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教師如何換位思考

時間:2022-12-22 11:27:00

導語:城鄉教師如何換位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教師如何換位思考

今年新學期,鄭州在全市啟動首輪為期一年的城鄉教師崗位互換工程,646名教師交流換崗——

“城鄉教師的工作環境、條件可以說是天壤之別!”20多天的工作、生活體驗對比后,參加鄭州城鄉換崗任職的焦黎鋒、李佳老師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焦黎鋒是新密市尖山鄉初中的教師,此次交流到鄭州三中。鄭州三中地處商業區,各種“硬件”一應俱全。李佳這位三中的老師,則換崗到離縣城30公里的尖山鄉初中,學校沒一件體育器材,電教設施更無從談起。在尖山鄉初中,李佳吃水要用扁擔挑,蔬菜要等山下送。更讓他感慨的是,這里的老師每天五點半與學生一起晨讀、跑操,晚上學生睡了,老師還要查鋪、備課、改作業到深夜。“過去感覺在城市當教師辛苦,沒想到,山區學校的教師付出得更多。”李佳說。

至今,鄭州八中語文教師趙碧君對去年“送課下鄉”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那是去年9月27日,細雨寒風中,新鄭市觀音寺鎮一中的校園滿是積水。在學校唯一一間多媒體教室,孩子們把眼睛瞪得老大,看著他們從未見過的大屏幕上的電腦課件。一位騎車百里趕來聽課的農村老師說,這樣的電腦課件,見都很少見。趙碧君說,農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毫不遜色,唯一不足的是他們的知識面窄了很多。是啊,在觀音寺鎮,只有兩所高中有多媒體教室。全鎮10多所小學,僅兩所小學有電腦與電視連接的簡易多媒體教室。

在鄭州,一些鄉鎮中心學校的校長向記者反映,由于財政窮,很多初中必備的儀器室、實驗室無從談起,有的學校配了多媒體教室,也因為用不起電、請不起老師,設備經常處于閑置中。與匱乏的教育投入相對應的,是結構不合理的師資隊伍。在二七區侯寨小學,農村老師全是“包班”,即一個老師帶一個年級。干的是“全活兒”,語文、數學、體育、音樂、品德等所有課程通教,每周有近30節課的教學任務。與鄭州市直教師比起來,鄭州農村教師每周課時多出近1倍,而每月工資平均至少低300元。而且,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焦黎鋒是尖山鄉人,從河南省教育學院畢業后回家鄉教書。任教5年來,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在城市任教的同學拉開很大差距。正因為這些,近年來,新密每年都有100多名優秀骨干教師外流,調往上海等大城市。

鄭州市教育局發展規劃處的同志說,長期以來,城鄉二元化結構與“以城市為中心”的教育投入政策,造成了城鄉教育間的巨大鴻溝。而師資與投入,成為困擾農村教育發展、阻礙農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兩大瓶頸。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2002年全社會的各項教育投資是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占總人口數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資占77%,而占總人口數60%以上的農村人口只獲得23%的教育投資。資料顯示:城鄉分割辦學制度使農村兒童一開始就處于劣勢,從而使80%左右的農村適齡人口無緣參加高考。鄭州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張書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教育公平是解決貧富差距拉大、進而促進社會公平的“關鍵性閥門”。

追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各地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方法。此次鄭州實施城鄉教師雙向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無疑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其意義在于它探索了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嶄新模式。鄭州全市共有近7萬名城鄉中小學教師。市教育局“白紙黑字”寫的明白:從今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力爭在鄭州早日實現一定區域內城鄉教師均衡調配,讓城市和農村的孩子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成才。

鄭州市教育局長司福亭認為,要拉平多年形成的教育城鄉差別并非易事,教育要均衡發展,必須確保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新實施的《義務教育法》對確保教育經費投入及教師工資有了新規定,這使城鄉教師同工同酬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