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19:22: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少數民族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經過近幾年與內地院校交流學習和改革實踐,始終以“為新疆培養優秀設計人才”為辦學理念,在新疆多元文化交叉下的現代社會展開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體系的工作,使少數民族藝術特色與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緊密聯系起來,力求培養出具備民族文化內涵,學以致用能為本土市場服務的人才。筆者以本校的民語言班級裝飾設計課程教學為例,探討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構建策略。
1.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針對少數民族班級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教學,筆者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以往舊的教學方法在裝飾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實際問題。例如,大多數民語言學生對于傳統的裝飾藝術文化比較陌生,大多紙上談兵、脫離實踐。我院的民語言學生主要來自于烏魯木齊和南疆,烏魯木齊的民語言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大都市,對傳統民族藝術內涵知之甚少,而漢語對于南疆的民語言學生來說是第二語言,理解和交流有時也存在著一些障礙。同時,我們也應實事求是地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少數民族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之間是存在著不可否認的隔閡。而如何消除兩者之間的隔閡,使傳統的民族藝術為應重點研究和實踐的。目前,新疆師范大學設計系少數民族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依據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從民族的社會形態、民俗風土人情、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入手,深入實地考察、全面搜集、系統整理各少數民族的建筑、服飾、工藝等方面的資料。學生先全面整體地了解新疆各民族藝術的內涵,再深入學習設計課程。我們在進行民族化設計教學創新的同時,更多地引導學生從民族傳統中汲取相關元素,并與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課程遵循“提出問題——圖文搜集——實地考察——理論分析——創作構思——設計完成——互評總結”的技術路線,這種設計要求注重時代感和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在遵循民族民間藝術精髓的同時發揮個人創造力和想象力。課程的最終作業成果主要是讓學生以PPT形式自述總結報告和設計實例,然后進行設計實例作業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三位一體的總結模式。以2006級民語言班級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為例,教學本著以地域為中心、以民族為特色、以現代為準則的設計思維,學生作品既融合著民族傳統元素又有現代感,在畢業作品展覽中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圖1、2)
2.提升創新思維與學術研究的融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藝術設計教育僅僅教授學生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保持和發展適當的好奇心和興趣,是當前藝術設計教育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也是高校教育發展的重點。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也將其教育部課題“新疆錫伯族民間刺繡藝術研究”的內容融入裝飾設計課程教學環節中,很好地完成了由傳統上單純的理論教學向“以實踐帶教學,以科研促教學”的模式轉變,使現代設計的理念、手法和材料與少數民族傳統的美學境界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裝飾語言的造型規律、形式美法則以及表現手法與技法,并將其運用到不同的設計領域中去,脫離了過去單純的二維設計,以空間定義進行立體式的設計創作。有些學生設計的作品,雖然有些稚嫩,但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年輕人獨有的活力、朝氣和想象力以及大膽創新的精神甚至讓一些有名的設計師都嘖嘖稱贊。如將新疆錫伯族刺繡的裝飾圖案、紋樣、色彩等元素立體式地運用到本土民族特色產品包裝裝飾設計創作中。(圖3)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新疆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運用到裝飾設計課程教學中,保護和傳承了本土民族民間手工藝。我系充分利用學院設立的專業實踐學分獎勵機制,增設各類選修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在設計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同時,學校設立的特聘崗機制大大激勵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教師通過輔導學生參加設計競賽、科技創新、撰寫學術論文及申請專利成果,來驗證自己的教學成果,而這一系列教學制度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民語言學生在對現代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學習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置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學會逐步領悟其內涵并挖掘、運用本土民族藝術元素,在現代設計中傳承并創新。
3.加強教學與實踐的互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藝術的關系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
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從歷史上看,遠在先秦時期,在東北、內蒙地區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的原始狩獵舞蹈。魏晉南北時期,西南僚人的銅鼓舞。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瑤族的盤王舞。民國時期,朝鮮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點。民族舞蹈側重于內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以健身及競技取勝為側重,形成現在這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的狀況,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形成另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
