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路徑
時間:2022-12-24 10:36:35
導語:新媒體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是各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并發展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1]。在新媒體多元文化視域下,發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必須要處理好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沖擊、多元文化價值觀沖突等問題,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問題,進一步培育強化廣西少數民族群眾對其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新媒體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文化發展情況概述
要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民族文化代表了各民族發展的歷史根基,承載著各民族的集體智慧,為民族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其中,少數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廣西作為壯族人口聚集的少數民族地區,除了漢族、壯族以外,還有12個少數民族在此駐居。在這種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下,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其內涵豐富,涉及諸多方面。其中包括民族語言、民族文學、民族節日、民族美食、民族音像影視作品及民族藝術工藝等核心內容,還涉及民族文化產業、民族文創產業、民族美食產業及民族藝術影視化產業等一系列的文化外延領域。新媒體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對民族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新媒體的傳播概念存在一定沖突,相比于新媒體對于形式新穎度的熱切關注,少數民族文化更強調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意蘊。同時,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新媒體具備單一指向性,這極易使民族文化傳播單極化[2]。但是新媒體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相較于傳統的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繼承傳播方式,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被迫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被擴寬、宣傳范圍迅速膨脹、受眾群體顯著增加,這為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時減少了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不對稱性,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新媒體多元文化視域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困境新媒體多元文化的大繁榮雖然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但也在諸多方面對其發展造成了阻礙與制約。
主流文化的沖擊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傳播逐步趨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擠壓,少數民族文化在狹小的生存發展空間里,受到強勢主流文化帶來的巨大壓力。新媒體帶來了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大發展,大量現代化信息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民族文化的受眾范圍,但劇烈的沖擊與碎片化的影響使其特色逐步喪失,部分民族文化面臨著無人傳承、斷層消退的危險處境。例如,在廣西壯族民眾中,壯族民歌被流行歌曲逐步取代,很多壯族人民不會壯族語言、不認識壯族文字,對壯族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對壯族歷史更是知之甚少。文化融合是大勢所趨,但各民族應以保護本民族文化特點為底線,保留民族文化的不可復制性,掌握好在新媒體時代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泛娛樂化、功利化愈演愈烈以廣西為例,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民族旅游業的助力推動,壯族文化的商業化運營已成發展經濟的重要渠道之一。依賴于文化消費和文化變現的商業目的和商業手段,使得壯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逐步帶有功利化和泛娛樂化的傾向。過度服務于現代化經濟建設,功利化娛樂化的發展定位使得民族文化的內涵被掩蓋。即使部分優秀少數民族文化被人為地包裝和宣傳,仍會間接地導致民族文化的過度開發和消費,致使其內核空洞化。甚至出現為博取觀眾眼球而異化曲解民族文化的現象[3]。民族文化市場化的發展運營為民族文化帶來新的生存空間,但卻弱化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為配合市場導致過度娛樂化、功利化,很難真正地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功能。
被迫同質化
廣西壯族歷史悠久,壯族文化在創造和發展中提煉出其獨特的內涵和價值,是凝結了數代壯族人民智慧結晶和文化成果的系統性的復合體。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化運營在帶來過度娛樂化、功利化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困境,即多元文化夾縫下的民族文化日趨同質化、一體化。新媒體技術具有同步性、復制性、可粘貼性,覆蓋面廣泛,受眾及主體來源廣。因此,在傳播的同時,出現了隨意嫁接、內容移植或雜糅的新問題。因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眾對民族文化的核心缺乏判斷,對民族文化完整性、純潔性和真實性無法準確地攝入和理解。文化大融合大發展是大勢所趨,如何在各種文化的沖擊下保留民族文化底色和核心;如何在新媒體大量普及、民眾趨向快餐式的文化輸入的情況下,減少斷章取義,深挖文化內涵,成為新媒體多元文化視域下亟待解決的問題。資金不足,新媒體硬件設施落后廣西位于中國南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僅靠政府的專項資金撥款能夠為壯族民族文化發展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十分有限。雖然國家非常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逐步增大對其投入的資金比例,但僅依靠國家政府撥款,來源渠道單一,對于文化的發展是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的[4]。資金不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新媒體硬件的同比落后。如今,技術更新換代周期短,網絡與技術飛速融合,使得陳舊的設施設備根本無法滿足新媒體在多元文化時代的傳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文化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
新媒體多元文化視域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路徑
打響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新媒體時代強勢文化的猛烈沖擊,使得民族文化的弱勢地位愈發明顯,亟待解決。建設文化品牌成為了提高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力、吸引力、輻射力的關鍵所在。“三月三”“劉三姐”“桂林千古情”已成為新媒體時代下,廣西的另一張民族名片。2014年,“壯族三月三”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這一天被認定為廣西區內法定節假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習慣節日放假辦法》的頒布,使得群眾參與度逐步增高。根據《關于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旅游文化消費品牌的工作方案》的指示要求,“壯族三月三”逐步演變成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文創消費等多位一體的民族文化嘉年華。從線下宣傳到媒體直播,臺上與臺下、虛擬與現實,“壯族三月三”打造了一張亮眼的廣西民族品牌名片[5]。“壯族三月三”品牌的打造是廣西實施民族文化品牌發展戰略的一項生動的實踐;是促進各民族交流融合、解決新媒體多元文化沖擊問題的重要舉措。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走民族文化的品牌化發展道路,應化虛為實,堅持創新,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擴大宣傳力度,持續發力傳承與發展。
