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范文

時間:2023-03-27 17:1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德育案例

篇1

關鍵詞: 德育案例教學 案例選編

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組織學生學習教材,分析、研究案例,進行價值引導,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1]隨著中等職業學校課程的不斷改革,案例教學法因其不同于傳統教學法的特點,已經被廣泛運用于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作為一名德育課教師,我在德育課的教學中也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來提高德育課課堂教學的效果。實踐證明,德育課案例教學要獲得成功,選擇合適的案例是成功的關鍵。在德育課教學中所選編的案例,必須具備教學性、德育性,既符合課程標準,貼近教學內容,又蘊含豐富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知識和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及滿足開放性教學需求等要求。在此,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德育課案例教學中如何選編優秀案例來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材案例

德育課教師教學案例選編的首選途徑應是德育課教材案例。首先,教材案例能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便于教師的教。教材是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編寫的,是教師和學生教學的重要依據。教材案例是編者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和設計的,所選案例能與書本理論緊密結合,使得教師的教學能夠緊密聯系教材,將教材深入地研究下去。其次,教材案例便于學生的學。運用教材案例,對學生來說,便于預習和復習、了解教材內容的要求。最后,現行的德育課教材提供了典型案例。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現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新增了很多典型和優秀的案例,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案例進行教學。以2009年江蘇省各職業學校使用的教材《生活經濟與就業創業》為例,這本教材顛覆了傳統的課程邏輯體系,采用了模塊和話題的形式,一改傳統的章節形式。教材共收集了91個經典案例,教材編寫按照“問題導入、案例分析、實踐探究、啟示感悟”等體例展開,由淺入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同學質疑討論實踐,這大大方便了教師對案例的選編和運用。

同時,我在教學中發現,在案例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使用書本上現成的案例,就很難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效果。其一,教材案例缺乏時效性。教材的滯后性使得部分教材案例顯得老化與陳舊,案例的說服性大大降低;其二,教材案例缺乏新鮮和樂趣性。一個好的教學案例應該是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閱讀材料。[2]好奇心強烈的學生在拿到一本新的教材之后,常會用最快的速度去翻閱新書,看看上面有沒有什么有趣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只滿足于利用書上案例進行引導的話,就不太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而且會有照本宣科之嫌;其三,教材案例缺乏針對性。德育課教材常常是全省乃至全國材,但各學校、各專業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班級的學生也有著自己的學習特點,所以,使用同樣的教材案例,帶來的教學效果相差很大。我的教學對象是護理專業學生,以上述《生活經濟與就業創業》教材為例,教材中案例很多,但整本教材沒有一個關于護士的案例。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補充一些與自己學校和專業有關的案例,特別是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指導,除了教材案例外,還需要其他案例的補充。

二、課外文本案例

報刊、網絡等媒介信息量非常大,更新非常快,是教師收集課外文本案例的理想渠道。通過一些報刊及相關的網站搜索相關案例,效率很高,并容易找到剛剛發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教育性,能彌補部分教材案例時效性、新鮮性、針對性不足的問題。例如,在講《勞動合同法》時,我選擇了揚子晚報上的一則案例:《十二名應屆生無薪酬工作半年后獲知工作無望》,2008年5月至8月,南京市某醫院陸續招聘了12名應屆學生(其中一名是本校08年剛畢業的學生),并承諾年內有名額,她們都可以成為正式的在編人員。沖著這句承諾,她們接受了“進編前不簽合同、不給報酬”的強勢規定。然而到2008年底時,院方卻忽然通知她們,2008年沒有進編名額,要她們另謀高就,這些無助的學生傻眼了。案例來自于社會現實生活,又與學生的就業息息相關,特別發生在剛畢業的學姐身上,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趁機提出了下列問題:大家以后在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的事嗎?假如你就是這位校友,你當初會接受醫院提出的條件嗎?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身上,怎么辦?你怎么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應具備哪些知識等?這一設疑導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的積極性,而且為后繼教學埋下了伏筆。

教師選擇課外文本案例時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案例一定要典型,[3]內容要簡潔。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靈活、巧妙地篩選。如上述案例在報紙上展現時有兩頁紙,教師不可能一一呈現,因此我在使用此案例時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編選,最后整個案例不到一百字。其次,盡量選擇正面案例。德育課案例應具備德育性,以法律課程的教學為例,法律案例很多,但可能更多的是反面案例,教師必須謹慎使用,對于反面案例應有駕馭能力,否則教學會適得其反。最后,注意案例的呈現方式。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將案例打印發給學生,便于學生預習,為案例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也可以上課時以PPT或口述的方式呈現案例。

三、視頻案例

在德育課案例教學中,視頻案例是師生都喜愛的一種案例形式,視頻案例相比較課外文本、教材案例等文字案例更生動、形象、有趣,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眼球。如同學們簡單地認為創業比較自由,不受約束,還能掙大錢,畢業后都想創業。在學習創業內容時,我從網上下載了2008年中央電視臺7套《致富經》節目《潘勤創業》視頻,案例講述了潘勤從學校畢業后一直閑在家里,不愿意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想干一番大事,但又不知如何著手,后來到一個偏僻的山村養雞,經歷了艱苦的過程,到最后小有成功的過程。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如:同學們想創業嗎?我們現在去創業怎樣?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創業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創業如何取得成功?等等。引導同學結合書本討論,教師總結知識,布置同學撰寫創業計劃等。在后來的調查中,同學們反映這節課讓她們印象深刻,終身難忘。

