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鎮建設敏感性因素分析

時間:2022-01-18 09:43:29

導語:山地城鎮建設敏感性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地城鎮建設敏感性因素分析

摘要:以大理市海東新區為研究區,通過對森林植被、生物多樣性、地形地貌、水環境、人文環境、開發建設成本等建設敏感性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生態保護視角下的海東新區山地城鎮建設中保護與發展建議,為海東新區城市建設發展以及生態環境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依據,探索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山地城鎮化生態發展道路。

關鍵詞:山地城鎮;敏感性因素;生態環境;海東新區

山地城鎮化是加快山區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國家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山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1]。云南省山區和半山區占土地總面積的94%,而平壩區僅占6%,全省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平壩區域,可供建設和耕作的土地資源相對不足[2]。山多地少的特殊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決定了云南省只能走適度開發低丘緩坡山地,建設發展少量山地城鎮的道路,目的在于破解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式發展[3]。為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保護洱海西岸優質耕地和洱海流域湖光山色,大理市城鎮化建設聚焦海東山地城鎮開發,在制定規劃、海東開發、海西保護、城鎮上山、工業上山、項目上山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4]。然而,近年來隨著洱海周邊房地產過度開發、旅游無序發展等難題的出現,催生了生態環境問題,大理海東新區面臨全面停止開發,為洱海保護讓路的困境。但是,大理市海東片區地理環境優越,低丘緩坡資源量大,是大理市圍繞洱海保護進行山地城鎮建設的重點發展區域[5]。因此,選取此區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建設敏感性因素分析,為協調洱海流域生態保護與城鎮化、經濟發展的矛盾,促進低丘緩坡山地開發及山地城鎮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借鑒,以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使命[6]。

1區域概況

海東新區位于大理市東部,東鄰賓川縣,南起鳳太路,西臨洱海,北與洱源縣和鶴慶縣相接[2]。海東新區規劃建設區緊接洱海,規劃建設面積140km2,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建有大理州機場和滿江片區規劃建設的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高鐵樞紐中心,地理區位和交通優勢非常明顯(圖1)。大理海東新區擁有豐富的低丘緩坡土地資源,區域內無基本農田,林地和耕地為主要農用地類型,有利于山地城鎮建設用地的開發[5]。但該區屬喀斯特巖溶地貌,大片巖石裸露,常年干早少雨、土地貧瘠,立地條件差,也是洱海流域生態綠化的重點攻堅區域。

2建設敏感性因素分析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洱海流域區社會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敏感區。近年來隨著大理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洱海流域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洱海流域的系統保護與治理成為解決洱海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7]。為更好地控制和保護洱海流域,海東新區山地城鎮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地形地貌、水環境、人文環境、開發建設等諸多因素,特別是洱海生態保護安全格局的塑造要求特別高,因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需要科學論證[8]。

2.1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分析

海東新區總面積14000hm2,森林覆蓋率3057%,明顯低于大理市森林覆蓋率395%。區域內主要植被有云南松、柏木、桉樹、車桑子等,群落和林分結構單一,以次生植物為主,地帶性植被多以孤立木或殘余成分分布,天然林比例較低,工程造林多為低質低效林,森林生態效益低。海東新區因地處洱海流域東部面山區域,立地條件較差、土壤極度貧瘠、石漠化程度高、山高坡陡、人為干擾嚴重、土壤侵蝕量大、干旱缺水、保水保肥力差、大風天多、土壤腐殖質含量低、植物群落結構單一、植被覆蓋率低、生態退化嚴重、區域生態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各級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了洱海面山綠化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巖溶石漠化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陡坡地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洱海流域東部面山已從原來以扭黃茅、旱茅為主、小石積等灌草型植被體系,提升演替為以車桑子為主、圓柏等喬灌型植被體系,但目前的生境狀態仍無法通過自然演替恢復到地帶性植物的高級群落結構水平。而且依靠人工和自然演替的結合,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尤其是該區域較為干旱,蒸發量遠大于降雨量,空氣濕度較低,生境條件差,如果植被遭到破壞,會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可逆。以海東新區14000hm2規劃建設面積計算,占用林地4280hm2,占用灌木林地等其他林地2803hm2,將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生態效益帶來巨大挑戰。雖然可以通過園林綠化工程進行彌補,但不可能達到原生狀態,森林生態效益將受到巨大影響。

