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9:15: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術教育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術教育思想

美術教育創新思想培育

我國現行美術教學大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最終教學目標之一。這就要求在日常美術教學中,美術教育要將學生潛在思維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將美術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充滿生機,使學生真正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美術教育與創新教育

近年來,美術教育思想呈現出學科基礎和個性創造相結合的局勢。在美術教育中,除去審美和美術能力的培養外,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心智、個性和創造力的影響亦占有重要部分。美術教育屬于美育范疇,是美育實現的重要途徑;美育即審美教育。美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其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審美觀的培養;審美感受力的培養;審美鑒賞力的培養和創造美能力的培養來實現。美術教學中,對美的感知和鑒賞是基礎,將審美能力和創造美能力提高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通過美術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培養了創新思維。創新教育于上個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70年代傳入我國。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著重研究與解決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而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定程度上是學生的獨立見解能力和個性化思維。美術教育運用藝術美感和現實美來影響、感染和教育新一代,使得他們知會審美知識,具備審美觀點、審美思想,并具有感受美、鑒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活動。

二、美術教育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美術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門類,它的核心部分是審美教學。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事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美的欣賞和感知。因此,美術教育從一定程度上講是審美教育,美術教育的根本,應當是培養人的獨立思維能力,促進人的感覺能力、直覺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從而養成豐富的洞察力,和個性化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的思維模式。美術教育通過設計、繪畫、制作及美術作品的欣賞等方式,指導學生發現美、研究美、創造美、應用美。美術教育使學生對事物或藝術形式做出獨特的審美判斷,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點。同時美術教育以藝術形象影響著人的情感,陶冶情操,潛移默化地完成其精神層面的教育作用。由于人們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政治的說教和法律的制約不同,它是理解、感知和情感、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從多種方面來影響人的精神。美對人不僅有表面形象的認知,還往往伴隨著寓情于內的特點。它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使得人們從心理上樂于接受,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擴展了人們認知美、欣賞美的能力,對美好的事物具有獨到的見解和分析能力。美術教育有著學習藝術創造和實踐作為基本內容的學科特點,對于人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型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替代的作用。

(1)美術教育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創新思維及創新想象有密切聯系。所謂創新思維,是指學生在創新學習中應當有的思維方式,包涵思維的獨特、流暢和敏銳等特點;所謂創新想象能力,即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形象思維的過程,學生的創造力有很大的想象力,包涵想象所具有的新穎、獨立和豐富的特點。而形象思維能力又是發散性思維的基礎,發散思維具有的變通性、獨特性、流暢性等特征正是創造力的主要組成。美術學習必須對這些思維方式加以訓練,以達到獨立完成美術創作的水準。

查看全文

美育思想與美術教育品格的確立

摘要:美術教育在近代以來的社會語境中雖呈現出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但最終確立起了“現代”的品格,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不僅體現在他對于美術之文化身份的形塑上,而且建構出了其審美功能,使得美術教育更為接近美術的本質。另外,蔡元培還挖掘出了美術教育的社會功能,使其擺脫了單維的學科限制,從而獲得了更大的表現力。

關鍵詞:蔡元培;美育思想;美術教育;品格

在近代以來的社會語境中,作為學科的“美術”呈現出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本質上看,近代美術教育的發生不僅有畫家群體的積極參與,而且還離不開教育家、理論家等群體在教育理念層面的積極探索。蔡元培即是這樣的典型,他以自身所持有的美育思想為主體,有效地確立起了美術教育的“現代”品格。就確立過程而言,蔡元培在塑構“美術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了對其審美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挖掘,在建構“現代”品格的同時,有力推動了美術教育的發展。

