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監管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2:05: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三資監管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三資監管論文

淺析加工貿易稅收制度

收藏到網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書簽收藏到新浪ViVi

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加工貿易稅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稅制度、出口退(免)稅制度和征稅制度。加工貿易保稅制度有全額保稅、定額保稅和不予保稅之分。加工貿易出口退稅方法雖然因具體貿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與一般貿易相比更有利于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加工貿易征稅制度則對不同貿易方式、不同來源料件、區內區外企業實行了區別的征稅待遇。

[關鍵詞]加工貿易保稅出口退稅稅收制度

一、加工貿易保稅制度

保稅制度是一種國際上通行的海關制度。我國加工貿易稅收實踐中,對于來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規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輔料及包裝材料,海關全額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環節增值稅、生產環節消費稅,包括免征工繳費的增值稅。但是,進料加工方式下,海關則區別情況對進出口貨物實行全額保稅、定額保稅或不予保稅。一般來說,保稅工廠、保稅集團、對口合同可予以全額保稅;其它經營進料加工的單位或加工生產企業,其進口的料、件應根據《進料加工進口料、件征免稅比例表》的規定,分別按85%或95%作為出口部分免稅,15%或5%作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稅。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關已征稅的比例,應照章補稅;少于已征稅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經向海關提供確鑿單證,經主管海關審核無誤,準予向納稅地海關申請已納稅額返還。此外,對有違反海關規定行為的經營單位和加工生產企業,海關認為有必要時可對其進口料、件在進口時先予征稅,待其加工復出口后,再按實際消耗進口料、件數量予以已納稅額返還。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稅收制度分析論文

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加工貿易稅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稅制度、出口退(免)稅制度和征稅制度。加工貿易保稅制度有全額保稅、定額保稅和不予保稅之分。加工貿易出口退稅方法雖然因具體貿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與一般貿易相比更有利于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加工貿易征稅制度則對不同貿易方式、不同來源料件、區內區外企業實行了區別的征稅待遇。

[關鍵詞]加工貿易保稅出口退稅稅收制度

一、加工貿易保稅制度

保稅制度是一種國際上通行的海關制度。我國加工貿易稅收實踐中,對于來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規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輔料及包裝材料,海關全額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環節增值稅、生產環節消費稅,包括免征工繳費的增值稅。但是,進料加工方式下,海關則區別情況對進出口貨物實行全額保稅、定額保稅或不予保稅。一般來說,保稅工廠、保稅集團、對口合同可予以全額保稅;其它經營進料加工的單位或加工生產企業,其進口的料、件應根據《進料加工進口料、件征免稅比例表》的規定,分別按85%或95%作為出口部分免稅,15%或5%作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稅。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關已征稅的比例,應照章補稅;少于已征稅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經向海關提供確鑿單證,經主管海關審核無誤,準予向納稅地海關申請已納稅額返還。此外,對有違反海關規定行為的經營單位和加工生產企業,海關認為有必要時可對其進口料、件在進口時先予征稅,待其加工復出口后,再按實際消耗進口料、件數量予以已納稅額返還。

但是,若加工貿易進口貨物,無論來料加工或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進口,只要進入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等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等特殊監管場所,均實行全額保稅。但是,基于歷史原因,我國多數加工貿易企業位于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特殊監管區域之外,因此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進料加工進口貨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稅甚至不予保稅的可能。

查看全文

電子信息行業經濟態勢分析論文

摘要: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信息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給我國經濟注入了活力。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信息產業開始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也呈現出新的態勢。我們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引導與發展信息產業。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態勢

一、電子信息行業運行概況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產品產銷銜接良好,對外貿易增勢平穩。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6萬億元,增長18.0%;增加值13000億元,增長18.2%;軟件業務收入5800億元,增長20.8%。產業規模繼續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位居領先,銷售收入占全國工業的比重為12%。多數重點產品產量保持平穩增長。產品產銷銜接良好,手機、計算機、彩電等主要產品產銷率均達98%以上。出口較快的主要是計算機和電子元件行業,二者增速分別比全行業高了2.8和10.8個百分點。

2.電子信息產業區域布局日益集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日趨深入。信息產業企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全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完成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日益成為推動行業平穩運行的中堅力量。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業比例已超過6%,海爾、華為等研發投均超過50億元。九個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實現收入超過3萬億元,成為引領產業增長的重要地區,并發揮重要的帶動示范效應。40個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分別在通信、計算機、家電、集成電路、電子元件、電子器件、電子材料等專業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合計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4以上。

