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篇1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況

1.1農村生活污水基本情況。農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糞尿,洗滌、洗浴和廚用廢水等。烏蘭察布市地域遼闊,與城鎮生活污水相比,農村生活污水呈現分布散、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水量差異大等特點。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量與居民的生活條件、生活習慣、經濟條件以及用水習慣等相關,同時農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動還與居民的作息規律和村莊類型密切相關。1.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烏蘭察布市立足農村實際,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以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農村環境整治提質增效為主線,協同推進生活污水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源頭治理、城鄉統籌、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烏蘭察布市共計完成了206個農村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其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笆奈濉逼陂g本市計劃再完成182個建制村的整治任務,生活污水治理率要達到60%。同時對照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工作的指導意見》和《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等政策文件要求,烏蘭察布市結合農村環境實際,以縣域為單位,所屬的11個旗縣市區均已編制完成了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為建設美麗烏蘭察布奠定了堅實基礎。1.3亮點舉措及取得的成效??紤]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成本較高,資金需求量較大,烏蘭察布市積極申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相關項目,分批次、多渠道積極爭取中央和專項資金,優先整治生態環境敏感、適宜發展鄉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莊,通過在集寧區、卓資縣、興和縣和涼城縣等旗縣選擇符合要求項目并予以資金支持,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個、見效一個,形成經驗并逐步推廣。

2存在問題

總的來說,烏蘭察布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數量較少,且治理的區域分布不均勻?!笆濉逼陂g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豐鎮市和興和縣,其他旗縣只是試點性的開展。因此“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成為烏蘭察布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烏蘭察布市農村牧區地域遼闊、人口分散,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所屬的11個旗縣市區有8個屬于國貧縣,2個屬于區貧縣。目前僅城鎮周邊部分農村的生活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統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處理設施的區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積廣、分散性高、難于統一收集的特點,污水收集率低。2.2認識不到位。農民對農村生活污水亂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農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且受多年生活習慣影響,農戶一般直接將其澆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潑灑到地面,導致管網納管率較低。2.3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設包括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室外排水設施,還要涉及管網入戶部分的室內衛生間改造,工程量較大、基礎設施建設短缺、實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資金來源于中央和自治區,市級和旗縣兩級專項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資金相對較少,資金缺口較大,工程建設和后續運維存在實際困難。

3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對策

3.1分類分區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統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廁所改造、城鎮和鄉村工作,在規劃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評估等方面做好銜接。特別是要優先在水源保護區、鄉鎮政府所在地、旅游風景區、中心村、城鄉接合部等村莊因地制宜開展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要規范設施建設與運維,鼓勵第三方參與治理。制訂長效化管理措施,開展已建設施調查評估與分類改造提升,定期通報設施運行和監測情況,持續推進集中式設施出水監測,做好美麗鄉村的長效運維管護,切實維護美麗鄉村建設成果。3.2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各部門統籌調度、信息共享、督導評估,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在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上,生態環境部門要與農牧等部門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改廁工作統籌銜接;聯合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推進城鄉污水協同治理,加強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聯合水利等部門統籌推進黑臭水體整治與水系綜合整治。3.3加大財政資金的保障力度。市縣兩級政府部門加大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特別是生活污水治理資金的保障力度,以點帶面,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學分類確定治理模式。要進一步深入旗縣市區對烏蘭察布市農村現狀進行調研,根據村莊位置、農戶分布、基礎設施、農戶意愿等情況分類施策、科學施策,能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的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能納入現有城鎮管網的就近依托,能集中處理的要建立集中處理設施,不能集中處理的要進行單戶或多戶連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強宣傳發動及報道。充分發動社會和群團組織、志愿者、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制定村規民約、運用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報道,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對農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引導農民改進生活污水就地潑灑的生活習慣。

4結語

近年來,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烏蘭察布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烏蘭察布市地域廣闊、村莊分布較分散、經濟發展程度較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可以說是任重道遠。各級各部門應當堅決扛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責任,結合各旗縣市區實際,因地制宜開展治理工作,提高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鄉村振興取得實績。

參考文獻

[1]周琳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問題及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2):85~86.

[3]顧元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及對策建議[J].云南化工,2021(03):14~15.

篇2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全面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后期的管理和養護工作為主要任務,以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效能為總目標,推動落實政府在農村公路管護中的主體責任,動員全社會參與農村公路的管護,構建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公路管護體制機制,為實現農村公路綠色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支撐作用提供有效的機制保障。

工作目標

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和養護的規章制度、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農村公路管護體制,構建“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三級管養體系,明確農村公路管護主體和責任,落實管護隊伍和管護經費,全面推動我區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常態化、規范化、法制化,切實做到農村公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養、養必優良”,確保全區1363公里農村公路(其中:縣道82公里,鄉道242公里,村道185公里,組道854公里)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人民群眾對農村公路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三、工作任務

(一)管理日?;瑢崿F“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1.健全路政管理機構。大力推行區級統一執法,鄉村協助執法的工作方式,建立“區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三級聯動、專群結合的農村公路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加大農村公路日常綜合執法,保障農村公路的完好、暢通。繼續落實鎮有交管辦、村有養護隊,做到機構健全,責任明確。

2.嚴格管理公路兩側建控區??h道兩側邊溝外各10米,鄉村組道路兩側邊溝外各5米范圍內不得進行建房、臨時搭建等違章活動。落實公路兩側建筑物報批須先經區交通運輸部門(縣道)同意后,住建、國土等部門方能審批建房手續的聯合審批制度。

3.依法保護路產路權。深入開展農村公路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嚴厲打擊占道經營、私設平交道口、違章建筑、亂堆亂放、傾倒垃圾等占用公路、侵占公路產權的行為,營造暢安舒美的通行環境。

4.構建部門聯動的綜合執法體系。整合交通路政、公安交警、綜合執法、農業、水務等部門執法力量,以超限檢測站點為依托,以鎮、村重要節點為支撐,形成區、鎮、村全覆蓋的道路交通綜合執法網絡。

5.加快推進農村交通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數字化、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推進交通信息化建設,共享“雪亮工程”和氣象、水利、國土等信息資源,推動農村公路管理數字化、智能化。

(二)養護常態化,實現“有路必養、養必優良”。

1.建立多元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堅持管養并重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牢固樹立“三分建設、七分養護”的理念,建立縣道縣(區)管、鄉道鄉管、村(組)道村管的三級養護管理模式,實現區有公路管理所、鎮有交管辦、村有養護隊的綜合管養體系,明確縣、鄉、村各級職責。區公路管理所具體負責縣道及其公路附屬設施的日常養護管理,指導協調培訓各鄉鎮做好鄉、村、組道路的日常養護及橋梁管理工作;鎮交管辦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鄉道管理養護工作,做好鄉村公路及其設施的保護工作;村養護隊負責本村村組道路的日常管理養護,及時進行道路清掃和巡查工作??h、鄉、村三級聯動實現全區縣、鄉、村、組道路管養覆蓋率100%,做到“有路必養,養必優良”。

2.探索農村公路市場化養護。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化改革,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按規定采用公開招標投標方式,實行合同管理、計量支付,并充分發揮質量檢測結果評定作用,擇優選定養護隊伍。

3.提高農村公路專業化養護水平。按照“規?;?、標準化、機械化、專業化”的要求,優化現有養護隊伍,對養護人員定期開展養護專業理論培訓指導,建立更加高效、穩定、專業的養護隊伍,擴大作業覆蓋面,提升專業技能,充分發揮其在公共服務、應急搶險和日常管理養護中的作用。縣、鄉、村道的日常養護以及路面修補、橋涵構造物修復等小修技術性較強的養護工作實行專業化養護。

4.積極發動農村群眾參與。構建專群結合的養護機制,將村組道路日常養護納入公益性崗位,優先聘用貧困家庭或個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力量自主籌資籌勞參與農村公路養護。

5.加強農村公路養護質量。樹立“建養并重”的理念,加強農村公路養護質量管理,確保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80%,路面技術狀況指數(PQI)逐年上升。嚴格執行國家和有關標準和規范,統籌規劃建設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將公路安全生命防護設施與公路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有效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建立權責明確、運轉高效、監管有力的組織體系,特成立區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二)加強資金保障。建立管養資金投入增長機制,采用財政投資、社會集資、企業捐資、群眾投勞等方式,多渠道籌集管養資金。區政府將養護資金納入區財政預算安排,并隨著農村公路里程增加、技術標準提升,逐步加大養護資金投入。為保障我區農村公路正常運行,保障農村公路安全通行及良好的路容路貌,經測算用于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的資金總額縣道不低于10000元/年.公里(年財政補助不低于82萬元)、鄉道5000元/年.公里(年財政補助不低于121萬元)、村道3000元/年.公里(年財政補助不低于55.5萬元)、組道2000元/年.公里(年財政補助不低于170.80萬元)的標準。

篇3

關鍵詞:文化信息網資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與傳播是人們學習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圖書館作為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其工作模式與服務項目正在由傳統意義的借還服務向深層次的信息服務轉變,特別是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為人們了解文化、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建設地方文化信息網是通過互聯網、衛星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將數字化信息資源傳輸到群眾身邊,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整體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這已成為當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一個重點。

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將所有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為公眾提供切實的文化信息服務,從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達到對外宣傳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目的,營造良好的文化投資環境和建設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因此,建設好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擺在各級黨政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1.2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重要性

互聯網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普及以來,各省級圖書館不同程度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開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但通過網絡整合各種資源,使所有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體系相關、業務數據融會貫通的技術協同平臺還沒有出現。隨著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必然會出現技術應用與數據資源的重復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資源優勢、文化品牌優勢,通過文化標準的統一和文化資源的整合,促進本地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通過搭建網絡文化平臺,豐富網絡文化信息量,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目標定位和信息資源內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政府網

作為政府網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擴大對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為文化網站,旨在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借助因特網這種高科技手段宣傳本土文化,傳遞文化娛樂信息,將文化作為資產來盤活,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化產業。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也不僅局限于政府機關的工作內容和簡單的信息,而應將各種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務內容融人到網站中,努力建設內容豐富、服務完善的本土文化網站,最終把這個網站建成海內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的窗口,為資源共享打好資源基礎。

2.2地方文化信息網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隨著文化信息網站的逐步建設,各地都在對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公共資源的重復建設問題,造成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網在資源建設定位方面,應該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資源,開發地方民俗資源、旅游文化、舞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數字化加工,這樣各地方文化信息網才能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樣的文化信息網才能吸引讀者,增加點擊率。

