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乘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5:38: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乘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貿易保護主義特點試析論文
新貿易保護主義,系7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它發源和生長于美國,80年代下半期其思潮幾乎席卷全球,成為一種國際思潮。
與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相比,新貿易保護主義有著顯著的特點和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本文試對這兩方面作一探討。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特點
可以從五個方面將新老貿易保護主義作一比較:1、性質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較落后國家為了發展本國民族經濟、實現工業化目標,通過對某部門或行業實行保護措施來促進這些部門或行業迅速成長的理論或思潮。這種保護的最后趨向是走上自由貿易之路;而新貿易保護主義是經濟發達國家為保住昔日的經濟優勢地位,通過廣泛實行保護措施來維持其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理論或思潮。前者在貿易政策行為上不改變國際貿易政策總趨向,而后者則可能影響到國際貿易政策的總趨向。
2、對象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幼稚工業或弱小的新興工業;新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主要是陷入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農業作為一個特殊產業在大多數國家的任何時期都受保護。
3、范圍上。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主要在商品貿易與資本貿易領域實行保護,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領域擴展到了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領域,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服務與技術已成為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因素。它們也象商品與資本貿易一樣遇到了它國的貿易壁壘。
擴大投資拉動經濟發展
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仍然是國內需求不足。200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堅持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總需求由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共同構成,因此,促進經濟增長,實行擴一大內需,必須做好“投資拉動”這篇大文章。
1對“投資拉動”理論的簡要分析
投資乘數理論是“投資拉動”的理論基石。經濟學家卡恩首先提出了乘數理論,后來通過凱恩斯而得到推廣。卡恩的乘數是就業乘數,即投資引起的就業總量增加和新投資直接引起的初始就業增加量之比。而凱恩斯的乘數是投資乘數,是關于投資變化和收人變化關系的理論。如果以I表示投資總量,以Y表示國民收人增量,則投資乘數k=1萬,即Y=斤I,這就是說,國民收人增量將左倍于投資的增量。通過“投資乘數”理論可以看到,投資的變化會引起國民收人的連鎖反應,使國民收人增加量或減少量數倍于原來投資的增加量或減少量。因為投資的增加,必然導致生產資料生產的擴大,從而使社會就業和國民收人增加;而就業與國民收人的增加,又會引起消費的增加,使消費資料的生產擴大,從而使就業和國民收人進一步增加,周而復始,必將引起眾多的連鎖反應。所以,投資增加能夠引起國民收人的成倍增加。此外,“投資拉動”效應主要來自于投資的前向和后向聯系。德國經濟學家艾伯特•赫爾希曼(Albe比O.Hirschman)在探討最大化“誘導”投資的決策機制時,認為在直接生產活動中有兩個誘導機制在發生作用。這兩個機制是后向聯系效應和前向聯系效應。由于存在前后聯系效應,不同的部門、項目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只要投資某個部門或項目,就可能帶動其他部門或項目的發展。并且,兩個行業結合的聯系效應大于各個行業單獨計算的聯系效應之和,即:l+l>2。丹麥經濟學家拉斯馬森(P•N•Rasmussen)指出,它們的擴張將會“導致囊括所有或至少大多數行業的經濟活動的增長”,“由于后向聯系是由需求的增長引起的,后向聯系就會持續不斷地引發更多的凈資本形成”,從而誘發投資的最大化。
2我國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誘導擴大社會投資的必要性
在計劃經濟年代,政府通過低工資政策,積累資金,國家是唯一的投資者。改革開放后,國民收人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財富積聚正在向居民轉移,政府可直接用于投資的資金有限,所面臨的赤字壓力越來越大。據資料顯示,1997、1998兩年,我國經濟所創造的財富增量分別是6300億和4900億元,而居民儲蓄的增量卻分別為7800億和7300億元。超過了國家財富增量的23%和56%。1999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已高達62160億元,相當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75%。按照凱恩斯的理論,民間不投資,就要求政府直接投資拉動和誘導。近三年來,政府實行了擴張型的財政政策,通過向銀行直接貸款和發行國債向居民借債進行投資,這些宏觀調控措施確實對于拉動國內需求,刺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遺憾的是,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民間投資跟進不快、增長乏力。還沒有真正打破政府“單打獨斗”的投資格局。必須下決心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政府投資對經濟啟動與刺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投資數量的多少,關鍵在于政府投資能夠帶動多大的民間投資,也就是其投資乘數效應的大小。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越大,所撬動的社會投資也就越多。民間投資除了具有巨大的投資潛能以外,還具有許多政府投資所達不到的功能。它可以填補國有資產正在逐步退出的競爭性領域所留下的空白,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按一般規律,投資的40%可以轉化為消費基金,從而可以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者的收人、拉動有效需求;民間投資可以通過證券市場(股票、債券、風險投資基金等)進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同時,民間投資也是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的推進器。國債技改“四兩撥千斤”,就是“誘導投資最大化”的一個成功實踐。在國債支持技術改造以前,企業技術改造一直處于低谷,企業沒有積極性,銀行貸款慎之又慎。從1999年下半年,國務院從新增發的國債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安排資金195億元,只占全部國債資金的5.4%,而拉動投資達2400億元,為其12倍,涉及項目880個。國債支持對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技改投資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002年,完成技改投資5077億元,增長13.2%,國債技改貼息的拉動效應明顯。因此,政府直接投資是擴大投資需求的有效途徑,但政府更為重要的職責是誘導社會總投資實現最大化,設法啟動民間巨大的潛在投資需求。
3社會資本難以啟動的制度性障礙因素分析
有關物價當前狀態及根源研究
