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信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8:49: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通信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通信論文

涉海高校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摘要]針對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以適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和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增強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為目標,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實踐環節等方面對涉海的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通信工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環節

0引言

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涉海高等院校,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適應遼寧省及全國沿海省市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發展的需要,發展區域經濟,滿足我國和全省經濟建設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建設,通信工程專業自2003年開始招生。在開辦的這十二年時間里,我們下大力氣,狠抓專業建設規范,注重教學質量。隨著本專業師資力量的逐步增強,我們對本專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對專業定位的認識逐步統一,大連海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特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逐步清晰明確。

1培養目標

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是從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特點和學科特色出發,合理配置學校的教學資源,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和航海技術的學科交叉基礎上設立的專業。學校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立足遼寧,面向黃、渤海,輻射全國,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為國家水產和海洋事業服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敬業、專業、樂業、創業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戰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任務和要求,加強海洋漁業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方調研,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并具備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固定通信、移動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現代通信系統及設備的研究、設計、開發與應用的,具有海洋、漁業科學背景的人才。

查看全文

研究生電子與通信工程論文

【摘要】本文以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情況為例,介紹了項目基本情況、課程體系優化、案例式教學、教師隊伍培養和教材建設等,最后給出了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宣傳力度,大力推進探索式學習,盡快建立可操作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

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學位而言的學術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1]。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受“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思想及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認識不足的影響,容易混淆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和要求。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科研項目與學位論文“四張皮”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有機統一,如何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是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具體措施

國防科技大學開展了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建設項目,基于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建設以來所積累的優質資源,按照“緊扣學科內涵、優化課程體系、瞄準前沿發展”的理念,認真梳理和優化了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在2011—2015年投資建設了“信號處理仿真實驗”“通信技術基礎”“天線理論與工程”“電磁波工程”“電路與嵌入式系統綜合設計實驗”“微波電路仿真與設計綜合實驗”“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7門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使這一領域的課程整體建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課程體系優化。課程體系總體設計與優化遵循針對性、可持續發展、前沿性、寬廣性的原則,科學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構建開放的、競爭的、創新的、發展的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課程體系,既要讓學生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知識,又要進一步訓練他們具備作為高層次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人員的能力與素質。目前,國防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領域核心課程、專業課程、實驗課程、案例與前沿課程,如圖1所示。整體課程設置體現了“厚基礎知識、重實際應用、博前沿知識”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專業實踐類課程和工程實踐類課程,注重專業知識的深入和系統化。以在建的“通信技術基礎”課程為例,結合專業學位碩士的特點和需求,總結歷年來專業學位碩士教學經驗,緊密圍繞通信基礎與軍事通信應用主題,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綜合通信原理、無線通信與典型軍事通信系統知識點內容,將課程內容劃分為3個主要模塊,分別是通信原理基礎模塊、基本傳輸方式與信道模塊、軍事通信概述模塊,如圖2所示。在課程中貫穿兩個具有明確應用背景的教學案例:①實際發射與接收通信系統剖析。選擇一個實際通信設備(如通信電臺),就設備內部各個功能模塊講解其原理,剖析內部結構,引發針對這一系統的設計、應用及改進的討論。②蜂窩無線通信系統。以現有的GSM蜂窩通信網為例,講解無線通信特點、無線組網特點、多址通信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2)案例式教學。本著“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思維能力,強化實踐培養”的原則,完善本領域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專業實踐類課程和工程實踐類課程,注意專業知識的深入和系統化。要求既有嚴密的理論體系,又有生動的工程實例,加強研究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建設。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優勢,將具體工程項目中的解決方案和經驗加以改造,提煉出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背景、培養目的和培養規律的教學案例,確保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夠進入課堂、進入案例、進入教材,促進教學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提高。例如,在某項目中,為解決水下目標輻射噪聲譜線信噪比低,不易捕捉的實際問題,筆者提出了“分段搜索,動態門限”的解決方案。將這個工程項目轉化為水下目標搜索教學案例,通過該案例鞏固了周期信號分解與合成,以及信號檢測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點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利用學院“十二五”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條件,改進實驗環境,為學生搭建通用、易操作的實驗環境,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計、實驗設計及實驗室建設方面進行多種改革與探索,把仿真實現和后續開展的硬件實現融合在該課程體系的實踐環節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應用能力。例如,把實踐課堂設到雷達實驗現場,結合學校建成的國內首套220~1400GHz雷達目標成像與RCS測量系統,讓學生親身體驗太赫茲雷達從倍頻、放大、混頻至頻譜儀接收處理的全過程。(3)教師隊伍培養。為課程體系中的每門課程建設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科研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多人任課的教師隊伍。要求授課教師不僅學術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也要強,教師能夠將自己的科研和工程實踐經驗講出來,讓學生聽得懂。鼓勵授課教師走出校園,經常到國內外一流大學或著名企業進行交流互動,跟蹤相關學科的最新前沿,了解和掌握本領域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充分利用年輕教師思想敏銳、勇于探索的特點,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對青年教師進行新技術培訓,開闊年輕教師的視野,為其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要求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課程建設及各項教研活動,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4)教材建設。認真研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的差別,對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組織力量編寫出版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的教材,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項目中的每門課程都要求出版或引進一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材。

