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6:14: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修養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修養論文

干部道德修養論文

黨的*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對領導干部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任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和影響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而且關系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量事實證明,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培養人,也可以腐蝕人;既可以構筑社會大眾利益的豐碑,也可以開掘人類自我毀滅的墳墓。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一、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

權力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現象,是屬于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力量。權力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與重要標志。道德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所謂權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會權力支配者行使權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權力支配者在權力運作和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以及道德行為實踐的總和。它既表現了社會對領導干部運用權力所提出的道德規范,又反映領導干部在權力過程中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特別強調對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認為權力在運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會團體均以善業為目的。”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則強調:“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權力為謀取眾人之事服務,不要偏向從政者個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權者都應本著公正的原則,正直地做人,在其為官的行為中做到公正、廉潔、為公、愛民、不阿等。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權力的所有者和決定者。共產黨的干部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誕生后,馬克思明確指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社會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務員。十月革命前后,列寧曾指出,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權力直接屬于普遍武裝的工人和農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

權力道德亦稱“官德”,也就是掌握權力的“官員”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首先,權力道德在領導干部職業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領導干部處于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者、管理者地位,忠誠、勤政、公正、廉潔、奉獻是其道德的基本要求。領導干部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手中擁有一定的權力是這種特殊的職業的最大特點,領導是權力的象征,沒有權力,就無所謂領導。領導職務的高低,不是由其他方面決定的,而是由職位權力決定和體現的,因而,權力道德在領導干部職業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次,權力道德決定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價值取向。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價值取向,就是領導干部當“官”為什么,掌權干什么?是利用掌握的權力為民造福,還是為自己謀取私益。每—個領導干部只有把權力用于為人民服務,并以此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職業道德才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再次,權力道德是人民群眾評價領導干部職業道德水準的主要標志。人民群眾對領導于部職業道德水準怎么看,看什么?就是看他們為誰掌權,如何用權。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政治品格等等,都可以通過其怎樣對待權力和運用權力,即通過權力道德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權力道德修養是新時期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首要課題

查看全文

治黃單位黨性道德修養論文

論文摘要:總書記早在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時就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抓住重點,集中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其核心就是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黃河基層單位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這一政治觀點和政治要求,提高黨性修養,密切聯系群眾,不斷提高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堅持正確地政治方向,立足黃河、服務黃河,加快治黃事業與治黃經濟的發展。要加強黃河基層單位領導干部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領導作風建設,積極實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局務公開等制度措施,以治黃保安全和治黃經濟發展為己任,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提高領導干部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提高干部隊伍和廣大職工群眾的整體素質。筆者認為:作為黃河基層領導干部應首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論文關鍵詞:黃河基層領導干部思想道德建設

一、不斷增強黨性修養和政治敏銳性

政治素質是領導干部最基本的素質,講政治、講大局是對領導干部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戰斗在治黃一線的基層領導干部只有自覺地增強政治意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增強政治敏銳性,一是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自覺地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服從黃委、省局、管理局和地方黨委的領導,無論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都要自覺地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和上級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并且不折不扣地執行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的工作部署,自覺維護大局的利益。二是要有嚴格地政治紀律,作為基層領導干部,必須結合治黃工作實際,貫徹好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落實好民主集中制這一基本組織原則和政治制度,保障政令暢通令行禁止,杜絕在貫徹執行上級制度措施方面出現信號衰減和“腸梗阻”現象。三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堅持黨性原則,加強黨性修養,不能左右搖擺,不能腐朽的東西所俘虜,要做明白人、干明白事,在各種社會思潮和誘惑面前分得出是非、辯得出真假、站得住腳跟、經得住考驗。

二、自覺堅持思想的先進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堅持思想的先進性,才能有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為治黃事業發展和廣大職工群眾勤奮工作、無私奉獻。要做到思想的先進性,必須增強“五種意識”: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論文

1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樹立教師理論人格

為了搞好師德建設,首先必須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使廣大教師認識到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過硬的思想作風和高尚的思想品質。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導和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從政治高度認識當前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樹立教師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確立人民教師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門包括學校,組織的教師職業道德學習是1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師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學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養中多讀教育界名人的傳記和模范教師的先進事跡,以教師道德的先進典型作為思想行為的楷模,自我鼓勵,在思想意識中凝聚教師道德原則和規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質作為行為的目標,才能使道德修養不會迷失方向,成為有較高教師道德修養的人民教師。

