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音樂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行知音樂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高職音樂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些思想對我們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具有全方位、多層面的啟示,值得我們結合職業教育、音樂教育的本質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一、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的基礎之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主張。在陶先生看來:教育與生活其實是同一過程,教育蘊含于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他主張“教育必須與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的觀點,強調將教育和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共同發生良好效能。陶先生所主張的“生活”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吧罴唇逃本推浔举|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結合高職院校音樂院系教學實踐和時代要求,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現代音樂教學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要素均應當結合現實生活,讓“生活”擔當抉擇的支點;專業教育要結合生活來潛移默化地展開,而且音樂教育要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而不斷與時俱進,要應時代變遷而豐富其內容和形式,重視培植學生的生活力,構建教育活動主體;打破教育的封閉性,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擴展教育的延伸性,實現終身學習社會構建。同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決杜絕本本主義、填鴨式教學等傳統模式,通過建構教育與生活、課堂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創造充滿活力、激情的教學新生態系統。
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種教育與另一種教育之間的對抗,而是一種生活向另一種生活的轉型。要改變一種教育,其實就是要改變這種教育所依賴的生活基礎。筆者認為,我們雖然一向認可音樂是心靈的藝術、生活的藝術,但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對此做得很不夠,音樂教育與現實生活脫節嚴重,學生很難從生活中獲取音樂學習的靈感與啟示。當代中國高職院校音樂教學面臨的諸多瓶頸和困難,其實質都是因為精英教育、應試教育等模式依舊還是現行教育的生活基礎,所以我們需要從根本上用素質教育來取代原有的生活土壤,重建音樂教育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二、社會即學校
筆者認為,要想全面、透徹地理解“社會即學?!钡呢S富內涵,必須與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緊密結合起來解讀,“社會即學?!笔恰吧罴唇逃崩砟畹膶蛹夁f進和邏輯延伸。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二十八宿為圍墻,人人都是學生都是同學。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課堂,是一所具有強大教育力量的學校,其中蘊藏著無盡的教育資源,因為社會生活、現實生活等都是“生活教育”最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陶先生始終反對脫離生活、脫離大眾的所謂“小眾教育”,而是主張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全面貫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反觀我們今天的高職音樂教育,即可發現還較為普遍地存在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等弊端,在理念上、形式上畫地為牢、故步自封,人為地割裂學校與社會之間本應暢通的聯系與合作。筆者認為亟須借鑒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從社會互動論等視角再造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通過開門辦學等手段,使社會資源為現代教育所用,使高等音樂教育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
三、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在接受、實踐、批判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觀基礎上,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觀,這對“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直接源頭,歷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對“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筆者認為,“教學做合一”可以理解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方法論。按照陶先生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這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崇尚在“做”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做”是“行”的基礎,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結合音樂教育來看,“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建立密切聯系,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崇尚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等理念。除了要搞好課堂教學,更要重視引領學生觀察、體味、感悟課堂之外廣闊而豐富的生活,指導學生在資源更豐富的社會化大平臺上創新學習,以便成長為素質全面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瓊,孫世杰. 解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對新課程內容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6).
[2]李艷莉.“生活即教育”的歷史流變及啟示[J].生活教育,2014(9).
篇2
創造性思維又稱創新思維,是人類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創見性的高級精神活動。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甫夫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從思維自身來講,創造性思維是反映事物本身屬性及內外有機聯系,在思維內容、形式上具有新穎思考,或從事他人沒有而本人獨有的新的思維構建,形成新的觀念、形象體系;第二,從思維類型來講,創造性思維不是獨立思維,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整合運用;第三,從思維成果和人類已有的成果比較來說,創造性思維突破了自然和人類已創造成果的局限,在創造領域開創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種思維動力。①可以看出,創造性人才主要是指運用創造性思想實現革新、創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穎獨創而有價值的思維成果,是開拓人類未知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和藝術活動,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在音樂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主要具有兩種功能。
(一)創造性音樂教育是開發形象思維最直接的動力
今天,基于發展創造能力的需要,“全腦開發”已成為時代越來越強烈的呼喚。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體兩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實驗表明,右腦主管形象思維,同知覺空間有關,它具有音樂、情感、綜合以及幾何空間的鑒別功能。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埃得加•富爾在報告《學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視開發學生的右腦形象思維能力。音樂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藝術,具有高度抽象的特點,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過多重視了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限制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可以說尋找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途徑是我們不容回避的課題。而在音樂創造教育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些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有助于引導學生創造性表現音樂,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因此音樂教育作為形象思維訓練和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創造性音樂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與精神、實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徑
