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及發展
時間:2022-07-05 10:07:59
導語: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關系是現代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不僅涉及勞動者與企業的經濟利益,也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伴隨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勞動關系狀況在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特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是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亟待創新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研究簡要回顧與評述
我國學界對和諧勞動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三資”企業開始,研究成果多為調研報告。其后,陸續有學者從一般類型企業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勞企合作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展開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2005年后論文和著作成果增多,出現了2005—2008年的高潮期,主要集中在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及其基本特征、工會和工會法視角下的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也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度評價問題這類定量化研究成果。之后的研究逐步深化并拓展,有從勞資沖突法制化的角度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緊迫性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及中國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梳理與思辨、對和諧勞動關系中勞資博弈的探討、對合作性勞動關系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分析、對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還有以深圳為樣本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研究、對轉型期和諧勞動關系構建進行的研究、從勞動法視角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探討、從社會發展視角對和諧勞動關系進行的研究,以及對企業和諧勞動關系評價進行的研究等。2011年,同志出席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表彰會時指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社會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學者結合新時代要求展開了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認識逐漸深入。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如關注了勞動關系呈現的新內容、工會與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對勞動關系的重要意義、工會視角下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研究等。總結國內已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一些特點:一是以管理學、法學和社會學范式研究的較多,采用經濟學范式進行研究的較少,但勞動關系本身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與社會諸多方面的復雜問題,需要借助多學科研究方法與工具,加之我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經濟利益沖突是影響勞動關系和諧度的關鍵因素,因而迫切需要以經濟學視角來進行解析;二是在勞動關系調整以及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方面的定性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但對勞動關系的定量研究相對缺乏。而面對勞動關系日益復雜化的趨勢,需要收集大樣本數據定量找出影響和諧勞動關系的各變量,通過使用政策評估分析方法客觀評估工會、三方協商以及規范勞動關系的相關法律實施效果,為進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二、和諧勞動關系理論創新的現實需要
創新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現實需求既有源自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自身的重要意義,也是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需要。第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工資性勞動者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已成為就業人員的主體力量,意味著我國勞動關系涉及的勞動群體十分龐大,勞動關系越來越成為我國最基本、最重要的經濟社會關系。然而已有文獻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資本的增長推動的,其次是TFP(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勞動的貢獻最小。因此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從勞動抑制向勞動深化的轉變,提高勞動要素之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包容性增長的必要條件。第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基礎。我國正致力于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而創新的基礎是企業,企業的技術進步緩慢,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制造業企業主要依靠低勞動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而歷史經驗表明,勞動成本過低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通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使企業用工成本回歸正常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第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實現中國夢的戰略舉措。從就業和收入分配角度來看,影響我國勞動關系和諧的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不高、勞動收入占比偏低、勞動者實際工資增速明顯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速,這種就業與收入分配上的“資強勞弱”持續存在勢必妨礙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從微觀層面,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入手,實現企業與勞動者的利益均衡發展,才能改變這種格局。從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層面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勞動關系總體上呈現出“資強勞弱”的演變趨勢,由此引發勞動關系領域出現新特點,具體包括:勞動關系沖突加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給改革發展穩定帶來直接影響;勞動關系矛盾的主體已由國有部門向非國有部門轉化、勞動關系調整已經處于從個別勞動關系向集體勞動關系轉型的關鍵時期;勞動力供求的新變化和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導致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價值明顯提升,維權意識提高,要求對勞動者提供更多的保護。黨的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過去五年,我國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要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調協商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三、和諧勞動關系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賴德勝等學者所著《和諧勞動關系論》一書,利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將理論和實證相結合,在歸納和提煉國內外勞動關系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分析影響我國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主要因素,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議,其對理論創新與發展的主要借鑒體現為:一是從勞動經濟理論視角闡釋勞動關系,豐富了現有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中國的勞動關系問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工業化國家,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所區別,是現有勞動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該書提出在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勞動關系的“倒U型”變化規律,認為勞動關系演變的基本動力來源于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之間的競爭,雖然技術與人力資本是互補的關系,但是技術進步會引起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之間的螺旋式替代。由技術進步推動的經濟增長與產業轉型,在前期和中期階段將加劇勞動關系沖突:而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能水平的提升,相對緩和了技術變化對勞動關系的沖擊。原因在于教育通過改善勞動者的基本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等增加了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增加了勞動者在勞資談判中的籌碼,從而在“資強勞弱”的大環境下提升了其在雙方博弈中的勝率;勞動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效率更高,行為更加合法合規,在和企業談判時,較高的文化水平也可以幫助勞動者深入分析用工合同的種種條款,通過事先預防來杜絕不公平合約的出現,從而避免勞動爭議的產生。此外,政府在保障勞動者權益、構建三方協商機制、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推動和加速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的勞動關系轉型。書中提出的勞動關系發展“倒U型”理論假說,與反映收入差距變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機理,這是該書在勞動經濟理論上的一大創新。二是揭示產業結構變遷對勞動關系的影響并提出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該書選取汽車、建筑業以及電子產業中的典型企業展開實地調研和案例研究,分析產業結構變遷對勞動關系的影響,使得書中的理論闡釋與實證互為補充。書中還展現了典型大國崛起過程中勞動關系的演變規律,對我國現階段勞動關系的新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建立起國家和地區層面的勞動關系指標監測體系。跨學科、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為勞動關系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三是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政府職責進行了闡述。該書提出,政府作為勞動關系矛盾雙方之外的主要參與主體,是勞動關系的方向導引者、規則制定者、矛盾協調者、制度實施和監管者,參與從就業、勞動報酬、收入分配到勞動關系矛盾調解等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各環節,決定一個國家的勞動關系性質、狀態、穩定與和諧程度等,因此政府在勞動關系治理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要著力建立健全更加科學系統的勞動關系法律和政策制度體系,強化勞動關系政策制度執行,通過推進就業優先戰略保障勞動者充分就業和體面勞動,進一步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優化勞動關系治理的政策環境。
作者:劉向兵 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 上一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3篇
- 下一篇: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