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時間:2022-11-24 04:28:30

導語: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梳理泰州傳統民居研究現狀,溯源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形成的歷史環境,并從泰州宮氏家族歷史、住宅現狀以及建筑文化價值個案的調查剖析中闡述泰州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研究發現,受地方文治、平民儒學和家族科舉文化等影響,泰州傳統民居建造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別是以宮氏住宅為代表的明代民居建筑,在建筑立基環境、院落空間組合、房屋建造規制和建筑視覺審美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地域特色,這些建筑文化在城市文脈傳承、彰顯城市文化特質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宮氏住宅;平民儒學;傳統民居;建筑文化

1泰州傳統民居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意義

泰州古城內有70多處傳統民居,時間跨度從明朝中晚期到上世紀90年代之間。這些傳統民居中不少建筑雖然幾易其主,又經歷損壞、私自修補等,但整體布局和形制基本保存了下來。目前,大部分民居為普通人家的住所,其中保留較好的多為明清時期的一些望族住宅、進士府第和地方豪富宅院,如明御史蔣科的蔣氏宅第、明崇禎進士宮夢仁的宮氏住宅、清初刑部郎中田敬錫的田氏住宅、清光緒年間富商周文卿的周氏住宅、同治時的武舉尤氏筆穎樓、晚清泰州豪富李嗇庵的李氏住宅等。上世紀80、90年代,古建筑專家張馭寰、陳從周和阮儀三①三位先生先后來泰州考察古建。張馭寰認為,泰州古建筑區別于其它地區,很有地方特色,將泰州的傳統民居命名為“泰式民居”。從此泰州傳統民居以“泰式民居”為名,與蘇式民居、贛式民居、徽式民居齊名。這充分說明泰州古民居具有獨特的內涵和文化魅力,也使泰州傳統民居開始在學術界被更多的人認可和研究。同濟大學古建筑保護專家阮儀三在編制《泰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贊揚泰州民居建筑集明清民居之佳構,這是泰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的特色之一[1];同時他還對民居及其外部空間提出了“保護-改善-更新-整飾”分類別、分層次的保護更新模式,不少泰式民居因此得以保護,這使得今后對泰式民居的研究有了更多真實的、有價值的原型遺存。泰州文史專家黃炳煜從泰州所處的地理位置中探尋泰式民居建筑特點的形成根源,他認為泰州地處江淮之間,城市受到來自南北不同文化的影響,民居建筑既有南方宅第清秀、典雅的藝術風格,又有北方民居雄渾、簡樸、封閉的建筑格局,具有“北雄南秀”的風格特征。也有很多實踐家在泰州諸多古民居保護建設過程中試圖通過修復古民居,再現泰式民居昔日的風采。在以家庭關系為主要紐帶的居住形式里,民居建筑和百姓家庭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它不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間,還是城市居住生活的智慧結晶,也是呈現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環境、記錄家族興衰榮辱變遷的物化形式和空間載體。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泰州古民居的研究與實踐,向我們展示了更為立體和豐富的泰式民居的全貌,這為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泰式民居建筑文化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后城鎮建設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泰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泰式民居建筑文化內涵的研究是挖掘泰州城市傳統文化時代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建設美好城市形態的重要內容。

