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德育課程比較論文
時間:2022-05-18 02:39:00
導語:中外德育課程比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是中學德育課程研究的重要課題。1995年北京海淀區決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考試,這一課題研究對于政治課改革來說又具有了突出的現實意義。
多年來我們注重德育內容的研究而缺乏對德育課程的研究。注重本國的課程研究而缺乏與別國課程的比較。近年來我們從課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有不少新的發現。
一、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模式比較
所謂中學德育課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對穩定的中學德育課程的教學類型。現代教育學研究成果已總結歸納出多種中學德育課程的模式特征。我們重點分析三種國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種我國中學德育課程模式特征。
(一)英國中學的“體諒模式”
體諒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稱為“情感模式”。創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道德研究機構在中小學在校生、畢業生及社會各界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編寫了中小學德育教材《生命線》和教師指南書《學會關心》。
英國在中學德育課程中提出生命線系列教育,他們試圖表明,為他人活著是值得獎勵的。他們要求學生善于體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興趣、情感和關心他人的學習、生活與工作。
生命線體諒模式教育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部分圍繞人們在家庭、學校或鄰里中所經歷的人際關系問題創設情景。例如通過宣讀或板書表示出一種體諒的情境,其次請全班學生寫出如果自己處于此情境中會有怎樣的所作所為,再讓學生選擇一種行為分角色進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學對角色者的行為進行評論,最后師生共同討論、總結。
這部分內容還可以讓學生站在當事者雙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或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思考,有的還從同學關系、種族、文化、政治沖突等矛盾分歧設計情境。
第二部分是“證明規則”。這部分針對學生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啟發學生討論法律、常規、原則、社會規則等內容,對不同規則的沖突或規則同自己愛好的沖突進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設置情境、提問、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該做什么”。這部分內容是設置以歷史事件為基礎的道德困境,讓學生在戲劇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這種模式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實際效果,因此受到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目前這種體諒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國和北美以各種版本出版,歷年不衰。
(二)美國中學的“能力模式”
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十分迅速。美國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說是種類繁多,方法各異。全國中學沒有統一的德育課程,各州有各州的課程,甚至一個州之中不同學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課程。有的受科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展模式影響,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價值澄清模式影響,還有的受價值分析模式、社會行動模式等影響。但無論受哪種模式的影響,歸納起來美國中學德育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訓練。
美國中學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課程主要受價值澄清學派的影響,即將道德看作是一種對道德價值觀進行獨立選擇的綜合能力,認為教育是發展個人獨立作出價值觀選擇能力的過程。該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輸的方式,認為灌輸的方式會輕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能培養出所期望的自我負責行為。該教育模式采用7個過程提醒或幫助學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怎樣更有目的、更穩定、更負責地生活。這7個過程是:
(1)自由選擇,無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權威的脅迫;
(2)從各種可供選擇的項目中進行選擇;
(3)在仔細思考后果之后進行選擇;
(4)評估并珍視個人的選擇;
(5)公開個人選擇以求得公眾的認可;
(6)按個人選擇去行動;
(7)重復這種行動,使之成為個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響下,1983年美國“全球探索中心”組織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青少年問題專家編寫了《青少年能力》一書。
