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立意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分析

時間:2022-06-09 04:30:14

導語:家國情懷立意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國情懷立意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分析

一、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落地面臨的問題

家國情懷落地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質是強化學生的人性教育,其核心是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將知識轉化為高尚的情操,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1]但隨著社會發展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非實用型人文教育相對缺失,重理輕文教育帶來的結果是培養出的學生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單一,人文素養不高。(一)學習功利性強,忽略精神追求。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初中學習階段。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商輕情商”的現象。中考科目中歷史分值相對較低,這導致富有人文內涵的歷史學科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習時間的分配向高分數的語數英等學科傾斜,直接影響到了歷史學科學習效果。部分教師從升學率和成績評比的角度出發,課堂教學功利化,呆板枯燥的教學內容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二)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當前,價值觀日趨多樣化,社會發展過程不斷凸顯“個人與集體”之間取舍的價值取向。各種利益和道德的矛盾沖突也易誘發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主義的意識。“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帶來的結果是學生對“團結、合作、集體”意識淡化,家國觀念淡薄。(三)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薄弱。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前,當代初中生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作為獨生子女來撫養與教育的。很多家庭在教養方式上采取無原則的包容與滿足,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賴心理強、合群精神弱、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更是薄弱。

二、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的落地

歷史課堂是滲透家國情懷的主陣地,教師可通過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養合作探究精神,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等途徑全方位地對學生實施人。(一)深挖教材人文素材,培養理性思維。部編新教材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素材,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關鍵是把握歷史課本里的“人”。歷史教師可以從人物史料入手,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學習方法,進而了解并掌握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活動和作用,從中體味豐富的人文價值。筆者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這節課備課中,就關注到了一個人——蔡元培。如何挖掘這個人物的人文內涵呢?筆者從蔡元培與北大精神入手,設計了三個層面教學來了解蔡元培。首先,從介紹蔡元培入手。1916年冬,在歐洲從事學術研究的蔡元培接到電令,讓其回國就任北大校長。他回國途經上海,許多朋友勸諫,認為北大太官僚腐敗,若整頓不徹底,反而壞了自己的聲譽。但蔡元培銳意革新,排除各項阻力,對北大進行改革。改革前的北大受動蕩的政局影響,學校教學秩序混亂,封建氣息濃厚。蔡元培就任校長后,革新除弊,推動新文化運動,為師生提供了研究高深學問的便利條件。其次,給學生展示當代著名畫家沈嘉蔚的油畫作品《兼容并包》,又名《寬容》,帶領學生解讀,體會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從油畫中人物的位置、著裝、身份分析蔡元培以寬容、大度的氣量網羅英才,把陳獨秀、胡適、辜鴻銘等新舊思想并存的學術名家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為他們提供了學術探討和思想交流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風氣。第三,高尚的人格魅力。出于對腐朽政治體制的不滿,蔡元培曾多次請辭校長職務。在北洋政府統治下,作為知識分子,以告退的形式對當局表示抗議,以維護自己的人格自尊。這堂課,對蔡元培這個歷史人物的剖析,使學生更好審視自己、定位自己,從而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進取的擔當意識。(二)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提高集體意識。人類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分工也越來越趨向于明顯化和精細化。但是,分工越顯著越需要集體主義觀念,有團隊意識才有凝聚力,才能高效達成目標與完成任務。[2]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缺失導致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教師可利用合作探究學習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集體意識。例如,在學習部編版《新文化運動》這一課,筆者整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探究。把20世紀初的中國比喻成一個病人,從了解病人的生命體征,對癥下藥以及治療療效三個方面來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學習過程中,班級同學進行分工,收集史料,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成員之間增加了情感交流和學習互助,有利于培養集體意識。另外,即使是開放性問題,因為有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同樣也可以滲透家國情懷。例如這堂課,涉及文學革命,筆者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們欣賞兩首詩歌,代表傳統文學的李商隱的《蝶》和代表新文學的胡適的《蝴蝶》。筆者的本意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白話文通俗易懂更有利于推動文化的普及和新思想的傳播。但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得出不同的結論,發現李商隱的《蝶》,對仗工整、意境高雅,具有古典美。探究交流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更好地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氣息。(三)關注全體學生,培養健全人格。家國情懷是存在于內心的道德品質,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關鍵是教師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健全人格。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體現因材施教,吸引所有學生注意力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在《新文化運動》這節課,導入新課時以多媒體呈現當今祭孔和全世界范圍內孔子學院建立的圖片與1912年袁世凱祭孔大典進行對比,設問為什么袁世凱的祭孔會遭到世人的反對呢?這個設問情境以孔子為線索,既從弘揚傳統文化入手,又滲透百家爭鳴知識點,還緊扣本課新文化運動前夕社會上“尊孔復古”逆流,這樣既讓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面向全體學生的設問還要注意問題設置的梯度。在學習完本節課內容后,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則史料: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特征是軍閥混戰、道德淪喪……事實證明,共和體制帶來的政治形勢變化,并不一定能夠真正改變國家性質,還需要有一些力量來喚醒沉睡中的國人。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社會革新運動。這場思想革命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3]根據這個材料設置兩個問題:根據材料指出這場思想革命的名稱;分析這場思想革命的作用。問題一針對學困生,了解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問題二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問題一基礎上,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作用。精心設計和實施課堂提問,既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又能有效激勵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課本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長此以往,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更增強自我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蘇正華.淺談新時代背景下高中生的歷史人文素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5).

[2]楊國賢.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J].山東教育科研,1997(1).

[3]徐中約.中國近代史[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385.75

作者:莊愛平 單位:閩侯縣教師進修學校