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6 13:3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資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商務英語專業 調查 就業情況統計
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困繞大學生的主要難題,就業問題同樣已經成為實現商務英語專業長遠發展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了真實了解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工作就業情況、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這屆畢業生的培養質量等問題,從而找出商務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進而使人才培養規劃和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人才市場需求,并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方面工作,課題組調查并分析了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商務英語專業近三年以來的《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對本院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擇業意向、工作就業情況及社會人才培養的要求及畢業生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深入分析。
1 調研目的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力圖發現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人才的工作崗位技能,以及其他素質方面的要求。調查研究后,要根據大學生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崗位要求,調整我們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式,努力做到專業教學內容和職業崗位工作范圍掛鉤、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職業崗位技能掛鉤,從而增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并促進商務英語專業的持續發展。
2 調研方法
該問卷面向天津濱海職業學院2012-2014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發放,共計發放問卷181份,實際回收問卷181份,其中無效問卷為6。調查的主要內容為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企業的性質、工作崗位、專業對口率、畢業生期望起薪線、實際起薪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畢業生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評價等方面。
3 調研結果分析
3.1 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
(1)畢業生就職單位性質(圖1所示)。圖中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是我院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因此我們應加強與濱海新區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的聯系,深入了解他們的用人需求,同時依此來制定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2)期望起薪線和實際起薪線對比(如表1)。就當前就業市場整體來看,對于剛畢業的高職院校專科生,1200元――2000元的月薪是目前大部分企業可以提供的待遇,畢業生的實際起薪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除非有一定的個人專長、技能才能或者面試中的出色變現,方能獲得用人單位青睞,進而可能獲得較高的薪酬。因此加強學生正確的就業觀、以及愛崗敬業等方面的教育,并把這種擇業和就業教育同專業技能教育一起作為今后商務英語專業教育的重點之一來抓是非常必要的。
(3)專業對口情況(圖2所示)。圖中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畢業后能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這說明本院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式依舊比較嚴峻,同時也說明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與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專業的發展今后需要做更多、更全面的建設工作。
3.2 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評價
為了發現問題的實際所在,我們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問卷調查,專門收集了該屆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評價,并對一些重要信息統計如表2。
通過上面這個數據匯總表(表2),我們可以清楚地得出如下結論:我們商務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對在校期間商務英語專業的整體實踐教學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所開設的課程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基本相符,認為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對就業幫助較大。但是于此同時,缺點也非常明顯,這在模擬實訓和實習基地學習兩個方面尤為突出。這反映出目前我們的實訓教學沒有形成專業特點,在專業模擬實訓和實習基地學習方面沒有辦學特色,教學安排內容和形式量不足而且形式老化。上述這些方面如果不改變,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會影響到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并最終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就業狀況。
另外通過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存在綜合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較弱,商務洽談能力欠缺,綜合實踐能力不足等。而綜合實踐能力的不足影響了他們的工作業績和個人持續發展能力。我們知道只有提升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生存下來。經過分析總結,現將發現目前的主要問題做出如下歸納:
(1)對商務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我院自 2000年開辦商務英語專業以來,課程設置的形式雖然從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逐漸轉變成實踐和理論教學兼備,但是教學模式單一,仍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制,實踐教學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理論層次,難以真正深入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2)能夠獨立進行商務實踐類教學的師資力量缺乏。目前商務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是圍繞單純的英語語言類技能訓練,比如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英語閱讀訓練等等。而諸如實用外貿函電寫作能力、商務溝通技巧能力、會談技巧等這些與實際工作崗位緊密聯系的商務技能類訓練都未能有效地開展,相關師資力量缺乏無疑成為了主因。
(3)實訓實習條件落后,投入不足,無法有效的開展實踐教學。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機會較少,導致學生的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擇業、就業、轉崗和自主創業能力都比較薄弱。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見,商務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亟待完善。
(4)缺少學生能夠進行集體實訓的單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在校三年,能夠進行集體實訓的基地或者單位嚴重不足。如何聯系更多的企業來容納學生集體實訓,這將是商務英語專業未來工作的一個重點方向。
4 結語