教師收集視頻案例的途徑有電視節目、各種影視出版物、網絡等。現在視頻案例很多,但能直接拿來用的較少,教師使用視頻案例需克服一些困難:一是耗時,網絡等媒介信息量大,查找便捷,但需要花較多時間沙里淘金;二是剪輯技術不過關,收集的視頻案例觀看時間長,需要進行剪輯,剪輯的工作量大,設備條件要求高,教師缺少相關技術;三是教學設備得不到充分保證。

四、表演類案例

在德育課案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表演,模擬、再現社會情境。這種方式直接讓班級學生參與到案例的準備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這種方式直觀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面試》內容時,我首先對幾年來接受我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作了調查,了解我校學生面試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然后編寫成小劇本,請同學在班級表演。在教學中,案例一呈現即刻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面試時我該怎么辦”,大家互相討論,出謀劃策。

表演類案例適用于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此案例在使用時,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課堂占用時間長,學生上課表演耗時較長,并且有的同學表演時會緊張,影響效果;二是對表演場地要求較高,講臺地小,不太適合表演;三是課前老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指導學生的表演,否則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但德育課老師同時上四五個班的課,還要分別指導,工作量大。由此可見,此案例不適宜經常使用。

五、自編案例

為更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還需要自己編寫案例。自編案例的優點在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理解力、專業特點等實際情況進行加工,使案例更具時效性、針對性,更適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如在學習就業心理內容時,教師根據往屆學生的經歷自編就業心理案例,在教學中更貼近學生心理,學生更愿意參與討論學習。

自編案例對教師業務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自編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為教學服務,做到“源自生活,服務教學,回歸生活”;(2)在進行典型化的處理時,強調學生對基本原則、根本問題的把握;(3)案例的篇幅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有所不同,盡量簡短,語句通俗易懂;(4)多采用正面案例,不過分強調社會中的消極面,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5)結合專業特點,強調職業色彩,引發興趣,增強實效性。

在生活中,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平時看到與教學相關資料要及時收集,建立一個分門別類的龐大的案例資源庫。教學時,教師應事先閱讀多種案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案例。教學后,應及時總結案例教學的得失,不斷完善案例,為以后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謝樹平.思想政治課的理念與實踐范式[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207.

[2]黃建新.選編教學案例要略新探[J].成人教育,2005,(4).

[3]劉紅霞.案例教學中選擇案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29):117.

篇2

德育課基本理論本身就比較抽象,加上中職學生中很多是文化課學習的失敗者,所以德育課堂教學存在著“學生難管、教師難教”的尷尬局面。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在課堂中適時引入了案例教學,為學生鋪架起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紐帶,成效良好。實際授課時,我選用的案例遵循了實效性、方向性原則,選用的案例絕大多數都是積極的案例,以正面引導為主,謳歌公平和正義,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優越性,從而鼓舞和激勵了學生們,增強了他們的制度自信;偶爾引入反面教育,則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以一則案例為例:

高一課本《職業道德與法律》中,在學習“法律的作用”時,我介紹了2013年發生在我們城陽當地的一個案例,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某女已婚,某天發現銀行賬戶被封,了解情況后才知道因為老公在外借債被人,她也成了被告之一。該女因和老公感情不和,分居已經一年,根本不知道老公借債的緣由。學生們討論后認為:一人做事一人當,該女和案件無關,債主肯定應該去找男方主張權利。隨后,我在電子白板上羅列了相關法律條文供他們查詢:

《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2014年3月,一審法院判決該女對債務有連帶清償義務。看到這里,教室里一片唏噓。學生們分組討論后認為該女應該上訴,因為國家法律規定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該女應該立即離婚,擺脫不幸的婚姻,也擺脫莫須有的債務。

而案件進展是:女方于一審判決生效的15天內提起了上訴,并同時提起了離婚訴訟,但二審維持了原判。判決的理由就是女方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債主和男方明確約定涉案債務為男方的個人債務,亦無法證明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且債主知道該約定,所以認定原審判決正確,維持原判。該女后來離婚了,但因為關于債務糾紛的判決已經生效,她依然要清償債務。

學生們義憤填膺。紛紛發言:這樣的判決根本就不合理,破壞了憲法33條關于權利和義務一致性的原則!此條文不管夫妻非舉債方是否無辜,反正只要是夫妻存續期間的“債務”,就一棍子打死,嚴重違背了《民法通則》第四條公平正義的原則。

篇3

一、基本情況

蔣同學,男,10歲,四年級學生。母親去世,父親正在服刑,爺爺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現寄養在爺爺的大哥家。

二、學生的問題行為

上課不專心聽講,常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拖拉,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且作業質量差,錯誤較多;成績差,各門功課測試都不及格;膽子小,不愿意與人交流,有些自閉。

三、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就會陶冶出什么樣的孩子。”通過家訪,我了解到蔣同學的家庭十分特殊,在他三歲剛記事的時候,父母有一次吵架,父親酒后當著孩子的面,用菜刀將孩子的母親殺死。父親也因為自己的殘暴行為,被判無期徒刑入獄。孩子的奶奶因為家庭突變,氣得突發腦淤血,在孩子父親入獄沒幾天也去世了。由于唯一的親人爺爺體弱多病,從此他被寄養在爺爺的大哥家。

家庭的突變,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沒有了親人的疼愛,家人的關懷,孩子變得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自閉,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學習生活中他沒有自信,不愿意與人交流。可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成長影響何等重要。

2. 自身原因。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更何況他親眼目睹了父親殺死母親,奶奶氣得去世,自己又被寄養。所以他的自卑感特別強,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時間長了感到孤獨、憂慮、失望,情緒及其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3. 教師因素。在學校里,一些科任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問題學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后,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奚落和家長的不滿。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風。

