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督導會議講話

時間:2022-04-18 04:06:00

導語:教育局督導會議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督導會議講話

一、認真學習“**”精神,深刻領會教育肩負的重任

最近,我參加了教育部、中組部舉辦的全國分管基礎教育廳長、市長學習班。舉辦這個班的目的是學習“**”精神、學習領會我國教育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十天的學習收獲很大,我認為教育新階段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力資源大國階段,今后我們要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但潛在的人力資源豐富,關鍵是要實現人口負擔向人力資源的轉化。通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終于從人口大國轉變成人力資源大國,標志就是實現了全國“普九”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現在,中國的老百姓都能接受起碼九年的義務教育,**的老百姓還能普遍接受十五年的基礎教育。但是,僅實現了人力資源大國還不行,現在還有許多因素制約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不斷擴大再生產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我們的GDP上去了,而可利用的資源卻越來越少,環境的承載能力也到了極限。中國的污染已經引起世人的關注,大自然已經發出了警告,我們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過去的幾十年,通過改革開放,我們不但沒有被邊緣化,而是融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循環中。但是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分得的主要是“加工業”,是原材料消耗最大、拿到利潤份額最薄的那一部分,掙的是辛苦錢,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單靠出賣廉價勞動力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這對人才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培養一批有原創、具有開發自主知識產權能力的人才,也就是創新型人才;要培養一批懂經營、善于開拓市場的人才,也就是創業型人才。

我省的“創新、創業”的口號提得非常好。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理應是現代教育的追求目標,也是邁入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標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最近,有一位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的美國記者,回到美國寫了一篇《美國人不要急》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文章僅從中國教育現狀出發,對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進行反駁,提請美國人“不要急”。理由很簡單,第一,他所看到的中國的中小學都是五、六十個人一個班,有的班額更大,還“停留”在上世紀中葉“批量生產”的階段。第二,孩子只關注如何做題,關注的是解題技巧的培養,缺乏研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論的培養。第三,北大、清華學生在某一專業就讀,并不是他喜歡這個專業,往往是因為他的高考分數剛好夠到那個專業。其它大學也存在這種情況。第四,許多中國高校的優秀畢業生都把美國作為繼續深造的首選之地。因此,“美國人不要急”。

如何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教育是實現中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唯一途徑——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感。教育光有漂亮的校舍還不行,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的核心價值取向等都還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差距。如果我們還繼續用老一套的方法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任務就會落空——對此我們要有緊迫感。

第二,從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邁進。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們全面普及了基礎教育十五年,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基本完成了量的擴張,解決了“有書讀”的問題,對大多數縣(市、區)來說急風暴雨式的外延的擴張或硬件建設任務已經基本告一段落。當然各地還有一些布局調整的尾巴,主要是城鎮的教育布局;山區應該根據實際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學點,農村的布局調整應該已經基本到位。各地要盡快對布局調整進行“收口”,適時轉移資金的投入方向,政府要把有限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到事關學校長遠發展的設備設施上去,投入到內涵發展上去,投入到軟件上去。要把領導人的精力更多地引導到關注學生、關注教師、關注課改、關注教育教學改革上去,引導到關注“讀好書”的問題上去。

第三、從精英主義教育向全民的、普及的、大眾的教育邁進。教育發展得很快,不知不覺我們的教育已經進入了全民的、普及的、大眾的教育階段,但我們的思想沒有跟上,還停留在“精英主義”的教育階段。我們對所謂“好教育”、“優質教育”的理解很片面,衡量一所學校就看考上上一級“名牌”學校學生的多少。對每一個孩子來講,其實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學校。我們要為孩子提供不同的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要鼓勵學生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