2取得的成效與經驗

查看全文

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申請書填寫格式

答辯申請書

姓名張XX

研究生學號:10位

性別:男

出生年月日:1977.03.25

籍貫:湖北省洪湖縣(和戶口本一致)

查看全文

通信專業英語教學探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電子信息科學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學生需求,對授課內容、教學方式與考核方法進行調整與改進,著力培養學生學會使用英文的邏輯進行思考,提高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為今后從事專業工作,進行專業交流打好基礎。

關鍵詞:專業英語;教學方式;電子與通信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是指與某種特定學科或職業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培養目標或特殊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英語是一種全球性的公共交流語言,統計資料表明,全球有超過40%的人在學習或使用英語,以英語出版的書籍、期刊、專利、國際標準以及技術報告等技術資料超過80%,英語是國際學術會議交流的主要語言。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后專業英語教學剛剛起步,課程的發展歷經從“專業閱讀”到“專業英語”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科學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專業英語教學要與時俱進,針對當前存在的課程定位不準確、課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對授課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進行改進,讓學生學到的專業英語能夠適應職場,適應社會需要。

一、電子與通信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2007年教育部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確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電子信息科學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專業英語課程通常安排在學生完成普通英語和專業基礎課學習以后,教會學生如何用英語檢索本專業的最新技術知識、閱讀經典英文教材和研究論文、翻譯專業文獻、用英文寫作、與國外同行交流技術問題等。目前,很多學生做專業相關的翻譯或寫作等任務時問題百出,尤其是畢業前寫求職簡歷或出國文書時的問題非常多,有些學生畢業后從事科技研發或專業工作,與專業英語文獻處于“絕緣”狀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多數高校都將專業英語設置為考查課,學時少,學生認為專業英語是一門邊緣課程,是用來湊學分的,不重視該課程。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呈現自由散漫的狀態,做自己心目中認為重要的專業課作業,這種狀況打擊了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目標。在當前培養方案限制下,擬利用有限的學時從課程內容、課堂互動、情景模擬等方面闡述電子信息科學與通信工程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改變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的認知狀況,調動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查詢最新科技動態、閱讀專業文獻、查看芯片手冊和國際標準、翻譯與撰寫專業文章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查看全文

