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義在傳統文化存續的作用

時間:2022-04-13 02:30:08

導語:文化保守主義在傳統文化存續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保守主義在傳統文化存續的作用

[摘要]文化保守主義也提倡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優秀基因,但這是有節制的吸收,是在保證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地位基礎上的吸收。為此,文化保守主義者不斷遨游于中國傳統文化長河,努力發掘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并對其外延和內涵進行拓展和深化,最終創造了“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全新概念。這些對中國人民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乃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文化保守主義;傳統文化;民族意識;文化自信

“保守”一詞,語出《戰國策•齊冊六》:“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弊畛跏潜Wo、守衛的意思,后引申出求熟悉不求陌生、求切近不求遙遠、求實際不求可能等含義,多用于表達“維持原狀,不求改進”。在很多時候,“保守”被視為貶義詞,但在文化領域中,它是中性甚至偏向褒義的。文化保守主義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在近代社會變遷過程中,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形式、文化特色置于核心地位加以保護,反對全盤、粗暴地破壞,在堅決抵制外來文化侵略的同時,有節制地審慎吸收外來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還延伸出第二層含義,即在商業化、市場化的現代社會里,守護人文價值、審美品位、文化意義、傳統與權威,抗拒媚俗和文化庸俗化。對于一個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國家和民族而言,無所謂保守不保守,因為她處于一個高度密封的環境,外來文化要進入委實不易,即便進入一些也沒有大的影響。但對于對外幾乎不設防、政治體制頻繁交替、軍閥連年混戰的晚清民初時期,文化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一起在劇烈動蕩的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是有其社會必然性的。文化保守主義的第一層含義在晚清民初時期完全成熟,起到了最大程度保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當代中國,尤其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華民族已經以全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也正以開放、包容、共贏的態度積極擁抱世界。在投身世界文化大融合卻又必須保持文明獨立性的格局上,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在經濟迅速發展、現代化建設駛上快車道、“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大肆橫行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保守主義的第二層含義開始凸顯,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中,在文化加速融合、文化自信激發、精神坐標鞏固等方面發揮更為積極、顯著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從文化保守主義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價值進行詳細發掘的過程切入,闡述文化保守主義如何更新并使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完善自身文化體系并鼓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探尋文化保守主義對于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健康、持續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文化保守主義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價值的發掘

長期以來,民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身上貼滿了“循舊”“保守”等貶義標簽,這種認識無疑是淺薄的。本著歷史的態度探尋民國保守主義者的核心屬性會發現,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認識的精英團體既然沒有對中國社會的暮氣沉沉熟視無睹,又怎么可能認為西方文化一無是處?中國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起源要比其它國家早很多。民國保守主義者曾經從文學發展的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探討,中國確實“在歐洲許多民族還在森林中居住的時候”便產生了諸多高妙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學,中國在悠久的文明史中孕育出的哲學思想、音畫技藝、歷法制定、法制體系都在人類文明之河中掀起壯美的巨浪并存續至今。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比歐洲強國存續更為長久、體系更為完善、形式更為豐富、特點更為突出是毋庸置疑的。正如“現代新儒家”的張君勱所言:“自四千年之歷史言之,吾族自黃河上游,漸次擴充,以成今日之疆域,其持續力不為不久,其吸收力不為不大,其政制、倫理與夫其美術等,自有其可觀者在?!迸c張君勱的思想相似,很多民國保守主義者都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論是發源時間還是發展內容,都不遜于任何一國,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之處。相對于民國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激進主義者徹底摒棄了傳統文化,大肆否認傳統文化,他們所秉承的論調基本都是“低劣論”,即傳統文化遠遠低劣于西方文化。他們的“低劣論”基于西方國家強盛而中國保守落后的事實進行闡述,僅憑借暫時性的強弱關系來評判永久性的中西方文化優劣,這是非常不明智且不可取的,足以證明激進主義者的格局狹小,目光短淺。在沒能理清時空脈絡的情況下,倉促且局限地進行文化比較,是不負責任的“偽比較”。民國保守主義一定程度上雖局限于重古輕今的“山頭”之上,但在璀璨的中華文明中找出擊敗激進者言論的“武器”并不困難。保守主義者以其敏銳的視角及對傳統文化的全面認知,快速發現了中西文化及中西強弱對比的關系所在,耐心且細致地在碩果累累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樹上摘取精華,小心且巧妙地規避著傳統文化中確應拋棄的糟粕,闡述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及源遠流長的必然性。他們跳出當下的視域,從整體文明發展的站位,從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直處于文明領先的角度,或展示博大精深的哲學思維,或展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或展示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或展示一直領先世界的政治體系,對激進主義者的“低劣論”進行有力的還擊??隙ㄎ幕J刂髁x并不意味著對激進派全盤否定,事實上激進派也較好地完成了其獨屬的歷史使命。組成激進派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知識分子和有志之士,他們對于傳統文化菁蕪并存的情況自然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們或許只是認為“慢慢來”會讓中華民族永遠沉淪,因而必須馬上進行徹底的手術,而既然西方列強的強大已經證明西式道路可行,那么中國模仿得越像,轉變得越徹底,不就能越快速地強大起來嗎?這樣的想法當然有些矯枉過正且過于一廂情愿。西方諸國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一條延續千年的歷史脈絡上,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沒有千年的歷史積淀,斷然不能產生獨具特色的文化和領先世界的制度。中國如果生搬硬套,大概率會弄成“四不像”。中國有著比西方諸國更為長久的文明史,在復興之路上應探索中國模式,完全摒棄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既不現實更無必要。從中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來看,進行創造性的文化融合和特色性的文化創新顯然更具可行性。保守派也基于這一點與激進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勝負結果暫且不論,這些爭論本身就對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建立文化自信心有著重要意義。