通過對近三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此基礎上,對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和總結,力爭找出造成畢業生工作能力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并以此為依據科學合理地完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孫力.培養社會需求的英語專業復合人才的教學新模式[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篇2
1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方面的欠缺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經濟管理人才,但也清楚地看到,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及具備的能力與市場的需求脫節。
1.1 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解不到位
會計這門課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而成的,因此在學習中要回到實踐中,才能將知識學懂學透。但是中職學生實踐機會較少,這種理論與實際脫節的教學方式,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好的理解和消化。
1.2 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經驗較少
企業普遍反映,畢業生實踐經驗少,動手能力差,與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相比,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校沒有很好的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只能學習書本的理論知識,并沒有進行動手的實踐訓練。加之大部分學校沒有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會計工作的實踐中去,因此培養出有會計實踐經驗的學生基本上可能性很小的。
1.3 學生的綜合素質低
中職學校在招生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招來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失利的學生,他們可能在能力、智力、習慣等方面落后于高中學生,基礎差是必然現象。而中職教育只側重于學生對某一項專業知識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這樣會使得培養的學生不符合市場對初級會計人才的需要。
2 會計專業“三個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目前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專業知識理解不到位、動手能力差、實踐經驗少、綜合素質低,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需要積極推行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三個一”人才培養模式。所謂“三個一”人才培養模式,即指“一雙巧技手、一身好素質、一顆細巧心”,它充分符合社會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
2.1 “一雙巧技手”要求我們加強對學生技能的培養
2.1.1 科學規劃“一雙巧技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為培養動手能力強的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專業應開設一些以動手為主的課程。如會計基本技能(點鈔、翻打傳票、計算器等)、會計電算化、會計綜合模擬(手工記賬)等課程。同樣依據現有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對口就業崗位的需求,會計專業應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突出崗位技能的實訓,相應地會計專業應強調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基礎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財務會計實訓、會計模擬實習、企業會計綜合實訓、收銀實訓等。
2.1.2 培養適應“一雙巧技手”人才培養模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動手能強的學生,首先需要培養動手能力強的老師。這就需要鼓勵并組織教師到企業掛職與頂崗實習,讓他們參與企業會計工作的具體業務與實踐活動,增強老師的實踐經驗。同時適當增加老師的技能培訓機會和技能大賽,來督促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和技能水平。適當聘請企業單位的會計師、財務總監等高級會計人員來校進行講座與業務指導,聘請一定數量的理論知識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成為兼職教師,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
2.1.3 建立校內外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就必須創造學生實踐的場所。第一,加強校內實訓室的建設。根據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和教學特點,不斷更新軟硬件及其他配備設備,促進實訓室升級和建設,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校內實訓室。第二,建立和健全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將一些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作為校外實習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實習。學校可以將企業的財務主管、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請進課堂,增強學生實踐經驗。
2.2 “一身好素質”要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2.1 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多種媒體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手段,以豐富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老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現場組織與管理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等,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推進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體系的改革,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實務操作和實踐技能的考核,著重考核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2.2.2 構建以會計上崗證為基礎的課程教學框架。為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從事會計工作,將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培訓納入會計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中。開設會計上崗證培訓課程。學生畢業時能拿到中專畢業證、會計上崗證。從而使學生在具備綜合素質的同時,又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
2.3 “一顆細巧心”要求加強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
2.3.1 加強對學生會計職業道德的養成性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是會計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要求會計人員有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現,同時時刻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能及時的進行自我心理調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中職學校除需要在課堂上講授會計職業道德,還需要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2.3.2 加強教師和班主任的職業道德培訓。為加強全體教師的職業道德,中職學校每個學年都應該組織教師和班主任的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職業道德的培訓,應該將職業道德考核納入每一位老師的年終考核中嚴格執行。同時,每一教學年度適當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及時排除教師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學校應該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師的生活,及時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教師。