2.2.1開發地方民俗資源現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為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又一亮點,成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地方各類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聲像化采集與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對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產品的開發,地方民族文化宣傳有著潛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對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學科資源建設、民族的對外文化交流,以及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多樣化、電子化、網絡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內容豐富多彩,諸如民族的衣著打扮習俗,居住、飲食習俗,生產、旅行習俗,買賣交易習俗,婚姻、喪葬習俗,姓名、稱謂習俗,人際交往習俗,歲時、節日習俗,信仰、迷信習俗,禮儀、禁忌習俗,游藝、娛樂習俗,結盟、議事習俗,財產分配與繼承習俗等等。所以數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錄音、攝像、掃描、拍照等。

2.2.2開發本地旅游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獻,發揮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們認識各地區的重要工具。其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它記載著本地區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如本地秀麗風光、歷史上本地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歷史遺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產品等。圖書館可根據旅游經濟的需要開發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獻,建設旅游特色數據庫。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據庫,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本地。

在網頁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圖片、音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使頁面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2.2.3本地舞臺藝術的數字化本地舞臺藝術包括地方戲曲、民歌、戲劇、舞蹈、曲藝等多種形式的民間群眾文化藝術,是本地區的特色藝術。比如山西的道情、羅羅腔、碗碗腔;福建的閩戲、高甲戲、莆仙戲、歌仔紅戲;湖南的花鼓戲、荊河戲、辰河戲等等。這些地方戲曲只有依照地域劃分,進行本地化的數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體的展現給廣大群眾,并且對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得以長期流傳。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可采用攝像、圖片采集、原聲傳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其概念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則》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豆s》從概念框架上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頌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川并進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促進、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較抽象化,其內容與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臺藝術三方面有關聯也存在一些重復,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區分和標引。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也可采用攝像、圖片、掃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網的欄目設置

根據對現有的16個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網在欄目劃分方面要以表現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為基準,欄目設置要根據本地資源類別進行分類。以我館負責建設的三晉文化信息網為例,共分十二個欄目,分別是:三晉縱橫、文化藝術、旅游觀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覽、地方民俗、山西特產、魅力山西、晉商文化、錦繡太原、古籍珍品、三晉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資源進行加工建設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網是以服務宣傳為目的的,所以加設了一些服務公眾的欄目。

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要堅持實際性和特色化的原則,為資源共享提供平臺

資源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而堅持世紀性和特色化建設原則,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在進行文化信息網建設時,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建設的總體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設備和網絡環境配置計劃,引進優秀的軟件平臺;要遵循技術能力和社會需求優先的原則,先易后難,從小到大,要有步驟、宏觀有序進行;在具體實施中各地要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規則的基礎上分散建設,同時突出各資源庫在統一標準下的專有特色,突出本地資源特色,做好本地區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發揮傳播優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積極關注基層文化生活,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國家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中國的西部與東部、鄉村與城市之間已經架構起四通八達的信息通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已經可以跨越時空瞬間完成。但是,在我國的基層村鎮,知識的貧乏導致的貧困仍隨處可見,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認識仍然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充實的精神食糧,就成為我們文化工作者在進人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新世紀的圖書館將是一個高度網絡化、共享化,對全社會信息資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嶄新體系。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有力的統一與規范

我國的網絡化建設一直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于缺乏有力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使得信息網建設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在同一區域內各個專用網絡系統間互不相通,相互獨立的局面。在網絡信息資源內容上,資源開發分散,重復現象嚴重,瀏覽一下各個網站的資源目錄就會發現,大多數站點都存在著設置的信息欄目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內容大同小異,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文化信息網建設重點在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建設,如果沒有統一與規范,在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方面會產生障礙,不利于資源共享。重視文化信息資源的內容結構、調整,優化其內容構成不僅是網絡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用戶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統一通過對各地的文化信息網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以政府網的形式出現;二是文化信息網,以地方文化信息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網的職能;三是數字文化網,以數字化圖書館為主打。如果將這三種形式的網站加以規劃整合,規范成統一的形式,可能更趨于合理化。

3.3.2數據格式的統一文化信息網的數據格式多以視頻數據、圖片數據為主。不同的平臺使用不同的格式,給數據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網提供唯一的元數據接口,相信用起來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臺數據盡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數據庫如SQL,ORCLE等。

篇4

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將所有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為公眾提供切實的文化信息服務,從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達到對外宣傳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目的,營造良好的文化投資環境和建設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因此,建設好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擺在各級黨政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1.2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重要性

互聯網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普及以來,各省級圖書館不同程度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開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但通過網絡整合各種資源,使所有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體系相關、業務數據融會貫通的技術協同平臺還沒有出現。隨著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必然會出現技術應用與數據資源的重復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資源優勢、文化品牌優勢,通過文化標準的統一和文化資源的整合,促進本地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通過搭建網絡文化平臺,豐富網絡文化信息量,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目標定位和信息資源內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政府網

作為政府網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擴大對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為文化網站,旨在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借助因特網這種高科技手段宣傳本土文化,傳遞文化娛樂信息,將文化作為資產來盤活,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化產業。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也不僅局限于政府機關的工作內容和簡單的信息,而應將各種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務內容融人到網站中,努力建設內容豐富、服務完善的本土文化網站,最終把這個網站建成海內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的窗口,為資源共享打好資源基礎。

2.2地方文化信息網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隨著文化信息網站的逐步建設,各地都在對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公共資源的重復建設問題,造成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網在資源建設定位方面,應該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資源,開發地方民俗資源、旅游文化、舞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數字化加工,這樣各地方文化信息網才能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樣的文化信息網才能吸引讀者,增加點擊率。

2.1開發地方民俗資源現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為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又一亮點,成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地方各類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聲像化采集與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對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產品的開發,地方民族文化宣傳有著潛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對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學科資源建設、民族的對外文化交流,以及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多樣化、電子化、網絡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內容豐富多彩,諸如民族的衣著打扮習俗,居住、飲食習俗,生產、旅行習俗,買賣交易習俗,婚姻、喪葬習俗,姓名、稱謂習俗,人際交往習俗,歲時、節日習俗,信仰、迷信習俗,禮儀、禁忌習俗,游藝、娛樂習俗,結盟、議事習俗,財產分配與繼承習俗等等。所以數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錄音、攝像、掃描、拍照等。

2.2.2開發本地旅游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獻,發揮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們認識各地區的重要工具。其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它記載著本地區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如本地秀麗風光、歷史上本地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歷史遺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產品等。圖書館可根據旅游經濟的需要開發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獻,建設旅游特色數據庫。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據庫,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本地。

在網頁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圖片、音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使頁面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2.2.3本地舞臺藝術的數字化本地舞臺藝術包括地方戲曲、民歌、戲劇、舞蹈、曲藝等多種形式的民間群眾文化藝術,是本地區的特色藝術。比如山西的道情、羅羅腔、碗碗腔;福建的閩戲、高甲戲、莆仙戲、歌仔紅戲;湖南的花鼓戲、荊河戲、辰河戲等等。這些地方戲曲只有依照地域劃分,進行本地化的數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體的展現給廣大群眾,并且對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得以長期流傳。

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可采用攝像、圖片采集、原聲傳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其概念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則》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豆s》從概念框架上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頌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川并進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促進、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較抽象化,其內容與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臺藝術三方面有關聯也存在一些重復,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區分和標引。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也可采用攝像、圖片、掃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網的欄目設置

根據對現有的16個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網在欄目劃分方面要以表現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為基準,欄目設置要根據本地資源類別進行分類。以我館負責建設的三晉文化信息網為例,共分十二個欄目,分別是:三晉縱橫、文化藝術、旅游觀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覽、地方民俗、山西特產、魅力山西、晉商文化、錦繡太原、古籍珍品、三晉文苑?;旧先慷家员镜刭Y源進行加工建設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網是以服務宣傳為目的的,所以加設了一些服務公眾的欄目。

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要堅持實際性和特色化的原則,為資源共享提供平臺

資源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而堅持世紀性和特色化建設原則,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在進行文化信息網建設時,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建設的總體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設備和網絡環境配置計劃,引進優秀的軟件平臺;要遵循技術能力和社會需求優先的原則,先易后難,從小到大,要有步驟、宏觀有序進行;在具體實施中各地要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規則的基礎上分散建設,同時突出各資源庫在統一標準下的專有特色,突出本地資源特色,做好本地區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發揮傳播優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積極關注基層文化生活,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國家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中國的西部與東部、鄉村與城市之間已經架構起四通八達的信息通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已經可以跨越時空瞬間完成。但是,在我國的基層村鎮,知識的貧乏導致的貧困仍隨處可見,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認識仍然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充實的精神食糧,就成為我們文化工作者在進人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新世紀的圖書館將是一個高度網絡化、共享化,對全社會信息資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嶄新體系。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有力的統一與規范

我國的網絡化建設一直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于缺乏有力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使得信息網建設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在同一區域內各個專用網絡系統間互不相通,相互獨立的局面。在網絡信息資源內容上,資源開發分散,重復現象嚴重,瀏覽一下各個網站的資源目錄就會發現,大多數站點都存在著設置的信息欄目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內容大同小異,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文化信息網建設重點在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建設,如果沒有統一與規范,在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方面會產生障礙,不利于資源共享。重視文化信息資源的內容結構、調整,優化其內容構成不僅是網絡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用戶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統一通過對各地的文化信息網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以政府網的形式出現;二是文化信息網,以地方文化信息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網的職能;三是數字文化網,以數字化圖書館為主打。如果將這三種形式的網站加以規劃整合,規范成統一的形式,可能更趨于合理化。

3.3.2數據格式的統一文化信息網的數據格式多以視頻數據、圖片數據為主。不同的平臺使用不同的格式,給數據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網提供唯一的元數據接口,相信用起來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臺數據盡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數據庫如SQL,ORCLE等。

篇5

[論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文化開發的市場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其中從經濟學、人類學等方面,對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研究狀況作了總結,可資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和人們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民俗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客觀上在促進民俗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了市場化的境地。與此同時,對以豐富的民俗資源著稱的云南進行有關市場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內容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現將其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一、國內的研究狀況綜述