教育是培養人的,全民的、普及的教育階段的重要標志,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使他們得到最好的發展。我很贊成陶西平同志對教育公平的論述:第一是機會公平或起點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相對優質的教育,解決“有教無類”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始終沒解決好,學校之間拼命地搶生源,所謂“差生”得不到更多的關照,甚至被趕出校門。第二是過程公平,過程公平就是為不同的孩子提供適合他們自己的教育,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第三是結果公平,讓孩子的潛質得到最大的發展,解決“人盡其才”的問題。孩子的潛質是有差異的,但沒有高低之分,理想的教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的潛質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38%,高校的錄取率已超過70%。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左右時,學術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會越來越困難。一旦進入到這樣一個時代,文憑將不再是最重要的,而能力和人品會變得更有競爭力。

二、積極發揮教育督導的作用,努力為創建“教育強省”服務

近年來,教育督導運用各種載體和手段,積極實施對地方政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教育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對促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推動**省教育改革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各市、縣積極創新教育督導新機制、新抓手,教育督導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教育督導既要“督政”,也要“督學”;既要“督”,又要“導”,“導”就是要有目標,有導向。

“督政”,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要確立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指導思想。城鄉均衡,首先是縣域內的均衡,我們要按照“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要求,把督政的重點放在縣級人民政府。雖然這幾年縣級財政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剛性支出壓力,但**地方財政的增長速度還是可觀的,只要黨政主要領導重視,新增財政能按比例用于教育,保證教育的健康發展還是可能的。我們要督促縣級財政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做到“三個增長,兩個提高”,保證財政性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不縮水;督促縣級財政確保生均公用經費落實到位、按時撥付并不斷增長,不能因為取消了服務性收費(如柴火費等),而取消應有的服務;督促政府保障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的正當收入,進一步縮小城鄉教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教師與公務員的收入差距;督促政府建立合理的城鄉教師和干部的流動機制,逐步提高農村師資隊伍的質量。今后一段時間,鄉鎮政府的主要職責應放在發展幼兒教育、成人教育上,以及搞好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當然有財力的鄉鎮還要繼續在學校建設和教師待遇提高等方面給予支持。

2、重視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均衡首先要抓縣域內的均衡,核心是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目前,硬件均衡正在推進中,要抓緊不放。除了學校設施設備條件均衡外,一是要看城鄉教師待遇是否均衡。據了解,現在我省很多地方農村教師的待遇普遍比較低,包括職稱比例、實際收入和住房條件,這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發展。縣域內教師的調動也還在向不均衡方向發展,許多農村優秀教師都向城關流動,造成了教師隊伍新的不均衡。成都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鑒,他們以縣為單位,統一規劃教師住房,大多建在城區或大集鎮,按成本價出售給教師,使教師安心在農村學校教書。新大學畢業生直接分到農村的做法,可能不是加強而是削弱了農村教育,而且還錯過了教師的最佳發展期。近幾年我們一些地方的做法很好,就是把新招聘的大學畢業生在城區優質學校實踐、鍛煉兩年再下去,正如有些縣(市)提出的“定位在農村,先在城市學校鍛煉學習一、兩年”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廣。

二是要看這個區域內擇校現象是愈來愈熱還是趨于平緩。生源是引起校際差異的主要原因,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防止義務教育階段優質生源的過度集聚,因為它不利于辦好每一所學校,不利于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我們的好多政策就是針對它提出來的,譬如“搖號”的政策,譬如重點中學30%名額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政府不應做老百姓的尾巴,要主動引導,主動干預;不能推波助瀾,盲目炒作。

三是要看各類教育發展是否均衡。縣域內15年教育中幼兒教育、職業教育還相對薄弱。今年省里準備召開幼兒教育工作會議,對我省幼兒教育,尤其是農村幼兒教育進行全面布置。各類教育中特殊教育應引起我們進一步的重視,省殘聯向我廳通報全省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只有74%(經戶口抽樣調查),這個數字同教育行政部門的統計數據出入很大。我們要尋找原因,問題出在哪里。我估計,可能是“中重度智殘兒童”學校花名冊上有,但實際上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跟班就讀。這就牽涉到特殊學校的布局問題,我們也強調過以縣為主進行智障兒童教育的布局,要保留一批專門為中重度智障兒童學習的學校或班級,現在看來落實情況并不好。