2泰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形成的人文環境

2.1文治思想自上而下深入民心。泰州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腹地,自古就是淮南鹽場的行政中心,城市的發展也因鹽業的活動得以壯大。歷代在泰州為官或執教過的文人士大夫眾多,從北宋仁宗時期開始,先后有五位宰相在泰州做過官。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②在泰州擔任鹽監官期間,將鹽場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還創辦書院,施仁政、宣教化,親自任課執教、開啟民智,一時開風氣之先。一代名相呂夷簡咸平五年就在泰州擔任西溪鹽倉監,他帶領灶民鹽丁解決了泰州鹽運中轉緩慢的痼疾,使得鹽稅征收與日俱增。范仲淹③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期間,重修捍海堤堰,造福泰州里下河水鄉人民。他提倡為政清廉,創學宮,建書院,開啟一代文風,為泰州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范仲淹與同時代的泰州通判滕子京④、理學家胡瑗⑤、潭王宮教授周孟陽⑥、名相富弼⑦經常在泰州“文會堂”切磋學問、吟詩集雅。清代著名天文歷算家陳厚耀⑧,評話宗師柳敬亭⑨,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⑩,“揚州學派”先驅任大椿⑪,著名文藝評論家劉熙載⑫,圍棋棋圣黃龍士⑬,太谷學派集大成者黃葆年⑭等都在泰州生活過。可以說,泰州歷史上的這群官員和文人士大夫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修養和廣博的文化知識,他們追求審美情趣和精神層面的享受,這無疑對泰州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農田水利灌溉、房屋建設、園林景觀營建、文化等方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3]。2.2平民儒學培育百姓圣賢修養。泰州是明代哲學家、思想家王艮⑮的家鄉,也是王艮創立的“泰州學派”的發源地。在王艮的影響下,平民儒學在泰州民間發展極其活躍,它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生活的基本倫理和生活秩序維護。有一篇名為《南人與北人》的書中曾經這樣寫道泰州:“永嘉之后,晉室東遷,衣冠違難,多行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曉。士好學而文,農民織衽稼穡。俗務儒雅,雖窮蒼茅茨之下,微聞弘誦聲。”[4]記載的就是泰州民間崇儒尚教蔚然成風的歷史。由此可見,平民儒學對當時百姓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民居的建造過程中,人們開始意識到建筑藝術審美的倫理意義以及建筑在幫助家族成員形成可取的生活方式中的倫理功能。儒家經學中的廣泛義理、家族所崇尚的人之常倫的情理,在民居的建筑中慢慢得以外化,建筑的整體布局與群體組合、形態與結構特征、空間序列與功能使用、裝飾細部與器具陳設等方面,浸透著儒家倫理的種種特征[5]。百姓在對平民儒學的理解、人倫道德的敬畏、生存環境的自我創造中使建筑烙上了鮮明的特色,這也逐漸成為泰州傳統民居風格的基調[6]。2.3科舉家族文化世代相傳。封建社會中,學校教育沒有現達,家族的價值取向和生活目標對家族成員的影響是巨大的。家族文化在家族成員的活動中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強調個人服從整體的文化系統,具有較強的文化認同性和延續性[7],科舉考試在延傳家族聲譽與家業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泰州社會安定,民風重教興文,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基礎相對發達,泰州又處于揚州地區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康熙年間,朝廷在泰州興建學政試院,作為揚州府屬江都、甘泉、儀征、寶應、高郵、興化、泰州、東臺等八縣考生院考的地方,這給泰州地方經濟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本地的秀才和童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就更為刻苦和努力。據統計,泰州境內在宋元明清四朝共出了1000多個舉人,429個進士,其中文武狀元5人,文武會元5人。以宮氏家族為例,宮氏家族是泰州明清時期遠近聞名的科舉世家,家族世代勤奮好學,先后共培養出7位文武進士、31位舉人和50余位貢生,這樣的家族不僅在泰州,就是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宮氏家族科舉的興盛帶來了家族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宮氏家族住宅的建設與擴大,其家族在泰州大林橋西、稅務橋西等處建有大規模的宅院,在岳墩西側建有一處隱居著述的園林春雨草堂。另外,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進士蔣科⑯歷任開源參政、監察御史、南臺兵備,創下家業,在泰州建有宅院,后又轉售于科第世家程氏,程氏將宅院擴建。至今,蔣科進士府仍是泰州最有名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也是泰州較早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家族的文化和儒學修養世代相傳,經歷數輩建設與傳承。建筑空間有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教化意義,因此在營造時必然會滲透著家族對封建儒學禮制人倫的自我理解與詮釋。