(一)文獻典籍中的記載

民俗文化市場化是經濟進步和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國內早期專門研究民俗文化市場化的著作幾乎沒有,但關注商品市場與民俗文化之間關系的觀念中國早已有之。從歷史典籍記載進程來看,《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用“章甫”(帽子)這個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場上無法流通的事例,記載民俗與商業貿易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專辟“貨殖列傳”專欄,以區域性民俗特點作為該傳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產概括為山東、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區,然后結合各地的民俗來闡述當時的商業活動規律,認為古代風土人情對區域貿易的影響很大。潘雄先生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如果經濟民俗學或民俗經濟學能正式成為一門應用科學的話,那么這一學科的先驅者應該是中國的司馬遷。此后的《風俗通義》、《荊楚歲時記》等文獻也對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開論述,但未見將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進行敘述的內容。

(二)經濟學角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市場化有系統研究的成果甚少,從可以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專著類的成果有:何學威所著的《經濟民俗學》,圍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開,闡釋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從經濟開發角度系統地研究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掛鉤。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實質為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相輔相成,作者提出以經濟騰飛帶動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以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經濟繁榮的觀點。該著對民俗文化在經濟的沖擊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做深人地探討與分析。論文類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載于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該文作者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國民俗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記載,見于《莊子》與《史記》,同時與馬林諾斯基的“庫拉”制度研究作對比分析,以實例論證的方式,闡釋了民俗在商業貿易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人來說,只有翔實具體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獲利與成功。該文只是著重論述民俗在商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對市場化給民俗事象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

(三)人類學角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旅游經濟正式納人國民經濟計劃,作為旅游資源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產業化道路。目前,真正對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的研究,也著重從民俗旅游和產業化角度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民俗旅游角度對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較多。王德剛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載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民俗旅游發展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的六種模式:品牌經營模式、社區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同喜琴的《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載于《貴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闡述了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過于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偽民俗大量涌現,破壞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諧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對民俗旅游本真性影響研究》(載于《商場現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著力探討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內涵,并力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提出解決的建議,以獲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徐贛麗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其影響》(載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歡,黃遠水的《解讀民俗旅游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載于《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探討與研究。

從產業開發角度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學威的《民俗文化產業與振興民族經濟》,(載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當作一種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研究民俗文化產業在振興民族經濟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繼為,呂桂蘭的《試論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載于《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主要論述了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市場經濟的生長點的問題。此外,張來芳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年第5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論文都相應分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實踐性。

(二)國外的研究狀況綜述

國外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對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研究的論著也較多,美國旅游人類學家格林伍德(Greenwood. 1977)就對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旅游的開展必然帶來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來進行包裝,就會帶來極大的消極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剝奪了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剝奪了構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實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臺化和戲劇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對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民俗事項商品化,提倡對文化的市場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就認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使其真實性喪失的說法是不貼切和荒謬的。一種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隨時被接受為是真實的,哪怕僅僅只是市場化了的真實,同時這種商品還會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賦予的深厚內涵,成為更具吸引力和市場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經濟效益帶來的資金支撐,又反過來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更加完善和進步,進而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現代旅游規模的日益擴大,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程度也不斷加深,由此而帶來旅游開發對旅游目的地及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越發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負面影響大多發生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涉及到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問題,成為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最感興趣的領域。隨著民俗旅游商品化傾向的日益嚴重,國外很多學者開始在“真實性”和“舞臺性”兩方面展開了研究,試圖尋找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這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就是馬康納(MaCannel)的“舞臺真實”理論,較系統的探討了關于旅游景觀系統的六種舞臺類型。國內對民俗文化市場化的境遇研究,較少有比較系統論述的著作,大多只是在民俗旅游的研究中有所涉及。雖然有一定數量的文章談及民俗文化的市場化,但是對于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實例探討的文章并不多,在筆者涉獵的文獻中尚未發現從市場化境遇角度出發來研究云南民俗文化發展的專題性論著。

篇6

關鍵詞:河西走廊;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裕固族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130-03

人力資源指一定范圍內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和,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指標,數量指有勞動能力的從事有用工作的總人數;質量一般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精神面貌、文化等人口的素質。這兩項指標及其配置機制,是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認為:“人才是經濟發展的財富之源,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資本?!贝蟮絿?,小到各個企業和地區,各行各業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擁有了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擁有了制勝的關鍵。加強少數民族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增強西部地區人才實力,既是西部民族地區追趕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更是其經濟和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開發人力資源的必要性

(一)人力資源開發是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根本

經濟基礎決定著人力資源開發的速度和質量,人力資源開發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持。西部民族地區尚處在“資源換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中,此模式終會受限于資源價格的波動性及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而難以繼續。從民族地區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的橫向比較來看,二者的差距在進一步增大,這是由歷史、政治、文化、人才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其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合理開發民族地區的人力資源,實現資源優勢的轉換,才能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縮小與其他地區的差距,真正實現全社會發展的基本平衡和共同繁榮。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提高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收入水平的重要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人民收入水平雖然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但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收入水平的低下以及經濟發展的滯后,使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人力資本積累遲緩,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嚴重不足,因此難以滿足對其進行開發的需求。這種狀況使人口較少民族地區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即“低資本累積―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低―消費水平低―產出水平低―經濟發展速度慢―低資本累積”的狀態。因此,不管是從眼前的建設看,還是從長遠的發展規劃看,人力資源開發都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的主要措施。

(三)人力資源開發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人力資源開發是建設與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有限,整體發展水平和素質都偏低,而很多企業崗位要求的都是高素質的專項型人才,其人才狀況根本滿足不了就職要求,這也是近年來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勞動力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不但很多人才得不到較好的發展,也會阻礙社會的整體發展,甚至會激化社會矛盾,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只有勞動力找到了合適的崗位,才有利于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可以縮小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

二、裕固族人力資源的現狀分析

(一)人力資源的總量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少數民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余居住在酒泉市肅州區的黃泥堡裕固族鄉?!傲铡辟Y料顯示,裕固族總人口為14 378人,與“五普”相比增加了659人,增長率為4.8%,年均增長率為0.47%。在裕固族總人口中,人力資源(15~64歲)總量10 747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4.75%,比“五普”增加了4.96個百分點。

(二)人力資源的質量

裕固族總人口中,6歲及以上的總人數有13 441人,其中,受過小學及以上教育的占到93.88%,受過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占到56.27%,受過高中教育的占13.3%,受過大專和大學教育的占14.58%,受過研究生教育的占0.37%。而全國受過小學及以上教育的達94.5%,全國受過初中及以上教育的達66.25%,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達24.55%,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達9.53%。裕固族人均受教育年數8.77年,比全國人均受教育8.81年少了0.04年,與“五普”相比增加了1.57年。裕固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有11 714人,文盲人口717人,占比為6.12%。這其中,女性和男性文盲率分別為8.84%、3.5%,與2000年相比,文盲數減少了954人,文盲率從12.18%下降到6.12%,降低了近1倍,與全國15歲以上文盲率9.31%相比還低了不少。

(三)人力資源的結構

裕固族人口為14 378人,其中,女性7 053萬人,男性7 325人。從各年齡段的人口比例看,0~14歲少年兒童人口比重為18.53%,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為74.75%,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72%,與“五普”相比,少年兒童占比降低了7.57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比重分別增加了4.96和2.61個百分點。從城鄉結構看,裕固族鄉村人口7 499人,占總人口的52.16%,城鎮人口有6 879人,占總人口的47.84%;與“五普”相比,城鎮人口提高了20.89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城鎮人口36.12%的水平,接近全國城鎮人口49.68%的水平。

(四)人力資源的利用狀況

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勞動力為10 747萬人,其中,分產業的人口為800人,從事第一產業的527人,第二產業的65人,第三產業的208人,分別占總數的65.88%、8.12%、26%。從職業看,從事農村體力勞動的比率為65.63%,從事城市體力勞動的比率為18%,從事腦力勞動的占全部從業數的比率為27%。具體說來,從事農林牧漁工作的占65.63%,從事商業、服務業的比率為11.38%,擔任技術工作的占8.63%,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作的比率占6.63%,辦事員占5.75%,擔任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占從業人口的比率為2%。

三、裕固族人力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不夠深入

為了加強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政府提出并制定了“人才強縣”的戰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基層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已經基本形成,但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還是顯得比較淡薄,具體表現在:(1)人力資源開發只是停留在口頭或文件的形式,沒有真正落地,“優勞未優酬”的現象還是存在,人才流失較為嚴重。(2)―些用人單位在人力資源的培養、使用、引進等方面都不夠重視,沒有把人力資源看作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對人力資源的使用仍停留在傳統的人事管理的層面,對人才的關心程度不夠,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違背。(3)很多家庭、個人思想觀念較陳舊,沒有能夠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人力資源數量較少,質量不高

從上文數據分析可知,裕固族人力資源以在當地從事農牧業為主,多屬簡單重復的體力性質勞動,報酬也比較低。從裕固族人力資源質量方面來說,裕固族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不到總人口的1/5,受過正規教育的專業人才缺乏,高素質的勞動者數量少,高層次人才缺乏的問題突出。因此,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基礎和發展潛力會受到較大限制,從而直接導致人力資源的有效供給不足,難以形成較強的自生內力。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受到生產設備改進、新技術的采用、產業結構優化、員工素質提高等因素的影響,缺乏高層次人才,人力資源整體質量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必將影響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而制約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三)教育相對滯后,人口教育水平低

裕固族居住地區以全日制學校教育為主,教育結構單一,沒有形成一個較全面的人力資源開發教育系統,職業技能教育欠缺,成人教育、在職教育和終身教育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由于身處邊遠民族地區,裕固族教育“先天”不足,孩子們從小生活在大山中,沒有約束,行為散漫,接受教育的意識不夠強,教育條件較差?!傲铡辟Y料顯示,裕固族受過高中教育的僅占13.3%,距離普及高中階段的目標還相差較遠。其中,小學教師隊伍還存在著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配置不很均衡、教育經費緊張、辦學實力相對較弱、艱苦地區教師穩定性差等問題,這都制約著裕固族教育的發展,影響著后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教育相對滯后是導致裕固族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制約了地區競爭力的快速提升,優良的教育和培訓是提高其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

(四)勞動力市場不完善,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低,人才流失嚴重

裕固族人力資源的勞動性質多屬于簡單的體力勞動,以在當地務農為主,勞動報酬較低。從人力資源的產業配置看,最低的是第二產業,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比重高。其使用率從表面上看較高,但實際上隱性失業很多,使用率并不高,部分人力資源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裕固族人口聚居地區的勞務市場不完善,不能提供充分的勞務信息和服務,勞務輸出服務機制不健全,使人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率低。另外,部分地區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并沒有回流且未形成收益,一些高素質的人才流向了經濟發達的地區。

四、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深化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