3 會計專業“三個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3.1 學校正在進行課程體系的深化改革,使課程更好的適應社會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需求。
3.2 學校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3.3 兼職教師隊伍的組建。
3.4 學校加大投資用來建設校內實訓室、校外學生實訓基地、現已建成大連現代化服務業基地――大連商業學校一條街。會計專業已建立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企業經營沙盤模擬ERP實訓室、營業員實訓室和模擬銀行五個實訓室。
目前,我校正在進行示范校建設工作,截至發稿前我校已基本完成以上建設任務。
篇3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11—0066—04
數字媒體以其高效優質的信息制造與傳播能力,推動媒體從形態、屬性到內容產生巨大變革,全面滲透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彰顯出主流強勢媒體的姿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計算機游戲、影視動畫、網絡娛樂、虛擬現實等為具體代表形式的數字內容產業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急需高素質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通過研究借鑒國外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教育狀況,我國諸多高校新增開設了數字媒體專業。為了推進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密結合,教育部從2008年起實施了針對緊缺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計劃,在全國高校擇優建設、優先發展一批國家特色專業,為國家培養緊缺專業人才。該項計劃引發了高校對特色專業建設內容和方法的廣泛討論。課程體系構建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過程中,正確擬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在深入調研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廣泛吸納用人部門對人才培養意見的基礎上,面向人才培養目標,邀請國內外高校教授和產業專家共同研究培養計劃,構建與數字內容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特色鮮明、操作性強、能有效服務特色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回顧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剖析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分析課程體系的演變特征,總結課程體系的實施經驗,凝練形成有效的課程體系建設觀,對于繼續推進特色專業建設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推動特色專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 正確擬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為了使課程體系能夠在人才培養中有效發揮作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專業特色,擬定了以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 緊密結合數字內容產業對緊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調研我國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的現狀,了解數字內容產業對緊缺型人才需求的具體內容。既充分尊重現狀,又理性、適度地前瞻構建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使得所培養的人才,既能掌握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又具有推動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潛能和知識儲備。
2 充分利用自身辦學優勢
客觀審視辦學環境,了解自身辦學優勢,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身辦學優勢進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將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結合進課程體系的內容中,體現在課程體系的實施上。
3 保持課程體系內容的先進性
不斷跟蹤數字內容產業的技術變革,分析數字內容產業的演化趨勢。充分了解國內外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的動態,及時調整課程體系的內容,始終保持課程體系的先進性。在強調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把數字內容產業的前沿知識介紹給學生。
4 推動人才培養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設計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課程科目、教學內容、實踐項目,形成方向鮮明、結構合理的課程群。建設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教學資源,探索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促進形成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
5 強調課程體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況,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構建課程體系的內容。厘清課程科目知識內容之問的循序漸進關系,建立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結構。通過有序組織,推動層次遞進的課程教學。結合師資建設情況,及時更新課程科目,革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設計課程體系內容
通過調研現階段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借鑒吸納國內外高校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經驗,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擬定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圍繞我國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對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的數字內容作品的設計、制作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與國內外企業和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突出特色和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理論基礎扎實,工程技能嫻熟,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適應性強,善于合作,能夠熟練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內容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具有創新和研發數字內容產業新技術能力的復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設計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采用矩陣式的結構,其特點是以課程群為知識結構單元,形成層次分明的組織形式。在課程體系結構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等幾個層次,循序漸進地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路線。課程體系強調寬厚的基礎培養,以此實現“理論基礎扎實”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多種類型課程的層次之間,設計了課程實驗、技能專題實訓、綜合項目實訓和集中就業實習等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遞進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實現“工程技能嫻熟”的工程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結構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網絡游戲、計算機動畫和虛擬現實為專業方向的并行課程群。學生在研修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后,選修專業方向課程,從而兼顧人才培養的共性和個性,實現“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 推動課程體系演化,促進特色形成