這一模式主要是組織學生開展靈活討論、角色扮演、游戲、制作等多種實際活動,培養訓練學生具體的道德能力。每節課老師僅講一刻鐘,每班僅十幾名學生,并配2名教師指導活動。例如:學生模擬怎樣拒絕他人的不正當邀請,練習“合格地傾聽他人講話”的技巧,編寫征集朋友并為朋友服務的廣告詞,集體創造解決家庭糾紛的趣味活動,開展具體實際的道德能力培養與訓練活動。
《青少年能力》課程為培養學生道德能力設計了幾十種生動活潑的活動。這些活動啟發學生學會人際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學習對他人的尊重。還介紹現代社會的家庭、社會對青少年提出的挑戰,以及如何進行決策,如何確立生活目標等。
(三)新加坡中學“東方內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經濟較發達的國家,近二十年在中學普遍開設了《儒家倫理》課程。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思想和經典事例,但教學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國家流行的現代教學方法。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使青少年保持東方道德傳統,抵制西方道德侵蝕。他們認為“東方哲學是我們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是我們的支柱”,“東方內容與西方形式必須結合起來”。
新加坡不僅創立了獨特的本國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創立了獨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們在講授《儒家倫理》這樣以傳統道德教育內容為主的課程時,大量采用了西方現代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體現出東西方結合的特征。
他們把深奧難懂的文言文譯成白話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課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據統計全書共264頁,各種插圖、圖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學開設的《儒家倫理》課程給我國中學德育課程研究以很大啟發。本來儒家倫理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應由中國首先挖掘開發利用,但是這一工作卻由新加坡搶先利用并取得效果。新加坡不僅在中學正式開設課程,編寫專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現代教育方式方法,使傳統教育內容加上現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種新穎而又有實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國中學的“政治教育模式”
從建國初期到“”結束,大約二十多年的時間,我國中學德育課程大體是配合當時社會的政治運動安排教育內容。例如建國初期進行的“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右派斗爭”,后來選用黨的文件、領袖講話直接作為教材,利用授課時間開展政治運動。可以說這一段時間中學德育課程是一種傾向成人化的政治教育模式。
(五)我國中學的傳統灌輸模式
我國中學德育課程中的傳統灌輸模式,是以老師說教、講授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注重講授、示范、規勸、批評,主要發揮教師的講授作用。
多年來由于中學德育課程采用傳統灌輸模式,出現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學德育教材中許多內容與小學重復,不管學生是否已接受,還是重復性地堅持灌輸。還有,中學德育課中的《民主與法制》中講“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有八項內容7000字,而同樣內容大學德育課程僅講五項,6000字。像這種中學內容深,大學內容淺,中學內容成人化的現象,明顯違背了教育規律。表現出只注重簡單地灌輸,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
由于我國中學德育課程過于注重傳統灌輸,一度被學生稱為“說教課”,“講大道理課”。這種傳統灌輸模式在建國以來的不同時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現。
(六)我國中學的“應試”模式
所謂應試模式是指教育內容設置與教學方式、方法運用方面突出應對考試的要求,具有一切為考試服務的特征。這一模式的出現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復高考之后形成的。許多學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政治考試高分的現象。教師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內容不講”,學生是“凡不考的內容不學”。形成“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最后考條條”的應試教學模式。
特別是近年來不少學校競相出復習資料,競相搞模擬考試,甚至出現大講答題技巧、“蒙題技巧”的現象,進一步強化了只重視考題的應試模式特征。
比較國外三種中學德育模式與我國中學德育三種模式傾向,我們可以看出,三種國外德育課程模式,或從道德情感,或從道德能力,或從東西方道德教育結合方面,都體現出注重對學生具體實際能力的培養與教育。而我國中學德育課程則過于偏向政治觀念,偏重教師講授,偏重應對考試。最突出的問題是過于偏重教育的主觀意識,忽略學生的接受心理,學生學起來感到枯燥、呆板。
從德育課程內容上看,各國有各國的國情,各國課程也可以有不盡相同的內容。但在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以及經驗教訓上,各國德育課程卻可以互相參考、借鑒、取長補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視東西方教育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的德育課程模式。