1物價現狀:物價持續上漲是通貨膨脹嗎
學者們關于物價上漲是否是通貨膨脹的爭議一直存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是反映居民家庭購買生活消費品和支出服務項目費用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其目的在于觀察居民生活消費品及服務項目價格的變動對城鄉居民生活的影響.為各級政府部門掌握居民消費狀況.研究和制定居民消費價格政策、工資政策以及為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有消除價格變動因素的不變價格核算提供科學依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還是反映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稱為Inflation.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國際上稱之為Serious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國2010年CPI在連續5個月的上漲后,于11月份達到5.1%的高點,12月份雖然略回落至4.6%.但是2011年1月份,CPI重拾漲勢,同比上漲4.9%,于3月份達到5.4%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的物價上漲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從2009年11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2011年。跨度1年多。除了CPI持續上漲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房價指數、企業商品價格指數也持續走高。可見。當前中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是毋庸置疑的
2當前通貨膨脹的根源
筆者以為.當前的通脹是貨幣量和經濟中商品和勞務量的不對等的后果我國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流通中現金M0.即在銀行體系外流通的現金:二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即M0加上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三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即M1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相對于國民經濟需要的貨幣量,我國政府多發了人民幣其基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2.1政府主動印鈔票
政府投資對于經濟復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嚴酷形勢.政府進行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乘數理論認為(凱恩斯)。由于消費需求不足而造成總需求不足.主要靠投資來彌補.在私人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資支出來解決。在現實生活中,乘數理論作用的大小受到一系列條件的限制。比如,它要求社會中存在一定的過剩生產能力:它要求貨幣供給量要適應相應的支出的增加。如果沒有過剩生產能力.沒有閑置資源.則投資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費支出增加.并不會引起生產增加.只會刺激物價水平上升假設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則投資和消費支出增加時.貨幣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貨幣供給量相應增加的支持.利率會上升.不但會抑制消費,還抑制投資,因此,貨幣的供給量不得不增加。可見.政府增加投資的行為.必然帶來社會資源的相對不足.必然要求貨幣供給量的增加.結果是物價必然上漲。
旅游休閑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聯性研究
摘要:旅游業作為現代社會中發展迅速的一個綜合性產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旅游業的發展不但反映了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景區及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旅游業的發展也與地區經濟有密切的相關性,這主要是由于地區經濟越發達,景區配套設施的建設也就越完善,能夠保障游客的旅游體驗,從而加速旅游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
關鍵詞:新常態;旅游休閑經濟;區域經濟增長;關聯性
科學分析旅游休閑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從而明確旅游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而更加科學的做出旅游決策,合理配置區域資源,有助于旅游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同樣要注意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也能夠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文章主要針對新常態下旅游休閑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展開分析。
一、旅游業的總體闡述
(一)旅游業特點目前學界對于旅游業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認為旅游業是為旅行者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后者認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購代銷、聯絡,通過為旅行者提供導游、代辦手續等并利用企業相關交通資源、住宿資源等為旅行者提供服務從而獲得報酬的行業。
1.綜合性。旅游業作為服務產業,主要是通過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務、面向游客提出相應的業務,從而達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過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產業與其他許多產業有密切的相關性,產業結構復雜。根據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為飲食、住宿、出行、游玩、購物、娛樂等方面。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業需要加強與這些產業中的企業進行合作,才能夠給游客帶來綜合化的服務。可以看出,旅游業含蓋了餐飲、住宿、交通、旅社、娛樂及購物等行業。
旅游貿易逆差的解析與探索
本文作者:盧小金工作單位: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商務系
