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0:58: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師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師德論文

高校師德論文

1.緒論

師德是教育之魂。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斷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高校教師隊伍,湖北工業大學于2014年進行了師德師風建設。通過一年的學習,使我對“師德”這兩個字有了更深的認識。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關系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水平的提高,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保證,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師德師風建設分析

本次師德師風建設主要圍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嚴謹治學、服務社會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現結合自己工作實際認真進行分析:

(1)愛國守法。愛國守法是師德修養的基礎,對一個教師來說第一重要。教師應該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依法履行教師崗位職責。近幾年國家對高校教師也提出了“反腐”的口號,開始提出這個口號時,讓很多一線教師疑惑,教師哪里有腐敗的機會呢?對于站在教學一線的高校教師的腐敗來自哪里,主要來自學術的弄虛做假、挪用科研經費、剽竊和抄襲。大家試想一下,老師要求學生“從小不能抄襲”,而作為高校老師卻進行“論文抄襲、弄虛作假”等行為,這如何教育學生,讓學生信服,這是讓人最不能忍受的,因此愛國守法對教師來說第一重要。

(2)敬業愛生。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應該做到“忠誠事業,志存高遠,以教師職責為己任”。但如果想做一個師德高尚也就是所謂“好老師”的話,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關心、關愛學生。現代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師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如何關愛學生呢?除了要關心學生,還要懂得尊重學生、理解寬容學生。對于大學教師來說,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冷暖,更應該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做事、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發展。大學生在大學時期學習知識和發展個人能力同等重要,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學生時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要想更快的適應社會,在大學時期就要鍛煉做事、為人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大學教師在這個階段不僅要關心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各方面的學習。“尊重和理解學生的人格和觀念”這也是大學教師應該具備的師德。大學生已經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這些觀念可能不同于教師的觀念,教師應該尊重和理解學生的觀點,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正確引導使他們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論文

1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傳播者,是高校學生思想的啟蒙者、價值觀念的引領者、人生成長的培育者。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僅展示著輔導員群體素質的高低,更直接影響著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出發,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同時對于打造優秀高校教師隊伍、提升人才培育質量、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對于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研究主要通過外部的途徑來實現,比如加強師德宣傳、開展師德專項培訓、嚴格師德考核、注重師德激勵、嚴肅師德懲處等,這些方式和方法對于提升師德、減少師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師德的強烈主觀性使得這些途徑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就顯得重要。

2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內涵

自我領導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來的,主要是源于領導科學理論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學學會評論》上發表了《自我領導:組織中自我影響過程理論的拓展》,這篇論文被公認為是自我領導理論形成的奠定文獻。在這篇論文中,自我領導被解釋為領導自我朝著目標績效趨近的自我影響過程,不管任務的完成是源于內在激勵還是外在激勵。自我領導的概念在后來的研究中,不同的學者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趙國祥、梁瀚中(2011)的定義:自我領導是個體基于自身的特征、認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導和自我激勵行為策略,從而達成目標績效的自我影響過程。它包括三個維度行為聚焦策略(自我觀察、自我目標設定、自我獎勵、自我懲罰、自我提示)、內在獎賞策略(思維聚焦于內在獎賞)、建設性思維策略(預想成功表現、自我對話、評價原有信念和假設)。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主要內涵是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的師德修養提升過程,它通過高校輔導員的行為聚焦、內在獎賞和思維模式三種策略來達到師德建設效果。師德建設的行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想道德修養的自我認知,充分認識到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的重要意義,自我進行師德建設目標設定,自我觀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師德失范行為,從而引導自我進行行為管理,鼓勵能達成良好師德目標的積極、意愿行為。師德建設的內在獎賞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輔導員注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輔導員享受工作本身,從而獲得工作中的勝任感、自主感。師德建設的思維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輔導員和學校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抑制消極或扭曲、極端的思維方式,制定有效的輔導員師德評價、考核方式,從而幫助高校輔導員有效達成師德建設目標。

3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策略

道德修養和品質是非常主觀的,只會通過人的行為在客觀世界反映出來。道德修養只有真正地內化于心才能實實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策略,已有的堅持價值引領、注重宣傳教育、強化崗前培訓、規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滯后的、被動的,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則是突出強調高校輔導員由內而外的師德修養提升,強調在外部影響的基礎上更要注重輔導員的自我領導。

