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11:49: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產業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探討

摘要:在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課堂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2個方面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設計,其中“第一課堂”主要進行創新創業基礎知識的傳授,“第二課堂”主要進行創新創業具體技術實踐。并提出該課程體系實施的建議,以期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創新創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實施建議

創新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1],這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要求培養具有文化產業管理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不謀而合。然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大多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仍存在理論教學側重有余,而創新創業教育不足的現狀。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結合,成為了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課題。結合商洛學院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需求實際以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大學生特質,設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專業課程體系,并提出創新教學模式,以期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參考依據。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對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相關研究。葉嵐[2]提出應在專業學科教育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同時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實踐機制和管理機制;鐘新等[3]則提出創新創業師資培訓、教材選擇、大綱制定、創新創業理論與案例的融合等是構建創新創業教學體系的關鍵要素;李德麗等[4]認為應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形式開辦創新創業教育;吳立全[5]則以市場導向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鐘宏桃等[6]、漆亞莉[7]、蘇瓊[8]具體針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相關研究。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商洛學院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需求實際以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大學生特質,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目標,設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并提出創新教學模式,以期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商洛學院自2013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辦以來,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已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并多次舉辦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創業沙龍、素質拓展、創業大賽等,培養的學生近幾年先后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天竺山杯”市場營銷大賽、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等各類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為商洛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思路,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商洛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具體如下。創新創業課程實踐指導性較弱。目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尚未設置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使得該專業學生創業、法律、財務等方面知識相對匱乏,創意點子難以轉化成創業實踐,策劃書實踐性較差,創新創業能力難以得到真正提高。造成培養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應用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創業素質和能力,對學生就業和創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創新創業活動缺乏統籌安排。目前商洛學院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已在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中穿插著創新創業作業、任務,但由于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整合到一個創新創業項目中,使得學生接受到的創新創業培訓較為零散。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多數課程教學中,教師仍采取“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學習積極性較低,缺少將自身的創新觀點和創業思考表達出來的契機,阻礙了學生自主創新創業能力的發揮和將好點子轉化為實踐的可能。乏具備實踐經驗的指導團隊。擁有豐富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才能指導出優秀的項目。目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多理論豐富而實踐不足,沒有經過系統的創新創業培訓或實踐鍛煉,導致在各項創新創業比賽中,只能立足于理論進行指導,對項目的實踐性難以把握。

2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

查看全文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實踐研究

[摘要]實踐性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顯著特點。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優化課程實踐設計、豐富課程延伸實踐活動、完善專業考察體系、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探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復合型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文化產業的決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而提出,而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短缺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主要瓶頸。自2004年教育部批準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至今,該專業學科建設不斷發展完善,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各高校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設在工商管理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學、藝術學或文學學位,專業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實踐教學環節大體類似,缺乏核心競爭力。實踐表明,實踐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文化產業相關領域問題的能力,增強人際社交、組織溝通、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科學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養及就業競爭力。通過優化課程實踐設計、豐富課程延伸實踐活動、完善專業考察體系、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探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此強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執行力度。

一、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國家戰略發展政策的確立,文化產業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視大學生實踐技能與創意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從課堂理論教學向實踐技能教學的轉變。西方實踐教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職業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極為重視實踐教學,其產學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國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和繼續教育體系”模式等[1]。我國高校實踐教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迅猛發展的文化產業對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標準和要求也逐漸提高,而實踐性成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最顯著的特點。但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建設滯后,師資團隊結構不合理、力量薄弱,課程設置不到位、實踐教學課時不足,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缺失,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培養,這與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急劇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國高校與所在城市的發展聯系緊密,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高,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為大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較好的平臺及較多的機遇,從而實現高校與城市的良好互動。因此,高校要創新學生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模式,規范實踐課程教學手段,課程設置有效接軌區域文化產業布局,凸顯創意、策劃兩大專業特色,在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強調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融會貫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環境發生重要轉變,數字化技能的內涵日益厚重,教師、學生與社會的互動更加頻繁,新的教育環境與產業發展現狀都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顯得至關重要。

