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養成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7:08: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養成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養成教育實踐管理論文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科學地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根據這一要求,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立題進行“養成教育”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養成教育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追溯我國教育的淵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養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從小抓起,從早抓起,把“訓養”作為兒童道德習慣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論述,對后代兒童教育發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學;有大學……,小學是事……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論斷,一語道破了小學道德教育主要應培養具體的道德行為,大學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闡有“習子童蒙,圣功也”的論點,進一步主張把養成教育作為兒童德育的有效途徑。
本世紀70~80年代,前蘇聯心理學家們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系統地研究了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特征,認為小學兒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學校中遵守明確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行為規范而形成的。他們強調兒童道德習慣的養成在兒童個性形成與品德發展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發展心理學》中指出,由于年齡所致,小學生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比較膚淺,只知道“應該去做”,但對“為什么這樣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調節向內心自覺發展的特點,“要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在探討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質時,我們認為思品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一門有別于小學其它學科,具有“教養課”的性質,它既不像語文、數學那樣具有明顯的“知識”性,也不具有音體美勞那樣的“技能”性,而是具有養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認識的啟蒙教材。我們的這一觀點與有的論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課程是‘修養課’”的論點不謀而合。
二、養成教育應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養成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
小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探究
養成教育即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和良好習慣的訓練,是中小學德育中的主體工程,貫穿在德育的全過程中,是教育中最“實”的基礎部分,教育的“質”的指標。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投資大、見效慢,需要長期不懈的營造。
一、學生在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學校教育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日益強化的物質利益觀念使學生行為越來越受到物質利益的驅動,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出現的不良傾向,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公民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較為薄弱;學校重規范的知識傳遞,忽視習慣實踐和培養,不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開始,不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脫離少年兒童的生活實際,已成為當前和今后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學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中這樣指出:“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我們一直熱衷于搞道德教育課,把道德教育文學化、大綱化,其實,這樣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蒼白無力的。”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必須克服種種阻礙,從小學生做起,從小事著手,從培養良好習慣入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培育合格的社會公民奠基。
二、加強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意義
養成教育對于兒童自身提高和未來整個民族的道德素質具有深遠的不可忽視的奠基意義。中共中央《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同時還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小學階段正是人的發展的基礎階段,形成良好的習慣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有著重要作用。但是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在一天一天的訓練和培養中積淀下來,才能成為學生自覺的一種習慣,成為他們自身的一部分。兒童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品德和習慣,就為他們今后的人格和道德素養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三、抓好小學養成教育的構想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德育研究
【摘要】在國家現代化教育改革發展中,強調教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主體,施行“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健康陽光積極地成長是教育的基本。教師需要認清目前的形式,將德育工作的教育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科學的態度和手法實行教育,也需要不斷創新和積極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徑和方法,深化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年來,在對學生德育教育工作過程的實踐探索中,發現對小學生加強文明禮儀教育,促使學生文明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德育教育工作開展,使得學生養成教育更有效。
【關鍵詞】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校本德育教育;綜合素質
禮儀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面貌的體現和文明水平的標志。文明禮儀的養成和習慣的形成是需要從小開始教育的,關系到每個學生從小至以后的積極健康的發展,也關系到我們民族整體形象的提高。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期,因為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和智力方面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在小學時期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對其文明素養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結合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是開展校本德育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徑。
一、校本德育的意義
學校德育是指學校對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建設和心理教育的合稱。思想意識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政治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應該從小有一種愛國的熱情和情懷,認識國家。品德教育是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形成良好的習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文明禮貌是一個小學生應當具備的素養。心理教育則需要按照學生的心理發育和變化的不同,通過心理學教育和教師說教引導教育,鍛煉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陽光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德育教育之于學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教育過程,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成長。德育教育的培養手段一般無二,但是由于學生個人和受到的影響不同,所以又會有很大的差別。從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著手開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正常的成長發展,增強了校本德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