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保障人才培養的有序高質運行,結合不斷改善的教學環境和動態演變的人才需求,審視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修訂課程體系內容,推動課程體系的良性演化,先后產生了4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課程體系。版本1為專業籌備期間提交給專家論證的課程體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學的學生培養中執行的課程體系。兩年之后,對版本2課程體系修訂產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屆學生畢業,人才培養完成了一個完整周期之后修訂所得。以下通過數據,對比分析4個版本課程體系的演變特征,直觀闡明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特色之間的關聯關系。
1 調準文藝和理工課程融合的尺度
數字內容產業是基于深厚文化藝術底蘊,融合先進科學技術的創意產業,迫切需要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素質兼備、工程技術特長鮮明的復合型人才。利用華中科技大學學科齊全,在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等一級工程學科上的優勢,開設文藝和理工課程,并逐步摸索調準文藝和理工課程融合的尺度。表1顯示了4個版本課程體系中文藝和理工兩類課程的比例。通過逐步調整兩類課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對理工類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科目、教學內容和實施手段,滿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術見長”人才培養特色的要求。
2 構建層次分明的體系結構
人才培養講究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利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而且有利于教學的組織實施。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方向幾個層次的課程構成。表1顯示了4個版本課程體系中不同層次課程的學分比例。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分總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質,厚基礎”的人才培養特色要求。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課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結構,并逐漸增加了它們的學分總和,從而有利于實現“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
3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含有課程實驗、技能專題實訓、項目創作實踐、企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表1顯示了實踐教學學分比例的演變情況。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在不斷提高,目前穩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強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實現“工程技能嫻熟”的人才培養特色。
4 執行方式多樣化
充分利用自身條件,開發企業可用師資,遵循三三制師資建設原則,組建多樣性的師資隊伍,獲取多樣性的知識來源,形成多樣化的執教方式。表1顯示了學院全職老師、從其他學院和高校外聘來的老師和來自產業界的老師執教的學分比例情況。多樣性的執教方式保障了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有利于培養“適應性強,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創新課程體系實施方法,保證人才培養效果
課程體系需要通過良好實施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了強化實施效果,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1 持續進行課程內容更新和教學資源建設
數字內容產業是日新月異的創意產業,必須通過持續的課程內容更新和教學資源建設,才能保持知識內容的時效性和先進性。通過自編講義,引進英文原版教材,改編企業培訓教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從產業實際作品和科研項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學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庫。邀請來自產業的專家共同擬定專題技能實訓、項目實訓和就業實習的內容。
2 堅持教學方法改革
除了課堂講授之外,大力推動演示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專題講座、研究啟發式教學、項目型教學。推動教與學的互動,進行教學方法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項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評價,指導學生進行新技術的探索和研發,營建生動活潑、求實上進的教學氛圍。
3 強化實踐教學
建立多樣化、層次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實踐教學的方法和途徑,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包含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成果案例等內容的成套實驗教學資源。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學生到企業或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的有效機制。由企業自帶項目來學校,全真模擬企業生產的過程和形式,進行畢業設計訓練。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學
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大學進行合作,外聘教師進行課程講授、專題培訓和前沿講座。將企業引入教學,協同進行課程實驗和實訓。建立由學院專職老師和企業老師構成的畢業設計雙導師制度。有計劃、有步驟、有尺度地推動企業定制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在校企緊密合作中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接軌。
5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數字內容產業是一個十分強調創意和創新的產業,自由創意的培養十分重要,為此在實施選修課程和創意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大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指導的模式。建立了“數字內容作品自主創作實踐工作室”,學生自主管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參與項目創作或作品大賽。創作成果和大賽作品,可按相關規定折算為學分,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創意、自覺創新的求知習慣。
6 跟蹤評估實施效果
通過學生調查、專家監督、合作高校和企業反饋等多種形式,跟蹤評估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不僅對每門課程進行獨立評估,還對課程群和教師課程組進行綜合評估。關聯分析評估數據,推動教學的縱深融合,促成課程群建設產生大于簡單疊加的教學效果。通過用人單位跟蹤了解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與產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優化調整課程體系。
