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經濟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0:03: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經濟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經濟研究

文化生態旅游經濟研究

摘要:文化形式必須依存于特定的生態環境,其經濟價值是最核心的驅力機制。崖州文化主要有歷史遺址、歷史人物活動及流傳、各民族傳統文化生活及非遺傳承等。要實現對其保護,可通過旅游活動的開發,恢復重構其社會生態環境的經濟要素,包括傳統工藝品的商品化、建立文化生態區、把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置入旅游活動中,將經濟要素嵌入文化生態保護中。

關鍵詞:崖州文化;文化生態;旅游經濟;旅游開發

一、概述

人類在悠久的歷史活動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等,通常因地理的特殊性、時代的保留性、文化精神的傳承性而成為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基于歷史文化環境的人文資料之所以得以保存,往往與其保存的環境息息相關。相對而言,社會發展相對遲緩、文化聚落相對閉塞或強勢的地區,保留的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而在社會發展快速、多元文化交匯的地區,如果沒有強力的文化保護措施和物質資源的投入,其歷史文化形式是難以保留的。這就形成了一種悖論,文化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沖突的,尤其是在將歷史文化用于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原有文化生態急劇商業化轉型,勢必造成其文化生態的破壞。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往往趨于相對立的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歷史文化遺產必須維持原有的生態模式,拒絕與現代商業活動進行有效的銜接;另一種態度則認為,歷史文化只有與現代商業活動有效的契合,才有保護其存在的經濟基礎與驅動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護它。事實上,歷史文化遺產往往是文化旅游活動的重要資源,是讓人們了解與接觸跨時空文化資源游憩活動的重要載體。歷史文化遺產與保留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在經歷長期的自然與人為的沖擊與影響之后,其存在的生態環境已經蕩然無存或者極為微弱,如果沒有對其進行強有力的修復與生態環境重建,是難以繼續維持的。保護文化旅游資源,具有顯著的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這包括對破損的文化遺產進行恢復性修復,讓文化遺傳恢復生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第二,文化遺產的維系與存在需要有其存在的生態環境,而這一環境的核心是經濟關系。只有其在新的社會關系中承擔了相應的經濟角色,其才能獲得存續下去的依靠。由上述可見,文化旅游資源是否能夠存續下去,關鍵在于是否有其維系的生態環境,而經濟環境是其關鍵。反之,由于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文化性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能違背其生態環境的基本原則,必須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契入,以文化生態保護的視角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吸引物的修復,才能實現歷史文化與原生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

二、崖州文化的源流及主要特征

海南地區是我國歷史上各王朝最南的邊陲疆土之一。由于其孤懸于海島之中,在交通等條件極為落后的情況下,其歷代政局嬗變與開發的進程也較為復雜,并形成了極為獨特的文化形態。海南島中南部為高山與叢林密布的熱帶雨林地區,也構成了島北文化向南次第傳遞的重要障礙。天然的自然屏障使得瓊南地區也成了各少數民族、原生居民的主要棲身地區。因此,瓊南文化具有異于其他地區的獨特性,崖州作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其文化特性更為顯著。崖州最早建制于公元前111年,后因當地居民反抗而被西漢朝廷所棄。公元六世紀前后,嶺南俚人首領冼夫人馮寶家族率部進入海南,并將其重新納入王朝統治之下。隋唐時期,朝廷加強了對海南的治理與開發,中原文化不斷進入海南,促進了大陸文明與島嶼文化的不斷融合。崖州的文化有如下特征。第一,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與共生相存。崖州是黎、苗、回、漢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黎族原為嶺南駱越族一支,為最早移居海南的居民之一,受古代各王朝的擠壓,其逐步向南遷移至瓊南地區,成為這里最主要的居民。苗族為明代遷移至海南的駐防苗兵后裔,而回民則主要來源于古占城的流亡居民。漢民主要由大陸遷徙而來,他們或是駐軍官員的后裔,或是商人,或是因為經濟原因逐次遷移過來的農人漁民。崖州漢人因來源的途徑不同,主要包括閩系、軍話系、民等,并擁有不同的文化特質及民俗。第二,島嶼與大陸文化的相互呈現。由于崖州多為山地地形,僅沿海有狹長平原,當地居民多沿海居住,具有顯著的島嶼特征與濱海性。崖州常被指為天涯之地,古代極為僻遠,因此也成為著名的流放之地。唐宋時期許多貶官流放于此,他們除了帶來中原的文化之外,貶官入崖,其本身亦是一種文化現象。他們在本地的周游、詩詞創作和歷史典故等,都是凝刻于崖州文化中不可抹去的重要部分。第三,海上絲路與中外文化的交融。崖州也是自來海上絲路的船隊最早可見的中國城市。由于多種原因,崖州諸港并不是海上商船主要的停留地,但也有不少船只因風暴災害、海盜襲擊、臨時的補給需要等原因而駐留崖州。一些來自海外的流民落難而來,也最終定居于崖州。