國家為平衡國際收支的需要進行旅游發展戰略調整旅游服務貿易在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01年旅游出口在服務貿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達到54.1%。由于我國現代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低,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旅游服務貿易曾經承擔著增加外匯收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以平衡服務貿易收支的重任。在加入WTO以后,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逐年擴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關于紡織品配額一體化和我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中的相關條款,從2005年1月1日起,原來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的國家將取消對我國的配額限制,我對外貿易順差呈現加速擴大之勢,由此不斷引發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在高額順差和外匯儲備充足的背景下,2005年國家旅游局開始調整旅游市場的發展戰略,由原來的“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三大市場的開發戰略過渡到“大力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國內旅游”,在規模上放松對出境旅游限制,實際上是對旅游服務貿易進行戰略調整。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國際市場低迷,國家制定了拉動內需保增長的戰略。為了配合國家拉動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全局戰略,國家旅游局將旅游市場開發戰略調整為“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和規范發展出境旅游”,用擴大旅游內需以彌補旅游出口的不足,在拉動旅游內需的同時,也拉動了出境旅游的需求,增加了旅游的進口,而入境旅游由“大力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其地位再次被弱化。2010年出臺了《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試點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監管暫行辦法》,開始放開外資的出境旅游經營權,出境旅游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此消彼長的結果是旅游服務貿易的逆差迅速擴大,旅游服務貿易成為逆向平衡我國國際收支的工具。我國出境旅游市場快速增長以及國外旅游客源市場低迷我國自1991年以來一直保持超過7.5%的經濟增長率,201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5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從全球旅游客源地的發展歷程來看,旅客的旅游動機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提升。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0美元時,居民將產生國內旅游的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赴鄰國旅游的動機;超過3000美元時,將會產生洲際旅游的動機。在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過程中,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引導國民進行旅游消費,帶動了旅游市場的大規模發展。1995年實行雙休日制度,1999年實施黃金周長假制度,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組織員工進行國內旅游作為提高職工福利、增強職工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的手段,國民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和越來越強的支付能力到國內外旅游。2002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后,國民出境旅游需求增加;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改革,人民幣開始了升值的旅程,我國出境旅游成本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持續下降,國民出國旅游的欲望日益強烈。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釋放出來的旅游需求使我國成為了各國競相爭奪的旅游客源市場,世界旅游強國紛紛加大了對我國促銷的力度。比如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旅游局深入到中國各地進行宣傳、招徠游客。美國為方便和吸引中國游客,在旅游觀光景點、酒店、商場等場所增添了中文簡介、自助漢語導游設備、會講漢語的售貨員。這些國家的宣傳促銷對我國出境旅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入境旅游方面,由于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莫測,出現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美國金融危機剛過,歐洲債務危機又現,世界經濟出現下行風險,發達國家普遍陷入高赤字、高債務、高失業困境,旅游消費者的信心下降,出國旅游的意愿減弱,旅游開支減少,到我國來旅游的入境人數沒有增長,甚至在個別時期還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外匯的收入增長極其緩慢。另外,國際旅游市場競爭的加劇使我國入境旅游形勢雪上加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保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制定了促進入境旅游的政策和措施,加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如美國的《旅游促進法案》提出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海外市場促銷的非營利機構,整合全國力量,推銷美國各州旅游資源與接待設施。歐盟的《新歐盟旅游政策框架》提出塑造歐洲可持續高品質旅游目的地品牌,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目的地加以塑造、宣傳促銷。日本的《新成長戰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提出到2020年外國游客要增加至2500萬人次。韓國以2014年為目標,提出力爭實現吸引海外游客1200萬人次。此外,人民幣匯率的大幅上漲導致入境旅游成本上升,有效需求轉化率下降,潛在的入境旅游客源為降低成本選擇其他旅游目的地。這些因素客觀上使我國的部分入境旅游客源分流,我國入境旅游旅游的人數幾乎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和國際旅游客源市場低迷,造成出境旅游快速增長而入境旅游停滯不前,必然導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逆差規模增長過快旅游服務貿易從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其規模逐年放大,短短的三年時間,便由40億美元擴大至225億美元,增長了5倍多。如果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預測,到2015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達到1億人次,照目前人均花費1000美元的保守計算,出境旅游將要花費1000億美元。而入境旅游自2008年以來幾乎沒有增長(2012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人數出現負增長),到2015年我國入境旅游如果維持目前的水平,則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將要超過500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于2012年貨物貿易順差的三分之一,其增長速度過快。我們應該考慮到,我國雖然是貿易大國,但產業國際競爭力并不強,貿易的主動權還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存在的貿易順差是由加工貿易創造的。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步衰減,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階段,在激烈市場競爭情況下,跨國公司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有可能會逐步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我國的貿易順差趨于下降。