此外,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需要層次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實踐,都是人類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審美性目的,既為了滿足身體本身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對身體活動的多目標追求將逐漸成為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這種“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共同構成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服飾
高等學校傳承藝術研討
民族藝術是亙古有之、傳承有序的,能夠體現出整個國家特有的民族特點,其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是前所未有之重要。對于東北高校民族藝術教學而言,要傳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將在東北民間廣為流傳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與高校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這是體現北方少數民族化教學特色的重大突破,是繼承北方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關系到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能否傳承與發展的大事。因此,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學就應有民族藝術教育思路與理念來促進這種融合。
一、東北少數民族藝術概述
在古漢語中,“藝”是技巧之意;古希臘文“Texvn”,既表示藝術,也表示手工和制作;在拉丁文中,“ars”一詞兼有藝術、手工和技巧三層含義。藝術是人所創造的美,是人們有意識地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存在物。所謂民族,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地域以及表現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懊褡宥嘣幕^是指在對待中華各民族文化時所表現出來的包容的、開放的觀念”[1]。民族藝術,是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藝術,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手法、藝術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包含競技藝術即體育、服飾藝術、音樂、舞蹈等。民族藝術本質上為原始藝術,藝術作品具有民族性特點,著眼于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及文化藝術傳統,體現民族成員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以及藝術審美情趣。民族藝術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拙、或高雅、或粗獷、或雍容,風格迥異,但都非常鮮活和美麗。從剪紙、年畫、弓箭、風箏、玩具、皮影、編織、赫哲族魚皮服飾、織繡布藝、雕刻雕塑,到木器骨器、陶瓷漆器、體育器械,濃郁的地域特色與精美的手工藝品、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淳樸的民俗民風息息相通,這些都透出五千年中華之深厚文化底蘊,折射出民族藝術天賦及審美力。民族藝術的特點是:第一,質樸率真、隨意大方:少數民族人民在生產勞動閑暇之余,按照自己的直覺,自由發揮想象,鄉土氣息濃郁,質樸大方;第二,實用簡潔、因材施藝:民族藝術作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祭祝活動或節日活動中的實用物品,有著強烈的裝飾性,且就地取材;第三,熱烈夸張、象征寓意:由于實用的要求,民族藝術作品有著夸張的造型,表現出寓意深刻的象征含義;第四,造型特征獨特:不同地域民族獨特的地域環境、宗教思想、生活習俗、感情氣質形成了迥異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和奇特的造型;第五,實用與審美并存:民族藝術的審美凝聚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意識,有強烈的共同性和民俗性。地域的文化積淀、地貌環境、風情習俗給該地區的民眾意識、志趣、情調、喜好等供給營養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印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藝術情致。
二、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由于目前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不具備民族主體意識,因此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對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與開發顯得尤為必要。中國的民族藝術教育在義務教育期間,僅僅是教授簡單的美術、音樂知識與技能,只能形成淺表的藝術認識;高中時期面臨著升學,壓力很大,這樣就產生了大學前的藝術教育斷代,各民族藝術的源流、歷史以及中華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文化,乃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根本不為學生所熟知。因此,構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模式,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使大學生的民族審美主體意識不足的不良現象得以改善,民族藝術的主體意識得以增強,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得以傳承,文化的自我更新潛能得以發揮,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強。傳承與開發少數民族藝術,推進高校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在于以下兩點:
1.能夠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應適當融入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資源,進一步填充中國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課堂的欣賞教學,學生被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體味廣場歌舞給予他們的親切感,回味童年時代耳熟能詳的音樂旋律,對于歷史、社會、生態、環境、自然等對少數民族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所起的作用更加熟悉,對于引起各少數民族藝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的因素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少數民族體育與藝術的相互作用論文
摘要:本文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藝術的關系作了簡要的分析,主要從民族舞蹈、民族服飾和民族器具三個方面論述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同時民族藝術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族藝術關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民族藝術中的舞蹈、戲劇、雜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許多民族的現代文藝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演變成舞蹈、戲劇。目前許多被挖掘、整理出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頗族的刀術、苗族的獅子上金山等,把競技、舞蹈、娛樂、體育融為一體,既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隨著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現代民族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發展源泉。