查看全文

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發達,但同時其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因此發展旅游業循環經濟是其必然選擇。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參照九寨環線上立地類型、森林植被、林業發展水平及社會經濟情況,提出了九環線生態建設的分類界定及采用分區治理的循環經濟建設模式。

[論文關鍵詞]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社會活動,對促進旅游地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規劃、建設與消費過程中,因缺乏科學指導盲目開發、管理不當等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旅游資源的永續性,影響到旅游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擁有重要的旅游資源,擁有聞名世界的九寨溝、黃龍等自然風景區,每年要接待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游者,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由于活動人員眾多,也帶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本文試圖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旅游業中,探討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長江上游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一、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1.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循環利用來實現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由于四川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發展任務非常繁重,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因此眾多的專家提出了四川發展循環經濟應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特點,按照循環經濟所遵循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從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著手,抓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大力推行節能、節水、節料、節地,推行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并提出了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區域等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但把旅游業作為循環經濟研究內容的還不多見。

2.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旅游業循環經濟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是循環經濟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從旅游產業這個角度來看,旅游業循環經濟主要是指根據執行服務來創造價值的第三產業的特點從旅游服務產品與設施的設計與開發,到整個旅游過程,都要考慮消除或使之盡可能地減少旅游企業、旅游者對旅游環境的直接與間接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后疫情時期居民消費市場的困難及對策

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是顯著的,供給端的復工復產必須與需求端的消費活力有效匹配,才能保障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后疫情時期,重振消費市場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課題。2020年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提振消費的宏觀政策,為地方政府指明了政策方向。后疫情時期,提振地方消費市場,大力促進消費回補、釋放消費潛力,成為地區經濟復蘇的重點。隨著復工復產進度加快,供給端滿足本地市場的能力逐步恢復,快遞物流行業基本恢復正常運轉。后疫情時期,在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需有序放開消費市場,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使之與供給端逐漸恢復的產能相適應。以武漢市為例,雖然武漢市經受住了肺炎疫情的沖擊,消費市場潛力依然巨大。然而,后疫情時期提振武漢市消費市場任重而道遠。