四、輔導策略

1. 營造溫暖的環境,用愛心感化。天氣變涼了,我看見他還是穿著單衣單鞋,我利用班會,號召同學,把家中多余的棉衣、棉鞋、帽子、手套、襪子都可以帶來送給他,并且班級成立了愛心小組,把班級平時攢的水瓶、廢紙賣掉,把賣來的錢給他買學習用品。

他感受到了班級這個大集體的溫暖。從此,他和同學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他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2. 與校方溝通,減輕經濟負擔。由于蔣同學家庭情況特殊,爺爺無勞動能力,大爺爺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所以經濟壓力大。于是我找到了校方領導,反映了蔣同學的真實情況,學校把蔣同學在校的一切費用全部減免。并且還給予適當的補助,孩子沒有了后顧之憂,學習勁頭也更大了。

3. 幫助提高,增強自信。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對成績還是挺在乎的。那是一次練習課,一共20道,他居然寫對了18題,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我表揚了他,他的臉上頓時充滿了喜悅,而且一整天都很開心。可是他討厭做作業,尤其是語文作業。一次拼音訓練,他寫得很差,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幫他找到錯誤的原因。從那以后,我就經常針對他的薄弱環節加強輔導。同時,還特別安排一位拼音特好的學生坐在他的旁邊。每學一課生字,都讓他反復拼讀,直到拼熟為止。終于,在以后的單元考試或作業中,看拼音寫詞語這類題目,能做到大部分寫對。

4. 在學習上給予特別輔導。親情的欠缺使留守兒童感受不到太多的溫暖,而學習成績的下降,使留守兒童對學習失去必要的自信。因此,在給與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同時,在學習上也應給與特別輔導。我在上課時更多留意班上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了解到有沒有誰在做作業時隨心所欲,有沒有誰老是不能完成作業,有沒有誰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明顯的錯誤。對于不能完成作業的留守兒童,老師應給與個別指導,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其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我經常及時和科任老師聯系,從科任老師那里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也把科任老師對該留守兒童不知道的一些情況反應給科任老師。從多方面入手,從多角度下功夫,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穩中有升,給留守兒童找到學習上的自信。

五、輔導效果

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蔣同學有了很大改變,從此不再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開朗了許多。他的學習成績在逐漸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于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愿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但是我認為他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我會一直堅持下去,不會放棄每一個后進生的。

篇4

【關鍵詞】教書育人;德育融合;案例簡析

教者,傳授知識也;育者,培養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說,既教書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對于所有學校來說,教學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搞好教書育人呢?下面我就幾個具體案例來說明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做到與德育融合的。

案例一,[分西瓜]:我在教授三年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母親節的時候,你準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生1:“母親節到了,我準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我問。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我未作任何評價。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我微笑地問。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熱情地表揚了她。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我都一一贊揚了他們。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我一楞,連忙微笑地問:“你為什么這樣作呢?”“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吃西瓜,所以我都給媽媽吃。”

此時,我臉上的微笑霎時凝固起來,吃驚地說:“你怎么把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媽媽,你的思想有問題呀!”

案例二,[祖沖之你真偉大]:我在聽一堂圓周長的計算的公開時,在學生探究出圓周率后,該老師認為此時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于是在介紹了圓周率研究的相關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這樣提問:大家想對數學家祖沖之老爺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群情激奮。生1:我想說:祖沖之爺爺你真偉大!生2:祖沖之爺爺有勤奮嚴謹的鉆研精神,祖沖之我佩服你。生3:……學生們本以為至此就結束了,我繼續借題發揮:“那么,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呢?”孩子們很聰明,在教師的指引鼓勵下,個個說出一番豪言壯志。不過,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案例三,[最后一題錯了]:記得一次我聽一堂公開課,該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該老師沒有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我錯的這道題,而不說我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教育要高明得多。

我們簡要分析以上三個課堂教學案例,體驗在教書中如何育人,如何具體與德育融合,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案例1中,學生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瓜給媽媽,難道思想就有問題了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誠實的品質。孩子是敢于說真話的,而我們成人往往缺乏這種勇氣。相反,成人可能會用虛偽、虛情假意來掩飾自己。不僅如此,有時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們還在教育孩子們說假話。他們慢慢知道了:說真話有時不和時宜,會受到訓斥,而隨聲附和老師的意思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多么可怕的教育!沒有真誠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健康人的品格呢?案例2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道非得讓孩子們說出來嗎?另人質疑的是這位教師上的究竟是數學課呢?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我認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認真嚴肅、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

綜觀前兩個案例,與案例3中的教師進行對比,不難看出最后這位教師做得恰到好處。把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做到順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強塞給學生,注意適時適度,學生樂于接受,達到了即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篇5

一、案例教學法的實行

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為中心環節的。在德育課堂中老師怎樣實行案例教學?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導讀案例,自主質疑

教師在進行講授案例前會讓學生閱讀相關的案例材料,會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這對形成關于案例中的相關問題原因分析以及相關的解決方案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教師給學生提思考題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當然,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也是可行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及時的了解,這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與點撥,這樣學生更容易發現并且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從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對于這個環節我們要加以重視。否則對整個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作者在《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閱讀課首的案例“新生活從選定方向開始”這一內容。學生可以通過案例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就能夠很快地了解這門課程的相關內容。