二、優化課程實踐設計

查看全文

關于文化產業財務管理若干思考

一、文化產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財務管理工作內容貫徹著文化產業整體的運營,為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保駕護航。文化產業屬于新型產業,在發展中遇到資金不足、短缺等問題,與財務管理在整個經營管理中緊密相連。在經營活動中出現的任何關于經濟資金問題,財務管理需要將其納入管理范圍內,融合到文化產業中。因此,文化產業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文化產業活動中的服務、產品都是反應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要轉換傳統財務管理模式,樹立創新、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制度,實現文化產業的良好發展。

二、文化產業財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財務管理的管理意識不足。大多數文化產業單位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意識不夠,依然按照傳統的模式制定財務制度,導致財務管理處于形式化,甚至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產業文化財務管理者的管理觀念和工作素養一般決定了該單位財務部門整體模式,也影響了文化產業財務管理水平,因此,領導的管理意識對企業整體發展起到很大作用,但部分領導沒有形成對財務管理的強烈意識,沒有做到嚴格對待,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知識,沒有做到對文化產業以及單位的重視,不利于文化產業單位的整體質量發展。(二)進行管理時有不規范行為的存在。在進行文化產業管理中一般會存在違規行為,比如,就影視產業來說,國家生產的影視作品都是供給的數量超過需要的數量,部分影片甚至幾年都排不上,在國家文化體系管理控制下,許多影視作品從策劃、拍攝直到最后的發行都必須要嚴格的監督把控,就會請一些領導和專家來進行研究討論劇本,并向他們發放所謂的“研討費”對于管理中不規范行為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影響文化產業財務管理整體運作。(三)文化產業財務預算管理中存在問題。許多文化產業單位在執行單位財務制度時都沒有正確意識預算的重要性,隨開支范圍的擴大,在資金使用上,隨意進行改變,有些單位即使執行了預算管理,都是流于形式化,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四)文化產業綜合能力不足。通過加強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各種文化企業拔地而起。目前,雖然許多文化企業出現,但沒有一定的規模,其綜合能力不夠,眾多文化企業希望能夠擴大整體的規模,形成一個文化產業鏈條。但是企業的集約化不高,導致文化企業共同聯手的想法也將破滅。同時文化產業財務會計的相關人員職業素養不夠高,甚至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培訓,就會導致會計工作出現許多紕漏,在賬務處理中就會出現不清晰情況,產業文化單位整體綜合能力不一致,比如,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雖然具備專業素養能力,但是在接受新的知識上過于局限化,導致財務管理無法有效實行,也因此影響進一步的發展。

三、文化產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建議

(一)加強管理者對財務的正確認識,轉變陳舊思想。文化產業財務管理者的管理觀念和工作素養一般決定了整個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意識對產業文化財務管理整體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對有些領導者來說,并沒有形成對財務管理的強烈意識,沒有做到嚴格對待,更沒有意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觀念,領導者對財務管理意識相對滯后,導致財務工作者整體缺乏系統化,就沒有意識到進行專業化的培訓,無法發揮會出財務管理的真正的作用,不利于文化產業財務管理的健康發展。(二)文化產業財務管理需要科學合理的財務制度。對影視文化發展要正確引導,嚴格執行避免違規經營,強調企業自律,要根據規章制度依法納稅的認識,應按規定進行合法運營,加強監管部門對其監督,企業單位按照相關制度進行制約,還可以聘請專業監督員,在運營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改進,在稅務方面應按實際情況進行扶持,要建立健全的財務制度,有效的抑制文化產業在運營中的違法行為,改善財務管理的現狀。在實施財務管理制度過程中,應加強財務審計模式,強化財務預算工作以及財務反饋制度等方面,要從全方位對財務管理進行規范。建立科學的運營體系,財務管理是一個循環的模式,應該與產業文化倡議文化相結合,應該根據財務的計劃,預測,控制,分析,檢查等環節,這些環節相互配合聯系形成有效的財務管理循環模式。以此構造出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機制。(三)健全文化產業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在文化產業管理工作中,財務管理工作尤為重要。文化單位應該按照全面預算管理、差額、自收自支的三種預算管理的方式進行實行。企業文化單位要對內部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按照全面預算管理制度進行支出,實行嚴謹的規范文化產業制度,要按照實際情況控制好資金,減少費用的損失浪費,有效的把全面預算管理延伸到文化產業的各個內容中。首先,要先處理好財務預算與全面預算之間關系,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支出問題,還可以成為文化產業實現經營目標。其次,把全面預算管理作為文化產業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機制,成為日常管理中自我約束的準則。最后,加強預算執行力度,保障預算可以成功實行。(四)加強文化產業管理人員綜合素養及員工培訓。文化產業整體運營活動都是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參與與支持,想要順利完成財務管理應用,需要專業素養過硬的專業人才隊伍,為了加強財務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應不斷加強文化產業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觀念,通過培訓、研討會、座談會等方式改變領導者的陳舊思想,貫穿財務人員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與價值,發揮出領導者的引領作用,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意識,進行明確財務人員的職責分工,共同承擔財務內部責任,消除消極抵觸思想,對員工定期開展職業素質培訓,提升文化產業財務管理人員的整體素養,在培訓專業的管理人員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人才市場進行專業人才的引進,以此來彌補文化企業專業人才的不足。了解時代趨勢,從而實現文化產業整體發展目標的效率。

