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素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22:39: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素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素質論文

大學生德育素質研究論文

1計算機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的思維素質外,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口。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基礎上產生的構建主義理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且要求老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這個概念最初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而他們可能曾經上過學,時至今日,讀、寫及計算機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展,“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簡言之,現在“功能性文盲”是指那些受過一定的教育,會基本讀、寫、算卻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圖表,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無法利用現代生活設施的人,不難發現,計算機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功能性文盲”。

2運用計算機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質

計算機教學是提升大學生信息素質基礎,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一種以計算機軟件為載體的教學。而軟件的易傳播性,也是引起教學方法進行變革的巨大動力,從歷史的角度講,信息的收集和傳播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有力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而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推動了現代社會向前發展。同樣,好的教學軟件也能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同時,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也可隨著軟件迅速推廣全國各地,這就是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正確恰當地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么應對洶涌如潮的信息,從而獲得自身發展,因此教師的角色更應該是一名向導和顧問。另外,創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社會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特定的,有較高的要求的教學環境的支持,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正好可以為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環境。

3運用計算機培養大學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從“參與創造”為宗旨,培養創新精神,幾千年來日益增多的知識與傳統所產生的具有權威性的師生關系,至今在全世界大多數的學校存在,雖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評這種“教師中心論”的觀點,但大多數又走向了“學生中心論”的另一個極端,教師應該針對學會的信息社會,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傳授多媒體課件“PowerPoim幻燈片”的制作方法時,我們可以先教學生制作一套簡單不能修飾的幻燈片,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其它知識,如加入圖片、動畫、聲音等,再補充“超級鏈接的應用”介紹,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幻燈片生動起來了,這樣在教會學生基本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面對信息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查看全文

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一、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素質教育雖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定義,但其內涵大家卻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亦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較寬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有健康的體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與我們過去常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其實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全面發展理論因其過于抽象、在實踐中難以操作成監控;而素質教育可以將幾個方面的素質分解為一項一項的比較具體的內容,結合社會的實踐、學校、個體的實際,把抽象的方針、目的具體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第二,素質教育的內容,有一些是全面發展教育理論所未提及的,或雖包含在全面發展理論之中,但又不甚明確。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人們所理解的“人的全面發展”很容易被誤解為以統一的模式去塑造全體學生或培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才。素質教育則明確地表達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大學生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

從我國古代的“射御禮樂書數”,到陶行知先生身體力行的“實踐教育”,從“T”型人才結構理論,到美國哈佛大學的“通才”培養模式和“超越零點項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對“素質教育”的嘗試。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指導,他們都還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性指導的法規性支持。

“素質教育”最初是針對中小學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傾向而提出來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影響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現象同樣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傾向,過弱的人文素養”等方面,比之基礎教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實行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多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蘇聯模式的影響,在培養目標上一貫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導致專業劃分越來越級,學生的知識面過窄等種種弊端。大學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對理工科的了解,對世界科技發展潮流一片模糊,學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對文學、歷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對美學、心理學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結構陳舊、教學內容和方式過時、僵化,認為教師只要有效地傳授了書本知識,學生有效地掌握了書本知識,教育質量就有了保證,教學雙方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分數,忽視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導致了“高分低能”現象的普遍出現。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人類知識的總量已達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識更新的周期更是越來越短,那種“上一次大學,管用一輩子”的說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極大重視和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追求,科學教育信受青睞,而人文教育則受到冷落,這種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經開始顯現:大學生盲目迷戀高新科技教育,忽視冷落了人文思想與精神的培育。

查看全文

大學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一、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

體育教學要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正是素質教育要求的結果。素質教育同樣是追求人才整體全面的發展,希望使學生在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等都得到發展。這就是大學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相互結合相互呼應。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轉折點。大學不同于小學、初高中的教學,大學主要在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這就更加要求大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質教育,不單單是書本知識的傳授。尤其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這更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過程。在大學中,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這樣學生就會出現一系列帶有他們各自獨特特性的問題出現。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產生各種情緒,而導致各種思想以及心理問題。在大學這個階段,在即將步入社會這個重要的時期,體育教師更加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生活習慣等內在素質的培養和塑造,這將直接關系到即將步入社會這一代青年人的整體素質,也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所以,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對于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如何實施

(一)教師以身作則,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嚴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則。教師是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老師來實施于學生。因此,教師就應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準則,在體育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的體育活動。通過各類活動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等方面進行教育。并且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在教師積極的響應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大學生一般在20-24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對這個社會以及各個方面有了一定的認知。對于學生已有思想的改變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這就更加要求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以素質教育的目標為自己的行為導向,去指引、開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的心理、身體特點去安排課堂,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轉變體育教學思想