一、美術教育之文化身份的形塑

在傳統社會中,“一心只讀圣賢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思想觀念占據了士人們的思維主體。較之“書”來說,“美術”自然始終處于“邊緣”的位置。盡管孔子的“六藝”致力于大眾人格的完善與情操的陶冶,但這種思想同構于道德教化與審美觀念的結構功能之內,“美術”的重要作用尚未凸顯。因此可以說,“美術”在古代社會中以“邊緣者”的身份存在于其文化體系之內,尤其缺少對于自我身份的基本認知。這種局面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近代以來,傳統中國原有的觀念漸趨得到改觀,加之西方文化與思想的逐漸傳播,其時社會的整體觀念處在了相對“開放”的狀態。“美術”即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生成,這種生成不僅僅是其在形式層面的顯現,更為重要的則是其文化身份的確立,蔡元培在此即扮演了確立者的角色。蔡元培有著留學西方的背景,尤其吸收了康德的“二元論”,該觀念在隨后成為了其美育思想的基礎。除了對西方思想的自覺吸收外,蔡元培還逐步確立了“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思想,以此形成了以康德思想為基礎,諸種美學思想并用的美育思想體系,這為其后來所進行的美術教育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除對先進思想的吸收與借鑒外,蔡元培還在實踐層面對美術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究。他將“美術”與“美育”有機地融合起來,有力地拓展了“美術”的文化內涵。就實踐層面而言,蔡元培將自身的現實“身份”轉化為了“美術”自身的文化身份,不僅通過一系列美術教育政策的頒布,建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美術學科,而且還不斷支持建立新式的美術教育學校(如“杭州國立藝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等),把自身以美育理念為基礎的教育思想充分地運用到了美術教育之中,以此確立了美術教育的基本理念與范式。經由蔡元培的理論和實踐,美術教育的文化身份漸趨確立起來,此種身份使其能夠與其時的社會思潮之間形成深刻的“對話”關系。也即是說,美術教育在其時社會的文化結構中找尋到了自身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被其他的思想所裹挾。這同時意味著,“美術”不需要借助“他者”的思想空間來宣告自我的存在,而是充分地擺脫了“他者”的束縛(尤其是封建思想觀念的束縛),從而借助新的社會時代平臺來發出自我的聲音,并與原有的“他者”之間進行著深入的對話與交流,進一步形塑自我的文化身份。

二、美術教育之審美功能的建構

查看全文

吳冠中先生藝術美術教育思想

摘要:在近代中國繪畫歷史上,吳冠中老先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美術教育上更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念。他主張繪畫的形式美或抽象美、融匯中西,認為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感受和直覺。吳冠中老先生的美術觀對于中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是很好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吳冠中;基礎美術教育

形式美吳冠中(1919—2010),在求學時國畫師從潘天壽,油畫師從蘇弗爾皮教授,喜愛梵高、高更,愛用大紅大綠的強烈色彩。他一直在探索把古代中國的文人畫與現代西方的畫風融匯貫通用(就是用國畫的韻去統領西畫的形與色)。探索吳冠中老先生的藝術道路從中體會他的美術教育思想,對于中西兩種繪畫文化的融合和當今的美術教育改革都有極大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1吳冠中先生的藝術道路

吳冠老先生出生于1919年,從小生活在江蘇省宜興縣的一個小山村。1935年考入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就讀一年后轉考國立藝專預科,自此步入藝術之路。在藝專學習期間,吳冠中雖然學習的是西畫,但是他對傳統中國畫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曾一度由西畫系轉入中畫系師從潘天壽,被潘老的創造精神影響了一生,后來由于忘不了色彩的表現力,吳冠中先生又轉回西畫系。1946年,中國政府教育部舉辦戰后首次公費留學生甄選考試,吳冠中以最優成績獲得公費赴法留學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的的機會。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是與徐悲鴻當時的學院派截然不同的“新派畫”(國內美術界稱現代主義主流派的繪畫為新派畫)。1950年學成歸國,吳冠中滿腔抱負卻無力施展,因為當時的中國流行的是從蘇聯和其他新民主主義國家崛起的新現實主義的藝術,將新派畫作為反面教材示眾,因此吳冠中早期在藝術上是郁郁不得志的。回國后,吳冠中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了三年,這三年可以說是一段適應期,后調到清華大學,又調到北京藝術師范學院(1961年改名北京藝術學院),在清華與北藝教學期間正值畫家外出寫生盛行,吳冠中就此開始了風景寫生之旅。主要作品有1959年井岡山寫生、1961年西藏寫生。人們在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種“秀麗、清雅”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段經歷在他藝術生涯中具有關鍵性意義,讓他在60年代中期的極左政治狂潮中幸免下來。1964年北藝停辦,吳冠中又被調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暴風雨來的前夕,1966年十年來了,吳冠中先生的命運又發生了轉變,為了躲避抄家帶來的危機,他被迫毀壞了在巴黎留學期間的全部作品,后來被安排下鄉再教育期間,或許是因為青年時期受到吳大羽教授那種永不消弭的藝術熱情的感染,吳冠中依然沒有放棄繪畫,還被戲稱為“糞筐畫家”,這時的吳冠中在創作中開始多了一份質樸和沉厚。由農村回北京后,吳冠中先生開始創作水墨畫,并公開提出自己的藝術見解。他提出了很多獨到而且犀利的藝術思想,如“形式美”“筆墨等于零”,最著名的就是他致力于“中西藝術融匯”。

