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20:15: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體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體育論文

改革社會體育論文

一、社會體育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學現狀促使改革勢在必行目前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學現狀表現為如下特點:教學體系不健全。社會體育專業屬于體育教學的分支,在課程設置上仍然不夠嚴謹,許多課程的設置都是與社會就業相脫節的。另外,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內容的指導,課程教學方式簡單,仍然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不成型,缺乏實習指導老師,更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和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信息反饋,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就業現狀促使改革勢在必行體育中專學生的就業現狀不是很理想,社會體育學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較為困難的就業環境。其實,2008年以來,我國的體育專業崗位需求明顯提升,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體育社會化成為必然趨勢,體育人才需求會逐漸加大,這都為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天地。但是,受教學現狀的影響,社會體育學專業學生由于自身素質能力不強,學生的社會應變能力較低,因此就業情況不是很好。雖然能夠在醫療康復部門、體育科研機構、各級運動隊、體育健身俱樂部以及社區服務機構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健身技能指導與科學健身咨詢、體質測評及社區體育的組織管理工作,但是職業能力較低,缺乏實習機會,學生畢業一年后的就業率明顯降低,比其他行業的就業率要低3%~5%。這樣嚴峻的情況下,社會體育學必須要盡快實現教學改革,轉變現狀。

二、社會體育教學改革困境

1.教學環境惡劣社會體育教學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教學改革的推廣。缺乏實習環境,很多體育能力訓練沒有實踐場地。這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影響的。缺乏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社會體育學習要組織綜合實踐活動。例如,《社會體育學基礎》中的《老年人體育》章節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讀一讀書本就完成學習任務了,應該根據社區的老人體育運動開展狀況進行社會調查,并總結出實驗報告,提出老年人體育指導的關鍵對策。可是,由于學校缺乏與社區溝通的能力,家長也不喜歡學生參與這種“走街頭”的社會活動。總之,教學環境的惡劣使得教學拓展缺乏校方、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教學改革推行起來更為困難。

2.教學目標偏差中專學校的教學目標要以“工學結合”為發展目標,工作與學習結合就是課堂學習與頂崗實習交替,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與企業雙向介入,將學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和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但是由于社會體育學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就業發展方向,因此教學目標就會出現偏差。教育者認為體育運動需要鍛煉,社會體育學習需要掌握基本知識,而實習就業的目標就自然被忽視了,與企業的雙向發展就更不需要了。教學目標的偏差直接導致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落后,就業形式不夠理想。

查看全文

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論文

1、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構成

根據番禺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問卷調查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性別結構相對合理,男性占58.2%,女性占41.8%。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表1),結果顯示,45歲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比例為77.7%,45-60歲的有526人,比例約為18.0%,60歲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約為4.3%。可見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相對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中30歲以下的人數較少,普遍為體育院校畢業的體育專業學生,較少參與社會體育指導,這跟年輕人工作壓力較大有直接的關系。從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的職業來看,非體育組織、單位的職工,即業余兼職人員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其他行業從業者,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營利性的私人俱樂部和會所從事指導工作。其他的還有體育教師,世界冠軍,體育行政單位的員工等。數據表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是業余兼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就是說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對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體育院校的專業學歷的人員或體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營利性的體育組織的從業者的比例相對較小,要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質量和整體素質,就應該重點吸收體育教師,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機能和組織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夠更好的傳授科學健身知識。因此鼓勵體育教師投身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是提高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質量的有效途徑。從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情況來看,調查結果顯示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水平,大專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學歷的有589人,說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高水平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較多。

2、從事指導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狀況

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年限,從業三年以內的有1383人,約占47.2%,從業3-7年的有1464人,約占50%,從業7-10年的有72人,約占2.4%,從業10年以上的有9人,約0.3%占。說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年限普遍較短,并且有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培訓獲得等級證書后,沒有經常參加健身群眾的指導工作,而大部分經常參與健身人群指導的主要指導方式為單一的組織管理或者只能指導,既懂組織管理又進行技能指導的僅有一小部分,可見,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要工作內容較為單一,全能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比較缺乏。對于只拿證書而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的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是需要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從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獲得指導途徑來看。體育部門推薦或派遣的約占20.2%,活動單位自身培養的約占32.4%,體育愛好者自發指導的占43.3%,其他方式的約占4.1%。通過數據可以看出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獲取指導工作的途徑比較廣泛,有利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獲得證書后及時從事群眾體育健身指導。

