習。在學校里,有在田里耕耘的,有在菜圃施肥的,有在廚房燒飯炒菜的;還有在辦公室辦公的,在“書呆子莫來館”看報讀書、找資料、在會議室集會研究的;還有在“中心茶園”報告時事、對弈、猜謎語或講笑話的,與農民同樂。總之,學校與社會打成一片,師生與農民打成一片,老師與小朋友打成一片,處處是融成一體,人人是滿臉春風。

5.課程設置與學生日常活動相結合

在“學生自動的教學做”總課程里,規定這部分都是學生自動計劃和決定的。學校講座按學生分組的學習計劃和研究需要進行,講文學、教育、美術、醫藥衛生等。有的科目講幾小時,有的講兩三周,有的講三四個月或一學期。課程演講的,有的是本校導師,有的是校外特約的專家、教授。學生邊聽邊記,從而培養了自學的研究精神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6.課程設置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變化

陶行知認為,人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社會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學校的課程也不能一成不變,應根據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隨時增加和更新各種課程。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新教育》一文中對新課程的設置提出“要從社會和個性兩方面來考慮;從社會這方面講,要問這課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國精神……”“從個性的一面講來,誰的事教誰,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農人的事去教農人,方才能夠適合……看這課程,是否為學生所需要”。總之,要從上述兩方面的需要出發進行課程的取舍,有用的課程列進來,用不著的課程刪掉。1921年,他又在《師范教育之新趨勢》一文中,對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意見:“社會上有新的需要,就當添加新的功課去適合他,指導他。現在社會問題很紛亂,社會學應當增加了。又因為科學的發達,各種學問注重分析。所以虛泛的理論的心理學不夠用,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一定要增加了。僅講些教育史、教育哲學也不夠了,教授法,管理法……一類的實際學問,也須重新研究了”。總之,社會的新需要要求新課程也隨之而異。

二、高師院校課程設置現狀

1.注重師范性質,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

在現行的高師本科課程設置結構中,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所占總學時的比例高達70%以上,教育科學課程只占總學時的10%左右,通識教育的選修課程微不足道。學生學會觀察、求知好奇的培養能力缺失,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也只是在畢業前半年時間才予以完成,創新欲望沒有被激活,生活的經驗、做教師的感受在大學生頭腦中沒有太多的印象,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注重基礎學科教學,忽視科研能力的培養

現今的高師院校大學生中,寫學術論文的人數不多,對一些科研領域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就某門課程而言,并沒有將所學課程交叉綜合分析學習,所以學習起來總感到知識結構的支離破碎,頭腦中知識體系空空蕩蕩,對于研究科研缺少第一手資料,缺乏科學研究的創新開發能力。久而久之,科研能力的培養被弱化,也就沒有太大的價值,創新思維會慢慢減少。

3.注重專業性,忽視綜合性的培養

高師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應當是復合型人才的成功典范,他們要將所學專業的技能融合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教學中。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知識會幫助高師院校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創新思維觀念,不僅是對自己成為創造性人才有用,而且對于今后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更是大有用處。但是,在當今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專業的理論知識的單科教學。教師講課時僅僅是將指定的教材理論概念說教一番,留幾個簡答、論述題,作為考核內容。學生只能從單一的方向理解到理論意義,并沒有將其理論與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和可能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所以學習起來覺得枯燥、乏味,也就沒有太多的創新性可言。長久下去,將會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會影響到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陶行知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實踐啟示

1.課程設置應當切合高師院校實際工作需要

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和造就師資的搖籃,其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未來人民教師。師范院校怎樣培養教師才最為有效?這是師范院校必須解決的問題。新一輪的中學課程改革,它涉及中小學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評價方式和管理方式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師范院校應當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辦學思路。陶行知認為人才應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創造精神的真人。他注重全面發展和重視學習教育專業,把“教學做合一”看成是師范教育“最有效力之教師培植法”。師范院校的課程不能只是在普通課程之外增加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之類的科目,要在內容上加強科技教育、綜合素質教育、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實踐環節,做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機結合,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有機結合。

2.課程設置要凸顯“師范性”的特色

陶行知認為:“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陶行知還認為,師范教育要凸顯“示范性”特色,即除基礎學科外,師范生還要學習具有師范專業特色的內容。所以,“三筆字”、“語言文字規范化”、“微格教學”課程,作為基本功訓練的主要內容,學校要提高重視程度,并應當制定系列過關方案,及時考核,頒發合格證書。這樣,可以調動師范生練好基本功的積極性。同時,為他們就業搭建實踐平臺,有利于實習就業。