先來簡單說說融匯中西,吳冠中先生的這個思想在我們現在這個人人都喊著中西結合的社會看來一點都不新奇,卻忘記了在20世紀這個想法是經過了多少藝術大師的嘗試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藝術。在吳冠中之前率先在中西繪畫結合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他的老師林風眠和吳大羽。吳冠中在前人的基礎上,較為成功地完成了融匯中西這個課題,吳冠中先生認為東西方的藝術并不存在對立關系。吳冠中先生的藝術道路與美術教育思想木恬恬徐洋(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因為無論是什么種族,他們對精神和物質的需求大致是相同的,因此東西方在表達情感方面只是表達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我們從吳冠中老先生不同階段的繪畫表現中可以看出中西融匯的過程。(對比圖1與圖2)吳冠中先生提出“筆墨等于零”這個論點,筆者覺得有一定的標題黨的嫌疑,如果不去讀這篇文章,可能就會質疑先生提出來的這個觀點,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畫出現了唯筆墨論,提出要想中國畫畫得好只要做到筆墨好即可。我們現在來看就能清楚地發現這是片面的,因為中國畫中不光有筆墨還有意境。因此吳冠中先生提出“筆墨等于零”,他認為如果一味地追求筆墨的完美,而忽略了它是為畫面服務的宗旨,那就無法表達情感,那就等于零。

查看全文

淺析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

摘要:姜丹書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之一,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和教育事業中形成了獨特的美術教育思想,推動了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基于此,研究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對于當代美術教育而言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學術意義。

關鍵詞:姜丹書;美術教育思想

姜丹書(1885—1962),字敬廬,號赤石道人,齋名丹楓紅葉樓(圖1),他是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畫家,擅長國畫(圖2、3)。姜丹書求學時期正處在科舉將廢、近代學校初興之際,他于1911年畢業于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后入京參加考試并獲得師范科舉人學位。因此,他嘗刻一閑章,戲以“末代舉人”自謂。作為我國近現代第一批美術教育工作者,姜丹書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難免受到時代的限制,不夠全面、系統、完善,但對當代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仍然有所啟迪。姜丹書對現代化美術教育思想的傳播更是功不可沒,他在上海、杭州等地藝術院校擔任教師長達五十余年,后世美術界的棟梁之才中受其教者不計其數,如人們熟識的潘天壽、豐子愷、鄭午昌、來楚生、米谷等。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教育生涯中,姜丹書專心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其美術教育思想已成為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