二、以文明禮儀和養成教育為引領結合的校本德育及其特征
養成教育高職學生管理研究
摘要:由于高職院校生源結構較為復雜,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水平不一,教師為達到針對性教學目的,對其采取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教育理論與方式。簡而言之,探索出一條符合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道路是當今首要問題。在高職院校教育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直為人所關注。將養成教育融入高職學生管理中,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水準,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關鍵詞:養成教育;高職學生;管理策略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職學校報考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在這種全民接受教育的潮流中,高職學生教育前景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在有效提升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對其思想道德培養也在逐步加強。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仍值得我們探討,如自制能力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集體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足等。因此,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是教師工作重中之重。
一、養成教育內涵及特征
由于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高職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這也是其自身弱點所在。因此,通過建立科學的培養機制,對高職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高職教育目的所在。其中養成教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實行養成教育前,教師須明確其內涵與特征。(一)養成教育的內涵。養成教育是實現教育的一種方式,是指通過對學生的長期培養,養成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指的是一種長期的且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養成教育的關鍵點在于教育,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進而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二)養成教育的目標。養成教育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目標,初級目標指的是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在大腦中形成思維模式,從而形成人體條件反射。習慣指的是人的思維、行為活動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行為。高級目標指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三)養成教育的重點。養成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成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過程中,由于學生能力水平不一,因此付出比結果更重要。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使之更快達成養成目標。
二、高職院校進行養成教育的意義
高職大學生養成教育路徑探析
摘要:養成教育是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的關鍵,對培育現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95后”大學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與“70、80”后相比,心理素質、思想、個性等方面差異顯著。對于“95后”,社會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議論和憂慮。擬從這些現象著手,結合自身的高校學生管理經驗提出一些研究對策。
關鍵詞:養成教育;95后;大學生;德育
1高職院校“95后”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高職院校“95后”大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總體而言,高職院校“95后”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是健康的,但還存在許多不樂觀且不容回避的問題,往往使我們陷入一種“講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困境。如:網絡成癮、偷盜詐騙、打架斗毆、打牌賭博、破壞公物、亂扔垃圾、損人利己、厭學逃學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此時大學生心理還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價值觀念不穩定并存在著許多價值觀念誤區,如:用物質追求代替精神追求、用競爭代替合作、用個人主義代替集體主義等。1.2高職院校“95后”大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產生的原因(1)部分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養成教育還不夠重視,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往往淪為空話,養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也影響著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2)養成教育工作往往只停留在開會、布置工作等形式,沒有真正貫穿于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的全過程。(3)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容易引起一些大學生心理和社會問題,在客觀上加大了養成教育的實施難度。(4)各高職院校養成教育資源缺乏,全方位育人工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健全。
2高職院校“95后”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大學生養成教育是以大學為主體,在家庭與社會的合作下,根據大學生身心的形成和發展規律,運用各種方式和方法,對大學生發揮影響,促進文明習慣的形成和進入社會應有的多種能力[1]。2.1強化養成教育是規范高職院校學生的有效路徑。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以中職和高職生為主,與其他普通高校學生相比,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行為習慣均存在顯著差異。此外,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2歲,心理和身體發展水平處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還沒有真正成熟的階段。無論是社會認知、情感還是自我意識,都還處于成熟的過渡時期[2]。大學生還在成長發展中,可塑性很強。因此,高職院校相比其他高等院校來更應該強化學生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2強化養成教育是增強高職院校學生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及塑造主體人格的內在訴求。沐浴改革春風的“95后”無論在思想、人格和人際關系方面都更加開放,在價值取向、文化觀念、學習和研究等方面也更加實用。但部分缺乏“70、80后”刻苦耐勞精神,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在基本素質缺陷與心理需求的矛盾中,在社會責任與自我中心的矛盾中,他們更容易混淆,高職院校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3]。因此,強化養成教育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有效手段,從而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自身能力及塑造自身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道德素質滲透職業技能培養論文
論文摘要:職校學生的養成教育宜采取學校、家庭、社會相互合作的策略,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職校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職校學生;養成教育;策略
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專業職業技能的初中級人才,其發展如何,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落實,關系到將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進程,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精神面貌,是經濟和社會的真實寫照。因此,應加強職業學校養成教育的力度,培養高素質的中職人才,將道德素質滲透到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當中。
一、養成教育的含義