2.分組進行討論,進行相關的探究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將他們進行分組,通過小組的探討來加強記憶。因為小組學習相對個人學習有很大的優勢,在小組中由于每個成員都有其自身的個性,因而思維會有差異性,這樣才能產生問題,學生就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做出研究與分析。進行分組要遵循這一原則也就是小組成員的多樣化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對問題的研究與探討的積極性。在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就會更加的深刻。但是在安排討論的時候要將主題確定好,應該選擇具有針對性、開放性以及創造性的主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因為這樣學生才有話可說、才有感而發,才能夠做到所謂的暢所欲言,相互之間才會有所啟發,進行相互的補充。那么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起到一個引導性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這一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團隊智慧有促進作用。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對此加以重視。

3.進行集中討論,以此達成共識

各個小組可以在小組中選出一人作為小組的代表,代表小組發言,可以說明小組成員對案例的分析結果以及相應的處理意見。學生可以自由地講述他們對案例的看法與理解,并且可以對此做出分析、判斷以及相關的論證,最后說出他們解決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應該是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歸納與總結,使他們達成共識。這也是一個知識升華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認識深化的過程。

4.認真進行點評,進行科學合理的總結

案例教學有很多的環節,然而在最后的環節,也就是評價總結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經過學生的一番討論,教師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個全方面的總結,教師之所以要進行總結那是因為學生的分析結果都是零散的混亂的,只有經過教師的總結才能將這些零散的結論進行概括,才能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除此之外,對學生在問題的反思上也有很大幫助,有利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可以達到一個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效

案例教學法與中職生的認知規律是相符的,它很好地落實了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的這一教學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成果。

1.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德育課相對而言理論性很強,一般都會枯燥乏味,再加上單憑教師進行講解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調動。然而運用案例教學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得到提升,因為學生有一個寬松的教學情境,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適合新課改提出的要求

德育課在通過案例教學后就很好地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學生掌握了課程的主動權,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人,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就得到了改善,因此,這與新課改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完全相符的。

四、實施案例教學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總之,案例教學法適當地運用于中職德育課教學當中,對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水平,效果顯而易見,是符合新課改背景下德育課教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啟發進行引導,掌握好教學的時間。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時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興趣、能力,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2008.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4.

篇6

以鮮活生動的案例為載體,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互動,將學生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轉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是一種適用于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開放性、啟發性、參與性特征。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一般分四個步驟:教師導向,展示案例—學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組交流,討論案例—教師總結,評價案例。

1.教師導向,展示案例這是案例教學的引入階段。常見案例呈現方式有:

(1)給每個學生印發一份文字案例;

(2)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

(3)教師生動形象地描繪案例;

(4)教師利用即時環境制造真實的案例或者學生自己表演案例。課堂上教師以恰當方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增強案例對學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學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據案例篇幅的長短、難易程度及教學時長,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案例。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發現關鍵信息和核心內容,聯系相關理論知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實現由傳統灌輸式教學到參與式互動教學的轉變。

3.小組交流,討論案例

小組交流,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案例教學中的決定性因素。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小組討論,后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參與全班交流。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可能會背離主題或在一些枝節上糾纏不休,教師可參與到小組的交流之中,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其次,注意把握學生的討論時間。小組內每位成員的發言時間不能過長,內容簡潔明了,以免其他成員喪失發言機會。另外,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對正確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充分地肯定,對模糊的認識和錯誤的觀點適時給予糾正。在學生討論出現冷場時,教師給予啟發、誘導,提出新問題活躍學生思維,保證討論效果。

4.教師總結、評價案例

這是案例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內化提升學生對案例的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在總結發言時,應對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和學生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學法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與傳統教學相比

案例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相應高得多,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有很大轉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權威,處于統治者地位,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的角色。這樣日積月累,很容易養成依賴、被動的習慣。“雙主體”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案例教學課堂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對教學過程負全責。教師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理論提升,使學生對案例中包含的問題獲得更透徹地理解。學生是學習的參與者和接受者,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認知主體。在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需要學生的支持與配合。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中,學生為了參與其中,需要課前做好充足準備,并與其他學生非正式地討論相關案例,進而在課堂上為其他學生作出相應貢獻。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見解,并發展自身團隊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學與理論講授的有機統一

在德育課教學中引入具體案例,并不是完全拋棄理論講授,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統一,達到案例探討和理論掌握統一的效果。德育課案例教學的特點是以生動、具體的案例作為教學知識的突破口,將德育課程的理論知識融合到具體案例中,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掌握課程知識。但是,由于教學案例相對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案例本身更容易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教師如果把握、引導不好,就事論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則往往會導致討論與課堂內容脫節或相背離。因此,德育課案例教學必須處理好具體的案例研討與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之間的關系,把教學案例的研討與德育課系統理論知識的講授有機統一起來。

三、德育課中案例教學法的積極導向作用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開放式的、參與性強的教學方式,消除了德育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積極導向作用。

1.克服傳統教學弊端,提高教學時效

案例教學把真實、典型的問題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把學習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真正實現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有機結合。案例學習過程中民主開放的討論氣氛,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大膽交流,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課堂氛圍下積極探索,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德育課教學時效。

2.增強德育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案例教學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分析問題,遇到類似情境或問題時該如何對待,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案例教學為學生自主性發揮創設了彈性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并提高實踐能力。因而案例教學是一種適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實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它增強了德育課的吸引力,加速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念和目標,進而實現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四、結語