民族藝術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苗族人民喜愛的跳蘆笙,健美的動作,配合內容豐富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邊唱邊舞,邊跳邊吹,說唱、交誼、運動三位一體,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娛樂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時跪、時蹲、時站,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靈巧地跳躍其間,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勢,美不勝收。參加者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體育技巧性同高度藝術性統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美術教育中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研究
摘要:隨著國民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加深,本文主要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民間藝術進行整理,從而大體反映出少數民族藝術的教育傳承現狀。不難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弱勢狀態。本文主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底蘊滲透到美術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相關探索,以此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從而,為解決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關于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問題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美術教育傳統文化教學民族藝術
一、傳統美術教學活動的民族藝術研究
(一)以“技”為主的民族傳承。目前,我國古代傳統美術教育仍然傳承以“技”為主要成就的民族文化。嚴格意義上說,“技”代表某種技藝的相互傳播,主要采取師徒傳授、子承父業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促使技藝向著博大精深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極易形成封閉狀態的教學機制,逐漸引發該項技藝消失殆盡的危機。然而,以“技”為中心的傳授技巧多采用口訣等教學方法,掌握中心要領,口訣短小精悍,便于傳承者的學習和記憶。(二)以“藝”為主的民族傳承。歷年來,富貴官司和文人學士普遍追求同屬為“藝”的學識,三國時期曾經垂青歷史的畫家曹不興為追求“藝”創作了一幅又一幅的佳作,晉代時期顧愷之為追求“藝”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聞名于世。這可以說明古代美術教育的傳承和發展是基于性情、學識的平衡機制為標準的。然而,中國大部分才華橫溢的藝術文匠,盡管創作了價值久遠流傳的藝術佳作,精彩絕倫,永遠保持一顆淡泊名利的心態歸隱。中國古代之所以重視發展美術教育,與其只追求精神層面的意義有關,從而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在對待自然與人類的交互關系上,敢于追求人類的內心世界,并通過身心平衡發展而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往往會忽略掉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與滲透。由此可見,“傳統藝術的民族性特征并不會完全反映出藝術作品對于生活內容的價值詮釋,而是更注重藝術的民族性是否能夠追求最為真實的民族精神,是否敢于利用民族精神去俯瞰整個世界?!?/p>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真實反映
(一)傳統民族藝術反映在課程內容上。1.國畫課程教學。從現實意義上說,國畫的發展歷史較為久遠,因其在世界著名、風格奇特等特點被國內外人民廣為流傳,這代表著中國最為崇高的藝術成就,逐漸成為世界美術領域自成體系派的先鋒。自從國畫被歸為中小學課程內容的一部分,我們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藝術興趣和愛好,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教學要求。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領悟情況,包括對國畫產生自然而然的喜愛之情,憑借獨特的視覺角度和事物特征,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理解和能力對國畫發揮自由的表達思想。當學生切實感受到國畫等傳統民族藝術為自己帶來精神層面的享受時,才會反映出更大的激情去學習。美術教育專家曾經指出,教育者要善于通過欣賞佳作類挖掘和培養學生對于民族藝術的相對敏感性,啟迪學生的潛在意識。因此,教育者應當組織學生學習和接觸名師佳作,包括對于國畫作家的作畫風格以及生長環境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去學習或者臨摹與自身擁有共同習性的大師作品,讓學生能夠盡快接觸到藝術巔峰的佳作。2.皮影課程教學。“皮影”的出現,極大改變了民間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抽象看法,它是指場面道具制品,主要角色為平面人偶,由民間藝人經手工制作而雕刻出來令人嘆為觀止的皮影作品。皮影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戲曲劇種的一類,因其獨特性被稱為民間藝術與戲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佳作。皮影表演過程中采取的屏幕演出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均被稱為我國近代電影美術創作的發展先例,同為中華民族藝術里的瑰寶。基于此,教師應當在課程中體現以“剪紙”為基本特色的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藝術傳承來不斷堅定民族自信心。中國擁有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擁有特色的藝術文化,這就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發展必然按照多元化的趨勢,以引起國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二)傳統民族藝術反映在教學形式上,民族藝術建立在以欣賞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標準的實行下,我國教育者應當面向不同的學生群體,根據不同層級設定相對應的民族文化欣賞課程。對于初級等級的學生來說,建議誦讀簡單的民俗文化讀物,比如童話劇本、朗朗上口的童謠等;中級等級的學生可以以欣賞民族文化的內容為主題,借助影視作品和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和接觸到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電影、歷史巨作以及文藝節目等;高級等級的學生可以試著將傳統民俗文化演繹為膾炙人口的真實影片。因此,學生可以通過不斷欣賞民俗文化佳作,而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
