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傳承藝術研討
時間:2022-06-27 09:48:27
導語:高等學校傳承藝術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藝術是亙古有之、傳承有序的,能夠體現出整個國家特有的民族特點,其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是前所未有之重要。對于東北高校民族藝術教學而言,要傳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將在東北民間廣為流傳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與高校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這是體現北方少數民族化教學特色的重大突破,是繼承北方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關系到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能否傳承與發展的大事。因此,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學就應有民族藝術教育思路與理念來促進這種融合。
一、東北少數民族藝術概述
在古漢語中,“藝”是技巧之意;古希臘文“Texvn”,既表示藝術,也表示手工和制作;在拉丁文中,“ars”一詞兼有藝術、手工和技巧三層含義。藝術是人所創造的美,是人們有意識地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存在物。所謂民族,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地域以及表現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民族多元文化觀是指在對待中華各民族文化時所表現出來的包容的、開放的觀念”[1]。民族藝術,是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藝術,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手法、藝術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包含競技藝術即體育、服飾藝術、音樂、舞蹈等。民族藝術本質上為原始藝術,藝術作品具有民族性特點,著眼于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及文化藝術傳統,體現民族成員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以及藝術審美情趣。民族藝術或“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拙、或高雅、或粗獷、或雍容,風格迥異,但都非常鮮活和美麗。從剪紙、年畫、弓箭、風箏、玩具、皮影、編織、赫哲族魚皮服飾、織繡布藝、雕刻雕塑,到木器骨器、陶瓷漆器、體育器械,濃郁的地域特色與精美的手工藝品、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淳樸的民俗民風息息相通,這些都透出五千年中華之深厚文化底蘊,折射出民族藝術天賦及審美力。民族藝術的特點是:第一,質樸率真、隨意大方:少數民族人民在生產勞動閑暇之余,按照自己的直覺,自由發揮想象,鄉土氣息濃郁,質樸大方;第二,實用簡潔、因材施藝:民族藝術作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祭祝活動或節日活動中的實用物品,有著強烈的裝飾性,且就地取材;第三,熱烈夸張、象征寓意:由于實用的要求,民族藝術作品有著夸張的造型,表現出寓意深刻的象征含義;第四,造型特征獨特:不同地域民族獨特的地域環境、宗教思想、生活習俗、感情氣質形成了迥異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和奇特的造型;第五,實用與審美并存:民族藝術的審美凝聚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意識,有強烈的共同性和民俗性。地域的文化積淀、地貌環境、風情習俗給該地區的民眾意識、志趣、情調、喜好等供給營養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印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藝術情致。
二、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由于目前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不具備民族主體意識,因此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對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與開發顯得尤為必要。中國的民族藝術教育在義務教育期間,僅僅是教授簡單的美術、音樂知識與技能,只能形成淺表的藝術認識;高中時期面臨著升學,壓力很大,這樣就產生了大學前的藝術教育斷代,各民族藝術的源流、歷史以及中華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文化,乃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根本不為學生所熟知。因此,構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模式,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使大學生的民族審美主體意識不足的不良現象得以改善,民族藝術的主體意識得以增強,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得以傳承,文化的自我更新潛能得以發揮,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強。傳承與開發少數民族藝術,推進高校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在于以下兩點:
1.能夠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應適當融入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資源,進一步填充中國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課堂的欣賞教學,學生被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體味廣場歌舞給予他們的親切感,回味童年時代耳熟能詳的音樂旋律,對于歷史、社會、生態、環境、自然等對少數民族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所起的作用更加熟悉,對于引起各少數民族藝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的因素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2.能夠凸顯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少數民族藝術有其自己的特色,例如東北少數民族有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美術、戲曲、詩歌和體育等多種藝術形式。音樂有小調、山歌,祈求神明有祈禱歌,孩子教育有兒歌;文學有故事、歌謠、神話等;美術有圖案、建筑等。東北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突出,歷史悠長,通過學習使大學生了解各少數民族,透過民族藝術形式,掌握各民族歷史、文化,增強審美能力,使學生成為有高度民族自豪感的文化精英。
三、高等學校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策略
歷史上,所有民族藝術的發展、傳承,都不能缺少傳承主體。“傳“”承”兩方共同構成傳承活動,一方為與者,另一方為受者;由傳與承兩方相接,而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就共同完成了民族藝術的傳承活動。高等學校作為與者和受者的結合體,在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是國家教育部于2002年的兩個針對學校藝術教育的文件,全國高校遵照文件,陸續開設了藝術教育課程。當前高等學校藝術教育處在探索時期。第一,諸多高校的藝術教育沒有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藝術教育教師嚴重不足,無法實現教學實踐和理論密切聯系;第二,提倡在條件具備的高等學校開設藝術教育公共課,形式可以是必修課或者選修課,開展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素質,這些寶貴經驗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參考。我們認為應發展和完善東北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重視傳承與開發東北少數民族藝術資源,在高校教學中,開創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存教育的新模式。第一,培養學生民族審美意識。審美意識,是指形成和實現審美需要所必備的、對美的主觀反映評價和感受方式,包括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等,具有民族性。目前高校的部分大學生不了解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素養欠缺,所以高校要加強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使學生樹立愛國熱情、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藝術教育上要進一步強化民族藝術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內容上大量滲透東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使學生掌握民族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打破狹隘的審美意識,建設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學科體系。第二,傳承與發展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現在有許多珍稀的民族藝術幾乎消失殆盡,因此學術界和教育界已經越來越強調對于民族藝術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的研究。
高校應積極實施有效措施,搶救和傳承民族藝術,促進現代社會的文明與少數民族文化共存共榮共發展,同時將其融入高校教育體系之中,完成歷史賦予的迫切使命,傳承與發展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第三,努力提高民族藝術教學效果。民族藝術融入高校教育體系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實現了從狹隘、專一到宏觀、全面的把握,確立了教育目標的定位。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開設民族藝術等課程,加強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培養,使學生具備理論功底及藝術研究能力;在實踐課中,組織學生到民族聚居地搜集寶貴的民族藝術資源,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民族工藝品,體會民族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熱愛,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密切結合。第四,積極營造特色民族藝術文化氛圍。對少數民族舞蹈、音樂和體育的教育進行綜合開發,實現高校藝術教育形式的創新。少數民族藝術中的那些頗具特色的內容,如舞蹈,音樂、體育等,就好似一卷隱去文字的教科書,它涵蓋了民族、生產、生活、歷史、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東北少數民族在體育、音樂、舞蹈等方面具有特長,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資質;如果說傳統文化保存的重要內容和渠道是進行民族體育、音樂、舞蹈方面的教育培訓,那么在開創少數民族藝術傳承教育的新模式,營造特色民族藝術文化氛圍的過程中,教育就理應借鑒此形式。通過少數民族藝術教育,在使學生得到健與美的鍛煉的同時,熏習民族藝術文化傳統,提升審美情趣,拓展藝術視閾,豐富高校文化生活;創設出師生共同參與的、制度化的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特色高校文化氛圍。
綜上,高校藝術教育是保護、傳承與開發少數民族藝術的重要方式。高校藝術教育應運用開拓的視角,分析東北少數民族藝術的發展狀況,傳承東北少數民族藝術,把少數民族傳統舞蹈、音樂、體育教育作為民族藝術傳承的關鍵點,將民族文化的獨特知識融入高校藝術公共課程,滿足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渴求,激活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使學生得到民族藝術知識的熏陶和培養,體味民族藝術的意境,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 上一篇:全縣保障能力和監管監察指導方案
- 下一篇:全縣行政復議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