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14:25: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課程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課程總結

和美教育德育課程體系研究

一、和美德育課程背景

1.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國家教育要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厘定了教育該“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指明了教育發展方向,也為學校德育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宏觀普適性的育人目標,而具體落實到學校則需要將核心素養校本化及課程體系化?;诖?,成都市XX小學構建了發展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和美德育課程體系,并切實加以推進實施。2.立足學校教育追求成都市XX小學旨在通過和美德育課程育人和活動教學,以“教化無痕,淳風流聲”的教育理念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與鍛煉,從而達到用科學的方法,教給學生正確的認知;用豐富的課程,滋養學生健康地成長;用期許的目光,關注學生個性地發展;用純真的愛心,營造兒童快樂的童年的辦學價值與學校教育追求。

二、和美教育德育課程定義

基于德育課程的定義,和美德育課程是指成都市XX小學的校本德育課程,以和美理念指導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的健全人格,具有積極進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和社會有較為明確的了解,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客觀地分析、評價社會,正確處理與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平衡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行動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步調一致的德育課程。根據現代德育的發展趨勢與挑戰,為達到“和美”教育的德育目標,德育課程的設置類型越來越豐富,成都市XX小學和美德育課程的設置包括和美德育學科課程、和美德育活動課程、和美德與綜合課程等顯性課程及學校德育環境中包含的潛在課程。

三、和美教育的德育課程體系解決的主要問題

和美教育的德育課程體系主要解決了落實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優化德育課程體系,提升德育實效的問題。該問題的解決具體有賴于以下四個核心子問題的有效應對:其一,變量關系的內在機理問題。如何厘定德育課程體系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系?這是該成果的核心變量的內在機理問題。該問題的解決,奠定了本成果的理論認識基礎和實踐操作原則。其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方向性問題。如何形成有針對性的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德育目標?這是構建德育課程體系的方向性問題,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化、對象化的實踐問題。其三,德育課程內容體系構建的結構性問題?;诘掠繕耍绾慰茖W合理地構建學校德育課程內容體系?這是構建德育課程內容體系的結構性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德育目標的統領下,分目標維度、課程類別、層次與門類進行課程內容結構化梳理,從而框定課程的性質、地位與功能邊界。其四,德育課程實施、評價與保障的策略性問題。這是德育課程體系有序有效實施的策略性問題?;诘掠n程內容屬性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反復實踐,確定適宜有效的操作性強的途徑、方式、方法、手段、工具,以及科學合理的評價與保障策略。

查看全文

中外德育課程比較論文

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是中學德育課程研究的重要課題。1995年北京海淀區決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考試,這一課題研究對于政治課改革來說又具有了突出的現實意義。

多年來我們注重德育內容的研究而缺乏對德育課程的研究。注重本國的課程研究而缺乏與別國課程的比較。近年來我們從課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有不少新的發現。

一、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模式比較

所謂中學德育課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對穩定的中學德育課程的教學類型?,F代教育學研究成果已總結歸納出多種中學德育課程的模式特征。我們重點分析三種國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種我國中學德育課程模式特征。

(一)英國中學的“體諒模式”

體諒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稱為“情感模式”。創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道德研究機構在中小學在校生、畢業生及社會各界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編寫了中小學德育教材《生命線》和教師指南書《學會關心》。

查看全文

中職德育課程教學微探

摘要:在中職德育課程教學中,“三階段六步驟”教學模式是將“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實踐”三個階段和“設定主題、搜集資料、分享交流、形成報告、總結提升、實踐升華”六個步驟緊密結合的過程,以此來真正的做到將德育課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德育過程與德育課堂相結合、知識分享與學生實踐相結合,進而為學生搭建德育提升的平臺,真正發揮德育的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程;“三階段六步驟”;教學模式

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現階段正處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中職學校就是要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職學校順應社會發展要求,自然而然的肩負起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中職學生的重任,努力提高中職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養。發揮德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創設高效德育課堂迫在眉睫,為了實現這一任務目標,對德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進而更好的實現德育課程的育人價值是德育課程始終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三階段六步驟”教學模式解析