民族藝術推動旅游發展思考
在人們旅游的時候,很多人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藝術很感興趣,比如,傣族的彩云之南、侗族的印象劉三姐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藝術,這些都是由當地的少數民族演員演出的精彩節目,在藝術上給人以美輪美奐的美感,在藝術上也都代表了少數民族藝術的最高成就。通過欣賞這些極具特色的民族藝術,使我們了解了少數民族的藝術,可以這樣說少數民族的藝術也是我們在旅游的過程中值得欣賞的一項旅游資源。
1民族藝術在民族旅游中的作用
1.1文化旅游可以宣傳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
現如今的旅游和原來的旅游有了很大的區別,最早的旅游是游覽名勝古跡、名山大川,而今的旅游不僅僅是游覽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人文旅游,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在里面,在游覽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文化知識。旅游產業是一種典型的形象產業,就拿廣西的桂林來說,桂林就是一個典型的旅游城市,那里山清水秀,沒有重工業的企業,為了維護桂林的山水,整個城市都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筑,這就最大程度地保護桂林的山水,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桂林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桂林的山水就是桂林的城市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桂林不僅山水美,桂林的少數民族藝術也很美,少數民族的精美服飾和少數民族的民族活動更能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由此不難看出,文化旅游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內涵,也促進了旅游城市的發展和建設,更能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城市形象,還能在旅游市場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進一步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旅游。在我國有很多的旅游品牌城市,其中很多旅游品牌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周莊,周莊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文化,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游客到周莊來,在周莊看看小橋、流水、人家,在找個茶社坐下來品品茶,欣賞下當地特有的地方小曲很是別有一番風味。像周莊這樣的地方,我國還有很多。例如有著鋼琴之島美稱的福建鼓浪嶼,有著天下第一關的河北秦皇島,有西游記里火焰山的新疆的吐魯番,有離天空最近的西藏高原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極具特色的旅游城市。這些城市無一例外地都在國際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游客進行觀光旅游,在欣賞美麗的風景同時,也在了解著我國的特色文化。每一個旅游城市都拍攝了唯美的宣傳片,在電視、網絡上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極力的宣傳自身的形象,展示旅游城市的風采,以此來吸引游客,增強人們的旅游欲望,其中不少的城市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例如,在西安的華清池舉行的大唐飛歌,通過講述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述說了當年的大唐王朝的盛世,讓人了解了中國的唐文化,知道當時的大唐王朝是如何的強大和先進。遍布全球的唐人街,從中不難看出我國的唐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1.2文化旅游中的旅游產品創新作用
現在的旅游已經由過去的游覽觀光轉變為現在的文化旅游,更加的側重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在向民族旅游、休閑旅游、文化旅游進行過度,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旅游品質和旅游層次。正是這種轉變造成現在的旅游公司要不斷的開發新的旅游項目,新的旅游項目在開發過程中融入了很多的新元素進來,有紅色革命旅游、少數民族民俗旅游、大峽谷漂流、草原騎馬圍獵、洗溫泉、品嘗特色小吃等等,還有的組織進行趣味比賽,民俗表演等等,通過手段將非物質遺產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能使游客玩得高興,又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能提升城市形象。通過新項目的開發,極大的吸引了客人的回頭率。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層次,現在比拼的是文化,推銷的也是文化,人們現在的旅游就是文化之旅,到旅游地去體會文化、享受文化、消費文化。很多的游客都對民族文化的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比如,參加潑水節、火把節的活動使游客體驗了當地的民族特色,對民族文化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也促進了我國的民族融合,促進了民族和諧。民族文化藝術旅游是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舞臺,我國有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還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州。這些都是寶貴的旅游資源,都是可以通過旅游開發出自身的特色旅游項目,其實現在的旅游已經不再是局限在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突出民族特色,在我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風景優美在結合上特色的民族文化,必定會成為新的旅游熱點。
歌舞藝術高校教育論文
一、傳承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重要性
我國民族文化是由多個民族共同創建和傳承的,在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先后創造了許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是維系各族人民之間感情的紐帶,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我國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正面臨著社會轉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戰,來自西方國家的文化觀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識為少數民族的現代化改革帶來一定干擾和壓力。在民族文化失去保護和自然的傳承環境以后,其傳統文化也會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漸走向滅亡。所以,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地保護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會徹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藝術。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傳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間藝人