一、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

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對教育理念的實施,還是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值得當前美術教育工作者思考、借鑒。姜丹書注重教學實踐,同時積極開展美術理論研究,編撰了多部著作,并發表了許多關于美術改革、美術教育、美術理論的文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理論的發展。通過對這些資料的解讀,筆者將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歸納、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1.倡導中西調和。民國時期是一個中西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時代,整個美術界呈現出各個思想流派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姜丹書也接受了近代科學、民主思想的洗禮,他將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文化融會貫通,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在《對中國藝術前途之意見》一文中說:“試問:今日就是那守舊的人,還有連‘洋襪’都不穿、呢帽都不戴的人么?”“我國今后的一切藝術的前途,都傾向于科學化、現代化、大眾化、中西調和化,結果,成為新時代的新興藝術之花。當然這些花中,有濃艷花,有清香花,也有野草花!”[1]54-55世界潮流,自有趨勢,人類社會的文化往往是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的。姜丹書雖然沒有留學經歷,但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他認為中國美術的發展應該根據本國國情,有選擇地消化、吸收外來藝術。不論是徒抱保守主義而閉門造車,還是毫無章法地胡亂吸收外來藝術,都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2.重視教學方法。姜丹書在西式教育思想色彩濃厚的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就讀期間,通過學習感受到教育事業的重要意義,立志要終身從事教育事業。姜丹書自1911年畢業后,初授西畫,后主要負責美術技法理論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他擅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語言組織、聲音、體態等方面都追求完美。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姜丹書認為:“言語要清楚,要扼要,要深入淺出,要有趣味;聲音要洪亮;態度要生動;注視力要顧到全體學生;要能于嚴肅之中參以‘春風和樂’的氣象,不可一味以板滯為嚴肅。”[2]這說明,他在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姜丹書倡導啟發式教育,尤其注重課堂示范教學,形成了鮮明、獨特的教學風格。他強調引導學生形成不滿足于已有常規模式的探索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使技法理論課不再枯燥乏味,反而風趣動人、深入淺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957年,姜丹書撰寫了《我教藝用解剖學三十余年經驗的總結》一文,文中論及的許多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對于現代的美術教學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體現了姜丹書在教學方法方面的前瞻性和先進性。此外,如“須顧到學生的負擔不可太重”[1]92-93等觀點,也充分體現了他反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反映了他對美術教育的思考之多、研究之深。姜丹書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對于新式學校初創時期的師范類繪畫技法基礎理論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3.手工勞作教育思想與兒童美術教育觀。姜丹書是我國工藝美術教育和勞作教育的元老,其手工勞作教育思想在相關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姜丹書在教學中注重手工勞作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并將手工勞作教育視為培養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在《勞作與教育》一文中,姜丹書認為:“固要并重些技術,但也不是授予各種技術的……仍應偏重在養成勞動習慣和工作興趣的。”[1]38他在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將工藝美術的實用性與讓學生怡悅性情、養成良好的勞作習慣和生活習慣等教學目標相結合,這與當時其他學校偏重勞作本身實際功用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區別。這主要是因為姜丹書的求學時期是舊學與新學交替的時期,他既接受了舊式私塾的教育理念,又接受了新式學校的教育理念。姜丹書的兒童美術教育觀受到杜威兒童中心論、梁啟超趣味教育論等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兒童美術教育觀具有中西調和的特性。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往往主張因材施教,多采用師徒相授的方式。這樣,教師能夠較好地了解學生,能夠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而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姜丹書認為,對于有稟賦、特長的兒童,教師要開展有差別、分層次的教學,因材施教。同時,他提倡要利用兒童的勞動根性,加強兒童教育,讓兒童形成穩定、健康的趣味,提高兒童對美術文化的理解能力,使兒童成為可塑之才。具體在實踐中,姜丹書以這一理念為依據實施教學,這與他接受的私塾教育理念是有很大關系的。4.藝術創作離不開理論支撐。姜丹書認為,學習美術技法理論課程對于培養專業型美術人才是非常重要且緊迫的。因此,他高度重視對學生繪畫基礎技法的訓練和美術理論的指導。姜丹書在《透視學》中寫道:“透視學,是圖學上和畫學上一種重要的法則。譬如不懂文法做文章,當然做不好;不懂這種法則而制圖,而畫畫,也是一樣的不成功。”[3]同時,他在《藝用解剖學三十八講》的序言部分指出:“人體解剖學是一種精深的科學……如要創作出現實性的、科學性的人物美術作品,則非加以研究不可。”[4]在開展理論教學之余,姜丹書編著了解剖學、色彩學、透視學等相關的理論著作,對當時各大美術院校的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解決了當時師范類學校美術教材空缺的難題。他的美術技法基礎理論教育和史論教育研究,在近現代美術教育中是有篳路藍縷之功的。

二、姜丹書的美術教育思想對當

查看全文

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在教學改革中應用

【摘要】寫實、中西融合以及素描既是徐悲鴻作畫的信仰堅守,也是其從事美術教育的核心理念,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術愛好者和從業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通過闡述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的由來和具體內容,重點分析了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具體應用,旨在為我國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關鍵詞】思想;改革;應用