1重振武漢市消費市場面臨的困難

76天的“封城”給武漢市消費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封城”期間,除居民基本生活物資保障外,全市消費市場幾乎停滯,消費活力被顯著抑制。后疫情時期,鑒于疫情防控壓力仍然存在,市場抑制因素尚未完全消退,重振武漢市消費市場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下降;二是居民收入較疫情前普遍減少;三是市場不確定性影響消費預期;四是聚集性消費行業疫情防控難度較大。1.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漲4.9%,漲幅比去年同期擴大3.1個百分點,比去年四季度擴大0.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9.0%。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72254億元,下降17.7%。前兩個月CPI上漲較多,1月份環比上漲1.4%,同比上漲5.4%,2月份環比漲幅回落至0.8%,同比回落至5.2%。其中,城市上漲4.8%,農村上漲6.3%;食品價格上漲21.9%,非食品價格上漲0.9%。武漢市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城市,一季度消費市場受到嚴重影響。根據武漢市統計局的數據,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4.7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7%。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下降45.4%,其中3月份下降61.2%,降幅比2月份收窄16.0個百分點。分行業看,一季度限上批發業銷售額、零售業銷售額、住宿業營業額、餐飲業營業額分別下降37.8%、44.9%、39.8%、56.5%。從商品類別看,一季度16個商品大類零售額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家具類下降77.5%,最小的是中西藥品類下降10.3%。從數據可以看出,居民消費價格普遍上漲,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普遍下降,居民消費市場受到不小沖擊。1.2居民收入較疫情前普遍減少。“封城”期間武漢市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停產停業。而中小企業涵蓋全市大約80%的勞動就業。這意味著全市80%的勞動就業者在2-3月份的收入受到極大影響。多數中小企業在停產停工的境況下無法正常支付員工的工資,很多企業采取停薪留職、甚至是裁員的方式渡過危機,導致武漢市中小企業的勞動者在2-3月份處于無收入的狀態。據調查,即使處于快速增長期的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2-3月份員工的收入也會下降近50%,收入降幅明顯。在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等剛性壓力下,個人可支配收入進一步壓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消費力的降低,將對居民消費提振和回補產生巨大的障礙。1.3市場不確定性影響消費預期。出于市場的不確定性,城鄉居民家庭會普遍調整消費預期。部分抽樣調查顯示,武漢市普通居民在疫情過后大多不會進行補償消費,會選擇減少不必要開支增加儲蓄。后疫情階段武漢市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了武漢市居民的消費預期,居民的消費意愿減少、儲蓄傾向增多。在消費品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居民消費預期普遍疲軟。據初步調查,武漢市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普遍減少58.33%。從湖北省范圍來看,半數城市和郊區、60%的縣城鄉鎮和70%的農村家庭消費支出在1萬元之內。在家庭消費支出排序中,1至3月,食品、健康和教育成為城市居民家庭支出最多的三項,但2019年同期,人情消費、旅游和服飾是湖北省城市居民家庭消費的重點。武漢市乃至全省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將導致消費預期的改變,將可支配收入更多用于儲蓄和必需品的購買,抑制非必需品的消費需求。1.4聚集性消費行業疫情防控難度較大。后疫情時期城市居民會有意減少人數較多的封閉式聚集消費,提高線上消費頻率,增加健康領域支出,如健康保險、日常體檢、健身等。在逐步解封的前提下,普通居民將會優先考慮交通、旅游、餐飲、娛樂、健康、人情、教育等消費領域。上述消費領域多為聚集性消費,對防控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消費行業是餐飲業、旅游業和影視行業,1至3月損失巨大,行業幾近停滯,亟待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并全面恢復市場。這些需要通過群聚效應產生收益的行業,給后疫情時期武漢市的信息追蹤和防控帶來了壓力,防控難度較大。