各族人民都為自己民族的傳統藝術而自豪,在現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現了很多素質較高的歌舞藝術人才。民間藝術家是民族藝術的寶貴財富,是藝術的開拓者和發揚者,他們充分利用民間的歌舞藝術文化資源,通過參觀、欣賞、表演和聯歡等多種方式讓民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學生在體驗傳統的歌舞藝術表演之后,會對其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梢?,民間藝術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積極影響。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少數民族傳統圖案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產生源于人們在生活中對自然各種事物的認知,它是在特定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的產物,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種類繁多、式樣豐富,包含著極具傳統特色的樣式和審美價值,給現代平面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元素。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現代設計擺脫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運用的時代性、審美意識和運用載體的局限,使民族藝術元素能更深入、生動的呈現在現代設計中,而不是簡單的張貼和套用。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平面設計;應用
一、云南少數民族常用的傳統圖案的分類
有著輝煌歷史和卓越成就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其色彩艷麗,紋樣種類豐富,體現了云南少數民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生活的理解。按照形態可以把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幾何圖形有規律的排列組合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圖案多以單獨和連續的幾何圖形紋樣構成,這使得圖案具有了多樣統一、對比調和、平衡對稱的特點,將其運用裝飾中會顯現出線條舒暢、色澤單純、明亮和諧的效果。幾何圖形看似簡單,但圖案排列并不隨意,有平衡增疊圖案、中心對稱圖案、軸對稱圖案以及放射型圖案等,圖案組合后都蘊含著自己獨特的民族語義。例如拉祜族以犬為本族圖騰,所以拉祜族的民族服飾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犬齒形狀圖案。
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與油畫創作
摘要: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多種多樣,為當代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元素,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了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對油畫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油畫創作;現狀;影響;意義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少數民族豐富的國家。少數民族歷來以神秘性著稱,往往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地方,具有獨特的信仰、獨特的服飾文化與飲食文化、豐富的民俗活動以及多種多樣的民族藝術品。這些文化元素是少數民族觀念形態和思想文化的外在表達,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和積淀起來的,是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既包含精神文化層面的元素,也包含物質文化層面的元素,是中華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油畫作為西方的畫種,從傳入中國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油畫發展中,當代油畫家走油畫民族化的發展道路,致力于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作品。少數民族題材是眾多油畫家關注的重點,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拓展油畫創作的形式與內容,推動當代油畫發展的道路。
1當代油畫創作對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利用現狀
1.1以少數民族人物為創作主體的油畫。以少數民族人物為主的油畫創作,大多以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人物為創作主體。服飾是表現少數民族文化特性的標志,由于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形成了不同風格、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服飾,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特征之一。靳尚誼作為中國較有威望的油畫藝術家,他創作的油畫作品《塔吉克新娘》,以身著民族服裝的塔吉克新娘為創作主體,展示了一位羞澀含蓄、典雅恬靜的新疆婦女的形象。羅爾純創作的油畫《白族女孩》中,女孩身著白族特色服裝,一只手托腮望向遠處,頭戴白族特色帽子,白色為主的衣服上鑲嵌著精美的刺繡,充分展現了白族人民在服裝藝術上的智慧。1.2以少數民族民俗生活為題材的油畫創作。少數民族有獨特的信仰、生活習慣,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種民俗文化包括的范疇非常廣,有飲食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等等。以壯族為例,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開展對歌圩、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以少數民族的民俗活動為創作題材,可以拓展油畫創作的題材,通過油畫弘揚民俗精神,傳播中國文化。著名畫家王勝利創作了一系列西藏題材的油畫作品,其中《高原盛會》描繪了一群身著藏族傳統服飾的男女參加藏民族特有的盛會的場景,畫面中的人物都流露出虔誠的神態,作品展現了濃郁的藏族傳統佛教民風民俗。計美赤列是著名的藏族畫家,創作了大量藏族題材的作品,作品《圣水》描繪了兩個虔誠的信徒,一個手拿轉經筒,一個背著圣水,畫面充滿濃郁的藏族文化,運用現代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1.3以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地域風景為題材的油畫創作。