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評價體系中的績效審計論文
時間:2022-12-25 11:19:45
導語:企業評價體系中的績效審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企業績效評價的概述
1、企業績效評價的涵義
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企業就需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而績效評價又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實現其戰略目標,目前在管理經驗方面我國的企業和國外企業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已經不能衡量現在企業的綜合績效,只有按照市場經濟不斷變化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建立適合我國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才是我國企業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Performance一詞最初應用于企業管理,中文有效績、業績的意思。依據《韋伯斯特新世界詞典》中的說明,績效的意思是:(l)正進行或者已經完成的活動;(2)重大的成就或者已經取得的成績。也就是說,績效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績效評價,就是一個人在其工作崗位上收集、分析、考核、評價和傳遞有關這個人的工作結果方面和工作行為表現的信息情況的過程。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績效評價是一種管理手段,它評價每一個員工的工作行為、工作結果及其對組織貢獻的大小,在實際工作中每一個組織都在進行著績效考評,只是這些績效考評可能不是表面上的。不論他們能否有認識地進步了本身的績效審核程度,但他們都在設法比擬合理地權衡所有員工的績效。因為組織是由其全體員工運轉的,因而對每一個員工的績效進行合理的審核評價,根據此次評價鼓勵、表彰進步、,鞭笞有錯誤的。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已經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并得到重視,績效考評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企業在治理員工方面的一個重要的機能。從財政部統計評價司的角度來看,企業績效評價是指依據特定的指標體系,對照統一的標準,運用運籌學原理和數理統計的原理,評價過程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剖析方法選擇定量定性的對比方法,以客觀、公平的態度處理企業的運營效益和運營者的業績。同時我國企業信息治理需要企業績效評價,ERP中采用的企業績效評價是特指目的是評價其資源治理項目,具體施行的是效益和整個企業使用ERP后的結果,但是它與我們這里所講的企業績效評價是兩個概念。
2、企業績效評價的實質
實質上講,我國當前是以市場經濟要求實行的一項企業監管制度來實施企業績效評價的,目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情況之下,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也不斷變化著,這主要是隨著運用市場經濟原則間接管理的方向導致的。從而提高了國有企業績效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這問題。目前各級政府部門的最基本的工作,正是在國有企業監管中有序的開展企業績效評價行為,集團內部管理的要求結合了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一同來實施對子公司的評價工作。進而提高企業集團內部的加強經營管理,監管能力。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是財政部按照規定的時間來進行公布。績效評價結果與經營者的年薪制、股票期權等收入分配方式都有所聯系,是互相影響的。改革試點工作正在逐步的有機的結合,成為了國企管理人員業績考評的有效參考依據。當前我們中介機構正在逐步進入到企業績效評價中來,以國家對重點國有企業集團經營效益、經營者的業績的考評,及國有企業集團自身對其所屬子公司經營效益、經營者的業績的考評為主要工作任務。企業績效評價即便是政府的考核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方式之一,但政府部門在日后的主要職責卻需要側重于指定評價規則、評價標準、執行委托任務、監督評價質量等,具體的評價事務應該讓中介機構組織完成。中介機構參與企業績效評價工作,可以使監管部門著重著眼于評價結果的應用和監管決策上,況且社會中介機構有豐富的專業經驗的原因,可以提高評價工作效率、質量和公正性。在國外。聘請民間審計執行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的評價,也是一種普遍的做法。社會中介機構年度報表審計和管理咨詢業務也是在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憑證下進行的,所以中介機構可以將企業績效評價工作和會計報表審計、管理咨詢等業務結合在一起,有利于發展自己的業務,為社會更加有效的服務。
3、開展企業績效評價的過程
受托評價的中介機構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文件的規定,搜集審核被評價單元數據材料,進行定量評價,參加定性評價,評價需要遵循《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和《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規定的權數、指標、標準和操作方法,進行定量指標的打分和計算,并根據計算出來的數據撰寫評價報告草稿。評價進程中碰到問題應實時與委托單元進行交流,并在規則的期間內完成委托評價工作。整個評價進程中,中介機構應遵守自力、客觀、公平的準則,標準操作,確保評價后果的真實、合理,并對其評價結論承當響應的司法責任。中介機構的領導需要高度重視績效業務,保證提供高效、優質、創新的服務,同時進一步探索中介機構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影響。對工作中獲得的商業機密守口如瓶,中介機構不可以在評價組織機構和企業的不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對外披露評價的結果。企業績效評價是一項政府委托評價行為,要遵守職業道德,不搞公關,在評價工作中不以任何方式和手段向企業收費。
