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技術創新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14:44: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技術創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區域技術創新

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

[摘要]創新能力的建設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當前,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企業缺少自主創新的驅動力以及技術創新人才相對匱乏等諸多問題。吉林省要通過充分利用科教資源、針對性培養科技人才、不斷完善政策環境、進一步明確企業科研主體地位等措施來提高吉林省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區域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區域經濟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區域化特征[1]。區域經濟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產業集群的發展極具區域性,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競爭新格局的形成,區域創新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核心要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區域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建設是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所有要素中,技術創新對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2]。

一、區域技術創新的內涵及作用

創新是科技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環節,也是科技不斷發展的驅動力。區域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是一個經濟范疇,其最大的價值是促進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是經濟從萌芽到起步再到發展的過程。區域技術創新主要指在一個區域范圍內進行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開發新技術,或對現有技術進行應用創新。區域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區域技術創新促進了生產要素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是因為如果某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弱時,該區域就會依靠物資資源的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會進一步透支資源,惡化環境,經濟增長舉步維艱。如果一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較強時,技術創新的成果會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利用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改善生態環境。第二,區域技術創新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實際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只能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經濟效益很難實現本質上的增加,導致的后果是該地區工業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薄弱和服務業發展落后,進而導致產業結構的失衡。只有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驅動力,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與融合,增強工業競爭實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單純依靠第一與第二產業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第三,區域技術創新能夠優化需求結構。由于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是依靠勞動力來賺取利潤,實現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的邁進,必須要加強我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創新來掌握世界核心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世界名牌產品,不再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利潤。同時,依靠技術創新可以擴大國外與國內市場的需求,優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需求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吉林省區域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加強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幾個要點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創新能力提高的基礎,也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關鍵,努力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政府在區域技術創新中的引導和支持,積極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服務于區域技術創新的途徑。制度創新是區域創新的保證,應從區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提高區域創新效率和突出區域特色為中心營造制度環境和進行制度安排。觀念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靈魂,加快培育創新觀念已成為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對創新的高度重視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對此,有過這樣的論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中國來說,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極為重要。我們必須緊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所謂區域創新能力。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完成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3>中,課題組負責人柳卸林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經濟績效等。要造就這些方面的創新能力的體系,構筑區域創新的平臺,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個支點: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

1.技術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關鍵

馬克思被人們認為是最早認識到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與競爭的重要推動力的經濟學家。他指出:“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庇洕鷮W家<創新經濟學>的作者弗里曼把技術創新定義為:“第一次引入一種產品(或工藝)所包括的技術、設計、生產、財政、管理和市場”的過程。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能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或工藝的全過程,包括:研究過程(形成新的思想和發明);新產品開發、試制和生產過程(商業化)?;蛘哒f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的創新鏈條。由此可以看出:技術創新不僅是一個狹義的范疇,即它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而且也是一個廣義的范疇,技術創新不僅是研究與開發的結合,更是研究開發與應用的結合;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動發明創造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和促進新市場的開拓,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將技術創新或科技創新定義為: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并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1.1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

查看全文

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缺陷論文

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是由技術創新相關組織、這些組織之間的聯系及其運行機制和制度組成的網絡系統,技術創新的相關組織中直接或間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政府和中介組織是技術創新的行為主體[1]。近年來,通過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區域創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各界的共識,并在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取得了較大成效。

陜西作為我國內陸和西部地區的重要省份,在國家長期持續的支持下,科技基礎、智力資源具有顯著的優勢。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并以此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帶動陜西經濟整體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對此,陜西各界已有充分的認識,歷屆政府也一直是這樣引導的。但一直收效甚微。陜西經濟發展仍非常緩慢,在全國排名相當靠后。科技與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對此,我們試從陜西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的角度作一分析,揭示其體系的內在缺陷,并給出相應的調適對策。

一、陜西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結構的缺陷和后果

1.國家級科技力量強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

科技人員、機構、研究開發活動總要落在某一地理空間上,從而形成科技的區域布局即區域科技。對某一特定區域而言,由于科技經費的來源和科技活動功能定位不同,從而可區分為“國家科技”和“地方科技”。按國家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場失靈的經濟職能[2],國家科技活動研發經費全部由中央政府提供,主要進行基礎研究、戰略性研究和前瞻性技術開發以及國防科技研發;按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持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經濟職能[3],地方科技活動研發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在直接、間接享受國家科技成果的同時,集中力量進行適應本地經濟發展需求和具有本地資源特色的技術應用開發研究和技術擴散、推廣與普及工作。根據上述分析,在陜西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結構中,可明顯地看出,陜西國家級科技力量強大,而地方級科技弱小。

