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3:5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藝術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藝術教育

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技術初探

摘要: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深入滿族文化藝術傳承的工作。如何推進信息技術在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傳承內容的整合,是從事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決的問題。對教育技術應用于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過程的優勢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在滿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應用問題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技術應用

在遼寧省滿族地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中,民族藝術貫穿在我省滿族歷史文化發展的始終。滿族傳統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在滿族民間節日習俗和慶典中使用廣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滿族文化藝術可以通過教育系統得以保護并傳承,傳承此類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獨特性、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護滿族族群標志、社區(村社)發展的文化根源、提高年輕人的民族文化認知和文化自信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深入我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工作。如何推進信息技術在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傳承內容的整合,是每位從事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教育技術應用于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過程的優勢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教育中正逐步顯露出它特有的教學優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媒體和手段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被應用,而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正在改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理念和方式。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滿族文化藝術,增強藝術實踐的參與性,同時為教師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先進的傳承教育理念、傳承教育模式和傳承教育手段,是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傳播的有效路徑。因此,在滿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如何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

(一)“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李克東,1999)”。(二)“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南國農,1998)(三)“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著重從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兩個方面相結合的角度,探討和解決運用現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問題”(宋成棟,1998)以下滿族文化藝術傳承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以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解釋為基礎進行探討。

二、現代教育技術學的運用在滿族文化藝術傳承過程中的優勢

查看全文

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論文

一、群眾文化藝術教育的社會意義

1.群眾文化藝術教育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日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質量也日益逐漸提高,關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群眾文化藝術已經逐漸滲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內,自娛自樂文化傳播日益成為群眾實行自我發展的方式。長期來自群眾生活的文化藝術的傳播是相對迅速的,并且也呈現出一定的廣泛行。群眾文化是通過個人創新,病采用自身的方式來傳播到每一個人那里。藝術是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社會逐漸發展、壯大,逐漸滲入到生活每一個方面。比如,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社會中,個人的審美理念、人際交往以及藝術思維等,藝術教育既是生活中所必須追求的,更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謀生的重要技能。當前社會發展是需要能適應社會的人,重視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必備品,順應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提升到重要的日程上。

2.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是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群眾文化藝術教育在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大力倡導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效弘揚正氣,提升自身素養等方面的作用,將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是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是源自古代文明,琴棋書畫就是最好的證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水平,能滿足精神文化生活活動,進而大大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進而不但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教育,也能為社會營造好的氛圍。特別是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能起到調節作用,也就是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參與者意識方面能產生積極效能。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大力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方面的教育活動,能為在緊張勞動中的人們及時得到休息,調配多種矛盾,消除相關的隔閡,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構建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情緒的正面釋放,緩和社會矛盾,逐漸走向和諧。

3.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正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體現

查看全文

文化藝術教育發展論文

國家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和投入今非昔比,黨的十七大又宣示著我國的文化建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文章以為,新時期的建設重點應該是在過去的基礎上更深一層次的、在內涵上的提升,以實現中華文化可持續性的發展和繁榮。要達到這一目標,最為根本的途徑就是要逐步實現藝術教育在全國的普及和質的提高。我們的文化部門和教育系統應該聯起手來,突破思維定式,共同建立起一個新的藝術教育的格局,踏踏實實地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

——題記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藝術市場日益興旺,許多文化基礎設施及其管理運作方式都已接近或達到了國際標準,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豐富。可以說,文化藝術已經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全體中國人變得更有文化涵養,審美鑒賞力、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以實現國家建設的良性發展。因此,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并不意味著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場館,而應該是將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藝術,達到一個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顯然,實現這樣的目標,必然要以藝術教育的普及和質量的提升為先決條件。

一、文化藝術的教育性和審美性

教育作為文化深層次發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藝術“產品”在創造和“消費”過程中所體現的教育性和審美性所決定的。與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費方式不同,文化藝術品的“消費”往往不是作品的簡單購買和使用,而是人腦的藝術鑒賞,視覺和聽覺的享用,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經歷。比如人們在參觀博物館里的青銅器、石刻、繪畫等藝術展品時僅僅就是一次欣賞的過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實質性的“商品交換”。我們觀看戲劇或舞蹈節目,聆聽音樂會,目的也只是一次審美的感受,達到一種愉悅情感、陶冶性情甚至開啟心智的精神滿足。