二、文化保守主義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的更新

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廣度和深度堪稱世界文明之最,分辨出其中的優秀成分并進行繼承和創新是歷史賦予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使命。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需要被繼承,是因為其擁有超越時代的大格局、扎根種群的大認同和催人向上的大效用。例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成為一代代知識分子的最高志向,激勵他們不斷進行思想和實踐的創新,推動歷史的進程。但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必須和時代背景有機融合,否則非但不能啟發民智,弘揚愛國情感,激發民族自信,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于是,文化保守主義者從“愛國”“民族”等核心理念入手,在完成發掘的基礎上,開啟了革命性的創新歷程。若要更新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必先有“新的人”。畢竟不論政治體制的改良改革,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抑或是文化藝術的創造傳播,都要由人來完成。沒有新的“人”,就沒有新的“思想認識”,也就沒有新的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對這樣的“新人”,歷史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們精通傳統文化,又能看到不足,他們睜眼遙望世界,又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他們羨慕列強的強大,卻有強烈的愛國情懷??蔁o論條件如何苛刻,終究有人站出來,魏源作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首先響應了歷史的召喚。1840年,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英國的堅船利炮,給沉溺于“天朝上國”思想的統治階級、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以極為沉重的打擊。即便是這樣沉重的打擊,也只是“擊暈”,卻沒有“打醒”,絕大部分中國人只能問出“為什么”,根本不知道“怎么辦”。而魏源這樣的“異類”看出清政府的腐朽,更有感于西方列強的強大,提出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他能夠突破“天朝上國”思想的束縛,針對西方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在選拔人才、對外貿易、軍事戰略、經濟發展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這些光輝的思想、務實的措施雖不可能被腐朽的封建政府采用,但絲毫不影響魏源的歷史地位??梢哉f,自魏源始,睡獅將醒。魏源已具備文化保守主義者的特質,他精通中國傳統文化,又能冷靜看待西方的強大,并提出改良的措施。他意圖進行改良,卻終歸受到知識結構和時代所限,無法看到清朝走向強大。與魏源同時代的龔自珍也是這樣的“新人”,他強烈批評腐朽的封建專制,提出“經世致用”的人才選拔標準,他提倡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喚,他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明知外國侵略者的強大,卻主張堅決抵抗。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龔自珍:“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魏源、龔自珍這樣的“新人”最大的作用就是打造了知識分子的全新形象,他們成為領路人,雖未實現政治理想,但在他們的啟蒙和帶動下,中國人終于開始覺醒。知識分子開始在“君”已退出歷史舞臺、“國”還切切實實存在的情況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愛國”、如何命名真正“愛國”的人。民國時期,大多數中國人都對國家的積貧積弱痛心疾首,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壓榨怒發沖冠,文化保守主義者也不例外,如何把絕大多數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是現實且緊迫的問題。于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定義國家和民族的概念??陀^地說,并不能把重新定義國家和民族概念的功勞全部歸功于文化保守主義者,這是民國初期所有愛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功績,但文化保守主義者做出的突出貢獻是不容質疑的。方克立曾說:“現代新儒家學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愛國主義,熱愛中國的歷史文化,不忘民族文化的復興,他們不拒絕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都在鏈接傳統和現代、融合中西文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是值得總結和借鑒的?!睈蹏枷胱怨庞兄?,但中國古代的“愛國”往往和“忠君”緊密結合。辛亥革命之后,君權被歷史的洪流無情淹沒,但“國家”還切切實實地存在,文化保守主義者就理所當然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答案。他們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思想的“忠君”屬性剝離,把“血緣邦國”的限制打破,把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精神拓展,使當時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封建、狹隘的舊愛國思想升級為進步的、廣泛的新愛國主義。梁啟超在《愛國論》中說:“四萬萬同胞,自數千年來,同處于一小天下之中,未嘗與平等之國相遇,蓋視吾國之外,無他國焉。故吾曰: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惟國亦然,吾國則愛之,他人之國則不愛矣。是故人茍以國為他人之國,則愛之之心必滅,雖欲強飾而不能也;人茍以國為吾同,則愛之之心必生,雖欲強制而亦不能也。愈隔膜則其愛愈減,愈親切則其愛愈增,此實天下之公例也?!薄疤┪魅嗽唬骸侨藷o愛國之性質?!宜娜f萬同胞之民。其重念此言哉!其一雪此言哉!”這些振聾發聵的呼喊堪稱時代最強音,“愛國”這個概念也由此在國人心中逐漸明晰起來。文化保守主義者對更新傳統文化做出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愛國的基礎上,讓“民族”這個彼時中國人相對陌生的概念深入人心。梁啟超最早開始頻繁使用“民族”一詞,他于1899年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1901年又在《中國史緒論》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講明“中華”一詞的內涵,繼而順勢提出“中華民族”一詞。從民族到中國民族,又到中華民族,這是一個有跡可循的線性結構,代表梁啟超為這個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生活五千年的種群完成了命名。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的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寫道:“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不到六年的時間,梁啟超精心打造了全中國人認同并沿用至今的民族姓名?!爸腥A民族”這個名稱具有極強的凝聚力,一經出現便風靡中華大地。它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西方“現代民族”一詞的含義,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中國人的精神港灣,對徹底推翻封建統治,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它被孫中山用來闡述立國思想,被寫進《義勇軍進行曲》,它的偉大復興成為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而中國共產黨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這個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直接決定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很多文化保守主義者雖頑固抱持著“保皇”“改良”幻想,但他們整合傳統文化的優良資源,主動融合西方文化的先進之處并加以創新,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特點的中國文化新體系,打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對當代文化仍有啟示價值和借鑒意義。

