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專題教學法分析
時間:2022-11-18 04:04:51
導語:德育課專題教學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課專題教學法是學校德育教研組全體教師在調研的基礎上,經研究和總結,初步形成的一種德育課教學模式。它的基本含義是根據學校整合的德育課程模塊的需求,以課程模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課程模塊的“主題和落腳點”為主要內容,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原課程教學大綱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從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設立數個教學專題。每個教學專題均制訂校本專題教學指引,所有任課教師必須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校本《專題教學指引》組織教學。
2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研究背景
第一,原統編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和《哲學與人生》(以下簡稱四門核心課程教材)“在教學目標上”“在教學內容上”和“在教學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我們認為該套教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方面還存在一些欠缺,還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同時,與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提出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地方有待完善。第二,德育課程教學的內容交叉重疊得過多。不同課程的教材為了保持自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都盡力地將中職學生所應了解或掌握的理論知識全部囊括在自身的教材中,寧多勿缺。這樣就導致了許多理論知識、甚至案例在不同課程教材中重復出現。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科目教師按照不同課程教材授課,卻講授著相同的理論知識。這樣既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第三,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單一。德育課教師基本采取傳統常規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表現在:以教材為本,按教材編排的單元章節結構進行講授,在內容上盡量面面俱到,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輸式教學為主,很難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鑒于上述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并結合我校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禮行德育新成果,學校“德育課創新研究”課題組,經過分析和梳理,決定將《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4門核心課程和《就業和創業指導》4門課程進行整合,在原統篇教材的基礎上形成《人生哲理篇》《文明守法篇》《經濟政治篇》和《職業規劃篇》四大模塊。各模塊的組織結構是由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及模塊目標所組成。比如《文明守法篇》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平等、公正、法治”為主線,以“文明禮儀”和“遵紀守法”為主題和落腳點,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以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努力做懂禮的好學生和守法的好公民為模塊目標。教材基礎為校本《十禮百行》《職業道德與法律》和其他衛生管理法律法規。經過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具有課程主線清晰、主題鮮明、知識點完整、課程內容不重復、緊貼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點。顯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和完成德育課程模塊式的教學任務。經過研究和實驗,我們摸索出了這套德育課專題教學法,能比較好地完成這四大德育課程新模塊的教學任務。
3中職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基本架構和技術路線
德育課專題教學法是為了完成德育課程模塊式的教學任務而創設的僅適用于學校德育課程模塊式教學的一套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它的顯著特征就是既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又打破統編教材的單元章節結構,根據各模塊確定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形成數個教學專題,制訂校本《專題教學指引》。任課教師在原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按校本《專題教學指引》組織教學。校本專題教學指引是根據統編教材、國家部頒教學大綱并結合學生實際,緊扣各模塊確定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和模塊目標進行編寫。現以《經濟政治篇》為例加以說明。《經濟政治篇》是在原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而形成的。原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內容組織結構見表1。根據統編教材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及內容要素,將《經濟政治與社會》及“時事政治”整合為《經濟政治篇》。首先,確立《經濟政治篇》的模塊主線、模塊主題、模塊目標和模塊知識點。經分析研究,確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愛國、富強”為主線,以“四個自信”為主題和落腳點,對學生進行基本經濟政治知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向學生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激發學生對國家忠誠,對社會主義的熱愛,擁護中國共產黨;從歷史傳統層面向學生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三大體系的基本知識及觀點,在學生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圍繞中國改革開放后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成就,激發學生對“中國夢”的向往及為之奮斗的決心。其次,根據模塊確定的主線、主題、目標和知識點,在原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設置13個教學專題。這13個教學專題見表2。再次就是確定教學專題名稱后,精心構建各教學專題的內容組織結構。各教學專題的組織結構是專題教學法的難點,也是整個“德育創新研究課題”重點攻克的關鍵點。課題組成員經過調查、訪談、實驗及檢驗,初步形成學校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指引,即《專題教學指引》。各模塊《專題教學指引》的組織結構是由“教學目標”“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及《課堂小結》六部分所組成,經過資料展示、教師提問、學生探究、師生互動和知識點凸顯等五個動態環節完成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實施,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4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實踐及評價
學校從2017年秋季開始在2017級學生中進行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實踐嘗試。現已基本完成《人生哲理篇》《文明守法篇》《經濟政治篇》和《職業規劃篇》四大模塊的專題教學法的第一輪教學實踐活動。對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實踐效果形成以下初步共識。第一,《專題教學指引》使所有任課教師有統一的授課標準,有利于任課教師抓住教材重點,避免有些德育課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任意發揮,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沒有講透,甚至不講。第二,可以有效避免在不同的課程中重復出現相同授課內容的情況。可以有比較充足的時間讓經驗老道的任課教師在教學指引的基礎上旁征博引,結合時政,拓展出更加豐富的內容,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愛聽,教學效果甚好。年輕教師則可以在教學指引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視角和新技術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將枯燥乏味、平淡無奇的德育課上得有聲有色,充滿活力。第三,德育課專題教學法重點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進行教學,能夠緊緊抓住教材的主要問題和知識點,特別是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達到解決問題。這是實現德育課“三貼近”的有效途徑。第四、微課、翻轉課堂、手機以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德育課專題教學中效果更為顯著。帶著“問題”上課及帶著“問題”下課是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核心。圍繞“問題”來開展一系列的教與學活動是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基本手段。在實踐中,一些年輕教師嘗試讓學生上課用手機回答問題進行復習和課后檢測;讓學生用手機自行查閱教學內容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呈現;讓學生用手機拍攝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視頻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學生上課玩手機問題上,由過去的“堵”變為“疏”摸索出一些辦法。但是,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學校德育組在專題教學法的實踐中摸索前行。在采用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困惑和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對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參差不齊的授課教師,如何把控整體教學質量的問題。其次,德育課專題教學法打亂了教材單元章節的結構和順序,把相同內容的章節整合為同一專題,使授課教師在備課上增加了許多難度,對水平不夠、功底不深的教師來說,在駕馭課堂上很難做到收放自如。再次,用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才能有效地評價德育課專題教學法的實際效果,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作者:梁全 單位:珠海市衛生學校
- 上一篇:氣象質量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分析
- 下一篇:德育活動課在中等職業教育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