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育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與法治教育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道德與法治教育案例

篇1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初中道德與法制;運用方法

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制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灌輸式為主,教學方法過于死板。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很難達到A期的教學效果。在新一輪課改的推動下,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與法制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一、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具有開放性的教學特點,它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融入到案例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師生互動。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可以將道德與法制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學生可以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獨立思考,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反思,提出疑問。這樣學生就能在不斷的課堂實踐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實現學生是課堂主體而教師是課堂主導的地位。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一)課前設計案例做好準備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是教師和學生在情景中互動的歷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案例是關鍵。選擇和設計恰當的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案例要緊扣教材內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須取材于生活,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案例必須有明確的主題,人物和情節;案例要蘊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觀念,法律法規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義。要運用簡潔生動,通俗易懂,具有適度復雜性、包容性和探究性的多元觀點的案例。案例的設計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學習《挫折面前也從容》時,選擇“兩只青蛙的遭遇”作為本次內容的案例,案例描述兩只青蛙在覓食時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還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絕望了,它想它永遠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訴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奮起跳躍,過了不知多久,他發現牛奶變得堅實起來,經過他的反復踐踏和跳動液狀的牛奶已變成一塊奶酪,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終于從牛奶罐里輕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綠色的池塘里。這個案例的設計,既緊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案例能讓學生體會在面對挫折時應該如何去做,達到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學效果。

(二)課中呈現案例置疑解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精選的案例以恰當靈活的方式適時地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研究案例時就能理解課本的理論知識。案例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比較簡單的案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閱讀或朗讀材料,教師也可以形象生動的口述表達。復雜一些的案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實際情境、辯論會、小品模擬法庭、記者采訪等形式展現。讓學生在動中學,使學生能夠盡快地進入案例情境之中。在呈現案例之前教師要結合案例和理論知識設置本次課內容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過程中去感悟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并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啟發和正確的引導學生,解除學生產生的各種疑惑,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總結案例探究分析

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對教師所設置的案例開展討論。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討論小組,4-6人為一組。每個小組的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將發言要點、思路及存在的疑難點做好記錄。各個小組積極發言進行探究分析,然后學生和教師對案例討論作出總結。針對小組中不能解決的焦點問題,在全班進行討論和辯論及老師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迪,從中得到啟發理解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法不可違》時,引入案例“張曉鵬的經歷”,初二學生張曉鵬由于父親溺愛,結識了好多游手好閑的朋友,出入舞廳、網吧。為了消費開始小偷小摸被學校警告。畢業后染上毒癮,為籌錢搶劫、盜竊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據這一案例,讓學生對什么是一般違法、什么是犯罪;他們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法律制裁;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對于這案例探究,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一般違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引以為戒做一個誠實,正直、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年輕人。

三、結論

在當前課程改革的推進下,運用案例教學法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教師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案例教學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 案例教學法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是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當中新開設的一門課程,是中職教育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是對中職學生系統地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也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一改以往“滿堂灌”“一言堂”的填鴨子式教學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切實增強中職教育的實效。案例教學法就是其中一個較好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及基本特點

所謂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通過設置一個或一組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在國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案例分析教學法,在美國于1870年由當時擔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姆布斯?蘭德爾創立,后來,這一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哈佛大學的法律教學和工商管理碩士等的教學,并成為舉世聞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內涵。其基本特點是:

自主性。案例教學法以學生參與為基礎,讓學生參與到課程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總結中,要求學生置身于案例的環境中,真正從當事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與傳統接受式學習不同,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案例,激勵和挑戰學生自己去尋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質,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沖突時,不會直接去平復學生的情緒,而是讓學生自己管理情緒;教師猶如一面鏡子,不是指揮學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過程,運用發問、區分、回應等技巧,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現狀、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達不成目標的障礙,鼓勵學生調整心態,提高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發言表達能力、膽量和快速反應能力,修正行為,達成目標。