三、文化保守主義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道路的引領

縱觀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化發展變化的每個時期都有外來文化的身影。例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為國家的穩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自東漢始傳入中國,在經歷釋義、矛盾、沖突之后走向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文化自明代中后期被傳教士帶入中國,當時中國傳統文化正處于巔峰期,因此采取“遷就”策略導致西方文化傳播并不廣泛,但其中的軍事、冶煉、天文、歷法、農業、數學、物理、化學等內容仍然被徐光啟等國家重臣和儒學大家迅速吸收,成為中國文化成長壯大的養分。在上述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無疑占據絕對強勢的地位,外來文化存活已是不易,遑論爭奪道統。進入十九世紀后,因為生產力水平的逆轉,西方文化開始迎頭趕上,中西文化進入平等對峙狀態。二十世紀初,封建政權在軍事上一敗再敗,政治上軟弱無能,舊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西文化平等的局面已不能維持,中國這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心被逐漸消磨。在堅船利炮的打擊下,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中國文化的出路。一部分成為激進派,秉持“取代”的觀點,將矛頭直指封建糟粕,意圖破除一切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另一部分成為保守派,發出“改良”的聲音,呼吁有限制地揚棄,有選擇地吸收,始終保持充足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在西強東弱的國際格局下,在西方文化已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文化之爭中,文化保守主義始終保持文化自信。曾琦曾客觀全面地描繪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言法度,則有燦然具備之書;言哲學,則有淵然莫測之理;言文學,則有斐然成章之詞;言美術,則有麗然可觀之畫;微特古代國家僅有埃及希臘差足與我抗衡,即近代國家若驟強之日本,與暴富之美國除其海陸軍備與工商業非我所及外,言夫文化之根基,貽猶不逮我萬一。此非吾人之夸言,實乃西儒之公論也?!边@段評述不過百余字,觀之立意高遠,讀之鏗鏘有力,思之振奮人心,淋漓極致地展現出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強大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學人視之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未曾間斷過文化脈絡的古國。經歷過民國時期的混亂紛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至暗時刻,中華民族終于重新站了起來。中國軍民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付出了犧牲三千五百萬人的慘痛代價,最終擊敗了侵略者,文化保守主義者在西方文化一波又一波強有力的攻勢下,最終堅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陣地。至此,文化保守主義已完成了階段性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后,很多民國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代表人物把馬克思主義視作“洪水猛獸”,對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持反對態度,這是他們的時代局限性所決定的。在政治的角度上,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徹底革命已脫離“改良”的范疇,這讓他們很難接受;在文化的角度上,他們意識到傳統的“儒學治國”理念不可能再現。正如恩格斯所言,“在一切意識形態領域內,傳統都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不過,政治激進主義與文化激進主義并不掛鉤。是公認的詩詞大家、書法大家和歷史大家,他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確立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樣的無產階級群眾觀點與《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脈相承。他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觀點對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傳》的“實事求是”進行全新的闡述,把“實事求是”變成了獨屬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哲學思維。另外,他還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結合,推陳出新”。鄧小平將傳統文化中“小康”思想點石成金,化為鼓舞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前進目標。他在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中明確提出,“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市場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存在一致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和研究,他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將傳統文化視作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資源。傳統文化中的“富民”“法治”“民本”“廉政”“治吏”“和諧”“選材”等優秀文化資源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破解現代難題的“法寶”。