現代人力資源觀念強調,人不僅是投入到生產中的一種要素,可以對其進行控制和使用;人更是企業擁有的一種寶貴資源,個別員工所擁有的專長極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要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需要大量各種各樣的人才。而在現有條件下,要做到這一步,必須首先對人才的認識和使用觀念進行更新,把開發并利用人力資源作為促進地區發展的基本戰略,通過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來加快地區經濟的增長。逐步構建起一套推動其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體系,并建立相應的監控與評價機制,以確保開發的力度和成效。針對裕固族內的各個行業,尤其是特色優勢產業,應牢固樹立“人力資源開發”觀念,根據自身需要的緊缺人才來制定可行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這樣才能在地區上下形成濃厚的人力資源開發的氛圍。

(二)堅持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并重

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時,要注意初級人才的數量和高層次人才的開發并舉。河西走廊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加強初級人才的開發,有利于從量上保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人才支撐,從而提升其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而注重中高級人才的培養則能為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供智力保證,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堅持人力資源開發的數量與質量并重原則,既能充分考慮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能有效防范人才過剩的潛在風險。

(三)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本大業,教育振興是地區振興的重要標志。民族地區的落后,雖然有體制方面的原因,但投入不足是阻礙其教育科技發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要想地區的發展有高素質的人才做支撐,首先就必須加大對地區科技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對基礎硬件環境的不斷投入改善,加大基礎設施如教學設備、校舍和教學儀器等的添置;另一方面,除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少年文盲外,還必須逐步培養起一支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加大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力度,使更多的低學歷、低技能者有機會接受先進的就業培訓和技術。

(四)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拓寬人才引進渠道

一般而言,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這類人力資源開發形式的收益周期較長,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滯后性,而如人才引進、職業技能上崗培訓等方式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較明顯的效果。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政府應根據自身情況,在保證短期內不影響本地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制定人力資源開發方案,為經濟發展轉型儲備源源不竭的人力資源。但是,經濟發展轉型需要大量的中高級人才來推動,僅僅靠本地人才遠遠不夠,應該積極吸納外地優秀人才加入。對前來工作的專家或高級技術人員,實行“戶口不遷、身份保留、來去自由”等靈活政策,進一步擴大對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以緩解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必須樹立人力資源市場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的意識,促進人力的市場優化配置,使人力資源在價值規律作用下自由流動,才能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水平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秦志勇,李永勤.云南人口較少民族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思考――以西雙版納基諾鄉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09,(1).

篇7

一、X年上半年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X、農業生產基本穩定。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播種X.X萬畝,其中小麥X.X萬畝、玉米X.X萬畝、油料X.X萬畝、中草藥X.X萬畝、食葵X.X萬畝、打瓜X.X萬畝、飼草料X.X萬畝(其中退牧還草X.X萬畝)、其他作物X.X萬畝。預計X年全縣農牧民所得總額達到X.X億元,人均收入預計達到X元,較上年的X元增加X元,增長X.X%。

X、全面提升農業保障。結合“基層綜合培訓”、“科技之冬”活動,開展培訓X期,培訓農牧民X余人次。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X萬,截至目前已核實上報X戶農戶購置的X臺(套)機具,申請支付資金X.X萬元。

X、做好新品種引育試驗示范。繼續與援疆省對接,引進玉米、大豆、高粱、蕓豆、中草藥、油葵、谷子、花生、蔬菜等X種作物等X個品種,其中增加了白鮮皮、蒼術、特色油沙豆等品種;同時,智能溫室實施蔬菜、花卉及中草藥育苗工作,為縣域內溫室大棚定植和大田種植供應種苗X萬株。

X、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一是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縣推進工作。X年自治區下達我縣確權任務面積X.X萬畝,涉及四鎮兩鄉X個農業村的X戶農戶。X年X月X日完成了土地確權數據庫建立及合庫工作,并通過數據質檢。X年X月-X月順利完成縣級自驗、地區初驗、自治區驗收,X年X月上旬完成了自治區數據庫匯交任務并順利通過農業部確權登記數據庫成果匯交。X年X月底完成了X戶證書的打印發放。今年X月初完成發證后數據庫的再次合庫工作。并配合自然資源局完成土地征收X戶X.X畝耕地的注銷換證工作。截止目前,全縣X個農業行政村實測面積為X.X萬畝,其中恢復X年農戶二輪土地承包面積X.X萬畝(確權農戶X戶),各行政村集體機動地面積X.X萬畝。二是扎實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根據地區的安排,x縣提前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選擇x鎮兩個村先行試點。首先對x鎮兩個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組織準備、宣傳培訓,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指導落實。目前x村已完成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及其增減、進出情況的登記,坎門爾村正在開展集體經濟組織人員登記工作。其它鄉鎮各村相應開展產權制度改革進行組織準備和宣傳培訓,使群眾認識到農村產權制度的征重要性、必要性。目前,全縣集體土地總面積為X.X萬畝,其中農用地總面積X.X萬畝,建設用地X.X萬畝。產核資核實資產總額為X.X萬元。其中流動資產X萬元,農業資產X.X萬元,固定資產X.X萬元。經營性資產總額為X.X萬元,非經營性資產為X.X萬元。三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有序開展。簽訂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的農戶X戶,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X.X萬畝,其中轉包X.X萬畝,出租X.X萬畝,分別占土地流轉面積的X.X%、X.X%。其中流轉入農戶的面積X.X萬畝,流轉到其他主體的X.X萬畝,家庭流轉農戶為X戶,合同X份。四是推動土地規?;洜I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了高效利用、集約開發,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今年年初利用周一升國旗、農牧民夜校、微信群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土地資源整合的宣傳力度,引導農牧民進行土地資源整合,提高農民收入。截至目前,共整合土地X.X萬畝。

X、加大執法檢查工作。一是對全縣X家農資經銷店檢查X次,未發現銷售硝基復合肥、假冒肥料、種子、禁限用農藥的現象。完成種子抽檢X份,其中:小麥X份,代表X噸。玉米X份,代表X.X噸。油用向日葵X份,代表X噸。籽瓜X份,代表X噸。美葵X份,代表X.X噸。截止目前,非法轉基因玉米檢測X份,在我縣未發現種植轉基因玉米的現象。二是檢查農業機械X臺次(其中拖拉機檢審X臺),當場排查隱患X起,粘貼反光標識X.X萬條;檢查大型工程機械X臺次,下令整改X臺。三是漁政管理人員縣漁政管理部門出動漁政執法車X次,出動執法艇X余次,清理網具X片并進行了集中銷毀,清理河道漁船X條,查處非法捕撈、拉運、販賣事件X起,沒收漁獲物X公斤,立案X起,完成案件處理X起,結案X起,罰款X.X萬元。四是強化規?;B殖場產地檢疫面,重點抓好縣級豬場的產地檢疫,屠宰檢疫X頭(只、羽),奶業檢測X次,獸藥店監督X次。

X、做好農業安全生產。一是有序做好農資企業復工復產。及時將縣域內X家滴灌帶廠優先納入復工復產企業,將企業用工人員名單及時推送各鄉鎮,為每家企業辦理農業生產物資保障車輛通行證,便于企業運送人員物資。嚴格執行企業復工復產相關要求,做好封閉式管理,定期配送生活物資。目前已全部復工復產,全縣滴灌帶需求量X萬卷,預計生產量X.X萬卷,截至目前已生產、儲備X.X萬卷。二是為切實保障x縣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我局按照《x地區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指示精神,以“誰出具、誰負責”為原則,扎實推進合格證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推廣宣傳X次、發放告知書X余張,試行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在全縣范圍內開具合格證X余張、帶證銷售產品X噸、已納入監管范圍主體數量達X家。三是截止目前,“三品一標”有效期內總認證面積X.X萬畝,總產量X.X萬噸。四是農畜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積極推進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目前已向自治區申請“雙認證”認證考核,在提高工作人員檢測能力的同時開展好農產品自檢及迎檢工作,X年自治區第一季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合格率X%、上半年在縣城范圍內開展快速檢測X批次,合格率均為X%。

X、人居環境整治工作。(X)統一思想,部門聯動,形成合力。按照自治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求,x縣全面開展“萬村整治”,高位推進“千村示范”,成立以縣委書記、政府縣長為雙組長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抽調X名業務骨干負責日常工作。統籌整合資金X萬元,積極爭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X個,打造示范村X個、美麗鄉村X個。制定下發工作方案X個,形成長效機制X個,定期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聯席會、觀摩會,不斷形成工作合力,確保了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X)努力構建“干凈、整潔、有序、舒適”的人居環境。一是農村戶廁建設。X年縣財政投入X.X萬元,按照廁所防滲、防臭、防蠅、照明的標準,新改建衛生廁所X座,實現農牧村戶廁全覆蓋;二是庭院環境整治。落實“三區分離”(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完成農戶院內“三區分離”X戶,發放菜苗X萬余株,果樹苗X萬株(棵),雞苗X萬只,花苗X余株。清理殘垣斷壁X公里、拆除危舊房屋X戶。完善“門前三包”、每月檢查評比等制度,實現物件柴草碼放整齊,庭院整保持潔干凈;三是改善居住環境?;I措資金X萬元購買磚X萬塊和水泥X噸,發動農牧民群眾投工投勞X.X萬人次,社會力量投入村莊清潔行動資金X.X萬元,不斷改善庭院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全縣性環境整治X次,參與人數達X萬人次以上,鄉鎮村開展獎懲評比X次,在x縣零距離、電視臺、x新聞網等平臺宣傳報道X篇,切實轉變群眾觀念,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四是有序排放污水。推動農戶節約用水,推行農村生活用水計量計費,提高村民樹立節水意識和水商品意識,減少生活污水源頭排放,已規劃排放點X戶。同時加強河湖水體治理,嚴肅查處污染河湖行為;五是清理生活垃圾。堅持“每周一大掃、三天一小掃、天天要打掃”工作要求,大力宣傳垃圾分類處理的理念,建立《垃圾分類鼓勵激勵機制》、《垃圾分類標準》長效獎懲機制,縣財政配套X萬元用于購買X個分類垃圾桶發放到戶,同時落實鄉村保潔人員X名(各村至少一名垃圾分類保潔員),增設垃圾專用箱X個,確保垃圾“定時定點循環回收”集中處理。累計出動機械、車輛X余輛(次),清運垃圾、陳年糞便雜草X萬余噸,參與群眾X.X萬人次;六是河道清淤疏浚。開展居民點房前屋后干支渠、毛渠和排堿渠實地排查,動員農牧民群眾對農田灌溉渠道、農村排水溝、污水坑進行疏通清理,累計清理X公里X萬余噸淤泥。