3典型民居宮氏住宅建筑研究

3.1家族歷史及住宅現狀。宮氏住宅始建于明崇禎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現位于泰州城中歷史文化街區,南臨稅務橋西街,北抵陳家橋西街,原住宅占地約1500m2,東西兩軸各四進,其建造歷經明清兩代數輩宮氏家族的經營,特別是在家族入清后的首位進士宮夢仁的主持下,建筑的規模得到了豐富和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本前后四進大宅院被分割成若干戶,成為大雜院,很多住戶為增加使用面積,在院落中搭建起了簡易平房,院落的空間格局遭到了破壞,最前面的一進院落又在上世紀80年代初城市道路拓寬時被毀拆除。20世紀80年代以后,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宮氏住宅,他們通過現場測量與考察,留下了一部分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1995年,在政府的努力下,該住宅被列為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這為建筑的保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009年,政府出資修補了部分圍墻。2018年,泰州市政府對宮氏住宅保存較好的照壁、儀門、廳屋、火巷、廚房在內的四進院落以及周邊地塊啟動了房屋征收,計劃按照原有的布局對宮氏住宅呈東西兩路軸線實施修繕保護,但由于各種原因,修繕保護耽擱至今未有進展。3.2宮氏住宅的建筑文化特點。3.2.1順應自然。居住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依賴共生,順應自然的生態倫理成為建宅立基的根本觀念。在宮氏住宅的空間中,建筑的布局形態與自然小環境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泰州屬季風影響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東西廂房夏季十分炎熱,居住的舒適度大大降低,所以泰式民居建筑通常坐北朝南略偏東,盡可能地回避午后炙熱陽光對建筑立面的直角照射,同時又能取得較好的采光與通風效果,以此來改善居住環境內部的小氣候,減少建筑能耗。一般民居建筑以院墻相連,前后形成院落,東西不設廂房,這樣的布局看似與常見的北方四合院有著很大的空間差別,但其建造章法有鮮明的地域氣候特征,這不是對傳統建筑標準化的挑戰,相反,卻是泰州當地百姓在樸素的人本思想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覺體現,是傳統建筑倫理與生存藝術間一次直率的創造。宮氏住宅所處的城中歷史文化街區順應自然之則、遵守生存之理,居住建筑空間朝向至今也未失去它原本的做法,現代城市中的主要道路及街巷呈現出的肌理走向與500年前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圖1)。3.2.2空間靈活。宮氏住宅最早建于明代中晚期,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建筑最后的大發展時期,從這時期開始,民居的建筑布局不再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格局,原有軸線對稱的組合形式開始朝著靈活多變的趨勢發展。泰式民居以中國傳統的“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由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院墻相連,前后建筑形成庭院,一般小型的民居院落只有一進(圖2),即大門內一個小的院子,三間正房,旁邊帶一間廚房,泰州市城中歌舞巷南就有一處這樣的小型院落,占地少,布局簡單。宮氏住宅則屬于有多進庭院的大中型民居,院落格局較為清晰。宮氏住宅主要由大門、照廳、大廳、堂屋、偏房等構成,每進院落之間會根據不同的家庭構成、人口構成和輩分構成進行分配,建筑組合靈活多變。每一進院落的子女小家庭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這種建筑組合講究靈活多變,加之少有廂房的生活干擾,每進院落封閉中更顯得分外寧靜。每一進有主房、有偏房、有院落,且單獨有門,自成相對封閉的小院落。各組小院落的堂屋后側又有門相通,若全部打開,又可從每一進穿堂而過。每進小院落的旁側還有門與“火巷”貫通,日常生活可從“火巷”自由出入,對其他小院落沒有任何妨礙,這樣就形成了泰州民居空間布局簡單靈活的特點[8](圖3)。3.2.3禮制至。中國是一個儒學社會,禮制是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準則和等級規范,它影響著人們在住居中的行為,并滲透到有關住居營造和使用的各個方面,促成了中國古代民居建筑在材料、樣式的選擇和空間組織等方面標準的形成和完善。這種建筑規制標準在住宅單體中表現較為突出。早在周代,王侯的都城、宗廟、宮室、門闕在建筑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唐代建筑制度也超出了道德規范的范疇,形成律例,納入法典,用法律的手段強制執行。《唐律》中規定,建舍違令者杖一百,并強行拆改。北宋《營造法式》對殿堂、廳堂、余屋這三類房屋類型在規模大小、質量高低和結構形式方面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明代官修法典《明會典》中對官員住宅的規模做了嚴格的規定,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對普通民宅定制了規定:“凡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有斗拱,飾彩色。”清代《工程做法則例》更是在建筑的間架、屋頂、出廊形制、有無斗拱、材料規格、飛椽扶脊的做法上將規制的限定滲透到技術的細枝末節上[9]。宮氏家族受傳統儒家文化深刻的影響,其住宅雖然建于明代中晚期,距《明會典》頒布定制有150多年,但仍然嚴格遵守定制,不論官階多高,資財多富,一律三間一進,五架梁結構,即便是要增大室內進深,也是在五架梁前后加一個軒廊或一個單步梁,或是在房屋東西兩邊單獨接上一間體量較小的偏房來增加實際使用面積。如宮氏住宅的廳屋面闊三間為12.25m,進深五架七檁8.50m,后有穿堂、正屋等建筑,這些形成建筑群的主軸,在其西側,有體量較小的四進建筑分別與主屋相連,形成一條次軸,以此來增加建筑面積,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圖4)。此外,三進穿堂也為三開間五架梁,但在穿堂前都建造外廊以增加建筑進深(圖5)。此外,宮氏住宅的屋頂建造使用的是泰式民居中普遍使用的硬山頂,硬山頂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式樣,有五脊二坡,檐口平直,屋面停止于山墻內側。宮氏家族是名門望族,但是從其建筑的屋頂造型不逾越傳統規制我們也不難看出泰州百姓間謙虛低調的為人態度和恪守綱常不求高大永恒的儒學思想(圖6)。3.2.4平淡雅致。美與善自古就被當作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儒學文化中崇尚的至高境界,在傳統的倫理意識中,美離不開善,善離不開美。在這種捆綁的邏輯指引下,人們往往通過建筑美的藝術來隱射主人的善德境界,所以在建筑的比例體量、裝飾、陳設等方面無不顯現著人們對真善美的理解。泰州傳統民居注重建筑本身的真實性,很少刻意追求額外的裝飾。平民儒學所指引的日常的本能反應、情緒情感、生計營求、社會交往等所有的生存實踐映照出了人們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寧靜和諧的原初心理狀態,也成就了民居建造中平淡素雅的審美意境。泰式民居生性質樸,與粉墻黛瓦的蘇式民居相比,其清水磚砌墻、不粉涂料的建筑外觀使建筑在形象上獨具特色,數百年來歷經繼承演變,仍保留著它固有的清淡與素雅。泰式民居墻體青磚灰瓦、清油柱、白石基,不粉飾、不上色;硬山屋頂憨厚略顯拘謹;抬梁結構用料大,屋架荷葉墩瓜柱、護斗、抱梁云、山霧云等雕刻構件匠意含蓄,細處見精巧。不追求粉脂,不講究奢華,這種經過大家互相欣賞、相互效仿而形成并流布開來的對房屋色彩、結構、裝飾的要求,看似是百姓對建筑外在的取舍,究其根源,它產生于普通大眾的基本生存需要,對種種外在物質的寡欲和對精神意境的追求,是對美德人倫標準的自然判定,同時也是家族世俗化生活和質樸情感的真實寫照(圖7、圖8)。可以說,泰式民居的美學倫理并非僅拘泥于建筑美或藝術本身,而是著眼于建筑審美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其極具特色的平淡雅致意境尋求并指導著普通百姓如何在嚴酷現實中保全個性天然,獲得欲望實現和生存尊嚴的道路,其建筑美學理論所體現出的這種強調平淡含蓄、重視實用的主導思想直接影響了明清甚至近現代泰州本土建筑的審美價值取向。