查看全文

語文文化產業管理論文

“入世”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國家體系創新。它不僅將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過程和未來走向,制約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為當代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種新的存在性依據,成為當下中國行為的一種文化生態,影響和推動著中國全面的制度創新、路徑改革和價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認為,在這樣一種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中國的文化產業被賦予了新的責任:參與入世后的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所必須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整體進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轉移,協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推進國家文化與文化產業創新系統建設。張曉明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國面對的是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對中國文化產業具有“不對稱優勢”。因此,入世后在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發生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不對稱競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際性產業發展格局的不對稱:以夕陽產業換我朝陽產業;(2)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對稱:以產業實力搏我資源潛力;(3)已承諾開放領域競爭的不對稱性:以產業高端對我產業低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將由有限范圍和有限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WTO規則框架下的寬范圍和多領域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國政府承諾的時間表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中國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雙向的相互開放。張曉明認為,鑒于國際性文化產業發展出現了手段和內容的矛盾,在產業發展階段上具有一種“后來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趨勢,中國在制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時應以實現可持續的、跨越式的發展為基本指導方針,并遵循這樣的原則:以文化藝術的原創帶動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以文化產業帶動信息產業,以產業政策引導企業整合,以制度創新應對制度競爭。

發展文化產業需建立與之互補的文化藝術保護方式

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將文化藝術分為經營性(以盈利為目標)和非經營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藝術建設為目標)兩大部類,在建立市場性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同時,還必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對位性互補的文化藝術的保護方式。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當代文化發展的合理架構。金元浦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認為,我國當前的文化遺產保護必須首先理順下面幾個關系:(1)文化遺產“救亡圖存”與復興光大的關系;(2)大規模經濟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3)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遺產當代利用的關系;(4)文化遺產保護宏觀整體規劃與分檔次、分階段、分地區的具體策略實施的關系。金元浦認為,結合國情,我國文化藝術的保護方式應采取政府保護、法律保護、市場保護與社會支持等多重因素綜合運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護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護方式是文化藝術保護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這種保護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藝術的宏觀調控機制,主要運用政策的傾斜來實施文化保護,并協助立法機關建立和完善文化保護的法律、法令和法規。其次是逐步加大國家文化資金的實際投入與監督實施,保證文化藝術在國家投資預算中的實際增長。其三,政府保護方式還應包含對民族傳統文化和瀕危藝術的特殊支持、對高雅藝術的大力資助,以及重點文化設施的建設、擴充與維修。(2)盡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護方式。當代藝術保護中依靠法律形式進行保護成為各國注意的焦點,法律方式保證了當代藝術保護的法律地位與運作程序,也保證了藝術保護的公眾意識與社會責任。其根本意義是通過減免稅收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資,以達到文化藝術總投入的實際增長。(3)迅速建立市場保護體制。文化藝術的市場保護包含兩大方面;其一,為努力發展上規模上檔次的一批大型文化產業,依靠市場方式,通過文化產業自身的擴大與積累來改變我國過去文化保護中單一的輸血模式,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其二,對于那些不能以產業形式發展的文化藝術則必須通過市場尋求企業資助的道路。從企業贊助保護方式來說,要想使其發展起來,必須保證企業投資能獲得相應的回報。(4)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與全民保護。當代藝術保護中的社會支持和全民保護具有最廣泛最強大的力量。當代社會通過多種途徑特別是現代傳媒營造保護文化藝術的社會氛圍與社會輿論,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藝術的文化大眾,這是保護藝術的最深厚的社會基礎與心理根源。