互動性。案例教學法與講課中的舉例說明有著本質區別。講課中的舉例說明一般是用來肯定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主要是為傳授理論服務的;而案例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要求師生之間進行互動教學。在上課時,一般由教師隨機點名,讓學生陳述案件事實并回答問題,同時教師就討論的方式靈活掌控,不拘一格,隨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不單純去追求一種正確的答案,而是重視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

實踐性。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注重教會學生禮儀、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跟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密切相關的。這門課不是為了理論而去教,而是為了實踐而去教。本門課的講課應開始于實踐,從實踐中提出問題,通過分析問題發現規律,提煉理論,然后使理論回到實踐,并應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二、案例教學法選取案例時所應遵循的原則

(一)典型性與得體性相結合的原則

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傳授完教學大綱指定的知識點,又能借助案例實現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關鍵在于所選擇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還決定著實施效果的好壞。因此,案例的選擇必須精煉、典型、有說服力,有助于以案說理;同時也要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具體情況,案例不可太深奧也不可太淺顯,每個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應用價值、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例如,上“恪守道德規范,加強道德修養”一課時,討論“丁丁現象”,丁丁將一位被別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醫院,還墊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屬卻說是丁丁撞的。舉這個典型的例子,通過丁丁與老奶奶的家屬所表現出來的善與惡的強烈對比,說明道德的內涵和特點。

(二)趣味性和適量性相結合的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給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中職學生普遍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又處于生理和心理還不是完全成熟的時期。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有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的內容枯燥乏味。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列舉案例時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濫,切忌沒有時間去講解理論點。對于學生已弄懂的知識,教師沒必要再滔滔不絕地舉大量的事例,這既使學生厭煩,也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三)盡量選取時事熱點,同時也盡量避開反面例子的原則

中職德育課程的改革要求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做到認知、情感價值觀念和運用的有機統一,而要實現這三維目標的統一,就需要在教學中做到與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相結合。通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認識和解決社會熱點問題,從而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和領會黨和國家的政策,使學生在是非問題上堅定立場。例如,在講《誠實守信,辦事公道》一課時,列舉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導致多名嬰幼兒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內容分析三鹿企業破產的原因,使學生明白誠實守信是企業的立業之基,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但是,在舉例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他們對于社會的一些陰暗面不能很好地辯證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斷地以偏概全,因此舉例時要盡量避開反面例子。

三、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程序

篇3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法律教學;案例教學;應用研究

0.引言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更加地需要具有一定德育水平與法律基礎的高素質人才。中職院校是培養社會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培養陣地,所以,學校更要重視學生職業道德與法律知識的培養。在中職教育與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所以,中職教師在教學課堂要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

1.案例教學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時,教師要以教學的目的、教學的內容為基礎,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典型的案例,指引學生進入事件當中,感知事件中的角色,客觀地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地提高。實時上,在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對原理進行揭示,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1]。運用案例教學可以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中運用案例教學,教師借助多媒體工具,利用視頻、圖片等將案例的真實場景展現出來,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使得課堂教學的質量進一步提高。運用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中職學生的社會經歷較淺,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很多法律知識與職業道德,學生并不能完全地理解或吸收。而真實的案例是現實生活的反應,教師利用教材的內容將社會中真實發生的案例引用到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對社會中的法律現象進行更深入地感應與了解。這樣,當學生親身進入社會時,能夠更好地將自己學過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除此之外,在法律教學與職業道德中應用案例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應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與評價。

2.案例教學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對策

2.1 利用案例教學,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討論環節,將其作為案例教學的主要部分。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其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自身的角度為出發點,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學生討論階段,學生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讓學生在一個自由良好的氛圍中討論,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真正作為討論的主角。當學生對案例的討論具有不同的看法時,教師要加以引導,避免討論方向的偏離,對不同的看法進行分析,不能急于否定,以保證討論順利地進行[2]。