區域科技發展是一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歷史的綜合過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科技戰略布局是影響區域科技形成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在建國以后,就把國家建設與區域經濟、科技布局緊密聯系在一起,統籌考慮和安排?!耙晃濉?、“二五”時期,國家把陜西作為戰略后方,在陜西關中地區新建了20個大型軍工骨干企業、研究所和配套企業,奠定了陜西科技與工業基礎。20世紀60年代,出于國防安全考慮和與“三線”建設配合,國家又相繼投入巨額資金,在“三線”地區(重點是陜、川、貴等省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工業和國防科技建設,陜西隴海沿線和漢中地區當時新建軍工企業59家,研發機構23家,新建和內遷重點高校3所,使陜西成為我國重要的軍工研發和生產制造基地,也使陜西的科技實力迅速提升。20世紀末期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又看好陜西良好的科技基礎,在科技經費投入、科技重大專項安排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陜西的支持力度,使陜西科教大省的地位更加牢靠。由此可見,陜西科技是嵌入式的,是國家根據總體戰略布局考慮長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陜西經濟、科技自身發展的結果。從而造成了陜西區域科技結構國家科技力量強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的不平衡態勢。

查看全文

技術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摘要:隨著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發展,學術界普遍認可技術創新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低碳經濟下產業結構優化的內涵,指出產業結構優化是建立在技術創新之上的;其次,分析了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動力機制;再次,根據我國1998-2011年技術創新和各產業數據,實證檢驗了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最后,在實證檢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技術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區域產業結構優化

長期以來,優化產業結構一直被視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競爭力體現,技術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能否實現經濟的發展。我國“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的著重點在產業結構低碳化,具體而言,主要依靠兩種途徑:一是增加低碳排放產業的比重,二是利用技術創新提高高碳排放產業的能源使用效率。不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哪一方面,都離不開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實質上是依托技術創新的產業部門結構優化的結果,技術創新成果運用到各產業部門,提高各產業部門效率。

1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理論分析

產業結構低碳化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低碳化主要有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首先,技術創新可以催生出來新型產業。一般來說產業形成有兩種方式:一是原有產業不斷分解、形成新的產業。某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新的技術工藝,這時必然會伴隨著出現新的產業,而這些新技術、工藝及產品在需求動力和市場壓力下,會逐漸從過去的產業中分化出來。比如石化工業就是從石油工業部門分化出來的,電子工業是從機械工業部門分化出來的;二是某種新產品或新生產方式的規模擴大,形成新的產業。兩者都離不開技術創新。比如互聯網技術催生了網絡購物產業、遠程教育產業、電子圖書產業等。結合當前社會現狀及技術條件來看,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新興產業最具發展可能性的是海水氫能源產業,風能、潮汐能產業,核能產業,太陽能產業,生物產業等。當前正處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眾人都將發展目光放在了低碳經濟上,可想而言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及投資機會,尤其是綠色基礎設施、高效能的電力、交通、建筑、工業等方面。其次,技術創新改變著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指的是各個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的關聯關系,它們互為產出條件,互為技術支持。正是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要求產業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而所有這些關系的核心就是技術關系。技術創新能夠直接作用于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具備前沿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利潤率水平能夠不斷提高,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該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而技術落后的產業則發展趨緩。再次,技術創新會影響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影響著產業的發展前景。社會生產的首要條件就是需求,技術創新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影響需求:首先,是技術決定了產業間的需求關系,同時對生產性需求的數量進行了規定?;仡櫧洕l展的歷史,對產業需求的改變往往能夠催生新興產業或者推動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第二,技術進步可以改變生活性需求,進而對產業結構變動也產生影響。如果廠商發現某項技術相關產品銷路好,效益高,自然會擴大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增加產量,也就引起了產業結構的改變。

2變量說明與實證模型

查看全文

從匹配的視角分析區域創新能力論文

論文摘要:從區域創新資源投入與區域利用資源能力相匹配的視角研究了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路徑。利用我國200l一2006年各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通過計量方:去分析了包括政府干預在內的不同創新資源投入對不同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得出相對發達區域利用創新資源投入的能力較高的結論。在實證研究結論基礎上得出了相應的政策啟示。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匹配;專利

