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保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3:04: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保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金融保險畢業論文
一、“關鍵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972年德國的梅騰斯Mertens首先提出“關鍵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進一步將“關鍵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義為:關鍵能力是那些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作出判斷選擇的能力,勝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各種變化的能力。[1]目前一般認為,關鍵能力包括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二者與專業能力共同構成綜合職業能力。新加坡特許科技學院院長李德威在哈爾濱舉辦的國際職業教育論壇上提出:“面向全球的職業教育,要培養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職業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表現在掌握企業所要求的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稱之為‘關鍵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號文件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并在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要求測評學生的“自我學習、信息處理、語言文字表達和合作協調能力”。同時,在教育部與其他部委的相關文件中也一再強調學生及職業人士的職業核心能力,即關鍵能力的重要性。加強關鍵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當代國際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主流趨勢,還是國家倡導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載體,也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措施。
二、提高“關鍵能力”的途徑
1.鞏固專業思想,堅定信念。前些年,保險行業雖然人才需求量大,但需求短視,需要的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外勤員工。人才缺口巨大而員工供應不足,造成保險業進入門檻過低,外勤員工整體素質不高且缺乏專業知識,導致人們對商業保險的評價不好,行業社會形象大打折扣。高職金融保險專業招收的是“四批二”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郊縣和農村,對保險行業缺乏認識。保險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保險教育工作非常重視,2006年《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保險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宣傳和引導作用,普及保險知識,提高全民風險和保險意識”。如今,《保險伴我一生》知識讀本已出現在中學課堂上,為造就具有較強保險意識的公民奠定了基礎。而以房養老政策、銀行倒閉政策、國家將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提高至大專等舉措,均為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國保險市場的迅猛擴張為保險公司對大專及大專以上人才的需求注入了活力。因此,新生入校要做好以下兩件事:第一,必須對學生進行金融保險專業思想教育,使之初步認識保險,了解保險的意義和功用;第二,幫助學生制定職業規劃,使之明確奮斗目標。學生除了明確學習知識的目標,還要明確“與人交流、溝通、分析與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方面的目標,即在校期間努力培養關鍵能力,以提高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2.構建“關鍵能力”培養的內容與方式。在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按照學科體系講授基本知識、方法和原理,幫助學生弄懂重點與難點。但在高職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必須從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過程的組織等方面加強專門技能與職業核心能力的整體設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能的同時得到關鍵能力的訓練。因此,專業教學團隊首先應依據崗位任職要求與行業企業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及核心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業課程,做到專業與產業(崗位)對接。教師應根據保險實務優選教學內容,融入保險從業資格證考核的內容,做到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以學生為主體,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行動導向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為主,以實際保險工作任務為驅動,圍繞保險工作崗位有針對性地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做到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強化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訓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筆者承擔的是金融保險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實踐將教學內容分為3個模塊:第一塊是理論知識,第二塊是素質培養,第三塊是保險實務。在教學中,筆者采用分組教學法,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探究互助、合作與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滲透素質培養,按6個模塊“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解決問題、自我提高”實施,分別是職業核心能力全國統一測評大綱八項職業核心能力的前6個。[2]針對高職保險專業生源的實際情況,從學生開口說話開始進行關鍵能力訓練。