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理念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英語 新理念 問題 策略
大多數教師在英語講解上還沿襲著從概念入手的傳統方法,例如講簡單句,首先說定義,讓學生抄到筆記本上,下節課先考學生:什么是簡單句。這樣做把本來就很抽象的內容教得枯燥無味。聽力材料不給學生任何提示,放過一遍或兩遍錄音后就要求學生完成書上的習題,答不上來就再聽一遍,如果還是填不上,很多教師就會帶著抱怨給學生寫出答案就算完成了。然后是對話部分,教師叫幾名同學讀下來后,又是講句型和語言點。為什么不能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應用對話部分中的常用句型自己組織語言進行交流呢?簡單談談我對初中英語教學的看法。
一、搞好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1.從思想教育入手,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學生帶著抵觸情緒在老師的強求下被動地學習,即使老師的教學方法再出色,也只能起到蜻蜓點水的作用。因此,我們要讓學生真正明白教學活動的過程,知道教與學的聯系和統一,然后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多交流,并用身邊的實例向他們講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思想認識的轉變,興趣無形中被激發,這時,學習英語就變成了一種自覺、積極、主動的心智認識活動,教師的教學也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講授有意義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思維與智力的發展。在《初中英語》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數千個單詞。如果教師找一些竅門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緩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還可以在有效時間內讓學生熟練掌握單詞、句型、短文。近年來,英語作為一門實用性學科,涉及實際綜合應用能力方面的內容越來越多。如:補全對話、書面表達是多年來中考的重頭戲。所以,讓學生平時多做句型、短文的訓練也就顯得格外重要。首先,英語和漢語有許多相似之處,為了便于讓學生理解,可以使其有機地結合。如:漢語中的修飾詞在英語中稱作定語,漢語中有主、謂、賓、定、狀語,英語中也不例外;但在有些方面,它們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如:主系表結構,特殊疑問句的構成,補語這一定義等,通過英漢對照,讓學生形象直觀地加以區分,總結歸納。
第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所掌握了單詞和句子的基礎上多造句。
3.加強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重視及時反饋。課程改革一再強調課堂師生關系和地位,但許多教師還是滿堂灌。教師只是一味地講,不能涉及多種形式的互動話題;作文收上去甚至只是寫上日期;試卷不收,收上去十多天還發不下來,講的時候學生已經記不住多少了。雖然學生越來越感到索然無味,教師卻在抱怨如何辛苦,長此以往自然形成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對立局面,最終導致更多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也失去了信心。幾乎每個班都有學生因為聽不懂、跟不上而放棄聽課,而教師也就認可了學生的自我放棄。通過與有經驗的名師交流學習,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轉貼于
二、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有效教學方法
第一,創設情景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教師利用現場的情境,和學生形成互動,所使用的詞組和句型正是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在組織教學的同時,自然地引入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現情境教學的目標。大膽放手,啟發后讓學生有時間和空間進行訓練和應用,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上對語言的應用訓練;在表達上決不拘于某一種表達方式,而是鼓勵學生把已經學過的相似表達方式盡可能多地提供給其他學生,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增補并做系統化整理,使知識脈絡清晰,便于記憶和應用。
第二,抓住重點及時反饋。怎樣讓學生記得多、忘得少呢?有經驗的教師普遍重視及時反饋這一教學環節。講授新課后,及時總結,突出重點及難點;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包括布置課后作業;不留機械化的重復作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在下一節講新課之前,一定要應用上一節所講的重點內容,既有復習,又有銜接,有利于將所學內容系統化,便于掌握。
篇2
一、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論和差異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1]。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以來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歡迎,現在我國教育工作者們都深深被之吸引,甚至掀起了一股“多元智能熱”。那么要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下進行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呢?首先要解決的是差異化教學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全面發展。差異化教育的優點在于能夠使得社會和學校不再僅僅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開始轉而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興趣發展程度[2]。就當前的教育形式來看,差異化教育會成為以后的教育趨勢,但是目前差異化教學還沒有被大規模的推行,因為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差異甚至某些情況下還有對立的詞匯,所以推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其實是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的。
二、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差異化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倡的“為理解而教”、“個別化教育”等理論。
首先是“為理解而教”意在啟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注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如果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大聲地朗讀一遍,那么教學就變得毫無意義。理解的教學更有意義,明確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所謂道德就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是一個相對比較“軟”的詞匯,它沒有什么條例的硬性規定,但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為準則,因為德多在人心,道德的標準也在人心,有這么一種說法“罪莫大于無道,怨莫大于無德。”;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約束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是法治社會。”要依法治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實現真正的法治國家。法治是硬性的條文規定,是一個有著強制規定需要的遵守的準則,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實際案例、分組討論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道德”與“法治”這兩個詞匯的真正意義,教學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學,真正學到了才是教學。