(X)堅持輻射帶動,高位推進“千村示范”。一是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編制實用性建設規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已完成X個行政村修編的摸底調查工作,X個示范村村莊規劃工作,X個村地形測繪工作;二是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以村委會、幼兒園等人口較集中區域的公共場所為重點,投入X萬元續建完成農村公廁X座,投入X萬元在旅游沿線、主干道新建完成旅游廁所X座;三是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投入X萬元購置吸污車X臺、垃圾轉運車X輛、垃圾箱X個,目前完成供貨,發放至各鄉(鎮)并投入使用,目前已覆蓋X個示范村;推進各鄉(鎮)成立環衛公司,逐步形成規范、高效的鄉轉運管理模式;四是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投入X萬元完成庫勒拜鎮巴勒塔村、那勒村、薩爾布拉克鎮塔依什拜村、農科村X公里管網鋪設及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采購安裝,目前一體化設備已采購完成,管網鋪設已完成施工招標;實施X家養殖合作社和X個人畜分離養殖小區堆糞場、化糞池、無害化處理井等建設,目前完成工程建設;五是實施改善村容村貌項目。投入X萬元建設完成農村公路X.X公里;對X公里鄉村沿線修枝刷白。積極引進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通過招商引資,成立X家有機肥料加工廠,從源頭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問題。

(二)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做好面源污染方面。根據縣委X號文件精神,各鄉(鎮)上報地膜回收面積合計X.X萬畝,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X.X噸。二是秸稈利用方面。X年秸稈資源產生量X.X萬噸,可收集資源量X.X萬噸,綜合利用量X.X萬噸,肥料化利用量X.X萬噸,綜合利用率為X.X%。三是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方面。建設X座堆糞池X.X平方米、X座化糞池X立方米、排污管道X米,清糞溝改造X米。引進了新疆鑫達豐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糞污處理,做有機肥加工,因此將原建設四個養殖小區堆糞點不在建設,改為逐戶設立堆糞場,共涉及X戶,目前完成X戶。

(三)農區畜牧業工作。

X年上半年全縣牲畜存欄數X.X萬頭(只),其中農區X.X萬頭(只),轉場放牧X.X萬頭(只)。

X、加強禽畜疫病防控。我縣在春季動物防疫過程中使用口蹄疫疫苗X萬毫升,禽流感疫苗X萬毫升,常規防疫疫苗X萬頭(只、份),截至目前完成口蹄疫免疫牛X.X萬頭,完成應免數的X%;羊X.X萬只,完成應免數的X%。完成豬口蹄疫免疫注射X頭,注射豬瘟疫苗X頭。禽流感完成免疫X羽,注射牛布病疫苗X頭份;完成常規防疫:羔羊注射三聯四防苗X只,注射羊痘疫苗X只,炭疽免疫X頭、氣腫疽免疫注射X頭,累計治療發病牲畜X頭(只)。全縣累計完成圈舍消毒X座,消毒X.X萬㎡,有效降低了幼畜的發病率。完成奶牛保險X頭。獸醫實驗室完成奶牛布病、結核病兩病檢疫X頭,完成地區下達的監測采樣任務X份。經地區動物疾控中心獸醫實驗室檢測我縣春季禽流感抗體效價達X%。

X、做好品種改良工作。一是引進薩??朔N公羊X只,任務已下發各鄉鎮,由各鄉鎮確定引進薩??朔N公羊的農牧戶;已從區外引進西門塔爾種公牛任務X頭、新疆褐牛X頭;引進優質凍精X萬枚。二是X年“十百千萬”工程以X個良種牛引進示范村為重點,目前今年新增的十頭養殖大戶X家,百頭合作社X座,千頭養殖專業合作社X座,新增示范村X個,西門塔爾、褐牛、荷斯坦牛良種率達到X%。三是截止目前生產冬羔配種已完成配種X.X萬只。牛羊育肥出欄X.X萬頭只,以育馬養馬為基礎,發展馬文化各類產業,截至目前x縣博克斯養殖專業合作社,現有馬匹X匹,主要發展肉馬和乳馬。

X、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截止目前,續建項目兩個計劃完成投資X萬元。新建開工項目X個總投資X萬元,工程均己開工建設。未開工項目X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己編制完,其中x縣牧民定居附屬工程,招投標公告己發,X月X日開工建設,農村人居環境項目正在編制實施方案計劃X月開工計劃。

二、主要存在的問題。

X、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各科室都存在專業技術人員不足,農業農村工作技術性強、工作量大,單位現有人力和技術都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

X、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各鄉(鎮)及縣直部門(單位)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執行力待進一步提高;縣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管理未形成長效聯動、管理機制,總結性、創新性開展不足;基層作用發揮不明顯,村(居)民自覺性未調動,活動參與率較低。

X、缺少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增收的中小型龍頭企業、合作社發揮作用不明顯,制約農畜產品價值最大化。

X、農區畜牧業舍飼圈養問題。農區牲畜散養、管不住,村莊道路、農田、林帶內仍有散養牲畜。

X、面源污染處理難問題。缺少殘膜回收加工企業,農田白色污染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X、鄉鎮村級農產品安全、動物防疫重視不足。鄉級對農產品安全、動物防疫工作不重視,人員、資金配備不到位,專業人員缺乏或從事其他工作,嚴重影響村級食品安全工作。

X、漁業專業執法難度大。我縣縣域內有X條大的河流,點多線長面廣,因實行全年禁漁,而我局從事漁政執法的人員只有X名,禁漁工作開展難度大,造成執法漏點漏面。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環境保護方面。一是積極探索使用可降解地膜,選定區域開展試驗示范,后續將根據試驗情況進行推廣;推廣試驗全自動殘膜回收機,改進及選型適合本縣的殘膜回收機,提高土壤層內的舊殘膜回收率低的問題。二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引進殘膜回收加工企業。三是依托x鄉牧辦已建成的有機肥加工廠,將病死動物尸體和牲畜糞便拉運加工廠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動物疫病傳播擴散,切實強化養殖環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工作,保障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四是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方面:全縣設置蟲情監測點X個,定期進行觀察,計劃向農牧民發放重大病蟲害預防防治措施材料和處方X次。漁業生產方面:加強漁業資源保護,防止外來魚種入侵;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對我縣水產養殖戶進行增殖放流魚苗X萬尾,做好漁業增殖放流工作。

(二)種植業方面。

X、大力發展中草藥業。以發展道地中藥材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中草藥業這一優勢產業。一是著重推廣甘草、黃芪、苦豆子種植,同時積極試種黃芩、柴胡、板藍根等作物,全縣計劃種植中草藥X萬畝。二是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X家內地實力強勁特色企業,惠誠藥業、阿爾泰康達清晨藥業、三九藥業、內蒙古啟源藥業等企業,培育壯大榮成哈克藥業,盤活存量資產,引進新機制,以“企業+合作社+農戶”或者“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惠誠藥業等中草藥初加工企業的需求,形成中草藥種植訂單,解決全縣藥農產品銷路問題,推進我縣中草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建立中草藥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實現我縣中草藥種植X%可追溯。三是圍繞打造“藥王山”品牌形象和挖掘保護“哈薩克民族醫藥”品牌,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發機構、龍頭企業合作,通過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中草藥種植,實現中草藥種植和醫藥產品生產結合,使原材料供應向加工轉化,不斷提升中藥材的品質和附加值,提高競爭力和影響力,全力打造x縣水好地好陽光好“三好”藥材。四是加強技術培訓,通過引進援疆專家、聘請疆內外中草藥技術專家、種植能手等,采用集中授課、實地講解、外出觀摩等“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對我縣農技干部及種植戶進行中草藥種植技術的培訓X批次,每批次X-X人,切實掌握中草藥科學種植技術,提高中草藥種植管理水平。

X、做好農技推廣工作。一是繼續開展好科技培訓工作,提高農牧民種植水平,結合下鄉服務工作,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時指導農戶進行科學合理的防治。二是充分發揮試驗站篩選、試驗、示范作用,開展田間培訓及觀摩,提高科技技術含量,篩選出更好的品種并進行大面積推廣,從而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三是開展玉米、小麥肥效試驗X個。四是縣、鄉X名農技人員做好每周X次技術服務工作。

X、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是完成最終縣級確權登記頒證數據成果的合庫工作,并順利通過自治區的數據匯交。做好土地確權“回頭看”工作的各項檔案資料及準備工作,迎接“回頭看”成果的省級檢查驗收工作。完成土地確權檔案規范化建設工作,并向檔案部門移交數字化檔案成果。二是扎實開展農村資產清產核資各項工作。督促各鄉(鎮)要按照清產核資驗收方案,整改完善清產核資的檔案資料。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資源優化配置,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

X、開展農牧民培訓工作。結合冬季攻勢、科技之冬、高素質農民培育等培訓活動,對各鄉鎮及牧民定居點分漢、哈語進行種養殖技術培訓,開展培訓X期,培訓農牧民X余人次。

(三)養殖業方面。

X、做好牲畜品種改良工作。一是按照“小畜換大畜、大畜換優畜、減畜不減收”的工作思路,制定下發《x縣優質品種牛養殖貸款實施細則》《x縣良種牛引進監督管理辦法》,充分發揮金融支撐作用,扶持農牧民引進良種生產母牛X頭,不斷擴大良種畜養殖規模。二是進一步推廣黃牛改良工作,在各鄉(鎮)建設推廣冷配點X個,縣財政出資金投資X萬元引進X支優質凍精、并結合十百千萬工程發放優質凍精和做好相關檔案工作,農區冷配覆蓋率爭取達到X%以上,牛良種率爭取達到X%以上;計劃引進薩??朔N公羊X只、冬羔經濟雜交X萬只。三是“十百千萬”工程以X個良種牛引進示范村為重點,十頭養殖戶達到X家,百頭大戶(合作社)X家,良種牛示范村X家,萬頭示范鄉X個。四是進一步擴大牲畜育肥數量確保育肥四季出欄,X年年底生產冬羔配種數達到X萬只,牛羊育肥出欄達到X萬頭只。

X、做好牲畜轉場工作。嚴格執行通行證管理模式,計劃設立X個牲畜檢查站,X個牲畜清點卡點,嚴格控制轉場牲畜數量、嚴禁牧民代牧農區牲畜,確保明年轉場放牧X.X萬頭(只)。