中職德育課程“三階段六步驟”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德育素養培養順序為依據,將德育課程分成“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實踐”三個階段和“設定主題、搜集資料、分享交流、形成報告、總結提升、實踐升華”六個步驟,目的在于真正的做到將德育課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德育過程與德育課堂相結合、知識分享與學生實踐相結合,進而為學生搭建素養提升的平臺,真正發揮德育的主陣地作用。(一)“三階段”的主要內容?!叭A段”指的是課前準備階段、課中學習階段和課下實踐階段,三個階段的設置確保了德育課程的高效性,更好的結合了學生的成長過程,構筑起了學生道德成長的階梯。1.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準備階段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學生上課之前,包括設定主題、搜集資料兩個步驟。教師會提前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學習主題,提示學習方法,確定學習步驟,要求最終呈現形式,并告知具體評價方式。課前準備階段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習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和明白自己應該去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同時,這個階段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清楚知識的認知過程、增強學生對德育課程學習的興趣。2.課中學習階段。課中學習階段是發生在課堂過程中,包括分享交流、形成報告、總結提升三個步驟。這個階段是由每個小組的組長結合的主題和組內成員實際搜集的材料,按照教師要求的最終呈現形式,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和解說,并結合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二次信息的重新整理,進而形成書面報告。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完成該知識點的梳理工作,并對該組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重點在于對學習小組存在的問題給予方法的指導。通過這一階段的實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表達整理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謹慎、謙虛、公平、寬容的良好品格。3.課后實踐階段。課后實踐階段主要指的是實踐升華階段,在這個階段是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自己形成的道德領悟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確實做到學生由他律向自律方向的轉變,實現德育由外化向內化過程的過渡,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最終實現德育課程的教育目的。這一階段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的抽查跟蹤訪談以及小組組長的及時督促。在課后實踐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尊重,真正幫助學生學習和完成對自我的自我管理、自我德育以及自我教育,這是“三階段六步驟”德育課程教育新模式的關鍵環節。課前準備階段、課中學習階段和課后實踐階段是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彼此缺一不可、無法替代,通過將每個階段制定的相應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形成階梯,并自成一個學習單元,完成每一個學習單元后又將接受新的主題,如此循環往復幫助學生實現道德信念的確立、道德習慣的逐漸培養,最終實現道德修養的提升。(二)“六步驟”的主要內容。1.設定主題。教師在授課前結合教學大綱和授課標準中的授課三維目標,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道德基礎將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確定德育課程的教學主題。這些教學主題的確定要嚴格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職業和貼近社會,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2.搜集資料。小組內的每位學生利用教材、課外讀物、網絡資源等手段根據教師布置的主題進行信息的搜集,在搜集過程中要注意查證資料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通過個人搜集和小組信息匯總兩個環節,完成搜集資料的步驟。組長將作為這個環節的評價者根據成員的參與度和信息貢獻度對每個組員進行打分,幫助學生學會和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從而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3.分享交流。在教師的組織下,各組長作為代表分享自己小組的資料搜集結果,分享可以采用PPT、微視頻或WORD文檔等方式。在資料分享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接受教師和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匯報小組要進行答疑和解釋,教師將記錄展現過程,并以過程中學習小組的臨場表現力為依據對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并完成相應的評價解釋工作。這個步驟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及時應對能力、提升學生的展示自我的意識,還有利于形成學生團結互助、勇敢質疑的品格。4.形成報告。在前三個步驟的基礎上,由各組的組長將匯報材料和質疑內容進行整理和匯總,形成書面報告。這個步驟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整理意識,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5.總結提升。教師將每個小組形成的總結報告公布展示,梳理、整合出該主題的具體知識要點、能力發展以及學生的品格培養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并對各組的表現情況進行總結,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肯定,對于存在的問題要給出相應的改進方法。這個階段不僅要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和發展需求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學生后期的道德提升奠定基礎。6.實踐升華。這是“三階段六步驟”中的實踐階段,也是發展提升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道德水平從道德認知階段過渡到道德習慣階段,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管理,構成學生道德自覺的關鍵。

二、“三階段六步驟”教學模式的實施條件

查看全文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論文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組織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在德育課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取案例教學法有重要的意義。德育課教師要成功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不斷探索,選擇符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且運用方式要恰當,才能取到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德育教學;案例教學法;重要性;原則;運用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2014年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這一要求為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論性較強的德育課貼近現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德育課教師要遵循實效性和時代感原則,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正確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法,才能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一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程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其本質上是設定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德育課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主要是運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質問題、法律問題、社會問題、職業發展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論證相關的基本理論,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書本理論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教師,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發現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盡管2008年德育課程改革后,課本中增加了許多與現實相連接的實例,但因學生感受不到實際的效果,吸引力不強,學生很難參與教學,很大一部分學生把上德育課作為休息課,上課即睡覺。有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對今后的工作毫無幫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課無所謂。因此,如何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程的有效性,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德育課堂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德育課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通常,德育課程所選案例屬于感性材料,來自于社會實踐,淺顯易懂。通過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中職德育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知識》、《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較多,比較抽象,對于理解力不強的中職生來說很難有吸引力。如果只從理論上分析原理,學生不愿意聽,也未必聽得懂,即使聽懂了,也不會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這些枯燥的理論融入案例中,從抽象到具體,那么枯燥的理論就獲得了生命。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二德育課程教學中案例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查看全文