4結語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以宮氏住宅為代表的泰式民居,無論是布局結構、單體建筑,還是每一處裝飾,無不透露著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禮教道義,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民居的這種文化使得民居建筑更具生命力與人性化。傳統建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財富,宮氏住宅的傳統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家族時代背景構成了一處極富地域特征的建筑群,在城市建筑千城一面、居住環境建造理念多元化的今天,作為泰式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應該成為現代居住環境建造思想豐富的智庫,我們也應該從更多的科學角度對建筑文化進行個體與整體的綜合研究,這對傳承優秀建筑文化、彰顯城市文化特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炳煜.泰州明清古民居[J].江蘇地方志,2001(06):44-46.

[2]刁維國,刁益虎.范仲淹與古代泰州文化[J].學理論,2011(11):210-211.

[3]劉煦.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城市風景營造思想與實踐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4]張樹俊.泰州文化的品質、形態與性格特征分析[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0,6(04):52-61.

[5]秦紅玲.建筑的倫理意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6]沈小華,楊晶晶,夏廣政.泰式民居建筑倫理思想的溯源[J].工業建筑,2017,47(05):184-186,121.

[7]張宏.中國古代住居與住居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8]黃毅.泰州市傳統民居特色及其保護更新初探[J].中外建筑,2002(03):37-39.

[9]侯幼彬.中國建筑的等級表征和列等方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141-148.

作者:沈小華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