X、完善動物防疫體系。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以及非洲豬瘟等外來病的防控力度,做好引進牲畜的審批、檢疫、隔離工作。加快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相關設施的配套,切實提高我縣應對突發動物疫情處置能力。強化獸藥、飼料等畜牧業投入品和肉、奶、禽蛋等主要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一是重點抓好畜禽重大動物疫病的補免工作,確保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到X%以上,做好小畜藥浴和新型驅蟲藥“澆潑劑”的推廣應用。x縣畜牧獸醫站已訂購各類檢測試劑X份,組織獸醫實驗室人員開展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布病、包蟲病等重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免疫抗體效價采樣檢測,確保免疫抗體合格率保持在X%以上。二是繼續完善政府購買獸醫社會化服務,規范防疫公司管理,落實動物防疫無紙化信息錄入,不斷拓展公司服務內容,為養殖戶提供多方位的技術服務,計劃培訓防疫員X期X人次,X月底完成全縣獸醫人員人畜共患病的健康體檢。三是做好秋季重大動物疫病疫苗和診斷試劑、防疫物資的訂購和儲備工作,確保各項防疫工作正常開展。三是爭取項目資金,計劃新建X處鮮奶收購站,將市場散戶鮮奶收購后進行集中銷售,進一步規范鮮奶銷售,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保證廣大群眾能喝上“放心奶”。四是爭取項目資金,發展馬奶制品產業,在齊巴爾鎮喀拉塔勒村接羔點x縣那孜合作社建設奶制品加工廠,填補x縣奶業發展空白。

X、發展冷水魚養殖繁育。全縣養殖戶投放魚苗X萬尾,實施人工養殖水域面積X畝,產量達到X噸。實施x縣加依勒瑪鄉博旦拜鱒魚養殖項目X個,投放鱒魚魚苗X尾。

X、完善設施建設。一是投入耕地占補平衡項目資金X萬元建設牧業園區,分別在x鄉的牧業園區建設X畝,在薩爾布拉克鎮的牧業園區建設X畝,在齊巴爾鎮的牧業園區建設X畝,建設X家養殖合作社,配齊糞便處理廠(年處理牲畜糞污X萬噸)、飼草料交易市場、良種繁育基地和標準化牧業醫院,解決園區及周邊鄉鎮、村禽畜糞污處理難問題,服務園區畜牧業發展。二是以庫爾米希村和喀拉奧依村為藍本,在全縣不少于X個農業村建設人畜分離養殖小區,推進大戶進園區、小戶進小區模式發展,為農區畜牧業發展奠定基礎。

X、建設馬配種站發展馬產業。計劃投資X萬元建設馬配種站X個,為我縣青少年馬文華素質教育活動提供馬匹租賃等服務。

(四)人居環境整治。

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依托耕地占補平衡資金,投入X萬元完成X個示范村(X個美麗鄉村)建設。

(五)安全生產方面。

X、做好農機安全生產工作。一是強化大型工程機械設備安全監管工作。做好大型工程機械安裝監控系統的準備工作,完成砂石料廠、磚廠等企業的大型工程機械的定位終端安裝工作。二是做好拖拉機的檢修、檢審工作。X月X日完成X農機審驗。三是做好安全生產檢查,加大農機路查力度,積極與交安委配合檢查,加大對各類存在安全隱患的農業機械車輛、大型工程機械一律暫扣封存、限期整改、上限處罰。四是加大報廢拖拉機工作力度,計劃對X年、X部分注冊的小型拖拉機進行報廢,完成報廢拖拉機X臺。五是發放農機購置補貼X萬元,預計購置農機X臺,惠及X戶農戶。

X、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加強動物防疫、農資市場、獸藥、奶業等農業綜合執法及案件查處力度。一是繼續開展非法轉基因玉米檢測,確保我縣農作物種植安全。加強農資市場檢查,確保百姓購銷農資安全。二是抓好全年禁漁工作,定期不定期在電視臺、“x零距離”微信公眾平臺禁漁公告,張貼禁漁標語X處。在魚類洄游產卵高峰期,協調內部其他科室人員,配合進行漁政執法工作。聯合公安、邊防、市場管理部門對違法捕撈、銷售等現象進行嚴厲打擊、依法處理,全年進行天然水域檢查X天,對查處案件結案率達到X%。三是加大對農藥、獸藥的執法力度,對X家農藥經銷店、X家獸藥經銷店加大監管,全年各職能站所獨立、聯合執法檢查不少于X次。四是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不少于X場次;組織本系統行政執法干部培訓不少于X次,進一步提升我局全體執法干部執法水平及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大對農藥、獸藥的執法力度,對X家農藥經銷店、X家獸藥經銷店加大監管,全年各職能站所獨立、聯合執法檢查不少于X次。四是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不少于X場次;組織本系統行政執法干部培訓不少于X次,進一步提升我局全體執法干部執法水平及依法行政能力。

X、保障農畜水產品質量安全。一是配合完成自治區和石河子的每季度的例行檢測和監督檢測。同時,開展鄉鎮的速測工作。完成每月X次的速測工作。二是加大監督指導力度,由縣級檢測中心對各鄉(鎮)檢測站開展技術指導X次,督促其完成全年蔬菜速測X次X余種樣品的檢測任務。四是產地檢疫及屠宰檢疫工作方面。規范產地檢疫報檢點設置,明確X公里動物檢疫報檢點管理區域,嚴格執行落實報檢點X小時值班制度,定人定崗定責,提高服務意識,促進產地檢疫預計完成X萬頭(只)、屠宰檢疫完成X萬頭(只),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率達到X%。五是加強肥料、農藥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確保農資質量安全,杜絕未發農藥經營許可證而銷售農藥的情況出現。同時,統計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情況。六是加強“三品一標”的宣傳力度,對現有認證的企業或者合作社積極指導,發揮認證產品的作用。

(六)全域旅游方面。

篇8

關鍵詞: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保障機制

作者簡介:全(1966-),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朱福榮(1962-),男,重慶市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黃永秀(1972-),女,教育學碩士,重市慶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研究方向為職教教研與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重大攻關項目“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0JZD0041)之子課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與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子課題負責人:全。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6-0071-05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者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提高農村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打破城鄉之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加速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的平衡發展,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進而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促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大工業與大農業并存是重慶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慶市的特殊市情。作為首個省級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驗區,重慶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水平,為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起著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本文以重慶為例進行研究,嘗試提出促進重慶市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保障機制。

一、管理體制改革

(一)強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和執行力

政府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樹立全局觀、整體觀,把“尊重基本人權,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1]作為基本定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眼于滿足城鄉對不同職業教育的需求,分階段、分地區循序漸進,逐步根除城鄉割裂的教育體制,縮小城鄉職業教育差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職業學校主管部門、各職業學校要高度重視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費投入、設備提供、師資配備、招生就業等方面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強化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決策力,建立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性機制,努力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另外,在提高政府決策力的同時,要保障各種規劃、安排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政府每年要根據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把實施情況納入年度目標工作考核范圍,切實保證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實效。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受重慶市自身“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格局的影響,各種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往往是以保證城市為前提的。因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重慶市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看作是振興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問題。要積極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把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列入政府規劃。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農民培訓,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管理體系,各區(縣)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及實驗基地,將農民教育培訓與等級證書放入管理體系,使農村和城市職業教育得到共同、“一體式”發展。

(二)落實教育督導室的監督協調作用

國家、政府制定的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能否切實有效地執行下去是政策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而教育督導部門更是關鍵中的關鍵。要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加強教育督導部門的督導作用。

首先,理順教育督導室的隸屬關系。政府教育督導室的基本職能是“督政督學”。而“督政”是督導室的首要任務,發展職業教育要依靠政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推動也要靠政府,所以該部門管理體制應獨立于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脫鉤,直接歸屬上一級政府主管,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該部門監督和協調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專業的教育督導隊伍。隊伍建設是提升督導水平的重要舉措。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督導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此,要發現、識別一批具有全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自律意識的人員從事此項工作。

再次,發揮教育督導室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教育督導室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對城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落實情況,社會資源的配置,城鄉各因素的自由流動,學校管理,學校行政,教學實施以及地方政府在保障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進行檢查。同時聽取城鄉各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狀況意見。在檢查的過程中以事實為依據,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給教育督導室更多的授權,并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嚴厲查處擠占挪用職業教育資源,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的各種失職行為。強化地方政府對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認識,并將其自覺貫徹到日常的工作行為之中。

(三)制定職業教育領導和協調機制

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必須建立從上到下的相應的領導和管理體制。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市直相關部門領導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形成政府主導、統籌管理、部門配合、校企參與的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新格局。完善分級管理、分類指導以及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區縣之間、市政府與各區縣政府之間、城鄉職業院校之間要保持信息的溝通,在學校的建立、培訓基地的建設、專業的設置、教師的流動等方面要相互交流、協商,盡量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防止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提高相關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明確統籌城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對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實行教育行政負責和教育行政問責制,對教育政策不能落到實處,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得不到切實保障的情況,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

在城鄉統籌的背景下,適應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急劇需求,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一人才的培養需要職業院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2]通過校企合作學校能夠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從而調整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因此,在建立相應的領導和協調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多形式建立教育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的對話協作機制和平臺,加強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建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和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定期或專題研究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問題,提高職業教育科學決策的水平,實現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四)實施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一體化不是“削峰填谷”的發展,不是“整齊劃一”和“限制性”的發展,而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是實現“好的”更好,“低的”在“好的”幫助和拉動下提上去。它要求在城鄉互動、共生和交融的過程中通盤考慮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因此,為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建立健全領導和督導制度的同時,還要實施相應的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

因此,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差距加大的現實背景下,重慶市需要在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下,探索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探索規?;⒓瘓F化、一體化的辦學路子。堅持育人為本,以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務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項能力為根本要求,從解決問題入手,全面推動城鄉職業教育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動”,跟著產業結構調整“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完善城鄉職業教育體系,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水平、人才質量一體化,整體提升重慶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增強重慶職業教育吸引力。

二、投入機制建設

(一)規范財政轉移支付行為

重慶市職業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優化,總體上要求有利于各地區職業教育事業實現和諧發展,尤其是要有利于貧困地區達到基本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由于各區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有必要將教育投入的“以區縣為主”上移到“以市為主”,即區縣政府和市政府按比例對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情況進行管理,但主要是由市政府統一負責和調控,以減輕區縣財政壓力,確保貧困區縣和欠發達區縣職業教育基本發展經費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傾斜或補償政策。在具體優化過程中應主要做到一般性轉移支付行為與專項轉移支付行為的優化。