二、我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現狀
這幾年來我國企業運營業績評價系統向來是一種以依據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計算的凈利潤數據為中心。1992年,國務院生產辦等聯合下發了工業經濟評價審核目標系統,這其中包括6個指標。1995年,財政部頒布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有10項指標。1997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等完善了工業經濟評價考核指標,將6項指標調整為7項。1999年,國家經貿委等了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其中基本指標8項、修正指標16項和評議指標8項。雖然這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中心是資本運作效益,采用的方法是深層次的指標系統和接納多要素逐項批改的辦法,以一致的評價規范值作基準,運用運籌學、系統論和數理統計的學科原理,剖析方法是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剖析方法,最終達到的標準性、科學性、公平性較以前相比都避免了評價系統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然則卻因為其選擇的中心目標并沒有改變,還是凈資產收益率,因而,實際上它并未改動我國傳統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的以凈利潤和在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計算得出的目標為主的首要特點。依據現代財政理論學說,企業運營治理的中心并不是利潤,也不是企業價值的表現。企業的利潤實質上就是會計學權責發生制的結果。它是依照現行的會計原則,將規定時期的悉數收入與悉數成本費用配比的產物。因而,這些指標難以客觀、公平、真實地反映企業的運營效果和運營者的業績,否則只會歪曲企業績效情況。財務部為了使企業績效評價行為具有規范化,于2002年2月22日,加強了評價后果的客觀和公平性,督促建立合適的的鼓勵與約束機制,增強企業資本保傘的意識,使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對原企業集團業績評價系統作出了修訂,并頒布了((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以下簡稱修訂本)。修訂本規則,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由反映資產營運情況、企業財政效益情況、償債能力情況和開發能力情況的修改指標、基本指標和評議目標三個條理共由28項指標組成。其悉數執行百分制,指標的權數使用專家意見法。包括:80%的計量指標權重,20%的非計量指標權重,在實踐操作進程中,為了方便計算,三個層次的指標權數都先設定成百分制,然后按權重復原。評價規范包括了評議指標評價參考規范和計量指標評價規范。企業績效評價主要使用功效系數法來計分,它可以用于計分計量指標的評價;綜合分析判斷法是輔助計分方法,可用于評價計分評議指標。依據評價指標體系的三層次結構,企業績效評價的計分方法分為修正指標計分方法、基本指標計分方法、評議指標計分方法和定量與定性結合計分方法。而企業效績評價的基礎數據,來源于企業給出的評價年度跨系決算報表等資料,修訂本為了確保基礎數據的完整、真實,合理,還規定:在詳細評價之前必須要核實評價基礎數據,確認有關數據的口徑。修訂本規定以評價得分和評價類型加評價級別表示評價結果并據此編制評價報告。這個法規體現了規范性、科學陛和公正性,在會計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意義
自從建國以后,理論界和實踐界都在不斷討論企業績效的評價問題,一直以來經歷了很大的變革。改革開放以前,企業的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執行嚴格的方案管理,對企業的績效評價考核主要有資金、成本、利潤等方面的內容。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末,經濟體系體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擴大了企業的經營權限,確認了企業的經濟利潤額度。對企業的績效評價體系來說,也由較單一的財務績效評價轉向對企業的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目標。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從而企業治理的重心也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戶管理方面發展,進而暴露出來績效評價指標中的財務指標的弱點。如它僅用可量化的財務指標表現企業過去發生的的經營成果,會容易誘導企業的短期行為等問題,結果是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穩定發展。1999年6月,根據財務指標的局限性,四部委協同頒布了《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和《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細則》并做了相應的修改,還于2002年2月又修改了其中的指標。在指標設置方面,一直以來我國政府頒布的最具體的績教評價指標體系就是該《規則》,它改進了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但是《規則》側重的是財務指標,占據了80%的權數,占了20%的非財務指標,而且這些非財務指標都是以定性指標的方式呈現,按照專家評議計算出指標分數,這肯定會影響在評價中的指標客觀性。另外《規則》設計的指導思想偏重于政府管理要求,忽視了企業經營管理要求,它以企業過去績效的評價為中心,很難表現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甚至不能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務。目前,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顧客需求構造、技能更新等的變化速度也大大加快了,然后使企業經營的不穩定因素增多了。