3、重視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機制建設。基礎教育要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是機制建設。現在起碼有幾篇文章要做,第一,教育規劃布局和學校建設。到底是按現有戶籍人口,還是按城市發展規劃進行,這兩個數字的差距往往是倍數的關系。一些地級市如金華、臺州和一大批縣城,在向大、中、小城市邁進過程中,中心城區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現象已充分顯現出來。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如何留足教育用地,如何與開發商分擔學校建設成本,這些問題必須盡快提到議事日程。杭州、寧波已經有現成的經驗,各地要把這個機制完善起來,只有這樣,城市教育的發展才有后續力。第二,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建設。如何讓教育經費進預算,真正依法建立起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和使用監督機制,保障政府經費足額及時到位,保障使用效率不斷提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個大課題。

4、進一步完善“督政”機制。近十年的實踐表明,創建教育強縣作為“督政”的重要抓手對促進縣域教育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繼續抓住不放。目前“創強”工作已近尾聲,全省先后有69個縣(市、區)成為省的教育強縣,我們希望各地要抓緊做好還未“創強”縣的創強規劃,爭取再通過兩年的努力,使所有的縣都成為省的教育強縣。今年,對第四批省教育強縣的復查工作要認真組織,不走過場。要利用復查這個契機爭取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引導教育發展的方向,真正使教育“創強”成為政府行為。

同時,我們將根據**教育發展的實際,與同志們一起,研究制定新一輪的“督政”方案,引導今后一段時期我省教育的發展,作為新一輪教育督政工作的新抓手。

關于“督學”工作,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推進:

1、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是“督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在對學校的督導評估工作中,推進素質教育有很多事可做,我們至少要把握好三條底線。一是規范招生秩序,學校之間不能搶生源。省等級重點中學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要做好規范招生秩序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要按照課程大綱要求,把課程開齊開足,學校搞兩張課表是對教育的褻瀆。不能開齊開足課程有兩方面的原因,有些學校是教育思想不端正,應該開的課程被擠占,要考試的科目卻加班加點;有些農村學校則是由于師資短缺等原因而開不齊課程。這兩種情況都要給予關注,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三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精神負擔,給學生足夠的休息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各級督導要不留情面地指出各地違反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行為,進行批評通報并督促整改;同時又要不斷地發現各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好典型,加以褒獎和推廣。

2.總結推廣學校發展性評價。要研究、總結省內外一些地方開展的學校發展性評價,并加以總結推廣。發展性評價是重過程的以自我評價為主的一種學校評價方式,意在鼓勵每一所學校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確定目標并向目標逼近。引導不同的學校確立自己不同的發展目標,辦適合學生的教育;引導學校自己與自己縱向比,重在評價學校的成長和發展。教育督導部門的責任是指導學校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明確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目標,如何達到目標,經過努力目標的達成度如何。

3.完善對高中段學校的督導評估。重點高中的評估曾經對我省高中段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新時期,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對現有方案進行一些調整,特別是要增加對新課改執行情況的評價,更重視學校的軟實力。我多次說過,評是為了不評,讓更多的學校進入重點的行列,也就沒有重點了,但是我們的教育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加強隊伍自身建設,規范教育督導行為

各地要建好三大體系,即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體系、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

要加強教育督導法制、隊伍、科研建設。一是要結合學習、宣傳、貫徹即將出臺的國務院《教育督導條例》這一契機,加強教育督導法制意識,依法開展教育督導工作;二是要根據《**省兼職督學聘任條件》做好第八屆省督學換屆工作,各地要把有經驗、有威信、能做事的人選推薦上來。各地都要建好督學責任區,加強隨機督導力度,把隨機督導、專項督導和綜合性督導有機地結合起來,要運用通報、公報、嘉獎、責令整改等手段,加強督導權威和教育的執行力。

各級督學和教育督導干部,要珍惜督學這個崇高的榮譽,做潔身自好的表率,樹立教育督導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建設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國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