由于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位于相對偏遠的地區,不同的氣候造就了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域特征和建筑風格,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喀斯特地貌和干欄式建筑,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和蒙古包,還有云貴高原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以喀斯特地貌為基礎的自然景觀、特殊的丘陵地帶形成的獨特的景觀等等。畫家們對地域特色的表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景觀為主的油畫風景創作,廣西畫家張東峰是其典型代表,他以描繪廣西特有的風景為主題,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的風景作品,將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濕潤的氣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另一種是以少數民族人物或者是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哪種表現形式,都充分展現了少數民族特有的地理地貌,有利于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2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對當代油畫創作的影響
民族音樂教育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培養人才
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的重點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又離不開人才。綜觀少數民族地區社區建設現狀,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各種矛盾中尤為顯得突出,所以,在加強社區文化硬件建設的同時,應當更加重視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社區文化人才隊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資源的聚集地,也是培養音樂文化人才的搖籃。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獨立面對歐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須有的精神營養?!雹垡诒Wo與傳承方面建立新機制,就需要藝術院校主動出力,對當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規劃,在地方與院校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系。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所有設置,都是為培養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將來對社會的具體服務,尤其是近年來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的實踐教育,更是旨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真正對接。西南地區居住著藏、彝、羌、白、壯、傣、苗、回、僳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在高校藝術類人才的培養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拓展藝術實踐,構建特色課程體系等途徑,強化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結合,進而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又熟知本地區民族傳統藝術文化,能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的應用型專門藝術人才,最終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服務。以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為例,學院在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根據社會要求,尤其是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為中心,廣泛搭建實踐平臺,制定出以學習民族音樂元素為主的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了民族音樂、民族藝術和民族文化全面結合的課程結構。學院與地方文化對接,將音樂教學目標與辦學定位緊密結合,充分考慮社會音樂工作者的培養目標,不斷強化民族音樂課程和地方音樂文化課程的建設。近年來,不但將少數民族藝術納入藝術教育體系,構建新的藝術教育體系和課程結構,而且還在少數民族器樂教學方面,聘請優秀的民間老藝人擔任專業教師。少數民族器樂不僅是民族文明的延續,也是民族文化的升華,學習它的演奏,不僅揭示了一種少數民族文化符號,更賦予了我們在傳承基礎上培育新的音樂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學習、研究和推廣民族器樂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為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特色品牌課程,逐步建立起獨有的本土化民族音樂教學體系,這對于培養民族音樂人才,延續、繼承并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在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當地傳統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并與開發地方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相結合,將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學,讓民間藝術家走進校園,與學生親密接觸,實現民族傳統音樂的口傳心授,從而使學生掌握民族音樂“根”的文化??傊?,這些做法可以讓高校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方式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服務。
二、促進藝術創新
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交流、交融、交鋒的復雜態勢下,如何將我國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是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當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難以完成的,應當注重高校與相關產業的結合,形成優勢互補,以推動文化的更好發展。當前,由于我國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邊緣化狀況逐漸得到改善。高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應突出民族特色,不斷彰顯優勢,立足本土,開展實踐,同現有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緊密結合,共同開創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模式。