2后疫情時期重振居民消費市場的對策建議

以武漢市為例,隨著武漢市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步伐的加快,供給端的發力亟待需求端的匹配。要全力提振武漢市消費市場,加快消費回補、釋放城市消費潛力,在需求端為武漢市居民努力營造“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的市場氛圍,提升消費者信心,在后疫情階段保障武漢市消費市場逐步回暖。地方政府各部門需通力合作,出臺相關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切實保障消費市場逐步恢復:一是大力推廣消費市場的數字化建設;二是打造國際化消費中心城市;三是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建設;四是推動旅游文化消費融合發展;五是適時培育和發展夜間經濟;六是探索消費券模式;七是暢通消費維權渠道,打造誠信公平的消費環境。2.1大力推廣消費市場的數字化建設。一是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服務與傳統消費市場深度融合。在后疫情階段大力發展“網上菜場”“網上餐廳”“網上超市”等數字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以消費市場為導向在武漢市培育一批示范企業和項目。鼓勵實體商業通過數字化平臺和AR、VR技術開啟“云逛街”等新模式,繁榮居家“宅消費”;加快推廣湖北省農產品線上銷售和服務新模式,創新社區集采集送等無接觸式消費模式,逐步探索發展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無人餐廳等新零售業態。二是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以后疫情時期防控管理為契機,創新武漢市醫療服務體系,拓寬“健康碼”應用范圍,加強對不同人群的分級分類精準調配市場資源,全面推行預約掛號、在線取號、錯峰診療、移動支付、檢驗檢查結果互認、藥品配送等消費服務。三是大力拓展以數字化建設為基礎的智慧養老服務。老年人群體作為弱勢群體,在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了脆弱性和特殊性,也為未來提供了巨大的養老消費市場。要抓住機遇,構建“互聯網+家庭式”新型模式,鼓勵發展家政、養老、社區照料服務融入數字化建設,拓展消費平臺。四是加快建設智慧體育服務平臺。要抓住健康消費契機,深入對接后疫情時期的體育消費需求,探索制定體育消費補貼政策,面向廣大消費者做好體育運動宣傳,創建特色體育消費平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依托平臺積極帶動體育消費。2.2打造國際化消費中心城市。武漢市要以武商廣場、江漢路、漢正街、光谷、中南路、街道口、楚河漢街、徐東、鐘家村、王家灣等十大重點商圈為消費支點,深入挖掘城市消費潛力,釋放消費活力,擴大商圈輻射效應,集聚優質消費資源、大力建設新型消費商圈,推動消費融合創新,著力打造消費時尚的新風向標,努力建成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并作為中部地區龍頭城市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級試點。2.3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建設。武漢市在后疫情時期需擴大重點商圈放心消費企業的覆蓋面,努力營造放心消費、健康消費、透明消費的市場氛圍;要以數字化建設為契機加強武漢市消費信用體系建設,以大數據為依托完善基于消費者交易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的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要完善消費市場監管體系,深化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快商務執法整合。加大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打擊力度,培育健康消費市場,營造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費氛圍。2.4推動旅游文化消費融合發展。要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以疫情應對為契機開拓文化消費大力發展數字出版、數字閱讀、動漫游戲、短視頻、電子競技、智慧網絡、數字娛樂、在線教育等新型文化業態,加快電影市場復蘇,創立推動線上電影產業和家庭影院模式,更好滿足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著眼長遠,在保障地區消費安全的前提下,布局謀劃未來小長假、黃金周假期商務旅游文化消費,深入挖掘和推廣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文化帶旅游資源,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支持武漢市相關重點旅游景區減免門票。同時與商貿企業、農家樂等企業施行政企合作,開展拉動旅游消費系列活動,拉動旅游消費。2.5培育和發展夜間經濟。夜間經濟能夠成為武漢市后疫情時期的消費增長點。夜間經濟不僅能夠拉長消費時限,而且具有針對性強、消費市場導向明晰等特點。適時培育和發展夜間經濟,細分消費群體,分散消費時段,減少白天聚集性消費風險,充分提供市場便利,加強有利于地攤經濟的設施建設,是值得地方政府嘗試的舉措。發展夜間經濟,武漢市需以大型商圈和特色消費品牌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鮮明、業態多元、亮麗美觀的地標性夜經濟生活區。支持建設夜經濟數字街區,點亮夜經濟地圖,創新城市新消費場景,營造全天候消費氛圍。圍繞夜游、夜娛、夜食、夜購、夜宿、夜健等主題特色,組織開展夜經濟宣傳推廣活動,拉動全市消費。2.6進一步探索消費券模式。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進一步消費券模式,以武漢市實際情況為基礎,出臺適應本地區消費券模式,進一步擴大消費券發放范圍。通過運用線上大數據平臺,以實際爭取到的財政支持為支撐,分行業、分時段、分人群、分區域向公眾發放本地消費券。例如,為民眾發放旅游券、餐飲券,要積極面向被疫情改變行為模式的消費者。面對收入突然下降而影響日常生活的消費群體發放日常生活用品消費券等。消費券的發放模式要依照實際情況酌情調整,讓武漢市的市場主體、中小企業和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從中受益。2.7暢通消費維權渠道,打造誠信公平的消費環境。后疫情階段要加強市場監督和行政執法力度,推進消費者維權信息化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消費者維權服務體系。加大重點服務領域質量檢測力度,嚴格落實網絡購買商品相關退換貨制度,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貨,培育發展無理由退貨承諾單位。實行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利用網絡、報紙等媒體渠道公開投訴產品和服務信息,加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切實保障武漢市消費市場健康,保障消費者的應有權力,維護武漢市消費市場的公正透明,真正依法確保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樹立消費信心,提振武漢市消費市場。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旅游經濟學教育研究論文