3.課程的設置要拓展課外,提升綜合素質

廣博的知識,扎實的技能,較高的綜合素質是師范生的基本條件,這些條件僅靠課內是不能完成的。課內是師范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外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和拓展。陶行知曾指出:“師范教育,應當發展個人的特長,以適應社會上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在抓課堂教學的同時,盡量拓寬課外活動的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適應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有選擇地參加社團活動,在實際鍛煉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做”中得到技術,懂得學習的方法,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一方面體現了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陶行知曾提出:“中心小學是太陽,師范學校是行星。”如今,高師院校應該以中小學為中心,其課程設置也應該圍繞基礎教育做文章,從而為基礎教育服務,培養出優秀的中小學教師。

參考文獻:

篇7

陶行知先生認為,讀書求學、教書育人的第一要務就是求真。他在曉莊學校時就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來自勉,后來又把這十六字寫進了育才學校校歌。這十六個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質、目標、宗旨、任務,已成為教育的至理名言和核心價值,被廣為傳頌,還被刻在了陶行知先生的墓碑上。

這句名言中,關于“真”有兩個關鍵詞:求真、真人。其中,“求真”是手段,“真人”才是教育的最終歸宿。真人是什么人?真人就是既保持本真、為人正直、真誠可靠,又知曉真理、追求真理、有真本領、有真才實學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即真正意義上的人。我們可以把“真人”的這些特質分為兩大系列:真情和真理。“求真”就是追求真情和真理,目的是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情和真理。有真情和真理的人,才稱得上真人。

因此,真語文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講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這也大致可以分別對應情商與智商、做人與做事。完整的教育包括學會做人與學會做事兩部分。這是教育的兩大職能:教學生學會做人,成為人;教學生學會做事,成為才。合言之,教育培養人才。這也是教師的兩大天職:育人,使學生成為人;教書,使學生成為才。合言之,教師培養人才。[1]具體到語文教學:做事,就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成才,就是成“文”,成就語文之才。“真語文”講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這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體現。

一、人文性層面(即做人層面):講真情以成“人”

從做人的層面上講,真就是真誠、認真、本真、純真,求真就是追求真誠、認真、本真、純真。這些大致都是人的情感,歸結為講真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講真情,重真情,做一個真誠待人的人。語文課程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追求真誠,為人真誠

人們對真有著特別的感情。真好,真才好;真美,真才美;真貴,真才貴;真舒服,真才舒服。真,包含真實、真心、真切;誠,包含誠信、忠誠、忠貞。陶行知先生痛恨虛偽的人,并寫過一首諷刺詩:“假朋友,交情肉與酒;酒肉吃光了,到處丟你丑。”陶行知先生就是真誠的典范。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心誠意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

真語文要求語文教師要像陶行知那樣真心誠意教語文,“以真誠育真誠”。其一,真誠對語文。要學生熱愛語文,愛學習,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教師就要首先愛語文、愛課堂、愛讀書,對語文、對課堂、對閱讀飽含真情。其二,真誠對課堂。真誠的反義詞是虛假。真語文反對虛假,慎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不裝,不演,不做作,不作秀,不虛華。其三,真誠對學生。賈志敏老師強調,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道具,把課堂當作舞臺,而要真心誠意為學生服務,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

2.追求認真,做事認真

做事認真,即嚴肅對待,嚴格要求,認真負責,踏踏實實,一絲不茍,絕不馬虎。認真的人,做人講原則,做事講規則,對人對己有分寸;認真的人,剛正不阿,是非曲直,涇渭分明,對不公平的事,敢較真、追究;認真的人,做人做事敢于擔當,勇于負責,不推諉,不馬虎。認真,是很好的習慣、態度、品質、境界。

真語文要求語文教師要認認真真教語文,“以認真育認真”。語文是影響學生一生的重要課程,語文教學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要將做人與學文(語文)結合,在語文訓練同時培養認真的態度。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很多關于“認真”的要求:學會認真傾聽;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認真寫好漢字。可見,認真既是做人的態度,又是語文的品質。