2008年以來,這種現象已經初露端倪,我國貿易順差額在逐年下降(當然這其中有政府主觀意愿在起作用,但我們也絕不能忽視上述的客觀原因),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必將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不應片面強調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的功能,要慎重考慮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可能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認真研究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規律,將旅游服務貿易逆差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旅游服務貿易高額逆差不符合我國長遠的貿易利益根據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屬于“注入”,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國的進口,則與國內儲蓄一樣,屬于“漏出”,對國民收入有倍減效應。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會造成內需“漏出”,不但直接體現在對我國旅游產品需求的減少,而且會通過減少旅游服務部門收入、消費下降、對其他部門需求減少、生產縮減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國民收入的下降。高額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雖然對平衡國際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畢竟屬于旅游內需的漏出,最終會損害我國旅游業及其關聯服務行業的發展。作為傳統的服務產業,旅游業對發展我國服務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業涉及到交通、餐飲、酒店、通訊、景區、零售、娛樂等行業,它的發展可以促進這些相關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對改變我國服務業的落后局面有著積極作用。而造成我國貿易順差主要因素——加工貿易出口,我國僅獲得工繳費,附加值不高,它主要利用進口的投入品進行加工后再出口,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程度不大,難以通過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而且隨時有因其他國家加工成本低而被轉移出去的可能。旅游服務貿易則屬于一般貿易,其產業鏈上的部門基本在國內,不存在產業轉移的風險,旅游服務貿易順差帶來的乘數效應極為明顯。從世界發達國家旅游服務發展情況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國,但是其旅游服務貿易卻一直保持順差。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曾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太大,在歐美國家的壓力下,為減少順差實行海外旅行倍增計劃,鼓勵日本國民到國外旅游消費,對降低國際貿易順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日本經濟在此后陷入了長期低迷。
由此可見,用高額服務貿易逆差作代價平衡國際收支的做法不符合我國長遠的貿易利益,國家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并且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入境旅游的發展力度,以維護我國旅游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并非實現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優選項目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國際收支主要的順差項目,旅游服務貿易則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逆差項目之一。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的條件下,貨物貿易順差實際上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生產國際化和價值鏈控制的結果,是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定位安排。正是這些看似高額的貿易順差成為西方國家制造貿易摩擦、制衡中國的借口,尤其在世界經濟處于低迷時期。為了緩和國際市場的反華情緒,平衡國際收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高端技術產品進行出口封鎖,我國無法購買到需要的且能減少貿易順差的高技術產品的情況下,采取增加旅游服務產品進口的方式最為便捷,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國通貨膨脹的風險,旅游服務項目被我國選為作為平衡國際收支順差的項目也就似乎順理成章。但是,我國順差是國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微薄加工費和制造利潤),耗費了我國大量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甚至還付出了環境代價,如今通過出境旅游消費將這些錢讓別人輕松賺回去,去拉動他國的經濟,這確實不能算是優選。其實,我國平衡國際收支應該有更優的選擇。過去由于外匯短缺,我國采取“引進來”的策略,現在外匯儲備充裕情況下,可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通過擴大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和國民對外投資,加速資本對外輸出,擴大海外生產經營規模,使我國從國際分工的被動接受者變成按自己意愿參與國際分工的宗主國,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話語權,在此基礎上既可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將辛苦賺到的外匯獲得投資收益產生增值。此外,進行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將國家外匯資產持有者分散化,實行“藏匯于民”的戰略,讓居民、企業和機構更多地持有外匯,以提高外匯的使用效率。因此,平衡國際收支并非一定要通過旅游服務貿易赤字來進行。
農村改建公路的經濟問題詮釋
摘要:改建道路是一種政府投資,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拉動當地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交通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通過改建道路來改變交通對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修水縣這次改建公路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改建公路財政政策經濟發展存在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繁榮和發展都離不開方便快捷的交通。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江西九江修水縣也響應號召,大規模地進行了公路的改建。作為修水縣的一員,這不禁引起了我對中國農村改建公路的經濟思考。
一、以修水縣改建道路為例對中國農村改建道路的經濟分析
改建道路作為一種政府投資,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拉動當地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投資建路不僅僅可以緩解經濟蕭條,帶動個人投資,促進經濟發展,而且在經濟比較景氣的時候,它也能夠發揮其帶動投資和就業的作用,從而促進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政府投資建路是一種擴張或穩健型的財政政策的表現,根據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它能夠促進國民收入的倍數增長。倍數的大小,取決于人們取得收入后把多少用于消費,多少用于儲蓄,至于投資乘數的簡單計算公式是:K=△Y/(△Y-△C)=1/(1-△C/△Y),式中△C/△Y是邊際消費傾向。從式中可以看出,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就越大。