篇7

學校要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要我們教師回到班上先對我們的學生開展動員大會。作為教師的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既興奮又擔憂,因為的學生更注重自我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長的付出與關愛理所當然,對周圍人的幫助麻木不仁,熟視無睹。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錯誤,老師的批評聲高了,就抱怨老師態度不好……人們也在拷問感恩教育的缺失。學生會對這一次的“感恩”教育活動感興趣嗎?于是,我精心地做了一些準備,抱著萬分期待的心理來到了班上作了一次摸底測試。

我微笑地面對著學生們說:“同學們,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嘴里說著“感恩”這么一個詞,大家是如何去理解“感恩”這一個詞的呢?學生們沉思了一會兒,紛紛表示當他人對自己幫助時要表示感謝。于是我又緊跟著他們的話題繼續發問:“你們有沒有對身邊幫助你的人做過感恩的事,就如你們的父母。這是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孩子們臉上那種茫然的神情,讓我的心中不禁涌出一股落寞,不過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并未被此打住了,繼續微笑著問:“那好,我們每天都在父母的愛中長大,你們仔細想想:媽媽每天工作那么忙,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你的飲食起居;你生病了,還要風雨無阻的帶你上醫院,衣不解帶地照顧著你……爸爸在外面這錢養家,頂著各種壓力,多么不容易啊!但無論多么辛苦,他們都會感到幸福,因為他們愛你們,他們覺得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此時,我又仔細地觀察講臺下的的學生們,似乎在有所思,心中不禁一動:難道學生們的感恩情感被我挖掘出來了?于是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讓你感動的事。大多數學生都只說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自己想要買什么父母都會答應,但缺少真實和細膩。看得出來,很多時候,孩子們把父母為之付出看作是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偶像,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們知道麥當勞。肯德基的美味,卻不知道父母的疾苦。這也難怪每次家長會上,家長們都會向我傾訴孩子不懂他們的辛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花錢大手大腳,還一天到晚抱怨父母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對,不知感恩。

二、案例分析:

面對上面的情況,它反映出我們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眾星拱月般的家庭生活為孩子們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大人認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辦,家務不讓孩子碰,甚至作業也是家長陪著做……很多的的時候家長都是無條件的給予,沒有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已把一切看做是理所當然的,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于是孩子也就逐漸形成了對父母要求多了,替父母分擔少了;對他人挑剔多了,尊重理解少了。(二)家長的感恩意識淡薄,教育方法不到位。我們的家長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識,在關心孝敬父母、長輩、關心他人方面就沒有給孩子以榜樣作用,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面前肆無顧忌謾罵、毆打自己的父母。再一個,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的正確理解:要不認為自己是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認為自己的任何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要不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就開始哭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家長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調自己付出多,但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孩子會以形式來感恩父母,那種感恩只是一種義務,并不是出于真心。(三)學校對德育的教育不夠重視。我國大多數的學校現在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因為現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質量檢查、評比,使得學校必須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抓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課后抓后進生的輔導。盡管學校在德育工作中也開展一些德育主題活動,但存在著說教的傾向,說得多,做得少,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也都不夠重視,導致了學生對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實效性不是很大。

三、措施與效果: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相傳漢代的韓信功成名就之后,費勁千辛萬苦尋找對自己有一瓢之食的人,以優厚的贍養以報其恩惠。像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中華民族里還有很多,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感恩是一種品德,感恩是一種責任。社會的進步是建立在感恩、包容、奉獻的基礎上,讓學生之恩于心、感恩于言、報恩于行,有利成就他們的堅韌、無私、坦蕩、善良、敬業、忠誠善行美德,從而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快樂和健康起來,并因此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教育孩子們學會感恩,但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營造感恩的環境,才能讓學生從小感悟感恩的道理,培養社會責任感,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我國在各種類型的教材里貫穿了教育學生們 “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可對于小學生而言,直觀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要好理解。“愛家、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也遠比”愛祖國、愛人民“實際得多,也就是先要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

為了感恩教育收到實質性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一)加強感恩教育宣傳力度,激發感恩意識。要使學生學會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是前提。多為學生們讀案例,講故事,搜集“感恩”相關的句子互相交流交流,讓感恩的的種子悄然地播撒進了他們心靈中神奇的土地,遇到雨露,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二)感恩教育需要家校聯手,內化感恩行為。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從小進行計劃花錢教育,讓孩子懂得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每一分錢來之不易;可以在家要讓孩子幫自己干一些體力勞動,讓他們從勞動中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多帶孩子一起去觀看親情影片,加強體會親人的恩情;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講述自己一天的辛苦,流露出需要他們幫自己捶捶背,揉揉肩,或一個深情的擁抱的愿望……在學校,要讓學生懂得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老師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實際行動尊敬老師,報答老師的博大的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體驗一下當“小老師”的感受,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如搬教具、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可以開展有關征文或演講比賽,抒發對老師的愛和感激;可以在各種節日給老師送一句問候,一張自制的賀卡…….在教師節寫一封感恩信。還可以引導學生感謝同學乃至他人的幫助之恩,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送同學一句鼓勵的話、我為同學做件事、電話或信件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清潔工、交警、醫生等陌生人,領悟他們的關愛、人生的冷暖以及濃濃的恩情;還可以帶他們去關愛慰問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我堅信,只要我們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使感恩成為一種自覺,發自內心真誠地感謝他人,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實質性的效果。到了需要的時刻,我們還會出擔心他們不會愛國嗎?