例如:在講解“避免違法犯罪”時講到見義勇為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案例。比如:在2015年,社會某人見義勇為青年因持刀抵制歹徒而勝負重傷后。想要申報見義勇為的稱號。但是卻被發現有案底而遭到拒絕,這樣的兩種局面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熱議。于有關部門而言,以經費緊張為由拒絕。教師可以通過這一案例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以表演的形式將自已場景小組成員表演出來,在小品中,每一成員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進行換位思考,明白不能嘲笑有案底的人,他們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品質,學生從中汲取好的品質,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公民。

2.2 在借助案例教學時對理論知識深入理解

法律知識的學習多以枯燥晦澀的條文形式出現,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學生對其較難把握。如果教師知識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滿堂灌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很難真正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對其學習的熱情不高,課程教學很難進一步進行。因此,教師可以選用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進行課程教學,選擇典型的案例,通過這一教學方法有利于增添課堂內容的趣味性、改變知識點的枯燥性,使其更加有趣與形象,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應用實踐中也更加輕易。

例如:在講解“崇尚正義、維護權益”時,因為學生經驗較淺,沒有經歷過法律的糾紛或法律訴訟,教師一味地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學習,學生會很難理解知識點,運用實踐中具有困難性。所以,在課堂中,教師進行案例導入,將其貫穿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案例:2015年,李某近年14歲,被張某家的狗咬傷,李某的家長要求張某進行醫藥賠償,但是被張某拒絕了。在此事件中,李某的家長作為監護人要如何正當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向哪個機關并且這又屬于什么類型的案件?如果,雙方在訴訟過程中,李某被張某打傷,這又屬于什么類型的訴訟案件?通過這一案件,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在真實的角色扮演中,對訴訟的程序進行了解,了解公民具備的訴訟權利,強化訴訟過程中證據的意識,保證公民的基本訴訟權利,教導學生要適當地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

2.3 在運用案例教學時注意營造積極的環境

法律知識比較枯燥,并且難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對其討論的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教師在課程講解時要注意營造一個積極地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的案例或者觀看相關的視頻,并針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因為視頻教學具有直觀性,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依照程序維權》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導入案例:劉某在叔叔的糖果廠上班,至9月末,劉某向叔叔討要4000元工資很多次,沒有結果。為了盡快得到工資,劉某將叔叔的兒子綁架,并電話威脅叔叔,當叔叔與其妻子趕到時,劉某將叔叔的兒子舉起并摔在地上。最后被制服,最終法院判決拘禁劉某6個月[3]。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案例讓學生進行積極地探討,并提出合理的措施,讓學生明白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需要用正確的手段,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能力,明白法律不只是為了懲罰壞人,也需要運用正義的有效的維權手段[4]。

3.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思想,樹立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重要的意識,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激發學生法律學習與職業道德學習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在案例教學中善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積極地發表自身的看法與理解,在案例中結合理論知識,并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得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強化,能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做一個合格的有素質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王雁.淺議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市場,2015,79(5):36

[2] 曾曉芳.《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的案例教學法運用[J].世紀橋,2016,45(1):36

篇4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任何權利都是有范圍的,依法行使權利的道理,明確維護權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

能力目標

結合案例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學會依法行使權利和維護權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白憲法對公民行使權利作出的限制性規定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增進熱愛憲法的情感,自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尊嚴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依法行使權利。

教學難點: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為代價。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海市靜安區公布對巨鹿路888號優秀歷史建筑(如圖)被業主違法拆除事件的調查結果,決定對違法行為人王某罰款人民幣3050萬元,責令其在10個月內恢復建筑原狀。同時,對相關政府責任部門及10名責任人員嚴肅問責。的確,老洋房是業主花8000萬元買下來的,公民的“財產權”應該得到保護。但是,公民行使財產權也是受到法律約束的,不能夠“無法無天”。

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財產權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

教師總結:不是。任何權利都是有范圍的,公民行使權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濫用權利。

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角色扮演

江蘇徐州的一位大媽火了。因為她闖紅燈和橫穿馬路,被交警攔下,被告知需要“站崗”后,多次爆出雷語:“我有心臟病,如果犯病你要賠我錢;不差錢,明天繼續闖;我就教育孫子去偷,去闖紅燈;我50多,不,我60多了。”一時間,網友熱議不斷。“闖紅燈大媽”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諸多層面的問題。闖了紅燈拒不接受處罰,態度還如此蠻橫……

學生分角色扮演,模擬這一情景。

1.思考:(1)對徐州大媽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2)如果你是現場的交警,會對她講哪些道理?