3、鍛煉指導的只要內容、性質和對象

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運動項目,可以反映出群眾對這些項目健身價值的認可度以及這些項目在該地區的普及程度。根據調查顯示,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的前四位的運動項目項目是舞類(健身舞、交際舞、廣場舞、扇子舞、秧歌等),操類(健身操、健美操、保健操等),球類(羽毛球、籃球、毽球、乒乓球、網球等),拳類(太極拳、太極劍、木蘭拳、木蘭劍等),分別所占比例是31.9%、20.6%、12.4%、12.3%。排在前四位的運動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動作比較緩慢,運動強度不大,適合中老年人集體活動。這主要由受指導人群是中年人和健美操,所以在競技健美操的訓練模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還缺乏系統的指導體系,無法形成競技健美操獨特的訓練體系。綜上所述,從現階段的健美操運動發展的狀況來看,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健美操運動短期內也將更加傾向于健身、娛樂為主的健身健美操。隨著健美操運動的廣泛開展,其健身價值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健身健美操也將作為一項全民健身項目,成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查看全文

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論文

1.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概述

體育強國目標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取得了顯著成績以后,體育強國又再次被提出。近年來,隨著人們體育強國意識的不斷強化,我國體育強國的概念和涵義不斷外延,人們開始對體育強國的表現形式、內涵、本質以及評價標準體系的建構予以高度關注。體育強國是一個多維的綜合體,其內涵涉及到了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學校體育,還包括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科技、體育管理機制、相關法律法規等,它們的發展程度很高,并表現出強勁的綜合實力。一個國家要想實現體育強國,就必須在以上幾方面都有優秀的表現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體育強國,既要表現在國民的身體素質上,還要表現在競技體育的均衡發展和在世界體育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不僅要表現在社會體育的普及、體育人口的增加、體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還要表現在體育服務體系的完善、體育文化的繁榮、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法制的建設方面。有學者主張將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政府效率和市場化程度作為評價體育強國的一級指標,并指出在不同歷史時期,體育強國被賦予不同內涵,評價標準也將會隨著體育強國內涵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革而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社會體育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制約了體育強國總目標的實現,社會體育發展水平必須是衡量體育強國是否得以實現的重要標準。社會體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接受,國家頒布的相關體育法對其有了較為準確的界定。社會體育普遍被稱為群眾體育,但事實上,社會體育與群眾體育是兩種不同的形態,他們產生于不同社會背景,具有不同時代特征,如果隨意將兩者進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會體育的發展,所以應當對清晰定義社會體育概念,從體育本質角度出發對所謂的群眾體育、大眾體育、民生體育概念進行梳理,由此正確解析社會體育內涵。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不同,它具有參與主體全民性、活動范圍普遍性、時間自由性、參與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

2.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的關系

2.1社會體育的發展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

2.1.1社會體育是體育強國本質的體現

所謂體育本質是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要以身體動作為手段來增強體質,促進人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最終使人達到最佳發展狀態。我們對體育強國內涵的理解可以從體育本質出發,其內容包括能夠強身健體、娛樂身心,有助于提升體育水平的發展,有利于社會文明發展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引導人們通過運動來增強體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價值觀念等。概括而言,體育強國的本質是使這個國家人民的體質相較于其他國家處于領先水平。社會體育是一種體育活動,其本質屬性是人的身體運動,目的是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們可以自愿參與、自由選擇。社會體育具有娛樂和健身兩個功能,從娛樂功能方面來說,社會體育有助于增強人的生命魄力,使人獲得情緒釋放的舒適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悅;能將人的能力顯示出來,使人在自我能力實現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至上快樂。從健身功能方面來說,社會體育能夠調節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發,且具備更強的外界適應能力;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增強人的體魄。總之,社會體育能夠促進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這與體育強國的本質相契合。所以從體育本質來看,社會體育是體育強國本質的體現,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基礎。

