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納稅籌劃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踐

時間:2022-10-08 09:29:03

導語:企業納稅籌劃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納稅籌劃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踐

摘要:會計專業具有鮮明的理論特征和實踐特征,企業納稅籌劃課程與企業稅收實務緊密結合,因此,在教學中,緊貼社會實際,采用鮮活的教學案例,不僅能使學生學會關注現實經濟問題,還能培養學生辯證、系統的分析思維。以新時代、新發展、新財經為背景,采用時效性強的典型案例引發學生互動、討論與思考的興趣,并將教學內容延展到課堂之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最終在實踐中證實理論,不斷加深學生對稅收政策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關鍵詞:納稅籌劃;案例教學;個人所得稅;職業素養

企業納稅籌劃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內容不僅與國家宏觀政策、稅收制度密切相關,還包含有職業道德與規范、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在新經濟、新技術、新環境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凸顯課程的專業性、知識性、人文性、時代性和引領性,增強學生專業素養,建立知行合一、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耦合的育人機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幅提升。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國家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稅收體制、稅種設置、征收規定等,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證稅收公平性。此外,稅收還發揮著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個人所得稅是保證公平與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國個人所得稅自開征以來經歷過多次調整。2019年1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正式實施,我國個人所得稅由分類征收模式向綜合征收模式轉變,提高了費用扣除金額,加大了附加扣除力度,減輕了中低收入人群稅負,是稅收領域的一次重要改革。企業納稅籌劃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納稅籌劃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規律和技能,能夠從納稅主體(企業法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來獲取一定的稅收利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獲取認識,將偷稅、逃稅等違法行為與合理合法的籌劃方法有效區別開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一方面,教學中要強化學生主動納稅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緊貼社會經濟問題,通過植入個人所得稅教學案例,深化學生對個人所得稅相關政策的了解,特別要利用典型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為教材,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1]。案例教學一直被認為是實務性課程教學的一種好方法[2]。自20世紀初被用于管理學教育以來,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有特殊效果的教學方法[3]。在課程中加強對典型案例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使學生堅守職業道德,成為一名合格的納稅人和納稅籌劃工作者。

1個人所得稅案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活動的核心,個人所得稅教學案例分析具有理論性、技能性、價值育人的特點,具體包括理論、技能、價值育人三個方面目標。

1.1理論目標

理論目標是個人所得稅案例分析目標體系的基礎,只有具備了個人所得稅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個人所得稅的法規法條,才能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有效分析。例如,以明星偷逃稅款,違反法律法規,最終受到法律制裁為案例,讓學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錯誤納稅籌劃方法,找到痛點,剖析其中的原因,反思后果,吸取經驗教訓,增強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

1.2技能目標

納稅籌劃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稅務籌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學生將理論知識和稅收籌劃實務緊密結合,將稅收政策、征管規定與現實經濟生活、企業業務有效銜接,做到學以致用,將理論經驗轉化為實踐技能,最終成為應用型人才。同時,技能目標符合企業發展需要,是企業實現合理納稅籌劃、減少籌劃風險、誠信納稅的基本保障。

1.3價值目標

在企業納稅籌劃課程的教學互動過程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不僅要幫助學生“專業成人”,更要促使其“精神成才”,實現價值育人的目標。價值育人需要塑造學生的科學精神、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意識。第一,納稅籌劃課程的目的是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豐富納稅人才儲備。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納稅意識,積極履行納稅義務,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把職業道德始終放在第一位,在未來工作中堅守職業操守,在納稅籌劃工作中為企業合理納稅,不偷稅、漏稅。第二,教學中展示的案例要充分體現納稅籌劃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納稅籌劃既擔負著社會責任,又承擔著為企業服務的使命。納稅籌劃工作者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要時刻堅守職業道德和法律底線。第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紛繁復雜,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展示要使學生明白不能只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要在夯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樹立尊重知識、了解社會、積極進取的意識。第四,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吸取教訓,警示學生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后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個人所得稅教學案例設計

在保證教學進度正常的前提下,緊密結合近年來我國典型個人所得稅稽查案例,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能力和素養。在案例內容的選取上,案例的及時性、社會影響力、與課程內容契合度至關重要,應選取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熱點事件。案例一:主播黃某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通過隱匿個人收入、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虛假申報等方式偷逃稅款6.43億元。讓學生首先對此案例產生興趣,進而深挖發現,黃某偷稅漏稅的手段是通過設立多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虛構業務。案例二:演員鄭某于2019年主演電視劇《倩女幽魂》,與制片人約定片酬為1.6億元,實際取得1.56億元,分為兩個部分收取。其中,第一部分4800萬元,將個人片酬收入改變為企業收入進行虛假申報,偷逃稅款;第二部分1.08億元,制片人與鄭某實際控制的公司簽訂虛假合同,以“增資”的形式支付,規避行業監管,使鄭某獲取“天價片酬”,隱瞞收入進行虛假申報,偷逃稅款。案例提出后,教師首先提出一系列問題:為何會產生隱匿收入?如何進行的隱匿行為?違法手段主要有哪些?違法手段的本質是什么?黃某與鄭某的結局說明了什么?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互動討論,挖掘案例背后的違法事實,并與合理合法的納稅籌劃方法進行區別。學生通過積極討論、經濟事實比較、法律法規解讀,進一步明確了合理合法的納稅籌劃方法是以不違背經濟事實為前提,即稅收利益的獲取不應當建立在虛假事實之上,不能以任何人為手段更改、設計出與經濟行為不一致的事實。教學案例的引入與深入剖析,使學生對誠信納稅、職業道德有了切身體會,這種體會與認識以層次性、遞進性的方式傳遞、表達,提高了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受到警醒。

3課程教學案例手段

理論知識傳授與教學案例的有機融合是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設置視頻嵌入、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分組互動、分享演講、課堂辯論等多個環節,能夠提升課堂的活躍度,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真正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把課堂變成知識、技能、價值育人的融合陣地。此外,將小組分享貫穿課前、課中與課后,將課堂案例教學延展到課后,讓學生3~5人一組,在課后繼續探索更多有價值的知識,討論后選取代表進行分享。分享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考不“斷線”,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學會運用課堂所學觀點闡述和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納稅籌劃問題。

4案例教學取得的成效

4.1理論與實踐結合,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夯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典型反面案例,以及稅務機關對偷逃稅款行為做出的處罰,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未來的工作中應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樹立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自覺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認清法律底線,不做違法之事。

4.2思考與討論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經過思想碰撞、討論和辯論后,形成統一的小組觀點,然后凝練出最具代表性的想法在課堂中分享。其他組學生可以在傾聽過程中思考、學習,產生新的想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習思考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形成主動思考的課堂氛圍。

4.3學以致用,夯實理論基礎,提高職業素養

活躍的課堂氛圍、精彩的思維碰撞,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記憶更加深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將理論知識與問題一一對應,找到問題根源,挖掘原因所在,明確偷稅漏稅行為產生的惡劣社會影響和造成的巨大損失。案例分析有效突出了偷稅漏稅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給予學生警示作用,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時刻提醒學生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提高職業素養。企業納稅籌劃課程以個人和企業為研究對象,在使學生掌握基本原理、方法的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新財經背景下,課程融合現實籌劃案例,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于如何合理進行納稅籌劃充滿探索欲,主動去深入研究當下的社會熱點、新現象、新問題,提升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面向社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增強社會責任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麗君,姚美娟,馬德林.案例教學在財務管理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會計師,2020(1):59-60.

[2]陳娟.《稅收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設計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2).

[3]崔雋.案例教學在會計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7X):164-165.

作者:陳娟 李林林 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