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0 10:09:00

導語: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因素觀角度歸納了區域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因子生態分析法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我國區域旅游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和聚類分析。

關鍵詞: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隨著旅游產業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朝陽產業之一,有關旅游競爭力的研究成為熱點。例如,AJhahti探討了芬蘭的旅游競爭力;Ritchie,J.R.B,Crouch,G.I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及競爭力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楊森林、郭魯芳和王瑩探討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含義;李葆盛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理論進行了實證分析;趙書華、李輝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鉆石模型”定義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要素構成;盛見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分解為潛在競爭力、外生和內生資源稟賦競爭力、市場競爭力。

綜合上述成果,關于區域旅游競爭力的研究可以分為4個層面:國家旅游競爭力研究;地區旅游競爭力研究;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和旅游業內部某一行業競爭力研究。盡管研究對象不同,但都把區域旅游競爭力看成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有關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的對比分析和類型劃分較少,本文從這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概述

目前,有關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業績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在研究中常根據某地區的旅游業業績來評價該地區的旅游競爭力。例如張爭勝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企業數量等評價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旅游競爭力。周樹民采用旅游業發展規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標比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競爭力。易麗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實證研究結果,構建了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

第二種是因素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注重探討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例如Mihalic根據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組織、信息、效率等計量區域旅游競爭力。萬緒才等從旅游資源與產品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等方面構建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梁明珠和陳小潔從供給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題旅游城鎮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王兆峰從旅游品牌競爭力入手構建了區域旅游產業品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旅游業績雖然是旅游競爭力的表現,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競爭力。旅游競爭力最終還是要通過影響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各種要素來體現。鑒于此,本文從因素觀角度出發,歸納區域旅游競爭力的多種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

根據產業競爭力理論和旅游產業的產業特征,按照評價數據的可獲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關性原則,本文選取了旅游要素競爭力、旅游行業實力和旅游經濟社會支持力3個大類共40個原始指標,組成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競爭力,包括自有資源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和資本競爭力3個二級指標。其中,自有資源競爭力包括世界遺產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4A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公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三級指標。人力資源競爭力包括區域總人口、旅游飯店職工數、旅行社職工數、旅游院校學生數和旅游院校數5個三級指標。資本競爭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吸引外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個三級指標。

其次是旅游行業實力,包括旅游組織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場競爭力2個二級指標。其中,旅游組織接待能力包括國內旅行社數、星級飯店數、星級飯店房間數、星級飯店床位數、星級飯店旅游業稅金、星級飯店旅游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星級飯店人均占用固定資產、旅游業從業人數8個三級指標。旅游市場競爭力包括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游客接待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數5個三級指標。

最后是旅游經濟社會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產業競爭力和旅游經濟政府支持力2個二級指標。其中,旅游支持產業競爭力包括游客周轉量、郵電業務總量、每萬人擁有衛生床位數、高等學校數、教育經費5個三級指標。旅游經濟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旅游業占GDP比重、旅游業占三產比重6個三級指標。

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和聚類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法并結合單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態分析法包含兩種現代多元統計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納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當這幾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和達到某一百分比時(通?!?5%),就說明這幾個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問題所選取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間又不相關。

本文選取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旅游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運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按公因子累計貢獻率超過85%的原則提取了5個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為旅游產業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級飯店旅游業稅金、旅游飯店職工數、入境游客接待人數、旅游飯店房間數、旅游外匯收入、旅行社職工數、星級飯店數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2命名為資本競爭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GDP、星級飯店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吸引外資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3命名為旅游資源競爭力因子,其中國內游客接待人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4A景區、世界遺產數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4命名為人力資源競爭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學生數、旅游院校數、三產占GDP的比重、世界遺產數、旅游業占GDP的比重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把公因子5命名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業占三產比重、旅游業占GDP的比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指標在該因子上有較高的負荷。這5個公因子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的信息特征,在進行斜交旋轉后由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貢獻率占5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可得到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競爭力的綜合得分

(二)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據樣品之間的相似性進行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在對經濟類別指標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后,可得各類數量分布表(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經濟可以劃分為3個類型。

(三)單因素方差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也稱作一維方差分析,它可以對該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組中哪一組與其他各組均值間具有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即進行均值的多重比較。在進行均值間的多重比較時,本文選用One-WayANOVA過程,將5個因子移入因變量,3個類移入“Factor”,運用鄧肯法可以得出3個類對各因子的重視程度(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類型1對公因子1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支持產業型;類型2對公因子4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人力資源型;類型3對公因子3的重視程度最高,因此將其命名為旅游資源型。根據表2各類數量分布表可知,屬于支持產業型的有江蘇、廣東兩個省;屬于人力資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貴州、甘肅、青海六個省和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五個自治區以及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屬于旅游資源型的有: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14個省和上海、北京兩個直轄市。

結合我國區域旅游經濟綜合實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類型1綜合競爭力排名靠前,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類型2綜合競爭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說明它們的旅游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類型3中有6個省綜合競爭力水平大于0,有10個省綜合競爭力水平小于0,總體來看,競爭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產業支持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較強;人力資源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較弱;旅游資源型的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居中。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第一類區域,提升旅游競爭力的策略是繼續加快交通、商貿、郵電通信、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等基礎產業發展,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對于第二類區域來說,則要加快高級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改革旅游教育培訓方式方法,努力培養和引進國內國際市場的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旅游開發、旅游服務等高級專業人才,實現人才興旅;對于第三類區域來說,則要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把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此外,還要以大企業為龍頭,以精品旅游區為吸引,積極拓展入境游市場,全面提升旅游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森林,郭魯芳,王瑩.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策略[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競爭力之戰略構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0(3)

3.趙書華,李輝.全球旅游服務貿易9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8)

4.林源源.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2)

5.盛見.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構成:基于競爭力

性質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8)

6.張爭勝,周永章.城市旅游競爭力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1)

7.周樹民,陳實,邵金萍.西安城市旅游競爭力的比較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2(4)

8.易麗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J].重慶大學學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