例如,安排學生根據案例表演小品,以培養合作意識;給學生布置收集保險公司招聘信息的任務,以了解保險業、保險公司的狀況;要求學生會運用PPT宣講、會從網上選擇每周經濟新聞、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等。在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發揮創造力,又可提升思維,經常有創新帶給大家歡樂和啟迪。在保險實務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采用案例教學,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特別是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教學章節,如《人壽與健康保險》中講到具體的險種,可邀請保險公司的兼職教師參與教學,介紹最新的險種;也可邀請保險公司的專家來校開展講座或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還可安排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參與保險從業資格證考試,并在業余時間跟崗,為逐步實現畢業與就業零距離對接做好準備。
3.課外“關鍵能力”培養。關鍵能力可分為基礎核心能力(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創業)、延伸核心能力(領導力、執行力、個人與團隊管理、禮儀訓練、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三部分。[3](1)結合保險工作的特點。保險業的大部分崗位,如保險營銷、金融機構客服專員、理財經理等都屬于服務產業,工作對象是動態、有思維和行為的人,而且每個顧客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這項工作的特點是具有服務性、雙贏性,還充滿了競爭性。工作技能通過知識素質的應用靈活程度、客戶的滿意度和工作績效等來衡量。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應從入校之初著手,派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擔任新生的班主任,專門負責專業指導,并與輔導員一起負責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2)開展職業規劃講座。通過講座,讓學生明確專業思想和培養目標,了解將來工作的職業范圍,以及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畢業要求等。在校時間短暫,剛入校就應考慮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并做出職業規劃。(3)軍訓是培養新生關鍵能力的途徑之一。關鍵能力中的五常管理(常清理、常整頓、常清潔、常維持、常自律)、團隊合作、執行力,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4)每個學生輪流負責一個崗位,鼓勵學生參加學院(或學校)學生會、團委、社團的干部競選。通過這一途徑,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力、領導力等,讓學生認識到孤掌難鳴的道理,學會與人合作,發揮團隊力量。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形成陽光開朗、積極向上、不怕挫折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5)積極參與課堂以外的實踐活動,培養職業核心能力。例如,到社區宣傳保險知識、勤工儉學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增加了社會經驗,還能夠培養自律、自控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還可通過參與學校社團(如足協,書法協會、攝影協會、戲曲協會、舞蹈班)、“青協”、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如商務禮儀大賽、創業規劃大賽、保險知識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假期社會實踐等途徑,培養交流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等關鍵能力。
大學生醫療保險論文
一、我國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
(一)公費醫療模式計
劃經濟體制下,普通高校都是公辦的,因此此文中狹義的“大學生”定義只滿足了當時特定環境下的大學生醫保需要。當時常州市僅有公辦高校四所,資金來源是“根據一定的年人均標準和學生人數,國家給予相應數量的撥款”,公費醫療實行屬地管理,經費由當地財政部門統籌撥付,省地級公辦高校公辦生生均撥款40元/人.年。對于不受國家保障的職業院校,沒有國家撥款,全靠學生自己買保險。沉重的醫療負擔使學校和學生都不堪重負,一旦有學生不幸染上重病,就會將學校當年的公費醫療撥款用盡。
(二)公費醫療加商業保險模式
隨著大學教育由精英制向大眾型的擴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的擴大,物價的不斷上漲,高校的公費醫療已經遠遠不能保障大學生正常住院開銷,部分地區的財政因不堪重負,停止了公費醫療制度。面臨這種情況,常州市的四所高校普遍使用了公費醫療加辦理商業保險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困境。公費醫療僅用于學生在校內醫務室門診看病,如學生發生較大的意外須住院治療,則選擇由商業保險來承擔醫療費用。為保障學生的利益,部分高校(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就采用了新生入校即買入四年的商業醫療保險的方式,在連保上有一定的保障,常州工學院則通過與多家保險公司簽定合同的方式,通過多家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來保障學生的利益。但商業保險畢竟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機構,在大病報銷的手續上和審核程度上都有較為繁雜的要求,同時報銷的周期較長而且有大病報銷的最高限額(6萬元)。這對目前不斷高發的白血病等重癥猶如杯水車薪,常工院教職工和全體學生曾兩次為身患白血病的學生捐款救助。
(三)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的模式
大學生社會醫療保險模式分析論文
一、我國大學生醫療保險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1.公費醫療階段。現有高校公費醫療制度是1953年實施的。大學生公費醫療制度的特點是:醫療費用國家全面負責,保障水平較低。50多年過去了,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而政府對大學生醫療保障的投入卻一直未見增加。每年高校主管部門撥發包干醫療費,重點院校一般為60元,而一般院校只有十幾元。我國醫療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公費醫療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醫療需要。大學生得一次感冒就要花掉幾十元的醫療費,更別說患上重大疾病?!安〔黄稹背蔀楦咝V惺謱擂蔚默F象。大學生公費醫療制度形同虛設。
