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視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時間:2022-01-18 09:39:16

導語:文化翻譯視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譯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翻譯視角下民俗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民俗文化都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對于對外傳播而言,民俗文化固有的語言內容、符號、邏輯,導致在轉化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和壁壘。但是,當深入研究其民俗文化背后可以發現,其實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在語言上存在一定的各個共性,只有著力挖掘其背后的共性因子,才能夠更好地傳播民俗文化的價值和內涵。本文以我國著名的徽州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語言現象、表象和意象來探討民俗意象中的共性價值以及從翻譯視角,為徽州民俗文化提供一定的翻譯策略和價值參考,從而能夠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故事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民俗文化;翻譯;策略

民俗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民俗文化是社會文明建設的產物,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各民族群眾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形式經過不斷的傳承與創新,豐富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文化差異在民俗文化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往往給民俗文化對外傳播造成了困難;而深入研究會發現,在文化差異之下還掩藏著一些文化共性,尤其是在民俗文化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內涵中。文章以徽州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深入解讀徽州民俗事象和民俗詞語所蘊含的意義,與西方民俗中相似的內容進行對比,從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共性的角度進行民俗詞語英譯的實踐嘗試,并發現了這兩方面對民俗文化翻譯的影響,探討了民俗文化對外傳播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境內山多嶺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唐代大歷四年(769年)形成一州轄六縣的行政格局,有至清代基本未變。這種政治的穩定性正是占徽州社會這一文化地理單元具有相對穩定性、完整性和相對封閉性的歷史印證。徽州風俗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許多現當代學者從現代學、文化學、政治學、倫理學、美學等多個角度進行過深入獨到的研究。綜合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徽州風俗的文化意蘊。徽州文化是徽州、淮河、皖江、廬州四個地區的文化內容整合,古代徽州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具有厚重的精神文化內涵,徽州文化與安徽文化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徽州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有:土地制度、商業發展、宗族傳承、歷史名人、教育結構、科技發展、理學文化、醫學文化、樸學文化、戲曲種類、作畫流派、篆刻流派、版畫形式、工藝傳承、刻書文化、建筑風格、村落習俗、民俗文化、方言特色、菜系、宗教發展、地理條件、動植物資源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徽州文化已經影響到了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教育改革、文學藝術創新等各個方面,徽州文化獨有的藝術形式和技術工藝也向著多元化轉變。可以說,徽州民俗文化在我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徽州民俗文化涵蓋內容之全,決定了其研究價值的豐富性。尤其是在從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角度而言,可以從歷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挖掘、研究和表達,從而推動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對接,促進文化融合發展。在文化交流與發展過程中,要尊重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同時也需要深度挖掘不同文化之間所具有的共同性,文化共性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結合不同地區文化發展的環境,對文化傳承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和沖擊進行總結,了解文化的本質,文化之間的共性要遠少于差異性。從文化本質特點來看,文化差異更加鮮明,文化的獨特性更能激發人民的探究欲望,但是現代化社會體制改革讓文化傳播形態受到了廣泛關注,因此,需要將文化間的差異性與共通性作為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根本依據,從而對文化的內涵展開探索。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對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與吸收具有促進作用。

一、翻譯視角下的民俗文化

最近幾年,尤其是在外交場合,中國元素日益增加。如何翻譯這些中國民俗元素是至關重要的。對此,一些官方媒體曾對傳統文化常見詞匯的英文翻譯進行了整理,并通過信息平臺發布,例如:四合院不再是單一化的拼音拼寫,而是用新的英文詞匯“Quadrangle”來代替,八卦“Trigram”、世外桃源“Shangri-laorArcadia”等。傳統文化的傳播,不能局限于國內,要順應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將傳統文化內涵推出國門,建立大國形象,這就需要做好傳統文化詞匯的翻譯工作,通過對詞匯的重新編輯,將文化內容融入不同文化體系中,形成專有名詞固定譯入語,成為英文標準語言表述形式,提高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出版類似詞典的查詢文獻,促進文化交流。但結合近年來的文化傳播情況來看,受東西方風俗習慣、歷史傳承、思維理念的差異影響,跨文化翻譯過程中會存在詞匯空缺。為了避免出現誤譯,翻譯人員需要充分了解東西方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同詞語具有的文化內涵。此前,在網絡上流出一段特朗普的外孫女背誦英文版《三字經》的視頻,《三字經》每行三字,帶有特殊的韻體,是文化傳承的經典之作,《三字經》的翻譯十分困難,英譯版本更是多達20個。翻譯策略的制定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開放的查詢管理系統,幫助翻譯人員了解傳統文化典籍中所含有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美學,讓翻譯內容貼近傳統文化內涵,結合西方文化發展的主要形式,加強對文化共性的認知,有益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迫切需要專業人才團隊建設,教育部門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文化普及工作。越來越多的名牌大學開設了與中華傳統文化翻譯相關的文化課程,保證年輕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二、民俗文化翻譯存在的問題