查看全文

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一、師德問題的梳理

1.理想目標弱化。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個體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觀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會產生不同的動力。當前,在我國的高等學校雖然有相對獨立的環境,但并不是完全脫離于社會。社會上不少職業道德的嚴重失范現象,諸如干部隊伍中的錢權交易、執法隊伍中的貪贓枉法、新聞傳媒的有償新聞、醫務工作者收受紅包等,對高校教師隊伍的沖擊甚大。在許多高校教師的心目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弘揚“蠟燭精神”、做“春蠶”、當“人梯”,已不再是響亮的職業口號,也很難化為工作的動力。在個別老師看來,自己能夠干好本職工作,又不違法亂紀,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那份工資就不錯了,什么崇高理想、無私奉獻、“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等等都過時了。一些高校教師的自我設計很簡單:搞好專業,保住飯碗。因而,他們只重視業務學習,輕視思想道德修養,認為自己業務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是大禮,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是小節,大禮不可不講,小節則可以不拘。長此以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自然發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額存款、私家車、寬大的住宅、高額的“出場費”為榮,信奉“理想理想,有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給多少錢講多少話,做多少事,“按酬付勞”,甚至在對學生進行考評的過程中,也錯誤地運用等價交換原則,大搞“錢分交易”,使“禮物分”、“人情分”、“關系分”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狀況都使人民教師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識淡化。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質的人才,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但在當前的高校教師的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教師的職責,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教給學生專業技術知識,幫助他們掌握將來就業的一技之長;至于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教育,是學校領導、政工干部和輔導員的事,與己無關。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有的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氣去研究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點、錯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還有的教師自由主義思想泛濫,講課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動不動就發牢騷,講怪話,有的還以宣泄自己消極頹廢的思想為誠實坦然,靠奇談怪論來彰顯個性,用傳播小道消息來吸引學生;更有個別教師衣著不整,舉止粗俗,臟話連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會上的一些“低俗之風”而不能自拔。凡此種種,完全有悖“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古訓,不僅損害了教師的群體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環境。

3.敬業精神欠缺。所謂敬業,是人們基于對一項工作、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責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為傾向。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優良傳統,但這些被視為“國粹”的優良傳統在當今高校校園內卻受到了挑戰。有的教師不熱愛教師職業,沒有職業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沒有別的地方好去”,暫時滯留在教師崗位上,因而他們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工作上懶懶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備課敷衍了事,上課照本宣科,對于自己的教學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有一些教師到是看好這個職業,但也不過是把教師工作當作一只“穩定”的“旱澇保收”的金飯碗而已。他們愛吃這碗飯,但又不滿足,因而熱衷于第二職業,常常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教學胡亂應付,而主要精力則花在別的營生上。這種精力投入上的隱性流失現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還有的教師則是不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工作隨意性強,自由散漫,上課遲到、早退,隨意調課、停課,對學校的紀律置若罔聞等等,這些都嚴重的違背了高校師德建設的宗旨。

4.學術浮躁功利。自古以來,教師的職責就沒有離開過“傳道、授業和解惑”。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和“科研先導”的口號影響下,今天的高等學府,已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榮,而是以學術成果的多少論英雄了。原因很簡單,科研成果、科研經費在教師評價中權重太大,可以說真正決定教師的獎勵、升職、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書教得怎么樣,而是所謂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師們對自己的本職——“教書育人”并不那么關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關注“有沒有文章、”“發了幾篇文章、”以及“發在了哪個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都必須搞科研的,更不是每個教師搞搞科研每年都能發幾篇文章的,但是,情勢所逼,為了評職稱是鴨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園開始躁動,學術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師缺乏嚴謹治學的態度,熱衷于“短、平、快”,為達到一定的數量,形成“氣候”,常常脫離實際,粗制濫造,甚至篡改、偽造數據;有的教師甚至違背自己的學術良心,做出一些違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襲剽竊、請人、署名不實等等。而且,即便千辛萬苦炮制出大作,往往還要托人情,找門子,化錢買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盡。

二、師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查看全文

高校師德狀況分析論文

一、問卷調查范圍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針對上海某高校的“兩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等學校德育工作者進行。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85份,其中有效問卷83份,有效率為98%。這一數據與該校的德育教師人數基本吻合,說明本次的問卷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二、問卷調查的基本內容和現狀

此次問卷調查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的愛崗敬業現狀、教師對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認同現狀、教師的自我職業評價現狀、教師的師生關系現狀、教師的責任感現狀、教師的職業技能、經濟收入和職業發展方面的現狀等六個方面進行。調查的基本情況現綜述如下:

1.在教師的愛崗敬業狀況方面。受訪的絕大多數的教師都具有強烈的愛崗敬業的精神,能夠把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工作中去。除了上課以外,教師在教育上所花時間超過四小時的占64%,每周與學生交流所花時間超過四小時的占59%;專心于本職工作,不從事其他兼職活動的教師比例占57%,而有從事商業性活動的教師則不足10%。