四、活動效果:

篇8

關鍵詞:中職德育 信息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75-02

1 教學任務分析

1.1 教學內容分析

從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本課位于教材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是本單元教學重點之一,也是本單元教學落腳點,引導學生用法定程序維護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針對教材中的學科知識,筆者從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出發,按照“認識依法維權―― 正確運用維權―― 解決現實糾紛”的邏輯層次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

1.2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11級廣告專業,從該班級學生的維權現狀看,課前筆者對全校學生做過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4.3%的學生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4.9%的學生不知道該怎么辦,維權方式不當的學生占59.6%,只有9.2%的學生選擇用法律解決。很顯然,學生普遍依法維權意識淡薄,在維權方式上問題較多,方式不當引發沖突時有發生。

從知識儲備上看,學生對法律和程序正義有初步了解,但認識并不深刻,需直觀性經驗的支持。從心理認知特點上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不愛看文字說教,看不懂理論性強的法律術語,重情感情緒,需正確引導。

1.3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教材,結合學情,確立本課三維教學目標。認知目標:能正確識別民事、行政和刑事訴訟及非訴維權方式;了解訴訟基本程序。情感態度觀念目標:初步樹立依法維權觀念;增強證據意識。運用目標:能依法為現實糾紛初步設計維權方案。

1.4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為:樹立依法維權觀念;增強證據意識。

為了引導學生實現知行統一,教學難點設為“能依法為現實糾紛初步設計維權方案”。

2 教學方法選擇

2.1 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教法主要是啟發式教學法,學法主要采用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2.2 設計思路

師生共同創設現實生活和未來職業中的糾紛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發現問題,在問題啟發下,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對如何設計維權方案進行小組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學會以法定程序維權。

3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在學校自主研發的網絡教學平臺下完成的。主要包括五個環節。

3.1 課前準備,預設方案

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預習任務和評價標準:

預習任務:學生分成四組,各組根據教師設定的民事、刑事和行政糾紛情境及要求,用網絡搜集或拍攝鄰里糾紛、同學間傷害糾紛、產品質量糾紛和虛假廣告被罰等視頻素材。(視頻不超過1分鐘)

針對本組糾紛,各組通過互聯網和教材預設維權方案。視頻和預設維權方案一并上傳到學習平臺,經教師審核通過后,形成學習資源。同時,評價標準如下:評價得分1~5分:

課前準備環節:小組成員能積極參與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能合作完成視頻和預設維權方案的上傳。

情境導入環節:能積極在論壇發言;認同依法維權觀念。

小組探究環節:修正和完善方案時,能基于本組案例正確選用多種維權方式,并有法律依據;能認識到證據的重要性,并能列舉出多種證據形式;分享方案時,能根據所學知識點評其他小組的維權方案;組內交流積極主動、分工協作有默契,能按時完成維權方案。

在此環節,學生積極搜集案例素材,了解評價標準,明確學習目標,為課堂高效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運用教學平臺、互聯網、視頻等信息化手段,其優勢在于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

3.2 情境導入,呈現方案(8分鐘)

首先展示學生課前上傳視頻和預設方案:第一組,學生用手機拍攝的作品:樓上管道漏水導致自家財產受損,有待解決的鄰里糾紛。第二組,學生用微電影再現真實案件:因多次被同學欺負,一時沖動武力維權致對方重傷的同學間傷害糾紛。第三組,來自于網絡,味千拉面虛假廣告被罰事件。第四組視頻,來自于網絡。新買的電腦出現故障,找商家維修苦等百天沒有結果的產品質量糾紛。

展示視頻時,教師對學生所拍攝的作品和搜集、篩選網絡信息的能力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各組呈現出的維權方案分別為:找樓上理論,不成再找物業處理;告訴老師、報警;打官司解決;先威脅,再告他。

從各組預設的維權方案不難看出,學生普遍對維權的認識比較片面,個別組還存在盲目維權的問題;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并提出兩層問題:

問題1:如何避免“從最初的受害者到犯罪人”情形的發生?引導學生樹立依法維權觀念。通過自由發言,學生基本能達成共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必須通過合法程序保護自己。如果采取不正當手段,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由此,學生清醒地樹立起依法維權觀念。突出教學重點:初步樹立依法維權觀念。問題2:現有維權方案是否恰當?還能采用哪些合法維權方式?依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小組探究環節。

信息化手段:教學平臺、視頻、學習論壇。

優勢:直觀生動的視頻能提高學生注意力,迅速吸引學生融入教學情境,在情境中體驗、領悟。學習論壇能提高學生參與度,課堂發言交流可記錄。

3.3 小組探究,修正完善方案(28分鐘)

此環節,教師設計了三個步驟,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探究。

步驟1:自主學習,修正方案。

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課資源庫自主學習。通過瀏覽電子教材,助學資料,三大訴訟流程圖和維權網址等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對不打官司(調解、仲裁和行政復議)和打官司(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的維權方式、訴訟基本程序等知識,會有初步了解;為了解決學生不愛看文字說教、看不懂法律術語的難題,教師創設視頻和動畫情境,直觀地詮釋法律術語。

以民事糾紛為例,學生點擊動畫:同學樓梯間打鬧摔傷引發賠償糾紛,當事人可以經學校老師、派出所或者司法所等第三人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再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申請仲裁,或者直接提起民事訴訟;學生在人機互動中對民事糾紛的維權方式、訴訟基本程序和相應的法律依據有了清楚認識,從而落實認知目標。

隨后,各組學生通過論壇進行組內交流,合作修正維權方案。學生參與度高,討論過程可以記錄,避免了傳統課堂部分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的弊端。