查看全文

社會轉型影響下的社會體育論文

1、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與特點

中國的社會轉型發端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因為,自此持續了數千年的自然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近代工商業和科技、教育逐漸產生,封建君主制制度日趨滅亡。學者們把從1840年至今的轉型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1840-1949年為第一階段,是低速發展階段,從性質看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2)1949-1978年為中速發展階段;(3)1978年至今為高速或加速發展階段,從性質看第二、三階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由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前兩個階段,其速度表現為低速和中速,因而對整個社會和體育領域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強度都不及第三個階段。當前中國社會的轉型,主要指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2、社會轉型對人們體育觀念的影響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文化也同樣處于轉型的過程中。而隨著文化的轉型,人們體育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計算,開展體育運動而降低患病率所節約的醫藥費,相當于該年體育運動經費的十倍,即增加一元的體育經費,可節約十元醫藥費。在文化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文化發生改變,漸漸認識到“花錢買健康”的觀念,家庭和個人都不斷增加體育的投資,體育健身服務的需求更顯著增加,對健身意識明顯增強。

3、社會轉型期影響社會體育發展的因素

3.1、生產力發展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教育接軌社會體育論文

一、高校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意義與價值

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越來越多地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現其多功能性。就體育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來講,體育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重要銜接點,它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一生具有明顯的影響和長遠的效益。傳統的學校體育在很多方面制約著學生個性的發展,制約著學生適應社會及向社會化轉變的進程。現代教育體制和培養目標呼喚著學校體育與社會接軌。體育教育要根據正確的教育觀,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多方面、多層次的激發和提高,在身體運動中培養社會意識、養育健康心理、培育良好習慣、實現體育教育目的。在發達國家高校體育凸顯了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活動的源頭。體育科學和體育教育應以滿足人類的現代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質量為主題。學校體育教育的成果反饋于社會,回報社會,為社會體育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使大眾體育推助的競技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娛樂體育、康復體育、醫療體育等體育方式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將這些體育活動作為學校體育的主導內容,來促進學校體育的普及和發展。

二、高校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方法與途徑

1.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新型大學人才

通過對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走訪了解,大部分高校體育教育還是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通過分析高校體育的新職能,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課余體育文化建設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進行教學新思路的探尋。我校進行了體育俱樂部模式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利用教學、訓練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掌握運動鍛煉的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在各種社團、俱樂部中傳授各種體育活動的擴展性知識,如組織、裁判等工作,讓學生作為主體,組織開展學校的各種體育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各種社會能力。

2.學校、社會體育資源的共享

查看全文

學區體育模式下的社會體育論文

1對體育強國的基本理解與認識

歷史經驗證明,國運盛、體育興,體育興旺,民族富強。體育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我國的體育事業只有積極融入并能富有創新性地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才有可能得到強大的發展動力、廣闊的發展舞臺,才能鑄造中華民族偉大燦爛的明天。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當前的發展背景和基本國情提出的對新世紀體育事業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一進程的國家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展,基礎實力不斷提升,但反映行業發展潛力和未來實力的核心體現、行業核心競爭力還不強不長遠。由此,從大到強是21世紀我國實現民族復興大業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共同正視的歷史使命。“大與強”是一對辯證關系。有大才有強,強是大的集中核心表現。大為強奠基,強為大展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是一個歷史進程,起步階段必須要夯實各行業各領域的基礎實力,特別是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要在基礎軟硬實力有了長足進步與基礎后,才能進一步培育和塑造其核心表現[1]。有關體育強國的基本內涵,我們認為,體育強國首先應是以人為本的體育,即要以提高中華民族整體身心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和歸宿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次,體育強國實質上就是強國體育,一方面我們充分重視和發揮體育在促進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功效,把我國體育的長遠發展融入到強國強種、富國富民的實踐精神與體育文化。另外,體育強國更是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育,其基本表現形式就是實現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三大系統之間,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之間,體育思想與文化之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重要基礎,體育強國戰略下的發展趨勢是繼續為社會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體育高質量人口、體育思想及文化,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生活的意識與能力,形成科學健康生活狀態的重要保障。學校體育將會為我國的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可持續性發展提供高質量的訓練、管理人才基礎。

2體育強國戰略下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現實關照

要實現體育強國夢,就必須保證三大體育系統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體育是體育強國的基礎,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發展的必要條件,走入社會的學生是否具有體育鍛煉能力、習慣、興趣、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否能繼續成為體育人口等都要通過科學、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塑造來完成。而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也應形成良性互動,帶動社會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科教等領域的全面發展,提高國家體育綜合實力。