文化藝術作品的這種獨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決定了文化藝術“市場”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場。文化藝術品的“消費”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購買能力的高低或藝術品供應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眾所接受的文化藝術熏陶的程度和他們的教育水準。這就需要通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培養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實現使大眾從生活性的初級消費提升到文化藝術層次的“消費”。可以說,教育是喚起文化精神“生產”和“消費”的前提和根本基礎。學校的教學和學術性研究既可以進一步提升文化藝術產品的美學價值,又可以帶來大、中、小學以及社會其他各界的“學習型”觀眾,喚起寶貴的市場效應。

查看全文

教育局文化藝術節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職業學校:

為慶祝建國*周年,深入開展“我愛我的祖國”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宣傳展示中等職業教育恢復發展30年來的巨大成就,經研究,決定結合全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全省職業學校“文明風采”大賽和省第*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暨第五屆少兒藝術節的開展,舉辦全省職業學校慶祝國慶*周年文化藝術節活動。

一、文化藝術節宗旨

1.突出國慶主題。以國慶*周年為契機,重點圍繞“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和競賽,對廣大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廣泛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展現職業學校學生熱愛祖國、奮發有為、投身實踐、創新創優的精神風貌和藝術風采。

2.彰顯職教特色。職業學校文化藝術節活動要突出專業特色,彰顯職業道德,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良好風尚,充分展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

3.體現文化底蘊。各地各校在文化藝術節活動中應充分挖掘和打造本地本校的地域文化、校園文化、專業文化,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推動學校“三個文明”與和諧校園的建設。

查看全文

文化藝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

摘要:文化藝術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做好大學生政治思想建設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把文學藝術應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同步推進,借助新媒體時代的互聯網技術特點,以及有效黨員學生的帶頭引領,把文化藝術同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質、專業水平相結合,培育出濃厚的文化藝術學習氛圍,進而帶動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努力向上的人生目標和高尚的愛國情懷,提升高校大學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覺悟。

關鍵詞:文化藝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途徑

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國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獨特的國情,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務就是讓大學生擁有獨特的文化認識,清楚的了解文化藝術,尤其是我國優秀文化藝術的歷史源頭、發展的過程和其中獨具的價值和理念,而且能夠做到準確的應有,從而全面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下大學教育以提高就業為主的大環境下,絕大部分高校和學生更加關注的是大學的專業方面教學水平,把專業學習和就業問題放在了首位,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有應付了事的傾向。這種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思想,帶著應付的態度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很難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仍然大行其道,老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只能在下面安靜的聽,很少給學生發言互動的機會,互動性的缺乏,課堂的趣味性就很低,很容易導致學生排斥思想政治課堂。再者思想政治理論方面建設的比較落后,嚴重脫離實際,沒有跟新時代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能夠對當下的熱點問題給于很好的解釋,這就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缺乏動力,且趕到非常的枯燥,讓人昏昏欲睡。

二、文化藝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在校園文化藝術節的作用

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中學生,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來自網絡世界的影響。初中生的年齡基本分布在12-16歲之間,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是形成人生三觀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但又由于現階段缺乏辨別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而很容易誤入歧途。這一現狀決定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緩。如何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是學校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話題。而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無疑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一、校園文化藝術節在德育教育中的價值

校園文化藝術節是學校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德育的本質是將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灌輸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讓這種意識轉化成他們的內在氣質和行為習慣。而這些抽象的思想觀念只有和一定的文化形式結合起來,才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達到育人目的。因為相比于以應試教育為代表的“硬教育”,用更貼近人自身審美訴求的“軟教育”更容易達到教育以人為本的終極目標。這種藝術形式擺脫了以往老師對學生空洞刻板的說教,采用朗誦、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方式傳達德育內容,寓教于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釋放了個性,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藝術和教育的相互滲透。