2.公費醫療向商業保險轉變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高校紛紛進行大學生醫療保險改革,在公費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大力引入商業保險。主要采取“公費醫療+商業保險”的模式。學校主管部門撥款給校方醫院,對于大學生的門診費用采取公費醫療的方法,對門診費用進行報銷。嚴重疾病住院費用通過商業保險解決。
3.商業保險向社會醫療基金制度的轉變。各高等學校自身建立學校自主籌資,分配的醫療基金,來解決大學生醫療保障的難題。湖南省多所大學醞釀聯合建立“大學生大病救助基金”。徐州師范大學在本、??茖W生中實行學生團體保險與醫療互助基金相結合的制度。在大學生中采用社會醫療保險基金制度,很好得體現了社會保險互助共濟的特點,但在我國這種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各個高校改革措施也不盡相同,缺乏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
二、建立統籌基金加個人賬戶模式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制度安排
根據現階段大學生醫療保險狀況,以及大學生自身的經濟狀況,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實施方法,在大學生中也采取社會統籌基金加個人賬戶模式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統籌基金的籌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主管部門,如教育部,財政部等各部委的教育財政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財政支出。二是學校自身的投資。社會醫療統籌基金歸學校自主管理,財務模式實行現收現付制,余額轉歸下年基金。主要支付學生普通住院費用;嚴重疾病治療費用。個人賬戶方面,學生自主籌資,自我積累。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建立個人賬戶,通過三到四年的積累,個人賬戶會達到很可觀的規模。個人賬戶主要支付個人門診費用以及普通疾病的醫藥支出,可以采取“醫??ā钡男问?,方便個人賬戶的支出和使用。
大學生社會醫療保險模式分析論文
一、我國大學生醫療保險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1.公費醫療階段?,F有高校公費醫療制度是1953年實施的。大學生公費醫療制度的特點是:醫療費用國家全面負責,保障水平較低。50多年過去了,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而政府對大學生醫療保障的投入卻一直未見增加。每年高校主管部門撥發包干醫療費,重點院校一般為60元,而一般院校只有十幾元。我國醫療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公費醫療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醫療需要。大學生得一次感冒就要花掉幾十元的醫療費,更別說患上重大疾病?!安〔黄稹背蔀楦咝V惺謱擂蔚默F象。大學生公費醫療制度形同虛設。
2.公費醫療向商業保險轉變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高校紛紛進行大學生醫療保險改革,在公費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大力引入商業保險。主要采取“公費醫療+商業保險”的模式。學校主管部門撥款給校方醫院,對于大學生的門診費用采取公費醫療的方法,對門診費用進行報銷。嚴重疾病住院費用通過商業保險解決。
3.商業保險向社會醫療基金制度的轉變。各高等學校自身建立學校自主籌資,分配的醫療基金,來解決大學生醫療保障的難題。湖南省多所大學醞釀聯合建立“大學生大病救助基金”。徐州師范大學在本、??茖W生中實行學生團體保險與醫療互助基金相結合的制度。在大學生中采用社會醫療保險基金制度,很好得體現了社會保險互助共濟的特點,但在我國這種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各個高校改革措施也不盡相同,缺乏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
二、建立統籌基金加個人賬戶模式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制度安排
根據現階段大學生醫療保險狀況,以及大學生自身的經濟狀況,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實施方法,在大學生中也采取社會統籌基金加個人賬戶模式的醫療保險制度。社會統籌基金的籌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主管部門,如教育部,財政部等各部委的教育財政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教育財政支出。二是學校自身的投資。社會醫療統籌基金歸學校自主管理,財務模式實行現收現付制,余額轉歸下年基金。主要支付學生普通住院費用;嚴重疾病治療費用。個人賬戶方面,學生自主籌資,自我積累。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建立個人賬戶,通過三到四年的積累,個人賬戶會達到很可觀的規模。個人賬戶主要支付個人門診費用以及普通疾病的醫藥支出,可以采取“醫保卡”的形式,方便個人賬戶的支出和使用。
保險專業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一、保險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保險職業道德的意識不強烈,導致了行業的誠信危機。保險專業學生、保險人和保險業管理者對職業道德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根據對在校500名保險專業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他們認為畢業之后進入到保險公司工作,最重要的目標是高薪,占比高達81.5%;其次是實現自我價值,占比15%;而是否應該遵守保險職業道德,他們認為首先要實現業績,占比高達95%,其次是進行誠信經營,占比僅為2.5%。由此可見,在保險專業學生看來,從保險業務中獲取高薪,做出業績是核心,至于采用何種手段,他們表示并不重要。在保險人隊伍中,年齡和素質不等,保險業務一般首先通過熟悉的人開展。在保險消費者眼中,保險人的信譽并不好,因為他們會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增加保額。保險業的管理者們,因為行業競爭激烈,業務壓力很大,對業務能力的關注遠大于職業道德,因此,整個保險行業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嚴重。保險行業信任危機的產生,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首先,互聯網時代經濟利益至上,道德底線淪喪,人們為了獲得利潤甚至不擇手段。在目前我國的保險市場上,由于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制度的不完善,信用的保證主要是基于人的倫理道德要求,因此,企業和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出現利己主義行為,產生違反原則等道德風險,這是保險領域產生誠信缺失的重要根源。另外,對于違背誠信的行為,法律上的懲罰規定尚不完善,經濟上的懲罰力度不大,誠信監督主要體現為道德的自律及有限的輿論監督,信用法規建設滯后,使得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缺乏規范化程度高和可操作性強的運作規則。