1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教材沒有得到甄別

由于旅游管理專業早期還處于探索期,國內關于《旅游經濟學》的教材為數不多,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開始思考旅游經濟的核心問題,另辟蹊徑,出現了一些新穎的教材。與《旅游經濟學》相關的早期的一些教材由于處于探索階段,在框架上往往受經濟學的影響和限制,過多引入了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在說明旅游經濟問題、建立旅游經濟理論框架時,通常是從旅游經濟的外顯要素出發來研究旅游經濟或者旅游產業的要素體系[1]。教學人員在為學生選擇教材的過程中習慣于參照國內權威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較少地結合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原有的理論基礎等因素。后續的教學人員則傾向于沿用前面教學人員的做法,因而在教材的選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該類現象在國內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表現尤為突出。

1.2講解與實踐脫軌

多數教學人員在講授《旅游經濟學》的過程中重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給出的相關案例,而對于相關理論對于其所在地區即本土的旅游產業、旅游企業、旅游社會問題的映射的思考則相對不足。應用是理論學習的一大境界,雖然《旅游經濟學》這一課程的理論性較強,但是如何將理論學習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也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突破之處。此外,除了與本土旅游發展實踐脫離以外,多數教學人員在講授過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案例的推陳出新,不重視去涉獵一些國內外最近出現的旅游經濟問題。

1.3師資隊伍問題

查看全文

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因素觀角度歸納了區域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因子生態分析法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我國區域旅游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和聚類分析。

關鍵詞: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隨著旅游產業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朝陽產業之一,有關旅游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熱點。例如,AJhahti探討了芬蘭的旅游競爭力;Ritchie,J.R.B,Crouch,G.I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及競爭力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楊森林、郭魯芳和王瑩探討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含義;李葆盛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理論進行了實證分析;趙書華、李輝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鉆石模型”定義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要素構成;盛見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分解為潛在競爭力、外生和內生資源稟賦競爭力、市場競爭力。

綜合上述成果,關于區域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可以分為4個層面:國家旅游競爭力研究;地區旅游競爭力研究;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和旅游業內部某一行業競爭力研究。盡管研究對象不同,但都把區域旅游競爭力看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有關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的對比分析和類型劃分較少,本文從這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概述

目前,有關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創建思路

1低碳經濟試驗園區的構建

通過分析構建低碳經濟試驗園區的目的、基本原則,確定園區定位,規劃總體布局,打造出符合東莞生態園實際情況的低碳經濟試驗園區。

1.1構建目的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低碳經濟園區已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實踐形式[5]。東莞作為珠三角探索未來城市發展的標本之一,應該根據需求打造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從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帶動整個珠三角地區低碳產業的發展,為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作出貢獻。

1.2構建原則

建設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應該遵循環境優先、資源共享、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綠色交通等5項基本原則。1)環境優先原則。在東莞低碳經濟試驗園建設、招商、企業生產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環境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獲得社會的最大產出。2)資源共享原則。有針對性地建設該產業群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達到各企業資源共享的效果。3)循環經濟原則。利用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達到低碳經濟的最終目的。4)清潔生產原則。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減少碳排放或實現碳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大化。5)綠色交通原則。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因出行而產生的碳排放。