提示:(1)這是法治觀念淡薄的表現,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權利。(2)闖紅燈是違法行為,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公民行使權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濫用權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等。

活動二:情景再現——足球比賽

(閱讀教材第41頁“探究與分享”)

2.思考:甲隊球迷的行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他們的行為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也損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知識拓展:我國憲法對公民行使權利作出的限制性規定:

(1)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3)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4)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3.總結:

行使權利有界限

任何權利都是有范圍的

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為代價

活動三:探討維護權利守程序的好處

2017年7月16日上午,在北京飛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公司HO1252次航班上,因一名四歲兒童在未購票的情況下登機,致該航班的全體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檢,原計劃6點55分起飛的飛機延誤至11點59分起飛。吉祥航空公司對于此次航班長時間延誤而耽誤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針對當日航班旅客的補償工作已經啟動。

1.思考:(1)假如你是這次航班的乘客你會主動維權嗎?(2)維護權利時需要遵守程序嗎?為什么?

提示:(1)會(或不會)。(2)需要。遵守正當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實際享受權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糾紛。每個公民都應該樹立按照法定程序辦事的意識,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式,維護自身權益。

活動四:探討公民權利如果受到損害怎么辦

(閱讀教材第42頁的第二個“探究與分享”)

2.思考:(1)張某與村民、廠家的糾紛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2)你認為哪種解決方式較為合適?

提示:(1)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2)協商。協商是一種快速、簡便的爭議解決方式。當事人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依據法律,通過直接對話,擺事實、講道理,分清責任,達成協議,使糾紛得以解決。

學生閱讀教材第42—43頁的內容,了解相關的解決糾紛的方式、方法以及下列圖片:

3.歸納總結:

維護權利守程序

原因

遵守正當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實際享受權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糾紛

方式

協商是一種快速、簡便的爭議解決方式

調解也是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

仲裁是解決糾紛的又一方式

公民可以通過訴訟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三、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依法行使權利。了解了行使權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權利都是有范圍的及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為代價的道理,知道了維護權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采取正確的途徑和方式來維權。

3板書設計

篇5

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并不是表揚和鼓勵,主要是賞識學生的一個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在教學中創建良好環境,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賞識教育,因為他們處于成長期,在行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將賞識教育合理運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一,賞識教育的合理融入會讓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較強的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第二,賞識教育讓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教學產生較強的信心,就會針對具體的問題與教師進行溝通和分析。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會共同進步,最終強化師生關系。第三,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賞識教育為學生提供鼓勵和支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朝著多個方面發展和進步。總之,賞識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具體途徑

1.規范教學語言,重視學生學習表現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政治教師要對自身的教學語言進行規范。在教學中,要運用和諧和幽默的語言,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活躍和和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關注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這樣,就會深入了解學生,在具體事情上展現出德育素養和法治思想,最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在“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交友的原則出發,讓學生對友誼進行交流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對朋友產生清晰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并鼓勵和肯定學生,最終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拾信心。這樣,學生學習的表現得到認可和鼓勵,就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清晰的認知。

2.關注學生個體發展,賞識行為和品德

教師在實際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良好行為和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得到相應的肯定和表揚,其個人榮譽感會得到滿足,并最終展現出一定的帶頭示范性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具體學習表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學生的行為表現。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交往藝術新思維”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呈現出人們交往的相關視頻,學生在真實案例的激發下,會深刻理解何為交往的藝術。在此,教師開展賞識教育就會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要求。

篇6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生活化;常態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48-02

【作者簡介】莊荷娟,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錦繡小學(江蘇常州,213161)教師,高級教師。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在2016年6月聯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礎性的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習慣的養成。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常態化生活情境”,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帶領學生探究這些法律條文的意義與作用,引導學生感受全社會是如何遵守法律條文的。教學切口小,學生經驗足,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可以使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法治教育源于生活,指導法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那么,教師應如何創設和利用常態化生活情境進行法治教育呢?