3.追求本真,保持本真

詞語“真性”,就是本性、天性的意思;詞語“真意”,就是本意的意思;成語“返璞歸真”中的“璞”,就指未雕琢的玉。“返璞歸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裝飾,還其本質,恢復原來的自然質樸狀態。保持本真,就是保持本來的、固有的、天然的樣子,不為雜念困擾,不掩飾、不做作、不偽裝,拒絕異化,追求真理,勇于擔當。

真語文要求我們必須還原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語文從1904年獨立設科以來,走過了一百多年,似乎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為什么單獨開設語文課呢?葉圣陶先生作了回答:“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訓練之。”又為什么取名為“語文”呢?當時的課程名稱還不叫語文,“‘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2]。從語文課和語文名的初始狀態看,真語文必須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根本任務,緊扣字、詞、句、段、篇,本本分分、本本、簡簡單單、扎扎實實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當然,語文教學既要保持語文課的本真,又要保護做人的本真。

4.追求純真,留住純真

純真是一種單純之美。真,即純度高,如真金(純金)、真鋼(純鋼)、真分數(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數)、真空(沒有任何事物的空間)。純真,用來寫人,形容純潔、純粹、純正、單純,沒有任何雜質、雜念,天真可愛。人們向往和贊美純真的心靈、純真的感情、純真的笑容。

真語文要求語文教師要堅守本分教語文,“以純真育純真”。其一,語文課的純真。長期以來,語文課摻雜了太多的東西,承載了來自多方面太多的期盼,以致純度不高。數學課沒呼喚上出數學味,化學課沒呼喚上出化學味,語文課卻呼喚上出語文味。這呼喚正說明了語文課純度的流失。語文課必須姓語名文。其二,語文教師的純真。教師不被私心雜念和名利左右,真誠對待學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其三,學生的純真。學生在閱讀中崇尚真情實感,在作文中追求真情實感;真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真誠對待他人,以真誠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工具性層面(即做事層面):求真理以成“文”

從科學的層面上講,真,指客觀規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求真,是運用智慧探索規律,獲得真理,形成知識。人們在實踐中不懈地追求、發現、檢驗、堅持、捍衛、發展真理,在求真中成長、成才、成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尊重科學,做一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人。

1.追求真理要尊重科學

追求真理首先要敬畏科學,養成科學的意識、精神和態度。科學求真,真即規律。語文作為一門學科,自有其學科內容。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聽說讀寫自有其規律。真理,就語文學科而言,就是聽說讀寫的規律。語文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并運用語言的科學規律(真理),教出規律,學出規律,才能成就學生“語文”。科學(真理)發展之路才是語文教學的生路、出路、希望之路。

然而,對真語文的認識,“真情”有余,“真理”不足,甚至幾乎沒有。一般人的認識停留在“真實”的層面。真語文肯定要真實,貼近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需要,盡量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教語文,但真語文不只要真實。大家談及的真語文內涵,“真實、真切、真誠、真情、認真、本真”,也主要是從做人的角度來強調的。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學就文論文,不揭示聽說讀寫的科學規律,更談不上運用規律。有人說,語文教學一不科學,二靠不住。也有人說,學十年語文,不如聊半年QQ。語文教學之“真理”的缺失,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真語文必須追求真理,尊重科學,養成科學的態度。追求真理,生成了陶行知先生卓越的教育思想,也將生成每個人的人生智慧、語言智慧。

2.發現真理要實踐思考,不斷探究

求真的方法是實踐探究。實踐出真知。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生活實踐,他由“陶知行”改名“陶行知”,并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還主張“教學做合一”。行、做,可謂實踐。只實踐還不行,還要邊實踐邊感悟、思考、總結、探究,才能發現奧妙所在,才能獲得真知灼見。

實踐包括他人的實踐和自己的實踐。他人的實踐對于我們是案例。陸游《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就是陸游的言語實踐,就是一個言語案例。這句話的大意是:人死了,什么都不再牽掛了,只牽掛著祖國統一;什么都不再盼望了,只盼望祖國統一。類似的言語案例還很多,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汪洙《神童詩》),“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魯迅《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成語)。我們發現了其規律(真理)——用整體突出部分。于是,我們自己也來實踐:“什么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良心。”“教室里是多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3]真語文必須引導學生由個到類,發現并運用語文規律,成就語文能力。

3.堅持真理要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

求真是探索規律,求真的價值體現在運用規律。實事求是中的“是”有規律、科學、真理的意思,堅持真理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是求是的前提——掌握真實情況,重視客觀事實。求是是實事的提升——科學分析,把握本質規律。辦事是求是的價值——既按規律辦事,又不能教條,還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是對真理的堅持與完善。