無論是對內的講話,還是對外的演講,總是引經據典,展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在國人心中樹立起“文化自信”的鮮明導向。自1840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百年滄桑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在和“保守”“激進”的不斷激辯中,迸發出澎湃的生命力,其中文化保守主義起到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時代又賦予文化保守主義全新的任務,新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也像他們的前輩一樣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奉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當今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文化的深度融合伴隨著日趨頻繁的經濟交流成為擺在各國、各民族面前的全新課題,發達國家在輸出高精尖科技產品的同時也在輸出文化體系和價值取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文化不能也不應成為短板。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豐富物質文化的同時,也會在精神文化方面帶來種種亂象,中國人的錢包鼓起來了,“一切向錢看”等扭曲觀念也變得極有市場,這時就需要文化特別是文化保守主義來進行調整和規范。在樹立正確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這個問題上,政府有政府的責任,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義務,全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應該有所行動。在這樣的“轉型升級”關鍵期,我們回過頭在傳統文化中尋根溯源十分必要。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完全固守傳統是凝滯,完全拋棄傳統是斷流,兩者都要不得。在固守精華的基礎上全面創新,在拋棄糟粕的基礎上主動吸收,才是順應時展潮流的正確做法。好在文化保守主義者在百余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相信假以時日,文化保守主義者一定會用更加豐碩的理論成果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描繪出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前,中華民族正處于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經濟模式轉型、政治體制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重大挑戰,此時正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深層次的文化支撐。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對壘中處于均勢,甚至處于弱勢,但中國人必須要自信,中國文化必須要自信。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鋒中,既有對抗激烈的沖突,又有忍耐融合的陣痛,然而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無論面對何方強敵,中華民族的有志之士都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直至達到目標、取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C]//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

[2]徐旭.論民國保守主義者對傳統文化的辨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3]蘇哲.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1(3).

[4]衛佳琪.調適非保守———評析杜亞泉的“文化保守”[J].黑龍江史志,2013(11).

[5]婁明陽.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者對文化重建的想象[D].蘇州:蘇州大學,2010.

[6]黃國斌.胡先骕文化保守主義溯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7]劉一行.文化的立場效應[J].粵海風,2013(3).

[8]萬明.明儒筆下的西方文化[N].北京日報,2012-12-03.

[9]陳來.“文化熱”中,文化保守主義的價值[J].三聯生活周刊,2018(1007).

[10]范亞雄.文化保守主義評述[J].商品與質量,2012(S1).

[11]陳秋蘭.傳統文化思想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8.

[12]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N].光明日報,2016-11-23(1).

[13]張園園.中西方保守主義對我國構建文化自信的啟示[J].新西部,2019(2).

[14]儲昭華.從“保守”到“引領”,文化保守主義的新內涵新動向[J].人民論壇,2020(Z2).

[15]史革新.略議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四次覺醒[J].中國德育,2009(9).

[16]管仕福.論近代中國人的民主意識的發展特征[J].江西社會科學,2006(1).

[17]謝偉銘.從人的革新看傳統文化的更新與發展[J].新東方,2015(5).

[18]張晶.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N].經濟日報,2018-07-19.

作者:胡成功 王琦 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 2.秦皇島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