1引言

今天,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焦點。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國家,中觀層面的區域,還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學者們都涉足其中,并企圖找出快速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靈丹妙藥。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網絡、內生增長理論以及競爭優勢等相關文獻的研究帶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但是,無論是國家層面,區域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呈現出了技術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的特征。從區域角度看,即使是地處同一國家,不同區域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技術創新能力。就中國而言,區域發展差距已成為一個“頑疾”,而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技術創新能力上的差異。許多學者已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相距甚大的現實,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議。但是,他們的觀點更多地局限于增加技術資源的投入,培養人才,構建區域創新網絡等。

我們希望走出這些研究的窠臼,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區域技術創新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差異的現狀,發現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地區恰恰也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接著,針對一些流行觀點,提出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應與創新資源相匹配,并對其進行了實證檢驗。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查看全文

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的方法論文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創新能力提高的基礎,也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關鍵,努力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政府在區域技術創新中的引導和支持,積極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服務于區域技術創新的途徑。制度創新是區域創新的保證,應從區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提高區域創新效率和突出區域特色為中心營造制度環境和進行制度安排。觀念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靈魂,加快培育創新觀念已成為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對創新的高度重視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對此,有過這樣的論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瓕χ袊鴣碚f,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極為重要。我們必須緊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對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抓緊攻關,自主創新”。所謂區域創新能力。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完成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3>中,課題組負責人柳卸林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經濟績效等。要造就這些方面的創新能力的體系,構筑區域創新的平臺,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個支點: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

1.技術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關鍵

馬克思被人們認為是最早認識到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與競爭的重要推動力的經濟學家。他指出:“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國經濟學家<創新經濟學>的作者弗里曼把技術創新定義為:“第一次引入一種產品(或工藝)所包括的技術、設計、生產、財政、管理和市場”的過程。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能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或工藝的全過程,包括:研究過程(形成新的思想和發明);新產品開發、試制和生產過程(商業化)。或者說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的創新鏈條。由此可以看出:技術創新不僅是一個狹義的范疇,即它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而且也是一個廣義的范疇,技術創新不僅是研究與開發的結合,更是研究開發與應用的結合;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動發明創造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和促進新市場的開拓,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將技術創新或科技創新定義為: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并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1.1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

查看全文

區域改革體系發展方式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現狀;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分析和發展方向;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構建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研究、區域創新系統的實證研究、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的特點、區域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存在不足的原因、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發展方向、區域各城市政府建立統一的區域創新戰略等軟環境、促進區域市場競爭,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創新主體形成開放的自組織創新網絡、技術創新過程中要體現3R原則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字: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3R原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漢城市圈創新能力的特點,發現該區域在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產生的原因;根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實際情況和東部地區發展模式的經驗教訓,本文提出在創新過程中要遵從可持續發展原則和3R原則,保持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最后,本文從區域創新戰略、制度創新、創新網絡構建、技術創新等方面探討了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發展模式。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是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2006年2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自從國家創新體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為其研究的深化,區域創新系統(RIS,regionalinnovationsystem)也隨后被提出來,并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川;馮之浚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推動區域發展,成為地區經濟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作為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正在成為區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

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是實現武漢城市圈經濟跨越發展的突破點,本文將探討武漢城市圈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構建,以技術創新作為推動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并且要求這些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到社會中時,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和3R原則(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實現科技發展與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的良好結合,使該區域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查看全文

區域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作用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從理論層面上詳細論述了區域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五大促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范圍經濟

早在1998年,就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技術創新是解決資源浪費問題,實現高質量經濟增長的惟一途徑;技術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新產業的發展;技術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并因此得出結論,“技術創新是人類財富之源,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正是技術創新,促成了各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可以說,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沒有哪樣事物能比創新顯得更為重要,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而且也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弱。是因為創新,使眾多的區域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崛起,并走向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區域創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圍經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在從大的流域經濟、省級經濟到縣級經濟乃至更次一級區域經濟的范圍內展開。區域創新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和“推進器”.區域創新能力也成為區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蘑要標志。

1區域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從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過渡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閃以知識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顯著地區別于以土地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農業經濟和以資本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工業經濟。

