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05 03:53:53
導語: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中存在政治信仰不夠堅定、愛心缺失、管理服務中充滿人情世故、教學科研學風浮躁、創先爭優弄虛作假等問題,尋找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四大對策,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核心,永恒的愛心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靈魂,強烈的責任意識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重心,言傳身教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
2013年5月4日,中組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全國各高校要切實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教育引導,推進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師,他們的年齡大多與學生相近,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最為直接的影響。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①因而,探討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建設,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新時期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整體上積極健康向上,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堅定“三個自信”,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校日益擴招學生、開放辦學,學生的類型、需求和價值追求日益多樣化與復雜化,社會、高校、家長以及學生對輔導員的師德素質和工作質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升,但輔導員隊伍的師德狀況還不能令眾人十分滿意,主要表現在:
(一)政治信仰上的“不夠堅定”
高校輔導員的前身是“政治輔導員”,主要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學生的“政治領路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輔導員的職能不斷拓展,“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成為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職責,困難資助、學業規劃、心理咨詢、就業指導、人際關系協調等事務性工作幾乎占據了輔導員的全部精力與時間,也讓輔導員逐漸淡忘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及時進行教育與引導。“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和引導好自己的學生,自身就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自覺學習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高校輔導員疏于政治理論學習,懶于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內心深處有點“崇洋媚外”,推崇西方文化,喜愛過“洋節日”,對國內的現實狀況滿腹牢騷;當面對一些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時,他們自己內心深處也沒有明確堅定的立場,存在許多困惑或不理解,甚至“人云亦云”,更談不上讓他們站在一定的高度給學生提供明確的解釋或幫助“,傳道與解惑”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思想教育上的“愛心缺失”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大多成長于改革開放年代,不少還是獨生子女,參加工作后,自身還沉醉于長輩的關懷與呵護之中,很少體驗過社會生活的磨難與艱辛“。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的工作狀態,致使他們整日彷徨茫然,部分輔導員產生職業厭倦,逐漸對學生工作失去耐心,對學生失去愛心,表現為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接待學生時語氣生硬,行政命令色彩濃厚,從不考慮學生的感受,缺乏工作熱情,服務意識不強,漠視學生的困難,放任學生浪費時光,體驗不到愛心教育引領生命成長的律動與活力,感悟不到人與人信任交流的快樂與幸福,捕捉不到平凡工作中的絢麗與精彩。
(三)管理服務中充滿“人情世故”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網絡平臺的發展不斷加速,西方價值觀通過網絡給青年人帶來的影響越發直接、越發強烈。高校不可能游離于社會之外,多元價值觀也在不斷影響高校輔導員。個別輔導員在市場經濟浪潮中變得功利、充滿人情世故,主要表現為:在學生干部選聘、困難學生認定、入黨條件審核、評優評先、違紀處理等環節上,經受不住各方人士的“招呼”,在“人情”面前不能堅持原則,甚至默認學生逢年過節的禮品進貢,放任學生家長的請吃與拉攏。這種外在的“小得”,嚴重違背了輔導員內在品質的“大德”,因為它糟蹋了師德精神的邏輯出發點,在學生培養方面未能做到一視同仁,違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則。
(四)教學科研上的“學風浮躁”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在職務晉升道路上“粥少僧多”,于是許多輔導員就不得不走上職稱評定的道路。但他們在教學科研方面既缺乏教學團隊的傳幫帶,又沒有科研平臺的鼎力相助,原來的專業領域與現在的工作內容不一致等都導致輔導員難以潛心研究教學工作、難以靜下心來搞科研。緊張的工作狀態使他們難以靜心學習,浮躁、急于求成的社會氛圍也使他們難以安心學習,種種原因造成部分輔導員在教學上不認真備課,課堂上照本宣科,簡單復制課本知識;在科研上坐不住冷板凳,拼湊低水平的無任何價值的學術論文,利用經濟手段曲線出版著作,甚至肆意剽竊抄襲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用金錢雇傭他人為自己炮制職稱材料。
(五)創先爭優上的“弄虛作假”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范圍比較寬泛,凡是與學生有關的事情,幾乎都需要輔導員參與。高校各個職能部門為了突出本部門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基層輔導員處理本部門工作的積極性,都會使用創先爭優機制,量化考核辦法,獎勤罰懶。目前,輔導員面對的最常見的考核有:學生處的學生工作考核、團委的團學工作考核、就業中心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考核、資助中心的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考核、組織部的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宣傳部的精神文明考核、武裝部的大學生入伍工作考核等。無數的考核項目讓輔導員疲于應付,但為了取得好成績,讓領導滿意,為自己日后的“升遷”增添砝碼,一些輔導員就帶領或指示學生干部“弄虛作假”“無中生有”,編造出一些精彩事跡,制造出一些華麗數據,甚至利用經濟手段找媒體加大宣傳,到處打探考核組成員,請客送禮等。
二、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困境與歸因
(一)工作職責泛化,弱化了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