真語文必須求真務實。其一,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落腳實際語境中。世界上沒有最好的語言,只有最適合的語言。我們沒法說主動句好還是被動句好,這一切都由語境裁決,即說話要看對象和場合。這就是語文的真理,是語文實踐的實事求是和從實際出發。真語文必須重視語境。其二,遵循語文課程規律,落腳實踐訓練中。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語文能力是練出來的。在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中去實現求真的價值,去鍛煉學生的語文才能,去形成學生的語文本事。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堅持并完善語文的真理。真語文必須重視語文實踐。

4.捍衛真理要勤學知識,敢于質疑

求真的動力是勤學敢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走進真理的世界,感受到真理的魅力,能更加熱愛和捍衛真理。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有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但又是統一的,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批判謬誤能夠發展真理。質疑真理不是否定真理,而是更好地捍衛和發展真理。

真語文必須敢于質疑,捍衛真理。完整的教育應該是正面與反面相結合的教育。然而,一般人不會想到課文的問題,更不會去修改課文。在他們心里,課文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名篇佳作,還有編輯把關,會有什么問題呢?課本的神圣權威阻止了學生追求真理的腳步。面對問題較多的課文,我們要更新觀念,動搖教材的權威性。只有動搖了教材的權威性,我們才能開放地、創造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師生完全可以以“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的治學態度去審視課文。語文教學是審美實踐活動。審美,審出的可能是美,也可能是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綜上所述,真語文的核心價值追求是返璞歸真、求真務實。正如語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長所說,我們要反思語文教學弊端,追求清新、自然的教學風格,呼喚本真、質樸的語文教學。也正如語文報社副社長裴海安所說,過于復雜的教學設計,過于強勢的教師主導,過于繁重的教學任務,不但耗費了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使文質兼美的課文變得索然無味。把語文課教得簡單而有效,才是教師非凡素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先華.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5,46.

篇8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由此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動都是教學做合一的統一過程,其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聯系生活實踐,學以致用。“教學做合一”中的“教”,陶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材施教”;“教學做合一”中的“學”,陶先生突出在做中“激發學習興趣”;“教學做合一”強調以“做”為中心,所謂“做”,陶先生則強調“實踐創新”。

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那么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方法,在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的前提下,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

一、培養興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在教學過程中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之心理動力。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興趣和情感能使人點燃智慧的花火,強制性的學習是不可能持續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在物理教學中,我會把重點放在引入新課上,一般一節新課或者說對于一門學生剛剛接觸的新學科而言,都需要在一開始就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可以運用一些生動的小故事以及更加直觀的小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在引入大氣壓強的時候,由于大氣壓強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用簡單的實驗可以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覆杯實驗”——將杯子中裝滿水,然后蓋上硬紙片,最后將杯子倒置過來,這張紙可以將杯中的水托住。學生對這一現象非常的驚異,這樣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而在講解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時候,對于靜止的相對性和運動的絕對性如何理解,這是一個難點問題,因此在介紹這部分內容就采取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課,給學生講了個關行員輕松用手抓子彈的故事,雖然都是處于運動狀態,但是它們的相對速度為零,這就自然的引入到靜止的相對性上。這時候的一個小故事或者小實驗都可以成為伴隨學生學習的需要。

物理是一門邏輯思維、抽象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很少,只能觀察到一般的實驗現象,不能對這些實驗現象做進一步或者深入的分析,所以對一些概念很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語言上有所啟發了,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之下輕松地掌握知識,并鼓勵他們多多自己動手動腦,同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不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只有主動地去了解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何況同一班級的學生,由于原有的知識基礎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心理程度存在差異,他們的智能、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及其發展方向、速度、水平也存在差異,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我們教學中既要面對全體學生,鼓勵他們人人都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質疑,更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提出統一目標和要求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對不同特長、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有些學生可能動手操作的能力或者對某方面的知識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但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很好,那么對于這些學生不應該遏止他們的興趣愛好,而是應該鼓勵他們對于這方面的發展。要給每個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三、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社會日益進步,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方法,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要運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篇9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念;心靈;精神;求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01-02[作者簡介]王莉(1973―),女,江蘇張家港人,本科,張家港市南沙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正如做學問一樣,教育也是由無數個細節聚合而成的。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必須從細節開始。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用智慧的眼光發現教育的契機,從點滴小事中讓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筆者就平日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三則案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撥動心弦,喚醒心靈