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踐

摘要: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同濟附中)依托同濟大學母體資源,與同濟系其他附屬學校緊密合作,開展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研究,逐步開發和創設了以綜合實踐為特征的“濟育”課程。通過“濟育”課程的實施研究,探索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落地措施,研究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初中階段實施途徑和內容,將二者能夠有機融合的部分,以德育課程的形式加以整體架構,成為學校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進而促進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培育學生健康人格和公民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化發展。

關鍵詞:大中?。坏掠惑w化;課程開發;綜合實踐

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國家教育戰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舉措。以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開發建設來實現德育本質中所蘊含的普遍性,同時在一體化中突出個性,在普遍性中尋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踐路徑的特殊性。學校依托大學資源,傳承“同舟共濟”的精神文化,德育課程突出一個“濟”字。按照“濟”之要求教導和培養學生謂之“育”,努力培育具備“濟人濟事濟天下”情懷的學子是學校的育人價值取向,故學校德育課程定名為“濟育課程”。“濟育”課程定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實施強調從學生經驗出發,以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問題為導向,以主題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以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1]。開展“濟育”課程的實施研究。從豐富課程內涵、開發課程內容、共建工作機制、探索實施機制等四個方面著力探索,構建一體化背景下的學校特色德育課程體系,以期為大中小德育一體化課程提供樣態參考。

一、三個階段逐步深入推進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

(一)第一階段基礎研究,組織各項活動

學校成立了德育一體化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課題組,由大學專家教授擔任課題組導師,除所有德育教師外,以全學科德育的方式,各科抽出1-2名教師參加課程開發與實踐培訓。在教育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將德育課程目標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思想基礎。在課程內容上,依托團隊組織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依托校園文化節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依托研學活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等。課程實施過程中,采取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和動手操作等各種形式,實現課內外學習、校內外學習、自主學習與方法指導、認知教育與行為實踐有機統一。

查看全文

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論文

一、啟德———學校實踐性德育意義的彰顯

首先,學校德育的目標是實踐的。學校德育目標包括認知目標、行為目標和情感目標,無論何種目標,其根本都在于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只有學生踐行才是對德育目標的最好檢驗。同時,學校德育過程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展開過程。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擔當著指導者的角色,師生相互作用,使活動真正實踐化。另外,德育實踐活動及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的道德實踐能力是學生品德評價的根本標準。在學校德育中,關鍵在于將對學生的道德認知教育與道德行為培養相結合。所以,學校德育本質上是實踐的,它既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其次,學校德育的內容是寬泛的。學校德育涵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學校德育內容的寬泛,一方面體現于德育面“寬”,即學校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體現于德育側重點“泛”,具體來看,源于學校德育受“大德育”的影響,注重個體自我實現與社會進步的高度統一,取向于國家與社會層次,而學校德育不僅要兼顧國家與社會,更需準確定位于學生。整合寬泛的德育面與點需要將恰當的內容納入學校道德教育體系,不斷融入學校系統中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體現德育內容的現實性與針對性,同時,應多樣德育并舉,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的綜合發展,以實現集約化的“大德育”教育分散化、合理化,也有利于泛化的學校德育內容走向特色化。再次,學校德育的形式是多樣的。近年來。為落實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國家、社會、學校都加大了道德教育力度。德育內容的豐富決定了德育實現形式的多樣,這一方面體現于學校德育課程形式的多樣。傳統的道德教育以學科課程為主,以傳統課程為載體,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播,而當下選修課、必修課等以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需求。另一方面體現于學校德育教學形式的多樣。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此,學校德育的踐行應以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道德教育的“育人無痕”。對道德教育的認知與踐行,不僅要基于理念、內容、形式的考慮,更應從整體上重新構建學校完整的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彰顯德育的教育力量。

二、立德———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的結構

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以德育論、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具體劃分為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活動體系和評價體系四個部分,四部分之間相互聯系,其構成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在空間上具有全面性。