按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輔導員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應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輔導員被動地存在于教學與行政的邊緣地帶,扮演著管理、教育、服務等多重角色。而且,隨著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工作的范圍不斷擴展,一系列前所未有或過去不以為然的學生事務不斷納入輔導員職責范圍,且這些工作越來越重要,如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輔導員被迫承擔著條目繁多、紛繁雜亂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如檢查學生宿舍衛生、辦理請銷假手續、組織各種團學活動、開具各項學生證明、召開學風建設座談會、協調學生人際關系等。這些簡單化、流程化、無任何靈活度和創新空間的事務性工作,慢慢地讓輔導員對高校學生工作產生了一種認識偏差:任何一項與學生有關的工作,都可以交給輔導員來完成。輔導員職責的無限擴大化,讓輔導員成為高校管理中的“萬金油”。在中國高校傳統的等級觀念下,輔導員這一職業“不僅成為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勞力者’,而且在高校內部的地位微不足道”。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高校輔導員自然而然也就認為自己是學校里最低層的工作人員,工作榮譽度驟然下降,極大地弱化職業認同度,在工作中自然會被動接受任務,缺乏積極主動性,更談不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多元價值滲透,淡化了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感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改革開放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不斷擴展與繁榮的局面,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多元價值觀念相互碰撞,高校輔導員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如“開闊思維視角,活躍思想觀念,更新教育理念,重視學生需求,改變教育方式,加強人文關懷”③等,也有負面的,如“信仰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道德上的漠視,以及對生活、思維的平面化和游戲化”④等。這些負面的社會思潮宣稱現代社會人的自由、幸福、平等、個性被具體的科層組織和社會分工等理性社會所壓制,應該漠視社會道德,奉行操作倫理,堅決反對理性、權威的束縛,片面宣揚個性自由,堅信各種虛無縹緲的潛規則。如果不對輔導員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教育,就可能造成輔導員的職業道德下滑。反映到個別輔導員身上,就是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功利思想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工作中只顧利益得失、成本效率;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缺失愛心、信心和耐心;生活中追求物質享受,追求名牌;喪失對他人、集體、社會應有的責任感,喪失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甚至在背地里把為人民服務、奉獻精神當作笑話來講。
(三)職業前景不明朗,降低了高校輔導員職業責任感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⑤這種雙重身份界定在理論上可以增加輔導員的發展空間,輔導員既可以向黨政領導干部靠攏,走職務晉升之路,也可以向專業教師靠攏,走職稱評定之路。但是現實情況是,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更多地考慮學科發展,重用在學科建設中為學校發展做貢獻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輔導員的弱勢地位及邊緣化角色,使其走職務晉升之路,競爭不過機關工作人員,走職稱評定之路,競爭不過高學歷的專業教師。職業前景不明朗,讓許多入門時激情滿懷的輔導員在現實面前成為榮耀與自卑、熱情與茫然互相交織的矛盾體,“說起來重要,用起來次要,總結起來可以不要”的尷尬境地,使許多輔導員斬釘截鐵地認為輔導員崗位就是個青春過渡性職業,很多輔導員時時刻刻等待時機另謀高就。河南省2006年的一項頗具代表性的調查顯示:“該省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不滿4年的有3914人,占輔導員總人數的72.4%,不滿2年的有1817人,占41.2%。”⑥發展是事業的需要,也是個人成長的需要,只有輔導員個人的發展與高校事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職業化、專業化的學生工作師資隊伍。
(四)評價機制不完善,泯滅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目前對高校輔導員工作進行評價和考核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基于德能勤績的考核;一種是基于業績指標的考核;另一種是基于任職資格的考核。”⑦這些考核評價模式一般都是借用企業管理中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緊扣崗位職責特點設置量化考核指標。然而“,這些評價考核模式存在的共同問題在于:重獎懲輕發展,更多的是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而忽視輔導員工作發展功能,評價時也很少考慮到以輔導員為本進行問題的探討,忽視考評的目的”。⑧因而,這種評價模式缺乏對輔導員本身的人性關懷,難以體現學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輔導員工作任務的復雜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量化考核,不能簡單地用輔導員參加學生活動的次數、深入學生宿舍的次數,以及與學生談話的次數來衡量,更不能用學生違紀的次數來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輔導員工作的幸福感來源于“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轉變觀念、挖掘潛能、發揮特長、展露個性,看到學生成長成才比輔導員自己事業成功還要快樂,這種教育過程難以用數據來量化考核。
(五)成長閱歷不足,削弱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自律
新時期的高校輔導員大多是“80后”“90后”,他們的成長軌跡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什么社會閱歷,沒有體驗過社會生活的艱辛與磨難,加上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備受父母長輩的呵護與關懷,可以說他們自身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父母眼里他們依然是個孩子。工作順心時,他們熱情高漲、信心百倍;身處逆境時,他們情緒低落,怨天尤人。高校輔導員在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的同時,依然面臨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與定型,也面臨著知識的更新換代與技能的實踐提升,職業道德尚處于認知階段,道德自律尚不穩固,還未能形成穩定的職業倫理意志,還需要道德他律的進一步強化。另外,年輕的輔導員大多正處于婚姻家庭的起步階段,不僅工作繁忙,還要照顧老人小孩,整天處于疲勞狀態,難免會出現師德失范的情況。高校輔導員只有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把職業責任轉化為內心的職業價值目標,才能在“大愛”精神的驅使下,完成成長蛻變,實現職業道德的自我超越。
三、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指向與對策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核心