民俗文化中的一條重要特征就是對外傳播。對外傳播對于民俗文化的繼承以及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尤其是對于我國的海外僑胞更是如此,許多海外僑胞自幼接受國外的文化傳承,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我國的優秀民俗文化,而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昌盛,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使其在國際上有著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提升了我國海外僑胞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主動通過信息網絡平臺探究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歷程,這對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進一步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國力昌盛創造了良好的國內、國外環境。語境是不同民族、國家在進行語言交際時的大背景前提,在不同的語言背景下不同的詞匯可能就會有不同的釋義。同樣,翻譯人員在進行傳統文化英譯時,也會結合我國的社會背景,通過詞匯的合理應用對傳統文化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譯法,加深對文化內容的剖析,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讓翻譯的文章與原文表達的意境具有一致性。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前了解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結合語言背景,傳達準確的文化信息,解析民俗文化的深層意義,建立文學傳播標準,詞匯選擇要有目的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民俗文化翻譯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如果翻譯的文章存在詞不達意的現象,就會為文化交流帶來新的問題。民俗文化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實現對外交流,構建文化大國形象。東西方語言差異也屬于各民族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民俗文化翻譯工作要圍繞民俗文化的內涵開展,反復斟酌用詞用句,確保譯法的合理性,借助新的詞匯表現形式傳播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體系讓翻譯工作的開展面臨許多困難,結合翻譯現狀,許多譯者在進行古文翻譯的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的體現有待提高。

三、翻譯視角看待徽州民俗文化及策略

本文選取徽州春節的民俗文化為例,雖然在現代文明沖擊下,許多地方的傳統年俗已逐漸失傳,大家總說“年味淡了”,其實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你還未發覺這塊民俗文化保存相對完好的徽州。徽州的年文化十分隆重,從臘八節開始到除夕,都在為年的到來做準備工作,被稱為“忙年”,從大年初一一直到元宵節,都屬于“過年”。且一定得到正月十五過罷,才算結束。徽州年豬飯,又稱殺年豬。每年冬至過后,立春一個月前,會宰年豬過年。那時天氣寒冷,所以豬肉更易存放。每到宰殺年豬時節,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會按規矩相互宴請,今天東家請,明天西家聚。徽州人歷來重情感、講道德。每家在過年的時候,會辦殺豬宴,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讓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主位,小輩們忙里忙外,熱情款待。因此,徽州的寒冬臘月,是一個“蹭飯吃”的季節,操辦一頓殺豬飯,讓這個季節變成春節前最為喜氣的時刻。徽州人家辭舊迎新的氛圍,是從“家家戶戶打食桃”開始的。糕類食品因為易儲存,在黃山人的年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精制的米粉與水混合,揉捏拍打漸漸成型,福、祿、壽、喜、財字樣的糕點,都是徽州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打食桃”是徽州傳承多年的傳統技藝,需要經過碾制米粉—做成粉團—放入模型—上籠蒸熟—點紅晾干五道工序。在一些較大的村莊,過去都有業余劇團。劇團會準備幾十套演出服裝,帶有樂隊進行表演。每年到了春節,這些劇團就會到處演出,十幾出大戲唱下來讓人目不暇接。出名的戲種有帶有地方特色的徽劇、傳承度廣的京劇和黃梅戲等;“古時許村的大街小巷里,常常出一種妖怪,名叫邋遢相。它身材高大無比,每當夜幕降臨,便在幽深的街巷深處,一下子咬住了行人的衣領,將人高高提起,村中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后來村民想了個辦法,做了把能超過馬頭墻的大刀,當妖怪來時,便向它砍去,嚇得它再也不敢出來。正月十五鬧元宵,安徽休寧縣深處的千年古村———右龍村跟往年一樣,都要舉行一個傳統祭祀儀式,起舞“板凳龍”,共同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歙縣深渡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孔明燈的制作需要先用竹篾做好骨架,呈現半圓形,在袋子的下方開口,在做好的袋子里放入羊油和破棉絮,反復敲打后,架起松明架點火,燈內的濃煙受熱膨脹的影響,點燃袋子中的羊油,松手后孔明燈會升到天空。為了響應環境保護的號召,一些地區禁止燃放孔明燈,但其他文化活動都被完整保存下來。安徽位于我國東南部,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經過幾千年優秀文化歷史的洗禮,安徽發展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影響社會發展步伐的偉大思想、一些優秀的文學學派在此誕生,屬于民族文化發達地區。安徽的環境復雜多變,形成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南北不同的民俗習慣在此匯聚,區域文化展現出多樣化、鮮明化的發展特點。安徽具有的獨特自然景觀,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游客的關注,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綻放出絢爛多彩的文化光芒。信息時代的到來,讓安徽的民俗文化發展改變了故步自封的狀態,開始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語言作為文化交流的基礎,翻譯工作的開展不可或缺。安徽民俗翻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逐漸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因此,譯者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保留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精神內涵,當翻譯內容無法與原文對等時,做好英文注解的編寫,幫助讀者理解民俗文化精神內涵。民俗文化翻譯除了直譯,還需要對一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進行意譯。音譯與直譯的共同應用,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我國民俗文化的獨特性。結合民俗文化翻譯的實際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古文傳承的理解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行解決,翻譯后的文章,主要讀者是西方的學術研究人員和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他們所使用的并不是傳統語言,對民俗文化的理解不深,因此,在翻譯時要采用意譯,保證民俗文化內容的真實性。中華文化是我國人民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具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了解文化之間的聯系,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果,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Nida,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蔣紅紅.民俗文化翻譯探索[J].國外外語教學,2007(3):52-57.

[3]呂亞娟.淺談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翻譯障礙[J].科技資訊,2009(15):215.

[4]王慧杰.新疆民俗文化翻譯探索[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1):145-146.

[5]李建軍.文化翻譯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張心宇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