通過有效的實施,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屆55名畢業生為例,其中13人在國內攻讀研究生,10人出國攻讀研究生,5人在國企就業,3人在三資企業就業,17人在私營企業就業,4人自主創業,3人因申辦出國延滯就業。一次就業率達到了95%。在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形成了“發揮優勢,培育特色,注重內容,強化實施”的課程體系建設觀,滿足了現階段人才培養實踐的需求,促進了人才培養特色形成,產生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永亮.美國的數字媒體學科發展[J].計算機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學軍,張麗,等.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復 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 論),2010,(8):162.163
[3]李俊龍,林江輝,胡鋒.對高校如何開展特色專業建設的認識 和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9-61
[4]張靈,禹奇才,張俊平.專業特色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Ⅲ.中國 大學教學,2012,(9):28-30
篇4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武漢市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推進較好的三家大中型企業開展的調研活動,總結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特點,分析當前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以創新精神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基礎、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相結合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為切實指導和推動我市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
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創新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主要包括技術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水平的人員。作為高技能人才的“主戰場”,企業高技能人才分布在企業生產、運輸等領域的一線崗位,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工作實踐中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由于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少,而且現有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滿足高技能人才成長的需要,所以如何加快建立以創新精神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基礎、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相結合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1.企業高技能人才隊伍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市企業總量不斷增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升級不斷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評價逐步得到重視,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此次調研的企業分別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和國營七三三廠,調研的3家企業操作崗位職工總人數為60636人。在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55648人中,其中持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能人才41539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74.65%。其中,高級技能勞動者38481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69.15%;技師2571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4.63%;高級技師487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0.88%。
對照武漢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專題報告中調研的數據,即在1193家企業中,技能勞動者總人數為11.37萬人(含農民工 2.27萬人),取得職業資格的技能勞動者6.67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58.66%,高級技能勞動者1.05萬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15.74%;技師0.32萬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4.8%;高級技師0.17萬人,占持證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55[1]。
從調研的情況和對照的數據來看,調研的三家企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明顯高于我市高技能人才平均比重,涵蓋的職業大多集中在車工、銑工、刨工、磨工、鉗工、鉚工、熱處理、電鍍、機加工等機械加工制造業工種及選礦、燒結、球團、煉鐵、煉鋼、軋鋼等特種行業工種。同時,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較好,從年齡結構看,30-50歲的占比65.38%,加快了年輕化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進一步提升了我市高技能人才層次;從學歷結構看,中等以上學歷人員有較快增長,其結構比例在逐步改善。這表明,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在部分大中型企業推進得較好,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環節聯動的機制正逐步形成,適應了企業發展和我市經濟發展的需要。
2.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特點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堅持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重要內容、促進武漢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具體體現、加快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來抓,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著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在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被作為重要和緊迫工作來抓,并取得了較好成效,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企業職工高技能評價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視
部分大型企業、行業能夠牢固樹立創建學習型企業和人才強企的戰略意識,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并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逐步摸索貼近生產需要、貼近崗位要求、貼近職工素質提高的考核方式,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制定下發關于操作崗位技能等級晉升實施辦法,人才發展戰略與規范,技師、高級技師評聘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文件,盡量做到對職工技能水平進行客觀、科學、公正的評價,努力使企業高技能人才結構更加合理,高技能人才更快成長,并帶動各等級技能勞動者隊伍的梯次發展。
2.2 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