3.產業優勢逐漸突出:如能源消耗處于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較高,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競爭優勢突出。而從能源產品看,電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據前四位,分別占全行業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聯網用戶達到2.1億人,比上年增長7000萬人以上;城鎮居民計算機擁有量達到59.7臺/百戶,彩電擁有量超過151臺/百戶,二者分別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國家信息化投資占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接近10%,電子政務投入占電信建設投入的比重為12%。企業電子商務不斷推進,電子大中型企業電子商務采購、銷售額占營業額的比重達40%。

查看全文

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分析論文

一、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長,對外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國際市場上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世界貿易組織于2006年5月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下半年,世貿組織成員共發起了69起反傾銷調查,其中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就有33起。歐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對我國皮鞋正式實施的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關稅,使得溫州皮鞋在之后“廣交會”上的訂單數量銳減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國彩電企業1988年在歐盟遇到的反傾銷事件,導致中國企業喪失全球1/4的彩電市場達15年之久。

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外國反傾銷立案調查和被執行反傾銷措施的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首先,發起調查的國家越來越多。從地域上看,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傾銷的國家不斷增加。1988年以前,僅有美、澳、加和歐盟四大發達國家和地區,但此后,對華反傾銷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現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其中不僅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和歐盟對我國的反傾銷呈高發態勢。其次,產品范圍不斷擴大。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調查的范圍涉及服裝、鞋類、動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礦產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紙漿及紙張、紡織品、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屬、機電設備、車輛、儀器、其它工業制成品等,近年來一些技術產品也開始遭到外國的反傾銷指控。國外此消彼長的反傾銷指控,是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嚴重威脅。

二、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的主要原因

(一)濫用反傾銷作為排斥國外產品保護本國產業的最佳辦法

1、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隨意立案,認定構成傾銷后采取的臨時措施往往致使我國產品喪失打開市場的良機。

查看全文

北京市所有制經濟結構變化分析

摘要:在把握當前北京市所有制結構的現狀及其特點的基礎上,剖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北京市所有制結構的目標模式。

關鍵詞:北京市;所有制結構;目標模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適應經濟的發展,我國認真總結了以往在所有制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逐步消除了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出現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那么,改革開放后北京市所有制結構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如何呢?對北京經濟發展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北京市應如何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以適應和促進首都經濟的發展?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北京市所有制結構的現狀及其特點

改革開放前,北京市所有制結構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據1978年的統計,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企業占83.6%,集體企業占16.4%;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有商業企業約占84.1%,集體企業約占15.9%,全市個體工商戶僅259人。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通過1978年以來二十多年的改革,北京市積極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化的方向是由單一公有制發展為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改變了過去"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新格局。"九五"期間,我市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有、集體及其他各種所有制競相發展,特別是其他所有制經濟迅猛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國有、集體經濟所占比重下降,但繼續保持主體地位。2000年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國有、集體所有制經濟比重為68.2%,比1995年下降12.2個百分點。其中國有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5%,國有經濟在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金融保險等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所占比重均在95%以上,擁有強大的控制力。其他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九五"期間,除國有、集體經濟外的其他經濟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19.6%迅速上升到對31.8%,年均增速高達23.3%,高于國有、集體經濟17.9個百分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96年的40.2%上升到2000年的58.4%。

查看全文

中國入世與證券監管應對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入世證券監管理念創新制度設計

論文摘要:加入WTO,對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而言,意味著駛入了國際證券市場的快速直通道,證券市場的參與主體更加復雜,證券交易品種、方式更加多樣,證券市場更加多層次化,這些都對未來的證券市場的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國際化證券市場的創新需要證券監管的理念創新,證券立法上的制度創新。

我國已正式加入WTO,這圓了我國l5年來“復關”坎坷求索之夢,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正發生著一場新的變遷,而且更帶來了一場全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法制革命。具體針對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而言,意味著駛入了國際證券市場的快速直通道,證券市場的參與主體更加復雜化(如有“洋面孔”的出現),證券交易品種、方式更加多樣化,證券市場更加多層次化(二板市場、網上交易等等),這些都對未來證券市場的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無疑,國際化證券市場的創新迫切需要證券監管的理念創新,證券立法上的制度創新。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略加闡述。

一、從WTO的規則精神看,應升華出“公正、高效、透明、最大限度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監管理念,來引領、指導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活動及制度安排。

在證券監管體制或行為活動中,證券監管的理念是其靈魂。國際上一些證監會每年都要出一個年度報告闡釋其理念。在香港,對每個進證監會工作的人都要作一個關于“理念”的報告。所謂理念,又叫“觀念”,最早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創立此范疇,原指永恒不變而為現實世界之根源的獨立存在的非物質實體。引申至今,理念即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在法律措辭上,則相當于宗旨、目標或原則之類的概念,有學者指出“理念者,事物(制度)最高價值與終極宗旨之謂也。它是以純文化、純精神的角度對事物(制度)本質所作的高度抽象與概括”。臺灣學者史尚寬認為,“……法律之理念,為指導法律之意欲,使制定理想的法律及運用法律之原理。理念為理性之原理。