以戰略管理的高度來看,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依據企業內外部情況的發展轉變狀況,取得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總體經營對企業發展目標、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而根據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企業才制定了戰略績效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和企業經濟運轉規則,經過一系列特定的指標和規范,運用科學的經濟計量模型,在一定時期內對企業利用其有限資源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為取得這些成果所必備的前提,并作出客觀、真實、公正的評判。企業戰略繢效評價體系是銜接戰略目標和日常經營兩種活動,它能使戰略目標變得具體化,一方面能有效地引導管理者的行為,促進組織內部目標達到一致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各種因素的轉變,及時調整戰略。根據企業戰略績效評價體系的定義和作用可以看出,解決的兩大問題主要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綜臺評價方法。
四、我國企業績效評價出現的問題
1、忽略了對股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
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的成本有聯系,互相影響,而關于股權資本成本則作為收益分配處理,使得對外報告的凈收益實際上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和真實利潤。假如企業公告的凈收益為零,人們一定會認為補償所有的資本。但實際上此時獲得補償的只是債務資本成本,股權資本成本并未得到賠償。明顯地,會計利潤并不是企業真正的利潤。盡管公司仍要交納所得稅,假如一家公司的利潤低于資本成本,和公司真的盈利一樣,實際上它已處于“經濟虧損”狀態。只有股東資金的成本像其它成本一樣被扣除之后,剩余的才是真正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企業經營者形成“免費資本”的幻覺,誤認為權益資本是一種免費資本,不算成本,為所欲為地運用這個資本,結果造成企業的經營者根本不關注資本的有效使用,容易極大的浪費股權資本,甚至不斷的出現投資失誤、重復建設、較低效益等不契合企業長期利益的計劃行為。實際上,所有的資本都是具有機會成本的,例如:權益資本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同時也是具有成本的。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假如一個企業的股權資本沒有成本,那么企業對資本的使用就會沒有任何約束,后果是投資膨脹和社會資源浪費。再從信息有用性的角度看,企業賬面成本就會脫離其社會真實成本,企業的盈虧就沒有多少經濟價值。如果一家企業在社會上的平均報酬率為10%,只能達到資產報酬率為8%,那么這個企業在賬面上看,就應該是2%幅度的虧損,而不是8%的盈利。
2、按現行會計制度計算出的凈利潤不夠準確
一般企業績效評價的基本指標是凈利潤額,收入與成本的差額就是利潤,而在損益表中現行的會計準則,費用支出并未涉及到股權資本的成本,深層含義是企業使用股權資本的時候是免費的。因而,用會計報表中的凈利潤作為企業績效評價的指標,將會使企業績效狀況發生了扭曲。同時也有可能偏離“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事實上,通過生產活動所創造出的高于資本成本的價值就是真實的價值;而不應是扣除了相關成本和費用后的凈收益。況且,在權責發生制下由于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和財務報表編制的相當彈性,在某種水平上使得會計利潤失真,往往不能準確地表現企業的經營業績,因而單憑報表來業績決定經營者的實際工作績效和報酬有欠穩健。最后,對企業過去的經營決策和活動的最終結果得到的是會計收益,本期利潤達到最大才是經營的目的,與企業長期經濟利益間的聯系不多,能夠形成企業管理不重視科研開發、人才培養等,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綜上所述,目前的企業績效評價制度是一種以賬面財務數據為中心的考評制度,這樣的制度必然造成評價結果的片面性,對企業的經營行為產生誤導。因此,要杜絕上述現象,就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符合我國企業實際情況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來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
五、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解決方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也要完善,否則對企業的發展和市場都會產生不良的后果和影響。國家為企業創造出了一個既自由、寬松又有法律可遵循的市場氛圍,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開展績效評價,是要建立企業約束和激勵機制、通過自我評價和提高,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提高政府對時局的掌控能力。然則,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在實踐中仍然存在需要改進的諸多問題。
1、提高研究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如今高新科技發展勢頭日新月異,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入市場的速度都很快,企業中的核心生產要素由知識取代了資本,因此,以高科技知識為基石著眼于創新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才是企業在高度競爭中立于不敗之林的法寶。而在這其中,人是知識的承載體,人力資源已大大提高了在企業要素中的地位,企業的經營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充分發揚員工的能動性和智力,大力進步企業的研討開發新產品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優勢,才能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研究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根據一下的方面來反映:員工素質;員工創新能力;員工教育投入;技術投入。
(1)員工素質