2.2地形地貌限制因素分析

海東新區地理位置特殊,基本以山地地貌為主。區域內地形、坡度變化大,平均坡度在20°以上,局部地形破碎。采砂廠開發后難以恢復原地貌,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屬于洱海流域自然生態敏感區,作為城鎮建設區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在原地貌基礎上進行人工切坡、坡頂增載、坡地建筑等不當的利用方式或過高的開發強度,會使坡地的穩定性受到破壞,導致崩塌、滑坡等危害,而且會花費較大的成本,在景觀美學方面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從地形地貌來看,區域不適宜大面積進行山地城鎮開發建設。

2.3水環境因素分析

海東新區雖然緊鄰洱海,但水源僅有龍王廟箐和向陽大溝,年降雨量較少,所以整體區域水資源匱乏。城鎮開發在污水排放和水土保持方面影響較大,最為突出的是城鎮開發導致的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粗放。雖然建成污水處理系統,但由于監管不嚴也會存在污水直接排放至洱海的情況,導致洱海受到污染,水質下降,保護壓力巨大。同時,削坡造地進行山地城鎮開發建設,易使高陡邊坡發生垮塌和滑坡等危害,不能有效保護區域安全,加重地表侵蝕度,增加雨水對裸露地表的沖刷,水土流失問題接踵而來。

2.4人文環境因素分析

人文環境對海東新區山地城鎮的影響主要包括城鎮人口、產業經濟、人文景觀等因素。按照海東新區發展規劃,人口容量為15萬人,人口密度為1071人/km2,人口容量遠超過適度人口容量。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流域內人口總量快速增加,人類經濟活動的擴張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因此,拓展城鎮發展新空間,以承載人口、產業的疏解轉移是區域合理配置人口密度的關鍵。近些年隨著環洱海周邊流域旅游、房地產開發強度日益增加,導致流域整體開發超載,環境保護問題凸顯。海東新區開發建設應把洱海保護治理與產業轉型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引導發展模式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另外,洱海周邊房地產過度開發、旅游無序發展,使得傳統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特色逐漸消逝,今后海東新區應通過城市設計和風貌控制進行保護與傳承,彰顯城鎮文化景觀特色與城市規劃風格。

2.5開發建設成本因素分析

海東新區土地類型多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山地坡度均在20°以上。從山地城鎮開發建設成本分析,壩區征地成本是山地的2倍以上,而在山地平整、道路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工程量高于壩區城鎮建設,特別是較大山體的開挖和重塑,其開發和建設費用是壩區的4倍甚至更高,無疑提高了產業準入門檻。在綠化用地配套建設中,以園林式標準建設的秀北山森林公園為例,占地面積793hm2,工程建設費用15億元,項目建設每年至少耗費管護費用600萬元,人工干擾重塑園林式山體公園花費至少2億元以上,如果采用自然生態修復方式,以45萬元/hm2的造林成本計算,營造一些鄉土和適生樹種,保留自然景觀,讓其慢慢實現生態的自我循環和修復,總投資約500萬元,開發建設成本巨大,但效果有待驗證。

2.6綜合分析山地城鎮化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專業的復雜工作,不能將山地城鎮化簡單地等同于城鎮上山,盲目進行坡地開發,稍有不慎就會使流域內生態環境遭受惡性循環。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敏感的洱海流域范圍內,一定要科學地認識山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復雜性,正確評價目前開發利用方式的利弊,努力探尋出一條山地城鎮開發的生態之路。基于海東新區的地域特殊性,山地城鎮開發建設敏感性因素影響程度依次為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地形地貌限制因素、水環境因素、人文環境因素、開發建設成本因素。其中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存在不可逆風險;地形地貌限制因素導致局限性較大;水環境因素存在不可控制風險;人文環境因素中規劃人口密度較高,會產生諸多附加效應;開發建設成本因素涉及財政風險過高。經綜合分析,海東新區山地城鎮建設規劃區的140km2范圍整體上不完全屬于開發建設的合理空間。

