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良性互動的“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12-19 06:18:00
導語:城鄉統籌良性互動的“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的“兩會”,除了醫療、教育、住房等耳熟能詳的詞匯屬于會議的核心議題,農村問題也依然是會上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更是一亮點。應該說,“新農村建設”是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延續,因為歸根到底,“三農問題”的癥結還在于農村和農民的問題。實際上,林毅夫教授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理論和政策建議。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這一政策建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議必須到今天才能在更多的層面真正得到實現??梢姡靥徂r村建設,關鍵在于一個“新”字的落實上。
此篇文章*網-幫您,12小時內解決您的文章需求“新農村建設”的“新”究竟新在何處呢?其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新在城鄉統籌良性互動上。若非由于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而使農村進入一片相對比較落后的狀態,這一建設是不合適的。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是要用城市跟農村之間的良性互動,來體現出一種城鄉之間的和諧。正如中國人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溫鐵軍在“cctv中國經濟講堂”所說,農村問題并不僅僅是農村自己的問題。中國已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工業化建設進程,當工業化和城市化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一般都應該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過去處在與此具有同等發展程度階段的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東亞的日本、韓國等小農社會國家,都會適時提出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比較普遍而非孤立沒有事實根據的問題。我們現在農村存在著很多問題,在發展上無法與全面小康、科學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要求相符合。所以必須進行“新農村建設”,通過兩個反哺使得農業可持續發展,使農村社會走向和諧。
這樣一來,問題和爭議就出現了。有學者對“反哺”提出質疑,認為現階段中國要實現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是不可行的。因為中國并沒有發展到同發達國家同時期一樣的程度,公共資源還處于嚴重不足。形象地說就是中國仍處于一個制造蛋糕的過程,所以無法進行“分蛋糕”這一步。再加上中國廣農村存在普遍的制度缺失現象,因此對“反哺”所得根本無法落實。
對于這種反對意見,筆者認為是其誤讀了“反哺”之真正含義。農村與城市在中國27年改革中作了這樣一番重復的對話:你背著我走一段,我再背著你走一段,客觀上城市卻在這一過程中遠遠地走在了前面。然而,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客觀地確立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辯證關系——農村與城市亟待共同成長,不能再由誰背著誰來前進。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作出了非常的貢獻,正因如此,“反哺”在此應當是一種城市對農村的回報,而絕非施舍的關系。這就是“反哺”的題中義:沒有重誰或輕誰,兩者共同發展,互相支持,而且城市在優先發展的基礎上應當給予農村相應的回報以促進其趕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另外,針對這些學者提出的公共資源不足以及制度缺失,筆者認為這并非無法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借助數據說明一些實際情況。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當它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時候有一個特殊條件,即稅收占gdp的比重,或說國家財政占gdp比重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反哺才有可能實現。我們在90年代時,國家的財政占gdp的比重只有不到10%,在這種比較低的財政比例情況下,由財政承擔農村公共品投入等顯然不現實。但到了2004年,國家中央稅收與地方稅收加總已經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九點幾接近20%,若把預算外財政打進來的話,整個財政規模占gdp比重已經達到約30%。一般市場經濟國家,在財政占30%的時候,就開始有條件由國家財政主導來提供農村的公共品的開支。由此可見,我們不是沒有反哺的能力的。
其次,公共資源的稀缺實際上影響的是資本在城市與農村之間配置的問題。只要能做到配置合理,這一稀缺性是不會阻礙城市反哺農村的?!百Y本下鄉”就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解決長期以來資本向城市流動,農村資本短缺,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以在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但由于公共資源的稀缺,有限的“資本下鄉”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使用這一問題的確凸顯出來。然而這可以通過一些途徑來解決。我國農村人口分布相當分散,因此要保證資金的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可通過著重搞好新村鎮建設規劃,有序引導人口集中居??;對人口過少、生存發展條件較差的自然村,一般不搞“村村通路”等投入較的工程,應以搬遷集中為主等途徑來節約資本,另一方面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基礎上,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要擴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快發展農村各方面公共事業,以增加農民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務。