(一)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一套完整的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需有清晰、準確的目標予以指引,以求突破傳統學校德育模式。歷次課改要求滲透道德教育的思想,不斷突出德育目標與時展相聯系的要求,突破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心理的分層局限,以實際本位的目標引領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德育內容、形式與功能的層次性與全面性,德育課程改革的穩定性與變革性等,因而,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目標以“實踐”為特征,聯系學生生活經驗、社會科技發展現實,統籌學科知識、經驗和社會,力求實現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目標的深刻性與創新性。實踐性德育目標大致分為總體目標、分類目標和具體分項目標三個層次,總體目標作為綱領性要義控制全局發展,分類目標依據九大內容進行分類,分項目標是基于分類目標而具體劃定的層次目標。三個層次目標之間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前者對后者起導向性作用,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化。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總體目標為:結合學校德育的過程實踐與結果實踐,授之以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用德育知識武裝頭腦,加深道德認知,并能自主參與社會活動,敢于面對道德質疑、解決道德疑惑,成為熱愛祖國、有良好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培養個人的道德情感,逐步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成為“四有”新人和社會的強生軍。由于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的生動性與實踐特色,所設置的目標體系力求突破時空限制,每一學齡段的目標分別從認知與技能方面螺旋上升,目標編寫主權移交給施教者。在德育總體目標的指引下,依據實踐性德育課程的實質內涵和具體內容要求,將實踐性德育總目標進一步劃分為生命教育目標、文明規范目標、基本道德品質目標、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社會主義榮辱觀目標、集體主義教育目標、勞動與社會服務目標、生態環保教育目標、創新精神目標九大分類目標體系。每一分類目標體系下設分項目標。生命教育目標分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分項發展目標;文明規范教育目標下有禮貌、禮儀、行為三個子目標;基本道德品質目標下有誠實、勇敢、勤奮、自強、自立等一系列優良品質培養的目標;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分為愛自己、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四個漸進層次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目標分知榮和明恥兩個目標;集體主義目標下有服從、利益、團結合作三個子目標;勞動與社會服務目標包括勞動、志愿、服務三個目標;生態環保目標包括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生態破壞、生態環保四個層次目標;創新精神的具體分項目標為好奇、興趣、質疑、探索四項。每一分類目標下的分項目標主要依據內容體系而劃分,具體的分項目標在德育課程實踐過程中依托教師不同的課程組織形式而變更,從而達到認知與技能的同步發展,給予教育者充分發揮的空間,真正做到把課程還給學校、把課堂還給學生。

查看全文

技工學校德育游戲教學法分析

【摘要】關于技工院校的課程改革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德育課作為非專業課,不似專業課般受到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因此課改進程一直較緩慢,成效也較低,因此技工學校的德育課堂尚存在較多的問題。筆者將從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探討一些關于如何推進游戲教學法在技工學校德育課堂中有效應用的方法。

【關鍵詞】技工學校;德育課;游戲教學

一、技工學校德育課堂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原因分析

1.受傳統思維影響,德育課改一直進展緩慢。長久以來,技校被視為學習技能手藝的地方,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求不高,社會和學校更在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德育課作為一門副課,較之于專業課程,一直以來都不太受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重視,都認為德育課隨便講一講,師生一起插科打諢完事。這種情況造成了德育課程改革和新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一直進展緩慢。2.課程理論性過強,課程枯燥乏味,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技工院校的德育課程基本上還是沿襲以前的教學方法,老師照著課本的內容照本宣科,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課堂缺少互動性;課堂氣氛凝固??菰锓ξ兜闹R和教師應付式的講授,帶來的結果是:學生要么懶洋洋地偶爾聽幾句,要么玩手機、睡覺,課堂教學質量被大打折扣。3.課堂缺少互動性,課堂氣氛不活躍,趣味性不夠。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技工院校德育課多由學校年齡較大的老師來講授,老教師沿用老的教學方法,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與學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活躍,欠缺幽默感和輕松感。很多老師還喜歡以滿堂灌的方式授課,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上課不出20分鐘,學生就開始表現出各種怠倦感,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技工學校德育課堂引進游戲教學法的必要性分析