面對日益國際化的證券市場的監管,外國中介機構進人中國證券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外國證券在中國證券市場發行和交易、外國資金進人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等一系列新業務,如何確立一個科學的理念呢?我們知道,WI’O不僅是一個多邊貿易組織,而且更重要的是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是一部“基本法”—即《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議》、兩項“程序法”—即《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三大“協定”—即《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及16項協議(特別是《金融服務協議》)所構成的規模宏大的法律體系。因此,我國加人WTO與其說是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全面接軌,不如說是中國的一套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國際規則的接軌。其中,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證券監管來說,重中之重是將WTO規則的精髓、宗旨吸納為自己的理念、指導綱領。諸如國民待遇(平等)原則、非歧視(公正)原則、透明度(公開)原則貿易自由化(放松管制)原則,理應成為我國證券監管的至上理念的組成部分,以滿足人世后我國證券市場活動日益國際化的監管需要,亦利于積極參與國際證券監管的合作。對此,1998年9月在證監會國際組織的內羅畢會議上通過一份報告《證券監管的目標與原則》中就明確提出,“保護投資者、確保公正、有效和透明的市場,減少系統風險”為各國證券監管的共同奮斗目標。

查看全文

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及發展

勞動關系是現代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不僅涉及勞動者與企業的經濟利益,也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伴隨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勞動關系狀況在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是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亟待創新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研究簡要回顧與評述

我國學界對和諧勞動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三資”企業開始,研究成果多為調研報告。其后,陸續有學者從一般類型企業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勞企合作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展開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2005年后論文和著作成果增多,出現了2005—2008年的高潮期,主要集中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及其基本特征、工會和工會法視角下的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也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度評價問題這類定量化研究成果。之后的研究逐步深化并拓展,有從勞資沖突法制化的角度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緊迫性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及中國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梳理與思辨、對和諧勞動關系中勞資博弈的探討、對合作性勞動關系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分析、對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還有以深圳為樣本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研究、對轉型期和諧勞動關系構建進行的研究、從勞動法視角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探討、從社會發展視角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研究,以及對企業和諧勞動關系評價進行的研究等。2011年,同志出席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表彰會時指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社會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學者結合新時代要求展開了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認識逐漸深入。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如關注了勞動關系呈現的新內容、工會與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對勞動關系的重要意義、工會視角下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研究等。總結國內已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一些特點:一是以管理學、法學和社會學范式研究的較多,采用經濟學范式進行研究的較少,但勞動關系本身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與社會諸多方面的復雜問題,需要借助多學科研究方法與工具,加之我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經濟利益沖突是影響勞動關系和諧度的關鍵因素,因而迫切需要以經濟學視角來進行解析;二是在勞動關系調整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方面的定性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但對勞動關系的定量研究相對缺乏。而面對勞動關系日益復雜化的趨勢,需要收集大樣本數據定量找出影響和諧勞動關系的各變量,通過使用政策評估分析方法客觀評估工會、三方協商以及規范勞動關系的相關法律實施效果,為進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二、和諧勞動關系理論創新的現實需要

創新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現實需求既有源自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自身的重要意義,也是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需要。第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工資性勞動者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已成為就業人員的主體力量,意味著我國勞動關系涉及的勞動群體十分龐大,勞動關系越來越成為我國最基本、最重要的經濟社會關系。然而已有文獻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資本的增長推動的,其次是TFP(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勞動的貢獻最小。因此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從勞動抑制向勞動深化的轉變,提高勞動要素之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包容性增長的必要條件。第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基礎。我國正致力于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而創新的基礎是企業,企業的技術進步緩慢,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制造業企業主要依靠低勞動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而歷史經驗表明,勞動成本過低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通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使企業用工成本回歸正常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第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實現中國夢的戰略舉措。從就業和收入分配角度來看,影響我國勞動關系和諧的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不高、勞動收入占比偏低、勞動者實際工資增速明顯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速,這種就業與收入分配上的“資強勞弱”持續存在勢必妨礙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從微觀層面,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入手,實現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均衡發展,才能改變這種格局。從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層面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勞動關系總體上呈現出“資強勞弱”的演變趨勢,由此引發勞動關系領域出現新特點,具體包括:勞動關系沖突加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給改革發展穩定帶來直接影響;勞動關系矛盾的主體已由國有部門向非國有部門轉化、勞動關系調整已經處于從個別勞動關系向集體勞動關系轉型的關鍵時期;勞動力供求的新變化和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導致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價值明顯提升,維權意識提高,要求對勞動者提供更多的保護。黨的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過去五年,我國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要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調協商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三、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查看全文