通信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非常迅速,3G已經成為移動通信的核心,4G也即將開始進行商用。但是高校所用的教材仍然以2G為主,遠遠落后于技術的發展,而學生對于3G、4G知識的掌握也較2G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當前的技術發展增加內容,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同時移動通信這門課程對通信基礎知識又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班級要做到對重點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系統的組成原理,在此基礎上還要對新技術進行涵蓋,教學內容非常多,導致了大量的知識點與有限的課程時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更新和重構,使其既能反映該學科領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又能反映學科最新的進展和動態[2]。為解決大量的教學內容和授課時間有限這一矛盾,在教學中首先應對學生具體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做一個正確的評估,隨時依據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刪減,進而體現課堂教學的精髓。本人所教授的班級分為本科和專升本,對于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授課內容就有所差別。移動通信的課程內容涉及到無線信道的衰落分析和估算,信號調制、解調原理及技術,糾錯編譯碼理論等,這些內容在通信原理、微波與天線等前期課程中都有所涉及,對于本科的學生授課時要注意避免知識上的重復,應圍繞移動通信的特點有選擇地講解相關內容,比如書上第2章是調制解調,本人在授課過程中只著重講解了擴頻,其他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在授課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調各章節的聯系,從而把教學內容的重心從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及相關技術的研究向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轉移。而專升本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完全憑借自學難于掌握,除了要求自學之外,還需要針對學生的掌握程度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情況下,著重掌握2G網絡的構建和組成,再逐步地向3G過渡,力保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能夠學到更適合他們掌握的知識。

二、教學方法改革

1.多媒體授課。移動通信課程的內容覆蓋面廣,如果單純采用傳統的板書方式來講授,不僅耗費時間,影響教學效率,對于一些系統流程的展示,也不夠生動形象。為解決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本人采用信息量大且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對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導采用板書的方式,對于原理方框圖、小區規劃、網絡結構等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本人還搜集整理了大量基站、天線、網絡區群結構等相關圖文信息,通過動態演示與分析,將整個通信領域所涉及的整體設備和完整系統進行展示,使學生可以全面了解整個通信領域的各個環節,建立全網的概念,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2.討論學習法。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即教師滿堂講,學生只負責聽課,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思考能力。為了使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可采取討論的形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方法。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定一個討論課題,將學生分組,各小組內成員進行討論,在由小組內選派一個代表進行組間討論,各組內成員可對代表的闡述進行補充,由教師根據學生的積極狀態,討論結果給予一定的平時成績。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導向的作用,指導學生講解和組織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對一些問題理解的會更加透徹,這種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空間[4]。3.提交論文。為了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撰寫論文。論文題目可由教師制定,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查找資料,提交論文,并以隨機抽查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講解,并對論文進行評判。評判方式可采取抽取若干學生的論文,組織大家進行討論,或者教師選擇若干論文為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撰寫科學論文的興趣和水平。

三、考核方式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試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這種方法難以對一個學生所學知識和綜合能力進行客觀的評價。為了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綜合和準確,除了取決于客觀的考試或作業成績外,還由主觀的師生互動關系與課堂參與程度所決定。具體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定:(1)期末考試,考查對基本知識及前沿技術的掌握程度;(2)課堂討論,將課堂參與列為期末成績考量的標準,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帶動課堂氣氛;(3)撰寫論文,考查學生研究問題及創新運用的能力;(4)作業成績。

查看全文

中醫藥網絡藥理學論文特征分析

網絡藥理學(Networkpharmacology)一詞于2007年由英國鄧迪大學AndrewLHopkins首次提出,并于2008年進行了具體闡釋——指運用網絡方法分析藥物與疾病之間的“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協同作用關系的藥理學分支學科[1-2]。其對于“疾病-基因-靶點-藥物”相互作用的網絡分析方法,為中醫藥的現代研究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成分的復雜性、方劑配伍的多樣性、辨證論治的差異性,使中醫藥的現代化受到了一定限制。網絡藥理學的引入、應用與發展,可助推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自2010年,應用網絡藥理學方法分析中醫藥的文章發表數量逐年增多,對此,我們希望從文獻的角度對已發表的文章進行統計分析,了解網絡藥理學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應用現狀。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3],即綜合運用文獻學、統計學、數學來定量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方法,對PubMed、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中應用網絡藥理學方法研究中醫藥相關問題的文獻進行統計,重點分析作者單位分布、研究內容、來源期刊以及所引參考文獻等,評價目前國內外中醫網絡藥理學的科研水平,總結研究熱點,分析研究趨勢,為學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材料與方法