2.在教師對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認同狀況方面。受訪的絕大多數的教師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認同度較高。其中,認為自己的德育知識和教育水平屬于中下水平的教師僅占10%;另外,學校的絕大部分教師都參加過相關的學術報告、培訓、研討和進修等活動,普遍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師師風師德建設論文

1高校青年教師現狀

教育部在1999年為解決經濟及就業問題,提出了大學擴招,隨著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遞增,高校開始涌現出一個龐大的隊伍,即青年教師隊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統計,高校青年教師總人數已達到88萬,總比例達到高校教師總比的62%。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有許多特點:這些人大多數出生在20世紀7,80年代,捧著書本苦讀二十余載,大多數直到拿到研究生學位,博士學位,通過層層選拔,才有資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講臺,對這些專門從事知識與傳承的年輕人賦予了千鈞重任。這數以萬計的青年教師普通,平凡,沒有驕人的業績與顯赫的名聲。在做科學研究,職稱晉升,學術成果時,許多青年教師在忙亂中已把“師風師德”四個字拋于腦后:只關心學術課題,不知國內外政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只忙晉升職稱,而忽略教學,使學生怨聲載道;只與評審職稱的教授們建立良好的關系,而忽略同事間的交流與合作;只關心論文與課題的數量,而對學術的嚴謹性嗤之以鼻,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夠自律。青年教師的現狀堪憂,是社會壓力,高校環境所導致的。如何使這龐大的群體在若干年后成為各高校的骨干與精華,如何使這幾十萬人成為副教授,教授之后為學生尊敬,為社會嘆服是教育理應考慮的問題。其中,不斷加強高校師風師德建設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師風師德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

師風師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即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修養,對政治的了解與關心,對職業的投入與熱愛,同事與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良好得體的語言與著裝,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師思維靈活,工作彈性大,大多數工作態度端正,充滿著正面力量,高校需要這些青年教師夯實高校的建設,而與此同時,在社會經濟過熱的浪潮中,青年教師還需要道德沉淀與文化素質修養,以把這支隊伍建設成為具有職業道德,作風嚴謹,蓬勃向上的一支隊伍。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筆者通過走訪調查與五年來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的經驗,總結出青年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幾點問題。

2.1一線教師學術作風不夠嚴謹教學工作不夠認真

一線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核心與精髓,是學生們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對象。而近年來青年一線教師人數過多,崗位認定與職稱評定的競爭愈加激烈,導致青年教師們將精力大半投入到積累論文的數量,參與課題的數量以及獎項評選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論文的產出需要做實驗,實驗數據是大量的試驗以及調研產生的,只有嚴謹的科研才會產出對本學科有積極貢獻于社會意義的論文,青年教師有教學的壓力以及家庭的壓力,因此對于論文產出喜歡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許多論文的產出僅僅是為了湊數,這樣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對本學科做出貢獻。抄襲現象屢禁不止,且大都發生在青年教師當中。課題的報送面臨的壓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師拿出切實的研究成果,還需要與申請部門協調關系。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面臨如此強大的壓力,導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學生身上。許多教師聽到下課鈴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與學生交流,不解答學生課堂上的問題,對學生有問題的郵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與學術的解釋,許多教師一學期過后還叫不出三個以上學生的姓名,令學生及其不滿,與師風師德建設嚴重相背離。與此同時經濟過熱又導致青年教師們普遍認為自己收入過低,想方設法為自己再招攬一份兼職。在各個城市的私人培訓機構,經常可見到高校教師在為中小學生們補課的身影。長此以往,青年教師教學的精力越來越少,會嚴重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以影響日后的學習。最后,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些許問題。多數青年教師缺乏科研經驗使得課堂上理論內容較多而缺乏動手實驗,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發揮。一些青年教師不夠為人師表,課堂上有時滿腹牢騷,將許多時間花在批判社會現狀上,不給學生們正面力量,遲到早退的教學事故時有發生,從而導致自己忘記什么是“為人師表”,學生們忘記什么是“傳道授業解惑”。

查看全文

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一、民辦高校教師中出現的師德問題

(一)備課不充分

對于備課投入的多少是一個教師能否上好一門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是一個自我提升和思考的過程,教師只有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備課,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講授的內容,也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如果教師在課前不進行充分地備課,他對知識的掌控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教好學生的。

(二)教條主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教師總是照本宣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將書本上的內容搬到了PPT上,講課的時候,不能脫稿、不能聯系實際,使學生聽起來很是乏味。在大學里,教師本應是傳授思想的角色,可大多數教師還是只能教枯燥的理論,而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能體現大學教育的特色,使大學教育喪失了它與基礎教育不同的功能。

(三)不積極進行自我提升

查看全文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論文

摘要: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中存在政治信仰不夠堅定、愛心缺失、管理服務中充滿人情世故、教學科研學風浮躁、創先爭優弄虛作假等問題,尋找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四大對策,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核心,永恒的愛心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靈魂,強烈的責任意識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重心,言傳身教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

