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創新意義
時間:2022-03-07 08:50:00
導語:企業文化創新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為黨的先進性的重要特征和標志,將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問題,提升到了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的高度,足見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是何等重要。其中,加強企業文化創新、特別是國有企業文化創新是發展和建設先進文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經濟界進行企業管理創新,發展企業先進生產力,從而更好地落實“三個代表”的嶄新課題。
企業文化創新是落實“三個代表”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管理中各種效用文化現象的總和,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突出人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強調在企業內建立起一種企業員工認同的價值觀,以這種價值觀形成企業精神,以企業精神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為和活動。
從國內企業看,我國改革開放后,在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的同時,也吸取了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企業文化。事實上,企業文化在我國也不是陌生的事物,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實質上講的也是突出人的作用,強調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引進企業文化等管理方法,同時將其與我國的政治思想工作方法相結合,將提高我國企業科學管理的水平,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總之,同國外企業一樣,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企業需要在企業內部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形成凝聚力,發揮員工積極性,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時至知識經濟來臨的今日,我們還須努力把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由增強凝聚力提升到增強創新力高度,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是知識創新的主體,信息、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源,它們的交流與分享是提高人的創新力的關鍵。優秀的企業文化恰恰能夠實現三者的內在統一,它構成了企業創新能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們現在談企業文化創新的意義,重要的還在于企業文化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新的、主要的生長點。隨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代人本精神、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將最有可能在企業中首先確立并深化,這些新精神從企業向社會擴展,日益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無疑將成為工人階級先進文化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的創新和建設實踐將成為落實“三個代表”的一個重要的交叉性、綜合性的著力點。首先,我們要從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高度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又是生產力中最活躍而又最可寶貴的要素。企業文化的核心正是在建立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創造性,去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看來,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西方國家幾百年來已解決了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問題,而在中國卻往往是將兩者分割開來的。中國經濟在傳統上是側重與政治、與社會相結合,而不是側重與文化相結合。直到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才把經濟與文化一體化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經濟與文化、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是手心與手背,一個銅板兩面的關系,兩者始終是一體化的。“三個代表”的精神也是堅持生產力與文化的統一。其次,我們要從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我國,先進的企業文化應當是現代管理技術與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新文化的新生長點,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代表未來文化的發展方向。這樣,兩者又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其方向也是共同的。再次,我們要從體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西方企業文化理論的先天缺陷就在于它難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盡管它也在不斷改良,但卻始終無法很好地解決雇員與雇主、個別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全面發展之間的固有矛盾。只有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國共產黨人,才有可能創造最先進、最富于人本精神、也最能促進經濟與文化良性互動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創新之所以成為重大戰略的八大經濟前提
隨著中國企業改革的深化、國內經濟市場化進程加快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全球化趨勢、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的進一步推進,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環境變化是必須進行企業文化創新的前提。
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出資者與企業、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等一系列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有企業逐步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轉變。而且中國企業的所有制格局發展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的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轉變為以國有經濟為主導、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這要求企業文化建設必須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面對市場、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中心進行企業文化運作。
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增長轉為質量提高型,從而對企業管理的水平、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企業發展的途徑、挖潛的內容、企業的經營機制、組織結構的優化等一系列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企業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和凝聚功能,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從短缺經濟轉為相對過剩經濟,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行業現有生產能力過剩,供求失衡,產品結構面臨調整與升級,市場對企業的挑戰十分嚴峻。這必然要求企業建立適應激烈競爭需要的企業文化,使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是企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從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并處于日益全球化的進程之中,這要求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和如何生產等一系列基本生產經營決策都必須面向全球市場,考慮全球的競爭格局。這就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開放性、適應全球競爭需要的要求。
五是知識經濟的初露端倪,逐漸改變了傳統經濟的特點,使企業之間的關系、競爭或聯合的方式、市場結構、企業管理等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如果不把知識經濟納入考慮范圍,在21世紀的競爭中就難以確立自己的有利地位。