2建立健全教師評價體系。倡導科學用人機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設也是高校師德建設1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有1套能滿足其實現自身價值需要的激勵機制,有效激勵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如晉升激勵、素質激勵和目標激勵。按照“評價科學、導向準確、激勵有力、操作簡便”的原則,立足于推動工作,以任期責任目標為主要依據,合理確定評價標準,落實學生對高校教師的評議制定,完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作者認為制度建設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分析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一種人性的修煉,就是通過對人性的揚善抑惡,使人向真、善、美的方面發展,造就和培養完滿的人性和人格。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有什么樣的人性論,就有什么樣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論。所以,人性理論實是思想道德修養以及該門課程建立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前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大學中用于教學的各種版本的該門課程的教材,對這一問題的闡述卻要么語焉不詳,要么就干脆避而不談。這既不利于該門課程的學科建設,在教學實踐中也淡化了說服人的理論力量。而理論如果不能說服人,也就難免流于形式和空談。因此,如何在講授該門課程時通過對古今中外思想家們人性論的簡略追述,闡明其不同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及其發展變化的思想脈絡,并進而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的闡述,為該門課程、事實上也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就成為這門課程最具理論深度和難度,也最能說服人的關鍵之所在。

一、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論和修養論

人性問題從來就是中國傳統思想家,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家們關注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最早對人性問題進行深刻完備的闡述,并自覺地以其人性理論作為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基礎的是孟子。孟子是通過對告子及其人性論的批判來闡發自己的人性理論的。告子說過一句后人廣為熟知的名言,“生之為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對人性所下的定義。這個定義簡明扼要地告訴人們,所謂人性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這種本性概括說來有兩個方面,那就是“食”和“色”,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飲食男女。不僅如此,告子還認為,作為人之本性的“食色”之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這就好象湍湍的流水沒有東西之分一樣。換言之,在告子看來,人們不能也不應對作為自然人性的食色進行善惡的道德評價,因為這兩樣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人皆共有的自然而然的現象。告子關于人性的理論事實上暗含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既然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而然的食色之性,那么一個好的社會和好的人生就是讓這種自然的本性得到自由完滿的流露和顯現,而人為的抑制、粉飾以及修煉等等只會損害人性甚至導致人性的扭曲。這種自然主義的人性論和修養觀既蘊含著老莊道家無為思想的端倪,也啟迪了楊朱縱欲主義的先河。

滿懷修齊治平之志的孟子顯然對告子的這種人性論是極不贊同的,他敏銳地發現并指出了告子人性論的致命弱點。根據告子的觀點,人性就是人生來就有的食色之性,那么,人性和犬性、牛性以及一切別的動物之性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因為作為生來就有的食色之性并非人的專利,牛馬畜牲無不具有這樣的屬性。很顯然,在孟子看來,人性遠非告子所說的食色之性,因為它們根本無法把人和別的生物區別開來,因而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那么,什么才是人所具有的,可以將自身與別的生物區別開來的人性呢?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人的根本的屬性,就在于人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即他所說的人的四種善良的“本心”。這四種善良的“本心”才是人生來就有的、將自己區別于別的生物的根本屬性。這四種善良的本心在現實生活中的顯現和展開,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現象和道德規范。孟子由而批評告子說,如果把人性比作流水的話,那么,只能這樣說,水往低處流是水的本性,人往善處奔是人的本性,所謂“水無不就下,人無不向善”。善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正是從這種人性本善的觀點出發,孟子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就是進行內心修養,反求諸己,盡力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并且發揚光大擴充這種“本心”。為此,他強調存心養性,反觀內求,希望通過“養吾浩然之氣”而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正人君子。而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那些不善之人,他認為是因為他們這些人沒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保住自己的本性,喪失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因此,對這些人而言,思想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就是“求放心”,找回自己迷失和放逐了的“本心”。