部分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企業技師評聘考評委員會,并根據崗位需求、技能特點,在評審過程中,打破對技師評聘的學歷、工作年限的限制,重點考核高技能人才的技術水平、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故障分析等綜合能力;同時,打破了高技能人才評、聘終身制,結合企業發展需求,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建立了技師、高級技師動態管理考核制度,實行一年(或幾年)一聘,其貢獻大小直接與津貼掛勾,激發高技能人才立足崗位、提高技藝的積極性,如武漢重型機床廠就將高技能人才評價納入公司整體“人才工程”的實施之中,并對考核人每年進行一次選拔評審。
2.3 積極拓寬高技能人才成長渠道
大力開展各類練兵、競賽活動,積極選拔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企業通過崗位練兵、名師帶徒、技術比賽、技術運動會等形式,促進職工在崗實踐中成才,并邀請行業內外專家以多種形式進行理論和實操輔導,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激發高技能人才熱愛崗位,提高技藝的積極性,企業通過以賽代練的形式,形成了學技術、比技能、促成長的良好氛圍,同時還成立技師協會和工人科技園,為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了發展平臺,提升了企業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
2.4 健全了職工提升技能的獎勵機制
部分企業建立了職工通過技術競賽、企業培訓、自學成才等形式提升技能的獎勵機制。通過培訓或自學成才,對取得一定職業技能等級的人員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職工學習成才的積極性。對在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和在各級技術競賽中獲得一定成績的,除享受一定生活福利待遇外,每年還組織外出學習考察和帶薪休養;對創造出先進制作法的優秀高技能人才,企業還按本人名字進行命名。
3.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高技能人才總量不斷增加、結構有所改善、整體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并呈現出年輕化的同時,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3.1 部分企業對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不夠重視、投入不足
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三資和中小型企業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認識存在片面性,使得企業高技能人才持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比例偏低[2]。有的企業對培養、評價人才工作有顧慮,擔心職工有了高級工及以上證書后向企業要待遇、提條件,干脆不讓職工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加劇了企業內部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嚴重匱乏。這樣也就造成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不能有效地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需要,現場考核、工作過程考核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廣應用。
3.2 高技能人才流失現象較多影響企業評價工作開展的積極性
部分企業反映,受待遇和發展前景等因素影響,高技能人才“跳槽”現象嚴重。相對沿海、華東等發達地區,我市吸納高技能人才的載體、空間和引力有限,部分企業薪酬待遇過低,用人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不暢通,也導致高技能人才流失嚴重。這一現象反過來,也影響了企業培養、評價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3.3 高技能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環節沒有形成有效聯動,導致評價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于企業鼓勵勞動者走技能成才、崗位成才之路的相關制度和措施不完善,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崗位規范之間的結合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高技能人才評價作為崗位使用與待遇的依據,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在全社會、各企業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之路并不暢通。部分企業建議,要制定對企業用工先培訓,持證再上崗的具體政策,強化勞動監察力度,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對企業實行準入工作制度,對個人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招聘應優先錄用,在工資待遇上也應該高于沒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員工。這說明有些企業對企業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工作是認識到了,但執行不力、辦法不多的現象比較普遍。
4.對下一步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建議
4.1 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有利于企業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的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崗位練兵和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為發現和選拔高技能人才創造條件。對優勝者在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的同時,可按有關規定直接晉升職業資格或優先參加技師、高級技師考評,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崇尚和爭做優秀高技能人才的良好風尚。
4.2 要健全和創新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辦法和方式
進一步突破年齡、學歷等的限制選拔人才,加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知識水平相結合的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為高技能人才的成長拓寬渠道。
4.2.1 實行技師考評社會化管理,充分發揮我市專業考評委員會的基礎作用,指導各專業考評委員會在全市范圍內做好相關行業(專業)的技師、高級技師的考評工作。
4.2.2 在全市選擇3-4個管理規范、技能人才密集且培養成效顯著、鑒定工作基礎好的大、中型企業進行試點,創新企業高技能人才崗位評價方式,開展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和認證服務,通過企業與相關技師培訓培訓考核認證,由專家組進行評價。
4.2.3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試、評價題庫,積極推進評價方式智能化、科學化、社會化、網絡化,通過應用計算機現場隨即抽題,模擬操作,計算機評分,確保考核評價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4.3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基礎工作
加強高技能人才相關理論研究,做好調查統計和需求預測工作。完善我市高技能人才交流信息平臺,開發高技能人才信息庫,加快建設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評價模式。健全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督導制度,切實加強高技能人才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并且做好鑒定機構和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4],提高責任意識和工作質量,為評價工作提供有力的服務保障,同時樹立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典型,定期組織開展經驗交流活動。