反映員工素質的重要指標主要有:員工的工作經歷、員工的受教育水平、技術人員比例和員工的平均年齡,受教育程度可分為研究生以上,本科,大專以下這3個等級員工的工作能力可以通過其從事該工作的時間來反映技術人員比例=具有專業技術本領的人數/員工總人數}100%,員工的平均年齡=全體員工年齡總和/員工總人數。
(2)員工創新能力
反映員工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包括:新產品創新率、市場中的新產品比重、新產品創新量,新產品創新率=通過試驗的新產品數目/投入開發的新產品數目•lOO%新產品創新數量=通過試驗的新產品數量,新產品比重=新產品銷售額/悉數產品銷售額+100%。
(3)員工教育投入
員工教育投入可以通過以下指標反映,員工教育投入=每年員工招聘、培訓等費用/銷售收入•100%
(4)技術投入
反映技術投入水平的具體指標主要有:技術資金投入的強度、技術人員的強度和非技術投入的強度。技術資金投入強度=技術資金的投入額/銷售總額•10%,技術人員投入強度=從事開發研究的員工人數/員工總數•100%,非技術投入強度=(技術引進經費+技術改造經費)/銷售收入+lOO%。
2、增加社會績效指標
1924年,美國的謝爾頓第一次提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企業,同時也是由他組成了社會經濟活動。一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們需要為社會所做到的。即:不僅要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謀求資本保值增值,還要注重社會的協調發展,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主要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趨勢下,在賣方市場的轉變,經營風險也日益增大的情況下,企業管理的中心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戶管理轉變。因此,企業如果希望能長期的在競爭中站穩優勢的地位,就必須在社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而這種良好的形象不僅僅是在客戶中保持良好的信譽度,更要吧焦點放在幫助或善待出客戶之外的某些社會群體上,因為這類人群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企業的聲譽和合作的關系,進而會影響到企業的績效。在企業處理好也他們關系的條件之下,就能夠使企業增加潛在的客戶,從而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增加企業的利潤。可見企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對于企業的長足發展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在社會中的聲譽和形象的評價不能僅僅定格在搜集企業社會形象信息的基礎之上,還要根據自身的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在合理方法的使用下,針對企業在一定經營期間的獲利能力和社會形象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的把企業實施的樹立良好公眾形象的過程和結果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但考慮到一些企業社會形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光靠著企業的年度灰機結算報表是遠遠不足進行評價的,所以,很好的調查材料和搜集資料也成為了企業進行社會績效評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深社會績效評價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在最大限度的節約耗費的基礎上,真實,全面,完整的收集可用信息,以達到為工作奠定堅實基礎的目的。再者,我們也要設定企業的社會績效評價指標,它成了我們隊社會績效進行定量分析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從社會貢獻能力指標和公眾影響力這兩個角度來對社會績效指標進行定量的分析。社會貢獻能力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為國家及社會所提供的經濟資源總和。公眾影響力指標則反映的是社會公眾對企業在社會中公共形象的總體評價。通常來講,評價標準,評價計分方法和評價結果也是社會績效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會對其進行科學,全面,具體的設定。
3、增加環境績效指標
社會的經濟在不斷發展,自然環境卻在遭受破壞,并且有在日益嚴重的趨勢,發展和經濟不能達到一致的局面就發生了,人類在以犧牲自然環境而謀求一時的經濟發展,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最終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隨著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越來越關注資源和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不斷深入,我國各地紛紛出臺各種政策和準則,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以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盡量減少環境中的廢棄物,公司也將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該指標的設定,目的是引導企業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有利于發展和擴大企業及其實現戰略目標,同時,也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良生循環。以波特為代表的修正學派認為,—個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在因素是環境績效,由于它能引導企業開展創新活動,以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促進報廢產品的回收利用,能夠降低成本,減少企業因環境責任造成的損失和風險,并能有效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形象,然后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同時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的基礎資料收集工作存在這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僅是要用到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并且還會觸及到很多的非財務信息。環境績效評價指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企業的環境績效:資源利用率,企業環保意識及環保經費投入。這幾個方面可以分別從實際行動上,意識形態上和經費投入上客觀的反映企業的環境績效。