2013年5月4日,中組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全國各高校要切實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教育引導,推進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師,他們的年齡大多與學生相近,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最為直接的影響。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①因而,探討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新時期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整體上積極健康向上,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堅定“三個自信”,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校日益擴招學生、開放辦學,學生的類型、需求和價值追求日益多樣化與復雜化,社會、高校、家長以及學生對輔導員的師德素質和工作質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升,但輔導員隊伍的師德狀況還不能令眾人十分滿意,主要表現在:

(一)政治信仰上的“不夠堅定”

查看全文

高校理工科專業教師德育探究論文

一、專業課教師的德育優勢

1.德育環節多

理工科教學包括專業理論的教學和專業實踐的教學,具體來說有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校園科技活動、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多個環節,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過程,每個環節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機會多

在課堂之外,如課堂間隙、食堂就餐、外出實習時,師生有很多交流的機會,教師可以借機履行德育職責。只要做有心人,把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當做自己分內之事,專業課教師時時、處處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這種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談話式的,容易為學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查看全文

加強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一、當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師德建設,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好經驗、好做法。如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組織機構,把師德建設作為一項關于教育發展的大事,列入學校發展總體規劃中。2012年3月19日《光明日報》報道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師德建設的成功經驗,他們做到了“要求教師關愛學生,學校首先關愛教師”,解決了教師們的后顧之憂,沒有后顧之憂的教師,又把這種關愛的溫暖遷移到事業、輻射到學生身上。目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一)師德教育效果不理想。應該說高校對師德教育一直是重視的。但是這種教育在許多情況下是停留在宣傳號召上的。并且存在教師教育的信息層層衰減的狀況。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業務、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導向。導致教師很少參加師德教育活動。

(二)師德評價機制不完善。確立師德評價的標準、內容和制度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節。當前,高校現行的師德評價制度與教師隊伍發展的新情況和職業道德要求不相適應,有關制度建設不能及時跟上,制度缺位,機制運行不靈。

(三)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乏力。目前許多高校對師德建設的監管主要是職能部門。有的高校還專門成立師德建設監督小組。對于教師師德行為的強化是通過獎懲制度來實施的。從總體上說,高校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對師德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面對新的情況,這種機制顯得軟弱無力。首先是監督制度虛置、虛化;其次是監督體制不完善,監督主體消極不作為;第三是獎懲制度比較空泛,師德表現情況在教師的職稱評聘往往被忽略,對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處罰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碰到一個具體的違反師德行為難以做出有說服力的處罰。針對高校在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師德建設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教師的職業特性和角色價值決定了必須加強師德建設。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他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道德修養、治學方法乃至為人處事、言行舉止等各方面都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教書”、“育人”是同步的,教師必須要為學生負責。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每一位“為師者”的職業要求和歷史責任。師德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重要工程,是大學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師形象的永恒主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常抓不懈。

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措施

查看全文

高校師德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加強師德建設是教育使命和教師職責的必然要求。聯系高校管理工作實際,本文從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及應采取的基本措施三個方面來探討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新內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機制。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戰略決策。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習的主力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者。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有素質全面的教師。在這個全面的素質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1],師德師風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面對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務,教師不僅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成為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雙師”型導師。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關系到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也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師職責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一)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學校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選擇。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對于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高校不僅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方面軍和培養現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基地,還是先進文化的加工廠和輻射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領頭雁。高等學校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是落實在人才培養上、科技創新上、文化發展上。培養具有生產力意識、體現先進生產力的合格人才,創造代表人類文明最新成果的精神產品和科技成果,向全社會散播先進文化的種子,是高等學校不容推辭的神圣職責。要很好地履行這樣的神圣職責,高等學校必須首先解決好高校自身的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即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隊伍問題,因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自然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是學校開拓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必然選擇。德以才為資,才以德為帥,師德師風是一所學校層次與品位的表征。它不僅體現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風、學風,而且直接關系著學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對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與道德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講兩句話,一是“齊抓共管”,二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筆者認為這還是講的一個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與方法的問題。關鍵還是在于高校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問題,亦即師德問題。高校教師是高等學校的主導力量,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古人說“德以才為資,才以德為帥”。一個人的知識和才能能否造福人類,往往取決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崇高的師德既是對高校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言傳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是點燃明亮學生心靈的火焰。在2004年9月召開的全國師德論壇會議上,教育部長周濟指出,我們師德建設的主題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要做“為人民服務的教師”,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2]。高校教師只有以高尚的師德、高深的學問、精湛的現代教學技法,才能引領廣大青年學生不斷地增長知識,走向現代科技知識的前沿,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