發展文化產業亟需改革文化體制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抓緊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對國有文化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以下簡稱國有文化部門)進行戰略性的改組。因為國有文化部門占有了我國文化資源,包括文化人力資源的絕大部分,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搞好國有文化部門的改組、改制和改造,實現國有文化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文化產品生產機制的轉變,是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關鍵所在。齊勇鋒研究員(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指出,國有文化部門在進行戰略性改組過程中應堅持“6個有利于”原則:(1)有利于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保障國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國有文化部門建立新型的投融資體制和國有資本的管理、監督與運營體制,使國有資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時,布局更加合理,結構進一步優化;(3)有利于國有和國有控股的企、事業文化單位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4)有利于促進國有和國有控股的企、事業文化單位轉換經營機制,調動經營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其生機與活力;(5)有利于在國有文化部門改革中,調動各方利益主體的積極性,確保出資人、債權人的權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國有文化部門改組、改制的平穩過渡和社會穩定。

查看全文

十面埋伏文化產業管理論文

從2003年底開始,《十面埋伏》漸漸超越了電影的局限,成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開始選角,初定梅艷芳、劉德華、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關系,為這部尚未開拍的影片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張藝謀攜《十面埋伏》參加嘎納影展,國內媒體報道說觀后掌聲達26分鐘之久,引起多方質疑;

2004年6月22日,繼沈陽萬名觀眾宣布將簽名聲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萬名觀眾也在當地院線的組織下,聯合簽名聲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慶典禮。主辦者稱,這一行動將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時引起不小的震動;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全球首映慶典,巨星云集、六個分會場、200個城市電視臺的輪番轟炸,就連春節聯歡晚會也只能自嘆不如,張偉平更是給予了首映禮“觀眾一進來,保準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管理探討論文

近年來,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省份,吉林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舉措,通過搶抓先機,深化改革,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文化市場的不斷發展,吉林省金融業加快了介入文化產業的步伐。

創新金融產品

著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升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信貸政策,將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列入支持類,在擔保條件、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文化企業設置有別于工商企業的信用評級模塊,制定版權質押貸款指引和并購貸款指引等等,為文化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二是通過創新信貸模式實現擔保形式多樣化。商業銀行應結合文化企業運營方式和特點,弱化財務指標考核,轉變以機器設備、廠房有形資產為抵押品的傳統擔保思路,積極試辦知識產權、專利權、商標權、電影制作權、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抵押貸款、企業聯保互保貸款等,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為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文化企業融資擴大抵(質)押范圍,豐富融資品種,解決文化產業普遍缺失抵(質)押物的問題。三是制定針對文化企業的授信制度,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為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四是加強與產權交易、信托、證券等相關機構合作,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資金結算、機構理財、供應鏈融資、并購貸款、國際業務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特別是針對目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業正在進行市場化運作的現實,建立相應的一攬子金融服務措施,支持重點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來源于/

完善文化產業直接融資支持機制

以完善文化產業直接融資支持機制為切入點,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對符合條件的重點文化企業,應做好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的培訓、輔導和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支持文化企業通過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債等方式融資,支持文化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迅速成長。推動文化企業引進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境內外資本以BOT等形式參與文化項目建設;積極探索信托計劃、融資租賃以及文化產業項目未來收益證券化等融資方式。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拓寬利用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