查看全文

小議國內外會展經濟理論與展望

[摘要]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會展活動已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與此同時,會展經濟研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正引起廣泛的注意。國內會展經濟理論研究偏向于理論層次分析,國外會展經濟理論研究偏向于實務。在研究方法上,國內研究通常從各自學科理論出發,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國外研究通常通過調查問卷,進行抽樣調查,以考察得到的數據再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在研究視角上,國外研究更多關注酒店經營、酒店旅游、企業管理,重點在于研究如何挖掘會展所創造的經濟效益。而國內研究主要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會展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會展;競爭力;產業鏈;會展旅游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但是,與世界會展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如德國、美國、英國等相比,我國會展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國會展業,就必須借鑒國外會展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模式、發展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會展發展道路。那么,這就要求我國會展學術研究領域必須構建一套科學的理論研究體系。而要做到這一點,當前首要的就是對現階段的會展理論進行系統研究。

一、國內會展經濟理論的研究現狀

近幾年,我國會展理論取得了較大進步。筆者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中有關會展的論文進行檢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統計結果顯示:有關會展的期刊論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會展經濟的論文有138篇;有關會展的碩博論文達428篇,而涉及會展經濟的有86篇。目前,還鮮有博士論文專門圍繞會展經濟問題進行研究。

(一)當前碩博論文的研究現狀

查看全文

國際旅游研發空間分布

AnnalsofTourismResearch(ATR)、TourismManagement(T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TR)一直是國際旅游學界公認的最權威的專業學術期刊,三者均被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多年[1],其刊載的文章在國際旅游學界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具有旅游學研究風向標的作用。這三種期刊在我國旅游學界也是極具影響力,通過對1998~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檢索,這三種期刊的被引頻次分別為ATR:3518次、TM:2923次、JTR:1083次[2]。本文對這三種期刊2008~2010年的載文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旅游研究的地域分布、地區分布及機構分布,以便于我國旅游學科研究人員對國際旅游學研究的空間分布形成一個全局的了解。

1期刊的基本信息及載文合著情況

三種期刊中,ATR和TM均為英國Elsevier公司出版,兩者的創刊時間分別為1974年和1980年;JTR為美國Sage公司出版,創刊于1962年,是創刊最早的旅游學術期刊。ATR和JTR多年一直維持每年4期的出版頻率;TM每年出版6期,其年載文量為前兩者的2倍多。三種期刊共刊載文章536篇章,其中獨著文章133篇,占總文章數的24.8%;合作撰寫的文章比較多,達403篇,三年間這三種期刊的合作率(合作文章/總文章數)為75.2%,遠遠高于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水平22%[3]。可見,國際旅游學界的合作研究相當普遍。從表1可看出,合作的文章中,又以兩位著者合作的文章居多,占所有文章的37.5%;其次是三位著者合作的文章,占28.2%;四位以上的多位作者合作文章比例較小,占9.5%。所有文章共涉及著者1192人,這一時期三種期刊的文章合作度(作者總數/論文總數)為2.22,亦高于社會科學期刊研究論文的合作度1.35[3]。

2刊載文章的洲際分布

本次文章計量中,將每篇文章的分值定義為1分,參考作者對文章的貢獻力并方便對文章進行統計,對三位以上作者合作的文章,僅取前兩位作者進行統計,第一作者0.7分,第二作者0.3分。三種期刊來自各大洲的貢獻力如表2所示。從整體上看,對旅游學研究最為活躍的是歐洲,其次是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對旅游學的研究在此三種期刊中體現很少。從單種期刊看,ATR和TM均由英國出版,其文章來源泉于歐洲的較多,均達到35%以上;而JTR由美國出版,其文章來源于北美的多,達44%強(其中美國占42.5%)。從表2可見,旅游學的研究也與各大洲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像歐洲、北美等經濟發達的大洲,在對旅游學的研究已較為成熟,而非洲、南美洲等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對旅游學的研究尚處在探索階段。另外,三種期刊的載文都有向本土傾斜。

3刊載文章的國家或地區分布

查看全文

旅游經濟新形勢賓館酒店管理對策

摘要: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給旅游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對于以旅游經濟為依托的賓館酒店,需要做好服務管理工作,以滿足不同顧客的實際需求。本文結合旅游發展趨勢,重點分析了旅游經濟新形勢下加強賓館酒店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旅游經濟新形勢下加強賓館酒店管理的相關對策,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旅游經濟;賓館;酒店管理;對策