與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觀念相反,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總結者荀子卻堅定地認為人性本惡。茍子承繼了告子自然人性論的基本思想,認為人性就是人“生之所以然者”。不過,他并沒有像告子一樣只把人性狹隘而籠統地歸結為食色之性。在茍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皆具有的“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茍子·性惡》等與生俱來的性情,就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茍子·榮辱》)的“無待而然”的本能。尤其與告子不一樣的是,茍子將人的自然本性置于現實的社會生活當中,從而進一步對人的自然屬性做出了性惡論的道德評價。他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可見,在荀子看來,從本質上說,人性無善可言。然則,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辭讓忠信,禮義文理卻并非蕩然無存,惡的人性并沒有導致人對人似狼的爭奪和殘賊淫亂的橫流,原因何在?茍子認為,這是由于“偽”——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約束的結果。因此,他提出了一條使人向善,“矯飾人之情性”的根本方法和途徑,那就是訴諸于“仁義法正”來“化性起偽”。

荀子希望通過外在的道德法律的規范來約束人性進而使人向善的思想,其進一步的發展無疑就是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義思想。當然,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結者,他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不過,荀子認為人之有道德“必求于外”,只有通過學知禮義,“注錯習俗”、“疆學而求”,從而“積善成德”,達到“成人”乃至“圣人”的境界。孟茍的這兩種思想道德修養論,對后世儒家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查看全文

社會轉型道德修養論文

道德個體的心性覺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養所要推崇的某種境界,而達此境界的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及其過程在本質上則既受制于人們生活所依的微觀生存處境,更受制于人類發展所處的宏觀社會形態。放寬到這樣一個認知框架下來談道德修養,目的在于將作為人類道德實踐活動之傳統方式的道德修養置于一個恰當的社會語境進行討論,以給予其道德社會學的重新關注,而不是褊狹地將其嵌套在某種既定話語下進行傳統式的個體道德解讀。由此看來,道德修養與中國社會轉型是一個尚不為學界關注但卻兼具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倫理學問題。任何企圖脫離社會生活歷史進程的道德修養,無異于自我放逐和自我邊緣化。伴隨人類生活公共化與異質化的演進,原本植根于同質性社會形態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體系已欠活力,順應現代社會異質化與公共化的轉型之勢,從封閉走向開放,以構建一種合乎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生活方式語境中的道德修養理論,乃是筆者想要言說的重要理論旨趣。

一、中國傳統社會形態中的道德修養

從社會的性質和形態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主要可分為兩類:同質性社會與異質性社會。同質性社會通常表現為社會民眾歸屬于共同的政治共同體,并擁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認同、理想信仰和價值追求;異質性社會中的民眾雖然在信仰、價值和認同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依然能夠謀求其基本的價值共識和文化理解。“家國”一體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經濟構筑了中國傳統的同質性社會形態,即:維系整個國家機器運轉的宗法血緣關系,不僅加固著君權與族權的聯盟,而且也構筑著君主意志轉變為社會意志的基本通道,從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國華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會結構、倫理綱常及其可溝通的行為方式。這種同質性社會形態成就了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觀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說;先秦儒家的“存心養性”、“反身自省”的“內在功夫”;宋明理學家的“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內求索”;還有老子的“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釋家的“覺悟”、“漸悟”、“頓悟”;等等。無論是儒家主張的內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賢,道家堅守的致虛極、守靜篤以返璞歸真,抑或是釋家力行的凈心覺悟以求“修煉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這樣一種鏡像:中國社會的傳統道德修養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推己及人”的社會價值旨向,但終因其片面推崇“誦讀經書”、“頌經參禪”、“坐而論道”、“三省其身”,以實現道德個體心性覺解的道德修養方法及其修養過程,就已然將作為人類道德實踐活動方式的道德修養僅僅視為一種可以遠離轟轟烈烈的社會實踐,以內省、自責、內修、悟道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領域的心性求索。這種與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同質化結構相適應的傳統道德修養具有強烈的依附性、內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質。