增強民族文化創新意識
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個別民族文化被過度娛樂化、功利化的現象,這為民族文化的前進發展及時敲響了警鐘:沒有創新的民族文化是沒有未來的。創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表現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著新時代文化多元化視域下文化發展的新要求。新時代民族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需要具有熱情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針對廣西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文化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的現象,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面協同配合、通力合作。首先,要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資金投入,著重打造先進民族文化師資隊伍,著力培養大批熱愛民族文化并具備較高民族文化發展技能及較高素質的文化創新型人才[6];其次,也要培育好人才孵化的“軟環境”,塑造公平公正、開放包容、尊重人才及培養人才的社會工作環境,提高創新型人才的薪資待遇和打造人才發展長遠服務,吸納更多高質量高層次文化創新人才,助力民族文化創新事業;最后,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持續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等專項工作,以基地建設為主陣地,持續增加經費投入力度,持續深入開展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等相關研究[7]。用創新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以更堅實的文化實力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加快民族文化資源融合隨著新媒體多元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趨于全球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這并非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阻礙因素。如何在碎片化和快節奏中,減少文化交互帶來的過度同質化問題,才是核心所在。要加快民族文化資源融合,保留本民族文化內核,以主動融合代替被動同質化。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各民族以長期社會實踐中產生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質。新媒體大環境打破了文化之間的交互壁壘,使得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并且趨于融合。但新媒體傳播的主體與接受文化的受體存在著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對文化的內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知偏差和主觀嫁接,技術的即時性和受眾范圍廣更是加大了這一現象的潛在風險,民族文化主動融合迫在眉睫。廣西少數民族自治區絕大多數人民以壯漢兩族為主,其中壯漢文化的融合極具代表意義。長期的社會實踐和文化交流,使得兩族文化不斷交流碰撞,在多個方面形成了深度共生。例如,逐步形成了相互融合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宗教神靈、高度統一的衣著服飾及“半壯半漢”的血緣混合社會狀態等[8]。這些深度的融合與發展,并非以消除民族文化特質為目的,而是使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以主動融合實現共生與發展。縱觀兩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經驗,即使文化的外在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消減,但并沒有因壯漢文化的深入融合使壯族文化特質消失,反而會加強。因此,我們要主動加快民族文化資源融合,以創新代替同化,為民族文化發展謀求新方向。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針對廣西少數民族自治區經濟發展落后、硬件發展不足問題,要考慮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公平公正為原則,突出區域化精準性,更多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特別事項制定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出臺。合理統籌分配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相關配置,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扶持力度,豐富供給,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同時,大力引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吸納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隨著“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深入落實,民族生態文化、民族休閑文化等轉化為發展優勢,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已全面鋪開[9]。應持續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加大對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加大對于民族文化發展需求的基本保證,以保障人民文化發展自由,塑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持續推進新時代發展民族文化的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總而言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堅持創新,解決好文化發展的問題,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正確發展方向,找準工作著力點,著力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力、感染力以及影響力。圍繞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內涵挖掘富含時代精神的元素,不斷賦予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新生命與新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周瑜,沙依提別克·對山.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05):113-115.
[2]孫大志.新媒體視域下地方民俗文化傳播方式——評《新媒體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10):1156-1157.
[3]張名章.西部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建構的問題與創新[J].貴州民族研究,2009,29(06):120-124.
[4]劉涵允.新媒體視野下民族文化傳播的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8,4(05):118-119.
[5]宋雪琴.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當代變遷[J].文山學院學報,2020,33(04):56-60.
[6]孫向前.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思考與對策——以廣西民族文化發展為例[J].新西部,2020(Z7):93-95.
[7]鄭昊.廣西民族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廣西教育,2019(31):165-166+175.
[8]陳昊,鮑嘉瑩.壯漢民族文化融合對廣西社會治理的影響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7):75-77.
[9]唐景成.多元文化視閾下廣西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培育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7(02):21-22.
作者:馬賀美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中藥學類實驗室文化建設路徑
- 下一篇: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