查看全文

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論文

摘要:加強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結合工作中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提出在培養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文科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選拔機制為支撐的新型企事業單位對高校文科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學生的就業心態不夠理性以及專業技術的切入點較低等原因導致文科大學生就業面相對理工科大學生較窄,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結合文科大學生在綜合素質形成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高校應該如何加大對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對培養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合格大學生提高文科大學生的就業率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

一、文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綜合素質包括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文科大學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需要各個高校針對專業特點、學科設置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的放矢地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全過程地對文科類大學生加以教育與引導。從目前各個高校在實際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情況和用人單位對文科類畢業生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文科類的學生群體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值得大家共同關注與思考如何切實有效地去解決。

1、某些文科大學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長期處于嬌生慣養的家庭環境以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應試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應具有的較高的人文素養,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學生甚至將自己和學校的關系視為簡單的“買賣關系”。對于學校的教育存在抵觸心理,很多問題的理解未能從全局、大局考慮而是從利己、狹隘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很多的學生在優越的物質環境和膚淺的流行文化撫育下成長,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高等教育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查看全文

美術素質教育大學德育論文

一、大學教育中如何開展美術教育

1.更新教育觀念美術教育的價值不只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等,美術教育在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美術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摒棄僵化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發揮想象的空間,利用美術特有的藝術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藝術的價值是創造,失去創造力,藝術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學教育中要通過開展美術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驗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素質教育。

2.強化學生審美意識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美術教育更多的是訓練學生的繪畫功底,忽視美術教學的本質;注重繪畫作品的美觀程度,忽視作品的思維模式;注重學生技能的學習,忽視學生內在修養的提高。這樣導致學生缺乏審美意識,鑒賞、想象以及創造的能力不強。美術教育是大學教育中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突破口,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使學生感受到身邊更多美的事物。在美術教育中,教師應通過美術作品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貼近大自然,充分體會大自然的美。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追求美的愿望,逐漸提高審美意識。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利于學生從心靈中體驗到美的存在,從而逐步使學生的心靈更加純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大學積極開展美術教育,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在美術教育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欣賞美術作品,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正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成效,教師要讓學生在平時多觀察,體會大自然的美。只有使學生自發地感受美,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主動投入美術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結語

結語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素質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學習。大學教育要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查看全文

大學生語文素質論文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由于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許多學生出現會說不會寫、詞不達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問題。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中并未將語文教育作為重點教育學科,僅僅將其列為公共必修課范圍內,而不像專業課那樣做出了明確、嚴格的要求。據一份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大學生對書信格式不甚了解。蘇步青曾經說過,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語文不僅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科學文化的基礎。因而,大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對于其他學科知識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二、語文素質是大學生的就業基石

新時期,激烈的勞動力市場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能力,即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就業、擇業或轉業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市場用人需求。就業的可持續發展性還體現在就業的質與量的高度統一,就業不但要有基本的數量保證,同時也要有基本的質量保證,擴大就業人數是基礎,而提高就業質量則是根本。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礎,語文素質就是大學生就業能力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擁有高水平的語文知識素養的大學生能夠始終保持較好的持續發展動力與拓展張力,提升大學生持續發展的人格魅力。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愛崗敬業以及成功轉崗就業。因而,語文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的基石。

(一)語文素質教育以實現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為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獲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語文教育就是為了將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貫徹落實,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語文教育中,注重將知識體系融合于字、詞、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發揮它們知識載體的作用,實現交際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強、使用方法不當,就很難產生出實際的應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語文知識的大學生,畢業走上社會工作崗位的時候,會遇到種種問題,如口語表達能力欠缺、求職意向書詞不達意、錯別字連篇、不能夠正確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條款等,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發展空間。高等教育不僅服務于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務于社會管理、領導型人才的培養。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備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養目標,它是與時展緊密結合的教育目標。語文教育要與時代緊緊相連,對大學生進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專項訓練,以保證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素質教育論文

一以人為本的大學語文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體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社會文化歷史傳播,以人類個人素質提高為目的的“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以教學科目出現的大學語文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教育,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人存在的領域。我們只能在語言和存在相遇。語言即言說。言說即指示出,讓看,讓聽,它以顯現、敞開、照亮的方式呈現世界。”這種“人文屬性”的存在,讓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無內涵的語言教育,而且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大學語文體現中華民族成員的智育、德育、美育,其中蘊涵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教育才是語文的核心,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屬性,是民族精神的源流。以人為本的大學語文可以張揚人的個性、發展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人的想象自由。文學也是人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工具。文學作品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沉積中文化精髓的體現,是人類美的世界的集合和作者人生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大學語文將優秀的文章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將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人應具有的高尚理想和品格等觀念傳達給了學生。文章中蘊含的優秀的精神文明世界,也通過學生在閱讀作品、審視作品時和學生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的人生。