再次是“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育是一個類似于差別化教學的詞匯。它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一個目前還是應試教育的教育體系中提倡個性化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道德與法治來說,因為是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詞匯,所以就有了實現差異化教學的可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比講述,從概念到授課方式,從授課方式到討論分析,從討論分析到提高總結。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結合實際進行分析,針對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生不同的學習理解情況進行教學,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期達到一個氛圍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了一個各方都滿意的教學情況。
三、結果和建議
無論是多元智能理論還是差異化教學都是幫助學生接受教育,幫助老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學會合理利用,將理論與現實實際情況相融合,真正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一個良好的智能教學。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利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同時也要警惕過度使用或者濫用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真正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教學之中
教學的輔助方法有很多,真正實現價值是要將其徹底融入教學之中。多元智能理論是一個相對而言其實比較復雜的理論,在教學之中一定要正確理解并真正將其融入其中才能達到實現多元智力理論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為理解而教”還是“個別化教育”對于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差異化教學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七年級是初中教學的開始,是中學生的一個階段,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要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他們以后更好的發展,所以要將多元智能理論真正融入教學之中,學會融會貫通,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一樣,學習不是簡單的相加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是一種學會學習的能力,學海無涯,學習這條路沒有盡頭,所以只有學習的方法才是茫茫學海上的一葉扁舟。
(二)警惕過分沉迷于教學方法而忽略教學本身
篇3
一、以指導思想提高認識
思政教師要堅定理想信仰。思政教師傳道授業,要堅持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建設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堅定理想信仰,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以黨的宗旨和最高目標引導自己,不斷強化自身思想信念,并將黨的信念根植于課程教學中。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工作,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常態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為重點,注重對骨干教師的培養,以此帶動其他教師對本學科的重視,從而使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以工作開展落實目標
1.各備課組積極參與聽課活動,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
2.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小課題研究,將深度教學落實在課堂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來規范學生,并聯系周圍環境,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4.要求教師做到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提出專課專上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5.積極開展聽課、評課活動,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結合德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向課外延伸活動,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三、教研課中提高實效
僅僅局限于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實踐的課堂教學也是空洞的。我們認真學習了課改的相關精神,積極參加線上培訓,聽課評課,學習其他學校優秀的道法課教學設計,取長補短,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專業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我們將在具體的教研活動中,在教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后反思等方面加強鉆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并通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通過撰寫反思、教學論文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篇4
【關鍵詞】課堂文化;生活實踐;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1-0040-03
課堂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并為師生所自覺遵循和奉行的課堂精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是課堂文化的類型之一。所謂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就是以聯系生活與實踐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文化。《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可見,建構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是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也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追求。本文以道德與法治課為例,就如何建構這種課堂文化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況
目前,新課程改革雖然進行了十幾年,但是過分關注應試分數、忽視學生生活實踐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雖然在聯系生活上有很大的進步和改觀,但是教學遠離學生生活、知行脫節、忽視生活實踐的狀況,仍然使人感到憂慮。要建構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需要教師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況,努力做到:
第一,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智力生活,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審美生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還要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要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創造未來的美好生活。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幸福和快樂為出發點,改善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態,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實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把書本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最大限度的改善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態。
第二,提高W生的生活質量。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而關注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也就是關注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這是教學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尊重、理解、關愛學生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生命需求,最大限度的發掘學生的生命潛能,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最大限度的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教師還要努力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引導學生體會生活的內涵和意義,不斷提升學生的生活境界。
第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打造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目的之一也是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活動。教師應該創設各種生活情境,積極開展討論、辯論、游戲、表演、朗誦、演講、競賽、制作、展示等各種課堂活動,讓實踐活動充盈課堂;還應該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等課外活動,讓實踐活動向課堂外拓展,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為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必要條件
建構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需要教師為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一些必要條件,這些必要條件包括:
第一,充分挖掘生活實踐資源。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以及學生自身,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可以挖掘利用的生活實踐資源。充分挖掘這些生活實踐資源,對于打造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校生活實踐資源,會使課堂教學與學校生活實踐融為一體,強化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統一,還能使學生感知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實踐資源,可以強化家校之間的聯系,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增強學生的家庭情感,促進親子溝通,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家庭幸福感。充分挖掘社會生活實踐資源,可以增強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生活性、時政性,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增強學生熱愛社會的情感。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實踐資源,使課堂教學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智慧和生活實踐能力。
第二,精心創設生活實踐情境。打造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有關的生活實踐情境。學生置身在這些情境中,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可以創設的生活實踐情境有兩類:一類是真實情境,一類是虛擬情境。真實情境就是結合生活中真實的人或事所創設的情境。這種情境真實性強,可信度大,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接受這種情境所蘊含的道理,容易理解這種情境所說明的問題,容易受到這種情境的浸染。由于受課堂時空的局限,學生不可能總是置身在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中,更多的情況下是置身在虛擬的情境中。虛擬情境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模擬生活中的人或事所創設的情境。學生置身在虛擬情境中,會感到新奇,會樂于參與到情境中,做到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創造。
第三,積極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才能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也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可以開展的生活實踐活動有兩類:一類是課內生活實踐活動,諸如討論、辯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演講、現場調查等;一類是課外生活實踐活動,諸如社團活動、校外綜合實踐基地體驗活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生產勞動、勤工助學、走進大自然體驗活動等。學生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會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會更好地參與實踐、了解實踐、融入實踐,從而打造出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
教學魯教版九年級“奮斗成就未來”時,教師是這樣為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必要條件的:第一,教師展示了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舊貌換新顏的具體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圖表和圖片等,然后問學生:開發區的人民發揚的是一種什么精神?在座的許多同學的父母就是開發區的建設者,同學們想一想父母的辛勞,哪位同學介紹一下?第二,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個手提袋,告訴學生在老師的家鄉有一個手工活,就是給手提袋綁上兩根小繩好用來手提。然后教師讓學生現場操作,把課前下發的小紅繩綁在鉛筆或圓珠筆的兩端,老師計時,看綁完一根小繩用多少時間。全班同學都在動手操作,結果是綁完一根小繩,最快的同學用時10秒鐘。這時老師讓學生猜一猜,給手提袋綁上一根小繩可以掙到多少錢?然后教師告訴學生可以掙到1分錢,接著讓學生算一算:一分鐘掙多少錢?(0.06元),一小時掙多少錢?(3.6元)。這時老師感慨地說:“3.6元錢掙得多么不容易啊!開發區這些勞動成果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勞動成果!”第三,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和學習生活中,與艱苦奮斗精神相違背的現象,請舉例說明。第四,教師要求學生夸夸自己身邊艱苦奮斗的好同學。