二十世紀初期,在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下,“科學”和“民主”兩大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開放的思潮帶來的是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以及各個領域專家學者思想觀念的轉變。徐悲鴻作為我國當代杰出的畫家和教育家,在歐洲留學的經歷讓其在這個時代環境下更好地將自己的繪畫思想融入到美術教育教學中,這對于中國建立科學合理的美術教育體系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的由來

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的由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徐悲鴻幼年時期。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作為其繪畫的啟蒙老師,不僅僅培養了徐悲鴻濃厚的繪畫興趣,更是給徐悲鴻后來的求真求實教學理念的形成埋下了伏筆。第二階段:國內求學階段。徐悲鴻有上海賣畫求生的經歷,也有二十歲后在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求學的時期,這個階段徐悲鴻結識了國內許多優秀的畫家,并學習了他們畫作上的優秀之處,特別是在康有為的影響下確立了創新寫實的繪畫思想。第三階段:海外求學階段。這一時期徐悲鴻接受了更為專業系統的繪畫學習,諸如不重細節重色彩的搭配的法國油畫、嚴謹細致的古典繪畫等等。徐悲鴻經常性的實地臨摹大大提高了其繪畫水平。第四階段:學成歸國時期。開放的思潮加之徐悲鴻海外留學的經歷,徐悲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之后徐悲鴻投身中國美術教育教學中,致力于通過畫作表達對社會的看法,旨在喚起中國民眾堅強不息的精神和建設美麗繁榮的新中國。

2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的具體內容

查看全文

茶文化與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研究

摘要:美術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身心健康、未來藝術道路發展都具有促進意義。針對當前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實踐力度不足的問題,將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可推助美術教育與生活的融合,增強幼兒對美術藝術信息的認知,從而培養幼兒美術學習興趣。對此,依據茶文化的內涵,分析茶文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論述茶文化的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實踐的價值及現實困境,并提出茶文化的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實踐的路徑。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育;茶文化;生活化

茶文化作為我國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茶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飲用飲品之一,其中蘊含豐富的藝術及文化信息,可為幼兒美術教育的良好實施助力。尤其是幼兒美術教育向生活化發展,以茶文化的生活氣息、生活信息為導向,推助幼兒美術教育與生活之融合,借助生活信息,培養幼兒藝術素養,達到幼兒美術教育實施的有效性模式。基于此,在幼兒美術教育實施中,重視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以茶文化的作用性,開展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模式,提升幼兒美術教育實踐的成果,彰顯茶文化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實施的價值。

1茶文化的內涵

我國是茶之故鄉,在茶葉、茶產品、茶活動的發展及開展進程中,形成完善的茶文化體系。茶文化體系蘊含豐富的茶思想、茶精神、茶思維、茶道主義等信息,為教育領域內容的豐富提供保障。例如:茶文化中,所提倡的茶德思想,對個體全面性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并以茶德認知茶文化的信息,促進茶文化的廣泛傳遞。從教育層面而言,將茶文化融入到教育層面中,可依托于教育路徑,更好提升個體對茶文化的認知,培養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使個體踐行茶文化,促進茶文化的弘揚。

2茶文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查看全文

顏文樑美術教育創新性分析

摘要:顏文樑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他曾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其美術教育思想對蘇州美專的辦學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將西方繪畫技巧與中國傳統繪畫中所蘊含的精神與意蘊相結合,中西文化相融,并教授給學生,培育出大批對當時社會建設有所助力的實用型美術人才。顏文樑作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事業的開創者和傳承者,在我國近現代美術史、美術教育史上都有著一席之地。他的美術教育充滿了創新意識,對于今天的美術教育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顏文樑美術教育的創造性研究,探討如何在今天的美術教育中合理引入顏文樑美術教育的優秀思想,并從中找到適合當代美術教育發展的方向。本篇文章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科學系統的方式方法來對顏文樑實用美術教育思想的實質內涵進行系統概括,進而分析出其美術教育思想的時代創新意義。且通過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所出現的問題來進一步說明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對當代高校美術教育的借鑒意義以及對于社會發展的貢獻。