第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優化。按照撥款程度有最低標準模式、機會均等模式與完全均等模式的選擇。重慶市經濟總體上還欠發達,可用財力有限的財政狀況,決定了重慶市在安排職業教育轉移資金時只能根據最低標準的要求,即不論在重慶市經濟發達區還是在各偏遠鄉鎮,不論是在渝西地區還是在三峽庫區,應選擇最低標準的模式,同時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的差額進行補助。此外,由于重慶市各區(市、縣)職業教育支出缺口差異較大,職業教育投入需求結構復雜等,可采用總額補助法進行轉移支付,使各地依自身情況可在相關項目之間進行資金合理調劑使用。這樣,既有利于上級政府補助工作的操作,又保證了較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另外,在確定是否進行財政轉移支付時,還需綜合考慮各地的財政狀況,規定各區(市、縣)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的程度。

第二,專項轉移支付的優化。專項轉移支付既要考慮公平問題,也要考慮效率問題。對于職業學校的危房改造、示范校的創建和建設等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公平原則,向廣大農村和一般職業院校增投教育經費,優先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建設好學校,從而縮小城市和鄉村職業院校的差別。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重點專業建設、重點學校建設等為提高辦學水平設立的專項資金,應當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以扶持重慶市部分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學設施的改善。同時,考慮到重慶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狀,城鄉一體化發展應作為專項轉移支付的重點,如在危舊房改造方面的資金投入應占專項資金的60-70%左右。對于重點學科的建設要突出資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項目庫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并以組織申報的方式進行資金安排,確保這些經費的投入不是只投不收,最終促使投、管、用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由于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機構還缺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經濟來源渠道,因此,在國家仍未出臺有關保障農村職業教育投入相關法律的情況下,重慶市可考慮出臺《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保障條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級政府義務,確保農村職業教育投入達到占GDP相應指標的目標,使農村成人教育辦公室、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教育系統在具體的教育投入工作上有法可依,落實到位。此外,各區縣還應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體制和投資渠道。

(二)實現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在于通過城鄉統籌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師資、信息資源的共享。

第一,政府應盡快調整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結構,加大對職業教育設備的投資力度,將經濟落后區域的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投資范疇,加大轉移力度,尤其是對農村職業教育實行傾斜政策,統籌兼顧,實行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建設。這主要通過補償性原則來實現,即教育資源配置強調“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要向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和薄弱職業學校傾斜。另外,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還要促進各職業學校富有特色和個性的發展。這主要通過差異性原則來實現,即根據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處在這種背景下的學生的差異,配置不同的教育資源。鑒于重慶市大城市帶大農村、轄區構成復雜、人口眾多的特殊市情[3],正視各區縣存在的各種差異,努力促進各區縣職業教育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是重慶市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二,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是融合城鄉二元教育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關于新時期我國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用兩個“強化”進行了明確:要“強化”各級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健全區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要“強化”職業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區域合作。[4]因此,實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政府轉變投入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

教育資源一般包括硬件化物質資源、軟件化信息資源和智慧化人力資源。在物質資源方面,為了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可實行城鄉職校聯合辦學,由城市優質職業院校與農村區縣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共同享用雙邊的教育資源。另外,政府也可出面籌建共享性集約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教育信息資源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資源可復制性、同時可使用性以及再生增值性的特點,構建城鄉職業學校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城鄉職業學校招生、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實行招生、就業信息資源共享,實施職教遠程教育;開發職業技能網絡實訓室,搭建城鄉職業學校實踐教學信息技術平臺。在師資方面,城鄉之間的職業院??蓪嵭邢嚓P專業教師的流動制,進行短期教師區域流動化教學。[5]這種職業教育教師崗位流動制不僅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共享,也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政策保障建設

(一)建立完善的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

城鄉職業教育幫扶政策不是忽視城市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城市“無私”幫助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而是使城鄉職業教育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由于高校的擴招,城市職業學校的生源減少,大量的優質設備、師資和實訓基地閑置浪費;而農村有大量的急需職業技能培訓的適齡學生,卻缺乏優質的資源。因此,可以在城市職業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中開展“手拉手”活動。雙方本著平等互惠的原則,在招生、專業設置、學生培養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益和雙方的雙贏互惠。結對的城鄉職業學??梢栽诠芾砀刹亢蛯I教師交流、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行業企業聯系、校園文化建設、教學設備調劑使用、學校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自由流動,由于農村職業學校的條件較差,因此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與相關城市職業院校,應在校舍改造、設備配備等方面對農村職業學校給予優先保障,同時根據教育經費情況,設立捆綁幫扶發展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農村職業學校發展;對于到農村職業學校支教的教師,應以提高其工作量計算或在評職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以提高支教教師的積極性。

(二)采用分級認證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政策

由于重慶市“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現實,各區(縣)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統一的職業教師資格固然有利于教師的合理流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城鄉地區差異很大,城區由于經濟、教育發達,教師有更好的條件去接受培訓;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教育相對落后,仍然存在教師合格率低和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通用的標準難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標準過高,農村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難以承受,師資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嚴重。標準過低,無法滿足城市發達地區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育質量的要求。因此,可采用靈活性的資格認定制度,將教師資格證書分為臨時資格證書和合格資格證書進行分級認證,既在全市實行統一的教師資格標準,同時又顧及地區差異。對于教育、經濟等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尚未達標的人員,先授予臨時資格證書,然后再對在職教師或待上崗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其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拿到合格教師資格證書。[6]這樣既保障了農村的師資,又能促進職業教育教師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得建立和完善農村職業教師培訓機制,保證教師有培訓的經費、學校和師資。

(三)建設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農村經濟的落后,貧困家庭的教育投資觀念淡薄,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而未經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的孩子走進社會后,必然無法適應社會各行各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加上經濟落后地區職業院校和一般的職業院校因為資金不足、教師待遇不佳,導致教學設施落后與不足,優質師資的缺乏和外流,校企合作的不給力。而落后地區職業教育資源的缺失,又造成了貧困家庭學生的職業教育問題。也就是說盡管貧困家庭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并不能取得很大的收獲,于是更多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選擇了輟學。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勢單力薄”。另外,職業教育的對象也是個特殊的群體,據有關調查顯示,職業教育中80%以上的學生來自于貧困的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7]這些學生改善家庭生活境遇的愿望十分強烈,能否改進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設備、師資力量等,能否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不僅關系到能否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人力資本,而且關系到社會弱勢群體及子女能否提升基本生活質量。為此,各級政府應該重視發揮財政在職業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給方面的功能,特別是提高職業教育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生均經費,為貧困生加大財政撥款,構建合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減免貧困生的書費、學雜費,甚至發放生活補貼,使更多的貧困孩子走進學校,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以及城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

(四)出臺一系列優惠的鼓勵各種力量投資辦學的補貼政策

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等現實困難,因此建立靈活多樣的投資、辦學方式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因此,政府應降低準入門檻,只要各企業、團體、法人按照一定的標準,按照合法程序提出申請,就應及時把其吸納過來,為職業教育爭取更多的資源。同時在土地、稅收、收益分配等方面給予方便,讓投資者樂于投資。在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方面給與政策傾斜。首先,倡導聯合辦學。依托高職院校和企業資源,實行面向市場的訂單式培養,即由聯辦單位進行人才預測,制訂招生計劃,提供教學設備和實習基地,保證部分經費供應,由職業教育機構負責教育教學,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其次,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積極吸引民營資本為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創辦以“股份制”、“公司化”為特征的新型學校,運用股份制手段融合社會資金辦教育,分離資產所有權與學校管理權。再次,積極推進中外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借鑒國際上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益經驗,引進國外資金和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拓展國際就業范圍,拉動本區經濟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觸及職業教育深層次體制機制。各方面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需要解決的不是某一局部的限制和障礙,需要頂層設計,系統集成。為此,市各級政府應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為契機,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當然,由于目前城鄉之間職教差距過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差距,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嚴格貫徹落實保障機制,促進城鄉職教一體化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J].教育研究,2009(11).

[2]鐘光榮,廖其發.重慶市城鄉統籌背景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1(2).

[3]左瑞勇,王緯虹.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重慶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8(5).

[4]王忠厚,全.城鄉統籌背景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

[5]唐強奎.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貧困生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1

篇9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轉移;職業化教育;農業就業;非農就業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的巨大障礙,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化解三農問題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減少為數眾多的農民,促進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對于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進程意義至關重要。對于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已不少,蔡昉認為,通過剩余勞動力轉移,擴大了就業,對于農村增收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潘文卿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外向轉移,不僅是中國經濟全方位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之一。本文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于以疏導農民就業途徑為切入,發展農民職業化教育,使農民本身具有轉移的能力,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城鎮化,推動農村發展。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總人口的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客觀存在的人多地少和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富余。隨著農村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還會日趨增大。如此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得不到及時、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勢必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的振興、社會的穩定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提及我國的貧困問題人們往往歸因于我國人口太多。實際上我國幅員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并不算很少。2005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0.099公頃,是日本的2.9倍和韓國的2.8倍,甚至比英國高出4%。但是,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比重過高,農業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卻遠遠低于這些國家。工業化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下,一些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農業人口的比重更在4%以下。而我國農業人口比重高達57.01%,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我國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僅為0.18公頃,而日本為1.5公頃,韓國為0.7公頃,英國為10.8公頃,分別是我國的8.6、3.9和60倍。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幾乎處于無限供給狀態,大量農民的勞動屬于“剩余勞動”(即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等于零),從而使我國農業部門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不僅遠遠低于工業化國家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也遠遠低于我國工業和其他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這就是我國農民貧困的真正根源。因此,將農業剩余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中轉移出來,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是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使農民收入成倍甚至十幾倍地增長,這是其他增收措施(如減免農民稅費等)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農村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就業結構的變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合理流動。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等非農產業轉移,不僅可以優化農業內部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以及副業結構,還可以發展壯大農村二三產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升級。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推動農業產業規?;洜I、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F階段由于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的土地過少,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我國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拖拉機使用量只有6.4臺,而日本為470.8臺,韓國為103.7臺,美國為27.1臺,德國為87.2臺,法國為69.2臺,英國為84.5臺;我國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收割機使用量只有1.6臺,而日本為248.7臺,韓國為49.4臺,美國為3.7臺,德國為11.4臺,法國為6臺,英國為7.9臺。我國與這些國家在農業集約化程度上的巨大差異是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密切相關的。只有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轉移出去,現代農業技術才能推廣,我國農業才能真正實現集約化和現代化。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會進入城市,成為潛在的城市居民。城鎮作為農村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對鄉鎮企業、文化、科學、教育、娛樂業等產業都有明顯的集聚作用,可以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供優越的交通、通信、金融、信息等服務及人才、技術支持,而成為“準城市居民”的這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又恰恰為城鎮的發展和工業化提供了生產力,促進了城鎮的消費、交通、建筑、服務業等,加快了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二、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現狀及成因