二、德育教育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的滲透方式

德育教育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的滲透主要是將校園文化藝術節的內容德育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以中學德育教育為出發點,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信息,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承給中學生,如詩歌朗誦,話劇表演,書法展等,體現時代精神要求,凝聚正能量,展現、檢驗和評估學生的特長和價值,樹立學習生活的信心,確立學習努力的方向。(一)將德育教育融入音樂教育。將德育教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充分發揮音樂陶冶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音樂欣賞作為文化藝術節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形成學生的良好個性、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這也是學生們最樂意接受的一種教育手段。對于音樂對人的感化作用,古人早有論述。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過精辟闡述:“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在東方,我們的《荀子•王制》中有過類似的表述:“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這也是在強調音樂的教化作用。從實踐層面來講,在藝術節中我們可以選擇過去的一些優秀的弘揚正能量的作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像在《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這樣一些讓人熱血沸騰地革命歌曲中,學生會在那些激昂的節奏里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的,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也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一首完美的合唱作品,需要其中每一個人的配合和服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慢慢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磨合中也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實踐表明,當音樂進入人的大腦皮層,能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產生崇高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質,這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在這種長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學生會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一個擁有獨特個性的人。(二)將德育教育融入文學教學。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教育資源,將德育教育融入文學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優秀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例如詩歌朗誦、作品賞析就是培養學生高雅文學趣味的重要方式。詩歌簡短押韻,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不僅能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培養熱愛生活等情操,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如朗誦屈原的《離騷》,學習詩人崇高的理想,滿腔的愛國激情和獻身國家的愿望,以及為正義而斗爭的勇氣等。同時,激勵學生也成為一個像屈原一樣擁有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堅貞的操守,高貴的心性的人。(三)將德育教育融入傳統文化節日。中華民族有很多承載重要文化信息的傳統節日。學校文化藝術活動應該結合能體現地域特征的藝術文化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培養獨特的人格魅力;如陜西的秦腔,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要扯開嗓子大聲吼,正如歌謠所唱“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臺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臺蓬要翻”。學習獨有的傳統文化,做一名有深度和廣度的陜西人。

中學校園文化藝術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為主要目標,無論采用何種藝術形式,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看者,最后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這一形式也最充分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具有不同愛好的學生在這個舞臺都能得到盡情地發揮。作為學校來說,借用豐富地藝術形式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于雙方來說一個雙贏的事情,應該繼續堅持做下去。網絡時代,學校的德育工作面臨機遇也不乏挑戰。學校要利用好網絡這一把雙刃劍,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網絡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新時代下,學校也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繼續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將社會主義價值觀滲透到各種文化活動中去,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查看全文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攝影教學的作用

〔摘要〕攝影教學包括認識攝影成像的基本原理、簡易攝影器材的運用、攝影美學、影像鑒賞、解讀與批判學習、攝影創作等教學活動。除了攝影基礎能力與拍攝手法的學習外,在視覺文化當道的現在,重視影像意義的探索解讀以及融合藝術鑒賞進行影像鑒賞,以提升學生對影像的敏感度和鑒賞能力深化攝影創作內涵也是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討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融入攝影教學中的必要性,以符合現階段學生需求的攝影教學課程,引導學生運用攝影認真觀察生活,進而進行探索、了解自我。

〔關鍵詞〕視覺;文化;攝影

一、攝影的發展

攝影的發明源于人們對“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堅持。早期透過針孔成像,人們能將眼前所見景象在暗箱中再現,但影像無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學技術及化學材料的改良、嘗試,終于在1839年確立達蓋爾攝影術,該年被視為攝影術發明年。從此,攝影開啟視覺文明的新頁,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藝術領域,都較為深遠,直到現在,攝影已成為當代普遍且重要的藝術創作形式之一。