關鍵詞:顏文樑;美術教育;創新性

顏文樑(1893—1988),中國近現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開創者之一。1922年9月,顏文樑與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建立了蘇州美專,顏文樑任校長。關于顏文樑美術教育思想的論文相較于他其它方面的研究來說是較多的,但這類型的論文雖然對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雖有所論述,但這類型的研究大多給人不夠系統深入以及不夠全面的感覺。趙思有的《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樑美術教育思想與作品的比較研究》和陳尉南的《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樑美術教育思想比較研究》以及東北師范大學隋巖的《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梁的美術教育思想比較研究》等論文,共同的特點都是將顏文樑與同時期的劉海粟、徐悲鴻以及林風眠的教育思想做對比。其它的如趙思有《論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及其作品特點》、李征的《顏文樑美術教育思想略論》,李潔璇《工場教育模式的引入和顏文樑實用美術教育思想形成的淵源》等,是根據幾個方面來詳實地闡述顏文樑和蘇州美專的美術教育思想和狀況,從而從側面反映出顏文樑美術教育思想在20世紀乃至現在教育界的實際創新意義。本文以探析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來分析其美術教育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繼而依據其美術教育思想所得出的實踐成果來體現思想對我國現階段的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指導作用。

一、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

顏文樑,江蘇蘇州人。他出生在一個丹青世家,其父顏元是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著名繪畫大師任伯年的學生。顏文樑從小就受到傳統繪畫熏陶,一邊在學堂讀書,一邊和父親學習國畫。他成年后自己仍然不斷學習繪畫,于1922年與胡粹中、朱士杰有理想有抱負的有識之士一起創辦了蘇州美術學校。美術學校在1928年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并不斷發展壯大。顏文樑在教學中對于美術在現實生活的實用性十分看重,力推純粹美術與實用美術共同發展、相輔而行,提出了“中西合璧,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針,并致力于將其美術教育思想貫徹落實進自己的辦學之中,為20世紀初期尚未發展完善的中國培養了實用美術人才,也為當代的高校實用美術教育創建了一個可操作性強的教育模式。我們可以從顏文樑的美術教育思想來分析其在現當代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性,從而知道其美術教育思想對于當代的貢獻和影響。顏文樑所生活的年代正處于“西學東漸”這個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時代,再加上其個人的求學經歷和其對美術的認知與孜孜不倦的追求等,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其美術教育思想的形成。顏文樑的教育思想以及思想轉變過程,可以從他所撰寫的《我所希望于藝術界者》、《從生產教育推想到實用美術之必要——告本校實用美術科同學辭》、《藝術教育今后之趨向》等文章中了解到。其主要觀點可總結為:純粹美術與實用美術并重;藝術要服務于社會發展,推行職業化教育;藝術要與科學相結合;“真、善、美”相統一的美術人才觀。1.純粹美術與實用美術并重顏文樑與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的美術教育思想區別最大的地方便是其重視實用美術,將美術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他在《藝術教育今后之趨向》一文中提出“我們如果留心過去藝術教育的情狀而一加分析,則十八世紀以前的藝術,其所教育趨向于美的裝飾的,而也是再現的。十九世紀后的藝術教育則趨于實用的、綜合的,而也是創造的。前者是‘模擬自然’以裝飾社會美化人生,后者是‘創造自然’以為用社會達人生于善。”當然,他推崇實用美術也不是全然對純粹美術進行批判否定,而是更深一層地覺得有助于社會的美術教育應是純粹美術與實用美術二者兼有之,兩者共通且相互為輔助。且在教學中實用美術與學校的教育之間應該相輔相成,并非是獨立的個體。實用美術是在學生對傳統純粹美術有了一定理解,掌握后才進行教育的,如此教育出來的美術人才才能更從更大層面上滿足社會建設發展的需求。簡單來說便是純粹美術應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而實用型的美術人才是在傳統純粹美術教育下培養產生的。其認為在國內發展實用美術有八大好處:“(1)輔助工藝品之美觀;(2)藝術因實用之故而得易普遍;(3)利用人類愛好藝術的天性,使生產品暢銷;(4)發展研究者之個性;(5)實用美術因為與社會接觸較多,人們容易受到美的感化;(6)實用品上美的裝飾,則無形中人人都能得到美術的熏陶;(7)藝術家作品因與實用品合作,則藝術需用之處更繁,提高藝術家的就業率;(8)學生能將鑒賞藝術在實用上研究,必能多得同趣。”顏文樑也對他實用美術的想法進行了實施。純粹美術與實用美術并重的美術教育思想在其所創立的蘇州美專中很好地體現了出來:他在蘇州美專中設立了多個實用型的專業,如藝術教育系和動畫系,為上世紀初的中國培養了許多對社會有用的實用美術人才。2.藝術要服務于社會發展和推行職業化教育藝術能夠給人以美的感受,接觸到藝術時情緒會受到感染,思想會得到啟發,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滿足真善美的要求。