現假定由于建路政府對資本貨物增加了投資支出10億元。很顯然,由于更多的機器設備被生產出來了,這對國民收入的初始影響便是10億元。但這并沒有了結。這10億元的支出被要素所有者分別以工資、租金、利潤以及其他形式所持有,并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換言之,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0億元。生產要素所有者作為消費者均按其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其大部分所得。假如邊際消費傾向為0.7,那么,所有消費者每增加1億元的收入就會被引致去增加0.7億元的消費,這就是增加投資的第二輪的傾向。而第二輪增加的消費支出7億元又成為生產這7億元消費品的生產者的收入來源,即整個經濟增加了7億國民產出。再按邊際消費傾向0.7支出4.9億元,如此循環往復,初始增加10億元會誘致消費增加的總和sum=10/(1-0.7)-10=23.33億元。因此整個國民收入增加了33.33億元。
進口貿易分析與措施
本文作者:劉明工作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按照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國家之間進行貿易交換可以在不增加生產或要素投入的前提下產生貿易利益,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在較長的一個時期中,國內外多數研究側重于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重商主義影響在經濟研究和政策實施中揮之不去。如貿易乘數理論中,進口是作為對經濟量增加的負向影響;在政策實施中對出口貿易的意愿遠強于進口意愿。現代的經濟研究已經逐漸意識到進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進口貿易利益效應是伴隨國家間貿易而生的。當一個國家出口具有優勢的產品而進口本國不具有優勢的產品時,進口貿易可以帶來貿易利益。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大致是由于進口國獲得更好的中間產品、外國企業加入進口國當地的競爭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產生的。勞倫斯和溫斯坦通過對日本等國家的相關數據的實證分析,認為全要素生產率與進口額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并指出進口促進經濟增長是通過國際競爭的加強以及獲得更好的中間產品來實現的。貿易與產業結構水平是相伴隨的,貿易是否能夠經常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生有利的影響是同貿易是否能使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順利轉變或調整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的。根據庫茨涅茨的觀點,經濟的增長應該由總量增加而導致的生產結構的變化而生。有研究認為進口通過進口商品結構合理化促使產業結構優化,進而使得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包含產業結構優化、制度創新、技術進步、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等。進口貿易在不同程度上為全要素生產率提供了增長條件。無論進口制成品或中間產品中包含的技術和R&D投入、生產管理方式和制度創新都為進口國提供了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加快了進口國生產的進步和產業結構改善,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進口國內部生產劣勢集中表現在進口商品結構上。由于生產成本限制或資源短缺不能滿足需求,進口可以滿足市場對商品的需求,溢出和學習使得進口帶來額外效益,對相應的商品的進口意愿產生就是自然的。貿易總量與貿易結構在宏觀和微觀方面與經濟變化密切相關。多年來上海市年進出口總額呈現出較好的增長勢態,見圖1,尤其是在近幾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和需求不旺的影響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進出口規模不斷增加,進口增長速度滯后于出口增長(本文中所有數據來源為上海統計年鑒、上海海關統計數據)。上海重點進口來源地已經基本形成,新興來源地尚有可拓展的空間。表1顯示上海進口貿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亞洲和歐美地區的發達國家。亞洲占了上海市進口額50%以上,位于東亞的我國臺灣省、日本、韓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其次是歐洲地區和美洲;大洋洲、非洲地區的進口占比很小,且年度貿易額變化較大。上海的貿易方式結構現狀圖2顯示上海關區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口都呈現出迅速增長趨勢,近年的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高于加工貿易總額。上海企業承接加工貿易訂單能力較強,加工貿易仍然占據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上海外商投資企業的占據對外貿易絕對優勢。圖3顯示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金額占比遠遠超出總量的一半,外商擁有國外的市場和銷售渠道能力較強,國有企業進出口增長較慢,集體和私營企業的進出口能力明顯增強。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商品的進口使得進口國分享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利益,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溢出和模仿,改善進口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進口也將國外優勢企業的競爭引入了國內,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改善生產效率,提高競爭力。圖4和圖5顯示近三年上海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平穩。從一個側面反映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業中,企業對外部的原材料、設備等需求較大。圖6顯示服裝及衣著用品、鉆石和手表等消費品進口金額增長顯著,市場對此類商品的需求比較旺盛。應注意市場需求的變化,抓住發展時尚產業的良好時機。表2顯示2011年在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帶動下,鐵礦砂、初級形狀塑料、成品油、煤、鋼材、紙漿、廢紙、未鍛造的銅及銅材等進口量居前的商品中,進口平均價格漲幅明顯。在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波動的壓力下,近年來各類商品的進口情況仍然表現出增長狀況。圖7顯示有色金屬和金屬礦石進口增長比較明顯。其中,上海銅的進口數量和增長居首。圖8顯示能源類商品進口自2009年快速恢復,表現出地區經濟對能源的旺盛需求。
