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的改進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與法治的改進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道德與法治的改進建議

篇1

一、基本情況

道德法治》課程的開設,凸顯了新形勢下國家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教育思想的進步,對于更好地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熱愛祖國、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校是一所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承擔著全鄉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我校堅持“激發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契約精神、塑造優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認真、扎實并常態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各項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學校非常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借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東風,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但也因條件的限制,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我校的現狀作一分析。

二、經驗做法

1、規范開設國家課程。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從不隨意增減每周的課時數,教師個人課程表與學校總課程表、班級課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課堂巡查力度,堅決杜絕擠占《道德與法治》課行為的發生,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課程設置。

2、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著力抓好以課堂為中心的陣地建設,指導教師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學期制定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引導教師科學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不定期地對教師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督查和指導,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課程保障。

3、利用活動塑造學生品格。

發揮學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類課程資源,開展各項活動。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隊日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在活動中形成優良品質;二是增設實踐活動課,減少課外作業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把時間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融入;三是每學期定期開展“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學科專業教師嚴重不足。中心校對口分配的專業教師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轉崗教師擔任《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6所村小均無《道德與法治》專職教師。該學科的教學在村小處于一片空白。

2、教師的思想、視野固守陳規。舊的、不科學教學思想、教學方式還存在,對課程標準研究得不夠透徹,對新教材中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知識挖掘得還不夠,部分內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納入考試科目,大多數教師存在應試心理,臨近期末考試時,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老師往往要求學生機械重復地對知識進行強化記憶。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科育人。

3、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學校資金的限制,現有的教學設施還是不能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個班級都配備了投影機和交互式電子白板并接通了寬帶網絡,但是各個村小僅配備了電視機,在教學硬件設施方面村小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

4、教師、學生的對課程重視不夠。部分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存在認識的偏差,認為該學科是副科。不認真備課,上課隨意性較大。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也不夠重視,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松弛一下被眾多作業搞得很緊張的神經,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消化一下其他學科的作業。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常為課堂紀律發愁;課堂氣氛太“活”,有的學生趁機“搗亂”而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若教師過份嚴肅又使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學生不參與配合,教師演獨角戲,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5. 社會和家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在農村,人們的整體素質普遍較低,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也不高。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里來是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學,他們關心的是語文、數學科目的分數,正是這些認識上的偏差,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四、工作建議:

1、強化監督,科學評估。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未來學校競爭的重點體現在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普適性和個性化。普適性重在質量,質量越高,越適應社會的需求;個性化重在鮮明,越鮮明越受社會青睞。要達到這一目的,具體途徑就是課堂。因此通過課程設置來發掘學生潛力,才能實現學校的育人的目標。科學評估,開足開齊課時。《道德與法治》學科無論在家長、學生、甚至是教師眼中都把它做為副科對待,在這種不重視的思想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被擠占就很正常了。但歷經課改多年,學校領導、教師、家長越來越認識到德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為了保證《道德與法治》課能開齊上好,建議上級部門和各校教學評估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課、上課、學生的成績考查作出科學的規定,并在平時的檢查中認真落實。

2、構建體系,明確標準。

要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許多因素和條件。其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發揮學生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的評價策略(是應以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以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為為主要評價標準)和手段還有待完善。

3、開發資源、拓展空間。

充分利用社區和街道及家長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搭建展示的舞臺。                  

4、加大投入,改進設施。

教學設備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個別村小沒有電視、網絡、電子白板等,這些現代化的設教學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學校增添教學設備,大力改進教學設施是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因素。

篇2

學校:

班級:

姓名:

成績:

注意:卷面整潔、字跡清晰,共32個題。答案詳見教材。

1.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

)。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

)。

3.(

)也能長本領,我們有許多本領都是在“做”中學來的。

4.好書很吸引人,(

)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活動。

5.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

),這些(

)就像我們學習中的“攔路虎”。

6.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

)或(

)。

7.我們天生愛學習,在學習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我們都能學的好。

8.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

),但有時候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9.“問題”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的好,就要多在心中(

)。

10.有些同學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

)或者害怕(

)。

11.在老師眼里,能(

)的學生才是愛思考的。

12.(

)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

13.(

)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原名周樹人。

14.我們的學校有(

)、(

)、(

)、(

)等專用教室。

15.我們的學校名字是(

),我最喜歡校園的一角是(

)。

16.我們不僅喜歡校園里的(

),更關心學校的發展、變化,以及在這里發生的一個個精彩的(

)。

17.借書應該去(

),教室門鎖、窗戶等損壞應該去(

),同學受傷應該去(

),寫完的廣播稿應該送到(

)。

18.從幼兒園開始,(

)就陪伴著我們成長。我們和(

)之間,曾經有過許多難忘的故事......