Z同學生活在一個重組家庭中,有一個姐姐,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很少與教師溝通,甚至家長會也不來參加。該同學頭腦聰明,但懶散成性,責任心差,進取心不強,得過且過。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常常應付了事,成績只退不進。筆者屢次說教都無濟于事。面對他的頑固,筆者感到自己的說教簡直如同冬日的太陽般蒼白無力。

在寶貴的早讀時間,他在做政治作業。一番問答之后才知曉其忘了做。類似的聲音不知多少回響起,諸如“寫了不知放哪了”“在家里,忘帶了”“我以為交了”。他總是回避與教師的交流,甚至當面交作業給教師時連起碼的禮貌性招呼也沒有。有一次他竟然將補交的作業放在講桌的抽屜里,還振振有詞地說“我交了”。然而任你怎樣說教,他依然我行我素。

Z同學最缺乏的是責任心。有一次,筆者忽然想到其母親本來要于上周三送伙食費來的,卻拖至本周一。于是筆者以這件事情為契機,談到他母親的辛苦與操勞,進而談到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從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說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再談到立足于社會應承擔責任。筆者動情地說著,希望能夠叩擊他的靈魂,喚醒他沉寂的心靈。他的眼角居然溢出了淚水。從初一至今,他不知挨過多少批評,唯有這次他流下了淚。可見這對他內心的觸動是很大的。筆者要他抬起頭,挺起胸,挺直脊梁,拿出男子漢的氣概來做事。

過后的兩三天,他的作業情況有稍許變化,但沒有大的改變。筆者要求他重做,并一定要親手交給我。這一次他做到了,筆者很欣慰。

筆者很清楚,學生的這種變化要持久并形成習慣,教師必須不斷提醒和督促,由外來力量轉化為自覺會有一個較長過程。于是筆者特別留心,抓住每次機會,不斷地強化他的“責任”意識,將“責任”二字牢牢地打進他的心里。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這一教育理念啟發我們,要真正教育好學生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用真情撥動學生的心弦,在交流中師生心心相印,從而喚醒每個學生內心深處向上向善的本性,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使之完成從“外化”到“內化”的轉變。實踐證明,“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動因能觸及心靈而頗有成效。

二、人格塑造,重在“精神”

H同學聰明,成績起伏很大,情緒變化大,學習時而積極努力,時而馬虎敷衍。通過和其家長及任課教師溝通,筆者明白了該同學愛學習,對自己也有較高的期許,但面對較為繁重的功課,他信心不足,性格也較為軟弱,因此會在積極與消極之間徘徊,成績有起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為此,筆者和他分析,不否認成績的好壞與智力因素有關,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能否在學習中獲得應有的成績,關鍵在于精神和意志。

在班級中,H同學這樣的學生絕不止一人,有女生,也有男生,以男生居多。針對意志薄弱、惰性太強這一現象,筆者開展了系列教育活動,如舉行“學習中我們學到了什么”“絕不認輸”等主題班會,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通過“PK臺”“進步之星”等活動,激發他們不斷向上的自發力量。不少學生都克服了懶散的壞習慣,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再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積極良好。

關于這方面的教育,其實并不少。拿語文課來說,“”系列文章中革命者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氣概,《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求學的艱苦與執著,《林中小溪》中小溪奔向理想彼岸的勇往直前。道理易懂,行動易空。

日復一日的學習任務、不期而來的困難、外界的誘惑等都很容易使學生放松對自身的要求,表現出懶散、畏難,進而對學習對自身的發展感到迷惘。作為引領他們成長的師者,要善于為他們指明方向,給他們力量。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道出了育人的真諦,而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精神”力量的人更是新時代教師更為切近的目標。

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W同學是語文科代表。有一次,她的作文居然是別人的字跡,而且相當凌亂。筆者委婉地提醒她,她竟然斷然否認。筆者拿出作文對比筆跡,她竟無所謂地說因為自己手受傷別人替她寫了一下而已。

面對此時的她,我不禁回想了她的所有表現。她留給我的印象是較好的成績,但卻常常對老師、父母撒謊,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的不以為然。如果教師不去給她指正,她絕不會自覺改正。有道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作文事件”雖小,但長此以往將后患無窮,于是筆者決定就這個問題與她深入探討。