(一)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現狀

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截至2005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30 7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 212萬人,占42.99%;鄉村人口74 544萬人,占57.01%;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情況表明全國15~64歲之間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0.15%。由于農村人口政策的現狀以及農村醫療衛生落后、生活水平較低等原因,農村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農村人口在15~64歲之間的比例不會低于70.15%的平均水平;又由于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一些農村地區并不能有效地貫徹執行,加上近年來農民收入下降,輟學兒童增多,他們一般在14~15歲就開始參加農業勞動,甚至外出打工,因此,這么算來,農村的勞動總人口應不低于53 000萬人。而我國土地共有1.27億hm2的耕地,根據農業部相關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在農村現有生產力的生產規模條件下,只能為1.5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也就是說,在農村5.3億的勞動力中,有接近3.8億屬于非農業的剩余勞動力,除去其中一部分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絕對剩余勞動力數量依然很大。但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的狀況來看,適合市場需求滿足工商業發展的勞動力不足,而既無技術、又不符合用工單位需求的農村勞動力過剩。因此,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屬于低水平、結構性剩余。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村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1.64%,小學程度的占18.08%,初中程度的占59.68%,高中程度的占13.9%,中專程度的占4.89%,大專及大專以上的就更少,僅占1.81%。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7年。可見,我國的農村人力資源質量較低,這也就制約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消化”。總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教育程度低

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是衡量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主要指標。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城市為10年),在15~64歲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4.83億,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72%。全國約有8 500萬文盲和半文盲。近幾年,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大力發展農村各項教育,農村勞動力文化基礎有一定的提高,但是,離現實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2.技能水平低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通過技術培訓的只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有0.13%,有技術特長的僅占10.6%,而高達85%以上的農民不具備專業技能,不具備現代化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極大地阻礙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身體素質不高

由于經濟貧困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民在營養、衛生、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條件較差,90%左右的農民沒有醫療保障,農民身體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農民的健康狀況更不樂觀。

4.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弱

我國農村勞動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及長期受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的影響,缺乏現代經營和管理的知識,經營管理能力低,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進入市場,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有些農民辦的小企業,由于缺乏經營管理能力,造成經營管理不善、資源浪費、效益不高。這種狀況阻礙了農村勞動者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現階段阻礙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而無法順利“消化”,且綜合素質較低,與其自身的特點和其所處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還是由于多年以來的各種限制性的制度束縛了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轉移。

1.土地制度

土地是農民家庭的重要財產,當農村勞動力決定是否向城市永久遷移時,失去土地承包權的風險會降低他向城市永久遷移的意愿。出于社會安定的考慮,我國的土地政策歷來對土地交易有嚴格的限制。近十多年來,這些限制開始逐步放松,因為農村經濟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2002年,對《農村土地承包法》進行修改后,對土地使用權轉讓的限制大為減少,該法為保護土地使用者的權利和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提供了法律依據。

2.戶籍制度

我國現行的戶籍分割制度把個人束縛在固定的狹隘的地域范圍內,在狹隘的地域范圍內人們又被固定在特定的“單位”里,從而將農民世世代代限制在土地上,隔離在城市之外。戶口制度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的加速,國家逐漸放松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限制。但是,對于想進城市并成為城市居民的農村人,障礙依然存在。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還必須向所在城市交納各種各樣的費用,如暫住費、計劃生育費和城市增容費等。沒有城市戶口,這些流動人口就不能或很難得到所在城市或單位提供的許多福利,如子女教育、社會保險、住房優惠等,其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就會遠遠高于城市本地人。可以說,現行的戶籍制度使永久移居城市的交易成本很高,客觀上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3.教育體制

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和城市的教育投入是有差別的。接受義務教育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但由于政府沒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以致許多農村居民無法享有這一權利或履行這一義務。城鎮中小學屬于國家辦的學校,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建設,而農村的中小學教育就大體上是“民辦義務教育”,即除了公辦教師的工資是由中央和當地政府支付以外,其他都是農民自己掏錢支持辦教育。因此,在農民收入極低的現實條件下,農村教育投入和可以使用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國家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鄉居民在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遠高于農村居民,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然處于優勢地位。

轉貼于

4.社會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并存著兩個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層次,城鎮企事業單位中的就業人員享受著相對較為完善、水平較高的社會保障服務;而將農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斥在外,從而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嚴重落后于城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生活風險也在不斷提高,土地保障并不能承擔農民抵御生活風險的全部負擔,尤其是無法抗拒來自于市場經濟的高費用風險。因此,在農村地區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當前農村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所需要的,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擺脫土地束縛、成功實現轉移的制度依托。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對土地和家庭保障的替代,農村剩余勞動力永遠無法真正離開土地成為城市居民。

三、深化職業教育,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無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是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從最根本上講,都離不開農民的知識化。知識化的農民首先要求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包括文化基礎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針對我國國情,農村職業教育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將農民職業教育區分進行:進行農業就業職業教育和非農就業職業教育兩種。首先理清農村所需勞動力與剩余勞動力關系,使潛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顯現,進而疏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逐漸劃清農村勞動力與非農村界限。

(一)農業就業職業教育

1.要通過各種途徑宣傳農村職業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農民對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堅決擯棄對職業教育鄙薄的舊觀念,確立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有地位。而政府在農民職業教育中應該起到主導者的作用。

2.要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民知識化服務的目標,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現存的農村中年成年勞動力,在這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具有開展農民培訓的許多優勢。因為這部分人有比較優勢:已經完全投身農業,有一定的農業從業經驗,且具備接受新知識再學習的能力。因此,培訓的這部分人員會是現階段傳統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對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實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的培訓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做法,利用“政府+學校+農民”的三結合體系,其中政府主導籌資監督,結合學校師資力量,對適合的勞動力對象進行農村現階段主要種植業技術的職業教育。

3.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未來新型農民中的作用。這一途徑主要是針對未來的農村潛在勞動力而言的,在這一過程中,目前最為重要的是要從觀念上消除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偏見,從制度上保證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同時,針對農業從業潛在勞動力這部分“新鮮血液”,要將他們打造成建設新農村的新型農民,向我們將來的農業產業要效益。在這方面,職業學校要在發揮其特色和優勢,依據當地的人力資源,地理環境進行專業設置和師資配備,突出農業科教優勢園林園藝、花卉、蔬菜無土栽培等經濟農業為主,結合種植業,辦出農民職業教育的“新農”特色。

4.推進農民職業化和就業準入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對于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都有積極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建設工作,對于農民職業教育也是意義重大。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新形勢下,通過執行就業準入制度, 促使農村人口有意識地參加教育或培訓,對于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農就業職業教育

現階段,一方面,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且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各地企業對各等級技工的需求量增加,而全國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嚴重短缺,從而出現有些企業高薪難聘一位高級技術人才的現象。勞動力市場需要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技工的需求占54.4%。全國性的“技工荒”和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的現實告訴我們,技工短缺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指明了新的出路。而且從長遠看,農村非農就業的職業培訓才是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完成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當然,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全轉移并非那么容易,但是加大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確實是我們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可行切入點。

1.充分認識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一直以來,我們只是一味的強調農村建設、農業的發展,政府也在不斷加大財政支出,而效果卻不明顯。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農村負擔太重,用僅有的一點農業效益加上一點點政府補貼在養活絕對超員的農村勞動力。那就如同一個成年人背著一個已經長大的孩子,總是希望有力氣多干活,于是,給他多吃飯,補營養,而效果甚微。問題是他的力氣在有負擔的情況下已經達到極限。怎么才能效率最高?很簡單那就是讓孩子從背上下來,幫他干活!一方面,他有了更多的力氣,而且有孩子幫他;同時,孩子也會成長的更快。也就是資源充分利用的概念。現階段對于我國已經是不得不給農業現代化發展減負時候了,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它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關系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進而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谶@種戰略高度的認識,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服務力度。

2.明確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與對象,突出自身特色。這里,主要是針對大部分潛在勞動力,未能繼續完成學業深造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強,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是將來成功走出農村,完成轉移的主要部分。我們經常會見到初高中生剛畢業就投入到第二三產業中去,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會由于沒有專業知識而再次回到農村,成為剩余勞動力,這給農村、農業又造成了負擔。針對這種現象,對他們進行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就顯的格外重要。一方面,堅持常規學歷教育,招收初中、高中、中專和職高的畢業生進行2-3年的系統學習,使他們具備中、高級技工的基本素質,適應“藍領”、“灰領”或者“銀領”工作崗位要求,能夠大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短期技術培訓,取消年齡和文化基礎的限制,對現有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或現代農業技術。只有雙管齊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才能有效地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同時,職業教育在辦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就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動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來設置專業和開設課程。根據當地剩余勞動力資源的特點和勞動力稀缺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情況,切實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

3.整頓就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勞動人事制度。當前,必須加大《職業教育法》、《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有關生產和就業的法律的執法力度。落實包括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內的各項勞動制度,強制從業者履行接受職前教育或培訓的義務,強制用工單位履行按照職業分類安排就業并培訓職工的義務,保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質量和信用,維持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秩序;落實勞動保障制度,保障勞動者的各項合法權益(合理工資報酬、勞動保護和防護、失業保險、工傷撫恤、休息等)。這些舉措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非農就業的難度,但將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的收益率,改變農民工素質低下、地位低下、待遇低下的“城市二等公民”形象,從而極大地刺激農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存在程度不同的閑置,一旦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需求上漲,職業教育資源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也將大幅度增長,從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服務技能和技術水平。

四、結語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資源再配置的過程,對我國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針對我國的特殊國情,抓住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進行農民職業化教育,對富余勞動力進行農業就業和非農就業的職業分流,最終達到剩余勞動力的安全、合理轉移。這必將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以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靈芝.當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4,(7).

[2] 朱巧玲.轉移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3,(1).

[3] 聶傳定.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化就業與新農村建設[J].臺灣農業探索,2006,(3).

[4] 焦必方,毛作文.農民非農就業的意義、現狀及措施[J].上海農村經濟,2005,(10).

[5] 劉純陽.農民教育問題初探[J].農業技術經濟,1999,(4).

[6] 陳遇春,朱宏斌,劉彬讓.當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供給的基本特征及存在問題[J].中國農業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