建設和完善進口貿易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參照出口促進體系,建立起完善、高效的進口貿易促進體系。改變重出口輕進口的思維方式,制定促進進口貿易發展規劃和政策,協調政府各部門間的管理工作,積極處理進口貿易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完善進口貿易服務系統,包括國際航運、貨代、租賃、報關、倉儲、配送以及商業批發等現代物流業;會計、審計、律師等服務業;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行業。把握國際交易規則,減少進口重要商品的貿易風險要認真研究和熟悉國際交易的規則和特點,主動參與國際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活動;逐步提高國內商品交易所影響力,改善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被動情況。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實行多元化戰略,建立能源和資源商品的儲備機制。搭建進口貿易平臺,努力成為國際文化時尚商業中心積極發揮上海的商貿、機制、港口、產業等優勢,充分發揮保稅區的功能,積極搭建進口貿易平臺,不斷創新進口貿易交易模式,建設與完善重要商品的進口貿易的集散基地或中轉基地。結合上海在亞洲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加強與國內外文化交流,促進上海成為國際文化時尚商業中心。發揮優勢企業作用,有效帶動進口貿易發展要引導國內具有銷售渠道或銷售終端的企業開展進口業務,強化其推進和有效帶動作用。有實力的進出口貿易企業可以通過業務,創新業務模式,通過對需要進口商品的企業做進口業務并提供資金融通來支持企業進口,同時也使得自身獲利。要充分發揮我國駐外機構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資源幫助進口企業發展業務。上海發展進口貿易是一項長期的進程,需要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情況,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通過對進口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及市場的研究和推進,使得進口貿易不僅滿足消費需求,而且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帶動產業結構改善和升級,促進上海經濟結構轉變和發展。
人民幣匯率是否應該升值的思考論文
匯率的實質既然是一國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的價格,那它就應該由市場決定,趨向于均衡。不管是一種物品的價格還是如匯率這樣由許多種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組成的總價格,都應該由市場決定,應該形成均衡價格。物品與勞務的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是違背不得的;也只有由市場決定,才容易形成均衡。價格形成均衡的過程,正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如果價格不是由市場上利益攸關的供求雙方決定,而是由一種外在的力量如政府決定,那么就常常會出現短缺或過剩的非均衡狀態,達到均衡狀態的幾率要低得多。市場處于非均衡狀態時會使資源配置失誤和社會效率降低。涉及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兩國貨幣匯率,本質上也要求由市場決定,形成均衡匯率。如果匯率是均衡的,那么每一種物品的具體價格才能反映出在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上的稀缺程度,一個國家才能在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上優化配置資源。如果匯率不均衡,每一種物品的具體價格便被扭曲了。人民幣匯率是怎樣形成的呢?也就是每天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是怎樣形成的呢?它是在設在上海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及全國的18個分中心形成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是一個交易所類型的市場,實行會員制。在中國有權合法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外國的同類機構,經央行審查批準,都可以成為該交易中心的會員。進入中國的外匯,首先與商業銀行進行交易,商業銀行再拿這些外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競買競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如果美國欲使人民幣升值,只要在這個中心大量地購買人民幣就能達到目的。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會員中,除了商業銀行這些企業外,還有一個特別會員即央行(或國家外匯管理局)。雖然央行也是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沒有強買強賣、欺行霸市,沒有操縱匯率,沒有阻止任何一個會員的進與出或買與賣,他購買外匯的行為與其他會員一樣必須用貨真價實的人民幣,來不得半點虛假,但我們還是認為他特別。之所以把央行稱為特別會員,不僅是因為他是這個中心的管理者,是中國外匯的最后購買者,購買了中國外匯的絕大部分,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他出的價格最高,是人民幣匯率的最后決定者,而且還因為他不是一個企業經濟組織,而是一個政府機構;他購匯的目的不是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為了人民幣匯率穩定以及與此相關的出口創匯、經濟增長和就業率上升;他購匯的購買力不是來自于自身的財富或盈利,也不是來自于稅收或國有資產收益,而是來自于央行負債。所有持幣人是央行負債的債權人,也就是說,現在中國央行儲備的3萬多億美元是借所有持人民幣的人的錢購買的。央行作為債務人與其他債務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借錢不需要征得債權人同意,也不會有債權人上門索債,他是在債權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借到錢的。由于人民幣外匯市場上有央行這個特殊的會員,所以,人民幣匯率很難形成均衡。什么是人民幣匯率的均衡呢?由于匯率的實質是一國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的價格,人民幣匯率是中國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因此在對外凈投資不變時,人民幣匯率均衡的標志是中國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的平衡。在一個橫軸表示中國進口與出口數量、縱軸表示人民幣匯率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表示出口,出口與匯率呈負相關關系;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表示進口,進口與匯率呈正相關關系。假設對外凈投資不變,那么,在人民幣外匯市場上,人民幣的需求來自于出口,即購買出口物品形成了對人民幣的需求;人民幣的供給來自于進口,即出售進口物品形成了對人民幣的供給。均衡的人民幣匯率是由出口與進口兩種力量決定的。當匯率低于均衡匯率時,出口曲線與進口曲線之間的部分表示了貿易順差。目前,人民幣匯率是否處于均衡狀態呢?有人說,匯率實現了雙向浮動,外貿順差已經從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占GDP10%的高度,降到了2012年3%左右的比重,凈出口已經收窄了,匯率基本穩定在1美元兌6.3元人民幣左右,應該算是人民幣匯率處于均衡水平了。對這個問題要做進一步分析。首先,匯率穩定并不表示匯率均衡。過去我們實行統購統銷時,幾乎所有物品的價格都在長時期中保持穩定,但不能說這些物品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第二,如果說貿易順差收窄表示匯率均衡,這也只能是一種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是增量均衡。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由外匯占款過多所引起的通貨膨脹蔓延證明了人民幣匯率還沒有在長期和全局上實現均衡,沒有在存量上實現均衡。在一個交易雙方為利益攸關方的市場上,市場很容易形成均衡。這是因為供求雙方都是理性的,供給方不愿意低于成本價而供給,需求方也不愿意高于自己的意愿價格而購買。交易雙方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對價格非常敏感。當市場變動到均衡點時,供求雙方都不愿意再改變自己的決策,即不再增加或減少生產量和消費量,使交易價格與數量處于靜止不變狀態。