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實踐研究

時間:2022-11-15 03:28:07

導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實踐研究

[摘要]實踐性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顯著特點。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優化課程實踐設計、豐富課程延伸實踐活動、完善專業考察體系、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探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復合型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文化產業的決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而提出,而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短缺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主要瓶頸。自2004年教育部批準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至今,該專業學科建設不斷發展完善,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各高校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設在工商管理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學、藝術學或文學學位,專業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實踐教學環節大體類似,缺乏核心競爭力。實踐表明,實踐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文化產業相關領域問題的能力,增強人際社交、組織溝通、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科學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養及就業競爭力。通過優化課程實踐設計、豐富課程延伸實踐活動、完善專業考察體系、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探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此強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執行力度。

一、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國家戰略發展政策的確立,文化產業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視大學生實踐技能與創意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從課堂理論教學向實踐技能教學的轉變。西方實踐教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職業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極為重視實踐教學,其產學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國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和繼續教育體系”模式等[1]。我國高校實踐教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迅猛發展的文化產業對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標準和要求也逐漸提高,而實踐性成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最顯著的特點。但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建設滯后,師資團隊結構不合理、力量薄弱,課程設置不到位、實踐教學課時不足,實踐教學考核體系缺失,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培養,這與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急劇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國高校與所在城市的發展聯系緊密,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高,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為大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較好的平臺及較多的機遇,從而實現高校與城市的良好互動。因此,高校要創新學生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模式,規范實踐課程教學手段,課程設置有效接軌區域文化產業布局,凸顯創意、策劃兩大專業特色,在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強調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融會貫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環境發生重要轉變,數字化技能的內涵日益厚重,教師、學生與社會的互動更加頻繁,新的教育環境與產業發展現狀都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顯得至關重要。

二、優化課程實踐設計

增加課程實踐環節教學課時比重,增設具有實踐與實務環節的課程,建立完善的實施方案,切實保障實踐課程高效開展。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必修課實踐環節占10個學分,320課時,占總學分的7.14%。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必修課內實踐環節512課時,選修課內實踐環節296課時,實踐環節為37個學分,占總學分的24.6%。山西財經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必修課實踐環節占6個學分,占總學分的3.9%;必修課內實踐環節112課時,選修課內實踐環節196課時,實踐環節為27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7.7%。相比其他院校,我校課程實踐環節教學課時比重有待提升,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性特點,以此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實訓與專業素養教育。優化教學思想,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活化實踐教學形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僅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而且獲取方式日益多樣化與便捷化。教師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識內化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習方法的引導、實踐技能的提升,走出傳統的單向輸出式教學思維模式,充分發揮教學雙主體作用,注重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性與創造性,實現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目標。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與體驗成為師生的內在需求,教師運用經典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翻轉課堂、學生授課等方式引導學生不同程度地參與課堂,學生積極發揮實踐學習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師生實現角色認同,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信息平臺上共享視頻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與教師交流、探究,課后完成作業的新型教學模式。信息科技的發展與普及,使基于“互聯網+”理念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數字一族”的大學生所接受。學生有多種渠道獲取與課程相關的資源,教師已不再是教學資源的獨享者。翻轉課堂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由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提供者,掌握課程相關教學資源,建設數字化資源庫,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運用典型案例分析、解讀專業理論,學生積極參與模擬案例現場,通過共同討論典型案例,總結經驗,豐富理論內涵,進而提升學生的實務技能,即“理論講授—案例引入—模擬實踐—經驗總結—能力提升”的教學形式。案例教學法的目的就是將實踐元素融入課堂理論教學中,通過思考分析經典案例范本,搜集整理當地案例,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小組教學法。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教師協調分配學習主題,在教師指導下,小組成員進行自主課堂研討,教師輔以與研討主題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評析,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授課。教師選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完成授課任務。通過查閱資料、編寫教案、制作課件、課堂講授、提問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質。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小組教學、學生授課等實踐教學形式有助于教學相長,既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又提升教學品質。不過,課程實踐畢竟有限且缺乏獨立性,與文化市場所需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課外實踐與實習實訓活動必不可少。