依附性是浸透著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境界及其全過程的基本文化特質。在“家國一體”和封建自然經濟的中國文化傳統氛圍中,道德修養一般總是以位高權重者為引領、以長者匡正晚輩為秩序,從而為維持既有社會秩序鍛造出一代又一代謙卑溫順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諸多之道,均以內向度的人性回溯為精神歸宿。無論是主張抵達內心善的儒學,還是覺解或頓悟某種虛極境界的老莊學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執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的“內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盡心知性,回復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莊為代表的這種“為己”的心性修養之學,是一種向內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為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作為對人及其生命存在意義的終極目的性價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構筑并促進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盡管因其人生哲學基礎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和權威主義依賴,對多數平民百姓來說它還只是一種具有某種虛幻鏡像的奢侈品。

二、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轉型社會的挑戰

時至今日,社會轉型的發展語境已經成為我們討論一切中國現象,包括道德修養現象無法擺脫的時代背景。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關于人類文明進步的理論,我們可以將社會轉型理解為是一種需要接受“靈魂的分裂”的挑戰及對挑戰的回應過程。[1]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社會轉型的挑戰已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經驗事實。以社會存在方式及其變遷的歷史眼光鳥瞰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靈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負的諸多挑戰,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佐證。

查看全文

王船山道德修養研究論文

摘要:王船山道德修養論是其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道德修養論有其獨特的人性論基礎、成賢成圣是其道德理想人格、身成性成與繼善成性為其道德修養原則、正志誠意去不善之情為其道德修養的方法。研究王船山的道德修養理論對于今天個體的道德修養乃至和諧社會的建構均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王船山;道德修養;理想人格

王船山道德修養論是其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道德修養論有其獨特的人性論基礎、成賢成圣是其道德理想人格、身成性成與繼善成性為其道德修養原則、正志誠意去不善之情為修養的方法。本文就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王船山道德修養的人性論基礎

王船山的人性論是建立在他的氣本論基礎上的。孔子始創儒家學派以來,留意的是修齊治平之道,禮樂刑政之術。至漢唐諸儒治經,又重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罕有涉及本體論的。及至宋儒,始進而討究原理,求垂教之本原于心性,求心性之本原于宇宙。延至明清,哲學本體論更是推陳出新。在本體論上通過對有無、虛實關系問題的討論,繼承和發揮了張載“知虛空即氣則無無”的氣本論,進而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氣范疇作出了新的規定,提出了“氣——誠——實有”的本體論。王船山人性論的邏輯起點就是“氣本論”。

王船山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氣一元論,認為氣是宇宙中唯一之實體,他說:“人之所見為太虛者,氣也,非虛也。虛涵氣,氣充虛,無有所謂無者。”“虛空者,氣之量。氣彌綸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圍也。”《正蒙注》卷一在理氣關系上,他與程朱相對立,認為“理即是氣之理,氣當得如此便是理”,“是豈于氣之外別有一理以游行于氣中者乎?”《讀四書大全說》卷十油此可見王船山的所謂天即是氣,氣之理亦即天之道,或日天道。在此基礎上他論述了人性的產生,他認為人性來自天道或氣之理在人心之“秉彝”,故曰“天道之本然是命,在人之天道是性”《讀四書大全說》卷三,“惟有天道,以道成性。”《正蒙注》卷一,在這一點上王夫之與程朱合轍,即都認為天道與人道同一。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性即理”,沒有離開氣的理,也沒有離開氣的性,理在氣中,性在氣中。他把程朱所謂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合二為一,用人性一本說否定了程朱主張的人性二重說。

查看全文

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思考論文

摘要: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權力道德修養是新時期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首要課題。確立科學明智的權力觀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根本前提,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加強學習、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礎,自覺接受教育、嚴格行為規范、主動接受監督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嚴格自律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關鍵。

關鍵詞: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CP9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812-2485(2008)06-059-017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對領導干部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任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和影響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而且關系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量事實證明,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培養人,也可以腐蝕人;既可以構筑社會大眾利益的豐碑,也可以開掘人類自我毀滅的墳墓。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一、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

權力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現象,是屬于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力量。權力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與重要標志。道德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查看全文

金融職業道德修養論文

看完錄象片《金色的啟示》,我的心靈受到深刻的震撼,我對秦婕、趙軍他們全心全意為儲戶、為保衛貨幣舍身跳火車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對信貸干部高俊所進行的一筆筆權錢交易百感到無盡的厭惡。為什么同樣的時代、同樣在金融戰線,有人兢兢業業、一身正氣,憑自己高尚是思想情操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而有人卻抵不住金錢的誘惑,最終滑向犯罪的泥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還是一個職業道德修養問題。