但在有政府參與的市場上,價格雖然有時也是靜止不變的,但卻不是均衡的,例如節假日到一些城市的火車票價格。為什么政府參與價格的決定時市場就難于形成均衡呢?這是因為政府的動機、目的和手段使然。政府難以同時代表供求雙方的利益,他總是偏向某一方,或有供求雙方利益之外的目的。政府常常采取穩定的方法求得價格的平衡,這是大錯特錯的。市場價格是在動蕩變化中趨于均衡的。同時,政府遠離生產第一線,其定價也不能及時反映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央行特殊的購匯目的,使人民幣估值過低,再加上財政實施的出口補貼政策,刺激了企業的出口意愿而抑制了進口意愿,便形成了大量的貿易順差,積累了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由于出口與進口是相對立的,所以,匯率變動是一把雙刃劍,對供求雙方的影響是相反的,正如貨幣價值的變動對供求雙方的影響相反一樣。一國匯率高于均衡匯率時,該國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變得昂貴,有利于進口而不利于出口,使國內的消費者受益,生產者受損。對貿易國來說,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進口,有利于生產者而不利于消費者。相反,如果匯率低于均衡價格,則該國物品與勞務的價格便宜了。匯率變動在兩國之間的出口與進口、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使一方受益的同時必定要使另一方受損。因此,要顧及到兩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四方的利益,就需要匯率形成均衡,均衡匯率能夠平衡進口與出口兩個方面。有些人按照凱恩斯對外經濟乘數理論,認為凈出口增加有利于國民收入增加,就業率提高,因而片面追求人民幣匯率低值和貿易順差。凱恩斯對外經濟乘數理論是一種短期分析方法,僅適用于經濟衰退之后資源大量閑置的短期。我國從2002年至今,除2009年個別年份外,都處于通貨膨脹的形勢下,說明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或接近被充分利用。同時,從微觀一個行業或企業的角度看,出口減少可能會影響出口比重高的一些行業(企業)的就業率。但是,從長期和宏觀角度看,凈出口減少就業卻不會減少。據丁劍平和王璐(2006)的研究,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有利于緩解匯率波動對就業的影響;日本實際匯率上升凈出口減少時,能夠促進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在中國,資源在部門間流動壁壘減少時,匯率升值凈出口減少也會推動勞動力向非貿易部門轉移。由頻繁爆發的民間集資案說明,中小微企業急需發展資金。民間的借貸利率常常高達20%—30%,甚至50%,說明中小企業的利潤收入更高。如果能夠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或者銀行能夠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將貿易順差所代表的國內儲蓄更多地貸款給中小微企業,那么將能夠催生更多這類企業并使其做大做強,極大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率的提升。
人民幣匯率被低估所產生的弊端
過低的人民幣匯率以及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帶給我們的是利是弊?應該說,更多的是弊,這是因為:第一,央行購置大量外匯造成了我國城鄉居民巨額經濟利益的損失。央行購匯形成的外匯儲備是有成本的。央行購匯使用的人民幣或者被央票(包括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對沖,或者形成基礎貨幣。如果對沖,用債券購回人民幣,則要對這部分人民幣付息,形成持有的成本。利息由央行出,買單者卻是所有消費者。如果形成基礎貨幣,便要產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形成的成本同樣是由所有消費者承擔的。近年來我國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按央行官員的話說,是由于被動發行了基礎貨幣,即兌換外匯的人民幣。央行每收回1美元外匯,就要按照當時的匯率發放若干元人民幣。以目前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6.3的匯率水平計算,共發行了20.16萬億元的人民幣外匯占款。據央行資料,其中的80%已經通過發行的央票和債券對沖,實際發行的基礎貨幣大約4萬億元。有專家估算我國的貨幣乘數為4,那么,4萬億元基礎貨幣通過各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工作,造成了16萬億元的貨幣在流通中漫游,是2011年GDP47萬億元的34%。如此巨量的貨幣往哪種物品聚集,哪種物品的價格便飛漲。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農產品價格飛漲,其根源就在這里。通貨膨脹造成了我國居民的巨額利益損失。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1年全年,我國CPI比上年上漲5.4%;而最新調整的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3.5%,百姓實際存款利息收益為-1.9%。也就是說,把錢存一年定期,一萬元會“縮水”190元。根據央行數據,截止到2011年底,金融機構居民存款余額達到35.2萬億元,如果按照這個規模計算,全國居民一年存款財富縮水達6600多億元,相當于全國居民人均財富縮水了500余元。第二,用人民幣換回的外匯可以投資于外國,但是,我國對外投資主要是債權投資,收益率約為3%—5%,有時低至2%。外來投資主要是股權投資,收益率約為20%,兩者相差巨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47182億美元,對外金融負債29434億美元,對外金融凈資產17747億美元,這其中儲備資產占比近七成。2004—2009年間,中國對外資產中儲備資產平均占比為66.73%,比美國高出63.56個百分點;對外負債中,FDI占比高達59.96%,高出美國55.21個百分點。3.2萬多億美元的儲備資產年收益約1013億美元,1.53萬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年收益為3060億美元,相差3倍,凸顯出我國“負債高成本、資產低收益”的嚴重失衡局面。①第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面臨著大幅縮水的嚴重風險。據黃劍和李石凱(2011)的研究,美元外匯儲備面臨著匯率、通脹和信用三重風險。有數據顯示,美聯儲自1913年建立以來的100年中,美元已貶值97%。20世紀70年代儲備的美元,其實際購買力已損失超過3/4。從2005年到2011年,美國的CPI上漲了17.76%。本輪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已經實施的兩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在未來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國發生通貨膨脹,美元必定貶值。從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至今,美元對人民幣已貶值約30%。由于美國放棄了強勢美元政策而選擇弱勢美元政策,再加上要減低巨額外債,未來美元匯率必定還要進一步走低。第四,造成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原因除了匯率因素外,另一個原因是出口補貼。出口補貼也造成了我國經濟利益的巨大損失。世界很多國家長期實行出口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出口創匯,我國也是這樣。但是,據彭美秀(2005)的研究,出口補貼會導致國內價格上升,消費減少,生產和出口增加,財政支出增加,貿易條件惡化,社會總福利下降。也就是說,財政用納稅人的錢補貼出口企業不僅直接減少了國內公共福利,而且使得國內價格上升,也損害了消費者的福利。不僅如此,中國出口總額的大頭是海外跨國公司和從事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制造的,貿易順差也主要是由這些企業帶來的,因此,享受到較多財政補貼的也主要是這些外資企業。