一、以常人為例,識生活常態

常人,指的是學生能經常見到的、熟悉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學、親戚、鄰居等。

案例一:法律相伴一生,生活安全保障

師:以老師為例,我一生下來,就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爸爸媽媽依法撫養我,不能遺棄我。上學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相伴相隨。18周歲時,法律賦予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一名教師,我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結了婚,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障和約束。退休后,我還將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保護,直到生命的終結。聽完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們的一生都在法律的保護和約束之下。

生2: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原來它的背后還有法律在起作用呢。

熟悉的人身上發生的事,能拉近學生與法治之間的距離,讓生疏、冰冷的法律規范變得親近而溫暖,這更利于學生價值認同感的形成。

二、以常事為例,知法律常識

常事,指的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大多數學生知道的事。

案例二: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師:2016年春節期間,常州游客陳先生在哈爾濱遭遇“天價魚”的事情,你知道嗎?(播放視頻)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板太欺負人了,必須嚴懲。

師:這件事能夠順利解決靠的是什么?

生:飯店老板涉嫌價格欺詐,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對他進行懲處。

師:是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解決問題不能靠武力,而應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該案例中,學生通過分析該事件的性質、處理方式和結果,不知不覺地在頭腦中樹立了依法維權意識和對違法行為的防范意識,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識。日后,學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此類事件,相信他們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三、以常景為例,明社會常理

常景指的是經常能看到的生活場景。這些熟悉的場景往往平靜祥和,而場景的背后又是什么在維系著秩序呢?

案例三:依法辦事有序,法律自在人心

師:中午,同學們在學校食堂吃了什么?學校提供的飯菜必須衛生、可口、營養,是哪項法律在約束食堂工作人員的行為呢?

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師:是的。其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

生:讓我們健康成長。

師:對。制定這樣的法律,是為了保障公民的權益。為此,學校專門設立了總務處,對食堂的物品采購、食物烹飪、清潔消毒等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辦學至今,沒有出過一例食品衛生事故。讓我們為食堂工作人員鼓鼓掌吧!

以上教學,教師選取的案例極其普通。恰恰是這樣的案例,恰如其分地顯示了法律條文的意義與作用,體現了學校、社會、國家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視。

四、以常倫為例,懂人之常情

常倫,指的是家庭關系。在小學低年段,學生應對家庭關系有初步的認識。

案例四:親情遭遇法律,守法互諒并舉

師:有位同學最近很苦惱,媽媽經常偷偷看她的日記。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做?

生1:我覺得媽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生2:直接跟媽媽講,估計會吵起來,不講吧,媽媽還會繼續看日記。

師: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告訴你應該怎么辦:你媽媽在不經過你允許的情況下看你的日記,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你應該耐心地向她說明這個道理,讓她改正就好。你千萬不要為這件事對你媽媽不禮貌,甚至橫加指責,因為父母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另外,也許你的表現有些異常,但你又不跟媽媽及時溝通。那么,怎么改善子女與父母的關系,避免發生類似不愉快的事情呢?我給你或通過你給更多的同學提出如下建議:告訴媽媽私下看自己的日記是不對的,同時遇到問題要及時告知父母,免得他們擔心……

家庭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傷害親情。因此,在正確認識法律問題的基礎上,如何有效解決,需要方法和藝術。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換位思考等方法,能有效維護家庭關系,讓家中既有法理,又有情理。

五、以常例為例,悟行動常法

常例,指常規或舊例。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如情法兩難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常規、舊例,借別人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案例五:情與法兩難全,學古人有妙招

