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建筑文化符號的融合

時間:2022-11-24 04:31:44

導語:鄉村振興與建筑文化符號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與建筑文化符號的融合

[摘要]林州市石板巖鄉位于太行山東麓,石材豐富,這里的傳統民居都是石建筑,因此林州石板巖建筑的建筑材料、構造、裝飾構件是石文化歷史進程所凝結的符號性表達,是地域文化生態的真實反映,文章試圖以林州石板巖建筑為例,解析建筑符號表達,展現石板巖鄉傳統石砌建筑的建設特色,指導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建設,提出了傳統民居保護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符號;新農村建設;林州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及鄉村振興建設,地域傳統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形式類似的現代風格建筑。出現了鄉村規劃建設的“千村一面”、各地區鄉村可識別性喪失,承載居民家鄉情感的場所空間缺失導致村落文化疏離等問題,鄉村振興其本身絕不僅僅是蓋房造物、提供生存生活空間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造就一方建筑、凝聚一方靈魂,鄉村民居建筑的特色無不滲透著各地鄉親們對傳統鄉土風情的熱愛、先民精神的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通過調查中原鄉土建筑、場所等,提取出鄉土建筑中的鄉愁符號,引導人們建立地域文化自信,指導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建設更新,給人們場所感、親切感和歸屬感,保留鄉村文化多樣性,在地域傳統建筑符號的案例中,林州石板巖極具代表性。

1林州石板巖建筑特色

河南省現存兩處較為典型的石頭民居類型,其一就是豫北地區的林州石板巖民居。以因地制宜的建筑風格和石頭肌理而聞名。[2]石板巖鄉位于太行上大峽谷內部,石材豐富,太行山漫山遍野的石頭就是建房的主要材料。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石梯、石樓、石板房,石梯、石柱、石頭墻,石街、石院、石板場……”[3]展現出了石板巖民居建筑的特色——以“石為主”(如圖1、圖2所示)。該地民居主要以石塊砌墻,以石為頂,遮風擋雨效果顯著。這里的山石多為紅色沉積巖,由不同地質年代的沉積物層層疊加堆積而成石。這里的巖石因其水平片層節理發育,多為片狀,正是由于這些特征造就了當地特色的石砌建筑。從民居外部構造再到內部建造,都是由太行山漫山遍野的石頭進行加工后建造而成。材料的特殊,造就了建筑具有冬暖夏涼和防潮防火的優勢。雖然該地名為石板巖鄉,且主要建筑材料也是石塊,但其內部有著很粗的木頭作為柱子支撐著整個建筑框架,屋頂上的一些穿斗式梁架則是采用了一些比較細的木材。房屋內的家具大多也都是采用石頭建造,如桌子、凳子、米缸這些普遍的家具采用石頭建造后體現出了一種樸素的特點,更是與民居內的環境融為一體。這些自然生態的原材料為當地居民建造了一個融入自然的棲息家園。其中最具特色的則為石板房的屋面建造。將形狀各異的石板材料鋪裝如瓦片一般,錯落有致、層層疊融。鋪裝后形成的弧線與角度起到了很好的排水效果,同時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這種鱗紋石片,使人望去有種奇異的美感(如圖3、圖4所示)。石板巖村落的建造完美地結合了地形,同時具有多山藏水的地理環境,使當地的民居建筑形成了一種依山傍水的布局特征。建筑與周邊的環境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這種石板之鄉,與其他村落對比,更加能給人一種堅硬與永恒的觸感。

2石板巖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問題

河南石板巖村民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伴隨著鄉村城市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等多重挑戰和沖擊,石板巖鎮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4]。因為該村落基本上分布在以一些偏遠與貧窮的地區,而且時間久遠,造成村落的自然風貌和附近的生態環境都遭受到一定的毀壞。而且石板房中的木結構在防潮與抵抗一些自然災害上的能力不足,造成了一些民居建筑具有坍塌的潛在危險,這些代表著民風的建筑即將消失于其中。并且隨著城市化的逐漸發展,農村人口轉向城市人口已經演變為一種趨勢,這就造成了農村人口數量下降,勞動力不斷流失,慢慢演變為“人走房空”的情況。村落中被遺棄的建筑不計其數。同時,在村莊合并與遷徙過程中,因為沒有進行專業規劃,造成在遷徙過程中消失的村落不勝枚舉。城鎮化的到來以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不完善之處,給這些民風建筑造成了莫大困難,而石板巖民居正處于這種困難之中。如果不采取合理規劃,這些建筑文化遺產將不復存在。