1.1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1.1.1納入標準。運用網絡藥理學研究中醫藥的內容,如復方、中藥、中藥成分、證等,均可被納入。文獻檢索的年份設定在2008—2018年。語言不設限定。1.1.2排除標準①研究方法未涉及網絡藥理學內容,而僅提到“網絡藥理學”;②研究內容未涉及中醫藥(含少數民族醫藥)領域相關問題,如:現代化學藥品、合成藥、植物藥、外國藥物等,或僅提到“中醫藥”“中醫”;③僅做綜述,meta-analysis,論述,社論;④數據庫平臺建設等。1.2資料來源與文獻篩選。文獻檢索范圍為PubMed與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以“networkpharmacology”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納入包含主題詞為“TCM”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或“Chineseherbs”并且發表年份在2008—2018年,檢索式為:((networkpharmac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TCMorChineseherbs))AND("2007"[Date-Publication]:"2018"[Date-Publication])。文獻檢索由2位研究者同時獨立進行,閱讀所獲文獻題錄和摘要,去除重復題錄和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之后,下載所有文獻的原文,進行一一核實,并交叉核對所納入的文獻。對有分歧而難以確定的,由小組成員共同研究、討論,或由第3位研究者決定。1.3分析方法所有相關信息均納入Excel,進行頻數統計與分析。數據采用SPSS.20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檢索結果。根據上述檢索策略,我們在PubMed和WebofScience兩大外文數據庫分別檢索到與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相關文獻717和374篇。導出題錄與摘要,剔除重復文獻,共獲得原始題錄844篇。根據上述納入、排除標準,由兩名研究者分別對題錄與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初步納入文獻316篇,待核實文獻273篇。之后,下載所有原文,進行再次復核,納入文獻112篇,最后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議或第3位研究者決定,納入19篇。最終,納入447篇全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2.2發表年份與數量。按照納入標準,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文章于2008年開始發表,但數量較少,僅有2篇[4-5],但真正介紹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文章,則由中國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團隊在2009年發表[6]。在隨后的4年里,這方面的文章亦不是很多,從2013年開始逐漸增多,而增幅最大的當屬2017、2018兩年,尤其是2018年,有關中醫藥網絡藥理學文章的發表首次突破100篇。見圖1。2.3發表地區分布情況。2.3.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據統計,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487篇次(注:某些第一作者單位不唯一,統計時分別計算;下同),其中北京占有132篇次,達27.10%。筆者對國內前10名第一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同時,我們進一步細分了第一作者單位在北京的分布情況,發現前5位的機構分別是中國中醫科學院(55篇)、北京中醫藥大學(34篇)、中國醫學科學院(11篇)、清華大學(9篇)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7篇)。再者,我們也發現少數第一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4篇)、德國(2篇)和韓國(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2共同第一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所納入的文獻中,173篇含有共同第一作者,其所在單位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188篇次,其中北京55篇次,達29.26%。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統計時,我們也發現少數共同第一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5篇)、德國(1篇)、韓國(1篇)、埃及(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3通訊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在447篇納入的文獻中,均有通信作者,以通信作者單位發表,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444篇次,其中北京123篇次,達27.70%。