2015年全國I卷高考作文題選自一個真實事件: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吳昌華 通訊員馮晶晶)“我要舉報,我爸爸總是在高速上開車時接電話,家里人多次勸說無效,只有跟你們說了……”“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突然收到一l來自小陳的私信……小陳遇到的,其實是一個情與法的兩難問題。她陷入了“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之間的艱難抉擇。情與法如何抉擇?小陳最終選擇了“大義滅親”。這次兩難問題的爭論,是一次思想觀念的碰撞與滌蕩,也是一次法治教育。

該案例中出現了一個情法兩難的困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選擇,判斷學生的道德水平,并在學生出現道德失衡時,引導學生了解更高層次的道德判斷形式,從而讓學生的法治觀念向更高水平發展。

篇7

一、 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影響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整合效果的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其二是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首先,初中政治教師將所搜集到的資料經過加工處理,最終以完整的多媒體課件形式出現。這種課件的形式可以以單機版的方式,也可以以網絡版的方式,無論是以哪一種方式出現,都需要提高初中政治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

其次,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無論是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環境下還是在家里更自由的自學環境下,學生都能夠通過搜索、下載、分類、整理、篩選和處理等方式對所需要的學習資源進行處理和搜集。同時,這些操作技能也是現代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配合,那么教師設計得再精彩的道德與法治課也是毫無意義的。

二、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搭建平臺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以教師的引導為基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并對問題深入探索直至解決問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搭建更多更廣闊的平臺,讓學生和教師能夠暢通無阻地進行交流,并且教師可以不再受到r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與學生自由地交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搭建平臺,形成一種溝通新模式。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教師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對學生提出的疑惑和問題進行引導并詳細分析,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和其他學生交流,交換彼此的看法和見解。所以,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可以讓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再受到阻礙。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補足生活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中有很多案例都來源于生活,而且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數也都是以實際生活為基礎。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示范和模擬作用,可進一步促進學生生活體驗和感情的融合,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受到感染和啟發,這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財產屬于誰、留給誰》,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個典型案例,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和證人,組織一堂模擬法庭的課程。其中有許多內容需要多媒體課件及時給予學生案例提示和引導,從而確保學生思路清晰,表達流暢,仿佛身臨其境,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和體驗財產所有權案件的法律法規、實施背景、原因以及結論,快速掌握財產所有權的相關法律法規所適用的范圍及條件。

四、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篇8

關鍵詞:法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課堂應用創新

1法治教育模式在學校教育思想政治課堂上應用的作用

在各個學校的發展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不斷推進,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也加大了對法治教育模式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第一,應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滿足我國當前依法治國的要求。在學校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育范疇,而法治教育屬于法育范疇。嚴格意義上來講,道德與法律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在具體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科學且合理的滲透法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也可以有效推動我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進程,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第二,應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在思想政治家教育管理過程中,德治和法治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使得學生的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應用法治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合理革新,強化和諧校園的構建,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和進步。

2法治教育模式在學校教育思想政治課堂上應用現狀

2.1教育理念方面

當前,雖然各個學校教學已經逐漸滲透法治教育,保證學生在提升整體水平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養成,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干擾,使得在實際的學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學中,很多學生自身權益在受到損害時,不能用正確的方法維護自己權益。而這種陳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治教育模式的推進,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進步。

2.2教育內容方面

根據當前各個學校法治教育水平來看,教師只是對一些的法律條文進行簡單講解,并沒有加大對學生法律意識以及思維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綜合水平一直無法得到提升。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無法有效的銜接在一起,不能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終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的今后發展。

3法治教育模式在學校教育思想政治課堂上的創新對策

3.1不斷深化教育理念

為了可以進一步促進法治教育模式在學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合理性,應該不斷深化教育理念,保證學生養成良好品德的同時,加大文化法律建設力度。在學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進一步提升法治教育模式應用的合理性,還應該對校園法律文化進行不斷強化,通過各個渠道,充分應用現代化媒體平臺,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建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法治專欄,同時也可以設立雕塑文化等新的法治教育載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濃厚氣息的法治氛圍,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促進學生法治觀念養成。