3石板巖傳統建筑保護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為了追趕建設的步伐,有不少的傳統建筑被遺棄或是毀壞。林州石板巖鎮也是如此,在生活節奏飛速的現在,山里邊的經濟發展速度就顯得緩慢了。物質需求已經跟不上人們所追求的理想要求,多數的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家中的石板房也因年久失修而無法居住,再者有經濟條件的村民也因工程量大而放棄了用石板建房子。越來越多的新式建筑涌入,使得傳統的石板建筑在當地已經失去了傳承的條件。林州石板巖鎮的旅游業發展較好,每年的旅游季有大量的旅游團和學生涌入當地。每年造成的傳統村落的損壞也非常的多,傳統村落的保護迫在眉睫。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對于家中有石板房的村民每年給予相應的資金來對石板房進行維護,并且建立保護委員會進行長期的維護工作。例如林州石板巖建筑內部用很粗的木頭作為柱子支撐整個建筑框架,但是木結構在防潮與抵御其他自然災害方面表現不足,我們可以用磚混結構代替木結構,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民居建筑坍塌的風險,另外對石板房維護盡可能的以“石”為主,比如石板房的院墻,有些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破敗,在修葺的時候可以選擇用太行山的石塊,以保留石板巖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新農村的建設發展中,我們也可以借鑒石板巖民居建筑的特色,比如在新農村建設中使用石塊進行屋面建造,各色各樣的石板材料鋪裝,不僅可以做到遮風擋雨、給人以美感,還可以傳承當地的傳統建筑特色,還有用石塊堆砌院墻等等……都可以用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將新農村的建設與當地的建筑特色相融合,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文化,就不會出現“千村一面”和“人走樓空”的現象。所以在新農村的發展之中不能一味的追尋新式建筑,要盡量保護當地傳統建筑的特色,充分領用當地的地域優勢發展和資源優勢。在追求新式建筑的同時與傳統建筑融合,既推動了新農村的發展也傳承了傳統建筑形式,既要“發”于石板,也要“終”于石板。政府應該請專門的設計機構進行整體規劃,規劃出新的村落,將新式建筑與石板建筑分隔開統一管理,統一維護。政府的主管部門也需要出臺的政策支持,發動居民全員投身到保護傳統建筑的行列中,并且向社會中征集志愿者及愛好者,將較為完整的村落保護起來,出臺有利于保護傳統建筑的政策,如向社區報備自家的宅基地情況房子的年限等,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讓投入者看到政策的力度與他們的投入是否成正比,讓參與者看到回報投入更多的熱情進來,通過政府的正確引導,調動投入者的熱情,使得傳統的建筑的多樣性得以傳承。

4結語

石板建筑是林州石板巖鎮的代表性建筑,作為地域性的建筑符號,在發展新式建筑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傳統建筑的保護,任何的傳統建筑在歷史的進程中都是值得被保護的。在這個各種文化融會貫通的時代,發展的同時也要將傳統文化、傳統建筑、傳統精神融匯進現代潮流中。通過不斷地磨合將其融匯在一起。

參考文獻

[1]林常君.永州新農村民居建筑中地域文化符號的應用研究[J].藝術品鑒,2019(32):190-191.

[2]劉磊;張青萍.河南林州石板巖民居和吳埡石頭村景觀肌理比較[J].林業科技開發.

[3]王昭娜;董曉宇.河南林州石板巖鄉石砌建筑解讀[J].建材與裝飾,2017(37):150-151.

[4]閻欣怡;張卓群.淺談河南林州石板巖村石板房的保護與再生利用[J].包裝與設計,2017(6):108-109.

作者:周可建 吳海玲 劉浩 葛海霞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