4、增加地區(行業)績效評價
由城市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行業狀況的不同,國家的資金和政策也不同。有些處于優勢地位的企業,其財務績效評價后果很好,但實際上其資產的管理效率,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而有些處于劣勢處境的企業,即使其財務績效評價結果并不出色,但其對資產的管理效率,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卻很高,這證明只憑財務績效是不能夠完全反映企業總體績效的,還要充分的思考企業地區,行業的區別,制定地區,行業效率評價,完成對企業績效的全面評價。地區、行業績效評價應該大體上設定政府支持意識指標和政府協助程度指標來反映。這兩個指標可以反映出企業所在地區、行業的優勢或劣勢隋況,協助企業更好的剖析出企業真正的自身價值。
六、建立企業績效評價新體系
1、財務評價指標
財務評價指標的目的是反映已經發生的可以計量的經濟效果。獲取利益是企業的核心,目標,典型的績效評價財務指標通常是和企業的獲利能力聯系在一超的。因此,本文在此設主營業務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和經濟增加值的財務指標。
(1)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是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和悉數利潤的比率,反映企業經營的不便水平和能否有核心競爭能力。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及其持久性只能起源于用比對手更低的成本、更進步的技術、更佳的質量以及更快的速度與更高的效率去發展自己的能力.來源于能夠生產出大量的具有強大競爭潛力的差別化產品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強弱的最直接的市場表現,無疑是主營業務利潤率,假如一個以生產經營為主的企業,其利潤主要是由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支凈額甚至于補貼收益構成,證明企業經營是不正常的。
(2)總資產報酬率
總資產報酬率是企業利潤總額與利息支出之和與資產平均總額的比率,該指標能多方面權衡企業運用悉數資產獲取利潤的能力.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標,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能力,也是決定企業是否舉債經營的主要依據,一般認為經營狀況優越的企業總資產利潤率應高于其債務成本率。
(3)經濟增加值
經濟增加值又稱經濟利潤,是一段時間的企業稅后營業凈利潤與投人資本的資金成本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EVA=NOPAT-Kw•NA。其中:Kw是企業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NA是企業資產期初的經濟價值。假如EVA為正.則表明公司獲得的收益高于為獲得此項收益而投人的資本成本.即公司為股東創造了新價值;相反,如果EVA為負,則表明股東減少了財富。該指標將經營績效評價與企業決策聯系在一起.然后有利于企業達到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有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作出評述:“EVA不是一個新概念。它只不過是對經濟學家的‘剩余收益’概念的發展。并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度的靈活性。”
2、非財務評價指標
之所以選取非財務績效評價,是因為彌補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這是如今信息時代的一種趨勢,也是一種要求,非財務績效評價指標越來越重要,許多世界級的廠商都開始將其融入到績效評價體系中去。美國企業很流行的綜合平衡記分卡就是把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結合起來的一個績效評價體系。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績效評價的非財務指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置。
(1)評價企業的經營過程
1.1品質評價指標
品質因素的多方面的。不單單指處于產品制造階段合乎企業制造標準所表現出來的標準,更包括其在被購買之后多表現達到的標準。一個產品的品質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企業的靈魂,對他的評價有以下幾個標準:首先是供應過程中的品質標準的評價。就是對原材料的購進的評價。他們可細分為材料類別和廠家計算殘次品率對材料或者供貨商進行質量測評。再者是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品質。以生產階段建立控制點的方式,通過質量控制制度和質量審計制度等措施來對其加以實現。三者是從銷售過程中的品質控制。也就是商品的品質評價,這就要看顧客對其使用產品的態度和看法成為最終評價,可通過索賠顧客數量和為不合格所支付的修理費等方面體現。
1.2交貨效率
企業的可信賴程度是企業能否對客戶的訂貨按期及時發貨的體現。倘若企業無法按時發貨,這不僅會使企業失去這筆交易,失去這個客戶,更有可能導致企業的信譽形象受損。對交貨效率評價能夠用及時發貨次數百分百這一計量指標來反映,也就是及時發貨次數和總發貨次數的比值,觀看循環的時間來考察。生產時間、待料時間、檢測時間和搬運時間組成了生產循環時間。其中,生產時間是唯一能增加價值的。其他的時間活動都絲毫沒有增值活動。而想要縮短生產循環時間,就要把不增加價值的活動時間降至最短,這樣就可以利用生產循環效率指標來有效的控制。生產時間/f生產時間+待料時間+檢測時間+搬運時間)=生產循環效率。而這套公式的最理想狀態就是1,也就是說,除了生產時間外,其他時間沒有耽誤循環效率
1.3敏感性與應變能力