3.2加大法治教育力度

對于現階段法治教育模式應用期間存的問題,學校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期間,應該給予法治教育一定的重視,同時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水平,通過合理的方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效結合。第一,不斷滲透法律知識和內容。學校在對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的加入一些法律知識和內容,保證學生可以對法律知識的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生活的實際案例等,不斷的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央視有很多法制節目,例如《庭審現場》《大家看法》,制作精良,貼合現實,可以引導學生多觀看并且布置一些經典案例,讓學生寫讀后感,真正把道德和法制、學習和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第二,不斷提升教師的法律水平。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因此,為了可以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水平,保證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對法治教育模式進行科學應用,進入有效提升學生水平。每位教師都應該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列為學習內容,去學習領悟。

篇9

一、情境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

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內容的教學情境,才能滿足情境教學的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基于對學生了解的前提下結合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例如,在 “友誼與成長同行”教學中,教師結合內容主題,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入這些內容:①人是群居群體,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和家庭,我們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或多或少都會受朋友的影響。你個人認為,有知心朋友,與朋友的友好相處,對于自己來說有什么好處?②請大家暢所欲言說出那些對自己產生過重要影響、讓自己感激感動的朋友;③結合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談一下大家在交友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友誼的錯誤認知,如認為友誼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結交了新朋友,自己會有失落感,有的人甚至認為自己被朋友“背叛”;認為友誼就是講義氣、夠朋友,能玩到一起;為了不傷和氣,對朋友存在的問題、壞習慣等避而不談等。如此這般,借助這些生活化的問題、話題來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悟和體會,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還能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朝著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向不斷前進。

二、創設合作類型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除了服務于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的情境設計外,還應到有一些教學組織相關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課程的學習。如在“生命的思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幾則有關“小學生因為玩游戲、看電視挨父母、教師批評跳樓自殺”的新聞,然后,圍繞新聞提出幾個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什么導致一些年輕人越來越輕視生命?你認為孩子的悲劇是什么造成的?是家長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溺愛、放縱和過高期望?是教師管理方法簡單粗暴?還是學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約束?我們在今后的成長中,該如何應對挫折,對生命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針對這一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教學小組,讓學生進行自覺的參與到學習討論中,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的觀點等,推進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在學生討論、思考給出答案后,教師再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這樣要比單純的理論灌輸效果更好。

三、構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構建平等交流的情境氛圍,通過一些小游戲、小情境等與學生形成互動,簡化了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步驟,推動教學發展。例如,“走進法治天地”教學中,教師扮演“知心姐姐”引導學生走入生活實際,從蘇丹紅咸鴨蛋、瘦肉精豬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廢紙包裝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凍等飲食安全問題入手,講述法治與民眾生命財產、人身安全之間的關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義,使學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識。然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或者中學生熟悉的一些話題來進行法治教育,如親戚朋友之間借錢,礙于情面,沒有打借條、立協議,結果借款方不愿意還錢,雙方鬧上公堂;出行時,上學路上,一些機動車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闖紅燈造成交通事故;一些中學生沉迷于網絡,因網游而搶劫他人財物,瀏覽非法網頁,傳播不良信息等,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社會見聞,和所遇所想,將這種平等交流的氛圍體現在教學中,引導大家樹立法律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去接觸、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保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自我約束,做一個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四、在課堂創設模擬法庭,實現角色扮演

篇10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模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溝通交流進行知識的探討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們不再是理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者。而要保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教師就需要豐富互動的種類、增強互動的質量、拓展互動的范圍,教師可以應用情景教學等方法達到上述效果。如此,教師能夠以互動式教學模式,改變自己與學生的定位,讓學生在體現自身主體性的過程中更有效率地學習。