對于當前大部分賓館酒店來說,經營管理質量、服務員綜合素養、酒店服務水平將會給賓館酒店整體盈利帶來直接影響,更是讓賓館酒店在市場競爭中占據穩定地位的關鍵。所以,賓館酒店應結合當前市場發展要求,對現有經營及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旅游群體數量逐漸增多,推動酒店管理方向發生了一定變化,以旅游經濟為重點的賓館酒店,在經濟效益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帶動賓館酒店行業穩定發展。對此,結合現階段我國旅游發展形勢,對賓館酒店經營管理戰略進行優化,采取有效地管理對策,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在提高顧客滿意度的同時,也能為賓館酒店挽留更多的客戶,從而促進賓館酒店更好發展。

一、旅游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我國旅游行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法定假日數量有所增加,形成了龐大的旅游消費群體,產生各種旅游活動。這是由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通過旅游放松自己,休閑娛樂。在旅游消費群體中,包含了工薪階級、白領階層、學生群體及中老年人群體等。不同的群體在消費理念和旅游模式上大不相同。比如,中老年群體在旅游過程中,更講究安全和住宿經費問題;白領階層的旅游群體則比較關注旅游時間和景點[1]等。選擇不同的旅游形式,創造的經濟效益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旅游項目經營中,需要保證旅游項目的多樣性,根據當地旅游特色和企業需求,設定對應的經營模式。

二、旅游經濟新形勢下加強賓館酒店管理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立足常州旅游業現狀及機遇,針對產業升級面臨的挑戰,借鑒境內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熟經驗,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全面實施“旅游+”戰略,探討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消除產業融合障礙,促進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融合;“旅游+”;常州

2017年,“旅游+”概念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了文化與旅游部,“文旅融合”進入國家層面。常州旅游業應以此為契機開始新的篇章,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旅游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1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綜述

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產業滲透性和融合性。旅游產業融合是指旅游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或者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一個新產業的動態過程。近年來,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跡象明顯,“旅游+”新型業態陸續出現。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之一,尤其是2012年后,文獻大量出現,研究主要體現在旅游產業融合機制、路徑、產品、對策等方面。1.1融合機制。徐虹(2008)在產業融合分析基礎上,對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了初次界定,提出了旅游產業融合的主要障礙:制度障礙、能力障礙和需求障礙。陸林等(2011)分析了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幾個基本論斷,對旅游產業融合的基礎和前提作了系統分析,提出了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方式與機制。高凌江(2012)、趙蕾(2015)認為旅游產業的強關聯性決定了其天然融合屬性,市場需求變化、企業內驅力、技術創新等都屬于融合動因。1.2融合路徑。學者們普遍認為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是兩條關鍵的路徑。麻學鋒等(2010)從內容方面指出了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四種路徑,即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融合。高凌江(2012)根據各產業自身功能、技術優勢不同,歸納了旅游產業與不同產業融合的四種途徑:模塊嵌入式、橫向拓展式、縱向延伸式、交叉滲透式。1.3融合產品。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上,如張冰(2017)、周蕾(2016)、曲景慧(2016)、何祖星(2016)、羅棟(2015)、付業勤(2014)分別探討了體育、農業、文化產業、運動休閑、演藝產業、會展行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從融合產品看,研究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其中以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居多。1.4政策選擇。學者們利用產業融合的理論,從健全政策法規、激勵企業主動參與、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鼓勵技術創新、引導需求拉動、發展利用教育等方面擴大旅游產業融合的廣度、深度、創新度。1.5常州旅游產業融合。關于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成果較少。李云(2013)分析了常州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的現狀,陳敏玉(2015)分析了發展文化創意旅游的可行性因素,朱海軍(2015)分析了體育旅游資源,洪燕云、演克武(2016)從重點行業和熱點領域兩個方面探討了“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目前研究較少有關于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常州旅游產業現狀相結合,提出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產業融合策略,對常州旅游業轉型升級有重要意義。

2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