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當代社會對人的研究也進入了更深化的時期。面對生產過程的日益智能化,現代社會更需要有開拓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人們自身也在尋求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途徑。美國在1994年通過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指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據競爭位置的成敗關鍵。②創造性音樂教育在培養人的創造性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創造性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才所具有的豐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飽滿的創造熱情以及高度的靈活性和綜合協調能力等方面有著很大優勢,可以說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塑造健全人格與精神、實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國內外現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現狀分析
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不是什么新課題,特別是自20世紀以來,中外教育家們對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對而言,西方各國對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課題在20世紀已經成為一定的體系,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20世紀初,瑞士音樂教育家愛尼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創立了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這個教育體系對以后出現的各種藝術教育改革具有深遠的影響。達爾克羅茲認為,在教育中應同時對學生的理性和感覺進行訓練。他采用體態率動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訓練。在訓練中采用即興創作來開發培養學生的直覺理解和意識創造能力,他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創造性的潛能,而音樂上的創造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得到的。③針對我國的教育現狀,達爾克羅茲的教育體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采用靈活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要的是達爾克羅茲的教學活動非常強調發現式教學原則,即教師并不做太多說明,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獲取。這些教育觀念對我們目前的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個體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和審美要求。他的教學體系強調學生對本民族音樂的學習和掌握,以學生的“唱”為主要手段,并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結構、形式的能力對于獲得完美體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通過啟發學生感知音樂結構來全面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德國,卡爾•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教學法”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在他的教育體系中,節奏訓練、率動、歌唱、語言節奏和即興創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過這些手段來引導學生體驗、感受音樂,開發學生的潛能。其中,即興音樂創作是奧爾夫教學法體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勝的教育活動,奧爾夫將游戲引入其中,通過即興音樂活動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煥發出潛在的創造能力。由于其極富自由和創造性,同時也為教師發揮創造性拓展了空間。④在我國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學習要積極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教育學生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鬃拥慕逃枷肟傮w也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宋代的程頤、張載、朱熹也都有培養創造思維的論述,雖尚未成為教育體系,但是其觀點無疑是正確的。近代,我國音樂教育家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養專業技能和基礎知識方面獲得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對于創造性思維理念的研究,至今對教育界還有影響;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學生推入純技術的死海,而要把他們引入藝術創造的花園?!雹菽壳埃覈谟蓱嚱逃蛩刭|教育轉變的大潮中,如何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和教育狀況,結合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創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是我們應著力解決的課題。
三、音樂教育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途徑和方式
(一)轉變陳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念
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即是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音樂教育的基本功,領導和教師都應意識到培養創造性人才是新時代國家文藝振興的要求,改革教育內容與方法,培養更適合時展的創造性人才,在實踐和理論結合的基礎上,將之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并滲透到各學科、各門課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觀念上領先一步。
(二)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學校音樂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對學生,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解放思想,獨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師應有意識地克服以往傳授多于智力開發、技術重于思維的培養、模仿多于創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環節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音樂教育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性,欣賞學生所表現出的鑒賞力和才能。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曾指出,在我們教學中遇到學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與常規教學發生沖突時,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應遵循五條原則:1.尊重不同尋常的提問;2.尊重不同尋常的想法;3.向學生表明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4.為自發學習提供機會并予以肯定;5.給學習、實踐一段不受評價的時期。⑥這五條原則,向我們提供了在教學中如何鼓勵并引導學生發展創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評價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學生主體為主要依據,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本。
(三)變授受型教育為授受與創造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樂教育來講,基本為授受型,即教師講解,學生接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單靠授受是遠遠不夠的,知識淵博、技巧純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創造能力。在教學模式上筆者主要有以下幾點設想。
1.探索模式
教學過程為設疑——自由探索——引導探索——答疑,將音樂中的創造性因素交給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音樂作品來啟發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并在學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學過程為設景——生情——投入——知能并獲,創設生動形象的場景和情景,使學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學內容。例如在音樂欣賞課中,可先將欣賞作品主要情節和情景氛圍進行設計,并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風格、作曲家的意圖,教師再稍加講解即可;也可讓學生根據感受到的音樂情景進行表演,鍛煉學生的主動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學過程為誘導——共鳴——探討——獲得共識,教師先在基礎知識之上誘導性地提出更為深入的問題,和學生進行討論,并獲得共識。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溝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幫助學生抓住瞬間靈感,進一步提高興趣。
4.潛在模式
教學過程為暗示——滲透——移情——得到熏陶,將課程的目標潛藏于教學之中,滲透于模式中間,使各種教學目標交叉,具有感應力和移情作用。⑦教學方法的運用并不是單一的,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最終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高處作業安全監理實施細則
- 下一篇:兒童啟蒙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