一、設計優秀情景,豐富互動種類

問答互動是師生互動的其中一種形式,但這種互動形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主體性較難發揮出來[1]。為有效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將自己的需要向學生提的問題融合進案例情景中,以情景選項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此,教師既可以豐富互動的種類,也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以《網絡改變世界》為例,教師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設計分支眾多的課件,以這些課件創設情景,然后讓學生與情景進行互動,通過互動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師展示課件1,標題是你最常利用網絡來干什么?然后是幾個選項,包括玩游戲、學習、網絡聊天、購物生活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投票選出一個選項,如網絡聊天。教師點擊這一選項后跳轉到第二個課件,這一課件同樣分成幾個類別,包括只翻閱別人的信息、發表自己的想法等,教師繼續讓學生選擇。學生選擇發表自己想法,教師點擊跳轉到第三個課件,其中選項更加細致,包括多個情景。如情景1:看到別人在說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壞話,所以你打算用臟話辱罵他;情景2:你看到網絡上人們因偶像而產生的罵戰,準備說公道話,結果被私信辱罵;情景3:你決定謹言慎行,不輕易……在學生與情景互動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選擇整理出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進行分析。如此,學生能夠以更加客觀的角度了解網絡對自己生活可能存在的影響。

二、鼓勵學生質疑,增強互動質量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轉變師生的立場,增強互動的質量。即在分析案例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基于案例或者本節課的知識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教師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其他學生思考[2]。這樣的互動便是以學生為主的互動,能夠切實反應學生在學習時產生的疑惑。并且,教師也能夠以解答者或者質疑者的身份,參與到互動中。

在引導學生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這一環節內容時,部分學生對教師設計的情景互動有所質疑。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在情景互動時,大家都是出于好玩或者好奇的心思,才會故意選擇那些不好的選項,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辨析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進而規避。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并不急著進行反駁,而是讓其他學生想一想自己是否被網絡這一把雙刃劍給“傷害”過,如果有,那么可以舉手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當時的思路。并且,教師給“傷害”進行較為具體的定義,比如因為沉迷于網絡而誤事、產生身體損傷,在網絡上被暴力、欺騙等都算。在教師啟發之后,很快有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與思維經歷。比如,有一位學生說自己因為貪便宜而在網絡上買了一副廉價的耳機,在買之前在該商品的評論中看到了非常多的差評和好評,于是在思考之后便安慰自己不會運氣很差。但在收到貨之后沒用兩天耳機就壞了,于是給了差評,并拒絕了商家好評返現的想法。結果那個商家隔三差五在平臺上發送侮辱語言,并發短信進行威脅,直到自己修改差評為中評后才停息。在眾多同學分享經歷之后,該學生意識到了自己思維的“天真”,而全體同學也對網絡的兩面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組織思辨互動,拓展互動范圍

思辨互動是生生互動的一種主要形式,這一互動方式能夠讓學生各自發表自己對現實案例的看法,進而豐富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點的認識[3]。在運用互動式模式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在思辨互動時突破教材內容以及教師所給案例的限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與辯論。

以“運用你的經驗”為例,教材中這一模塊的角色定位分別是“奶奶”和“爸爸”,教師便可以將這兩個觀點遷移到幻燈片中,并設計為辯論主題。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直接將學生依據座位分成兩個陣營,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別為自己的觀點舉證,然后猜想對方的觀點,并尋找對方觀點的漏洞。比如,教師將“奶奶”的觀點設計為正方,“爸爸”的觀點設計為觀點反方。正方學生便以小組為單位,統計自己與父母、祖父母的日常相處時間以及上網時間,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對于反方的基礎觀點,正方學生則列舉短視頻、網絡小說等例子,用以攻擊正方觀點的不實性。同理,反方學生也會尋找現實中的相應案例佐證己方的觀點,并基于對方可能使用的論據尋找其中的破綻。在這樣的互動活動中,學生們不再是以教材上的理論進行思考,而是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不同的論點進行深入分析。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互動式教學模式運用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能夠有效改變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印象。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優秀情景,然后引導學生與情景進行互動。相較于師生的問答互動,以情景的方式間接開展的師生互動更具趣味。同理,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質疑、組織學生進行思辨。通過這些策略,教師能夠有效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并且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淑娟.淺析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