傳統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存在收益遞減的基本經濟規律和經濟增長的極限,并且隨著人類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如果沒有新的資源替代,其發展動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識經濟卻不同,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和知}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由于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無窮性和可再生性等特點,使知識資源可以無限創造和開發,從而避免了傳統經濟的各種弊端。與傳統經濟依靠大量生產要素的投入推動經濟增長不同,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其實質就是依靠不斷的知識和技術創新。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查看全文

提高城市群區域創新能力論文

鍵詞:城市群區域創新科技資源產業集群創新意識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是區域競爭力的源泉,城市群區域創新能力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但城市群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城市群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實際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增強政府的創新意識、增強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改善創新環境、鼓勵產業創新、加強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政府之間的互動等五個關鍵因素。

區域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區域競爭力的支撐,而區域創新是區域競爭力的源泉,又是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推動因素。城市群作為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區域競爭力不斷躍升,但是其區域創新能力依然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居于全國中下等水平,成為制約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政府只有采取適當的政策進行引導,才可以提高城市群區域創新能力,帶動河南經濟的飛速發展,充當中部崛起的主力軍。

一、城市群創新能力現狀

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河南區域創新能力總體上處于全國中下等水平,影響綜合排名的5個要素能力都處于較低的水平,其中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管理能力及創新績效等5個部分2008年的排名分別為23、25、17、19和16名。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2008年河南省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排名處于第2O位,比上年提升了1位。這主要歸功于知識獲取和創新績效的提高,這兩項分別上升3位和4位,具體來講,知識創造上升2位,主要是由于專利申請及批準量大幅度下降,但是與上年度相比科研論文量有大幅度增加,這與河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直接相關;而知識獲取能力是在2008年度惟一一個所有三級指標為正增長的指標,其中技術轉移綜合指標上升5位,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河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狀況,技術產業化能力的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指標下降了一位,但其三級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2008年這一年企業創新能力水平不高,但是從總排名來看,河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比其他所有指標都要靠前;區域創新水平下降幅度比較大,說明河南省必須提高整體創業環境的改善,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扎根中部,為河南省區域創新做貢獻。創新績效是該年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指標,其原因是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綜合指標的提高。

總而言之,河南省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在全國處于中等偏后的水平。相比2007年而言,河南省的創新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相對來說,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比較好。

查看全文

國內區域創新的集成與運營

1集成創新及運營模式

1.1集成與集成創新

集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已存在。社會組織是人的集成。機器設備是零部件的集成。生產線是機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被人們所認識和明確提出則是近年來的事。企業中的成組單元(GTC)、柔性制造系統(FMS)、制造資源計劃(MRP)、準時生產制(JIT)、并行工程、技術創新小組等都是將各種不同部門的人才、技術等資源有機地集成起來的組織形式或方法。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集成是指一種創造性的融合過程。即在各要素的結合過程中,注人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要素僅僅是一般性地結合在一起。并不能成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時,這樣的過程才稱之為集成。從技術集成的角度看,美國學者MacroIansi認為“通過組織過程把好的資源、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應用稱為技術集成”。因此。從本質上講.集成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單元集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或行為結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視的是其演進和創新的含義。集成強調人的主動行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與適應進化性。這無疑是構造系統的一種理念。同時也是解決復雜系統問題和提高系統整體功能的方法。

集成創新是將各種創新要素通過創造性的融合,使各項創新要素之間互補匹配.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躍變,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其體現幾個方面的要點:第一,集成創新是指創新的融合.是技術融合的進一步延伸。這種融合通過把企業創新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流程以及不同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創新流程和競爭力集成在一起。從而形成能夠產生新的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方式。第二。集成創新涉及技術、知識、戰略、組織層面,區別于單一的技術集成、知識集成、戰略集成和組織集成。即超越了傳統的企業邊界。要求考慮產品、生產流程、創新流程、技術和商業戰略、產業網絡結構和市場創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創新和組織績效有積極、直接的關系,是組織獲取新財富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集成創新是創新主體將創新要素(技術、戰略、知識、組織等)優化、整合,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適應進化性的有機整體,組織通過學習為商業創新和競爭優勢創建一個管理秩序。實踐證明。任何層次的創新.都不應當僅僅是分配資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標。組織和集成資源.否則。許多技術和成果就無法實現它應有的價值。因此。要增強企業競爭力,必須利用集成創新,創建和吸收新知識。

1.2集成創新流程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