近年來,隨著我國監管制度的日趨完善,中國保監會對保險行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動了業務的快速發展,市場體系的漸完善,但依然存在體制不健全和監管不到位的地方,導致保險公司信用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其次,保險行業重保費輕管理,導致對職業道德的重視不夠。在許多保險公司內部,經營思維仍然重保費收入,追求短期利益,上級公司對子公司的考核體系主要集中在業務水平而非誠信度,這嚴重存在“重保費規模,輕管理”的不良傾向。公司管理者和保險從業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業務收入,許多時候不會顧及章程條款,鋌而走險,在銷售保險產品時,人甚至存在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由于對保險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整體素質偏低,流動性大等因素,保險公司沒有建立完善的約束制度,導致保險行業消費者的投訴增多,方式多元化,維權意識空前高漲,誠信問題堪憂。同時,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之后,理賠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保險公司在理賠的時間,質量上都存在一些不足,應該在公開理賠流程、縮短理賠周期、簡化索賠手續、提升客戶體驗做出更多努力。第三,高校保險專業對職業道德的教學內容單一,與行業結合不夠密切。目前開設了保險專業的高校,保險職業道德教育大多設置在兩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這些思政老師大多沒有專門的保險公司從業經驗,對保險行業的特征和實踐中可能出現的誠信問題認識不是很深刻,導致教學過程單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因此,如何將大學保險專業職業道德的教學與公司、社會的需求零距離,無縫對接,培養一批不僅業務水平好,而且職業素養高的新一代保險從業人員成為當前高校保險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改革完善保險專業學生保險職業道德培養的方案與路徑
誠信是企業的生命?!敖洕娌皇巧畹娜俊?,道德作為特殊的生產性資源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不僅體現在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中,也體現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F代企業的經營實踐,全面印證了道德與現代經濟的這種正向價值關聯。
道德作為人性化產品設計的靈魂、縮短單位產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重要因素、市場信譽之源、激活有形資本的特殊資源和理性消費的引導或約束力量,對價值增值和財富增長起著獨特的資本性作用。因此,加強保險職業道德是行業發展的根基,對未來保險職業人才的職業道德培養迫在眉睫。
(一)學校與公司對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校企合作
大學生社會保險探討論文
摘要: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日漸增多,不僅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形勢,而且暴露出大學生社會保障的缺位。立足我國大學生當前在醫療、基本生活及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現狀,通過分析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對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減少人力資本浪費及完善就業信息平臺的重要性,從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及籌資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保障;醫療;生活;就業
社會保障是一種悠久的社會福利制度,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在我國發展還相對較晚,發展尚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尚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大學生社會保障就是諸多問題中的一個尚未涉及的真空地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其生活、醫療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影響甚大,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以緩解上述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一、大學生社會保障現狀
(一)醫療保障現狀
我國現有高校公費醫療制度從1953年開始實施,根據各地形勢和學校具體情況,一般由政府承擔80%,其余20%由學校和學生共同承擔。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及重大疾病的增加,公費醫療費用已不能滿足大學生需要,幾個大、重病學生就可能會花光一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學生的醫療經費,高校公費醫療費用嚴重不足。曾有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自辦醫院,然而,龐大的開支又帶來了高校的財政壓力。還有部分高校將學生公費醫療指標加上學校補貼的一部分錢,作為保費,進行商業投保,學生根據學校與保險公司雙方協商好的規定享受醫療保險。但由于免賠額的限制,平?;ㄙM幾元或幾十元醫治小病的費用無法報銷,大、重病又無力保障,從而造成了小病費用累加成較高消費額卻無法報銷的現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
我國大學生醫療保險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方法,于河北聯合大學、唐山師范學院、唐山學院及河北能源技術學院4所高校,按年級分層抽取11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17份,有效率92.5%。其中河北聯合大學學生348名,唐山師范學院學生302名,唐山學院學生160名,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207名;男生551名,女生466名;一年級學生189名,二年級學生271名,三年級學生177名,四年級學生270名,五年級學生110名;152名學生來自城市,685名來自農村;461名大學生月平均消費在500元以下,370名月平均消費在500~800元之間,186名月平均消費在800元以上。
1.2方法
自行設計問卷,首先進行現場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確定最終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情況、對醫保的認知、參保情況。