2.1有利于重新審視強國戰略下學校體育的目的與任務,促進學校體育的深化與改革

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學校體育必須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加強人文滲透性,促進人的素質與能力的全面完善,樹立學校體育新的終身健康理念,從體育角度明確社會需求,在時代背景下有針對性地科學培養學生身心素質。同時,學校體育還應在體育科學、體育健身、體育文化的發掘與傳播等方面下足功夫,重新展現學校體育的蓬勃生命力,進一步促使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為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嬗變提供有益啟示。建立學區體育模式這充分體現了學校體育教育延伸到社區和家庭,使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相互有效融合、滲透,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形成對青少年進行終身體育教育的整體教育網絡,提升體育教育的整體功能。通過學區體育促進建立健全學校體育方針政策與行政制度,能有足夠資金投入到學校各項體育工作之中,廣泛開展各級各類性體育訓練、活動和競賽,加強體育師資培養和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建設,形成立體交叉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學區體育網絡系統,培養年輕人良好的科學體育鍛煉習慣、能力、意識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激發熱愛運動、崇尚體育、健康進取的社會風氣和全學區愛健康、愛運動的濃厚體育氛圍。

查看全文

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體育論文

1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內涵

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夠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并且能達到加深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能力的提高,符合實踐活動的各種條件。實踐教學的本質是把學生放入特定的知識環境中,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進而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實踐教學在自然知識方面表現為對已經得到驗證的事實進行正確與否的判斷,實踐教學在社會知識方面表現為對社會事件的發生、結果及影響在價值和效果層次上的分析,實踐教學在人文領域的表現則發展成為特定情形之下精神層次方面的內容。

2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認識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相關文憑。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就是學校對在校學生的教育側重在了能否取得文憑的專業考試上,隨之而來的就是應試教育完整無缺的體現到了社會體育專業當中。改革開放之后,社會體育專業在高校中大多數都是新的專業,這樣的新興專業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健全、師資不完備等一系列的問題。在部分的高等院校教學中,社會體育專業只上普修課,很少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培訓。在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的普修課的課程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教學人員不重視課程的教學質量。就近10年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狀況來看,有250多所院校已經開辦社會體育專業,并且辦學規模在不斷的擴大。但是,隨著人們對日益增長的體育娛樂有越來越多需求的情況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市場中并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他們在市場中的就業情況仍然令人堪憂,他們中的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選擇了從事其它與社會體育行業不相關的職業,部分學生選擇了到與社會體育專業有關的培訓機構中去實習然后再就業。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我國的大部分專家、學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理論研究上,對社會體育實踐教學應如何開展則很少涉獵,即使有些學者談到了要重視教學實踐,也都沒有對實踐教學具體應如何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3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發展對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應如何發展引起了大眾的廣泛深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健身房、體育場館等各類體育設施在市場中蓬勃興起,隨之出現了各類與健身相關的消費行業,這對于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來說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好機會。

查看全文

指導員培養社會體育論文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分析法、專家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選擇專家時,將重點以專家的知識能力、經驗及責任感對本研究合作與支持意愿為主要依據。選擇樣本包括:1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學者;2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工作的主管人員。本研究選擇了18位符合上述原則的專家學者進行問卷調查。

2結果與分析

2.1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模式是科學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適用于現代自然科學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后來引入社會科學研究之中。隨著模式概念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模式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標準方法體系和結構功能體系,并被廣泛引入到教育領域,形成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內首次提出“培養模式”一詞應該是在1994年原國家教委全面啟動和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但當時并未對“培養模式”這一概念做出相應界定。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培養模式”的含義不斷豐富,但理論上尚缺乏統一的定義。關于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學者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納整理發現,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1培養目標:通過教育培訓,希望學員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包括培養方向和使用規格。2課程體系:根據培養目標,依據實際情況,所安排的教學科目。3培養途徑:教育培訓所采取的手段和過程。

2.2培養目標

查看全文

培養目標社會體育論文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概念

不同的學者從他們自己研究的角度出發提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陳張宇提出“在新的世紀里,我們必須打破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設計學生發展的基本框架,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加強人文素質,建立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和再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全國首屆全面健身論文報告會中的《論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提出,全民健身體系是一個能夠有效支撐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有力保障國民體質得到普遍增強、主動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社會化保障系統,它的建設時中華民族體質建設的一項宏大社會系統.這可以看做是培養社會體育人才的終極目標.

