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在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表態發言
時間:2022-02-24 02:40:00
導語:教育局在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表態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我們將嚴格按照市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確保學習實踐活動高起點開局、高質量推進、高水平落實。我們將盡快學習傳達今天動員大會的精神,成立組織機構和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指導思想、工作步驟、活動內容和工作責任,確保內容不少,環節不缺,步驟不減,標準不降,而且要在主題實踐活動中充分體現教育系統的特色,力求在科學發展理念上有新認識,在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突出問題上有新突破,在構建科學發展長效機制體制上有新創造,在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上有新成效,在增強黨性修養上有新進步。
二、扎實推進,促進發展。我們將緊緊圍繞“推進科學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這一活動主題,用科學發展觀去總結過去、把握現在、謀劃未來,深入思考“辦什么樣的教育、怎樣辦好教育”和“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兩個根本問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薄弱環節為重點,集中力量辦一些讓人民群眾滿意、給教育發展增添動力的事情,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們還將按照“前瞻12年,立足今后5年”的思路和2020年前實現由教育大市到教育強市、再到教育名市“三步走”的奮斗目標,制定好具有**教育特色、反映**教育水平的《**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心謀劃**教育未來發展走向,切實把黨的十七大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貫徹好,把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盼落實好。
三、圍繞重點,抓好結合。我們將把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與我局當前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把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進教育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轉化為謀劃教育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轉化為促進教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以工作的實際成效來檢驗學習實踐活動的效果,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和當前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我們將樹立“五大意識”,即有牢固理想信念的政治意識、海納百川的開放意識、求真務實的工作意識、廉潔奉公的自律意識、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同時著力推進教育“五大發展”:
一是重視農村教育,促進均衡發展。我們將抓住農村教育這個關鍵,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驗區”創建工作,啟動第二輪“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幫扶工程,幫助150所相對薄弱的農村中小學提高辦學水平,認真做好進城農民工子女、回鄉創業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加大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加強教育管理,促進規范發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我們將深入開展“教育收費規范年”活動,切實規范收費行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規范從教行為;高度重視安全穩定工作,努力構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促進內涵發展。我們將結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實施隊伍建設的“領雁工程”和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的“三名工程”,舉辦中國**第六屆中小學校長論壇,進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整體素質。為促進學校與家庭的交流,將5月份定為“家長訪校月”,10月份定為“教師家訪月”,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教師“走進家庭、走進心靈”。實施“百課萬人計劃”,開展好“教學基本功大賽”和“精品課展示”活動,積極倡導理科教師做“千題集”、文科教師寫“千字文”,努力打造一支胸懷理想,富有激情,注重學習,素質精良,成果豐碩的優秀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特色發展。以建國60周年、“五四”運動90周年等重要節慶為契機,在全市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歌頌祖國,贊美家鄉”、“弘揚五四精神,發揚愛國傳統”等主題教育活動。評選100個“**市校外素質教育基地”和創建100年“特色文化名校”,開展好“黃梅戲藝術進校園”、“廉潔文化進校園”、“桐城派文化進校園”活動,同時承辦好安徽省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
五是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協調發展。全面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真辦職教、辦真職教,舉辦全市中職學生技能大賽,加大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積極培養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力爭把**建設成皖江流域最大的藍領基地。同時進一步規范發展民辦教育,切實加強學前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我們將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激情,不懈的追求投入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去,把學習實踐活動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更加科學的發展定位、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得力的工作舉措,不斷推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升**教育的品位,精心打造教育品牌,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我市所有的孩子不僅能上學,更能上好學。
- 上一篇:教委領導班子在科學發展觀發言稿
- 下一篇:語文學科課程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