“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人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質的教育。(養成教育包括各種習慣的培養,如培養良好的做人習慣、處事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等。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而繁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來完成。養成教育不僅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規范教育,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也要具有職業學校的特色,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道德規范,將職業素質與道德規范相融合,加深對所從事職業的感情,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適應性的教育。
二、加強職校學生養成教育的原因
制度文化調節高校社會關系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制度文化與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和貫通性,它既是養成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其基礎與養成教育規律探索的結果。要根本解決高校制度文化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制約性因素,就是要優化與融通制度文化,推進大學生制度化建設;要重新審視與革新大學理念,培育大學人文精神,調適與整合現代大學制度的文化心理。
[論文關鍵詞]制度文化養成教育對策文化心理
制度是一種規范性文化,“社會規范和制度對人們行為指出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樣式”。①高校制度文化實際是人們對“制度的態度、價值觀和認同感等”。②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學存在與大學所必須遵循的規范體系及文化心理調適制度,其本質是行為問題及影響人行為的思想觀念、習俗習慣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疇。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既是大學養成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一、高校制度文化與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互動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的組織形式(結構)和存在于高校中現實的正式、非正式制度(規范)的總和以及大學人對大學制度的設計、執行、監督以及變革制度的內在價值取向、理性原則和認可程度等觀念體系的總和,包括各種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以及人們對制度的態度、價值觀和認同感等。它既包括學校長期形成的道德規范、師生之間慣常的互尊互愛禮儀習慣,也包括成文或約定俗成的規章制度等,既是高校發展中長期的積累與沉淀的結果,也是學校為適應教學管理由專門部門經過特定程序制定的,是高校發展的內在支撐,是調節高校社會關系的穩定器。
高校制度文化與大學生養成教育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內在聯系。陶行知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養成教育是學校針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實施的行為規范和嚴格的管理與教育實施過程。高校制度文化既是養成教育的外殼支撐,也是內在價值保障,二者協調發展,能產生良好的互動功能。
TPR幼兒英語教學法特征論文
摘要:近幾年,英語教學法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新型的幼兒英語教學法應運而生。TPR教學法是幼兒英語教學法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本文旨在通過闡述TP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來分析TPR教學法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對幼兒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并具體探討其在幼兒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其它教學法的運用,最后提出在該領域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和注意問題。
關鍵詞:“TPR”理論TPR教學法教學模式
一、傳統英語教學與TPR教學法
TPR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①強調聽力理解領先;②學生需要通過身體對語言的反應動作來提高理解力;③允許學生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參與活動;④教師的教學應該強調意義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法是語法教學,即通過傳授英語的語法結構,培養初學者的語法結構意識來掌握語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傳統法講解“Therebe”句型、動詞單復數、冠詞的用法、介賓結構“、It”句型及否定結構。簡單的兩個句子,涉及到了這么多基本的語法知識,即使弄懂了,但學生一開口,還是單復數不分,肯定與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學的學生會話中還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時,類似的“標準語法”句型在現實生活中極少接觸到。因此傳統的語法教學教的不是生動的口頭語言,而是書面語,即“死的語言”,幼兒極難掌握。
TPR幼兒英語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幼兒愛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讓孩子通過跑、跳、做游戲學英語,而不是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聽講,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幼兒學習情緒主動,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兒發音不準,老師就要自然狀態下不停重復,直到發準為止,幼兒也不必重復老師的話,但要按老師語言的涵義反應。幼兒對老師發出信息的反饋越正確,表明對老師信息的理解越準確。心理學家證實,強迫幼兒重復老師的話會引起幼兒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限制幼兒語言學習技能的發展和提高。
做游戲開展幼兒英語學習論文
論文摘要:近幾年,英語教學法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新型的幼兒英語教學法應運而生。TPR教學法是幼兒英語教學法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本文旨在通過闡述TP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來分析TPR教學法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對幼兒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并具體探討其在幼兒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其它教學法的運用,最后提出在該領域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和注意問題。
論文關鍵詞:“TPR”理論TPR教學法教學模式
一、傳統英語教學與TPR教學法
TPR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①強調聽力理解領先;②學生需要通過身體對語言的反應動作來提高理解力;③允許學生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參與活動;④教師的教學應該強調意義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法是語法教學,即通過傳授英語的語法結構,培養初學者的語法結構意識來掌握語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傳統法講解“Therebe”句型、動詞單復數、冠詞的用法、介賓結構“、It”句型及否定結構。簡單的兩個句子,涉及到了這么多基本的語法知識,即使弄懂了,但學生一開口,還是單復數不分,肯定與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學的學生會話中還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時,類似的“標準語法”句型在現實生活中極少接觸到。因此傳統的語法教學教的不是生動的口頭語言,而是書面語,即“死的語言”,幼兒極難掌握。
TPR幼兒英語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幼兒愛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讓孩子通過跑、跳、做游戲學英語,而不是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聽講,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幼兒學習情緒主動,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兒發音不準,老師就要自然狀態下不停重復,直到發準為止,幼兒也不必重復老師的話,但要按老師語言的涵義反應。幼兒對老師發出信息的反饋越正確,表明對老師信息的理解越準確。心理學家證實,強迫幼兒重復老師的話會引起幼兒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限制幼兒語言學習技能的發展和提高。
上學期初中德育工作安排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針對我校實際情況,使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更適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的新舉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強化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為重點,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主動性、實效性,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的德育模式,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二、工作目標
1、強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學生學做真人。
三、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