因為知曉她愛閱讀,所以我先給了她一些關于誠信的文章,如曾參“殺豬取信”、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立木為信”等,讓其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與她面對面交流閱讀心得:誠信無論對個人或對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之后又順勢結合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進行教育引導。明代文學家宋濂家境貧困,嗜學的他只能借書來讀,通過“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種辦法他“遍觀群書”。苦讀使他成為文學家,但誠信才是他能讀書的前提。試想,如果宋濂沒有按期歸還書,那么他勢必無書可讀,這正應了我們的俗語“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通過這些引導,讓她懂得“誠于中,形于外”,誠信對個人成長、立身于社會是極其重要的。

幾天后,她主動找到筆者。交談中得知她對撒謊的危害有了較深的認識。于是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認識,嚴格要求自我;其次正確對待錯誤,哪怕是一個細小的問題,也應該慎重對待,這樣才能完善自己,做完美的自我。現在的她已經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支撐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道德金律,教師應教育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在作業、考試、為人處世中處處都要講誠信。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教人學做真人”嗎?日常教育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從不說謊、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做起,邁好誠信第一步,踏踏實實、清清白白,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教育無小事,事事關育人。于細微之處捕捉教育契機,用陶行知先生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做人做事,必將折射出教育的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和人文之光。我們對一個個細節的藝術把握和精致處理,能凸顯教育的獨特意趣和本質力量。筆者堅信,春雨雖細,但正是那無數細細的雨點滋潤著萬物,換來萬紫千紅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鄒開煌.課程改革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比較分析[J].生活教育,2009(8).

篇10

關鍵詞:創造教育;登攀;海南小學

中圖分類號:G42

海南小學是一所古老而年輕的學校,“創造教育”是一個經典又時尚的命題,“登攀”是海南小學特有的一種“信”①[“信”,指對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與“行”②[“行”,指學校教育生活。]的文化現象。海南小學攜手“創造教育”,建設“登攀”文化,既是對優良辦學傳統的大力弘揚,也是對學校發展朝向的智慧選擇。

一、創生“辦學思想”,啟建“登攀”文化

辦學思想對一所學校的建設和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海南小學在獨立建制之初,把科學、準確地凝練、創生辦學思想,當作學校建設與發展最為關鍵的一項奠基性工作。

1.創造“登攀”新校訓

海南小學前身是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小的南校區。2006年1月,筆者曾組織南、北校區全體教職工開展了一次專題大討論,主題為“叩問附小精神”。因為那時的百年老校需要亮出一種精神,踐行一種精神,才能更好地光大附小品牌。經過大討論,大家真切地感到這種精神就是“攀登”精神。2006年8月,海門師范附小南校區獨立建制,海南小學懷著對百年老校的一份眷戀,對百年底蘊的一種傳承,將“登攀”作為海南小學的校訓。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認為,登攀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艱難、一往無前的可貴精神;登攀是一種姿態,一種積極向上、不斷超越的追求姿態;登攀是一種歷程,一種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艱辛歷程;登攀是一種體驗,一種勇于創新、痛并快樂著的幸福體驗。登攀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登攀就是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讓師生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創造“登攀”新路徑

基于學校的傳統特色和未來發展,海南小學選擇了“創造教育”作為“登攀”的個性化路徑。這一方面是由于學校一貫十分重視科技教育與童話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與創造人格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因為創造是人的基本品性,教育本身就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要辦好學校,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都離不開創造。

創造教育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耳熟能詳的教育專用名詞,一般都把“開發學生創造力,培養學生創造人格的教育”稱為創造教育。從詞性上看,一般都把創造教育視作偏正詞組,理解為“創造的教育”。而我們對創造教育的內涵理解,也是富有創造性的。我們從語義學視角出發,把創造教育更多地作為一個動賓關系的詞組來加以理解。這樣,創造教育就不再僅僅是“創造的教育”,而是“去創造教育”。

我們認為,創造教育既可以表征為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也可以體現為一系列創造性的教育教學與管理實踐“新舉措”。創造教育不僅是指一種教育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同時還涉及到學校管理、隊伍建設、課程實施等方面的教育革新,是一種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創造。一句話,創造教育就是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1]顧衛兵.創造教育: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J].陜西教育,2010(11).][1]

3.創造“登攀”新范式

“中小學教育為國家根本大計,必須運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實地試驗,方能免入歧路。”[[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0.][2]筆者認為,無論是校長辦學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應該是“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自獨立建制以來,我校始終堅持“科研先導”“科研強師”“科研興校”辦學方略,用實施中陶會“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江蘇省陶研會“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和新教育實驗“十一五”“十二五”課題,統領學校建設與發展,引領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做到了管理、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一體化”,實現了“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行動目標。