上述做法,充分挖掘了學生的社區生活、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學習生活等生活實踐資源,精心創設了文字材料、圖表和圖片、現場操作等生活實踐情境,積極開展了動手操作等生活實踐活動,為建構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三、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
教師為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了必要條件之后,就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這是建構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的關鍵,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感悟。道德與法治課所傳授的一些理論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單純進行講解,教學遠離生動的生活世界,遠離多彩的生活實踐,也許學生越聽越聽不明白,甚至越聽越糊涂。學生對所學知識難以準確感知,更難以有所感悟。久而久之,W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蕩然無存。而聯系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有關知識,感悟有關道理,學生會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抽象的理論就會變得通俗易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增,教學效果自然也會事半功倍。
第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思考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形成思考與探究的課堂氛圍,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追求之一。思考與探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展開。教師創設生活實踐性的教學情境,把思考與探究引入生活實踐,學生的思考會更全面、更深入,探究會更主動、更自覺。
第三,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參與體驗。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這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人文學科,特別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沒有這種參與和體驗,學生的情感就難以得到激發和培養,學生就難以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也就難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就會落空。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參與與體驗,學生親身參與各種生活性、實踐性強的課堂活動,特別是親身參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等課外活動,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用手去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探求知識的樂趣會更多,對自己言行的反思會更自覺,學習的收獲也會更大。
教學魯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挫而不折,積極進取”時,教師設計了如下課堂活動:
活動一:挫折小調查。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樣的挫折?請寫在卡片上。
活動二:課堂游戲。
游戲一:單腳站立。
第一次的游戲規則:①一只腳的前腳掌接觸地面,另一只腳不能接觸地面。②獨立完成。③堅持不住者或違反規則者,自動站到一邊,退出游戲。
第二次的游戲規則:①一只腳的前腳掌接觸地面,另一只腳不能接觸地面。②堅持不住者或違反規則者,自動站到一邊,退出游戲。
游戲二:傳球。以小組為單位站成兩隊,按順序傳球,球必須經過每個人的手,完成時間最短的組勝出。
活動三:課堂演示:上課前,教師在黑板上張貼了一張自己畫的畫,上面有高山、深谷、彩虹。教師先把寫有各種挫折的小卡片有重點地粘貼到這張畫的山谷里,意為挫折使人陷入低谷;然后把寫有戰勝挫折方法的一面面小紅旗有重點地粘貼到山下、山腰直到山頂,意為戰勝挫折成功登頂。畫面上的彩虹,意思是戰勝了挫折,如同雨過天晴,彩霞滿天。
上述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挫折小調查”這一生活實踐中感知感悟,在“課堂演示”這一生活實踐中思考探究,在“課堂游戲”這一生活實踐中參與體驗,較好地打造出了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
總之,建構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實踐的課堂文化,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狀況,為學生的生活實踐提供必要條件,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5
關鍵詞:中職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職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在校中職學生已達到2000多萬人。這些中職生絕大多數畢業后將直接跨進社會,步入職業生涯。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大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應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根據職業學校的現狀、學生的特點和社會的需求,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職業素養和法律的教育,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一、《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 中職學校學生素質明顯下降。
隨著中職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職生源素質明顯下降,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綜合素質都比較差,主要體現在:文化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自制力差、不思進取、時間觀念不強、法紀意識淡薄,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個別學生喜歡滋事鬧事、抽煙、吸毒、沉迷網絡;缺乏社會責任感;沒有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缺乏敬業、樂業、精業的精神,沒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正確的工作態度。從我校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來看,有85%以上的學生因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承受不了工作中的臟、苦、累、重而放棄就業機會或者頻繁更換單位,個別學生甚至長期在家待業不愿參加工作。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差距較大。
(二) 教學內容單調乏味。
我們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力宇、張偉主編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材。教材內容主要以綱要性知識為主,案例大多為學生不熟悉的人物,個別案例陳舊、缺乏時代感,缺少學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識,如保險、勞動法、勞動合同樣式等。
(三) 傳統的 “灌輸式” “填鴨式” 教學模式。