大力發展中介組織

查看全文

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論文

一、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熱衷于短期利益,長遠職業培養難以完成

這種現象在職業培養中十分常見,一般學生在接觸一段時間的專業教育之后,會對這個行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把這個興趣迅速的安排在實踐上,學生在進行實踐時,一般不會選擇難度太大的進行,而且這些實踐一般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并且有一定的報酬,這部分實踐學校是無法進行阻攔的,從短期利益來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既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還獲取了一定的酬勞,但是學生一旦發覺這種實踐行為的短期利益,會利用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進行實踐,學生將所有的課余時間用來進行實踐活動,這將嚴重影響學校的課業規劃。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培養計劃中不僅有時間過程,還需要大量的理論來做支撐,學生利用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進行實踐將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夠進行理論學習,這對學生的長遠職業規劃是百害無一利的。

(二)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問題

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在校期間教師應該注意理論知識的講授,這種理論知識將手上必定要將教師放在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位置,但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接受能力差,教學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那么理論知識將會被嚴重壓縮,這將會影響教學進度,不利于人才培養。

(三)教學重點的劃分問題

查看全文

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增強微觀活力,通過先進文化企業的示范、窗口和輻射作用,引導促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領域的各類所有制的文化企業,都可以根據本辦法申報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以下簡稱示范基地)。

第三條示范基地原則上每兩年評選命名一次。

第四條文化部將對示范基地在政策、信息服務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第二章基本條件

查看全文

文化產業項目管理論文

一、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的顯著特點

(一)文化產品的原創性和知識性

文化產業的知識性在于向社會提供各類知識產品和知識服務,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資料的需要。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內容產業,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的主體,創意是文化產業的靈魂。原創性和知識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因此,文化產業項目管理對創意型、技術密集型團隊的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項目發起的復雜性與綜合性

精神內容生產存在內容的創新,以及從創新到產品化生產的兩個過程。前一個是對項目產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內容的創作、策劃與組合。后者是將相應的精神內容要素固化到相應的物質載體中去,成為產品形態。例如,電影需要導演、演員、編劇等創意人才的勞動。這些通常稱為線上部分。而電影創意要轉化為電影產品,必須通過電影的攝像、道具、場務、化妝、后期制作等多個部門協同完成。這些生產部門通常稱為線下部分。通過法律、金融和保險等環節的合作,獲得項目的資金,通過發行環節進行電影營銷。電影還會產生大量的知識產權,如哈利•波特、迪士尼等,可以通過形象許可和版權經營,形成玩具、圖書、文具等。一個文化產品項目要實現準精神產品到純精神產品的價值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但要對項目運行過程中資金、成本、進度和風險進行管理,同時還要建立起完善的內容信息管理、版權管理與開發系統。一個項目要想獲得成功,不但要在相應的領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而且需要考慮到目標受眾的需求、贊助企業的需求、國家的法規政策及導向,以及本企業的優劣態勢等。特別在我國,文化需求的增長在與日俱增,瞬息萬變,而又缺乏市場運作經驗的積累,相關的數據和統計信息比較匱乏,項目發起的難度就相應增加。同時,在文化活動走向市場化運作的同時,需要考慮更多的市場因素,比起別的行業產品來說,對產品的獨特性要求更高。這就要求項目策劃和審批的決策者具有綜合素質。

(三)項目策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

查看全文

十面埋伏文化產業管理論文

從2003年底開始,《十面埋伏》漸漸超越了電影的局限,成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開始選角,初定梅艷芳、劉德華、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關系,為這部尚未開拍的影片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張藝謀攜《十面埋伏》參加嘎納影展,國內媒體報道說觀后掌聲達26分鐘之久,引起多方質疑;

2004年6月22日,繼沈陽萬名觀眾宣布將簽名聲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萬名觀眾也在當地院線的組織下,聯合簽名聲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慶典禮。主辦者稱,這一行動將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時引起不小的震動;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全球首映慶典,巨星云集、六個分會場、200個城市電視臺的輪番轟炸,就連春節聯歡晚會也只能自嘆不如,張偉平更是給予了首映禮“觀眾一進來,保準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