1.3統計分析
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分析論文
一、大學生失業的內涵
失業是與就業相對而存在的根據國際勞工局的定義,就業是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為賺取利潤所進行的活動失業是就業的對稱,即指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這一社會現象,其實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是一種經濟資源的浪費
在對大學生統一分配的年代,大學生與失業問題無緣,他們畢業之后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根本不存在就業難,失業的問題近幾年,對大學畢業生的統一分配政策逐步收緊,只限于對較少的若干專業的畢業生實行統一分配,其他大學畢業生需要在職業市場上供求見面雙向選擇來挑選自己合意的職位前幾年,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還是供不應求,所以大學生群體基本上都能實現充分就業但是,到2004年開始,出現了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大學生失業是“知識失業”,即有知識的人或稱知識分子的失業,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拿到了畢業文憑和學位的人,具有勞動能力特別是腦力勞動能力,想找工作而在一定時期內找不到的這種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1]大學生失業并不意味著整個知識階層的過剩,而是與勞動力總量過剩有聯系,它是構成總量過剩和失業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并隨著總量失業的起伏而同步同幅變化
這種大學生失業是由于供求錯位助推而成的,人才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了,而高校擴招并一味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結果就導致了大量“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是一種結構性失業某些專業人才培育過度,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種產業的發展不協調,與社會的就業需求結構不相適應,這在經濟增長過快和產業升級較快的時期就更加劇了大學生失業現象的誕生
二、大學生失業的消極影響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探究論文
摘要:在1993年第三次失業浪潮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失業網結,即大學畢業生求職困難,昔日的天之驕子——當代大學生也成了失業群體中的新成員在中國的國情下當代失業大學生可以享受失業保險,這里所指的失業保險是包括失業保險和失業救濟在內的廣義的失業保險
關鍵詞:失業大學生;失業保險;就業促進
一、大學生失業的內涵
失業是與就業相對而存在的根據國際勞工局的定義,就業是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為賺取利潤所進行的活動失業是就業的對稱,即指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這一社會現象,其實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是一種經濟資源的浪費
在對大學生統一分配的年代,大學生與失業問題無緣,他們畢業之后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根本不存在就業難,失業的問題近幾年,對大學畢業生的統一分配政策逐步收緊,只限于對較少的若干專業的畢業生實行統一分配,其他大學畢業生需要在職業市場上供求見面雙向選擇來挑選自己合意的職位前幾年,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還是供不應求,所以大學生群體基本上都能實現充分就業但是,到2004年開始,出現了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大學生失業是“知識失業”,即有知識的人或稱知識分子的失業,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拿到了畢業文憑和學位的人,具有勞動能力特別是腦力勞動能力,想找工作而在一定時期內找不到的這種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1]大學生失業并不意味著整個知識階層的過剩,而是與勞動力總量過剩有聯系,它是構成總量過剩和失業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并隨著總量失業的起伏而同步同幅變化
當代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可實踐性論文
摘要:在1993年第三次失業浪潮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失業網結,即大學畢業生求職困難,昔日的天之驕子——當代大學生也成了失業群體中的新成員在中國的國情下當代失業大學生可以享受失業保險,這里所指的失業保險是包括失業保險和失業救濟在內的廣義的失業保險。
關鍵詞:失業大學生;失業保險;就業促進
一、大學生失業的內涵
失業是與就業相對而存在的根據國際勞工局的定義,就業是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為賺取利潤所進行的活動失業是就業的對稱,即指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就業的勞動者找不到工作這一社會現象,其實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是一種經濟資源的浪費。
在對大學生統一分配的年代,大學生與失業問題無緣,他們畢業之后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根本不存在就業難,失業的問題近幾年,對大學畢業生的統一分配政策逐步收緊,只限于對較少的若干專業的畢業生實行統一分配,其他大學畢業生需要在職業市場上供求見面雙向選擇來挑選自己合意的職位前幾年,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還是供不應求,所以大學生群體基本上都能實現充分就業但是,到2004年開始,出現了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大學生失業是“知識失業”,即有知識的人或稱知識分子的失業,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拿到了畢業文憑和學位的人,具有勞動能力特別是腦力勞動能力,想找工作而在一定時期內找不到的這種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大學生失業并不意味著整個知識階層的過剩,而是與勞動力總量過剩有聯系,它是構成總量過剩和失業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并隨著總量失業的起伏而同步同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