20世紀初,社會動蕩不安,許多有識之士都想通過對傳統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以促進社會向前發展,顏文樑也順應提出了:“藝術家的工作是‘拯民救國’,建立美術院校是為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升藝術水平。”的說法。他希望透過藝術在社會感染力和美術教育的普及性,能夠凈化大眾心靈,使得個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并由個人不斷影響到社會,到整個民族,從而使得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不斷變化,變得更為團結,凝聚力向心力更強。為了能實現藝術得到進步和社會思想通過藝術日漸完善的理想,顏文樑也做出了許多舉措。例如說在創辦蘇州美術專之前,顏文樑曾與友人共同組織發起美術畫賽會、蘇州美術會等面向大眾的活動;后期還在美專校內建立“蘇州美術館”,主要是用于展覽陳列參賽作品和收藏名師作品,供大眾欣賞,這也是現代蘇州美術館的前身。顏文樑通過面向百姓的藝術活動來向大眾推廣藝術從而提高社會的審美意識,并不斷擴大影響范圍。3.藝術要與科學相結合藝術與科學,兩者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它們之間有三層聯系,一是技術性的;二是觀念性的,三是哲學性的。這三個層次對于畫家的技術和思想觀念起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西方的許多科學性的思想和繪畫技巧傳到中國,顏文樑也接觸到了這種新式的繪畫方式,并被這類具有多種表現張力和科學性的繪畫深深地感染。經過不斷的接觸和嘗試,在他看來要追求真實就需要對事物進行客觀分析并運用系統科學的原理進行藝術創作,提出了“科學不是美,但藝術利用科學能產生美。科學與美術是有聯系的,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都是科學。畫家不能不利用科學”的觀點。這一主張正好對應了新文化運動對于民主和科學的追求以及順應了求變求新的精神。同時也順應了20世紀初期倡導引入西方寫實藝術以此來改變腐朽沉悶的中國畫壇,為中國繪畫增添活力的藝術浪潮。作為我國第一批了解研究透徹西方寫實繪畫且將寫實繪畫思想很好地運用到自己創作之中的畫家,顏文樑對于寫實主義原則的運用可謂駕輕就熟。同時他還摸索科學規律,對自然界的形體,光色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成書,其著述除了包含了構圖、色彩運用等具有科學性的專業知識,也包含了他在他繪畫生涯中所領悟到的人生道理,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4.“真、善、美”統一的美術人才觀顏文樑主張創作時要做到真、善、美與寫實主義相統一。并不斷改進將創作以及做人要講究“真、善、美”的原則加入融合到教學之中,對于學生道德品行的培養極為看重。在美術專業教學中,從嚴教學,要求學生對于西方教育中所出現的寫生、透視學、素描、解剖學、色彩學等基礎部分都有所要求,培養出像董希文、莫樸、費彝復等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才,使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成為對近現代美術教育事業發展有所幫助的學校。

二、顏文樑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性

查看全文

高校美術教育理性思考研究

【摘要】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是實現美術知識教育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培育大學生藝術素養、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過對課程思政內涵、美術教育課程現狀進行了分析,探索了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路徑。提出了轉變教學觀念,立足課程設計理念;增強教師業務能力,探索多元化教學方式以及建立多維教學評價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策略。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思考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黨的報告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提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鮮明地指出了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黨的召開后,教育部把深入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美術教育作為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是大學生審美功能和內在美學功能發展的重要體現。美術課程中所涵蓋的造型、色彩、構圖與欣賞于一體,對豐富大學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藝術情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形勢下,將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發展當中,既是知識教育與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有效促進,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美學教育的有效結合,這對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美術教育對高校大學生的價值