游戲不僅僅是娛樂,它還具備趣味性、團隊協作性、集體凝聚力、啟發人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征。因此,如何科學地將游戲教學法引入枯燥乏味、缺乏創意的技工院校德育課堂是一個重大的工程,亦是未來必然的趨勢。相對于一般教學方法,游戲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和可行性。1.游戲教學法符合技工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方式。技工院校的學生年齡多處于14-18周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維活躍,喜歡追求新鮮好玩兒的事情,對傳統缺乏新意的事物存在抵觸甚至鄙視情緒。如若遇上教師以傳統老掉牙的方式灌輸大段理論知識,必然會反感甚至引發叛逆情緒。因此,若將每一個德育知識點編輯成一個個的游戲任務,讓學生在玩樂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點,寓教于樂。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此愛上課程甚至愛上學習。2.游戲教學法能提升學生的團隊能力,有利于綜合素養的提高。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以游戲的形式分派個學生,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來協作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領悟團體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盡早培養學生務實、高效、協作完成任務的崗位精神也是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一大要點。3.游戲教學法是一種極好的體驗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領悟道德精神和情感價值。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身同感受各種道德觀念,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性,另一方面啟發學生的思考力,形成自己的正確的價值觀念。一般來說,越是親身經歷的東西,越是記憶深刻,感悟越多。因此,游戲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式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

摘要:為了提高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文章分析了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現狀,提出了新時期提高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即積極轉變德育課程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根本的思想;加強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運用多元教學法進行教學。

關鍵詞:新時期;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技工學校也已經逐漸成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工學校不僅能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而且還能為各行各業輸送優質人才,保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多數技工學校更多地針對學生的實踐水平和理論課程進行教學,往往忽視對學生的思想素養進行有效管理。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而很多技工學校教師在開展德育課程教學時,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開展效果不理想。

一、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現狀

(一)學生對德育課程不夠重視。通過針對技工學校的學生特點進行分析,能夠明確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基礎水平比較低,本身素質不高。大部分的學生讀技工學校的主要學習目的就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從而順利進入工作崗位,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注重對德育課程的學習。他們認為德育課程的學習是可有可無的,還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德育課程完全無用,甚至會耽誤他們學技術的時間。所以,有的學生會在德育課堂上睡覺、玩手機,這樣的學習態度會影響授課教師的情感,容易導致技工學校的德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嚴重影響。(二)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技工學校本身不夠重視德育課程的教學,很多德育教師并非專職、科班出身,有的學校甚至選擇其他專業淘汰下來的教師來擔任德育課程教學,所以很多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這也直接導致了德育課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有的教師對自己沒有要求,不能及時有效地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方法、手段,導致教學方式比較老套,教法單一,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情感,學生課堂參與感明顯降低。很多學生由于自身無法適應德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學習成績,降低了學習效果,從而導致學生厭學問題不斷加深,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不高[1]。(三)德育課程教材內容實用性不強。由于思想政治課程的抽象性特點,導致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產生了一定差距,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大部分技工學?,F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的三冊教材,教材內容對學生的實用性不是很強,案例也較少,部分內容過于理論化、過于隱晦,還有一部分內容與初中課程內容一致,導致學生缺乏新鮮感。此外,部分教師不能化繁為簡、靈活利用教材進行拓展教學,而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較差,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導致德育課程形同虛設,達不到育人的效果。

二、新時期提高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查看全文

德育課專題教學法分析

1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基本含義

學校德育課專題教學法是學校德育教研組全體教師在調研的基礎上,經研究和總結,初步形成的一種德育課教學模式。它的基本含義是根據學校整合的德育課程模塊的需求,以課程模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課程模塊的“主題和落腳點”為主要內容,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原課程教學大綱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從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設立數個教學專題。每個教學專題均制訂校本專題教學指引,所有任課教師必須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校本《專題教學指引》組織教學。

2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研究背景

第一,原統編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以下簡稱四門核心課程教材)“在教學目標上”“在教學內容上”和“在教學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我們認為該套教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方面還存在一些欠缺,還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同時,與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提出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地方有待完善。第二,德育課程教學的內容交叉重疊得過多。不同課程的教材為了保持自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都盡力地將中職學生所應了解或掌握的理論知識全部囊括在自身的教材中,寧多勿缺。這樣就導致了許多理論知識、甚至案例在不同課程教材中重復出現。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科目教師按照不同課程教材授課,卻講授著相同的理論知識。這樣既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第三,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單一。德育課教師基本采取傳統常規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表現在:以教材為本,按教材編排的單元章節結構進行講授,在內容上盡量面面俱到,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輸式教學為主,很難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鑒于上述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并結合我校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禮行德育新成果,學?!暗掠n創新研究”課題組,經過分析和梳理,決定將《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4門核心課程和《就業和創業指導》4門課程進行整合,在原統篇教材的基礎上形成《人生哲理篇》《文明守法篇》《經濟政治篇》和《職業規劃篇》四大模塊。各模塊的組織結構是由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及模塊目標所組成。比如《文明守法篇》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平等、公正、法治”為主線,以“文明禮儀”和“遵紀守法”為主題和落腳點,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以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努力做懂禮的好學生和守法的好公民為模塊目標。教材基礎為校本《十禮百行》《職業道德與法律》和其他衛生管理法律法規。經過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具有課程主線清晰、主題鮮明、知識點完整、課程內容不重復、緊貼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點。顯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和完成德育課程模塊式的教學任務。經過研究和實驗,我們摸索出了這套德育課專題教學法,能比較好地完成這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的教學任務。