六是企業管理逐漸從生產管理型轉變為生產經營管理型又向資本經營型管理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同樣應該適應這種管理轉型的需要。
七是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和資產重組必然涉及各生產經營主體的分解和組合,各自經營理念、管理規范、價值取向的重構。要使企業兼并成功,使重組后的企業能真正形成一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強大競爭力和良好發展前景的主體,除了進行產品結構、資產結構、人員結構重組之外,還必須對企業文化進行重構。企業文化重構對企業兼并后的順利營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八是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在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中的實現形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過去工人是主人翁的說法,主要是從理念上和精神上理解,現在講工人是主人翁應有實質內容,如產權貫穿其中。企業文化要確定核心價值觀,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保證所有員工在企業的壯大中憑自我能力發展。
但是也要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的條件下,目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有所削弱,職工在經濟上各盡所能按勞取酬。但企業的民主管理還較薄弱,有的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流于形式,只是走過場。
從亞企業文化看企業文化創新的路徑選擇
當前進行企業文化創新,著重要在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強化管理、加強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下功夫。要以人為本,緊緊依靠廣大職工,以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為目標。具體說來,應從如下五個亞文化層次展開:
品牌文化。商品是載體,企業文化是附加在商品載體上的。馬克思講商品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其實商品還有文化價值。商品價值是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文化價值的統一體。為什么要有名牌的服裝、領帶、皮鞋、筆記本電腦?因為品牌是文化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品牌是一種企業文化現象,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文化的品牌。現在我國有很多商品進入了歐美市場,但卻是中國制造,而不是中國品牌,說明中國的企業品牌文化與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這個差距又具體表現在品牌創意和品牌推銷方面。差距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企業管理文化要在創新中完成從商品經營管理向品牌經營管理的轉化。
制度文化。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照搬別人的東西是不行的。現在搞現代企業制度,公司制、股份制等等,較與過去單一的制度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國際接軌,真正以實力參與競爭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企業在這方面還只處于認識階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路還很長。這方面的首要工作自然是加速產權改革。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問題。中國的傳統精神,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總體上缺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企業的精神文化創新要正確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企業精神文化創新與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企業精神文化與政治思想工作有聯系也有區別,思想政治工作屬于政治的范疇,強調的是精神,精神文化則屬于管理學的范疇,強調的是文化,是經濟、經營。但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我們要在二者的相互促進中推動企業精神文化創新。二是企業精神文化與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關系。企業家的個人素質無疑將極大地影響到企業文化的建設,因此,如何培育優秀企業家,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但是,強人經濟、強人企業是難以長久的,必須建立完善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當前企業精神文化創新的中心議題。
開放型文化。開放型文化是說從外面引進企業文化,然后把它本土化。不容否認,目前我們的企業文化創新是以引進為主,這就使21世紀的中國企業文化能否超越現狀成為一個很深刻和很艱巨的經濟文化課題。開放型文化的另一個含義是從企業外引進文化因素。當前,國有大型企業創建開放型文化要盡可能邀請專家介入。企業文化創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既需要較高的理論素養,又需要較豐富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同時還涉及調查統計技術和工業美術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沒有這多方面專業人員的介入,企業文化創新和建設是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持續文化。企業文化創新要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對企業綠色管理全新理念的認識,拓展綠色生產。一些國際著名的公司已經通過企業文化的創新工程、綠色生產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市場,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競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21世紀企業活力之源和企業獲得全社會和廣大消費者認同的保證。作為企業來說,實行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企業的利潤性、社會性、倫理性三者的統一。這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也是企業文化創新的重要議題。
一個必須深思的話題
通常,人們一致認為,文化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是一個人群組織的長期歷史范疇。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當然,企業文化本身又有自己的亞文化),代表著企業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毫無疑問,在相當程度上受本國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企業文化無不帶有本民族文化的色彩或痕跡。因而,不同的國度和民族,不同的歷史,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決定了該國度和民族企業文化的主體方向。這樣一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決定了東西方企業文化的總體差異。美、日兩個管理大國的企業文化差異似乎是最具代表性與說服力的實例。
現在的問題在于,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下,帶有全球化色彩和知識經濟取向的市場經濟運行是否能容納,甚至容忍企業文化的差異性。事實上,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同企業文化基本取向或模式的較量已經勝負分明,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將被趨同性所取代已成為不爭的現實,從而時代已經明確無誤地展示了企業文化向同一方向重構的要求。盡管文化的調整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也不完全都是正面效應,但拒絕、轉換,逆轉而行的后果會如何呢?這更是人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必須確立這樣的認識,趨同、調整的客觀要求,不能為自身傳統文化中不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觀念、思想所累,更不能借文化的歷史慣性和所謂“國情”強調差異,堅持個性,拒絕調整與改革,從而喪失新時代給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再次淪為全球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看客。
中國企業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當代中國文化的一個亞文化,公有制決定了這個亞文化在其根本上是當代最富人本精神、最強調職工意見的最先進文化。但我們如何將這一根本上最先進的文化實現為行動中最先進的文化,卻需要艱苦的措施和路徑上的創新。正像要尋找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一樣,我們也要尋找先進文化的實現形式。本文所說的企業文化創新就是指立足于經濟前提變動的這種企業文化形式上的創新,所提倡的趨同也只是這種企業文化形式上的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