三、豐富課程延伸實踐活動

利用專業優勢,依托大學生文化藝術節開展校園文化產品設計與營銷活動,如明信片、書簽、文具、文化衫、手機飾品等,豐富第二課堂,實現專業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雙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當地非遺資源調查活動和文化建設;在文化經紀理論與實務課程中,邀請知名經紀公司負責人為學生開設講座,或組織學生參觀經紀公司。組織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如春蕾、紅燭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創客聯盟、追夢話劇社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類型和級別的學術、科技競賽和文體活動,如全國“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等。科研訓練、素質拓展周和社會實踐周致力于培養創新思維、學術創造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主要形式為參加學科競賽、學術講座、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公益活動,閱讀欣賞名著,申請并主持科研項目等。組織參觀博物館,與博物館管理人員交流討論,了解博物館的管理特點與運營現狀,理解博物館深層次的文化內蘊與時代價值。在博物館管理與開發授課過程中,結合山西博物院、中國煤炭博物館等博物館的管理與運營,探討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和經營的對策。文博會期間,組織學生參觀會展場館,了解布展流程,掌握現場區域分布特點、管理模式及會議安排,感知會展業對交通、住宿、餐飲發展的帶動作用。在會展策劃與實務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文化產業實驗室策劃主題會展,通過人員分工、策劃文案、創意設計、布展、制定階段性目標,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實現對會展策劃、布局、管理等專業技能的高效把握。另外,基于SNS網絡社交平臺搭建課外教學輔導平臺和遠程教學支撐平臺,創建“內容+平臺”的手機APP,邀請名家或優秀學生開展微講座。在教師指導下創建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管理學研”,培養學生以創新創意的專業眼光審視當下文化產業發展走向。

四、完善專業考察體系

專業考察是指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到實踐教學基地考察學習。國外高校極為重視校內實踐教學基礎設施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在澳大利亞,校內實踐教學基礎設施多由政府投資興建,教學設備多由企業贈送,或是與企業合作、租借,其數量多能滿足學生需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多為校企合作形式,除盈利外,模擬真實的企業管理與市場運營[2]。我校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運行,可容納近百個創業團隊,是集教育、科研、孵化、經營、辦公和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創業基地免費為大學生提供辦公場所、辦公桌椅柜,鋪設網絡和電話線;免費為每個創業項目配備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兩名,幫助大學生解決項目運行問題;指導或協助辦理工商稅務登記、年檢及銀行開戶手續;提供政策、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舉辦高校大學生創客交流、大學生創業企業校園交流展示會、項目路演、勵志大講堂、眾創空間開放日等系列活動。目前,創業實訓基地有科技與文創相結合的三晉文創、全國首家業余文體賽事活動直播平臺的8號看臺等創業公司。創業實訓基地建設既能提供實習崗位,也能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度。但總體上,我校校內實踐教學基礎設施與實踐教學不配套,缺乏校際深度合作,資源無法共享。有實踐環節的專業課程如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需要空間進行現場模擬;影視產業經營與管理需要體驗整個影視產業運作過程;文化產業規劃需要成立規劃小組,模擬委托方與規劃小組的合作;博物館管理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特色小鎮管理與開發等課程也要在實驗室進行模擬實訓,或請專家、傳承人現場講解。增加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費,規范基地制度化管理。多元化、多渠道籌措實踐基地建設經費,成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專項基金會,全方位支持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目標、實踐基地建設各項標準、實踐基地的發展定位、校企合作的條件及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均需明確的制度化規定,進行規范化管理。加強校企合作,探索校企雙贏聯動合作機制。按照產學研的格局,通過多方協調,征得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支持,為學生考察學習或專業見習等搭建富有實效的實踐平臺,提升學生的專業崗位技能。目前,文化傳播學院與山西日報集團、上海故事會傳媒公司等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實踐教學基地,但合作企業范圍需進一步擴大,社區志愿服務和海外實習機會需進一步增加。例如,依據博物館管理與開發、特色小鎮管理與開發等課程的需要,應加強與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館等單位以及汾河藝術小鎮、青龍古鎮等特色小鎮的合作。開辦校園文化企業,在校內企業設立實踐教學基地,師生組成團體,模擬真實的企業管理與市場運營(除盈利外)。例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課堂展示非遺技藝,模擬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室,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進而提升手工藝教學能力,成為有創意點子、有經營頭腦、有手上功夫的師生團體。通過專業考察,學生有更多與企業互動的機會,熟知文化市場、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了解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營銷過程,進而提升創意設計與市場營銷能力。