通過比較,我們一方面看清了國外中學德育課程可以借鑒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國中學德育課程存在的弊病。我們應該吸收借鑒國外的成功的模式特點,重點改進過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傾向;應該改革現行德育課程的教材內容和授課方法。
二、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教法比較
除了中學德育課程的總體模式特征之外,在具體的授課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課程也有明顯的區別。
(一)隱蔽性與直露性
分析國外德育課程、教法,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大多采用較為含蓄、隱蔽的做法。例如,美國有的課文標題是《三條腿小凳》、《友誼廣告》,內容是講自信心的三個條件和與朋友發展友誼、加強集體觀念。用“三條腿小凳”暗喻三個自信心條件,用友誼廣告這一藝術形式宣傳同學友誼、集體觀念。這種做法顯得活潑、親切。
與美國教材相仿的我國中學德育課程教材就顯得較為直露、生硬。例如將“自覺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等作為課文標題,其直露就像標語口號。
(二)活動教學與“滿堂灌”
通過對中外中學德育課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國外德育課程非常注重學生的參與,其教學大多采用“活動教學”或“情境教學”方式,而我國教學大多采用教師“一言堂”、“滿堂灌”。
例如英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課,本身就設置了一系列活動情境,每節課都讓學生參與表演、評比,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而我國德育課程活動設置很少,幾乎每節課都堅持教師講授為主。國外學生用書,許多是半成品,學生可以在書本上邊學習,邊記錄,邊做作業;而我國學生用書大多是從頭到尾印滿了字,沒有空白留給學生填寫設計。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我國德育課程不夠重視學生的參與。
(三)多種教具與一支筆
在教學用具的采用方面,國外中學德育課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圖片、漫畫、教學軟片、教學音樂帶、教學錄像帶、中英文格言、諺語及輔助教材的故事性讀物。例如,新加坡編寫的《他們走過的路》,介紹優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們還選用歌星演唱課文內容,灌成錄音帶引入教學。另外還有專門的教學錄像。這些教學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們的德育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
與之相比,我國中學德育課程輔助教材顯得過于單調,不僅很少專用的教學錄像,而且教科書中只有少量的插圖、照片。教師授課常常是只憑一支粉筆,從頭寫到尾。
綜上所述,在具體的授課方法手段方面,國外優秀的德育課程有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參考借鑒。當然國外德育課程也有許多缺陷,我國德育課程方式方法也有許多值得他國學習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德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因此,我國德育課程的成功做法將不在本文著重論述。
三、未來中學德育課程的發展
通過與他國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我們發現了國外中學德育課程的某些優勢,同時也發現了我國中學德育課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校政治教研組決心吸取、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創編集中外德育課程優勢于一體的新型課程《現代少年》。目前,這門課程已連續實驗了五年,收到日益明顯的好效果。開始我們利用自習課在一個班上課,后來利用正式課時在整個年級上課,現在發展為幾十所中學用正式課時上課。
連續五年的《現代少年》課實驗經驗表明,吸取中外德育課程優勢,發揮東西方結合的特長,是我們實驗發展的關鍵。
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我們認為未來我國中學德育課程發展的方向可能有三種傾向。
第一種是“洋為中用”,即借鑒國外優秀的德育課程教材、教法,引進國外德育課程成功的實例及手段。像我國一些省市采用的公民實驗課就是借鑒國外“公民課”的一種形式。
第二種是“古為今用”,即采用優秀的傳統教育內容和方法。像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區在中學普遍開設的《儒家倫理》、《公民與道德》等課程可資借鑒。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創編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讀本也是古為今用的一種嘗試。
第三種是“中西和璧”,即綜合中外德育課程特點的新型課程。目前這種綜合發展的德育課程還沒有成熟,還需要大量的國內外研究信息,需要深入地進行中外德育課程比較,需要結合我國特有的國情進行多方面的創新設計。我們目前實驗的《現代少年》課程是向這一方面發展的一項嘗試。
我們相信,未來中國中學德育課程將從根本上改變過于偏重政治教育、偏重傳統灌輸以及單純應對考試的做法,改變“一根粉筆一本書,一個老師講到底”的教學形式,取而代之的將是結合學生思想實際、有豐富教學活動的、采用多種多樣教學方法和輔助手段的新型德育課程。
總之,中外中學德育課程比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吸取借鑒國外優秀的德育課程的經驗將大大促進我國中學德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中外中學德育課程的比較研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與深入。
- 上一篇:基層黨建工作改革調研報告
- 下一篇:規范干部任用研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