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時間:2022-07-14 10:00:33
導語:道德和法治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小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三觀”。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不足、教學內容功利性明顯和德育實踐活動有限等問題,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從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分段、分級進行教學,課堂教學生活化以及開展社會實踐探索活動四個方面探討滲透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滲透策略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下文簡稱“指南”),其中,“學科安排”部分指出“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為主”,針對中小學各學段提出了具體要求[1],開始全方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小學課堂的滲透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作為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探索學科優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強化滲透意識策略,充分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引領作用,從而更好地堅定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重要的立德樹人功能,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代表和包含著最根本的中華民族精神基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道德文化、家教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內容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重要基礎。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其滲透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知識和動力,有助于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將相關教育理念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處于人生的起始階段,他們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事物的辨別分析能力較弱,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比較容易受到虛榮攀比、金錢至上等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對小學生展開思想道德品質教育,這對處于文化價值觀念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關鍵階段的小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深入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引起廣大教師和家長的重視,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不足
就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學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不足,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跟進課堂教學進度,而忽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活實際、學生學習等情況結合起來,更多集中于刻板列舉和講解課本,忽視除教材之外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也較少有針對性地進行延伸和拓展,難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內容功利性明顯
國家提出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要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性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教育教學必須重視學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整體而言,小學更注重要求學生識記學科知識和掌握、應用專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方面教育的展開,即使開展各類活動,也更多的是應付學校各類檢查的需要,很少去研究學生道德品質上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學內容功利性明顯。
(三)德育實踐活動有限
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于實踐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的實踐和德育的展開同樣需要以大量的實踐活動作為支撐。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述為主,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缺乏細致、深入的轉化過程,加上專門針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本來就少,導致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困難。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指南”中將道德與法治學科列為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課程之一,因此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強化學科滲透意識,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優勢,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滲透策略,以充實、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從而從根本上堅定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三觀”。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教育方式具有多樣性,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才是根本。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括傳統節日、傳統美德、傳統思想、傳統藝術、傳統習俗、傳統語言文字、科學技術、民族精神等方面內容。比如,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等的傳統習俗和節日文化,五年級下冊“弘揚優秀家風”等的傳統智慧與美德,五年級上冊“古代科技耀我中華”等的傳統工藝文化。在傳統智慧與美德方面,又可細分為二年級下冊“我會努力的”的自我肯定,六年級下冊“多元文化多樣魅麗”的求同存異,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的修身養性以及一年級下冊“我愛我家”的以孝為先等主題[2]。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用好、用活教材,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并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加以呈現。一至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都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題,但涉及方向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差異,立足教材并加以深挖,在教學中尋求滲透的最佳契合點[3]。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為父母分擔”單元時,筆者立足教材,選擇從“孝”文化入手,讓學生在課前與父母溝通交流,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與不易。課堂教學中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自己平常對父母的言行進行反思,自己可以完成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課堂上發言交流,并且設計家務“能手卡”和“承諾書”,讓學生在發言交流后簽訂“承諾書”,回家將自己所做家務記錄在“能手卡”上,學期末由家長與教師共同展開評比活動,以實踐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踐行“孝”,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弘揚傳統美德。在五年級下冊“弘揚優秀家風”的“活動園”中,同樣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題,教師應立足教材并深挖教材,從教學目標出發,在完成《朱子家訓》教學后,一方面要求學生進行摘抄,并分享學習感悟;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生在課后深入搜集古代優秀的家風家訓,并撰寫讀后感,充分調動學生動筆思考的同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傳承和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分段、分級進行教學
“指南”中比較籠統地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為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大學段,并表述了不同學段的層次要求。但是小學階段共涉及六個年級,每個年級的區分只是接受程度、身心發展特點各有差異,比較籠統。在具體教學中,需要在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堅持分段、分級的循序漸進原則,分年級設定不同教學目標,并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呈現滲透教學的系統性、階段性,從而展開具有進階性的學習活動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整體上實現滲透教學的可持續性。從整體教學出發,嘗試將小學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內容加以劃分:一、二年級的滲透教學重點定為傳統智慧與美德,以民間故事形式加以具化;三、四年級重點定為傳統節慶與民俗文化,以傳統節日形式加以具化;五、六年級定為傳統工藝文化,以藝術作品形式加以具化。如在一、二年級的滲透教學中,考慮到低段學生處于知識積累的起步階段,課堂中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展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一課時,學生在前幾課時教學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限魅力,在此基礎上,以“我們每一個人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為教學主題,引入《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一方面讓學生敬畏自然,從而愛護大自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感受神話傳說中主人公的勇敢、善良等美好的品德,讓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感染。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時,設置“中秋節為活躍家庭氣氛,在吃月餅時與家人分享一個與中秋相關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的故事情景,引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民間故事小視頻,并聯系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一詩,將語文和道德與法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帶來跨時空、跨學科的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
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學段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足,思考問題時更多以形象思維展開。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學生這一現實情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時,逐步改變道德與法治屬于傳統、枯燥說教課程的呆板印象,將課堂教學生活化,用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滲透教學質量。一方面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貼近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就是要求教學目標的設置不宜過于“高、大、上”,而應該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緊密相關。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一課時,筆者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從生活小事中留心觀察以學習傳統美德”,以閱讀角中的“乘長風破萬里浪”這一關鍵語句入手,帶領學生通過宗愨的故事,發揮想象感受其內心世界,明白“明志”對于人生的重要激勵、影響作用。最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生活小事來暢談自己的理想,將“明志”美德與學習重要性相結合,告訴學生追求理想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道理。另一方面教學內容需要與現實生活相關聯。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一課,教學重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體會生命來之不易。筆者創設角色扮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將書包背在身前,感受媽媽懷孕時大腹便便地行走、學習,小心翼翼下臺階等生活細節,讓學生充分體會生命最寶貴的含義。在四年級上冊《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體會父母承擔著的家庭責任重擔,同時理解、感受父母之愛。以生活情境的創設豐富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深入理解傳統美德,深刻體會“孝”的內涵。此外,教學活動也應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對于小學生而言,來自身邊的例子更具說服力,同時往往也更能促進傳統文化、美德在學生心里的內化。因此,教學活動應該圍繞學生實際生活,選擇最佳契合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滲透教學。如在一年級下冊《可愛的動物》的教學中,筆者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形態特點和生活規律等內容。這樣一方面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后續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對生活中見到的小動物習性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在情感方面實現由喜歡小動物向保護動物、保護自然和敬畏自然以及尊重生命等主題的升華[4],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開展社會實踐探索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小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停留在教材上、課堂上,同時也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往課外延伸,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探索活動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領悟。一方面要大力展開自主探究。針對部分小學生獨立意識不強、自立能力較弱的現狀,在滲透教學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展開自主探究,與自強不息、自立自主的傳統美德本身便具有契合之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問題展開獨立的思考與探究。另一方面要進行項目式歸類學習。將原來教材知識中類似的內容進行歸類,統一到一個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滲透教學。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讓學生在較為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圍繞明確的項目教學主題,小組內成員合理安排,根據各自任務展開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完成技能掌握和知識學習,有助于學生強化責任感,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真正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施文英 單位:平潭實驗小學
- 上一篇:“雙減”下如何構建小學數學學習課堂
- 下一篇:“雙減”政策下打造語文高效課堂創新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