多年來,高等藝術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高等藝術院校在培養少數民族音樂人才,挖掘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創作具有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民族地區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加強各地民族藝術院校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強化民族藝術院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弘揚和傳承所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作用。從社區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可最大限度盤活社區內高校的軟、硬件設施以及人才培養的優勢資源,開展與駐區高校文化共建,積極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而言,高校要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者,讓培養的人才服務社區,這有利于檢驗教學成果,檢驗理論服務實踐、服務社會的時效性??梢姡瑑烧呦嗷ゴ龠M,互惠互利。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文化建設中,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專業創作隊伍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采風,為少數民族地區創作符合廣大群眾審美的作品,組織隊伍開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區群眾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視。災后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重建羌族文化,是與羌族聚居社區民眾情感緊密聯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舉措,也關系到羌族的未來。筆者到羌族地區采風,從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個樂句的旋律,帶著對羌民族民間音樂深深的愛,吸取川西羌族民間音樂元素,創作了無伴奏多聲部聲樂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樂語言表現了崇山峻嶺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籟般的旋律與精致空靈的和聲展現了羌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霧”升華為天籟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筆者帶領西南民族大學女子合唱團到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參加了“感恩奮進、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新歷年篝火晚會”,為北川民眾帶去了這首作品。演員通過最簡單的音符以及和聲哼唱,表現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與幸福感。這首旋律優美、風格獨特、音域寬廣的川西羌族民間音樂作品在社區平臺上演繹,獲得了羌族群眾的熱烈歡迎,在少數民族社區群眾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溝通橋梁,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新北川,展現出羌族兒女感恩奮進、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良好精神風貌。以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為主,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創作的音樂作品再次成為文化載體,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社會參與度以及音樂教學的實踐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植入與滲透,推動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樹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隨著學界對“西方中心論”的質疑,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形象”的討論熱潮,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躋身世界文化交流平臺。在2012年3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的“深化文體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記者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就表示:“現在談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而建設文化強國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建成一個高素質的、文明的社會,我們全民是一種高素質的文明,擁有高素質的文化,在這種品質下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強國。”我國各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風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構成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集體創作的,具有文學性、社會性和教育性等綜合藝術審美價值,形式種類繁多,舉不勝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將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文化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地方形象的樹立打下堅實基礎。高校是地方先進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高校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智囊團,其教學設施、科研團隊等資源都可以為民族地區本土音樂研究提供優質條件。反過來,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又支撐和促進著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多年來,我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一直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藝術教學實踐中提升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內容去落實。高校作為建設國家文化形象的團體,在藝術實踐中,我們的藝術家、教師以及培養出的學生隊伍都是實踐與完成這一光榮使命的主體。從文化的實質來看,樹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過具備較高藝術創作和表演水平的專業隊伍去實踐,在吸收外來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整理、挖掘傳統文化,反映群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創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從而體現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大眾享受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