中職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課堂教學采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沿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傳授知識。習慣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把教師和書本的思想灌輸給學生,教師照書念,學生照書背,師生都圍繞書本轉。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學活動的雙向性、互動性,學生被動接受,成為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職業道德的內容缺乏理解和內化,缺乏實踐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致使不少學生感到有些事好壞難辨,在遇到一些現象和問題時無所適從。這與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難于相適應。
(四) 重視專業技能課輕視職業道德課。
由于中職教育是就業教育,不是升學教育,中職學校普遍存在重視專業課輕視德育課的現象。一方面,學校在教學上重視專業技能課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思想教育課、職業道德課,大大壓縮職業道德課時,有的學校甚至讓學生課外自學,降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考核標準。另一方面,學生也認為自己到中職學校就是來學習技能的,只要學好專業課,熟練掌握一門職業技能,畢業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會,所以對職業道德課在思想沒有足夠的重視,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無心聽課,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更不用說掌握消化教學內容。所有這些都不利于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五) 任課教師綜合能力偏低。
《職業道德與法律》包含職業道德與法律兩方面的知識,屬于綜合性的社會學科,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淵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必要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好的綜合素質,然而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一般由文科類教師講授,甚至安排科室工作人員擔任,任課教師的綜合能力偏低。一方面,這些教師可能學歷層次較低,以前自己受教育時就沒有學習過相關知識,任課以后又沒有參加學習培訓,缺乏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文科類教師大多畢業后直接由學校走進學校,缺乏企業鍛煉的經驗,缺乏了解企業、社會對職業道德內涵和標準的理解,特別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實際要求。任課教師忽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儲備,不重視對新知識的吸收,不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導致講課平淡,照本宣科,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效性低。
(六) 評價方式簡單。
受中國傳統考試制度的影響,對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測評采用理論考試,一考定奪。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重大缺陷:重視知識考查,輕視能力和行為評價;重視筆試評價,輕視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重視任課教師的個人評價,輕視綜合評價;重視教育者的評價,輕視受教育者的自主評價。因此,現行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很難客觀準確地反映教學實際效果和學生的真實能力,導致學校的評價結果與社會、企業的評價結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個別學生在校時道德素質評優,走上社會后道德墮落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 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教材內容的不足,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我們主要做了如下嘗試:
(1)理順教學內容順序。例如講完第六課: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接著就講第十一章:依法公正處理民事關系和第十二章:依法生產經營,保護環境。然后才接著講其他章節內容。
(2)豐富教學內容。結合專業講職業道德,例如針對城軌運營專業的學生,增加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和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服務人員儀容儀表禮儀標準,由于所授內容針對性強,與學生聯系密切,學生更有興趣學習。增加時政新聞,及時把身邊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知能力。例如,結合介紹廣東精神、惠州精神內容,以延申職業道德內涵,增強學生樹立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的精神。同時,我們增加了實踐環節內容,例如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實習1天,了解企業對員工的職業道德要求;組織學生參加勞教所、監獄等場所,與法官和犯人交流座談,提高學生對尊紀守法的重要性的認識。
(3)更新教學內容。例如第二課:展示自己的職業風采,將張秉貴的案例更新為惠州市道德模范江潤濃的事跡以及體壇明星姚明、劉翔、林丹等青年人崇拜的榜樣人物事跡。由于是身邊的、新時代的模范人物,學生不會感到陌生和懷疑,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和學習。
(二) 創新教學模式,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陶行知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說要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自由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統一。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滿堂灌”的傳統做法,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采取小組討論、辯論會、演講比賽、禮儀比賽、角色扮演(如扮演執法人員、車站服務員、企業老板、企業員工)等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對教學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產實習、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啟發受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精選案例,以案說理,以案釋法。由于中職學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都較弱,而法律基礎知識的概念和原理一般又比較抽象難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現實生活中真實、具體的青少年違法案例引入課堂,例如吸毒、販毒案例,打架斗毆致人傷亡案例、盜竊案例、搶劫勒索案例、網絡犯罪案例等。結合教學內容啟發誘導,變抽象為具體,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法律的尊嚴和違法的后果,進一步樹立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使學生成為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
實踐證明,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加入教學活動,將呆板型學習變為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體驗中學”“在情景中學”“在快樂中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法紀觀念。