由此可見,新農村建設涉及“分蛋糕”的行為。這個“分”的行為非常有必要,它不是農村在得到應得的東西的基礎上去分薄城市的這塊“蛋糕”,而是分得本來就是他們應得而沒有得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分配從不公平到公平的過程。
再次,制度的缺失也不能成為反對“兩個反哺”的理由。新農村建設必須首先讓農村具備接受“四化”——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農產品的市場化、農村人口的教育社會化、農村人口福利的公共化——之能力和條件,所以其本身就體現了一個“生產蛋糕“的過程,即非單純地將資源和金錢投向農村就能一蹴而就,還包括了制度的建設。由于制度的進步完善本來就是漸進的,不可能預先完全靠理性設計好。既然如此,新農村建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就應該同時包含一個“制度反哺”的過程,即逐步建立并完善制度。這一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的、適應發展的制度,同時這些新制度也在一天天地變成舊制度,隨時都可能出現我們現在不可能預料到的問題。一旦到問題出現那一天,我們依然需要對制度進行改進、完善或又再重新建立另外的制度。針對我國農村的現狀,比如說一些家庭因病致貧,因學致貧,還有象社會保障,老人養老,五保戶的救助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都需要我們把城市中已經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引入農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此,新農村建設所體現的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包括農村借鑒城市,逐步建立相關社會制度的過程。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可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新農村建設不能單靠農村自身的力量,必須借助城市的支持。在城市化理論中,有人提出“就地式城市化”的模式,主要包含兩種含義:一是農村中心集鎮的規模擴化、功能城市化、經濟工業化、服務多樣化,農民集中到中心集鎮進行生產與生活。二是農村一般村落,通過科學規劃,具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生活設施以及文化娛樂功能,農民仍在本地從事工業生產或農業產業化,享受相當于城市的現代化生活,并且可以不受限制地近距離、短時間進入城鎮,進行購物、社交、教育、文化娛樂等活動。這種就地式城市化,無論從哪一種含義,都必須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農村經濟的高度發達和農民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二是農民享受城市相似的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三是農民生活方式實現與城市居民相近的現代化。就地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會實現村鎮建設、農民生活方式和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村服務功能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同時提升,這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農業產業化,農村設施、功能城市化,經濟工業化等通過資金的投入以及制度的建設就可以實現,然而要使新農村建設從根本上得到保證,還應該解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農民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更新問題。有的人甚至把農村問題最終歸結為觀念的問題,雖然這種歸納似乎過于含糊,也過于片面,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觀念的確是涉及到最深層次的東西。這里的觀念現代化更新包括很多方面,如接受教育,通過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改造農村;還有摒棄原有的對農村印象的定格,樹立農村也可以通過建設提供更加舒適、和諧的環境等觀念。
總之,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關系,有效利用“下鄉”資本進行農村基礎設施等的建設,用工業經濟的組織方式改變農村,促成農村生產方式的合理構成,即工業——農業一體化建設;是城鄉社會體制一體化,對農村社會各種保障制度的建設;是農民價值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打破農村原有落后、愚昧無知的觀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就是要關注兩問題:一是經濟和制度建設問題。資金不能盲目投放,可以借助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將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項目上,直接用于農村公共投入。財政和國家資金這兩塊用到縣以下基層和農民相關的項目上,讓農民直接獲利,不要在不同部門間不斷流動,否則會導致各個部門“分盤子”。另外,制度的建設可以對資本的利用起到監督的作用。二是新農村的社會文化觀念建設問題。要讓農民有平臺獲取足夠可靠的信息,培養農民求知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免于愚昧的自由”,同時還可以通過許多社會組織的建立,給農民創造互相交流、溝通、學習的機會,在農民中樹立進步、開放的觀念,提高農民整體的綜合素質。
- 上一篇:人大工作總結及鎮人大工作計劃
- 下一篇:民辦學校安全工作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