面對目前的新形勢,我們應該義無返顧地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忠于職守、廉潔奉公、竭誠服務、腳踏實地地學習和實踐。

是啊,人生猶如一個大舞臺,面對臺下眾多的觀眾,并不是每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自己、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不讓自己跌跟斗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懂得自愛、嚴于律已和善于審獨。

自愛、自律與慎獨曾是我國儒家學派傳統修身養性之道,今天,同樣適用于我們廣大金融工作者。

人的一生一舉一動都在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只有懂得自愛的人,才不至于誤入迷途;只有懂得自愛的人,才能為自己譜寫生命的贊歌,因此說自愛是培養職業道德中重要一環。秦婕面對單調、瑣碎的儲蓄工作,一心為公、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以高尚的職業道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那是因為他懂得自愛;趙軍雖處平凡崗位,但他為工作而奮不股身,這種敬業精神,同樣值得人們學習,那是因為他懂得自愛;而信貸干部高俊,由于不自愛,利用權錢交易,徹底淪喪了職業道德,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受到人們的唾棄。幸福的人生人人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幸的根源在于他們懂得自愛。

寫到這兒,我不僅想到東晉時的陶侃,他在洵陽任縣吏時,因管理漁政之便,給老母送去一條腌魚,不料老母將魚送回,并責備他:"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也!"陶侃頓時醒悟,從此不負母望,一生清廉,兩袖清風。

查看全文

領導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論文

摘要: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權力道德修養是新時期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首要課題。確立科學明智的權力觀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根本前提,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加強學習、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礎,自覺接受教育、嚴格行為規范、主動接受監督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嚴格自律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關鍵。

關鍵詞: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途徑方法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對領導干部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任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和影響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而且關系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量事實證明,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培養人,也可以腐蝕人;既可以構筑社會大眾利益的豐碑,也可以開掘人類自我毀滅的墳墓。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一、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

權力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現象,是屬于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力量。權力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與重要標志。道德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所謂權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會權力支配者行使權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權力支配者在權力運作和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以及道德行為實踐的總和。它既表現了社會對領導干部運用權力所提出的道德規范,又反映領導干部在權力過程中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特別強調對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認為權力在運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會團體均以善業為目的。”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則強調:“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權力為謀取眾人之事服務,不要偏向從政者個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權者都應本著公正的原則,正直地做人,在其為官的行為中做到公正、廉潔、為公、愛民、不阿等。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權力的所有者和決定者。共產黨的干部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誕生后,馬克思明確指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社會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務員。十月革命前后,列寧曾指出,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權力直接屬于普遍武裝的工人和農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

查看全文

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論文

摘要: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權力道德修養是新時期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首要課題。確立科學明智的權力觀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根本前提,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加強學習、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基礎,自覺接受教育、嚴格行為規范、主動接受監督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嚴格自律是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的關鍵。

關鍵詞:領導干部;權力道德修養;途徑方法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對領導干部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任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其自身的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和影響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而且關系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量事實證明,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培養人,也可以腐蝕人;既可以構筑社會大眾利益的豐碑,也可以開掘人類自我毀滅的墳墓。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強化權力道德修養,尤為重要。

一、權力道德是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核心

權力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現象,是屬于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力量。權力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支配力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與重要標志。道德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以善惡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所謂權力道德,就是指一定社會權力支配者行使權力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權力支配者在權力運作和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以及道德行為實踐的總和。它既表現了社會對領導干部運用權力所提出的道德規范,又反映領導干部在權力過程中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特別強調對政治至善性的追求,認為權力在運行中合乎理想的道德境界所表明的是“一切社會團體均以善業為目的。”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則強調:“政者,正也”,所表明的也是要求權力為謀取眾人之事服務,不要偏向從政者個人私的一方,一切掌權者都應本著公正的原則,正直地做人,在其為官的行為中做到公正、廉潔、為公、愛民、不阿等。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權力的所有者和決定者。共產黨的干部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巴黎公社誕生后,馬克思明確指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社會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務員。十月革命前后,列寧曾指出,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權力直接屬于普遍武裝的工人和農民自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