19.有時候我們當時是不理解或接受老師的做法,但事后發現老師是(

)。

20.當老師的批評不夠恰當,或者對我們產生了誤會時,我們應該向老師(

),也可以向老師(

)。

21.提建議的時候要注意(

),也要(

)。

22.我們常常說老師很(

),可是他們卻能堅持下來。

23.校園里除了老師,還有(

)、(

)、(

)等工作人員。因為他們的(

),我們的校園才更加安全、舒適、美好。

24.我們要尊重學校的每一位(

),珍惜他們的(

)。

25.(

)是我們成長的天地。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本領,認識不同的老師和同學,而且還可以參加(

)。

26.豐富多彩的(

)對我們的成長很重要。

27.我在學校里參加了(

)、(

)、(

)等活動。

28.在我國有些地區,由于貧窮和性別偏見,一些女童被迫(

)。

29.(

)是我家,(

)靠大家。我們都有責任為(

)的環境建設出點力。

30.《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

),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

),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

)。

31.只要我們(

),就可以發現學校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32.我們可以行動起來,與同學、老師和校長一起,把校園的問題形成(

),向(

篇3

1功能上具有互補性構成醫德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觀基礎

醫德與法制教育的融合是兩者功能的互補。醫德和法律都是調控醫藥衛生領域秩序的有效手段,以維護公正公平的醫療秩序、相關主體合法權益,構筑和諧的醫患關系為目的。心理學家皮亞杰[1]認為:“當心靈認為必須要有不受外部壓力左右的觀念的時候,道德自律便出現了”。這就要求我們醫務人員通過長期醫德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將所確立的職業道德觀念在他律的認同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覺踐行醫德規范。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懲罰違法與犯罪行為,以他律來規范醫務人員的外在行為。近現代以來,由于社會分工和交換更加普遍化、常態化和市場化,使人們經常要和抽象的他人交往,契約逐漸成為交易信用的基礎。法律具有普遍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特點,更能勝任調整這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醫療市場建立與完善,醫療立法逐漸把最低限度的醫德要求轉化為法定義務。醫德和法律規范都對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進行預防式的調節,醫德的調節范圍更廣,且更側重于不當行為前的預防。道德與法律兩種同質性的社會規范彼此相互需要、相互支持。道德通過褒善貶惡而教化人心,法律通過揚善罰惡,在對人心予以警誡的同時亦有積極教化之功效,二者共同構成社會共同體生活的規范體系[2]。醫德和法律從不同方面對醫務人員的思想和行為加以規范,因此,加強對醫學生醫德與法律規范的教育,促進兩者融合是完全可行。良好的法治觀念可進一步升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素質,優良的醫德觀念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法治觀念形成。

2醫德和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徑

2.1構建科學合理的醫德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在改革和完善原有醫德課程體系和法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加以融合,按照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和新醫改的要求,結合醫學生的聯動性認知特點,創建以行為規范為基礎,以醫學人道主義和依法行醫觀念為核心,以相關權利義務為重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目標相一致的醫德與法制教育教學體系。把培養醫學生醫德修養和法律素質有效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醫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對的靜態狀況,形成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

2.2完善醫德教育的內容新醫改期待社會必須建立新的醫德規范體系。在新的體系創建中堅持“在原有道德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創造性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3]。為此,建立適應當代社會需要的社會主義醫德體系,確立醫務人員創建當代醫德的主體地位。既要體現醫學固有的本質———醫學人道主義,又要使醫德體現現實社會的先進性和普遍性及自身的層次性,使醫德通過醫務人員的實踐得以體現,在踐行過程中體驗滿足和幸福。因此,醫學院校對學生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應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始終堅持醫學人道主義為核心,兼顧市場經濟的作用和影響。既要繼承本土醫德的優良傳統,也要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醫德規范,開辟全方位、多層次醫德教育內容體系:首先,加強理論課的學習,提高醫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塑造良好的醫德打下基礎;其次,加強科學發展觀教育,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發展要求,自覺養成尊重人、愛護人的良好品格;再次,在現有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基礎上增加醫患溝通學、社會醫學、中外醫學史和公共藝術等相關的人文課程,豐富學生的醫德知識,提高服務意識和溝通能力;最后,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醫德規范,注重情境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規范行為主體的自由選擇空間,實施方式上兼顧自律和他律設計。在新醫改形勢下,根據當前的醫療行業現狀著重開展以“愛崗敬業”為內容的職業情感、以“誠實守信”為內容的職業規范教育,通過互動和體驗式的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受鍛煉,養成獻身醫學、誠信為本的良好職業道德。