監察局推動科學發展觀的思考

黨的*提出了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戰略任務。推動科學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為此,紀檢監察機關要聯系工作實際,更加緊密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進發展,促進和諧,為實現黨的*確定的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不斷開創反腐倡廉建設的新局面。

一、聯系實際,服務大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紀檢監察機關要始終緊貼中心,服務大局,自覺把紀檢監察工作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放在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大局中去推進。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入改革開放第一線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主動研究和及時解決妨礙科學發展的問題,為經濟建設提供更主動、更直接、更有效的服務,努力實現紀檢監察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同共進。

1、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要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為反腐倡廉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切入點,著力強化紀檢監察機關在優化發展環境中的功能,切實保障經濟建設順利推進。一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規范審批行為,完善“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同時健全完善各項行政許可配套制度,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要加強效能監察,健全行政效能投訴受理機制,重點解決一些機關和部門效率低下、辦事推諉、資源浪費等問題,對少數不作為、亂作為,失職、瀆職等行為,加大問責追究的力度,對破壞經濟環境的人和事嚴懲不貸。三要繼續開展對各行政執法機關、經濟管理部門和窗口服務單位進行集中測評。四要充分發揮好報紙、電視、廉政網和“政風行風熱線”等載體的作用,緊扣熱點,開展“聚焦經濟發展環境”訪談活動。組織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在電視臺、廣播電臺參加訪談節目,和廣大市民及外來投資商互動。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

2、嚴厲打擊“三違”建房等土地違法行為。紀檢監察機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大對市區“三違”建房的查處力度,重點查處黨員干部違規建私房以及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擅自變更規劃獲取利益的違法違規案件。要積極引導城管、國土、規劃、房管、建設等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能,強化大局意識,通過協作加強配合,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進行。要督促國土部門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違規建房的執法力度,規劃、建設部門進一步加強鄉鎮規劃工作的指導力度;對違規建房現象的進行嚴管,并加大執法力度;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創新公開調查、公開處罰、公開追究、公開曝光的“四公開”查處方法,篩選一批頂風違法的典型土地違法問題,進行公開調查、處罰、追究和公開曝光,向社會公開案件查處的主要環節和處理結果,將案件查處工作置于社會輿論和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

3、切實加強各類專項資金的執法監察。紀檢監察機關要積極主動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各項目標任務開展監督檢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中小學房屋改造專項資金、水利專項資金、衛生院改造專項資金及民政救災移民專項資金的檢查。要采取隨機抽查的方式,針對檢查中發現的配套資金到位不夠、未及時足額下撥,套取、截留、挪用、占用專項資金或分配專項資金的自律性不高、約束力不強,資金運行不規范,專項資金沉淀數額較大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運行的透明度;對存在等問題要加大查處力度。向有關鄉鎮下達監察建議書,責令限期整改;

查看全文

監察學會工作要點(共5篇)

第一篇

2014年市監察學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線,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關于反腐倡廉的重大決策部署,扎實開展反腐倡廉理論政策研究、特別是行政監察方面的理論政策研究,為推進我市反腐倡廉建設提供理論保證和有力支持。

一、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市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決策部署

深入學習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省紀委九屆二次全會和市紀委七屆二次全會會議精神,是今年學會工作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各團體會員單位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決策部署,圍繞反腐倡廉中心工作,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扎實做好學會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二、深入開展反腐倡廉課題研究工作

2014年各團體會員單位要圍繞以下8個重點課題進行理論政策研究:

查看全文

小議中國銀行業在入世的沖擊下的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的入世,外資銀行登陸我國的速度明顯加快,這不僅將導致我國銀行優質客戶、業務量和人才的大量流失,金融論文而且對我國的銀行制度及金融監管和金融宏觀調控帶來沖擊和挑戰。為此,中國銀行業必須尋求發展對策:健全商業銀行體系、拓展和創新銀行業務、健全金融法規和金融監管體系。

關鍵詞:入借銀行挑戰對策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中國銀行業開放時間表的主要內容包括:

(1)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在加入WTO后,立即取消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的限制;在加人WTO一年內,取消在廣州、青島、南京、武漢的限制;以后按年逐步取消在中國內地一些城市的限制直至在加人WTO五年內,取消全部的地域限制;

(2)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客戶限制,在加人WTO二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批發業務放開;在加人WTO五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居民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零售業務放開。顯然,這是一個漸進式的對外開放協議。因此,加人世貿組織后,按照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原則兩項世貿組織的基本規定,在華外資銀行關于人民幣經營業務各方面的限制將逐漸取消,而待遇也逐步提高。這必將加速我國銀行業參與國際競爭、按照國際規則和市場機制運行的轉軌進程,也將使我國銀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入世后外資銀行的舉措人世后,外資銀行采取的舉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