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通信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再者,我們進一步細分了通信作者單位在北京的分布情況,發現前5位的機構分別是中國中醫科學院(47篇)、北京中醫藥大學(30篇)、中國醫學科學院(12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2醫院(10篇)、北京大學(9篇)及清華大學(9篇)。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少數通信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4篇)、德國(2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韓國(1篇)及澳大利亞(1篇)。2.3.4共同通信作者所屬單位分布情況。所納入的文獻中,214篇含有共同通信作者,其所在單位分布國內不同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計262篇次,其中北京81篇次,達30.92%。同時,我們對國內前10名共同通信作者單位所在的省、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再者,統計時,我們也發現少數共同通信作者單位隸屬國外,分別來自于美國(8篇)和韓國(1篇)。2.3.5跨國合作情況。在所納入的文獻中,我們發現與國外合作的有9篇(分別來自于美國3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以色列1篇、澳大利亞1篇),此外,有2篇完全來自于德國,1篇來自于韓國,還有1篇由美國與韓國合作。2.4研究內容。2.4.1研究載體。自從HopkinsAL于2007年10月份在NatureBiotechnology發文初步論述其對網絡藥理學的認識之后,2008年就有有關中醫網絡藥理學的文章發表,經過10余年的發展,有關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的發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增幅較大的發生在2017、2018年,所涉及的研究載體包括中藥復方、數味中藥(注:文中未提及具體方劑,又不屬于配伍或藥對的2味及2味以上的藥物組合)、配伍、單味藥、中藥成分及證候研究。其中,中藥復方類研究最多(223篇次),其次為中藥成分,單味藥及數味中藥次之,緊接其后的是配伍,而具有中醫特色的證的研究論文最少。結果見表2。再者,我們對中藥復方類進行了細分,發現自擬方占據復方類研究的一半之多(130/223),時方與經方(注:限定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載方劑),分別為49和40篇次。因有5篇文章,存在經方、時方、自擬方2種及2種以上的混合研究,故在統計時,采取重復計算。2.4.2研究方向。在納入的447篇文獻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藥物作用機制、分子機制、炮制、中醫四氣、藥物毒理、臟器毒理、氣與血的分子機制、證及疾病機制等,共計481篇次。若以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ICD-11疾病系統分類[7],則共計423篇次(含傳統醫學病證7篇次),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85篇次)、腫瘤(76篇次)、消化系統疾病(63篇次)、神經系統疾病(55篇次)以及肌肉骨骼系統或結締組織疾病(32篇次)。對腫瘤進一步細分,發現運用中醫藥網絡藥理學研究乳腺癌、結直腸癌及肝癌的較多,分別為11、10及7篇次。2.5.3論文提出預測后的驗證情況。通過網絡藥理學,對數據進行挖掘,這是一種預測,其對預測結果正確與否,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在447篇文獻中,有166篇文章進行了驗證(注:文獻驗證、分子對接仿真實驗等驗證方式,并未計算在內)。從表3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中醫網絡藥理學對預測結果驗證較少,累計不足驗證文獻的10%,而從2015年開始,預測結果的驗證比例上升趨勢很明顯,尤其是2018年一年,其驗證文獻占全部驗證文獻的近1/3。再者,在166篇驗證的文獻中,13篇文獻發表于非SCI期刊,內含2篇以中文發表的國內期刊,剩余153篇,均發表于SCI期刊。2.5期刊分布。所納入文獻,共發表于105種期刊,中文刊僅有4種,分別為中國中藥雜志(45篇)、藥學學報(7篇)、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篇)、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1篇),合計發表54篇,占12.08%(54/447)。在剩余的101中英文期刊中,據2018年JCR引證報告,除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s(未被納入),BiomedicalReports(未被納入),ChineseScienceBulletin(未被納入),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被剔除),Oncotarget(被剔除)和TumorBiology(被剔除)外,其余95種刊物,均為SCI。2.6參考文獻引用情況。普賴斯指數是指近5年文獻占所引文獻中的比例,它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期刊所載論文(引文)的新穎性和使用壽命,是一種衰減系數[8]。普賴斯指數越大,文獻越新穎,其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在納入的文獻中,我們根據語種不同,統計了文獻不同年份所引用的文獻總數、相對近5年文獻引用數、平均引用文獻數及普賴斯指數,見表6。