2.3完善法制教育內容法制教育是促進法律知識轉化為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手段,對醫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法制觀念形成起著重要作用。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醫學生法制教育地位的獨立性。建立符合專業特點和教學時數的法律教學內容,同時根據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階段性特點,設計以“在校學習期間以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為主,而實習期間以法律思維和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4]的教學方案。使學生養成嚴謹的工作態度,增強對醫療環境的適應力,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切實提高處理和預防醫療糾紛的能力。首先,完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增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部分,使醫學生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理念,堅持“依法行醫”,自覺養成守法習慣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其次,建立科學合理的法制教學體系,通過適當增加課時,增強和深化對憲法和現行的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基本法理論學習,夯實學生法律知識基礎、增強法律意識;再次,結合醫學的特點,增加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法和醫療糾紛的處理與防范等專業法課程教育,使未來的醫務人員能夠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切實維護和履行醫療行業中各方的權利、義務。

2.4改進教考方法要提高醫學生醫德與法制教育效果,就要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把醫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形象化、直觀化。在講授的基礎上,廣泛采用包括看教學錄像、自由討論、組織聽報告等學生喜聞樂道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發現式”、“互動式”和“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將醫德與法律素質教育貫徹在醫學教學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專業課程教學和實習階段全方位地滲透醫德與法制教育。在考核方式上,對培養醫德修養科目可以通過寫讀書報告、學習心得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于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科目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模擬臨床情景案例處置等方式予以考核。

2.5優化師資隊伍醫學院校應立足當前我國國情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通過各種渠道引進和挖掘校內外醫德與法制教育人才。學校通過鼓勵教師自我提高和加大相關人才引進,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外出培訓和跨專業進修等措施,切實增強醫德與法制教育的時效性。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

黨的十和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六五”普法規劃要求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實效性,并將青少年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對象的重中之重”。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職學子已奮戰在各行各業,加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勢在必行。為此筆者結合教學現狀和自身體會,進行了法制教育實效性問卷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法制教育呈現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現狀———對于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絕

對認同與法制教育實效性的相對缺失本次問卷調查共調查了4248名同學,39位老師,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對法制教育重要性的絕對認同與實際行動的相對認同。調查顯示,無論是法律基礎課教師(以下簡稱教師)還是學生,都認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有必要進行法制教育,即二者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都是絕對認同的。盡管思想上認識到這一點,但學生對于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課程)的態度卻難以與之匹配。二是對自我法制水平的盲目樂觀與實際掌握程度的嚴重缺失。在問及您覺得自己的法律知識掌握的如何時,17.37%的學生認為很好,41.53%的學生認為還可以,認為有待于提高的僅占39.55%。事實上,其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法律問題的分析與處理,法律意識與觀念的樹立,都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對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法律概念尚且存在誤解或混淆。即相當部分的學生對自己掌握法律知識的水平過分高估。三是對法制教育的全面需求與實際教學的無法滿足。多達14.4%的學生認為課本太枯燥、單調,授課內容與生活、實踐脫節,希望所學內容能夠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實用性。實際教學中,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集中在一門課程中,時間緊任務重,與傳授具體的法律知識相比,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難以滿足學生的這些明確而具體的需求。

二、探究———法制教育實效性缺失之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義影響

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法制教育的必要性都是絕對認同的,但不容忽視的是,有5.23%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沒有必要進行法制教育。可以推測,這部分學生對法制教育認同感的不足與功利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另外在問及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的時,71.61%的學生選擇了通過考試為目的。100%的教師認為學生思想上不夠重視,6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大的功利性。畢竟高職院校的學制只有三年,專業學習任務重,實踐操作技能的培訓、頂崗實踐等也占用了大量時間。大部分同學從入學之日起就體會到了就業的壓力,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精力被勤工儉學所牽扯。

(二)學習內容重疊

教材編排內容與學生縱向及橫向學習內容均存在部分重疊。從縱向來看,與初高中政治課的內容有重合。從橫向來看,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部分內容有重合。在問及《法律基礎》課上學到的知識之前是否學過,52.97%的學生回答高中學過,21.19%的學生回答初中學過。對于學過的知識,盡管69.35%的學生回答會認真聽,僅有30.65%的學生回答會有些厭煩,但這和教師在課堂上的體會有很大出入,在講授到其曾經接觸過的知識時,學生們更容易呈現出輕視的態度。

(三)授課方式約束

調查發現,教師目前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三種:案例法(100%),講授法(93.33%),討論法(80%),還有少部分教師采用了模擬法庭法(20%)等。采用最為普遍的講授法卻是學生、老師都普遍最不認可的,而案例法、討論法等認可程度高的方法卻囿于課程設置、班額大、學情復雜等諸多問題,實際效果也不太理想。

(四)學情特點注定

33.33%的教師認為高職院校法制教育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學情太過復雜。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源多樣,有參加夏季高考高職高專批次錄取的,有參加單獨招生考試提前錄取的,也有在合作學校接受過三年中等職業教育的。來源的多樣性注定了學情的復雜性。不同來源的學生很多時候是同時上課的,有些在中等教育階段形成不良習慣的學生會給其他同學帶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五)師資力量薄弱