3中職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基本架構和技術路線

德育課專題教學法是為了完成德育課程模塊式的教學任務而創設的僅適用于學校德育課程模塊式教學的一套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它的顯著特征就是既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又打破統編教材的單元章節結構,根據各模塊確定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形成數個教學專題,制訂校本《專題教學指引》。任課教師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按校本《專題教學指引》組織教學。校本專題教學指引是根據統編教材、國家部頒教學大綱并結合學生實際,緊扣各模塊確定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進行編寫?,F以《經濟政治篇》為例加以說明。《經濟政治篇》是在原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而形成的。原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內容組織結構見表1。根據統編教材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及內容要素,將《經濟政治與社會》及“時事政治”整合為《經濟政治篇》。首先,確立《經濟政治篇》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模塊目標和模塊知識點。經分析研究,確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愛國、富強”為主線,以“四個自信”為主題和落腳點,對學生進行基本經濟政治知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向學生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對國家忠誠,對社會主義的熱愛,擁護中國共產黨;從歷史傳統層面向學生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三大體系的基本知識及觀點,在學生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圍繞中國改革開放后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成就,激發學生對“中國夢”的向往及為之奮斗的決心。其次,根據模塊確定的主線、主題、目標和知識點,在原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設置13個教學專題。這13個教學專題見表2。再次就是確定教學專題名稱后,精心構建各教學專題的內容組織結構。各教學專題的組織結構是專題教學法的難點,也是整個“德育創新研究課題”重點攻克的關鍵點。課題組成員經過調查、訪談、實驗及檢驗,初步形成學校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指引,即《專題教學指引》。各模塊《專題教學指引》的組織結構是由“教學目標”“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及《課堂小結》六部分所組成,經過資料展示、教師提問、學生探究、師生互動和知識點凸顯等五個動態環節完成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實施,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技工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運用

1.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

1.1德育課程教學案例的概念。所謂教學課程案例,其實是對于實際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況進行預設,通過真實情境的展示來反映整個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是對于教學整體動態的把握,其中包含著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一些疑難情景進行真實獨特的還原展示;此外,設計的德育課程教學案例一定要是真實、典型的案例,通過案例可以讓學生產生許多感悟或者啟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學的真實性要求,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展示的是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件,還原疑難情景,創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況。[1]

1.2德育課程教學案例設計思路。在德育課程的教學案例設計中,設計者要通過對于教學案例標題、背景、問題、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反復思考,最終設計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學案例標題、背景以及問題設計。教學案例的標題設計過程中,一般可以選取此案例中較為突出的事件來做代表,或者可以縱觀整個事件,提煉出事件主題來擬題。在事件分析過程中,要首先向學生說明案例真實發生時的背景情況,包括當時的時間、人物、地點等,介紹事件的緣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點、人物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重點在于說明此案例發生是否與一些外在原因有關。在設計問題方面,案例應當具體鮮明的呈現出問題的緣起、問題具體是什么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問題應當闡明主題,并且要在德育課程教育中“以生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并試著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問題來進一步明確課程案例教學的目的所在,全面開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

1.2.2教學案例過程以結果分析。在課程設計中發現問題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決問題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學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詳細的向學生們介紹學習內容,突出對于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其中的一些疑難情景進行深度剖析,同時也要展現出德育措施具體的實施結果,根據教師與學生不同的體會與反應進一步總結分析。[2]切不可想當然的解決問題,德育課程除了課程教學,更重要的是對與學生心理認知程度、動腦思考程度的一個提升。德育課程教學工作者可以對學生以問卷的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反饋,從而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有沒有徹底被解決;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關注學生所需;學生是不是對于課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學校德育課程學情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