二、攝影特性

攝影兼具科學與藝術性質,其與繪畫材質不同,可歸為工具機械性、復制性、寫真記錄性這三種。(1)工具機械性攝影一詞的英文翻譯———Photography,是希臘文Pho(光)Grapho(描繪)的結合字,也就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見都是因為光的反射,聰明的人類想到利用針孔或透鏡來聚焦對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將反映的影像留存下來。當人們發現化學材料———溴化銀與暗箱中的投影產生化學反應,順利地將影像保留下來,這樣光學和化學的結合,促成了攝影的發明。羅蘭巴特表示:就技術而言,攝影正位于兩種完全不同程序的交匯口:一是化學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質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過光學裝置形成。攝影比起其他視覺藝術媒介,與科學有更緊密的關聯。攝影不同于繪畫的手工性質,沒有一筆一劃展現個人情感、思想的筆觸傳達畫者的情感與個性,是獨特、有機的線條,但攝影作品若非經過后期處理,其成像是單純相機質地,是一個機械技術圖形,因此,許多攝影師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機械復制的性質,如在底片上進行刮、畫,在照片上涂抹顏色,試圖減低攝影機械性的冰冷感覺。然而攝影獨特的機械性質也是有其獨特的特色,像是瞬間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繪作品所沒有的特質。當攝影從光學走入數字化,不只是相機的影像載體從底片轉化為感光元件等結構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紙質相片,變成數位影像及動態的影像等豐富的樣貌,而且隨著工具和技術改良,其工具性格越來越顯著,在操作上,數位相機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夠立即瀏覽,自由選擇套用不同的場景模式,甚至有自動搜索臉部對焦、美化膚色的美顏相機,攝影越來越簡單、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復制性“攝影師藝術形式中,最適合機械復制的一種,因為連復制照片的印刷術都是攝影的應用。”(陳雪圣,1988)。攝影便于復制的特性,在過去可以透過照片和印刷術流通廣大,其復制的方式很多,透過光學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將影像列印出來,甚至可以透過印刷機器大量復制,以廣告傳單、報紙、書籍的形式淵源流傳,而當今數位攝影更可以透過網絡媒介達到瞬間復制、分享、傳播的境界。若以一項傳播工具而言,攝影的復制性打破了藝術作品的單一性,卻也走出了藝術礙于時間、空間、經濟能力因素,只有少數人能親眼觀賞的局限性。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的創作媒材和技術,其復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貼”手法的,可輕易把不同時空的影像復合成一體,古典和現代可以同時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攝影的復制特性,促成了一個嶄新的、更自由的后現代藝術創作形式。(3)寫真記錄攝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門的一個瞬間,與其他描繪工具比較,少了材料感,幾乎所見即所得,對于事物寫實的記錄成為攝影的原始本質,也是被攝物“曾經存在”的證明。在攝影尚未發明前,人們請畫家來描繪肖像,但攝影發明后,相片漸漸取代肖像畫,成為人們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畫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見達蓋爾式照片時說: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了!攝影卓越的記錄性對繪畫界造成強大沖擊。相對于繪畫和文字敘述,攝影的寫真影像提供給人類珍貴的一手資料。工具性、復制性、寫真記錄性三者是攝影有別于傳統繪畫的特殊性質,但攝影也跟傳統繪畫一樣,作為一種藝術表現的“創作”空間。從畫意攝影、現代攝影、超現實攝影、后現代攝影燈不同流派一路走來,攝影也表現了攝影家的創意,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

素質教育下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問題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對大學生思想、心理、意識、價值認同、行為舉止等的引導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對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育人功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就當前高校在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強化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改進措施,是研究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有益補充,以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素質教育工作良性發展。

[關鍵詞]文化藝術;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

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育人功能

1.教育引導作用。共產主義的目的是“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會因此而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大學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具有顯著的教育導向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能培養其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規范的生活行為,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一臺校園晚會、一場演講都會使學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發感慨、產生共鳴,實現思想升華。另外,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還能激發和提升學生的藝術潛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催化作用。2.教育促進作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這充分說明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對于人的素質教育具有無比強大的促進作用,能豐富教育內涵,拓寬教育外延,體現一定的辦學特色和理念。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塑造對美的正確認知,提高自我修養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多方鍛煉,還能重新認識自己,便于實現全方位自我提升。3.規范、激勵、頓悟的作用。大學的校訓、教風、學風、優良傳統、規章制度、校園規劃,甚至以物化形式存在的學校建筑,以及校園廣播電視、文藝演出、學校官方微博或微信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地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對參與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規范,可約束學生的言行,使其明白學規、懂規和遵規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證明自我的平臺,同時,還能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困難、挫折,如何與人溝通,更好地處理問題,使學生較早地與社會和現實生活接軌。學生通過參加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能更深入地認識、剖析自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判,并激勵自己朝著更加自信、完美的方向努力。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了,自我反省能力增強了,必定會激發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勵志心理,獲得心靈的感悟和思想的成長。