在問及提升法制教育實效性面臨的最大困境時,20%的教師認為師資不足。盡管全部教師都認為單班授課要比合堂效果好很多,但是實際情況因老師數量有限,往往難以滿足單班授課;高職院校大多經歷了合校兼并,教師老齡化比較嚴重;另外《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編排在一本書中,是一門課程的兩個部分,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院校也都由思政課教師統一授課,大部分教師既不是學習法律出身,也沒有法律實踐基礎,這也注定其對某些法律問題的把握不夠深入,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六)協同配合缺乏

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要使法制教育效果最佳,單靠《法律基礎》課堂遠遠不夠,還需要家庭、系部、同學各方面的配合。目前,法律基礎課往往由專門負責公共課教學的部門來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由系部、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協同完成,和專業有關的法律課程則由系部專任教師來完成,同時,青年人法制觀念、信仰的確立與家庭環境的熏陶有著不容割舍的關系,法律基礎課教師與這些部門、學生及其家庭聯系很少,這大大抑制了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三、重構———構建提升法制教育實效性立體維度

(一)加強情感交流

有12.3%的同學特意強調希望老師能增加與同學的交流。因為授課任務重,教師和學生的交流經常只局限于課堂,很多時候學期授課結束后教師尚不能叫出班級學生名字。有道是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法律基礎課尤其如此。很多法律問題學生只會和親近的人敞開心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師應適應潮流發展,充分運用微信、微博、QQ等便捷工具,豐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幫助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為提升授課實效性奠定良好情感基礎。

(二)重塑授課方式

要克服困難,勇于探索,博采眾長,綜合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重塑授課方式。結合授課內容適當地、適時地采用討論、案例、模擬法庭、觀看視頻、網絡教學等多種方法,擯棄傳統單一的講授法;適當地增加實踐環節,創設特殊教育情境,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如到法庭旁聽觀摩、參觀監獄現場接受教育等;全面利用各方資源,如邀請法官等法律工作者開展通俗易懂的案例講座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學效果。

(三)整合授課內容

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對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部門和學習內容更感興趣。具體到法律部門,更關注民商法、刑法。具體到內容,對婚姻家庭、就業、犯罪更感興趣。法律基礎課更側重法律意識的培養,而不是學生們所期冀得到的具體法律知識,這就需要在二者之間找到結合點。可以用學生所關注的案例、本校真實發生的案例、與其專業課程緊密關聯的案例來切入,用學生感興趣的部門法、其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所來講解抽象的原理、精神,以其既達到預期的效果,又滿足學生的需求。

(四)提升師資素質

全面提升師資素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吸收專門的法學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二是引導教師將側重點放在法制教學方法方面,使其能夠根據授課內容隨時靈活選用適當方法;三是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專業實務培訓,全面提升法制實踐能力;四是積極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提高法制教學水平;五是支持教師積極參加頂崗實踐活動,利用假期深入企業、律所等單位,切實增強法制應用水平。

(五)加強配合協作

注重與學院各部門的聯動配合,多管齊下,共同提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改變以往的紙上談兵,力爭身體力行,從行動上實現真正融合。積極參與學院各級、各部門開展的各種法制教育活動,并對其給予幫助、引導。對于宣傳部門進行的法制宣傳欄、展板制作等,可以幫助提供創意、素材;對于學生管理部門進行的演講、辯論、征文等各種法制競賽活動,可以毛遂自薦擔當評委、指導教師;對于學生自發組織的法制社團等給予常規性參與和指導。

(六)銜接社會家庭

盡管“學校就是小社會”,但學生在校期間相對來說與社會還是“隔絕”的,實際遭遇具體法律問題的機會很少。在問及《法律基礎》課上學到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運用時,盡管70.48%的學生認為已經運用,但其應用的具體形式大多局限于思維層面,比如守法維權意識的提高等。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建立社會銜接機制,可以設定固定郵箱,用來接收往屆學生的法律體會或感觸,這種身邊人的體會肯定會比單純的法律概念、定義更能深入人心。可能初期收到的反饋會比較少,接收過這種反饋教育的學生應該會更愿意再進行反饋。鑒于承擔法制教育主要任務的基礎課教師與學生管理脫節,與學生家庭脫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與家庭展開銜接。一是從制度構建上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起輔導員、班主任、授課教師融為一體的學生管理體制,教師直接參與到部分學生的管理工作中,及時發現學生的法制動態。二是定期與授課班級班主任老師溝通,了解學生及其家庭法制思想動向和遇到的具體法律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有側重性的進行講解。三是對在授課過程中發現的法治信仰極其淡漠、法治觀念極其消極的“問題”學生予以重點關注,建議系部將其確定為家訪對象,直接參與到家訪過程中,探究問題產生的根源,與家庭共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馬淑芳,錢建文.校園法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