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為14285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出口達790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3%,另外加工貿易出口6752億美元。同年,中國出口商品的順差為2954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商品出口的順差為1706億美元,占順差總額的57.7%,另外加工貿易順差達2968億美元。在來料加工貿易上,我們僅能掙到1%的勞務費。第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中國向美國的投資,落后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投資,窮國向富國的投資,是資源配置極不合理的表現。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由國內儲蓄轉化來的,是貿易順差得來的。按照宏觀經濟學的恒等公式,一國的儲蓄等于國內投資加對外投資。對外投資就是貿易順差,它等于凈出口。在儲蓄既定時,凈出口大,必然減少國內消費和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利用包括超國民待遇等各種優惠政策千方百計吸引國外投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1979年到2010年的30多年間,中國共吸引外資1.25萬億美元。但我們流向國外的資金更多,是國外投向國內資金的2倍多。人們的收入可分為消費與儲蓄兩個方面。大量財富投向國外,必然減少國內的投資和消費。國內投資減少,經濟發展減慢。國內消費減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阻。消費是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減少會使國民受教育減少,勞動力再生產的質量降低,人才匱乏,技術進步延緩,使中國的制造業長期處于產品價值鏈的末端和國際貿易的價值洼地,極不利于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第六,偏低的人民幣匯率導致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結構失調,發展方式轉變受阻,使一些生產工藝落后、耗能大、污染嚴重的出口企業長期不能被淘汰,同時也抑制了技術先進、處于價值鏈高端的一些企業的產生。這是因為匯率被低估時更多的資源被出口,國內發展受到影響,并使總需求結構即投資、消費、凈出口的結構和對外貿易結構失調。第七,一國貨幣匯率的穩定是以其幣值穩定為基礎的,幣值不穩定,匯率也就不能穩定。長期發生通貨緊縮的國家,其匯率要升值;長期發生通貨膨脹的國家,其匯率則必定貶值。即使采用固定匯率制,名義匯率不變,發生通貨膨脹時實際匯率也是下降的,而實際匯率是決定一國進出口的決定因素。人民幣低于市場均衡的匯率,使中國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占款過多,基礎貨幣發行過量,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貨幣不斷貶值;貨幣貶值反過來又促使匯率貶值,引起貿易順差進一步加大,進入惡性循環之中。央行以穩定匯率為目標的政策,實施的結果使人民幣匯率更加不穩定。只有按實際GDP增長的比例穩定地增加貨幣供給量,使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才能使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第八,人民幣匯率過低不僅造成國內經濟結構失衡,也是中美、中歐貿易失衡和貿易摩擦過多的原因。出口是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供給,進口則是對國外市場物品與勞務的需求。由于中國是大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具有大國效應,反映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出口什么,什么就降價;中國進口什么,什么就漲價。所以偏低的人民幣匯率,不僅使國內經濟結構失衡,也使國際市場失衡。中美、中歐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必定在貿易品的價格上,即匯率上。價格是解決貿易失衡問題的關鍵。中美兩國貿易失衡問題只有通過美元與人民幣比價的相對變動,即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才能解決。說匯率不是影響一國貿易平衡的主要因素,就如同說價格不是決定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一樣,錯誤顯而易見。有人以20世紀80年代的日元升值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為例,說明匯率不能解決兩國貿易的失衡。這種舉例不能說明問題。因為與美國貿易的國家不僅日本一家,還有其他國家。日元升值了,并不代表所有國家的匯率都升值了。日元僅僅是日本國物品與勞務進出口的價格,日元升值只能解決日本與美國的貿易失衡,不能解決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失衡。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它能與所有國家的貨幣相交換。因此,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不是像日元這樣一國匯率的問題。第九,人民幣匯率過低加大了中國居民的生活成本,減弱了居民的消費力。中國居民生活成本高的原因不僅有過多的出口造成了國內物質的匱乏、外匯占款過多造成了通貨膨脹以及資源和環境過度透支造成的成本等因素,而且有人民幣匯率過低造成了進口物品的價格過高因素。這些年進口的石油、鐵礦石、大豆等物品價格過高,在中國形成了輸入性通貨膨脹。使用過低的人民幣匯率是在把自己生產的物品低價賣出,把別人生產的物品高價買進,這與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行為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購買行為都是相悖的,長期這樣做必定造成國人利益的巨大損失,是不可持續的。
人民幣匯率應該升值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是中國進出口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它本質上要求由市場決定;央行以匯率穩定為目標的操作結果使中國積累了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反而使匯率更加不穩定;巨額的外匯儲備和由外匯占款過多導致的通貨膨脹說明了人民幣匯率偏低;偏低的人民幣匯率造成了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人們的利益損失巨大、發展方式轉變艱難等諸多弊端。這些弊端不消除,中國經濟將難以持續發展。怎樣從人民幣匯率角度出發消除這些弊端呢?首先,人民幣匯率應該升值,以求得其均衡。其次,央行的匯率目標應從穩定轉變為防止金融風險。第三,為了保障中國進口用匯,央行應儲備2—3個月的進口所需外匯;當熱錢過多涌入中國時,再適當增加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以夠用為度。第四,要積極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要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市場性”、“浮動性”,減少“管理性”。在保障進口用匯和防止金融風險用匯的前提下,央行要減少外匯干預力度,更多地通過市場攸關方即企業(銀行)之間的交易決定人民幣匯率走向。第五,在國外增加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加大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隨著人民幣走出國門越來越遠越來越多,再酌情減少外匯儲備。
本文作者:趙春榮工作單位:山西管理職業學院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對我國今后的外貿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對外貿易依存增長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對我國今后的外貿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