二、創立“校本共識”,奠基“登攀”文化

我們認為,教育信仰、教育追求等核心的教育價值觀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走進校園,雖然首先看到的不一定是它們,但是它們卻是一所學校最根本性的東西,學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它們的基礎之上,它們是指導全校師生員工共同的教育信念與行為準則。

1.創構南小“核心價值觀”

每學年初,我校都要開展共建“核心教育價值觀”研討活動,全體教師在學習、交流與分享中,重溫并建構起一系列科學的關于教育、課程、教學等根本問題的核心理念,形成南小共同的教育信仰和核心價值觀。每周的“登攀文化”講壇,都安排教師從德育觀、教材觀、學生觀等方面講述“我的教育觀”及其某一方面的教育教學實踐。

2.創構南小教育行走理念

理念是被人們內化了的思想和觀念。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樣的教育追求、教育狀態與教育行動。為促進教師又好又快地發展,筆者提出了五大教育行走“新理念”,以培塑“職業自珍、師德自律、專業自豪、業務自強”的“登攀者”。

(1)“教育生活”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異于其他許多行業,不可以白天忙工作,下班就是“自由人”。教師職業的一大特點,就是無法將白天的工作與下班后的生活絕然分開。下班后的家訪、自我專業閱讀等既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把工作當作事業去追求、去奉獻,自覺地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千方百計地發展自我、成就自我。作為教師,我們的生活是“教育生活”。

(2)“自我規劃”的教育行走理念。“凡事預則立”。“規劃”是發展的藍圖,是發展的愿景與目標。自我規劃發展目標,是激發自我發展意識與內驅力的有效手段。我校每位教師都要制訂《“登攀者”專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登攀者”專業發展學期計劃》,填寫《“登攀者”專業發展行動記錄單》,每位教師都建有《“登攀者”專業發展電子文檔》《“登攀者”專業發展檔案袋》。

(3)“自主發展”的教育行走理念。發展人,首要的是發展人的主體性。針對我校青年教師占比大,教學業務能力亟待提高的實際,筆者提出了“夜研修”思想。所謂“夜研修”,就是教師利用晚上的業余時間,主動地有計劃地從事與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相關或旨在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活動。愛因斯坦曾講過:“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我校的“夜研修”分在校“夜研修”和在家“夜研修”,各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

(4)“既教又研”的教育行走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當今,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來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面對眾多的教育教學難題,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既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又能使我們自身得到不斷的發展。“問題即課題,教室即研究室”。

(5)“能力極限”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成長有一個“最近發展區”,在教學時教師要力求做到“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其實,我們自身的成長也一樣,教師發展的最佳狀態,就是將自身置于工作能力的極限地帶,在教育“拚博”中成長。要深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3.創構南小《公約》

筆者認為,完善的規章制度不但能對教師的工作方式與工作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而且還有引領和激勵的作用,能發掘、引爆教師的發展潛能。規章制度既是校長教育思想、工作作風、領導藝術的具體反映,也是衡量學校全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陶行知把規章制度稱為“我們共同的約言”,而海南小學則把它簡稱為“公約”。

海南小學根據學校實際以及《海門市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實施意見》等,組織全校教職工群策群力,創造性地研制和健全了20多項校本化《公約》,如《“登攀者”每日一課公約》《“登攀者”博客公約》《“登攀者學社”活動公約》《“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貼發放公約》《“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獎公約》等,使《公約》成為一盞照亮師生自律、自省、自強的“登攀”明燈。我們堅信,好的《公約》能塑造一群有戰斗力的優秀教師。

三、創設“給力機制”,夯實“登攀”文化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需要“登攀”精神的引領和《公約》的激勵,更需要創造與建構起一套內蘊校長辦學思想,適合教師發展的校本化管理機制。

1.專業研修與實踐反思機制

研修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助推器。主要活動平臺有:(1)名著名篇共讀與教育沙龍;(2)教學“基本功”訓練;(3)“登攀者學社”活動;(4)網上課堂;(5)每日一課;(6)周三展臺;(7)教學開放日;(8)教學展示周活動;(9)“登攀杯”課堂教學評比;(10)“聆聽窗外聲音”;(11)人人“開博”;(12)項目攻堅。