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面臨的問題

1.各方參與主體的認識及重視程度不夠。從目前高校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實施情況來看,活動和素質教育的關系是斷層的,部分學校以學科項目、科研成果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忽略了文化藝術活動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提升素質教育的效果沒有凸顯出來。學校各主管部門認為這是兩種不相關的教育形式,對文化藝術活動不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沒有深刻認識到自身在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未能利用活動加強素質教育。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線輔導員,他們要和各個部門對接,熟悉各項學生工作,瑣碎而繁忙的事務使得他們無心無力去關注、組織校園文化藝術活動。2.內容簡單、重復,形式主義嚴重。有的學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只是根據相關日程循規蹈矩地安排;有的人員甚至簡單地認為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就是組織學生唱歌、跳舞、辦晚會,豐富學生的生活而已,而忽略了活動對學生的指引、塑造、鍛煉、調整、提升等功能,更沒有意識到活動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工作部門為了落實有關政策、收集資料、迎合檢查,會舉辦一些活動,但活動內容簡單、重復,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無法引導、啟發學生,不僅浪費資源也浪費時間。3.教育及評價體制的局限性。在學校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一線教輔及思政教師。教輔忙于各種學生事務,身兼多職、工作繁忙,難以顧及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思政教師為了職稱評定,忙于各種項目、課題,大部分人對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的方法知之甚少,不可能在教學中滲透文化藝術教育,也不可能從文化藝術教育的角度去傳授知識。雖然國家在相關指導文件及方案中明確,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學校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但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并沒有真正得到健康、良性發展,現實問題依然存在,如歸屬問題、責任問題、活動體系的設置、人員管理、經費來源等,都需要再次調整和規劃。4.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沖擊下,社會上多種負面因素對學生產生了誘惑,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加之就業人數多、難度大,學生普遍認為,實用就是最大的實惠和現實。當前,許多學生的學習生涯都是為考試而忙碌,所有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可有可無的,致使學生認為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無關緊要的,根本沒有意識到活動對于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新時期群眾文化藝術教育論文

一、新時期群眾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對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教育,能夠滿足群眾對精神生活的各種需求,并提高群眾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從而為社會的和諧提供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群眾文化教育是社會進步的要求。群眾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能夠為社會進步提供良好的氛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調節群眾的心理變化,對其錯誤思想進行及時調整。藝術教育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也促進群眾的全方位發展,使人們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政府部門的重視。政府部門要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納入計劃的日程,對其做好各項部署。比如財政部門要為群眾文化活動預留經費,設有專門的款項;規劃部門要為群眾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場所,使教育工作穩定開展;文化機構要多向社會大眾開放,承擔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責,應當深入群眾內部,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群眾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各界的大力支持,國家應當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保障,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繁榮。

(二)文化人才的培養。人才隊伍的建設主要分為以下幾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庫,挖掘優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對這些專業人才開展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再次,要鼓勵這些人才多參與到群眾文化教育當中,通過人員編制、激勵措施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最后,應當多發現民間存在的優秀人才,開展基層的群眾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夠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藝術在高等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一、廣西民族文化藝術保護和傳承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土壤,作為“創作動力”的民眾實際生活功用也在逐漸衰亡或變異,導致傳統藝術傳承出現斷層,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盡管政府和社會已意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遺產保護更多的是重申報而輕研究,重理論而輕實踐。隨著大眾審美觀與價值觀不斷更新,許多民族藝術作品傳統表現形式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度和時代感,難以引起現代人的共鳴。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少數民族年輕一代對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覺。從整體看,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產品市場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識淡薄,導致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場化經濟大潮中難占一席之地。

二、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廣西大量珍貴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置入高校教育體系,無疑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入口。2002年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年”大會,就明確提出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可見,將廣西各族傳統文化藝術置入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用高校教育平臺構建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可以推動地域文化傳承創新,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新層面,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從而增強學生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亦是現代藝術教育和藝術審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能啟迪和豐富各種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為廣西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和各類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在高等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

(一)實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