五、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

依據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特征,優化實踐技能課程體系,循序漸進安排實踐教學內容,不斷取得階段性實踐成果。大一組織社會調查,熟知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體系的發展,寫作社會調查實踐報告。大二、大三側重專業技能實習,掌握專業技能,提升工作與寫作能力,主要有案例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翻轉課堂等實踐環節,開發校園文化產品、策劃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創建專業資訊公眾號等課外延伸實踐活動,校內外實踐基地考察學習和專業崗位見習,學術論文規范化訓練。大四注重有實效的畢業實習和高質量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建構“三個層次、一個延伸、一個拓展”的實驗教學體系,即“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三個實驗層次,延伸到社會實踐,拓展到科研創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在開放型選修課程組群中增加素質性、研究性、創新創業類課程,學生根據專業發展方向和興趣自主選修課程。社會調查的理論與方法課程中,指導學生利用假期對社會焦點問題進行調查,自選主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完成社會調查報告;引導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志愿活動、社區服務等,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組織太原城市文化消費狀況調查,設計調查問卷,篩選調查對象,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統計調查數據,建立數據庫;運用所學的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分析相關數據獲取所需信息,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建議。文化資源概論課程中,引導學生對太原市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分析太原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高市場調研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開設策劃與寫作、公文寫作與處理、寫作實踐與鑒賞等課程,舉辦豐富的讀寫交流活動,營造良好的讀寫氛圍,廣泛閱讀,勤于練筆,提升觀察能力、寫作能力與人文素養。開設文化產業文獻檢索、學術研究實踐系列講座等課程,引導學生走入學術研究的殿堂,關注文化產業學科發展前沿,了解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掌握檢索、查閱文獻的方法,具備文獻綜述和論文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設計)作好準備。利用創業學院的資源優勢,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學院是山西財經大學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通過弘揚艱苦奮斗、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創新創業精神,樹立開放、創新、聚合的工作思維,探索富有財經特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圈。采用“2+1+1”模式,兩年面向全體在校大學生開設必修課或選修課形式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選拔部分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的在校大學生組建創業先鋒班,針對擁有創業項目的在校大學生或團隊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經過系統化創業專業教育,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創業項目的孵化和運營。課程設置上,有大一的創業基礎(必修課)和大二的創新創業選修課程,如創辦你的企業SYB、創業管理學、創業精神與實踐、晉商文化與管理、創業創新領導力、創業設計與模擬經營等;通過創新創業講座、大賽、模擬實踐報告(項目計劃書)、社會實踐活動(創業孵化)等方式,推動學生在創業實踐實訓方面的訓練;面向創業先鋒班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實訓和實戰課,推動創業項目孵化和運營。

六、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實踐性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突出特色,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與就業市場需求,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重視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優化師資結構,提升師資團隊能力。加強新教師的職前培訓、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鼓勵教師到國內外一流院校進修訪學、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或到企事業單位參觀、學習、調研、掛職鍛煉,提升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實務能力,使其在理論和實踐結合層面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聘請文化產業各行業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學者或資深人士擔任課外實踐導師及公開答辯專家,配合校內專業教師的指導,達到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效果;聘請企業技術骨干作為教學實踐基地的兼職實踐導師,成立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團隊。完善導師制管理。首先,導師應不斷提高素質,提升專業與職業規劃能力,豐富心理學知識,注重人文精神的積累。其次,導師應根據大學生階段性特征進行引導,大一學生側重于追求自我想法和社會期望的結合,試圖在新環境中尋求親密關系,導師應遵循其心理發展規律,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引導老生傳幫帶新生,教會學生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大二學生側重于提升適應環境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形成自我認同,導師應重視其心理健康,幫助學生確定專業發展方向,明確學年論文選題;大三學生專注于未來人生走向,導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幫助學生完成規劃,實現成長;大四學生致力于養成自律習慣,導師應重視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安排好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寫作,制定合理的時間表,并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工作渠道或考研信息。再次,學生應主動與導師多溝通,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導師的研究方向和未來就業取向選擇專業選修課;積極參與導師的相關課題研究,獲取專業學習的方法,客觀評估自我專業潛力,選擇專業發展方向;積極并有選擇地參加學術講座和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最后,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發揮師生在創新方面的合作效應;積極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開展項目教學法。在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與學科交叉,有研究項目的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項目教學法,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組建師生研發團隊,讓學生深度參與項目實施全過程,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寫作論文,設計作品,在項目實踐中提升實踐技能。優化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實踐教學過程性考核標準單一化、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將無法正向激勵教師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工作,也無法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國外許多高校,學生的課堂互動參與成績是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這無形中督促學生課前認真準備實踐教學的相關資料,課上認真聽課,參與理論討論與實務操作,課后認真總結。目前,我校實踐教學考核標準有待多樣化,考核體系有待完善。以期末考試為主的結果性考核評價體系顯然與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不符。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過于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實踐教學的過程性評價。根據實踐課程的特性,應將研究報告、學業論文、課堂互動參與等考核方式納入考核體系,制定新的適應實踐教學需求的考核辦法和評價標準。單一的閉卷考試多為理論知識的測試,缺失實務操作考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與提升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目標相背離。

七、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應豐富專業課程實踐性內容,增加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時間,突出專業考察、專業見習、校企合作、項目參與等方面的活動內容,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有計劃、分階段安排學生參與文化產業各行業的實務操作,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校內外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熟悉地方文化,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助力文創產業轉型升級,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創意品牌。

總之,優化教學實踐環節不僅要追求靈活的實踐教學形式、豐富的實踐教學內容、合理的實踐教學活動,而且要通過創意創新盡可能達到理想的教學形態,提升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使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鄭麗.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6):117.

[2]方永恒,王欣欣,王睿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98-99.

作者:焦敬華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