4.4 著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引導和鼓勵各企業完善培訓、考核、使用與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引導和督促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經營情況,完善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辦法,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指導企業建立和落實職工憑職業技能資格得到使用和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機制,促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企業勞動工資制度的銜接。用人單位要在薪酬、福利、培訓等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高級技能人才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隊伍形成的激勵機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篇5
論文關鍵詞:就業;藝術生;創業教育
一、藝術生的就業形勢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1.藝術生的就業形勢
近年來,我國藝術教育空前發展,藝術類專業辦學單位種類繁多,藝術類考生數量也逐年遞增。而市場需求發展緩慢,滯后于各類院校藝術生擴招的速度,導致供大于求。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高,應屆藝術類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對于藝術生來說,尤其是傳統的美術類、音樂類人才’市場需求出現了嚴重飽和,就業壓力增大。前幾年開始的藝術類招生熱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已經開始顯現,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2.藝術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藝術生的就業觀念滯后。第一,依靠親朋好友的社會關系安排工作,不參與擇業競爭。這種做法在短時間內的效果顯著,對個人的發展無益,一旦社會關系淡漠就會面臨失業的危機。第二,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迷惘、膽怯,對“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理解不深刻;擇業期望過高,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對工作地域、職位、待遇等的要求較高,對自身的實力有虛高估計,不能綜合考慮國內當前經濟形勢、就業形勢等客觀現實,最終導致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第三,就業觀念偏激也是就業觀念滯后的表現。非國家機關、事業機關、國有企業崗位不去,對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非國有單位就業則以不穩定、不可靠、不保險之名而不予考慮。第四,缺乏自主創業意識,不愿冒創業的風險,沒有創業的主動性和心理準備。
(2)藝術生素質發展不均衡。一是專業情結濃厚,文化意識淡漠,重專輕文現象突出。二是思想活躍,情感豐富,考慮問題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三是重視自我,集體觀念、道德修養有待加強。四是崇尚自由,生活作風散漫。五是政治思想意識薄弱。
(3)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第一,觀念偏誤。將就業指導等同于找工作指導,將就業指導等同于一?欠l性就業安置,忽略了職業發展前景、人才需求趨勢、應對職業生涯危機以及擇業心態和原則的指導。第二,工作人員數量、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就業指導專職人員有限,且忙于與就業工作相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固定的時問和精力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同時,就業指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有專業背景的指導教師數量較少,缺乏長期系統的業務培訓。第三,對象狹窄,內容層次不高。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只重視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忽視非畢業班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指導。同時,缺乏符合專業特點、自身人格特質和市場需要的綜合測評和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第四,缺少個體關注。高校就業指導只采取講座和集中上大課等群體輔導方式向學生灌輸就業知識,無法滿足大學生職業心理測試咨詢等個體化要求。
(4)藝術生就業市場發育不完善。目前在就業市場中,一些不公平、不規范現象屢見不鮮。就業市場的不完善對藝術生的擇業、就業造成了多方面損害。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觀、用人觀造成了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并存,大大削弱了藝術生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非正常現象的影響,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人際關系客觀上在我國現階段的就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不僅表現在大學生之間,也表現在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正是由于有關部門未能有效地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導致了本來應當最具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反而成了就業弱勢群體。同時,藝術生就業市場必需的信息體系和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與藝術生就業密切相關的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二、創意、創新、創業與就業
1.創意、創新與創業
創意是在以往經歷過的一切事物之間進行連接或合并產生的新構思、新觀念。建立新關系是創意的本質。創意的四個特征包括突破性、突發性、自由性和不成熟性。創意是一種突變式的思維飛躍,具有突變性;創意的不可預期、天馬行空、突如其來,具有突發性;創意是信息的整合,信息來自于多方面、多渠道,具有自由性;創新是相對的、不明確的,需要進一步思考、驗證,具有不成熟性;創意是創新的起點;創意是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狹義的創新是指整個社會中新的、有價值的、首創的具有創造性、突破性、理由充足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廣義的創新是指對個人來講產生的想法或完成的實踐較以往相比具有創造性、突破性且理由充分。創新具有三個特征:是創造性,是指第一個揭示了某個領域的規律,發明某種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引領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或是相對自身以往的第一次突破;二是突破性,是指凡是創新,必然對原有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等;三是理由充分性。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據之上,具有充足的理由,絕非憑空捏造、胡思亂想。
創業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某一個人或一個團隊運用組織力量去尋求機遇,去創造價值和謀求發展,并通過創新來滿足愿望和需求。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一定的經濟實力、創新意識、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定的管理能力、溝通意識和相應的知識結構。
創意是創新的來源,創新是創業的靈魂。人人皆有創意,但非人人能夠科學把握。創意是“猶如曇花一現的幻影”,捕捉那轉瞬即逝的靈光,用創新的思維、創業的形式賦予其“有形的翅膀”。創業是基于創新的水到渠成之果,沒有創新點的創業不會有頑強的生命力,僅有創意、創新沒有創業也會削弱創新的價值。
2.就業是藝術創意、創新、創業的指引
就業是藝術創意、創新和創業的指引。我國人力資本雄厚,合理訓練、配置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使藝術生的教育更貼近市場的實際需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致使職業的分類更加細化,功能不斷變化。一成不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勢必與市場的需求漸行漸遠,跟蹤時尚前沿更是藝術生培養的要點。因此,高校有必要評估相關就業市場的變化,適當地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幫助藝術生了解職場,逐漸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畢業后迅速進入職業角色。
3.藝術創意、創新、創業為就業提供機會