3討論

查看全文

通信專業三創教學改革

“三創”即創造、創新和創業,“三創”教育是當代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學生在接受大學教育的時候就能得到創造、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1]。傳統的行為主義教學理論主要缺點體現在:注重知識技能等“硬能力”的培養,弱化或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軟能力”的培養。而建構主義[2]教學理論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以“三創”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意義。通信專業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是通信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目的是為了使通信專業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專業文獻的閱讀和寫作、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學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提高論文寫作的質量,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具備獨立獲取知識、進行信息處理和專業文獻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由于該門課程涉及面廣,專業性不強,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僅限于論文檢索、閱讀和寫作基礎知識的介紹,考核采取完成論文的考查方式,最終不但造成一些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應付心理,也沒有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問題,在“三創”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對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了積極有益的課程改革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1.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學術論文的檢索、閱讀和寫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識外,增加了英文學術論文的閱讀和撰寫、學術論文審稿、發表的流程和步驟等內容。讓學生對學術論文從撰寫到出版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學術論文的寫法和規范,以部分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為例,展示學術論文從投稿、評審、修改、校稿到最終發表的各個階段。這種案例教學,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說教,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體味到學術論文的嚴謹性。此外,還增加了學術論文的宣講、學術道德等內容。學術交流中,學術報告和學術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過該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如何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道德和規范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倫理和規范,是保證學術正常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實現學術積累和創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學中,以案例形式介紹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開展警示教育,讓學生在進入學術研究之初就認識到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樹立科研誠信意識,提高科學道德素養,培養誠實、嚴謹的學風。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將學術資料如何獲得,學術成果如何、學術成果如何展示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在教學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學術論文基本規范的講解,因此能夠保證在課時不做調整的情況下,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也能普遍反應良好。

2.調整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三創”能力培養

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針對三個不同階段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分別采用教師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實踐方法。在課程前期,側重基礎知識,主要采用教師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講解為主;在進行學術論文的選題和組織階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參與學生關于選題、論文提綱等方面的討論;最后,采用實踐教學方法,各學生小組完成學術論文的撰寫,并準備成果的宣講,教師進行最后評審。將學生分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選題,極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三創”能力培養為目標,教師參與到各個學生小組中,采用頭腦風暴方法,對學生學術論文選題進行啟發,鼓勵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問題,關注科技前沿問題。同時,在學術論文選題上,引導學生將題目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從而實現了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與其他專業理論課程的結合。采用這種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調動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查看全文

電子化政府發展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旨在從理論上探討電子化政府之意涵及其在世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推動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進行了初步展望。全文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電子化政府之定義、電子化政府之起源、電子化政府之應用形式、電子化政府質內容、電子化政府之推動及電子化政府之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子化政府;資訊科技;網際網路

一、電子化政府之定義

有關電子化政府的定義有學者觀點與官方觀點之區分。

(一)學者觀點

1、西方學者觀點

查看全文

西藏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摘要】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用重大。研究西藏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對引導西藏城鎮居民消費、促進西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論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西藏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因子分析

1引言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邊陲,其經濟水平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西藏城鎮居民收入結構也逐年增加,與之相應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轉變,論文將利用因子分析法將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中的八個指標作為因子對西藏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2西藏城鎮居民總體消費現狀及趨勢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來,西藏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有了顯著性提高,且二者一直保持正相關性,1999—2014年西藏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由5306元增長到16721元,增加了11415元,增長了2.15倍。這16年間只有2002年和2006年西藏城鎮居民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其中由于2002年處于西藏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高速發展期間,因此對于收入的下降沒有對居民的消費造成影響。另一方面,表1說明:衣著消費逐年呈下降趨勢,醫療保健呈下降趨勢,這得益于國家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的建立和普及,醫療支出對于家庭的壓力逐漸減小,同時相對于內部城市西藏居民的保健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醫療保健支出呈現出了下降趨勢。

查看全文

電子化政府意涵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旨在從理論上探討電子化政府之意涵及其在世界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推動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進行了初步展望。全文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電子化政府之定義、電子化政府之起源、電子化政府之應用形式、電子化政府質內容、電子化政府之推動及電子化政府之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子化政府;資訊科技;網際網路

一、電子化政府之定義

有關電子化政府的定義有學者觀點與官方觀點之區分。

(一)學者觀點

1、西方學者觀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