(三)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德育教師隊伍,是上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根本。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領者。教學效果的優劣,關鍵取決于教師,只有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1)學校應重視《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應該像抓專業課一樣抓德育教育,在資金、設備、時間、業務進修、教師選撥上給予支持,加強對《職業道德與法律》任課教師的培訓和考核,以確保教學質量。
(2)任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應該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重視新知識和綜合知識的吸收,豐富專業知識結構;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主動走進企業,了解用人單位對員工道德品質素養的實際需求,促進職業道德教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該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總結教學經驗;應該提高個人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滿懷熱情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敬崗愛業,勤奮工作,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格要求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重視個人儀容儀表,利用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
(四)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和互聯網是當前最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動畫、視頻于一體,具有重復性、交互性、生動性以及趣味性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上單調、枯燥、抽象、死板的內容變為直觀、具體、豐富、生動、圖文并茂的內容,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單。例如教材中的站姿標準、案例圖片,如果用多媒體來展示就會更加形象生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聲、光、電刺激人的視覺、聽覺,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據有關研究顯示,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知識的比例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有利于學生反復學習、隨機學習,活躍課堂氣氛,創設教學情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節省授課時間,加大教學密度,深化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互聯網資源豐富,不受時、空限制,為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提供了海量的素材,為師生平等交流學習和情感提供了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通過在線平臺、電子郵件、QQ等布置作業、檢查學生學習進度、解答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學生交流學習方法、交流情感思想。例如教材中要求“查一查”的內容,學生利用互聯網就能很快獲得答案。互聯網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
(五) 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
目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用單一的卷面考試,重點在于考核其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只有改變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構建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不但要考查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要考核其綜合能力。評價內容包括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行為習慣、儀容儀表、職業能力、守法情況等。評價結果主要包括學生自主評價、學生互相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德育工作者評價、行業企業人員評價、家庭評價。評價力求做到真實、客觀、公正。
三、結語
教學改革不會一勞永逸,只有緊隨社會發展步伐,關注法律制度建設,密切聯系行業企業,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內涵,改革教學方法,創新評價體系,才能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實現《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的勞動者。
(作者單位:惠州工業科技學校)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中職學校;法律教學
一、引言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職教育的發展承擔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使命,對于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地進行。倡導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深入到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以新課程中提出的學生主體性,合作性以及積級性為指導觀點,全面地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即教學生學”。這符合了我國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點。即老師在教書育人時,應教導學生方法,而非單純的結果,其表現在法律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向學生傳達法律原理的相關概念,也應培養學生運用整個法律的原理進行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使得法律成為處理社會事務的優質方法。因此,在進行法律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師的教學準備以及相關的活動過程,打破整個課堂的沉悶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及責任感,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整個教學。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方法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種能動性。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主動地接受教學內容,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擔任教學內容的主角,打破以往存在的機械式的教育。有一句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再好的老師,都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替代品,只有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學習的最終效果。因此,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了現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改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中職學校法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對于教學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學中也不例外。