(一)美術教育是培育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從內涵發展來講,美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教育活動。在實踐的發展過程當中,對大學生的藝術修養、藝術審美等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體現在:第一,美術教育強化了大學生的審美功能。通過美術的鑒賞等形式可以強化學生視覺體驗,以此增強審美的意識,敏銳地感知、感受、欣賞各種事物美感,間接提高生活質量。第二,美術教育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美術教育強調藝術與美的渲染,通過學生觀察生活來感受事物性發展。特別是在藝術的熏陶方面,美術教育更加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對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具有重要作用。(二)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美術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素質發展的綜合體現。隨著當前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基于就業能力為主導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大學教育培養中不斷深化改革。因此學科與專業之間的滲透式發展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另一方面美術教育自身的發展理念也決定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首先,美術教育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養成。藝術最本質的特點表現在“形象思維是一切藝術的主要思維方式”,因此形象的思維理念也構成了美術教育的基礎工程。大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以及視覺想象等方式,可以豐富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自身的想象力去完成創作,這對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維創新具有實際意義。其次,美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德育。特別是以藝術修養為準則的品質觀念能夠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高校開設美術教育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堅定的感情基礎,能讓學生認識、體驗各種社會道德現象,掌握社會政治標準和道德規范準則。(三)美術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有更多體現。美術教育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教學過程當中,也體現在不同維度價值的探究當中。美術教育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與鑒賞能力,來反映作品所展現的時代風貌,通過藝術作品來進行情感交流和審美有助于學生內心品質的提高。這對當下社會的功利性、價值觀扭曲等現象有一定提高。最后美術教育也有益于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美術本身就是藝術的重要組成形式,通過美術教育的隱形功能可以潛移默化造就學生的素養和高雅的文化氣息,因此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理應給予充分重視,值得進行深入發掘。

二、高校美術教育與“課程思政”探究

查看全文

茶文化與中國美術教育互通性研究

摘要:茶文化思想包羅萬象,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造就了與其他行業相通的地方。其中,與中國美術教育事業就存在很多相互借鑒的地方。本文嘗試從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來探究兩者之間的互通性。首先,從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的職業培養方面,總結了美術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式等。然后將視角轉向茶文化,在分析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基礎上,找到與中國美術的融合點,用實例論證了茶文化在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最后,得出了茶文化融入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職業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茶文化;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職業培養

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隊伍,直接關系我國美術行業教學的發展。其職業素養,成為每年為美術行業輸送學生的關鍵。茶文化與中國美術教育之間存在相互交融的關系。利用茶文化與中國美術教育的互通性,將茶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的職業培養中,實現職業技能的應用性創新。

1中國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的職業培養

美術專業人才,承擔著中國美術教育的未來,因為其專業的素質、職業的能力,對美術專業學生的教學起著不能替代的作用。其職業培養,就是作為美術教育人士,所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1.1專業人才職業培養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民間美術在美術教育體系中的意義

【摘要】民間美術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是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高校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的重要場所,但是目前民間美術被高校美術教育所忽視,影響了其在新時代的傳播和傳承。因此,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融入民間美術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完善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創新高校美術教學模式三個方面,闡述了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的意義,并從轉變認識、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了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傳承和發展民間美術的措施。

【關鍵詞】民間美術;高校美術;教育體系

民間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人們對生產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裝飾和美化環境,以及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經過數千年的傳承、不斷創新和發展,民間美術成為極富我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高校教育體系是培養祖國棟梁的重要場所,民間美術作為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對于推動高校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術教育體系

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美術教育體系。然而我國高校美術教育體系模仿西方美術教育體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間美術作為傳統美術形式之一,如果將其與高校美術教育體系相結合,將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美術教育體系。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如建筑、刺繡、剪紙、木雕、民族服飾等,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民間美術能夠為高校美術教育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與素材,可以作為美術教育的課堂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實地考察當地的民間美術,親身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民間美術不僅豐富了教學素材,而且增強了高校美術教育的文化根基,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了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