總數的不斷增加、經濟危機的持續,使藝術生的就業更加難上加難。引導藝術生有意識地激發創意、不斷創新,以創業帶就業,是解決藝術生就業難的一條重要途徑。創意產業是增長快,附加值高,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朝陽產業,其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從發展藝術生的創意、創新和創業的角度推動藝術生就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創新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以創意、創新和創業帶動藝術生就業,是一項可行可為的蓬勃事業。只要政府、高校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加以扶持,增加藝術生就業的機會,相信這個群體一定會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基于就業導向的藝術生創意、創新和創業教育
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自主創業作為新世紀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要由傳統的單純就業到現在的就業與創業相結合的方式轉變。這需要高校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加強創業教育為出發點,對藝術生的自主創業大力引導和扶持。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有針對性地抓好藝術生的創業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成為藝術院系的工作重點。
目前,藝術生在創業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對創業認識的模糊。藝術生不能只將眼光局限在簡單重復的接單創業”方式上,在解決暫時的生存問題后要聚焦于技術含量高、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項目上。二是自身準備不足。主要表現在創業心理準備不足,創業知識和能力欠缺、過度追求個人價值方面。三是創業環境還需完善。主要表現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制度難以全面落實和高校引導教育不足兩方面。從提高藝術生的創意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人手是解決藝術生就業難問題的不二法寶。
創意、創新是藝術的本質表達。創意、創新與創業一以貫之,密不可分。以創意、創新催動創業,創業反哺創意、創新,形成藝術生培育、就業的良勝循環。進行創業速成培訓,盲目鼓動藝術生,好比無本之木,必將舉步維艱。
1.樹立創意、創新的理想信念,形成統一價值觀念
創意教育是藝術生創新、創業的鑰匙。藝術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有創意的支撐。創意、創新教育的目的是使藝術生學習激發創意的方法,增強創意、創新動機。
(1)教育行政和高校有關部門要樹立創意、創新的新觀念。根據就業市場要求指導藝術生創意、創新必須堅持觀念創新與制度創新的有機結合。為此,教育行政和高校有關部門要重視調查研究,切實有效地把握藝術生就業市場的要求和動向,做出準確的判斷,建立適合當前就業趨勢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時,對藝術生的培養體系和教育環節做適當的調整,既要緊貼“新思想、新理念”,又要適度,做到理性揚棄。
(2)促使藝術教師樹立創意、創新理想信念。藝術生創意、創新教育的直接操作者是專業教師。促使藝術教師樹立創意、創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要保證“一通道,兩暢通”。藝術教師必須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有關規章制度保持一致,全面落實藝術生創意、創新的教學任務,要積極參與到創意、創新教學改革中來,及時與教育行政部門溝通、反饋,將創意、創新教育中好的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盡陜調整不足之處,形成“一通道,兩暢通”的創意、創新教育回路。同時,藝術教師要有不斷進取的觀念,優化自身整體素質,緊跟藝術潮流,配合藝術生創意、創新教育要求完成角色轉化,由單一的知識占有者、傳授者轉向藝術教育規律的探索者、教育模式的創新者,從而由知識型、傳授型教師轉向研究型、創新型教師。
(3)引導藝術生樹立創意、創新理想信念。藝術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意、創新教育的對象。基于就業導向的藝術生創意、創新教育是否有效果,關鍵看藝術生的成長、成績和成果。在落實創意、創新理念的教學活動中,藝術院系教師必須幫助藝術生樹立創意、創新的觀念,提升他們創新創意的動機,提高創意、創新的信心,為藝術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全面推動以就業為導向的藝術生創意、創新工作的展開。
2.開展藝術創新、創業實踐
實踐是提煉創意的唯一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意、創新能力,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沒有實踐操作的訓練等于紙上談兵。實踐環節是開展藝術創意、創新和創業活動的重中之重。
(1)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建設。課程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途徑。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豐富的實驗實訓資源,開發順應時代要求、適應技術發展的創新教育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通過課程使藝術生較為系統地了解創造力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啟迪自身創新思維的方法,培養自身創新精神,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升華自身創新人格。同時,努力拓展與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在專業課程中可分為包含專業特色的專業主干課、專業拓展課和包含課程模塊的柔性方向課,狠抓學生的專業基礎素質訓練。
(2)積累創新素材,將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確保每一位藝術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尋求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結合的長效機制、完善激勵評價和培訓機制、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等方面探索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的創新思路,使藝術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干。
(3)鼓勵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競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樹立學習和創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寓教于樂、寓教于行。注重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實效性,服務性、導向性和廣泛性,推動學風建設,反哺創意、創新教育。
(4)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藝術創新和社會需求中不斷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除校就業指導中心外,專業教師也應承擔部分必要的藝術生職業生涯指導工作,使藝術生的職業定位既具普遍性,又重個體性。推進“就業反哺教學,教學支持就業”的就業工作理念,把學生就業工作作為院系創新工作的新載體,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抓手,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造“早啟動、早主動、早就業的良好局面。
(5)樹立創新、創業典型,發揮榜樣效應。注重樹立榜樣,挖掘先進典型,開展模范評選活動,鼓勵學生向榜樣學習。充分利用學生之間互動、交流通道,以老生帶新生,先進帶后進,分享成功經驗,使更多的學生充分投入到創意、創新和創業中來。
3.建構創新平臺,做好創業孵化工作
創意環境對創意、創業的成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促進藝術生的創意、創新,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幾率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創意環境的建設,創造一個有利于藝術生發揮想象的空間,激發靈動創意的氛圍,使更多的藝術生加入到創意、創新中來。
(1)政策扶持。根據藝術生積累、初創、發展、擴大四個創新、創業階段的不同需求,藝術生創意、創新平臺可以分級管理,將藝術生創業區域規劃為工作室運作區、創業起步孵化區、發展出殼培育區和擴大自由發展區,形成創意、創新指導、創業催化的一條龍孵化平臺,為不同藝術專業、不同層次階段的藝術生提供創新、創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