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模式占據了現代教育的主導,學生的知識來源源于教師的講學以及課本的教導,老師直接將知識單方面傳遞給學生,使得學生進行控制性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而法律教學則側重于實踐經驗的運用,知識性的學習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主體性教學觀念的出現打破了一言堂的局面,為學生提供了更寬闊的空間,使得學生在民主開放的空間下獲得更大的主動權,更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天性。這種學習方式的出現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能力,大大提升了學習的效率。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不同,興趣點不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改變以往特立獨行的工作作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案例分析的角度以徹底地建成民主師生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法律人才。
(二)充分挖掘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的一切主觀能動性的根源,只有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才可以使學生從內心真正地接受法律知識。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方式一但觸及了學生的情緒以及相應的意志領域,并深入發掘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會變得更加高效。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地挖掘學生的興趣需求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處于最佳的狀態。深入了解相關的法律教程,提高學生的專題調研的能力,運用法律知識進行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深入的了解法律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老師積極地進行教學方法的豐富,徹底打消學生的厭學情緒,靈活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以學生自主式的學習方式為主。采納案例式教學,模擬表演以及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自由學習,自主學習。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對學生的評價多元化是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最主要的道路,不能以學習的好壞作為衡量學生的一種方法。通過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提升學生自信的主要的方法,既有助于學校學科體系的建立,也利于學生的主動性表現。而在現在的中職學校教育過程中,仍然采用考試這一主要的考評形式,這種單一的形式使得整個教育的評價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立全面合理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我國法治建設做出應有貢獻。同時,當前的法律教育仍然以教育個人的評價為主,而將學生的學習方法排斥在外,但是學生之間對學習的評價往往更具真實性,全面性。因此,在新的教育體制下,對于學生的學習提倡主體多元化,進行學生的自評互評的活動,將老師的評語與學生的評價進行一定權重的結合。
三、結論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有一個好的發展是整個教育的最終的目標。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看問題的角度過于單一,對于現實生活的知識運用能力不足,無法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難以成為具有創新精神以及才華的新時代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中職學校法律教學,必須因人而異,通過對學生的個性進行關注,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自主自覺地進行學習。因此,作為中職學校法律教學的傳播者,不僅僅是進行法律知識的簡單教學,而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主動精神,能夠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一、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教師素質
“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充電,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個人教育教學素養。
1、以“主題式”教研活動為主線,積極開展校本教研
我校以“三定研備”活動為載體,通過集體備課、上課、評課、教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推進我校課改模式的實踐應用。集體備課中,要求老師們人人認真讀教材、讀教參、主備教師說課、說導學案設計思路,輔備教師人人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修改完善導學案。聽課活動中,大家實實在在研究課堂教學微觀領域經常面臨的問題,發表見解,交流困惑,提高了教研的實效性。本學期開學初,各學科確立了各自教研活動主題,圍繞主題,進行了以學科為特征的教研活動。同時,學校組織了“解讀學科核心素養”為主題的大型教研活動。經過一學期的“主題式”教研,一方面,學科的教研氛圍愈加濃厚了,另一方面,教師的業務水平也有相應程度的提高。
2、借助片區教研平臺,大面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本學期,我校為了響應長治市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十大行動的號召,全面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進而提升辦學品位和教育教學質量。根據縣教育科技局教研室區域教研活動安排,于2019年12月11日進行了紅旗小學片區教研活動。從這次活動開始,我校一改以往指派個別骨干教師作示范課的做法,盡量覆蓋多年級、多學科教師講研究課。課后大家針對課堂模式、問題設計、學生活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問題展開說課。同時,我們還推出一線教師作講座,趙云波老師在講座中解讀了高效課堂下導學案的研備與運用。所有參與教師,無論是講者還是聽者,都進一步明晰了高效課堂的課改理念,實現了一次業務的大提升。
3、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
本學期,學校派教師外出長治、太原、太谷、長春、廣州等地學十多人次左右,并要求外出學習的教師要做到認真學習,認真做好筆記,回校進行分享匯報,以便達到經驗共享,促進教師教學理念進一步的輻射與提升。
二、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常規是教師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準則,良好的管理體制是我
們順利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始終抓
實抓好。重點做好了如下工作:
1、抓常規,促進管理規范化
本學期我校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強化教學質量意識,加強課程計
劃的執行和管理,做到了“開齊、上足、教好”,同時也促進了學生
的全面發展。本學期加強了查課力度,也加大了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力度,進一步加強了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與考核。