考慮到學生所學廣告專業,筆者以第三組味千拉面虛假廣告被罰事件為例,與預設方案中“打官司”維權的模糊認識相比,學生在修正方案中已經能正確識別行政糾紛,準確列出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兩種維權途徑,知曉了相應的法律依據,更讓筆者欣慰的是,學生維權思路明顯拓寬,甚至能想到選擇維權方式時要權衡利弊。

步驟2:教師點撥,完善方案。

選擇出合法維權方式,只是邁向維權之路的第一步;要想成功維權,還必須遵循法定程序,提供有力的證據。為此,教師設置兩層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繼續完善維權方案。

步驟3:分享方案,師生點評。

組間互評:通過組間互評,各組維權方案實現共享。各組學生不僅能分清糾紛的性質,根據糾紛的不同性質選擇出合法的維權方式,遇到民事糾紛,可以自主選擇和解、調解、仲裁和民事訴訟維權;遇到行政糾紛,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遇到同學間傷害糾紛,一定要頭腦冷靜,及時報警,避免沖動犯罪,而且進一步了解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訴訟程序,增強了證據意識。同時,學生從第三組糾紛中,也深刻領悟到作為職業人,誠信做人,負責做事,合法經營,才會有更好的成就和發展。

教師點評: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對維權方案的探究中出現的個別錯誤理解,及時糾錯補缺,強化教學重點。信息化手段:教學平臺、資源庫(視頻、電子教材、圖片等)、互聯網、學習論壇。

優勢:直觀形象、人機互動,掃除學生不愛看文字說教、看不懂法律術語的障礙;學習論壇提高學生討論參與度和效率,幫助學生高效完成維權方案。

3.4 檢測評價,學習反饋(7分鐘)

(1)互動游戲,檢驗效果。學生進入學習平臺中的互動小游戲,在游戲中輕松識別民事糾紛、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并根據糾紛的不同性質選擇出相應的維權方式,檢驗學生對維權方式的運用情況;通過電子試卷自測,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維權知識。學習效果及時反饋。

(2)過程學習,多元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從資料準備到預設方案,從自主學習到修正方案,從完善方案到分享方案,評價系統貫穿教學始終;師生按照評價標準,分別完成學生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此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及時檢驗,高效評價,隨堂反饋,為教師調控教學提供了客觀依據。

信息化手段:教學平臺、互動游戲、電子試卷、測評系統。

優勢:寓學于樂,全面參與,高效檢測,及時反饋,教師可以從后臺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評價結果。

3.5 課后延展,成果遷移(2分鐘)

(1)在學習平臺上交流學習心得,強化學生依法維權的觀念。(2)通過平臺中專家答疑系統,向校內外行業專家了解維權方案在實踐中的可行性,拓展教學內容。(3)結合所學專業,搜集未來職業或創業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糾紛,并初步設計維權方案,實現學習成果的遷移。

信息化手段:教學平臺、互動空間、專家答疑系統、互聯網。

優勢:便捷、高效,提高學生參與度。

4 教學創新追求

4.1 教學平臺,實現學生快樂學習

課后學生在互動空間里寫道:“我們很享受這一過程,既學習了大量的維權知識,也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的力量……”

4.2 做學結合,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統一

維權方案從預設到修正,從完善再到分享,學生自主建構維權知識,以知導行,學以致用,樹立起了依法維權的觀念。

4.3 測評系統,全面參與,高效檢測,及時反饋

教師通過測評系統,引導學生積極、全面參與課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能。總之,引導學生依法維護權益,健康成長,做合格公民,幸福快樂地生活,是我們德育教師永遠、不懈地追求!

參考文獻

[1] 王繼平.進一步增強德育課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3):5-12.

[2] 劉寶民.中職德育課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5):62.

篇9

[關鍵詞]一案多變;案例教學法;德育課

案例在德育課教學中必不可少。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接受知識,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一案多變是指通過一個典型案例的層層演變,將傳授的知識連貫起來,給學生形成完整的體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一案多變要注意以下幾點:

⒈教師精心選擇案例。一個案例選擇的好壞 ,要經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檢驗。一個好的案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激烈的辯論,能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選擇案例,提出所要討論的問題。教師只有精心選擇合理構思案例,才可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案例要吸引學生注意。案例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很多時候,教學用的案例是經過設計或者只是假定的,以便適合學生的學習。但是,設計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實的情況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學生所熟悉的環境相類似。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案例可以是虛擬的,但至少看起來它是真實的。案例要結合學生實際,與學生的生活有關,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3.案例要短且注意變化。案例不易長,最好每次只有一兩段。一案到底,從復習到講授新課都采用一個案例,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案例本身要有變化,使學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課堂的45分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形成共識。案例討論結束后,老師要做簡要總結,針對案例中的主要問題再做一次強調,使學生加強記憶,重點掌握。

4.要處理好熱點案例和課堂教學所用案例的關系。熱點案例的關注度高,但在上課時采用要慎重,因為這些案例既然熱,社會對它可能有爭議,沒有形成共識,每個人的觀點都可能言之有理,把這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合適的。而且,這些案例可能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超出書本范圍。

筆者在講授《勞動合同》這部分知識時,采用了一案多變的方法,介紹了我校畢業生王某由一名在LG化學實習的學生成長為公司杰出人才的例子,向學生傳授勞動合同的內容、勞動合同的解除和勞動爭議的解決等知識,王某的故事既真實也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本節課中,我考慮到所教班級的專業是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將來就業方向主要是在新港開發區的電子企業,就選擇了L G化學做介紹,我校有許多畢業生在這家企業工作,學生不陌生。具體做法如下:

導入新課部分,我首先介紹了LG化學和王某的大概情況,讓學生了解背景知識。

研習新課部分,我講授勞動合同的內容時,用了“王某與LG化學簽訂了一年的勞動合同,約定試用期為一個月”的情境,提問學生勞動合同應該還有哪些內容,介紹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我在講授勞動合同的解除有關知識時,首先舉了王某試用期的表現,“因為同事請假,線長讓王某一人臨時干兩人的活,王某不愿意,與線長吵起來,提出不干了。”提問一,王某如果提出不干是否可以?王某的做法可以是什么?提問二,LG化學是否可以據此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可以,請給出理由。我介紹了試用期解除合同的規定,給學生講了LG化學這類韓資企業的特點和它所倡導的AEC精神,要求學生加強適應,轉化觀念。并以線長接受了王某的賠禮道歉結束這場風波,為王某后面的發展做了鋪墊。接著列舉了王某在合同期間的三種情況。情況一:王某的工作質量一直不能讓人很滿意。提問一,LG化學可以怎么做?提問二,王某應該怎么做?情況一強調了職工的義務,要做一名合格的員工,否則單位可以在員工培訓或轉崗之后還是不合格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情況二:王某很快適應了工作,特別對革新教育中40公里行軍這種“魔鬼式訓練”都能堅持下來。在生日那天,他獲得了公司的禮品。提問:王某如果想一直在LG化學干,怎樣才能實現?情況二介紹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勞動者和LG化學的好處分別在哪,得出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也給學生介紹了LG化學“為顧客創造價值,尊重人格的經營”的企業文化,并讓學生討論以下兩種情況LG化學應怎樣做才既合法又合乎企業文化:1.王某很在意這份工作,3月患了流行性感冒,發燒38度,王某帶病工作,結果轉成肺炎住進了醫院。2.王某在正常操作時,因同事操作不當,造成王某右手受傷,治療后對右手的功能有一定影響。這兩種情況涉及到醫療期和工傷時勞動合同解除的規定,強調了企業的責任。情況三:由于王某表現出色,成果突出,被LG化學列入核心人才(HPI)培養計劃。他先在公司得到集中培訓,后被派往韓國總部進行短期學習,回國后被提拔,隨后有一家電子信息材料公司想把王某挖過去,提問一,為了防止杰出人才的流失,LG化學可以采用何種辦法?提問二,王某如果與公司協商不成,一走了之,公司可以怎樣做?情況三介紹了勞動合同的可選擇性條款,引入勞動爭議的解決方法。

篇10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技工院校 作用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案例是實踐中發生的帶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個問題、一件工作、一個案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通過對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決之策和思路。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時,不是通過死背具體的知識點,而是通過學習、研究大量的案例來掌握德育的精神和基本原則。因此案例教學被廣泛應用于德育課的教學實踐中,突出教學的實踐特色、發揮教學的應用功能、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在推動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德育》課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1.1有利于深化德育課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采取以學生為主的課堂討論方式,要求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見解,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廣泛接觸所學德育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熟悉一系列相關的理論問題。學生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提高其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中抓住矛盾、解決沖突、做出決策的能力。

1.2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和才干

案例教學所追求的,不在于要求學生立即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創造性思維,增強其消化、運用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盡管案例教學法仍是圍繞相關的德育理論進行的,但能夠激發學生動口動腦,積極探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分析推理能力。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不僅獲取了相關知識和經驗,而且還親身感受到了獲得知識的過程,體驗到了德育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運用。訓練了科學思維方式和能力,并能從討論中學會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在比較研究中增長知識和才干。

1.3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案例教學的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有著廣闊而豐富的社會內容,生動而逼真,免去了抽象、復雜的概念和理論,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分析、討論,改變了枯燥乏味的灌輸式講授,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求知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一起營造平等和諧的討論氣氛,也有利于學生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心態下進行探討,更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拓展其思考空間,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在德育教學案例的選取

2.1教學案例應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實性

教學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要選擇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相關的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關德育內容和形式,而相關道德規范的適用則更能反映相關事實和道德規范的對應關系。對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德育原理、道德適用的方法和原則等。而真實的案例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2教學案例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疑難性

具有啟發性和疑難性的教學案例,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現實案例的復雜多樣性,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啟發性教學案例,能激發學員的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思考中,懂得基本理論,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2.3教學案例應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濃縮性

典型案例的復雜性應當服從于教學的目的與要求。教學案例的針對性能夠強化教學行為的目的性,同時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加以學習并適當地深入,使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學習相關的德育理論知識,使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案例的濃縮性也能使師生在剔除了無效信息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教學。講究教學案例的針對性和濃縮性,有助于案例教學的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3在德育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

3.1充分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

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不必給學生過多提示,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思維,適時適當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課堂內容的開放性。當學生無從下手時注意適當的提示;當學生思維陷入誤區時加以引導。

3.2對學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結論進行評價

教師在講解和評述案例時,不應當只停留在分析結果的給付,而更應當注重分析方法的講解,注意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不同的分析結果進行證明和證偽。

3.3案例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教師在全面、立體地介紹案例的同時,還可以分組討論、集中講評為主,輔之以參與性和實踐性強的旁聽活動,多種教學形式交叉運用,不斷完善,既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實踐經驗。

3.4案例講評的方法性

案例講評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深化教學效果,可以說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在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判斷之后教師必須對案例進行講評。案例講評環節要以教師分析思路為中心,結合學生個人理解,著重從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入手進行評析。通過講評,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是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有著明顯優勢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技工院校《德育》課教學而言,運用此方法,對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組織、綜合分析等方面要求更高。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才能使之更趨合理化與科學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