鄧小平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⑨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社會思潮、利益訴求、價值觀念交織在一起,更需要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生命線”的作用。高校輔導員不僅要成為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實踐的指導者,更應該成為學生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因而,高校輔導員要率先垂范,一要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精神實質,牢記“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歷史重任,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二要積極培育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高校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課堂、講座、網絡、手機等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優勢,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和歪風邪氣的侵蝕,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引領青年學生精神風尚的旗幟。
(二)永恒的愛心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愛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是輔導員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動力。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有愛心,一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當成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千萬不要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更不要帶著有色眼鏡來審視學生。平實、平和、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為他們的外在容貌、學業成績、經濟條件不同而區別對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是教書育人的前提與基礎。二是要欣賞自己的學生。美國心理學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蒂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由此可見,欣賞學生的優點,賞識學生的個性,容忍學生的缺點,寬恕學生的過錯,都是在不斷地修煉對學生的愛。三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愛心需要傳遞,一個快樂的人才能把快樂帶給別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才會愛自己,才能理解到生命的價值在于好好活著;富有愛心的人才會愛父母,才能理解真正的孝心的表達在于感情交流;富有愛心的人才會愛人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和諧;富有愛心的人才會愛祖國,理解有“國”才能有“家”。引導學生擁有博愛之心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最大價值。
(三)強烈的責任意識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重心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責任意識體現在勇于承擔責任和自覺履行義務的人格素養。結合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他們應該具備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的政治責任,維護學生人身安全和校園環境穩定的管理責任,做好學生學業指導和規范化管理的服務責任,以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育人責任。這“四大責任”的落實,一是要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自覺學習政治理論,強化思想道德修養,具備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二是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和激勵輔導員樹立牢固的崗位意識,積極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提高輔導員的業務能力。三是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用現代化的“云數據”來提升輔導員工作的效率與科學性。
(四)言傳身教是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關鍵
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主要是通過觀察效仿周圍人而獲得的,周圍人的言行可能改變學生的道德判斷或道德行為。在學校里,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就是輔導員,輔導員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輔導員一要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輔導員言行一致,品行端正,自然會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積極正面的行動遠勝過苦口婆心、唇焦舌燥的空虛說教。二要榜樣示范。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輔導員的清正廉潔、秉公辦事、關愛學生、文明服務必將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要自覺踐行。輔導員要從細微之處著手,要時時刻刻做到校內校外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大場合與小范圍一個樣,一群學生與一個學生一個樣,嚴格自律,達到慎獨的行為境界。總之,高校輔導員從事的是具有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職業,輔導員辛勤工作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來熏陶學生的品格,用智慧來啟發學生的思路,用情感來打磨學生的志趣,用艱巨的任務來磨煉學生的能力,這種潛移默化的培養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培養輔導員高尚的師德是高等學校在育人實踐中的永恒主題。
作者:張玉新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組織部
注釋:
①⑤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第24號令)[Z].2006-07-23.
②張麗.高校輔導員自我職業認同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14.
③楊子.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積極影響[J].教育理論研究,2011(12):227.
④蔡福興.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德育的挑戰及對策[J].發展研究,2006(8):70.
⑥陳垠亭.輔導員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6):62.
⑦陳巖松.基于勝任力研究的高校輔導員考核理論新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8(12):43.
⑧蘇靜.發展性評價:高校輔導員評價的一種新模式[J].高校輔導員,2011(8):66.
⑨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 上一篇:高校教師師德問題反思
- 下一篇:英語課堂高效教學的嘗試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