二大學語文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大學生使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這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業務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科學成果整理和傳播,有利于專業課的學習。大學語文教學也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思想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實質就是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指導下,使其擁有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克服困難的素質。大學語文精選的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品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大學語文教學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1.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歷史上仁人志士的標識,也是當代大學生應具有的精神品質。現今國內外形勢復雜,各種威脅不斷,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抵御世界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覬覦就需要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操給我們堅定的意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內容。大學語文教材精選了中華民族和世界包含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學精粹。例如,在《關山月》中陸游表達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為民族獻身的情感。大學語文選用了眾多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勇于奉獻精神和閃耀愛國主義情懷的文章?!安灰獮楦毁F為仁,不要為求生害生,必要時殺身成仁?!边@句話被無數仁人志士作為精忠報國的座右銘。大學生作為迎接明天世界挑戰的一代,更需要民族氣節,更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查看全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分析論文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掃描

根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2007年在對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測試過程中,發現有16.51%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左右,并明顯呈上升趨勢,具體表征為焦慮、強迫、恐懼、抑郁、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實際上,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比例也有所上升。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正處青春期的大學生,面臨人生、理想、專業學習與求職就業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社會責任感與競爭的壓力、”三點一線“的枯燥、失戀后的痛苦、失眠時的煩惱、成績下降后的擔憂、價值觀與人際關系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豐富情感與充沛精力無所寄托所造成的寂寞與壓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據一項全國調查顯示:近年來全國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達20.23%,而在另一項調查中,8.75%的大學生認為利他行為只是一種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目的,48.8%的學生認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錢,59.18%的學生認為擇業的首要標準就是經濟收入??梢?,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質問題已日益凸現出來,并在事實上影響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遺憾的是,一些高校對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也相對薄弱。北京67所高校設有心理咨詢機構的有28所,只占41.8%。而在國外高校,每2000個學生就擁有1個心理教育專職人員。因此,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現狀著實令人擔憂。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由偶然的成分,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互動的結果。而且,由于各高校在歷史淵源、文化背景、辦學實力、社會影響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但各高校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除了具有個性特色外,也明顯呈現出共性的一面:

1.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作為最敏感的社會群體之一,大學生由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心理發展還處于”第二斷乳期“,對客觀世界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政治上尚不成熟,所以”免疫力“不強。他們對通俗流行的、刺激性和娛樂性強的感覺型文化狂熱地追求,而對知識性的正統的”嚴肅的文化“興趣索然;他們追求瀟灑,但又往往以花錢大手大腳。做事懶懶散散、衣著時髦新潮為瀟灑;各種因看黃色錄像、光盤和因兇殺、墮落等受到法律、法紀處分,而導致心理問題、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這種用西方資產階級沒落文化來腐朽青年的狀況,在也不能容忍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44頁)因此,高校應把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中去并擺到突出位置,自覺投身到凈化校園和社會環境、抵御文化市場消極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產生沖擊的浩大工程中去。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誤區應對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創新素質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著重指出當前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實現地方普通高校提高教學育人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關鍵字:創新素質特征誤區對策

一、創新素質的基本特征

創新素質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特指人的創新活動穩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主要體現在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三個方面,1)創新品質是創新素質的重要條件。以追求創新,旨在鼓勵發現新問題及解決新問題,同時具備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及心理素質。2)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動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機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及變通性。3)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的最終目標。與實際動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敢于運用創新的方法,積極進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進取心,競爭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真正具備為社會服務的獻身精神。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2.1進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語語言的學習,其實也是英語文化的學習過程。闡述了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人文素質教育教育內涵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彰顯。但是,一些院校把教學的主要目標和著力點放在了應試和過級上,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從而造成大學英語的文化屬性并未真正得以實現。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大學教師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轉變教學理念,研究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并寫出了大量有借鑒價值的學術論文或體會文章,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起到了引導、推動作用。

一、正確把握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通過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由此可見,所謂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們得到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的若干知識,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從而成為有良好素質的人。

而縱觀前些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上述精神并未真正得到落實。英語教學的著眼點多放在聽、說、讀、寫等應試能力的訓練上,許多教師僅僅將英語教學看成是語言能力的訓練,將四、六級通過率作為教學目標,而很少將英語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授,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