1.1研究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設計了“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問卷”和“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問卷”兩種問卷.調查問卷采用封閉和開放相結合,調查參與者為在山東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工作和學習的教師和學生.為了確保問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們組織了社會體育方面的12名專家學者對問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了評估,有9名專家認為問卷非常有效,有3名專家認為是有效問卷,沒有專家認為調查問卷時無效的.因此,問卷的設計符合標準,問卷的問題可靠性高,滿足本研究的需要.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00份,用SPSS17.0軟件和Excel軟件分析數據.

2山東省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山東大學于2001年在山東省率先創辦社會體育專業,2002年9月實現首批招生,是山東省第一個開設社會體育專業的高校.隨后,山東體育學院、濟南大學和其他大學相繼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截止2012年底山東省高校共有13所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8所高校已經有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

查看全文

雙證融通社會體育論文

1社會體育專業“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相互融合與銜接,不是兩種證書制度的簡單拼湊,其實質在于“融會貫通”,把學歷教育培養目標與職業資格技能標準結合起來,內化其培養目標和內容,形式上仍然是分離的。學歷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適當融入職業資格培訓內容,更突顯了社會體育專業特色,又輔以學生及早掌握職業行業能力和職業技能,避免畢業生就業“回爐加工”現象。同時,注重發揮“產學合作”功能,學校聯合企業共同建筑培養職業人才為己任,從構建質量標準、重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評價方法、建設實訓基地、提升師資隊伍六個環節上來構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把“產學合作”貫穿于教育的輸入、過程、輸出的人才培養全過程,社會體育專業走出一條“厚基礎、寬口徑、重創新、重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

2基于“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體育課程體系構建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由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習實踐、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構成。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關鍵是明確培養目標,依據市場需求,結合師資力量和教學現狀,突出專業辦學特色,設置專業課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就目前社會體育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與實際社會體育行業需求的人才標準要求相差甚遠,這就要求社會體育專業轉變培養思路,拓展專業培養路徑,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對接。隨著我國國家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逐漸完善,行業人員必須具備行業職業技能標準,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方能就業。社會體育“雙證融通、產學合作”模式課程實踐體系的構建,就是為了改變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薄弱、職業技能不足現象。因此,基于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模式,融入職業資格制度,是社會體育專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那么,實施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什么?如何融通?社會體育專業雙證融通的關鍵是通過適當的方式和運行機制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融為一體,合理設置課程內容,構建新型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一批核心職業技能過硬、拓展職業技能寬泛并舉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要強化和突出學生實踐能力訓練,重點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根據國家職業資格要求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組,構建四層次一體化的四大課程模塊,創新教學方法,依托教學資源,改革教學內容,走出一條具有實踐意義的特色社會體育辦學之路。根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根據其職業能力要求,對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整合調整,使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能力考核目標相一致,使社會體育課程體系與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內容相一致。按照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進行梳理,落實到相應的課程體系,形成符合職業標準的“雙證課程”。[6]“雙證課程”主要是指學歷教育階段依據教育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為特色而確定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標準。“雙證課程”標準要充分體現職業特定技能標準、行業通用技能標準、跨行業職業技能標準和核心技能標準四大分層化的國家職業標準(如圖2)。圖2社會體育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結構圖按照職業要求開發“雙證課程”,整合社會體育教學內容,將學歷課程內容與職業培訓內容整合為專業課程內容,保證課程開發具有專業特色和行業標準。通過整合各大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結合體育行業職業資格標準,重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四層次一體化的社會體育課程模塊(如圖3)。“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把學校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考核并軌的一種培養模式。社會體育專業是新興專業,仍舊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跟不上市場需求等問題,勢必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帶來困難。“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把二者關聯起來,結合市場動態,找出二者融通的契合點,是一個動態修正的過程。而雙證融通的實施,就是要以職業資格標準為導向,以職業素質為前提,以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對社會體育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改革與整合,實現社會體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接軌,為社會培養急需型、實用性、惠民型和復合型高技能實用型體育人才。

3社會體育專業實施“雙證融通、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

3.1構建質量標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