2.考核評價與業績獎懲機制

考核評價與業績獎懲,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明確的導向、約束與激勵作用。每學期末,學校都要組織教師整理“登攀者”專業發展檔案袋,上報“登攀者”專業發展電子文檔,對照《“登攀者”教育教學與服務質量獎發放公約》《“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獎公約》《“登攀者”專業成長津貼發放公約》等,開展自評與綜合考評,依據實績進行獎懲,并組織評選出“十佳登攀教師”。

四、創優“教育行動”,豐厚“登攀”文化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程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中介,課程設置與實施水平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海南小學一方面通過“打造理想課堂,提升教學質量”,高水平地實施好現有課程;另一方面通過探索和搭建學生成長“新平臺”,補充、豐富和完善現行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創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1.理想課堂打造行動

目前,我校正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中積極實施“學程導航”教學范式研究。“學程導航”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經歷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3]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關于進一步加強理想課堂建設的指導意見,2010.3][3]

“學程導航”教學范式體現了“以生為本”和“創造教育”的理念。教學設計時,要求教師以學生與學習為焦點,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教學時,要求教師尊重、信任和依靠學生的學習本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少教多學。“學程導航”教學范式,有效地改善了教與學的關系,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利于自主學習、自能發展的課堂,一種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積極體驗的課堂,一種有利于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課堂。

2.“小公民”教育行動

(1)常規教育。

(2)主題教育。

(3)完美教室打造。

3.閱讀行動

(1)營造氛圍,書頁飄卷香更濃。

(2)建章立制,書聲瑯瑯香致遠。

(3)成果展示,書韻綿綿香漂流。

4.陽光體育行動

5.個性發展行動。

五、創新“建設舉措”,彰顯“登攀”文化

學校發展常常是為錢所掣、為錢所困,這是現實,更是窘境。但是,善于奮飛的人,天上有路;敢于登攀的人,創新中有路。我們通過創新辦學建設舉措,“借別人的錢辦好了自己的事”。

1.邀請企業家為學校建設體育館

在海南小學校園的西南角有一塊80米見方的體育館預留地,因學校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資金短缺,已經荒蕪了很多年。去年,我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即邀請企業家來校投資建造體育館,體育館建成后在教學日的教學時段供學校使用,其它時段供投資者向社會開放,自主經營文體項目培訓,同時政府給予投資者一定年限的建造成本貼息和體育館的經營年限。這一想法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首肯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學校體育館建設工程已啟動前期準備工作,預計明年年底將竣工投入使用。

2.邀請企業家為學校建設足球隊

前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了解到運動員出身的海門市百強骨干企業“舒利珀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有意組建青少年足球俱樂部的消息,就積極主動地與企業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聯系,促成了足球俱樂部的成立,我校也就成了俱樂部的基地。俱樂部高薪聘請了兩名國內資深的專職少兒足球教練駐點我校,每天利用課余時間,對足球隊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

六、創積“學校成果”,增亮“登攀”文化

“創造教育”的實施,不僅賦予了海南小學“登攀”的動力與活力,而且展現出了海南小學發展的魅力。

六年多來,我校海門市級以上骨干教師由原先的13人增加到今天的36人,培養了江蘇省特級教師1名。在各級刊物發表教育論文250余篇,在各類教育論文評比中300余人次獲獎。2009年3月,3名教師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教育專著。在全國、省和市級有關教育部門組織的優質課評比中,20人次獲一等獎,徐杰主任執教的公開課登上了國際研討會的舞臺。350余篇學生習作在全國各類刊物上發表,在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以及航模、車模比賽中近百人次獲獎,2010年2月李睿同學參加國家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全國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書法類一等獎……

學校先后獲得了中國創造學會創造教育實驗基地、中國陶行知研究實驗學校、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新教育實驗優秀學校、全國科技教育示范單位、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南通市創造教育特色學校等70余項各類先進榮譽稱號。先后接待了河南省焦作市、重慶市長壽區、鄭州市中原區以及江蘇淮安、無錫等90多個教育考察團,辦學經驗在全國陶研會實驗學校校本課題現場會上以及省、市有關會議上交流,并發表在《陜西教育》《特色教育探索》《名師之路》《學校管理》《行知研究》等刊物上。

創造無際涯,登攀不言止。

注釋

①“信”,指對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

②“行”,指學校教育生活。

參考文獻

[1]顧衛兵.創造教育:創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J].陜西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