(1)抓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尤其是本學期面對全面更換的語文、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教師如何把新教材的理念、思想轉變成教學行動,弄清楚新教材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在教學實踐中怎樣體現出新的理念和思想,如何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符合新教材的要求,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因此,學校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選擇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學期教導處多次組織了全面常規檢查,針對老師們的教學常規,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每次檢查教導處都認真總結,如實反饋,促使教師改正缺點,發揚優點。通過檢查,發現我校有一部分教師對待備課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如有的教師手寫教案書寫整潔、有創新,集備導學案能深挖教材、設計有效的練習。
(2)抓上課。上課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上好一節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本學期繼續加強聽課,除了公開課以外,采用隨堂聽課制度,促使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盡可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提高了課堂效率。
(3)抓課后輔導。
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甚至抄襲作業。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課后輔導,引導學生加強對學習的責任。
(4)抓教學后記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后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使自己的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可見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要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學反思也是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我校要求教師課課進行簡要的反思。
(5)抓作業布置與批改
要求教師詳批詳改,作業量適中,家庭作業有布置有檢查。作業布置要依據教材精選習題,體現明確性和針對性,作業量要適中,難度要適宜,要有一定梯度,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作業批改及時,課堂作業不隔課,其它作業不隔天,做到“有做必改,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有錯必糾”寫清批改日期,批語簡明易懂:少指責,多鼓勵提高。通過多次常規檢查,發現老師們批語有創新,有的老師自制印章給予學生圖案表揚,有的老師將二十年前自能作文的三級評改優秀傳統沿用至今,中年級的讀書筆記有模有樣、堅持不懈,寫字書的字跡越來越規范。
三、深化課堂改革,提升辦學品味
本學期,我校繼續將“創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研究的立足點,低年級采用“課前熱身—游戲引入—教授新知—競賽鞏固—自由交際表演”游戲型教學模式;中高年級采用“四二六”教學模式,實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突破:
1.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做好了教學目標、教學觀念、教學關系、教學活動、師生關系、教學結構、信息交流、教學評價八個方面的轉變,老師們已基本把新課改精神滲透于當前的教育教學之中。
2.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把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課改的核心問題來抓,目前已基本實現五個基本特征:一是主動性。學生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活動。二是獨立性。學生表現為我能學。三是獨特性。課堂上我們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四是體驗性。我們強調參與,重視直接經驗。五是問題性。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3、實現了課堂生態的轉變。
我們所追求的課堂可以概括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目前,無論是我校低年級的智慧課堂,還是中高年級的高效課堂,課堂的價值體現出從“知識”到“生命”的質的飛躍,課堂具有六個特質:自主性、豐富性、選擇性、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課堂成了學生的課或者以學為中心的課,再也不是教師的課,以教為中心的課。課堂成了一種生生、師生相互作用的合作過程,對每一個學生而言,課堂成了滿足“個體”的內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課堂也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課堂成了一種“人學”文化的真實體現,因而它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人與人之間相互包容、傾聽、接納。
四、打造學校特色,促進多維發展
1、課外閱讀、晨讀、午寫常抓不懈
(1)課外閱讀:本學期,我校繼續推進課外閱讀活動,學期初就要求一二年級堅持每周填寫一張“小書蟲”讀書卡,三四年級進一步寫好讀書筆記,五六年級更要注重閱讀感想和讀書交流展示,適應統編教材的要求。元旦前夕,我們為了落實和檢測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一二年級成功舉行的“書香飄萬家”親子共讀活動讓我們感動滿滿,三四年級制作的精美導讀小報作了很滿意的過渡,五六年級各班的讀書交流會可以說更讓我們看到了一條落實素養的途徑。
(2)晨讀:本學期做到真正落實晨讀的內容,做到不擠占,不挪用晨讀時間,背誦記憶必背古詩詞的同時,力求提升學生誦讀的能力和素養。
(3)午寫:學期初,學校給各班下發了規范的“午寫流程”,語文教師嚴格按照流程,借助“沃筆習字”軟件,針對學生的三姿結合當天所學生字進行指導。在書寫方面,我們通過作業檢查、試卷卷面分加大考核力度。特別是元旦前夕,舉行了全校學生硬筆書法比賽,我們欣喜地發現,全校學生書寫水平實現了整體提升。
2、開發節日課程,努力構建項目式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們的過節熱情,使祖國文化得以傳承,在國慶節和中秋節到來之際,我校布置了假期特色作業即節日課程。活動以設置驅動性任務為抓手,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思考、觀察、合作、研究完成,學生作品獨具匠心,我們都已裝訂成冊,作為我校檔案資料的亮點進行展示。我們的活動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一項技能,而是更高層次的分析、評價和創造,這既提升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動手、評價、創造、學習的能力,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以體現,真正使核心素養落地,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五、知不足而后進
一學期來,我在努力做好自身的工作,但是不足之處也非常之多:
1、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是一句空口號,它需要以扎實而創新的日常工作為基礎。在工作中我們也感到一些問題的存在,如教師的業務提高問題;怎樣使集體備課進一步落到實處,課改的一些細節抓得還不夠實,如有的班級表面分了小組,并組織學生合作,但實際上只不過是“走過場”。面對如此種種,我們還需要沉下心來去實踐研究。下學期,我們的設想是把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再扎實一些,創造性更多一些,創新求實,穩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
- 上一篇:電力安裝施工安全措施
- 下一篇:數學建模方法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