國外很多企業把敏感性看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倘若敏感性很低,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企業將會失去很多客戶。這可以通過接受訂貨到發貨的時間效率來體現。這段時間越短,說明企業的敏感度越高,對企業的應變能力的評價主要是從生產調整準備著以角度來進行的。所謂生產調整準備時問是企業由一批產品改成另一批產品時.需要調整機器設備來組織生產所花費的時間。通常來講,企業生產應變能力和時間成反比的。
(2)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評價
2.1客戶
客戶在企業者的眼里是利益的象征,是企業生產產品的最終消費者.也是企業營業利潤的源泉。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固定客戶。對企業這一方面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眼:一是市場占有率。它是指企業某主導產品的銷量占整個行業同種產品銷量的比例。這一指標反映了公司市場運營上的績效.表明企業在現實狀況下及將來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力.是企業實力的主要表現。二是從客戶那里可以獲得利潤。企業不只要評價同客戶做成的買賣量,還要評價這種交易是否有利可圖.可否長時間獲利成為決定保留或排除該客戶的關鍵因素。有些新客戶就目前看來無利可圖,但是對于未來看要是有潛力的,就仍然是很重要的。所以現有的和潛在的可得利潤都是評價這個指標需要考慮的。三是客戶滿意度。評價客戶滿意度就是要確定企業產品和服務是否滿足了以及滿足了客戶多少程度的欲望和要求。光滿足客戶的需要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試著不斷地超越客戶的滿意程度,盡力做到最好。評價客戶的滿意度可采用郵寄調查、深入訪問和電話詢問客戶本人的方式.也可通過企業考察客戶留住率來評價。在這里.客戶留住率可用已有客戶繼續保持交易關系的部分占企業全部客戶的比重來權衡。
2.2企業員工
人力資源是企業經營最大的依靠,充分發揮員工的能動性和智力,才能保持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傳統業績評價方法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對員工的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積極性及培訓情況等方面做出評價。針對這幾個方面的解釋如下:一是員工勞動生產率。這是評價員工知識與技能水平的一項指標.包括了員工對內部生產過程改進能力有沒有符合客戶要求等。一般考慮生產產品的員工和數量同其創造的價值,即用員工創造的價值和生產產品的員工比率來體現。二是員工流動率.指那些流入流出的員工人數對平均雇用的人數的比率。這一比率高,說明企業員工思想不穩定,對企業沒有信心.所以企業應依據這一指標的變化。仔細分析產生的原因。解決問題使企業保持旺盛的向上發展的趨勢。
3.對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
3.1技術創新投入指標
指企業在企業在研發新產品的時候需要投入的技術,能夠反映企業的長期競爭能力。評價技術創新投入的指標主要有:創新投入年增長率、創新投入占銷售額比率、創新人員占企業總員工比率和創新人員年增長率。
3.2技術創新能力指標
指企業通過研究和開發在生產和改進現有產品時,創造能夠滿足客戶欲望和要求、適應市場需要的新產品的能力。績效評價新體系是一個結合了財務評價指標和非財務評價指標、有形績效評價和無形績效評價、結果靜態評價和過程適時評價、所有者權益和市場導向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對企業經營和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的意義。
七、結束語
我國2l世紀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是科學發展觀,在新世紀里企業要發展、生存,最重要是要獲利,就要將這—思想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生產、管理,發展的不同環節中。為了使企業面向科學發展觀,就要建立—套全面,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新的績效評價體系實現了企業經營績效評價與促進社會、人才、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結合,保持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張。但是現行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只披露企業的財務信息,難以滿足對社會績效、環境績效和地區行業績效的需要。我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應盡陜建立起對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環境報告和企業所處地區行業情況報告的制度,并根據企業所提供的上述報告,分別建立起相應的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使企業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成功與否關系著激勵是否得當和企業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也就是評價體系和激勵、戰略目標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開而談的。因而,企業必須首先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每一個企業都有其自身的發展現狀和分類,所以應該依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且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是建立了就用不改變的.它要隨著外界和內部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只是在某個特定時期內保持不變。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更加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才能更真實的評價企業的績效。
- 上一篇:事業單位制度管理下養老保險論文
- 下一篇:經商異地商會會長就職慶典演講稿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