3發展建議

山地城鎮的生態環境具有敏感性與脆弱性,若開發利用不當,就會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因此,綜合分析山地城鎮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及其與城鎮空間規劃建設的關系,才能確保山地城鎮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與生態環境的良好適應性。大理海東新區山地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關聯度較高,屬于較為敏感區,將140km2范圍納入規劃建設區高于生態閾值,需要調整發展思路,合理配置,為洱海流域留足生態空間。

3.1合理調整規劃范圍,滿足生態建設需求

洱海東部區域降雨量少、土壤瘠薄、保水性差、巖石裸露、林草稀少的現狀反映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景觀效果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洱海流域的生態安全。受自然條件限制,山地城鎮開發建設破壞后流域植被恢復具有不可逆的風險。根據科學合理性評價,海東新區規劃建設范圍(140km2)過大,對流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風險,建議將規劃區進行縮減和調整,調出空間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圖2)。 大理市的發展要跳出“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誤區,圍繞保護洱海,走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以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遵循大理市國土空間規劃“控制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對海東新區規劃面積進行合理調減,調出空間用于洱海生態保護建設,完成流域面山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通過壓縮海東新區山地城鎮規劃范圍,轉向巍山或賓川距離不遠的平壩區發展,在海東面山流域范圍內大面積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將海東新區交通區位條件和自然景觀最好的地塊作為公共綠地進行綠化和提升;實施“黃土殲滅戰”,集中力量對黃土裸露地塊和荒山荒坡進行覆綠;引入邊坡生態修復技術,加快各類邊坡綠化和生態修復;對流域內所有礦區完成礦山植被修復;將海東片區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全部抽到山頭地塊,作為造林綠化灌溉用水,實現中水回用,不讓一滴中水進入洱海,進而產生生態和經濟效益;與海東面山其他區域齊頭并進開展面山生態修復工作,實施人工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陡坡地治理等工程。通過轉型發展,確保洱海保護治理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32城鎮建設與生態保護并重,打造綠色山城

海東新區轉型、轉移發展要樹立山地城鎮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的意識,在規劃實施階段,要注重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充分制定好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盡量順應坡地的自然形態進行利用,構建山川、水文、生態的良性環境系統。積極探索洱海東岸石質化山地植被恢復方法和途徑,通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切實恢復洱海面山徑流區森林植被,構建洱海流域生態安全屏障,推進森林大理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強水源區森林保護和森林培育,從源頭上保障飲用水安全,并通過實施海綿城市工程和生活污水治理,有效整合海東新區自然水循環系統和社會水循環系統。加強昆明—大理—麗江高速公路建設以及大理市洱海東岸面山一線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區域景觀效果和提升旅游環境,促進區域旅游轉型升級。切實調整洱海流域農業種植結構,推行綠色生態種植,促進農業綠色生態轉型發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設具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公園、主題公園、社區公園和防護綠地,充分發揮城市綠化生態效應。綜上,山地城鎮開發特別是在生態環境高敏感區,一定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這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客觀反映和要求。在未來發展中,大理市海東新區的山地城鎮規劃建設,要做好生態保護與土地高效利用、城鎮化科學發展的高度統一,立足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質量提升,進一步優化洱海流域空間格局,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既保護好洱海高原明珠,也能促進區域經濟良性發展的目標,為探索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山地城鎮化發展道路提供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丁宇,張雷,吳映梅山地城鎮化的困境與出路:以云南省大理州為例[J]山地學報,2018,36(6):917-929

[2]李金偉,彭祖強大理市海東新區山地城市的開發建議[J]四川建材,2015,41(5):75-77

[3]阮興文保護壩區農田與建設山地城鎮———云南省大理州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164(18):47-48

[4]唐筱玲大理州山地城鎮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大理學院學報,2013,12(11):33-38

[5]張洪,王一涵,束楠楠山地城鎮建設用地選擇與布局研究———以大理市海東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6):193-199

[6]張洪,李中元,李彥基于生態安全的山地城鎮土地可持續利用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9,38(11):2681-2694

[7]朱江,詹浩,楊箐叢流域治理視角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探討———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國土空間規劃為例[J]規劃師,2020(19):34-39

[8]張洪,王思明城鎮化背景下低丘緩坡山地開發與耕地保護的權衡———以大理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0):65-70,116

作者:尹一帆 胡多才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